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情画意》教案
区公开课教案《诗情画意》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金燮玫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
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生猜测画面内容。
2、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生谈想法„„师: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有很多大画家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诗的意境,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宋代的名画,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
师: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这幅画在平静的江面上孤舟、老翁在独钓,由于钓者坐船的一端故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在船边勾出几条淡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联想起江的空旷,意境深远。
2、连线匹配:师出示两幅不同的荷花图,请学生根据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连线匹配。(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揣摩诗意)
3、欣赏课本中18页学生作品,生思考:你认为哪幅画最符合诗意?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4、同一首诗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欣赏课本19页学生作品,比较同一首诗不同的画面在表现诗意上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如果你来画这首诗,还有哪些独特的创意?
5、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试一试,先请大家在脑海中选一选:你比较喜欢哪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讨论交流)
6、(1)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范画:先根据诗意确定画面主体并将之画大画详细以突出主体(师板书:主体 大 详细);(2)通过师示范杜牧《山行》,使学生明白,先确定近景具体刻画,再添加相关背景使画面完整,但远景等相关背景可画小些、简单些,(师板书:背景 小 简单)并思考画面题诗的位置。
7、师出示内容相同但色调不同的两幅《静夜思》,比较色彩在烘托诗意中的作用。(师板书:色彩)
三、学生作业:
1、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熟悉并喜欢的一首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比一比:谁画的画更符合诗意?
四、展示评价:
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3、师点评,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
五、总结拓展: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第二篇:《诗情画意》教案2
《诗情画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山水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学习,而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则表现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本课以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为切入点,转到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如何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墨守成规,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山水画的创作手法上,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问题。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学习山水画以传统树、石画法为起点,然后学习云及瀑布的画法。初步学习了这些基本技法后,可尝试进行山水画的创作。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2.深入教学。
(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3)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各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诗情画意?
(4)组织学生分析: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教师归纳总结。
3.布置作业。
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课堂延伸。
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第三篇:诗情画意教案
诗情画意
一、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诗情画意》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景与诗情的统一,他们就一定能够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四、教具准备: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课件。
五、学具准备:纸、笔、颜色。
六、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师给学生讲老舍先生请齐白 石为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配画的故事,生猜测画面内容。师:同学们你们对齐白石先生和老舍先生都有所了解了吧。老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家里做客,随手拿了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选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画出来,齐白石想了想,便在画中泼墨挥洒,不久就画出来了。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猜齐白石先生的画中的内容? 生答:青蛙、、、、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画中画了六只蝌蚪,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师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写人、写物、写景、叙事)
1、请同学们通过老师展示的图片猜诗。写人写物的古诗《游子吟》、《咏鹅》、《清明》,写景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多媒体图片)
2、请同学们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景色组成。
4、通过展示出的叙事古诗《追黄碟》,说出对画面的想象。
5、教师归纳:写人的古诗以人物作为画面主体,着重描写。状物也是如此。写景的古诗,可以确定近景且具体刻画,远景可以画的稍微简 洁些。叙事的古诗,可以选择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场面。
3、古诗配画欣赏展示出作品:《寻隐者不遇》、《望天门山》。学生讨论:结合书本上的三幅中国画和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两幅做对比。在画面的构图上,古 诗排版的不同,相同之处。
4、示范展示出《悯农》这首古诗,通过欣赏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看到这首古诗,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老师再展示出示范画,第 一步选诗,第二步构图,第三步上色,第四步,附诗。
5、创作要求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画面内容与诗相对应表达诗的意境。
3、绘画步骤:选诗-构图-着色-附诗。(板书)
6、展示评价
1、学生自评,展示出自己的作品。
2、学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3、老师点评,从构图、色彩登方面进行评价。
七、总结拓展: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 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八、教学反思: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事先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上课时让他们互相自由交流,他们发现了古诗不同的分类:写人、状物、写景、叙事的同时学生还发现有些古诗每句都表现不同的内容或场景,我国古代诗词作品是语言凝炼的精华,用字不多,却寓意深远,采用让学生议一仪的方法,让全班同学都能去深入地思考和表现本课内容——诗情画意。体现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艺术境界,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美化心灵。
第四篇: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假设老师是第一次来鹤溪,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 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家乡南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看。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距温州市区87公里,离平阳城关32公里,总面积97.68平方公里,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风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胜景”之称。与北雁荡山、中雁荡合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北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1.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 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3.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A.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马远《寒江独钓图》)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赏画题名 《脊梁》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雨后天晴》
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
《山乡净土》
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
陈俊雅 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本土书画欣赏 乐清书画家尚文光 瑞安书画家陈俊雅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知识点介绍:
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展示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介绍:
(1)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系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存世代表作有《踏歌》、《水》、《华灯侍宴》等。
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远、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2)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用笔洗练,着重气韵,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3)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阳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本科。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先生学画。1939年在澳门、香港举办“抗战画展”,以后又在曲江、桂林、贵阳、成都、重庆展出。1943年沿河西走廊深入敦煌研究、临摹古代壁画。以后到南洋、井冈山、新疆等地写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不动便没有画”,故一直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4)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等教授,研习西画。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他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毛泽东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设计:
第五篇:诗情画意教案
《诗情画意》
陈君
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到三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
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绘制相关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齐白石先生和老舍先生都有所了解了吧。老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家里做客,随手拿了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选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画出来,齐白石想了想,便在画中泼墨挥洒,不久就画出来了。
师问:同学们你们猜猜齐白石先生的画中的内容? 生答:青蛙、、、、出示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师:画中画了六只蝌蚪,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表现了诗中内涵,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诗情画意。(师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诗情画意是我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国文人绘画注重情与景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宋代的名画,画面有哪些主要的东西呢?你能联想到哪首古诗呢,或哪首古诗里的某一句? 生答:有孤舟、老翁、、、、(出示马远《寒江独钓图》)生猜测„„
师小结: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在画面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这幅画在平静的江面上孤舟、老翁在独钓,还画有一些白白的雪,让人感觉到寒冷,意境深远。也让我们联想到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示古诗和图片)
师问:那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里的东西在诗中哪些词里有体现出来呢? 生答:鸟飞绝,人踪灭,舟、老翁、、、、、师小结:是的,你们回答的很好,在诗画结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含义,找出诗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进行诗配画。(板书)
2、师出示两幅不同的荷花图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两幅图进行匹配连线。(出示图片)生:、、、师:你刚是怎么思考呢,通过什么方法来连的? 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到小荷、蜻蜓等这些关键词。
师小结:你的方法很对,在诗画结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领会、揣摩它的诗意,再通过联想、想象构思出一幅画来。
3欣赏学生作品:
师问:你认为哪幅画最符合诗意?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师小结:同一首诗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悯农》和《清明》两幅诗配画都很符合诗意,后面《静夜思》这三张作品,同首诗我们可以画出不同的景色比如画面的物体和颜色,都可以画出不一样的。(出示图片
4教师范画:
看完同学们的作品后,来看看老师是怎么进行诗配画的。
老师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先体会诗含义、找关键词,再确定近景具体刻画,再添加相关背景使画面完整,但远景等相关背景可画小些、简单些,(师板书:背景 小 简单),老师把诗提在了画的左上角位置,字要小些。
三、学生作业:
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试一试,先请大家在脑海中选一选:你比较喜欢哪首诗?你的脑海里会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首古诗或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四、展示评价:
1、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2、生互评,你认为哪张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3、师点评,从画面构图、色彩、是否符合诗意并有自己独到的创意这几方面展开评价。
五、总结拓展:
师: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画交融更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这节课我们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为古诗配画,中国画和古诗都是我们的国粹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