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试卷分析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4-81054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5 00:23: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试卷分析

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试卷分析

第41题:

第一问,得分率较高,丢分原因,不能将三种消费心理与材料结合分析,同时还存在一些知识点不清晰的情况,如将从众心理描述为盲目心理等。

第二问,失分原因:知识点掌握不牢靠,存在用自己的话(口水话)回答的现象。建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背、默);加强重难点知识的针对性训练 试卷41(2)题质量分析:

考查范围: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

考查能力:根据考查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答题情况:学生答题认真,态度端正。基本都能用经济学知识作答;大多数同学答题已经养成分点、分段的习惯。答题存在问题:一小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点答。

存在问题的原因: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采用“识记------考试”的基本方法,只求将此课程应付完毕。今后应加强重难点的归纳和总结,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记忆;加强主观题答题技巧的训练,增加训练量或者专题训练。

42题存在问题: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如何应对“刘易斯拐点”的影响,要求学生从对劳动者和企业的影响两个角度回答。大部分学生着重从劳动者角度回答,忽视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的回答;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读懂材料,对“刘易斯拐点”政治术语读不懂,不了解时政知识;此问失分较多。第二问考查面对“民工荒”政府应怎么办的问题,此题要求从政府角度回答,失分的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企业角度回答。期中试卷43(1)题质量分析:

考查范围:消费与投资对拉动经济的影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考查能力:根据考查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答题情况:大部分学生答题认真,态度端正。学生基本都能用经济学知识作答;大多数同学答题已经养成分点、分段的习惯;但部分学生没有结合经济学原理来组织答案,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答题,偏离了题意,因此失分。存在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背和记的阶段,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期中试卷43(2)题质量分析:

1、试题基本分析

43(2)问要求根据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及其依据,知识内容符合考纲要求,设问合理,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学生答题情况

共有660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12分,学生平均得分6.73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空白)。

3、答题亮点:

(1)答题基本规范,大多数同学养成了分点、分段答题的习惯。(2)基本能用经济学的知识来作答,并与材料有一定程度的结合。

4、存在的不足

(1)部分同学审题不清,“建议”和“依据”不分。(2)对材料挖掘不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阐释不够到位。(3)答题角度狭窄,不会多角度分析和思考。

5、建议

(1)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加强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背默。

第44题第一问:本题满分4分

平均得分 2.75分 学生答题情况:(1)设问指向性比较明确,要求应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A省如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部分学生对哲学的四个板块不清晰、相互混淆。(2)有部分学生简单罗列哲学原理;(3)哲学原理、方法论、材料没有有机结合,原理和材料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4)答题不规范,没有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有序化。第44题第二问;本题满分6分

平均得分 4.13分 学生答题情况:(1)设问指向性比较明确,要求应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相当部分学生对哲学板块划分不清楚,具体知识点内容不完善;

(2)对材料没有提取有效信息,切题困难,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3)答题不规范、书写潦草、书语不准、词不达题;相当试卷答题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第二篇:高二政治期中印刷试卷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上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是起着促进的作用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把人类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是一种纯粹的“经院哲学”。据此回答2~3题。

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包括()①朴素唯物主义者 ②机械唯物主义者 ③辩证唯物主义者④历史唯物主义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根本观点是()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不能反映存在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4.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 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7.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由于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产生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可见,仅凭主观愿望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9.据2006年6月号《大众科学》报道,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最近,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中体现了()10.有同学认为,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照相机、摄像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理是一样的。这种观

点()A.是正确的,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错误的,没有看到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把握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C.是正确的,看到了意识和照相机、摄像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共同点

D.是错误的,因为意识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的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3.两年来,中国电信、民航、电力、汽车等多个产业实行大重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整体功能总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部分以优化结构形成整体时,其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08年11月4日,伴随着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上涨164点,涨幅

1.77%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处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与周围的任何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15.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6.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7.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这说明()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联系的多样性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9.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0.“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C.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

D.要善于解决特殊矛盾

2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安全等社会方面的全面进步。这表明()A.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B.坚持重点论不能不讲两点论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3.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创新()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4.辩证法的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B.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都会被彻底否定、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D.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

25.下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26—27题:

26.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7.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8.2008年以来,《社会救助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政府工作报告》等相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大亮点。政府的这一做法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③说明政府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说明政府是我国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9.塑料袋的发明在一百多年前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但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A.稳定性特征 B.实践性特征 C.阶级性特征 D.社会历史性特征 30.200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张绪老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把学习党的理论、践行党的理论当做一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使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他的事迹说明

①每个人经过奋斗都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_-_--_-_--_-_--_-_--_-_--_-_ :_ 线---号-------考-------------------------_-_--_-_--_-_--_-_--_ _ _订-_--_-_--级---班----------------_-__装_--_-_--_-_--_-_--_---名---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2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理论来源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32.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被誉为“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的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实验成功并推广后,他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带领村民,发挥民智,大搞科技开发,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产技术始终保持着领先水平。十多年来,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棚技术和致富经营,指导蔬菜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12分)

33.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 年的十年间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16分)

第三篇: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奎屯市第六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分析,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考试质量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质量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677人,其中理科班(1--9)班399人;文科班(10--15)班278人;内高班38人,塔县班45人;

2、成绩分析:

(1)试卷分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满分均为100分(2)考试范围:以复习进度为准(3)考试难度:试卷难度适中

(4)理科总成绩分析:500分以上12人;400-499分124人;300-399分188人;200-299分61人;200分以下9人。

(5)文科总成绩分析:500分以上11人;400-499分86人;300-399分122人;200-299分45人;200分以下9人。(6)各班总分平均分分析:

柱状分析如图。

二、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考试时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尖子班93人

尖子班成绩分布如图,500分以上12人,400-499分67人,300-399分14人。

(2)尖子生缺乏,抓好现有尖子生学生的管理工作,发挥尖子生的动力,带动更多的学生

(3)平行班关注300-400分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总体成绩

(4)关注250分以下的学生

2、年级管理情况分析 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力度不够(2)培优补差效果不明显(3)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等做得不够 解决对策:

(1)最大限度的强化班级管理

①搞好常规管理不放松;②关注学生情绪不疏忽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④加强的与教育⑤激励措施不可少(2)强化责任

①年级分管领导要经常进班进组听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协助班级备课组开展工作

②年级组要自加压力,负重拼搏

③全体班主任、备课组长、教师要明确肩上的担子,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④要有团队意识,以老带新,资源共享

第四篇:高二政治试卷分析

HB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二政治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考查的内容包括高二哲学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比较完整地考查了哲学知识结构,特别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总体感受是:灵活,与时事、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时政色彩。

具体特点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双基”,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期末考试作为阶段性考试,更应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把握。而高考强调考查能力、鼓励创新,也往往是在对考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基础上所强调的能力考查。

2.关注社会和生活实际,题目紧贴国内热点问题,积极反映群众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关注、正确认识、正确分析、合理评价国内外的现实问题,不仅是我们政治学科在平时教学中要贯彻的,更是高考政治学科命题的方向性原则。期末试卷正力图指导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朝这个方向努力。例如:第27、29题要求我们要高度关注重要时政材料、29题第2小题要求我们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引导学生将现在的学习和以后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等等。

3.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第27题,在重视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了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突出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大部分主观题都强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政治术语的使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4、试卷的正答率和得分情况:全卷满分为120分,共29题,客观题分值为50分,主观题分值为50分。以一个班为例,客观题均分为27.8分,主观题在35分以上者占80%,其中第26题均分为9.8分,第27小题均分为8.3分,第28题均分为8.6分,第29小题得分率最高,均分为13.1分。

整体试卷的难度适中,客观题比较难,主观题处于中等水平,能充分体现高考文综的考纲要求。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总体得分不高,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基本知识的记忆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上有欠缺,例如单项选择题的第2、3、4、14、19、22题,错误率较高,正答率分别为:15.1%、34.1%、37.3%、38.9%、44.9%、47.6%。主要存在问题是: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网络还没有构建,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有些知识的掌握本身有错误,审题缺乏深度,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1、不能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带有组合选项的选择题,学生不会排除错误选项。例如第2题选项中②、③和第22题选项A、C、D均是错误的,学生未能很好地排除,第10题,本题考察的是对辩证法四个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内容,很多同学误选②③,即不一切从实际出发当成了辩证法来看待了,这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对政治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深入细致、准确灵活的把握,因此我们仍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对题干所传递的信息不理解:如第3题中题干要求“既唯物又辩证”,很多同学不理解其意,加之对选项尤其是古语理解不透彻,失误很大。第19题、22题,由于很多学生对题干传递的信息不理解,所以不能找出相对应的理论来说明,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 1 易混知识点的理解区分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把握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非常弱。

3、缺乏语句的准确翻译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尤其表现在 “古诗文”、“名言”类题目。第4题中“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属于形而上学观点,很多同学不清楚,用排除法也可以选出来的,这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题上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仍需训练。

(二)主观题部分

主观性试题总体情况尚可,比选择题的得分率高,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还不完整,头脑中存有的哲学道理还不厚实,表现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匹配。

2、审题不细心,没有关注题目中的限制性条件,对设问的审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第27题的知识范围为“唯物辩证法”,很多同学答题范围错误,答成唯物论,甚至认识论的知识。

如第29题的第1小题,设问要求是“人的价值是什么”,而很多同学在分析时答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回答成价值观的有关问题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原因,或是用“体现”作为关联词来组织答案,很不符合题意。

3、学生答题不规范,如答题缺乏针对性,意思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内容、观点显得比较零散,有的就是理论观点的简单堆积。如第27题只是说用辩证法而没有具体说明用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还是创新观,结果是相当一部分都是把四个要点都堆积上去了,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说明。

4、每一小题具体作答情况分析:

第26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大部分能知道从规律的知识作答,问题出现较大的是对观点和材料的结合分析部到位,还有个别学生原理写不完整。

第27题综合考察辩证法的四个观点,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问题突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观点写不全,分析不到位。

第28题考察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得分率较高,基本上都能写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四个内容,有一部分连真理和认识的反作用也写上了,具有明显的理论堆积的倾向。

第29题得分率最高,这一方面是去年的真题,刚模拟考试过,另一方面是,这个是我反复强调并作为上黑板默写的知识点之一,但问题是,这个题第(1)小题问题在于,缺乏结合材料分析者居多,仅仅是理论的说明,且有学生因为审题不够深刻而答偏,误答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2)小题和全年的分值分配不同,比去年的多4分,导致部分学生答题的要点不详细,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一)教学改进措施

1、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双基”,注重知识结构和网络的建立。严格按照政治学科教学要求,做好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澄清一些相近、相关的概念和原理,真正做到基础知识夯实,基本观点明确,主干知识清楚。

2、继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形成主动关心社会热点和生活的习惯,并经常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3、加强备课组内部的集体备课,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注重备课内容,集中加强教学难重点的分析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尤其是易错点、易混点的分析,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的设计。

4、提高审题能力,应加强平时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注意找出一些典型题目作例题,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即如何抓住所给材料的重点知识,认真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找出与书本知识的关联点,再合理组织答案。学生平时也要注意从资料的典题中归纳总结审题方法,并勤加练习。

5、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改变过去平时不及时巩固掌握,期中、期末背背的习惯,严格做到框框清、周周清、节节清、课课清。同时在课堂课后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以此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力争做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多花时间在政治学科上。

6、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学生学习状况,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高效率的学生学习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政治,促使学生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二)两条建议

1、尽量不要出去年考试过的题,如今年的最后一题和全年的题目基本上是同一个题目。

2、加强对不同学校之间学生互传答案的监督力度,避免雷同卷的发生。

以上分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2013-01-31 3

育才高中高二政治备课组

第五篇:2014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考试卷

乌审旗职业中学2014春季高二年级政治期中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3分X20=60分)

1、下面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论述不正确的事()

A中等职业学校都设置了面向各个专业的公共课。

B中等职业学校都设置了面向本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公共专业课。

C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各专业还设置了针对一个职业甚至一个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直接挂钩的专业课,体现“专门化”的特殊要求。

D初中生和普高生没有专业定向,他们的规划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以及如何升学,侧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学什么专业。

2、下列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以及如何升学,侧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学什么专业。

B中职生要学习特定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C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相对应。

D职业教育的各专业都有各自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下面对中职生面对的两类职业群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首次就业是择业面的拓展或今后可能转岗的职业。

B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中职生,既可以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储运等技术支持工作,也可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担任报表处理、打字、打印、复印的办公文员等工作。这说的是中职生纵向的职业群。C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技术等级和职务提升的岗位,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在的岗位。

D学导游专业的中职生,毕业后从中文导游起步,向外语导游发展,也有可能升迁为旅行社的部门经理。这说的是中职生纵向的职业群。

4、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下面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想道德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统领作用,决定中职生未来职业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

B衡量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C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个性,因而不必太压抑,必要时

1可以不必遵守。D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

群。

5、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下面对从业者的素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职业

道德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C中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

和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状况和水平。D职业素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职业活动中又集中表现为从业者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下面对中职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证”是求职就业的“入场券”,“证”是具有实力、能胜任岗位的标志,“取

证”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手段。如果能在毕业前多拿几个证书,就会就业。

B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就业环境中,中职生的优势不是学历,而是实践力。

C中职生应该按照“两种证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完成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任务。

D取证急需要投资,又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多取证不等于乱取证。

7、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需要几人才。这说明,专业无所谓优劣之分,只要是

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需要学的。

B当今社会,是务实创新、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我们只有升重点大学才能为祖

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C“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明了中职生要相信自己能成才,每个行业都

有可能产生出自己的精英和“状元”。

D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从重学历变为越来越看重才智和

能力,看重是否具有创造良好效益的特长。中职生应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念。

8、有关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他在工作中只能发

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而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有兴趣,他就能发挥其全

部才能的80%~90%。下面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我们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要尽可能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选

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B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大小密切相关。

C如果对自己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快发展。

D对于已经专业定向的中职生来说,已经不需要培养即将从事的职业兴趣了。

9、作为一名中职生,怎样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并培养相关的兴趣。下列说法

有误的是()A搜集有关信息,关注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参与实践活动;了解成功事迹等。

B学好专业课。C要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

D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良好道德,学习从业技能及特长。

10、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对

这句话理解不准确的是()A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是有联系的。B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众多事物的兴趣,增强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形成学习兴趣的先导。

C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

D为了将来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要学会适应,并尽力胜任好现在的工

作。

11、让类似“张飞”性格的人去做文员,一定会让上司头痛;让类似“林黛玉”

性格的人去开拓市场,业绩肯定不太理想。这说明:()A外向型性格的人开朗乐天,为人处世灵活多变,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但

他们做事马虎、松散、容易急躁。

B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性格。

C内向型性格的人比较严谨、克制性强、有安全性,但他们有时处事犹豫不决,处理人际关系是不如外向型的人爽快和易于接近。

D中间型性格的人在职业适应性方面更宽泛些。

12、一对在相同环境中学习成长的孪生姐妹,姐姐活泼开朗、勇敢果断、处事

主动,妹妹文静内向、缺少主见、依附性强。这说明()A性格存在可塑性,性格不是天生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形成还

受环境的影响。B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C日常生活中,许多从事同一职业的人有相似的性格。

D为了职业需要,人们可以尝试去调适自己的性格。

13、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曾经当过中学数学老师,但不太受学生欢迎。因为他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也不强。但他的学习能

力极强,有超常的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算数能力和高于常人的逻

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特征,使他能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数学家,却不能成为

合格的中学教师。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不同。

B明确的职业理想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C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D对职业的热爱,能促使从业者锻炼出超乎常人的职业能力。

14、面对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必须达到的要求,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目标明确的发展自己和扬长补短的发展自己。B不能脱离本人实际

C不能脱离环境(包括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本人生活的区域环境、社区环

境)。

D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事业价值取向,并及时调整使之符合实

际。

15、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对个人职业价值取向的需求排列次序不同。我们要善

于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怎样的关系?()A希望为社会多做贡献。B希望个人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

C既希望为社会多做贡献,又希望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D希望个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16、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就要做到()

A要处理好为社会多做贡献,又要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辩证关系。

B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习好专业技能与特长。

C要敢于面对现实,能正视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

D要目标明确的发展自己和扬长补短的发展自己。

17、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善于在家乡和更大范围里捕捉、把握发展机

遇,是成功的“秘诀”。下面不属于职业生涯发展机遇的是()A家庭状况的影响及变化。B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向。

C行业的发展动向。D专业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18、关于职业生涯发展,我们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关注区域经济发展?()A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B家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特点。

C本行业发展的经济特点。D区域经济特点和本地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比较。

19、下面对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说法最准确的是()

A行业发展影响职业生涯发展。B行业发展制约职业生涯发展。

C行业发展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个人发展促进行业发展。

D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社会理想制约着职业理想。

20、下面对职业生涯发展条件和机遇论述有误的是()A培养即将从事的职业兴趣。

B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C专业定向不等于职业定向。在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拓宽自己的择业面,或在职业群中转岗,都能使自己从事于个性相符或相近的职业。

D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养成关注区域经济、行业动向的习惯,提高搜集、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判断题(2分X10=20分)

21、阶段目标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脉络、是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重要标志。

()

22、实现近期目标的措施要更具体,第二阶段之后的发展措施则可以“模糊”一些。()

23、求职时要实事求是,要正视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24、首次就业并不重要,无须珍惜,关键是再次择业。()

25、中职生在学生时代,不应重智轻德,在学习生活中都要认真“做人”为职

业生涯的顺利起步做好准备。()

26.定期自我检查规划落实的情况,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

27.集体评价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8.不同的人对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不同。()

29、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求职、转岗、晋升以及创业中有重要作用。()

30、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是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从业者十分看重的重要素质。()

乌审旗职业中学2014春季高二年级政治期中测试

答题卡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X20=60分)

二、判断题(2分X10=20分)

三、简答题(20分)

31、职业能力是由哪些能力的构成的?(6分)

32、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行业发展?(4分)

33、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哪四种素质?(4分)

34、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一般要经历那三个阶段?(6分)

高二年级期中政治试卷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