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荒诞的国画 《公鸡和谐图》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24-92474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5 19:10: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荒诞的国画 《公鸡和谐图》

荒诞的国画 《公鸡和谐图》

公鸡群里岂有和谐可言

——读国画《万众一心共创和谐》

作者:石飞

老夫因为不懂画,故而不管对什么画都了无兴趣,过目即忘,但是,却有一幅国画让我长久心绪难宁。那是湖南官方“红网”举办年度新闻评论优秀作品颁奖会议期间,组织作者去张家界采风,所住宾馆大厅墙壁上的一幅巨型国画,令老夫一反常态,来了兴趣,不是兴趣,是困惑和惊诧。于是随手取出相机将其拍了下来。回来后,我将照片放在电脑的“桌面”上,每次打开电脑,神经总要被刺激一下,非夷所思的情绪与时俱增,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日前,我在电话里与著名学者、美术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讨论其他问题,顺便提及了此画。他哂笑道:“扯淡!”(我与陈先生是老乡,少年同窗,交谈无忌)。

该国画的题目叫做《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画的是一大群公鸡(见所附图片,以下简称《公鸡和谐图》)。老夫既然是个“画盲”,对于《公鸡和谐图》的画技水平和艺术价值,那是没有置喙资格的,也不可能道出个一二三。不过,直观考量其构思立意,恐怕稍具生活常识的人都能认定它的荒诞和悖谬,内容与主题,自相矛盾,背道而驰。在这一点上,陈传席先生的评价可谓精辟至极,“扯淡”俩字点中了它的“死穴”。

争斗,霸道,是公鸡的天性。从前农家养鸡,少者三两只,多者七八只,不管养多养少,一般只留一只公的作种鸡,其余公鸡全部去除。如果留了两只公鸡,肯定天天斗仗,把一窝鸡闹得不得安宁。因此,老百姓中长期流传一句俚语——“盛公鸡”,是专门形容那种孤傲逞能争强好胜之人的。对于寻衅滋事的人,乡邻们往往将其讥之为“鸡斗眼”或“鸡斗脾气”。一大群公鸡聚集在一起,准会斗个天昏地暗,鸡毛纷飞,鲜血淋淋,一刻不会消停,哪里还会“共创和谐”?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不过,转而揣之,《公鸡和谐图》的作者不会不清楚公鸡的好斗的本性,其也许是“项庄舞剑”,“别具匠心”。故意把一幅“公鸡群”的画作悖论地套上个“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时髦口号,隐喻在中国“共创和谐”之不易、艰难甚至不可能,意在反讽和醒世。若当真如是,老夫倒要竖起大拇指,拍案赞赏——“高”。在相当漫长的时代里,国人一直被强行灌输“斗争哲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八亿人口,不斗行吗?”……致使,国民性被极度扭曲和败坏,被镀上了厚重的“窝里斗”的特色、特点和劣性,所以曾经有人嘲讽“三个外国人在一起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是个虫”。不用“和谐哲学”颠覆和取代“斗争哲学”,不用“大爱”教育对国民进行“洗心革面”,恐怕“共创和谐”只会是一群公鸡狂鸣,叫的越响,斗的越凶。若从这个角度解读,该国画无异于是敬奉给国人的警钟和劝诫。

无奈老夫的蜗居地距张家界太远,千里之遥,无法前往请教画家,恳其详释“真谛”,甚憾。但总之,若为前者,肯定是“扯淡”;若为后者,则是“精明”。倘若画家能见此小文,期盼回应,点拨在下。

第二篇:国画紫藤公鸡主题分析

作品 《紫藤公鸡》

作者

临沂市实验中学 七年级三班 张若西 作品主题:紫气东来

作品创作于202_年春。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盛开的紫藤花下公鸡、母鸡和几只小鸡觅食的场面,寓意为紫气东来。画作中远处的公鸡平视前方,守望家园,一只母鸡警惕地看护小鸡,另一只母鸡与其对视,似乎听到了什么声响。它们形态逼真,目光炯炯,如血如火的鸡冠在黑、白羽毛的衬托下威武昂扬,鲜艳的色彩令人振奋。这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景,竹子、紫藤和正在觅食的小鸡预示着生活的祥和,预示着生机勃发,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作品意境清新,雅致不失活泼,令观众感受喜悦的自然美景。

第三篇:国画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国画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来源:中国画艺

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清明上河图局部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五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清明上河图局部六

清明上河图局部七

清明上河图局部八

清明上河图局部九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五

清明上河图局部十六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第四篇:关于国画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它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成熟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国画的工具是我国特有的毛笔、墨、纸、砚,特点是 以线条为主,以形写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这与西洋画以写实为主的“艺术 即模仿”的“形似”不同。它与诗文、书法、篆刻互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 格。幅式上有壁画、屏障、卷幅(横披、立轴)、扇面等形式,并有独特的装裱工 艺来衬托、保护和收藏。

中国画的形式

写意画——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皱点、浓淡、干湿变化

为主。它一般只是寥寥几笔,就大致表现物象,显出物象的气韵神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工笔画——用细微精刻的手法描摹物象,以勾为主,线条细致,-一丝不苟。它最擅长画翎毛花卉,亭台楼阁。

水墨画——不用彩色颜料,纯用黑色的墨作画,以黑代色,用不同的黑色(焦 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表现不同的深浅和颜色,故有“墨分五色”之说。用墨的方法,有积累法、泼墨法、破墨法等。

按题材分,有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三大类,此外还有界画[建筑画、风俗 画、宗教画(佛像)]等。

中国画的技法

白描——有线无色: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修饰,多画人物、花卉。

勾勒——有线有色:画出轮廓后再着色,多画工笔花鸟。其中用笔顺势为勾,逆势为勒。

没骨——无线有色: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多画山水。渲染——用水墨或颜色强化物象的明暗色彩,是画物象本身。

烘托——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衬托,使其明显,如画云来表明月色,画 背景以显现、突出要表达的东西。

此外,中国画技巧还有破墨、泼墨、钩研、点苔、点簇、折枝、十八描等。

第五篇:国画(范文)

填空:

1.生叶处:丁香头;相合处:鹊爪;直杖处:钗股;从外画入:叠;丛里画入:迸跳 2.中国画全称“中国传统绘画”,古时称“丹青”,简称“国画”,它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有着鲜明民主特色的绘画形式,是世界美术领域自成独立体系。按照体现内容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画的三种题材分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分的,中国画初期是以人物画为主导地位,山水画在魏晋时期才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到了唐代才开始独立成科。至明清两代更为突出,按照技法和艺术风格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236 3.梅花

1.徐黄一体:指的是“两家画风,两种面貌”,即西蜀黄笙、黄居寀父子与南唐徐熙、徐崇嗣祖孙,他们都是五代和宋初的著名花鸟画家。黄家父子多服务于官廷,多画宫中珍禽瑞兽,奇花怪石,画风工细巧整,富丽明艳。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放达不羁,作画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墨迹与色彩不相掩映,这种画风颇具潇洒野逸之趣。他们形成了当时花鸟画的两大派也就是后来花鸟画“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绘画风格的前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他们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2.四君子:是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年间,黄风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以梅、兰、竹、菊隐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此,称这四种花卉为“四君子”。学习水墨画的初学者以“四君子”入手是最好的途径:不仅因为体现了画家人格的高尚,其寓意好,而且竹子可学直线的配置和组合,兰草曲线的构成,通过对梅花枝干的学习可联想到其它树枝干画法,菊花叶子的构成了解之后就可画各种各样草花了。随后,中国文人花鸟画家常以梅兰竹菊抒发自己情怀,利用兰竹表现高洁,梅菊表现不畏强暴的高傲姿态。这种比喻如此贴切,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超出了花卉本身的自热形象,真正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亦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3.《梅花喜神谱》南宋画家宋伯仁所著现存最古老的梅花画谱,“喜神”是写生、写像之意。全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时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它收录 100幅图,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

4.文人画:也称“士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专门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所谓文人画再具体点讲就是指有修养,有学问,重视人品画品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学者画的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枯、润而不滑”的韵味。5.写意画:写意画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一种画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们民族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借助笔墨、以意造境的一种形式。写意就是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6.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7.梅妻鹤子: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三百棵梅花为妻,两只仙鹤为子,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8.王者之香:指的是兰花的别名,说的是孔子与兰花之间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有受到重视,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在一幽谷里,孔子看到一株独自生长的兰花,孔子于是感叹道:“兰花具有王者之香,而现在都变成了杂草一般。”随后又取琴弹琴一曲“奇兰操”。来慰藉自己的失意心情。孔子将自己不得志的境遇比喻那株兰花,兰花别名王者之香正是由此而来。9.竹林七贤:古人说,竹子“既非花,亦非草,仍为竹”。竹子的美是非凡的,特别是成群的竹子形成静谧而美好的空间,从古代就深深抓住了中国文人的心,其代表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向秀七人远离当时充斥着战乱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聚集于“竹林”之中,尽情于痛饮与“畅谈”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竹林无疑是超俗世间的场所,这七人的行为更是被后世所敬仰。

10.梅花主干、枝条、枝梢的用笔用墨关系。画梅花起手先画枝干,梅花的枝干是贯穿一副梅花作品的关键。画梅花枝干的方法有很多,所有的方法古人云:“姿态,梅之骨骼。或疏而骄,或繁而劲,或老而媚,或清而健,本各不同...”都是为了表现梅花的不同姿态。用笔要肯定有力,中侧锋并用,同时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画梅花老干时要注意干笔的用法,用笔是要中锋、侧锋结合运用,行笔要苍润瘦劲。画写意梅花枝干用墨要注意浓淡变化。古人画梅有句“浓写枝头淡写梢...”正是强调不同质感的用墨变化。尽量保持使画面和谐统一。11.《芥子园画谱》:是清代文人沈心友邀集画家王概、王著等人编辑的木板画谱,成书于康熙48年,以木板彩色套印而成,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此书命名。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山水画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人物之精华内容。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

12.分析”孔雀升墩”和”月季花蕊四季不同”。这两个例子表明了宋代画风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尽物之情态”。孔雀升墩:升,就是从低处向高处移动,墩,就是土堆。宋徽宗赵佶设立画院,招考各地的画师,造诣高深的就给予职称。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掉落的荔枝, 把画院的画师叫来当场写生。画师各显本领画出了一幅幅的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评赏。赵佶看后,说:“你们虽画行不错,可惜都画错了。”“错了?”画师们个个非常惊愕。“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赵佶指着画上的孔雀,停了一会,他朝地上的孔雀一扬颏,说:“事实上,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的。”画师们有些不信,他们反复观察,果然如赵佶说的。月季花蕊四季不同:徽宗在位时,龙德宫刚刚建成,徽宗诏令御用画师在龙德宫的屏壁上绘图,所挑选的画师都是当时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图画画成后,徽宗浏览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当他走到壶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驻步观赏起来,问随从这幅画是何人所作。听说是一个新进宫廷画院的少年,大为高兴,马上给予奖励,恩宠有加,众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个机会探问徽宗,少年之画究竟好在哪里,徽宗回答说:“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原来徽宗发现,一年四季,同样一株月季,前开的花、蕊与后开的花、蕊以及生长的叶子,都有不同的状貌,不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黄昏的花、蕊、叶也是各一异其态;而少年所画,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认为他画得丝丝入扣,符合实际。这说明,徽宗赵佶以及这位少年画师对月季花有长久而细致的观察,他们对月季花一物而多态、一种而千变的美有深刻的领悟。正因为宋人绘画对客观事物这种极为细致的登峰造极程度的追求,也就形成了宋画“工细巧整,富丽明艳”的艺术特色。

13.理解分析写竹口诀:“晴竹重人一川风,雨竹原来叶写分。风竹顶风枝借雨,雨垂低覆也重人,其间晴竹原无借,鹊爪多排人少重”。画竹难画叶,前人已把叶组的写法,高度概括为人字、个字、分字三大类,重人叠个叠分组成叶组,一定要练得烂熟,然后套在枝爪上即可成竹,叶子用笔,一般用中锋,落笔轻然后按提收起;叶子分布根据枝而生发,一般中旺、上下稀。晴竹的叶,人字加人字为重人,一般向上撇出,风竹叶如个字斜撇,类川字样。雨竹用分字,叠分字为之,最下几笔可用重人,顶风面的叶,分字来表现,表示风向,晴竹要在枝上多排鹊爪尽量少排重人。

荒诞的国画 《公鸡和谐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