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瓶梅教案1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一、《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小说史上以《金瓶梅》为标志,带动了世情小说的发展。
“世情小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鲁迅提出的。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过“人情小说”的概念,但是“人情小说”不足以概括《金瓶梅》的所有内容,因为它不仅涉及了人的感情,更多的还涉及到了社会百态,凸显了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
在《金瓶梅》之前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国家帝王将相,而在《金瓶梅》之后,开始出现了以描写平凡人平凡事为主的小说,自此这两种体裁开始“双峰并峙”。
1、《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
中国的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世代累积、作品重写、文人独创。
世代累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作品重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作的影响下,由书房主如熊大木、余象斗,组织一些文人写书,但是所得的作品艺术水平粗糙,之后不久,一部分文人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于是将那些艺术粗糙的作品加以修改、润色从而得出作品的过程,就是作品的重写。它的出现表明文人独创意识的加强,文学作品的水平也随之明显提高。
文人独创,区别于世代累积,作品中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都是无所依傍的,是由作者独立创造出来的崭新的作品。
有人认为《金瓶梅》也是世代累积的,原因: ①《金瓶梅》早期叫做《金瓶梅词话》,而在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例如“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宋元话本的痕迹,因此来断定《金瓶梅》有演化的色彩;
②有大量的韵文、戏曲、小令等,保留了说唱文学因素;
③所描写的事件、人物多有矛盾和误处,因此来怀疑可能是与拼凑有关。反驳以上观点的理由:
①《金瓶梅》最早出现在万历24年,是在袁宏道写给董其昌的信中提过:“《金瓶梅》从何而来?”袁宏道的弟弟中道也曾回忆董其昌对他说过:“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在此之前的文人口中是从没有提过这部小说的。就来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群在其他小说故事中也未曾提过;
②尽管《金瓶梅》中有许多《水浒传》中出现过的诗词曲赋,但是引用的是《水浒传》的“天都外臣本”,该版本现于万历17年,与《金瓶梅》的最终成书仅差7年,谈不上世代累积;
③“话说„„”“且听下回分解”或“藏头诗”这种“镶嵌”,也可能是小说家有意识的模仿,并不能作为是“遗留”的痕迹。
2、实现了由说书体向阅读型小说的转变
传统的说书体侧重听觉的享受,而阅读文学的出现,使作品开始面向读者,侧重于视觉的审美享受,虽然不可避免的也会有说话的遗留痕迹,但是情节内容更加复杂。
3、完成了由讲故事为主向刻画人物为主的转变
尤其是对李瓶儿之死的描述,用了将近2万余字来写在瓶儿死后西门庆的悲伤,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传神。
4、结构上,由线型实现了到网状的转变。
以往的长篇小说,往往是用一条线将一个个故事贯穿而成,每个故事又大多是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水浒传》由人物一个一个的出场,单个演义,因果相串,逼上梁山,是最典型的线性结构;《西游记》虽是串子型结构(详见《西游记》部分笔记),但是整体上仍然属于线型结构的范畴;《三国演义》是扇形的结构,但它还不是全方位网状,直至《金瓶梅》的出现,中国小说才实现了全方位的网状结构。《金瓶梅》是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个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这样的纵横交错就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从全书来看,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并行的如潘金莲、李瓶儿、唐春梅等故事又可以单独连成一线,它们在一个家庭内部矛盾纠葛、联成一体。在外,又以西门庆一个商人的身份,连缀市井、商场,再通过巴结贿赂结交官场,甚至触及皇帝,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 1 之网。
5、第一次以丑为美学形象
《金瓶梅》第一次以丑角为主要的刻画对象,真正的做到了以丑为美
6、人物性格由类型化向个性化的根本转变
小说中塑造力度最强的人物就是西门庆,他虽然是一个罪恶累累、欲壑难填、不得好死的恶棍,但是他将吴典恩借据上的“每月行例五分”抹去,在常时节交不上房租的情节中他却拿出一封五十两,说剩下的可以开个小铺儿,这多少有点市民所赞颂的“仗义疏财,救人贫困”的精神。尤其是对李瓶儿病重及死后所表达出来的深情重义,足以证明西门庆毕竟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恶人”。作者不仅将他“恶”的一面描写的惟妙惟肖,更将“人”的一面挥洒的淋漓尽致。
7、是明清小说中第一部方言小说——山东方言
由于作品材料来源的不同,《三国演义》仍然是半文半白的语言;《水浒传》虽然已经出现了白话,通俗化,但是毕竟还没有达到个性化的标准;而《西游记》更是运用了大量的佛经和梵语。《金瓶梅》对于方言的成功运用,影响了后世的其他方言小说,如《红楼梦》中的京白方言,《海上花列传》的苏白方言等等。
8、第一部城市市民小说
这一特点是伴随着城市中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小说中表现为对金钱的占有,对女色的追求等等。市民阶层小说的另一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即是融入了行话、谚语、俚语、俗语等等,熔铸成了“一篇市井的文字”(张竹坡《金瓶梅读法》)。
9、带动了世情小说的繁荣,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10、《金瓶梅》“寄寓于世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
它将笔锋转向于平凡的世界,人间琐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百姓喜闻乐见。
二、世情小说的分类—— 一源三流
1、艳情小说(参考书目《中国艳情小说史》)
发挥了《金瓶梅》中的情色描写
分类(1)以“以淫止淫”为旗号,有说教的色彩;
(2)赤裸裸的描写,要求达到纵欲化。
2、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不同于英雄美人,所谓“英雄美人”是可以影响历史的人物,如范蠡西施;而才子佳人没有那么大的历史影响力,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百姓的理想化形象,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些人。
3、世态小说
描写人情、世态。后世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多是发展了《金瓶梅》中批判现实的传统。
三、世情小说的地位
1、对人的正常情欲作出肯定——承晚明启蒙文艺思潮;
2、对女性的个性解放和正常需求作了宽容的处理;
3、弊病在于“双重标准”。
十、《金瓶梅》的意旨
1、苦孝说
这种说法是有张竹坡提出的。与“清明上河图”的事件有关,因此主张这一说法的学者多认为是王世贞所作。
反驳:回归到作品本身上看,这一主题并不是很突出。
2、暴露说
这种说法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映的是官场社会流弊,是对男人世界的揭露。
例如,写西门庆,他所赚的钱都用于贿赂和挥霍,通过这一形象写尽了清河县的贪官污吏,甚至是蔡京、天子这样的显赫人物。再如写女人的世界,写她们对情欲的追求,对金钱的占有,这些都是以损伤他人,勾心斗角为代价的,2 这与近代的个性解放是有区别的。
3、因果报应说
西门庆生前占人妻女,掠人钱财,可是在他死后他的妻女、钱财也被别人所抢占。一些学者以此为理由,认为《金瓶梅》宣扬的是一种因果报应。
4、劝诫说
以西门庆一族人的教训来告诫人们不要贪恋酒色财气。
5、多意象的组合阐释学认为,《金瓶梅》就是要将种种的事物摆在面前,让读者自己慢慢的分析、思考。
十一、《金瓶梅》的影响
1、才子佳人小说
参考书目:苗壮《才子佳人小说简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特别强调:这里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特指明末清初的小说,即是在《金瓶梅》到《红楼梦》之间产生的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的创始人是天花藏主人,平生共有16部作品。篇幅不长,大约在十回至二十回之间,情节基本雷同。
这种小说是由其特有的模式的,通常为以诗词为媒介,要求佳人须有貌,才子必有才的“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小人离间,遭遇挫折;才子高中,皇帝赐婚,终得大团圆的结局。
这种模式是理想化的,它的社会触及面狭窄,所反映的也不完全是社会上层的生活,而且情 节雷同,千篇一律。
这种小说的创作动机是由于底层文人迫于生计,于是转向写小说,将自己不得志的理想、愿望寄放于作品之中。· 才子佳人小说分为2个创作阶段:(1)顺治、康熙阶段:才美型
主要突出的是男子才,女子貌。写法上模仿《金瓶梅》,如《平山冷燕》《玉娇梨》,颂扬女子,显其异能,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2)乾隆时期:胆识型
女子有胆识,会武功,有侠义有谋略。代表作品,《金云翘》。《金云翘》,主要人物金重、王翠翘,明史中确是有这两个人的传记。
突破:① 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写家庭,而这部书中涉及了一些社会生活,这就使得造成王翠翘悲剧的原因不再是小人作乱,而指向社会的妻妾制度;
② 在作品的结尾处,虽然王翠翘虽然也和金重相遇,但是悲剧意味不能消灭,这不同于之前的破镜重圆;
③ 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心态:清初的文人,士大夫辞官,他们信仰的是忠臣不能侍二主,因此王翠翘自然也不能侍二夫,这是士人心理的折射。
《林兰香》——向世情书过渡
才子佳人小说重视“情”,正面赞扬了女性的才华;弊病就在于情节的公式化。
2、艳情小说——《金瓶梅》的一个支流
《金瓶梅》色情内容有限,但是艳情小说完全顺其道路走下去,变成了大部分内容是色情的。《金瓶梅》中虽有一些淫秽内容,但是如果删去,并不影响《金瓶梅》整部书的故事完整性,而艳情小说则以淫秽内容为主。在《金瓶梅》之前,也出现过类似的作品,如《如意君传》(写的是武则天),但是影响不大。两种类型及其代表作:
① 以“以淫止淫”为旗号,如李渔《肉蒲团》;无名氏《绣榻野史》; ② 公开宣淫,如《浪史》;
以上两种类型的价值和局限:a、对情欲的大胆肯定,尤其是对女性情欲的理解和宽裕;b、具有边缘文学的价值,文化学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晚明社会现实。
局限在于:a、对女性情欲的过渡夸张,把这些问题都强压给女性,同时对于男性的情欲采取“双重标准”。
曹雪芹自己是看不起才子佳人小说(见第一回和第54回贾母的话),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才子佳人小说却又是《红楼梦》的发脉之作。
3、世情书——最有价值
A、续书——反映对世情的继承
(1)《玉娇李》
据当时的文人评价,其水平已超越《金瓶梅》,现今已失。
(2)①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这是唯一存在的《金瓶梅》续书。
这部书主要以反对宋金对抗为线索,体现的是爱国思想,是对世事的感慨;其后,另以吴月娘与孝哥所历经的磨难为线索;以及金、瓶、梅三个女子的转世为线索来宣扬所谓的“因果报应”。
② 《隔帘花影》
由于政治因素,丁耀亢被抓,之后本书经修整删除(删除第一部分),人物更换姓名,原有线索变为两条,再次出版。
③ 民国初年,《金屋梦》,作者孙静庵,这是在《隔帘花影》基础上,恢复了原作的第一部分,以三条线索的模式出版而成,迎合了当时的反清情绪,但是人物的姓名还是继承《隔帘花影》。
此外还有《三续金瓶梅》等,但是艺术水平不高,内容粗制滥造。
B、反映社会(1)家庭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山东方言。书中的情景、人情风土与蒲松龄家乡相似,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蒲松龄所作,但是该书是用白话文写成,而《聊斋志异》是文言作品,现有的资料不能证明蒲松龄会写白话文。
这部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独创的作品,《金瓶梅》尚有一些素材依傍,而《醒世姻缘传》是没有任何素材来源的。此外,它写的是两世姻缘,提出社会问题,家国同构,夫妻是家庭的根本,在叙事上采取的是双线结构。(2)科举
吴敬梓《儒林外史》,具有浓重的讽刺意味,并在讽刺手法上有独到之处。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高于《红楼梦》,原因就是在于这种讽刺的手法,但是《儒林外史》集中抨击科举制度,而《红楼梦》则是广泛的表现社会生活。
有关《儒林外史》
以往讽刺小说的弊端在于夸张、变形、不真实;而《儒林外史》不同,它的讽刺在于 ①冷静、客观;②悲剧和喜剧相结合,如《范进中举》以喜剧的形式展现悲剧的意味,意在反思、讽刺;③ 比较的手法,同是中举,有范进和周进二人,杜少卿是作者的自诓,是主要塑造的人物,是对真儒和伪儒的批判;④ 注意细节的应用,例如“临死前看灯芯”的情节,鲁迅曾说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在叙事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淡化情节,即不用情节勾连故事,因此避免了传奇性,不靠传奇取胜。“虽是长篇,形同短剧”故事互不连属,但都揭示一个主题:抨击科举制度。在这部书中集中写了100年来年的科举制度,100年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史,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展现一个世纪的变化。靠一个主题来串联几组不相干的人章回小说的转变之作。突破了古典意味,对当代小说的影响很大。·如何看待科举制度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对于选拨官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考试内容却过于局限,开始严格的要求四书五经、注疏、四六骈体文、典故、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都是通俗小说,而《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
第二篇:《金瓶梅》读后感
[《金瓶梅》读后感]
《金瓶梅》的书名来自书中三名女子的名字,金是潘金莲,瓶是李瓶儿,梅是庞春梅.潘金莲是本书的主角,作者对其细腻的刻画,使她成为中国人口中貌美而无德,内心狠毒的坏女人的典型—潘金莲,《金瓶梅》读后感。最近,我刚刚读完了《金瓶梅》,实在是感触良多,在这里也希望和喜欢这本书的人分享我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之所以说金瓶梅是天下奇书,我个人理解是:它以一种近乎全景式,真实不虚地描写手法,活生生地再现了明中期的民间百态、官场原生态、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本身就是一本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活历史。书中人物众多,丫鬟小厮、亲戚朋友不下几百人,却都有名有姓,人物关系虽盘根错节,但却交待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伟大的名著---《红楼梦》,它们的叙事手法和架构如此地相似,我不得不说:《红楼梦》一定是借鉴过《金瓶梅》!想想其实也不奇怪,《金瓶梅》成书在前,《红楼梦》成书在后,作为明清小说的发端和杰出代表,《金瓶梅》对后世小说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说,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是需要合适的土壤与条件的,这么多名著诞生于明清,也足见当时社会风气之开放,经济生活之发达吧!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再也不能因为怕它是一部淫秽书而不去读它,实际上它的重点也并不建筑在那些淫秽的描写上,读后感《《金瓶梅》读后感》。全书以西门庆这一人物描写,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期新兴商人阶级和封建势力结合下的这样一个实事,前者从经济上支持后者,取得政治上的特权,成为更残酷的一种压迫势力,后者为了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利益,利用前者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于是出现了一种基本上是封建豪绅恶霸官僚但同时又是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特殊社会力量。它表现了晚明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腐化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和封建官僚相勾结统治、残害劳动人民。毛主席曾经五次推荐干部看这部历史小说,他晚年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未来的忧虑,其道理也是意味深长的,我们的管理者应该以史为鉴啊!
但是,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西门庆的另外一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门庆为死去的李瓶儿伤心欲绝这一章。因为自小就听别人说西门庆是一个好色的大坏蛋,但这里却提到李瓶儿死后,他哭了三天三夜,硬是茶饭不思,劝都劝不转来。李瓶儿病重时,他想尽了一切办法给她找最好的大夫,吃最好的药,直到最后治不好,请道行高深的道士来点长命灯,最后确认无力回天而与李瓶儿抱头痛哭,还为她定做了价值不菲的棺木。由此可见,西门庆也算是一个多金又重情的男人。但是,他可能在爱情世界有重情义的一面,但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他还是人们唾骂的对象啊!
老实讲,我觉得《金瓶梅》真的挺有趣的,有时间的话,大家应该读一下,但千万不要当成淫书来猎奇。静下心来读,它的故事其实很迷人,读到最后你会觉得很震撼,又会有所悟,为书中人而叹,为世事而叹!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写到了人性,它正在我们中间上演!
最后引用一下前人的评论: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第三篇:读《金瓶梅》有感
读《金瓶梅》有感
(一)未名凡生
传统观念给我们的是,《金瓶梅》是部黄书,禁书。但是倘若把金瓶梅当做单纯的黄书来看,你又会觉得很“水”,跟《白洁》没法比,还不如《废都》。记得读大学时在图书馆找过这本书来读,读一二页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放弃了。近日高晓松讲《金瓶梅》,观看了两期觉得有必要通读一遍,就寻来一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读金瓶梅也有类似几种境界划分,“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自忖,要是我读《金瓶梅》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读来回味,才觉得这四种心态都有才是真的。开始觉得,心生怜悯应该是很难的、很高的一种境界吧,毕竟是在读“黄书”“禁书”,但是读到第六十二回,李瓶儿病死那段,自会不由自主潸然泪下,让人发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之感慨。《金瓶梅》通篇白描,没有任务心理描写,却把繁杂的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每个人物似乎都是一个复杂体、多面体,哪怕是大恶人,也有令人起敬的一面。就拿潘金莲来说,也是有骨气的,一生争强好胜,极力维护尊严,只是命运不济,别人都有貂皮就她没有,家里当铺客人当的貂皮给她她竟不穿。《红楼梦》像是一部偶像剧,人物都不食人间烟火;《水浒传》里的人物虽比《红楼梦》更具烟火气,但是人物与《金瓶梅》比起来还是显得简单了些。好的文学应该是好人也有阴暗面,坏人也是有底限。尤其是《金瓶梅》对坏人底限写的比较好。兰陵笑笑生对全书人物不置褒贬,每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贪婪的地方,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同情过别人帮助过别人的一面,所以读到金瓶梅后二十回,对坏人的命运竟也多是心怀喟叹。
此书书名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物名字各取一字来命名,自从吴道士的卦词开始,一直在猜测庞春梅的结局,读完还是倍感意外。前八十二回,春梅做丫鬟时也算是对主子兢兢业业,算不上坏人,嫁给了周守备后怎么就突然欲火焚身了呢?尤其是后三回,有点变态式癫狂淫乱。带着疑惑搜了几篇相关文章读了,虽然作者写春梅之死有点草草,还是有内在逻辑的。金瓶梅开篇对酒色财气做了一一批判,尤其是对“财色”笔墨浓重,但一直没明白“气”是什么。小说的前半部着重写了其他人的“财色”,同事写了春梅的“气”,尚气使性、高傲逞强、泼辣好斗。左下角“阅读原文”中附上研究春梅的论文一篇,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毛主席说过,省委书记以上的官员都应该读一读《金瓶梅》,因为它写的才是明末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活。金瓶梅故事设定发生在宋朝,但是作者成书于明末。每个伟大作者的作品都无法摆脱其所处时代的地域的烙印。贾平凹、陈忠实、曹乃谦有陕西的烙印、迟子建有东北的烙印、池莉有武汉的烙印,有人问马尔克斯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奇幻的作品,那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军阀混战、政权迭代的奇幻时代。《金瓶梅》中不厌其烦的请客吃饭,夜夜笙歌,和现在人的生活又有何区别?一周七天恨不得天天有场,顿顿有酒,就差端茶唱曲儿的了。武大郎死后围观的群众和王六儿与小叔子通奸围观的群众不正是现在的路人和键盘侠吗?有句话讽刺的好“路人都不上网,网民都不上街”。
通篇读来,除了里面的诗词比较糙,一些段落略显冗杂外,整个故事还是挺顺畅,节奏也很好。而且由于读《红楼梦》在先,所以不时会拿红楼梦来比较,觉得有相仿之处。难怪高晓松说《金瓶梅》热血焚鲜肉,《红楼梦》冷月葬诗魂,曹老爷子也一定读过这部奇书。奇书值得一读。
读《金瓶梅》有感
(二)撰 文:彭 曦 醇
题记
整整三年了,從第一次熬夜閱讀張評本開始,幾乎每年我都會將《金瓶梅》這部曾經很不名譽的小說,拿出來讀上一遍到三遍。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跟人談及此書,盡管,《金瓶梅》是部寫得比較不錯的世界文學名著,但它無疑又是諸多存世文學名著中最容易被誤解的一部。下文是作者本人人的讀後感,希望得到諸位的指正
一、由高尚的歌頌到世俗的暴露
吾國素有“文以載道”的傳統。所謂文以載道,就是一個作家進行創作,必須要於作品中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要歌頌並推崇人性與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即使涉及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壞人、醜事,也應該貫穿以惡有惡報、邪不壓正的主軸。
按照此論來考察明清小說,我們很容易相信四大奇書中有三部是偉大的。因為,透過《三國》、《水滸》、《西遊》這三部奇書中的相關描寫,我們看到,作者通過作品所要強調、所表述的,都是形而上的、為現世所普遍認同東西,甚至不免帶有對某種道德觀念的詮釋,也符合國人的審美標準。
《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們便以不接近女色為高,因為傳統觀念將美女看作禍水;儒家講建功立業,所以好漢們將上梁山當作權宜、不得已之計,上山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的出山,出山後為國盡忠盡命,在所不辭;《西遊記》講西天取經、降妖伏魔,看起來是荒誕無稽,但卻於行文中透露出了心眼,降妖取經是假,宣揚修行人生、為理想不惜一切而奮鬥是真,總而言之,是以大無畏之出世之心,做成佛利眾生之入世之事;《三國》看起來是歷史故事,其實卻是對忠君正統觀念的宣揚,漢朝天子聖神不可侵犯,哪怕是昏庸如漢靈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罪大惡極的行為,劉備本是一街頭賣鞋出身的、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卻因為有皇室的血統,始終與曹操鬥爭,表面上志在匡扶漢室,就被美化成了仁德的君王。
不過,《金瓶梅》的出現,則顯然打破了傳統,甚至讓人咋一看有點費解,覺得無聊,換句話說,那是“人皆好之,人皆惡之”。
這一方面是因為,晚明社會人欲橫流,人們普遍以縱情於聲色貨利、發財作樂為高。和同期其他文人創作的追求一樣,笑笑生所追求的也是一個世俗化,越俗越好。不過,世俗化的極端則是庸俗、媚俗、低俗,這也是晚明文學作品中所存在著的通病。在笑笑生看來,所謂的道德理想、宗教哲學,比起那聲色貨利、世俗人情來,是如此的軟弱無力,也正因此,關於典型人物西門慶及金瓶梅等的享樂生活、縱情聲色、變態發跡的描寫,他才會在書中多以露骨的形式加以呈現,其態度也是崇揚、欣羨與厭惡、批判兼而有之。只是,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禽獸,主要還是有三個方面的追求,一是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吃得飽、穿得暖、玩得樂,二是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笑得好、敬得虔、拜得高,三是對於理想人格、道德完善的追求,即修齊治平。
可是,以笑笑生為代表的晚明文人,他們過於強調自身的解放,卻將對於道德的完善、帝國的責任丟一邊去了,不僅如此,還將那些所謂的幸事直呈於作之品中,豈不知,這一下便觸犯了國人的禁忌和道德的底線。因此,《金瓶梅》理所當然的成了禁書,是修身養性的反面文章,晚明文人的生活方式,於是成了腐朽消沈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也是最為主要的,在於作者對世情之惡、人之陰暗面、社會之黑暗面暴露之深刻,且又並沒有對此完全流露出絲毫的愛憎褒貶,這與我們的傳統審美觀、與儒家文以載道的思想大相徑庭,有關誤解自然隨即而來,說作者缺乏鮮明的愛憎、作品審美無能、自然主義與客觀創作、美醜不分。也正因此,有些專家們便認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審美無能,全書中有的只是黑暗與腐朽,不見理想與詩意化的光照,而且他寫來是為了欣賞,並不是譴責暴露的。那麽《金瓶梅》是部什麽類型的小說呢?答曰:自然主義的、壞人心術的第三流小說,它只寫黑暗,暴露群醜,缺乏對於人性的信任,消極傾向大於積極傾向。
應該指出,認為《金瓶梅》是三流作品並不符合實際,畢竟,寫美的東西未必見美,況且本來,也不是每人都有曹雪芹的實力,可寫醜的東西也未必見醜,美與醜只是相對而言的。
我個人始終有個看法,《金瓶梅》全書之所以充滿了假惡醜,主要還是跟小說的審美情趣與之前的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關。之前的長篇小說歌頌美好,《金瓶梅》卻是暴露黑暗,之前的長篇小說忽略或很少表現人性,《金瓶梅》卻揭示出了正常人性的被扭曲與異化,試圖探討人性回歸這一高深的命題。可是,這對於熟讀了那些充滿詩意、理想化作品的我們而言,一時能接受麽?正因此,書中的主要人物才既無真正意義上的惡人,也無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其所要反映與突出的,自然也是社會與人之陰暗面。不能不說,這同樣是驚世駭俗的,盡管,這容易讓人感到失望,有極端、狹隘化的傾向,但妳卻也不能因此說,笑笑生所寫的那些是不真實的存在、在現實中已經完全消失了。
毛主席有句話說得好,“《金瓶梅》之所以沒有傳開,不僅是因為它的淫穢,主要還是它寫得沒有半點希望,《紅樓夢》就不一樣,它是寫到點理想的嘛”,真個是一針見血。作家蔣方舟說:“《金瓶梅》所寫涉及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灰暗地帶,即便偉大如《紅樓夢》,於此也有所不及”,如此也可謂切合實際。
應該承認,充滿理想、詩意化的作品,其中的正面人物確實對人有很強的感召力,但是,整體上審醜見美的文學名著《金瓶梅》,笑笑生所塑造的西門慶這類反面角色,()又何嘗不是給人以警示與啟迪呢?鄭振鐸先生曾說:《金瓶梅》中的社會是並不曾僵死的。這話於今看來,或許值得商榷,但我們不應忘記,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復雜的,《西遊記》中的極樂世界,尚且存在人情帳的問題,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到了西天佛國,如來的兩位大弟子卻向他們公然索賄,而且還有理有據,更何況人間乎?清河縣乎?東平府乎?
二、中國式的悲憫
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曾指出:《金瓶梅》充滿了神性,特別是繡像(崇禎)本的改定者,他就是位菩薩,他要我們去寬恕他的作品中所寫人物之惡,學會慈悲與寬容。此觀點一出,有些讀者和論者便認為,這也太過隨意了。
不過相對來講,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同田教授的觀點,何以如此呢?因為人之詭異在於,往往傾向於原諒那些原罪大的人,卻拒絕給予原罪小的人以半絲寬恕與諒解。
托爾斯泰不僅說:人要學會愛人,愛一切人,且在他的《戰爭與和平》中,所體現出的便是如此思想。偉大的佛陀,以慈悲為懷,他因覺得這個世上的眾生可憐,便想到了要給他(她)們找解脫之路,竟而有了佛教的出現。於《金瓶梅》一書中,蘭陵笑笑生雖然寫盡了西門慶、金瓶梅等人的罪惡,但在他看來,西門慶之流所以為惡,主要還是由於四貪所致,於是,他讓作孽的西門慶、潘金蓮們一個個不得好死,死後又讓他(她)們在普凈和尚的點化下,一個個托生去了。從他(她)們各人死亡的年齡來看,作者還是對他(她)們持有點同情態度的。
如何擺正人在自然與天理之間的位置,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完善、有大智慧的人,而不是庸碌無為、於聲色貨利中走向墮落的人,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倘若生活之於人而言,只剩下了欲望,那還有什麽意思?
應該說,《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可憐的,他(她)們長期沈溺於形而下之中卻無法自拔,且所作的一切罪惡,又無一樁不是源於人性的弱點。能夠寬恕、諒解於那些眾生所犯之源於人性弱點之小罪惡,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悲憫。
我在此,打心眼裏佩服蘭陵笑笑生的筆力,他一邊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了醜的本質,一邊又對他筆下那些醜陋的人物,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悲憫與同情,用蔣方舟的話說,大概只有佛祖才會達到如此境界與程度。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這個世界上,聰敏伶俐的人不少,看透世事的人也不少,但聰明伶俐的人往往又是如此的狷介有余,寬厚不足,而在看透之後,還能有寬厚心腸,那可真是少之又少。如果拋卻一切成見,我相信笑笑生應該算是這樣的人,在他的笑中,既有對於人生豁達、辛酸的笑,也有對於現實無奈、嘲諷、苦悶的笑。
走進南京雞鳴寺,有副對聯顯得特別惹人註目: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只是,西門慶、金瓶梅們是一百個菩薩勸不轉,在他(她)們看來,人生在世也不過幾十年,還是風流一日是一日、且樂高歌入醉鄉吧。在充滿了對於金錢、權力極度崇拜的末代風氣下,西門慶、金瓶梅們只手遮天、淫亂無度,到幾時才是個頭呢?在這裏,我再一次發現了笑笑生的偉大,他通過揭示一群醉生夢死、腐化墮落之徒,個個走向自己為自己所挖掘的墳墓之必然,真誠的想告訴人們:天道循環、縱欲果惡,所以,廿公才說:中間處處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
在不少讀者看來,悲憫一詞或許更切合於《紅樓夢》,可我在此要援引潘知常教授的觀點,《紅樓夢》中的愛是“博愛”,帶有鮮明的近代人文主義理想化色彩,是愛的《聖經》,而《金瓶梅》卻是中國式的悲憫。
三、在巨大爭議中存在有人或許會認為,將《金瓶梅》看作是部偉大、悲憫的小說,那是有點拔高的離譜了,但這不是問題,在我們看來,沒有審美觀念、相關知識的更新,過分的強調泛道德、理想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才是誤解《金瓶梅》這部天下第一奇書的根源所在。面對著如此一部才子傑作,是否可以站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呢?
也有人認為,《金瓶梅》的作者缺乏自我反省,他不如屈原、陶淵明,他是與世俗同流合汙。這也許是有點道理的,不過,書中人物無力自省,卻不代表作者無力自省。很顯然易見的是,笑笑生厭惡那種極端混亂的生活,但他卻將之給如實寫了出來,他倒是希望復歸傳統、挽救業以崩潰的封建秩序和道德思維,但是,封建社會發展到了晚明時期,早已行將就木、問題百出。
明之亡,實亡於萬歷。成書於萬歷年間的《金瓶梅》,以北宋末年作為歷史背景,難道這還看不出他的一大創作動機麽?難道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淫穢小說,所能達到的高度麽?頗得勸懲之法,暴露的目的是為了改良,“曲盡人間醜態、寫淫與諷政統一”,一部《金瓶梅》的主體精神如此。
換言之,笑笑生希望美好於市井社會中出現,但他不知道如何實現,結果是我們某些專家所說的,過多的渲染了社會中的陰暗面,看不見理想與光明,依我說,他是看不到未來,只看到了晚明社會的“當下”市井。
當然,跟《金瓶梅》有關的最大之爭議,主要還是由於這部名著中寫到了露骨的性心理與性行為,竟而產生出了是淫書還是名著的問題。毋庸置疑,這些描寫雖然大多數是構成小說文本的重要主成部分,但它畢竟屬於通部小說的糟粕,會對於一般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人群,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於是消極毒害。因此,當一方說它是淫書時,另一方就會指出它的藝術成就,從而認為它是部名著,而當一方說它是名著,另一方又會指出書中那些放肆性描寫的存在,是它只能被看作是淫書、奇書,而不是文學名著、偉大作品的根源。
評定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是名著,顯然不能以其中是否含有少年人不宜的文字作為取舍淮則,《白鹿原》中也有性描寫,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人們喜歡讀的文學經典而存在。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閱讀《金瓶梅》出了問題,便將責任推到《金瓶梅》的文本描寫和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身上,這裏牽涉到了一個讀者接受的問題,還是因人而異吧。同时,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笑笑生並不缺乏對於讀者的倫理責任,因為,他所采用的敘事策略與作品最終的旨歸大體上是一致的,即都指向了對於縱欲妄為的否定。只是,我們的某些評論家熱衷於本本主義,不能很好的聯系作品的描寫實際,沒有註意到作者所采用的基於情色的敘事策略。
《金瓶梅》確實少兒不宜,作為一個成年人,特別是文史研究者、一般文學愛好者,在讀它時,只要牢記讀後生歡喜、效法心者是畜生、小人,也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喜欢读《紅樓夢》,因为《紅樓夢》寫出了理想的诗意化,通部小說所達到的境界,是此前的四大奇書和之後的小說所無法企及的,它永遠是值得我們為之自豪的中國最偉大小說。
当然,我也愿意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理性看待《金瓶梅》,尽管《金瓶梅》的境界不高,但它寫世俗,实现了写作题材的突破和文学审美的二次更新,堪稱是俗文化的集大成。《紅樓夢》與《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兩個典範、兩座高峰,《紅樓夢》的创作继承、发展了《金瓶梅》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信乎!
也許,妳並不認同我的讀書心得,或許還會由此再罵上句“妳小子思想不健康”。不過,這點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打《金瓶梅》於四百多年前問世後,中國的長篇小說從此多出了四個品種:艷情、才子佳人、譴責、世情。
參考資料:
黃霖:《金瓶梅講演錄》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臺灣三民書局;
王汝梅:《王汝梅解讀金瓶梅》時代文藝出版社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潘知常:《金瓶梅——裸體的中國》新浪博客
作者:彭曦醇
丙申年八月初五日
改定於淮安家中
第四篇:毛泽东与金瓶梅
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它借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详细刻画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封建恶势力代表西门庆由发迹到暴亡的罪恶生活历程,明写宋代,实为作者所处的明朝“当代史”,深刻揭露了明代后期黑暗腐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毛泽东酷爱读书喜发议论,他曾先后五次评价过《金瓶梅》。
第一次是在1956年。当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门工作汇报时同万里等人的谈话中讲道:“《水浒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第二次是在1957年。毛泽东充分肯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亲自拍板对《金瓶梅》在全国小范围解禁,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杨鸿儒著:《细述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2_年版。)于是,文化部、中宣部同出版部门协商之后,以“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名义,按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集资影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重新影印了202_部。这些书的发行对象是:各省省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同一级别的各部正副部长。影印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两函21册,正文20册,200幅插图辑为一册。所有的购书者均登记在册,并且编了号码。
第三次是在两年之后。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次谈话中,将《金瓶梅》与《东周列国志》加以对比。他说,后者只“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而《金瓶梅》却更深刻,“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揭露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写得很细致的”。(杨鸿儒著:《细述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2_年版。)
第四次是在1961年。毛泽东1961年12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中国小说写社会历史的只有三部:《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很仔细。《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红楼梦》写的是很仔细很精细的历史。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毛泽东自己是把《金瓶梅》当做“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来读的。他的这一评价,是很有深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抓住经济基础这个基本方面,便能揭示出上层建筑领域斗争或变更的原因,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五次是在1962年。毛泽东1962年8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上的谈话中,又将《金瓶梅》同《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逄先知,龚育之,石仲泉主编:《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把《金瓶梅》定义为“谴责小说”,毛泽东是第一人!谴责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暴露。而《金瓶梅》正是一部暴露文学的结构。作者把一个时代的全部丑恶一股脑掀倒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所顾忌地揭露了一个时代的失败。把那些男男女女的皮里阳秋来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曝光,痛快淋漓地画出了一幅中国16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在《金瓶梅》世界里,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没有对政治理想的英勇献身,只有对财富和享乐的无休止的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歇斯底里的奋斗。《金瓶梅》没有写到美,没有写到光明与希望,不是作者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肮脏。毛泽东之所以很看重《金瓶梅》,并多次评价之,全在于《金瓶梅》的写实性,它是我国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之前的中国长篇小说,或再现帝王将相的风云业绩,或褒扬草莽英雄的心秉忠义,或描写仙佛神魔的奇异行径,这些不寻常的内容显然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而《金瓶梅》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真实的日常生活,诚如清人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所言:“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在我国小说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惟其细致,才更真实更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明史专家吴晗早在30年代就撰文指出,《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
现在,《金瓶梅》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无论《美国大百科全书》也好,《苏联百科词典》也好,《法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金瓶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历史学家们则认为《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毛为江青的《庐山仙人洞照》题诗: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其中名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来自情色小说《花荫露》
由《花荫露》第三回的开篇诗的前两句化来的。
第三回 父于连台各得其所
诗云:
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玉峰。
老绾专定神仙洞,劣儿只喜攀玉峰。
各取所需连床混,笑煞京都八旬翁。
《花荫露》不可能成书在清末,应该是当代的伪劣淫书。
俺讲讲理由。
第一回“一旦荐作“孝廉郎”,顷刻补入知县、知府候补名额”,清朝人不可能这样没有常识。举人(孝廉)一般首先当个教谕、训导之类的小官。进士可以起步就是县令,但是还要培训。
第一回“故虽年仅四十有七,却已熬成花甲老妇矣”。
清朝人不可能这样没有常识。四十七岁能叫“花甲老妇”?
第五篇:妙赏金瓶梅:穷帮闲的穷酸相1
穷帮闲的穷酸相
徐景洲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西门庆刚对吴月娘夸赞罢应伯爵,这“知趣”的应伯爵就偕谢希大来访西门庆了。虽说谢希大忝列西门庆“哼哈二将”,但无论是与西门庆的关系,还是其帮闲的本事,都与应伯爵差个天高地远。所以,两人同时出场,小说却独对应伯爵的穿着打扮作介绍,以见其帮闲地位的非同一般以及作为帮闲典型的代表性。别看这一段衣着打扮的描写简略得像速写,其实却传神如画,意蕴多多:
“头上戴一顶新盔的玄罗帽儿,身上穿一件半新不旧的天青夹绉纱褶子,脚下丝鞋净袜。”
应伯爵的打扮,表面上看也还光鲜——新盔、绉纱、丝鞋、净袜,其实却透着掩饰不住的寒碜,是典型的破落户打扮。
“新盔的玄罗帽儿”——这帽儿说是“新”,其实是旧的,不过是将一顶旧“玄罗帽儿”换了一个新帽顶儿——“新盔”而已。“玄罗帽儿”,显示出曾有的富贵,“新盔”却又告诉人们,这富贵早已远离应伯爵而去了,新的“玄罗帽儿”买不起,只能以旧翻新。但这好歹也能证明自己曾经富贵过,正是“醋缸虽倒,架子还在”,虽然是破落户,终究与那些几辈子穷途潦倒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半新不旧的天青夹绉纱褶子”——衣服质地属高档丝织品,非一般百姓穿得起,却又是“半新不旧”,穿了不知多少年了,而且一定是富贵时留存下来的不多的几件体面衣物。就是这“半新不旧”的衣服,估计应伯爵平时也难得一穿,只有在特殊的要面子的场合,才会从箱子底部小心翼翼拿出来穿一下,撑撑门面。但与时时更新着光鲜衣饰的西门庆相比,实在寒酸掉价,但也无可奈何,谁叫咱是破落户?谁叫咱是帮闲呢?以旧衬新,以寒酸衬富贵,反而更显帮闲本色。
“丝鞋净袜”——不言鞋袜的新旧与否,只突出一个“净”字,强调的是洗涤的程度。不言而喻,这袜子虽不新,但干净,以此推想,净袜是旧袜,丝鞋也不可能是新的。作者不言其旧而显其旧,尽得含蓄之妙。
很显然,应伯爵这一身貌新实旧的装束,是经过刻意修饰和组合的,极符合他的高级帮闲身份。他力求给人新鲜和体面的印象,与打扮光鲜的西门庆不至于差距太大,有损西门庆颜面,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高级帮闲应有的形象,这正是应伯爵这个高级帮闲的良苦用心和机智所在。而这些旧时装的档次不低的质地,既暗示了应伯爵曾经的富有,也反衬出当下的窘况。至于谢希大的穿着,虽无点墨介绍,却可以想见其与此相类,因为他毕竟曾是“游手好闲,把前程丢了”的“清河卫千户官儿应袭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