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秋之残荷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24-66706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31 10:20: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秋之残荷

秋之残荷

走过蓬蓬勃勃的青年,走过叶肥花盛的中年,立秋过后,池中的荷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暮暮老年,失去光泽的叶子如老年人的皮肤一般粗糙,耷拉着脑袋的花茎也死气沉沉,给人一种凄凉哀婉的感觉。往日那种朝气蓬勃、挺拔向上、高贵典雅的神采风韵荡然无存,留给人们的是那渐枯渐黄的肃杀凄凉的景色。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荷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莲子可以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莲子已被人们广为食用,可谓莲食同源、渊源流长。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等,夏天开放,秋天凋谢,常见的有红、白两种。以荷花为题材的诗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三千年前民间已用荷花比喻女性之美,并与蒲草并提,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荷花的圣洁和高贵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争相描绘和吟诵的,他们或咏物寄情,或托物言志,不乏名篇佳作。有“中兴四诗人”之称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红白莲花》就形象地描述了红白莲花盛开时的盛景:“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雨,半是浓妆半淡妆。”而有初唐四杰美誉的卢照邻对这池中尤物也是情由独衷,他在《曲池荷》诗中写道:“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担忧秋天来的早,使池荷过早地飘零,来不及为人欣赏。其实拥有这种惆怅、哀怨情感的不仅仅是卢照邻,晚唐诗人崔橹的《残莲花》也隐隐透出对荷花生命短暂的惋惜之情。他的惋惜由物及人,由事及史:“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尽管他也欣赏和赞美盛夏荷花开时的美景,情不自禁会写下“人间有笔应难画,雨后无尘更好怜”的诗句,但写秋天的残荷更是别具一格,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当然,对于仕途的宦海沉浮,王安石的感受更是刻骨铭心。王安石的咏物之作往往形神兼备,志在其中,韵味绵长。王安石在变法受挫之后,凭借《荷花》来寄托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争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君子之志”:“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轲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其志向、其抱负、其憾事未了之情跃然纸上,让人读来为之扼腕。在众多描写残荷的诗篇中,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动人的惜荷佳作,作者对荷的情之所至,即使天冷风寒花残枝干,依旧对荷魂牵梦绕,藕断丝连:“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对荷的至真至爱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90年代后期,我国荷花品种已达300多个,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优,领先国际,其中不少品种乃稀世之宝。千瓣莲,是荷花的珍品,一个花蕾内包含两个以上的花心,是由变态的花托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心发育而成。花开放时外瓣层层谢落,内层碎瓣(即雄蕊变态的小花瓣)不断增生,并旋转成两个花心或多个茶心。外观双花心者谓之“并蒂莲,”三花心者称之“品字莲”,四花心者称为“四面莲”或“田字莲”,多花心的称“五子莲”或“绣球莲”,均不结实。另外还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并蒂现象,极为罕见。荷花的花芽在分化过程中,受到某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成两个分生中心,进而发育成两个双胞胎的花蕾,于是在一支花茎上并开双花,结一对莲蓬。这虽然是偶然现象,并非物种所致,但这种被称为“瑞莲”的荷中极品在民间常常被视为吉祥信物。

其实读懂荷、读懂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是在学生时代通过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等名篇佳作认识荷的,荷的清香、荷的沁人心脾使我知道在华北平原还有一个叫白洋淀的地方。后来孙犁的文章读多了,从他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那种对荷依依不舍的情怀弥漫于他的小说、散文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荷花盛开、叶茂枝繁的白洋淀中,忘却名利之争、尔虞之嫌,荡漾轻舟,摘蓬采莲,那情那景是何等的惬意,恰如世外仙境一般。透过孙犁对荷花的拳拳之情,我深刻感受到他那颗善良和美好之心常在笔端奔泻。他就像荷一样出水高洁、不染纤尘,又如水下莲藕潜身泥中,汲取大地精华而虚心泰然。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孙犁在留给我们作品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做人的品格。

让我对荷花怦然心动的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朋友邀我到菜园子里收菜。这时,我看到远处一片绿——一片不大的池塘中满满的一池荷叶错落有致,拥拥挤挤把整个池塘遮盖的严严实实,以至于看不到下面染绿的水流。透过荷叶的缝隙,几株尚未盛开的花苞已亭亭玉立在那里,粉红但不妖冶,端庄而透清秀。几只蜻蜓时而驻足,时而环绕盘旋。此时此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体会到了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心境。

“在这里盖一间小屋,品一壶香茶,是何等的惬意。”我情不自禁地说。

“想远离生活?”朋友笑道:“荷花只是在夏天盛极一时,到了秋天它们就会凋零,那种景色让人悲悲切切,给人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伤感情怀,你还会愿意厮守在这儿?”

真如朋友所言,秋天来时,当我再一次来到这里,昔日那满眼的绿,那盛开的荷花已是“红藕香残玉簟秋”了,全然成了另一种景色,另一种情怀。“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残缺不全的荷叶,满目苍凉的枯茎,有的枯萎,有的折腰,仿佛是季节争斗中留下的伤痕累累的战场,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季节是这样的脆弱,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而季节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徜徉在残荷的身边,那种为名为利的心境豁然开朗,让人慨叹。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不要占有,占有会使你虚无;不要张扬,张扬会使你茫然。珍惜一份荷香,珍惜一份回忆,那就是永不圆满的圆满。

第二篇:诗歌残荷秋

残荷秋

刘啸飞

娇颜俏,落花羞晚霞。

相依扶持寒水里,风雪代为传话。明春早开花。

八五六农场宣传部刘啸飞

第三篇:《残荷》读后感

《残荷》借荷花描述了一个生命从初出时的“锋芒毕露,不可一世”到历经风雨后的“内敛饱满”。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初入职场时,急于表现自己,希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但是,面对职场中许多我们无法左右的变故,我们会不计后果的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结果通常是我们伤痕累累的同时还要受到同伴的质疑和防不胜防的暗箭。我们疑惑不解,或者自暴自弃,或者一边舔舐伤口,一边痛定思痛。就这样经历过腥风血雨洗礼过的我们明白什么是“规则”,知道在保持原则的同时如何不去触犯它,如荷一样,虽然桀骜,但洁身自好,不会随波逐流,失去灵魂。

有故事的人的人生更加绚丽斑斓,暧色冷色交替,深色浅色层层叠比。如“残荷”一般,虽无当初时的绚烂锋芒与纯粹,但清醒自知,自在淡然。

第四篇:残荷之美杂文随笔

在苏州乐园附近,有一片很大的荷塘。每次去探望母亲的时候,总要去哪儿观望一下。这一阵秋风已起,想必荷花都要谢了,没什么好看了。但神差鬼使,我还是走进了它。果然,荷花已经全没了。眼前的景象让人叹息。昔日的风姿绰约已全然不在,茎梗横斜,叶子焦黄,一片凄凉。不由停下脚步,近看远望,对它们行着注目礼。

亭亭玉立走了,清香阵阵没了。只有秋风瑟瑟,香在哪里?美在哪里?这样残败的景像,到底还有没有美感呢?

此时不由想到今中外大家们对美的定义。毕达哥拉斯说美就是“黄金分割线”;苏格拉底说“有用就美”;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丰盛即美”;柏拉图说“真善才是美”;而黑格尔又说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孔子说“仁”,庄子税“逍遥”,王国维说“意境”……

眼前,静静的。看着枯叶匍匐在水里,挤挤挨挨,相互依靠,好像在共同承受着秋霜的重压。

有些已经全然没有叶子,只剩光光的茎梗,或直或弯,折断在水中,下面有了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倒影,形成了几何形状和线条。

有些莲蓬还在荷杆上挂着,高矮错落,就像一个个败坏了的麦克风,色泽灰褐。

偶尔风吹过,它们并不随风摇动,就像凝固的雕塑。

这真是一个无言的场景。

它们无言,它们静穆,他们残缺。它们坦然接受了衰老。可它们构建的线条,仍然优雅婉转,楚楚动人。它们在静静的荷塘里将息,成了一帧立体的画,一首隽永的诗,一支委婉的歌,使人顿生怜惜。

有一种美叫残缺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

有一种静叫与世无争。“留的枯荷听雨声”。

诚然,残荷在用枯和败阐述着它的美,它的凄美。它已经支离破碎了,还在顽强地延续着生命,它的命运傲然悲怆,它用生命的绝唱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此刻的荷塘枯萎安宁静谧,就像此刻静静的我站在空无一人的水边。

我似乎感到它们在呼唤生命,感知世界。它并不“出类拔萃”,却在肃杀气氛里抗争;它不一定有“黄金分割线”,却时时在构建生命的线条;它无所谓“善或仁”,却是真;它已经“无用了”,却在藏风纳气,孕育来年的生命;它承认衰老,力争挺立。它并不“逍遥”,却造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在生命终结之时,他们却千姿百态,留给世人最后一幅风景。

第五篇:【读书札记】残荷

【读书札记】残荷

如果是深秋或者初冬。寒冷的风中,有一片残荷,几乎是枝零叶败,几乎是失去了所有取悦的颜色。

完全是一副惨落的表情。那荷叶凋零的七零八落了,以枯萎的姿势倒在池塘里。那莲蓬也不那么饱满了,怕冷似的,小小的骨朵。依然的骄傲,依然的桀骜。

没有了夏天的热烈,荷正盛开时,有一种凌驾的气势但不自知。自以为低调,却跋扈到清凉。自以为薄凉,却还是烈的艳的那盛开的荷着实有些炫耀,当然,她也必有炫耀的资本。可是看久了,会厌,会腻,会生出反感。六年级:孙丽婷

秋之残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