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医诊断学教案2[范文大全]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4-114121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6 13:00: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医诊断学教案2

题目: 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气虚类证候

1学时 2.气滞类证候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2.气陷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3.气不固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注意:(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4.气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注意:

(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新课讲述

(二)气滞类证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

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11月30日,周四,第3,4节 题目:气血辨证

(二); 血病辨证

气血同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血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2.熟悉常见血病证候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3.了解常见气血同病的证候、含义、临床特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血虚类证

血瘀证

1学时 2.血热证

血寒证

气血同病的证候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虚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难点:血脱证及与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血液亏虚或循环失常所致的一类病证为血虚证候,其中前者为血虚类病证,后者常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新课讲述

二、血病辨证 简要介绍血病概念。

(一)血虚证类 1.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注意:

(1)血虚证以心肝血虚多见。两者均具血虚证的一般表现,如头晕目眩、肌肤粘膜淡白,脉细等。

(2)兼证:血虚证可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并见。2.血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注意:血脱证与气脱、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二)血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注意:

(1)血瘀证应与气滞证鉴别。

(2)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气滞寒凝,邪阻、阳气亏虚、出血等,故可见多种兼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血虚类证、血瘀证,现继续介绍血病证候。

(三)血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注意:血热出血瘀与血出血的鉴别。

(四)血寒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血同病的概念,常见气血同病证候及其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血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同时介绍了气血同病常见证候及临床特点。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为临床治疗血病打下基础。授课时间:11月30日,周四,第5节 题目: 津液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痰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表现、辨证依据。2.了解水停证、饮证。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重点:痰证、津液亏虚证 难点:痰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正常津液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若由于各种原因致津液不足,或水液停聚、凝结,可形成多种津液病证,如津亏、痰证、饮证、水停。

新课讲述

一、痰证

重点介绍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注意:

1.痰与饮,其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痰随气流行,可达全身任何病位,形成各种病证,其中有“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之别。

3.痰证表现与痰之部位有关,但均具苔腻、脉滑的特点。

二、饮证

简要介绍饮证的含义、临床表现。注意:

1.痰与饮之不同。

2.饮多停于胃肠、心肺、胸胁、四肢肌肤部位,而为四饮:痰饮、支饮、悬饮、溢饮。3.饮证表现与饮停部位有关。

三、水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水肿多见于风邪、水湿侵犯肺脾或脾肾阳气亏虚,致水液内停、泛滥肌肤引起。亦可由血瘀化水引起。

四、津液亏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小结:

津液病证是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所致的一类病证,有痰证、饮证、水停、津亏四种,其中重点是痰证,津亏两证,应熟悉其临床特点。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6节 题目: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及适用范围。2.熟悉心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病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难点:脏腑辨证的目的与方法。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明确脏腑辨证是八纲辨证的具体与深化,并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互补充。

新课讲述:

一、脏腑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适用范围及意义。

注意:脏腑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及其病理性质,并且概括为一个脏腑证名。其辨证方法是根据各脏腑不同的病理表现,即常见症状确定脏腑病位;根据各证候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并结合兼症确定其病理性质。

二、心病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心病主要为心脏本身、心神及主血脉功能的失常、表现为心、心神、心脉三方面,舌之症状亦归于心。

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意义,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其中重点是心脏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根据心病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结合兼证,确定心病不同证候。

思考题:

1.如何进行脏腑辨证?

2.心病基本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是什么?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7,8节 题目:心病辨证

(二):心病常见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2.熟悉心病常见证候的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典型心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

1学时 2.心脉痹阻证 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 瘀阻脑络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难点:

1.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关系及鉴别。3.心脉痹阻四证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简述心病概述,如心病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明确心病以心病常见症状为主症,辨证时应注意主症的特点及兼症。

新课讲述:

二、常见证候

(一)心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三)心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心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阳虚证与心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五)心阳虚脱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阳虚脱证与心气虚证、心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六)心火亢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心火亢盛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本证依据主症的不同,有“心火上炎”、“心火下移”“心火迫血妄行”“热扰心神或热闭心神”证之不同。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虚证,及实证,心火亢盛证,现继续介绍下列实证。

(七)心脉痹阻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心脉痹阻证,因致病因素不同,有瘀血、痰浊、寒凝、气滞心脉四证,须加以鉴别。2.本证是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的证候。

(八)痰蒙心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本症病因有外感湿浊和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九)痰火扰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本证病因有外感热邪与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2.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十)瘀阻脑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本证病位在脑。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辨证依据,重点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及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应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心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试述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证,心脉痹阻四证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9节;12月7日,周四,第3节 题目:辨肺病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握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肺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肺病常见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肺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3学时。1.概述,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1学时 2.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

1学时

3.肺热炽盛证 痰热壅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解证 风水相搏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难点:肺病相似证候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心病的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常见证候及相似的鉴别等,现在学习肺病。肺病在临床亦多常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肺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肺病病理主要为呼吸、宣降、通调及卫外功能失常为特点,症状多表现在肺系,而以咳、喘、痰多见。

二、肺病常见证候

(一)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肺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第二学时

首先简要介绍三证共同病机特点,临床特点:均属六淫侵犯肺卫,致肺卫失和,表现为肺系失宣为主,兼卫表不和症状(表证),均与表证不同。三证不同点在因邪气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1.风寒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鉴别。2.风热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3.燥邪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第三学时

(四)肺热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肺热炽盛证与风热犯肺证的鉴别。

(五)痰热壅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的鉴别。

(六)寒痰阻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寒痰阻肺证、痰湿阻肺证与痰热壅肺证三证的鉴别。

(七)饮停胸邪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注意: 本证病位在胸胁,属“悬饮”。

(八)风水相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为风邪侵犯肺卫,肺气失宣,通调失职,而以急性水肿,兼表证的证候。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肺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常见证候临床表现等,其中重点是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要注意相似证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肺病的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2.试述肺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3.试述肺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风寒犯肺与风寒表证,风热犯肺与肺热炽盛,痰热壅肺与肺热炽盛,痰热壅肺与寒痰阻肺证的鉴别。授课时间:12月7日,周四,第4,5节 题目:脾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脾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各常见证候的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典型脾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脾病概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馅证、脾不统血证

1学时 2.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难点:脾病相似证候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脾病辨证是根据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于由脾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证的方法,因此先简要介绍脾的生理、病理及病变范围。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脾病病机主要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故病变范围亦主要为此三方面。

二、脾病常见证候

(一)脾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脾虚气馅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脾不统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脾病四虚证的鉴别。

(五)寒湿困脾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

(六)湿热蕴脾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的鉴别。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脾脏生理、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重点是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应注意脾病四种虚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通过学习脾病辨证,为临床治疗某些消化性疾病提供依据。

思考题:

1.试述脾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

2.试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馅证、脾不统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四者如何鉴别? 3.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11日,周一,第5,7,8节 题目:肝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肝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肝病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典型肝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3学时。1.概述、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1学时 2.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

1学时 3.肝风内动证、寒凝肝脉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肝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难点:肝病各相似证候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肝病辨证是临床常用辨证方法,是依据肝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肝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属何肝病证候的方法,因此先介绍肝病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等。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肝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肝病主要为疏泄、藏血功能的失职,表现在肝脏、肝脉循行部位,与肝关系密切的组织及情志失调诸方面,其病理表现为易郁、易虚、易亢、易风的特点。

二、常见证候

(一)肝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肝血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二)肝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的鉴别。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肝病虚证,现介绍肝病实证。讲述:

(三)肝郁气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是多种病证的病理基础,可继发若干病证,故应了解本证与痰、瘀、火及与心、肺、脾、胃病证的联系。

(四)肝火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五)肝阳上亢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本证性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临床表现包括两方面,但具体可有“本虚”与“标实”偏重之不同。

2.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的鉴别。第三学时 导入新课

依据肝脏病理,肝为“风木”之脏,“肝风”在肝病亦为常见证候,多种病因均可引起。讲述:

(六)肝风内动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本病因致病因素不同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证,四者病理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应予鉴别。

2.肝阳化风证与肝阳上亢证,阴虚动风证与肝阴虚证,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的鉴别。

(七)寒凝肝脉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小结:

肝病证候是临床常见病证,学习肝病证候辨证,应熟悉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掌握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2.试述肝病常见证候及临床表现。

3.肝血虚证与心血虚证,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肝风内动证、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如何鉴别?

4.肝气郁结证的发展,可能出现哪些病证? 授课时间:12月11日,周一,第9节;12月13日,周四,第3节 题目:肾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肾脏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分析、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典型肾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概述

肾阳虚证

肾虚水泛证

1学时 2.肾阴虚证

肾精气不足证

肾气不固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难点:肾病相似证候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肾病辨证是依据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肾脏功能失常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辨证的方法,现首先简要介绍肾脏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等。

讲述:

一、概述

(一)简要介绍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

注意:肾病主要为藏景、主水、司二阴、纳气功能失职,病理为“多虚少实”,表现在腰、膝、头、耳、发、齿失养,及生殖异常、二阴失固、虚喘、水肿等方面。

二、常见证候

(一)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肾虚水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肾虚水泛证与肾阳虚证的鉴别。第二学时

(三)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肾精不足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的鉴别

(五)肾气不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

1.本证为肾气虚,而以“二阴”不固为主症的证候。若以“虚喘”为主者,则称肾不纳气证。后者多由久病咳喘伤肺、肺气亏虚、病久及肾,致肺肾气虚,故属脏腑兼病,见兼病辨证。

2.肾虚五证的鉴别。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肾脏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其中重点是临床表现,应注意肾病五种虚证的鉴别。

思考题:

1.肾病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常见症状有哪些? 2.肾虚水泛证与肾阳虚证如何鉴别?

3.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如何?与肾精不足证如何鉴别? 4.试述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授课时间:12月13日,周四,第4,5节 题目:腑病辨证

(一):胃肠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胃肠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胃肠病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各常见证候的分析、辨证依据。3.学会对临床典型胃肠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概述、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火炽盛证、寒饮停胃证

1学时

2.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胃肠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难点:各相似证候的鉴别。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胃肠病辨证 导入新课:

胃肠病与脾病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但两者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表现证候均不同。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胃肠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注意:

1.胃与脾生理功能、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的异同,胃与肠在病变方面的相互联系。

2.腑与脏生理与病理特点的不同。

(二)常见证候 1.胃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2.胃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3.胃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4.胃火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胃火炽盛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5.寒饮停胃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第二学时 引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单纯胃病证候,现介绍胃与肠同病证候。讲述: 6.寒滞胃肠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本证中有寒邪犯胃证,可单见;(2)寒邪犯胃证与胃阳虚证的鉴别。7.食滞胃肠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食滞胃脘可单见。8.胃肠气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的鉴别。9.虫积肠道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10.肠燥津亏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11.肠道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肠道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胃与肠生理功能、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依据。重点是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应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通过学习,学会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胃与肠在生理、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有什么不同? 2.试述胃与肠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3.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胃实寒证与胃虚寒,胃火炽盛证与胃阴虚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21日,周四,第3,4节 题目:腑病辨证

(二):脏腑兼病辨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膀胱与胆病常见证候及心与肾、心与肺、心与脾常见兼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2.熟悉膀胱、胆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熟悉脏腑兼病的含义、兼病规律、临床特点。

3.学会对临床典型膀胱、胆病及心与肾、心与肺、心与脾兼病进行辨证。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脏腑兼病概述

1学时

2.常见兼病证候

(一):心肾不交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常见证候临床表现。难点:兼病证候临床表现。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介绍了胃肠病辨证,现介绍膀胱病、胆病辨证,应注意两者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等。

讲述:

二、膀胱病辨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膀胱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证候分类。注意:膀胱本身的病证常见膀胱湿热证。

(二)常见证候:膀胱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胆病辨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胆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证候分类。注意:肝与胆病多并见,胆腑本身证候常见胆郁痰扰证。

(二)常见证候:胆郁痰扰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脏腑兼病辨证

(一)一、概述

简要介绍脏腑兼病的含义、兼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证候的临床表现并见。

2.脏腑兼病证候,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的常见症状并见,以此确定病位;其病因病性依据各脏器临床表现的特点,并参考兼症,两者综合起来以确定证名诊断。

第二学时

(一)心肾不交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心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脾两虚证亦包括心脾气虚证。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膀胱、胆病辨证,脏腑辨证的概念、兼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及几种常见兼病证候,重点是这些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通过学习,学会对上述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试述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2.何谓脏腑兼病?其兼病规律及临床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3.何谓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试述其主要临床表现及病机。授课时间:12月21日,周四,第5节;12月28日,周四,第3节 题目: 脏腑兼病辨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脏腑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2.学会对临床典型脏腑兼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

1学时 2.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阳虚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难点:兼病证候的临床表现。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简要复习脏腑兼病的含义、相兼规律及临床表现特点。讲述:

(五)心肝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肝血虚证与心脾气血两虚证鉴别。

(六)脾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七)肺肾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八)肺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九)肝火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十)肝胆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十一)肝胃不和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十二)肝郁脾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1学时 21

注意: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的鉴别。

(十三)肝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心肾不交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鉴别。

(十四)脾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的鉴别。小结:

本次课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脏腑兼病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依据。通过学习,学会对上述常见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试述常见脏腑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28日,周四,第4,5节 题目:六经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六经辨证的基本知识。2.了解六经辨证的传变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概述

六经病证: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1学时 2.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六经传变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太阴病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难点: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概述

简要介绍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含义,六经病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适用范围。

二、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简要介绍太阳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1.太阳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型。(1)太阳中风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2)太阳伤寒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2.太阳腑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型。(1)太阳蓄水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2)太阳蓄血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二)阳明病证

简要介绍阳明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性质、证候分类。1.阳明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2.阳明腑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第二学时

(三)少阳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四)太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理性质及证候类型。1.少阴寒化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2.少阴热化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六)厥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三、六经病证的传变

了解六经病证的几种传变方式的含义,如: 1.传经:(1)循经传(2)越经传(3)表里传 2.直中 3.合病 4.并病

授课时间:1月4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知识。2.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关系。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0.5学时。重点与难点:

重点:卫气营血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难点:卫气营血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教学过程

一、概述

简要介绍卫气营血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与脏腑的关系及适用范围。

二、卫气营血病证

(一)卫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因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营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四)血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了解卫气营血证候的的传变方式及其含义,如: 1.顺传 2.逆传

3.其他: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

授课时间:1月4日,周四,第5节 题目:三焦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三焦及三焦辨证的基本知识。2.了解三焦辨证概要的传变关系。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焦辨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难点:三焦辨证概要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教学过程

一、概述

简要介绍三焦及三焦辨证的含义,三焦病证与脏腑的关系,适用范围。

二、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注意:上焦病证包括肺卫热证、肺热炽盛、热入心包三证。

(二)中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主要辨证依据。注意:本证包括阳明燥热与太阴湿热二证。

(三)下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三、三焦病证的传变

了解三焦病证的传变方式及其含义,如: 1.顺递 2.逆传

第二篇: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

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简要介绍。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

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其作者是谁?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诊

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疾病的诊断过程,首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

讲述: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

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以后专篇论述。小结:

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如何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谓主诉?如何概述主诉? 3.何谓现病史?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问寒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

1学时。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热的概念

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

注意: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

二、寒热的病因

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

思考题:

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常见于何种病证? 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 4.何谓壮热?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5.何谓潮热?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特点如何? 6.何谓微热?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7.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

一、无汗、有汗

(一)无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

(二)有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

注意: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

二、特殊汗出

仅指里证中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

注意: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

(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自汗、盗汗?常各见于何种病证?请简述其病机? 2.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绝汗?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的病因。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7节; 9月21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疼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问疼痛的性质

1学时。2.问疼痛的部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

讲述: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

注意:

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

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

三、问疼痛的部位

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

注意:

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胃脘冷痛隐隐,喜暖喜按,为胃虚寒证。

2.结合兼症,则更有利于病因病位的确定,如胸痛,咳嗽,咯吐黄痰,为热邪壅肺。3.胃脘痛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饥痛为虚,饱痛为实。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及辨证纲领,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几项内容,重点是通过问诊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和脏腑经络病位。

思考题:

1.试述常见疼痛(12种)的名称及病因。

2.如何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3.如何根据头痛疼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病位?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4节 题目:问头身胸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常见病因及病变脏腑。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头身胸腹,主要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头身胸腹部其他不适为主的症状,亦为临床常见症状。讲述: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病因。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问头身胸腹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是重点,应明确其含义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头晕?常见病因是什么?如何辨别? 2.何谓胸闷?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心悸?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4.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5节 题目:问耳目

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讲述: 导入新课:

耳目均为人体重要器官,由经络与脏腑相连。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耳目的病变与肝脏、肾及三焦等脏器有关。

一、问耳目

(一)问耳

重点介绍耳鸣、耳聋,两者均为自觉症状,其中有实证、虚证之别,明确实证与虚证在症状特点及病因方面的不同。

注意:

1.耳鸣、耳聋实证与虚证的鉴别。2.重听亦为听力减退的表现。

(二)问目

简要介绍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和病因。注意:

1.目痒、目痛、目眩之症均各有虚实,虚证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所致,实证多与肝火有关。2.目昏、雀盲、歧视,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多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失养有关。

二、问睡眠

主要介绍睡眠异常,其中有失眠和嗜睡的不同,均与心神有关。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注意:嗜睡与昏睡的区别。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耳目和睡眠方面的常见症状,重点掌握耳鸣、耳聋虚实证的区别及病因,失眠的含义和病因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如何鉴别耳鸣、耳聋的虚实性质?常见病因有哪些? 2.目痛、目昏、歧视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失眠、嗜睡?常见病机是什么? 4.嗜睡与昏睡如何鉴别?授课时间:9月25日,周一,第6,7节 题目: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问口渴与饮水

1学时。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

1学时。重点与难点:

食欲异常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口渴与饮水 导入新课

人之口渴的程度与饮水的多少,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及寒热虚实性质。讲述:

简要介绍各种常见异常渴饮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详见P27)注意:

1.辨别渴饮的病因、病性,要结合渴饮的程度、喜恶及其兼证,如大渴引饮者,多说明津伤较重,其中壮热喜冷饮者为里热炽盛,见“三多”,消瘦者消渴病;口干不多饮而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但欲漱水不欲咽并兼瘀血表现者为瘀血内阻,夜间尤甚并见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证,口干而粘并见舌苔黄腻者为湿热困阻。

2.由瘀血、湿热、痰饮内阻所致者,病由病邪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而非津液亏虚。第二学时

二、食欲与食量 导入新课:

食欲的旺衰及进食的多少,主要反映了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故问食欲、食量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疾病的轻重、预后。

讲述:

1.重点介绍食欲不振、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常见病因及症状特点。2.“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注意:

1.辨别食欲异常的病因,应结合病史、兼证,如食欲不振、久病食少、面色萎黄,为脾胃虚弱;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为食滞胃脘。厌食油腻兼胁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小结: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饮食口味方面多种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食欲异常,再是口渴与饮水,应掌握其含义、病因及其特点。对于各种口味,应了解各种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思考题:

1.试述口渴欲饮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2.试述食欲减退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3.何谓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病因是什么? 4.何谓除中?其临床意义如何?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3,4节 题目: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问大便

1学时。2.问小便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大便 导入新课:

大便由大肠形成、排出,与脾胃运化腐熟,肝之疏泄,肾之温煦固摄,肺气肃降密切相关,气血阴阳及津液亏虚,或邪气阻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二致大便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便次、便质、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主要病因。如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远血、近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肛门气坠。

第二学时

二、问小便 导入新课:

小便虽由膀胱贮存、排出,但与肺、脾、肾、三焦功能、津液的盈亏关系密切,以上诸种因素发生异常,均可影响小便而致小便尿量、便次、尿感方面发生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尿次、尿量、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主要病因。如频数、癃闭、量少、量多、尿道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问二便的内容,包括便次、便量、性状、便感异常等,重点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病因。

思考题:

1.何谓便秘?其病因有哪些?

2.何谓泄泻?请试述其病因。

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排便不爽?常见病因有哪些?

4.远血、近血如何鉴别?

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常见病因是什么?

6.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5节; 10月9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经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月经特点,及各种经期、经量异常,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2.理解经色、经质在辨别月经病病因方面的意义;带下异常的类型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

1学时。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病因。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问月经

导入新课

简述正常月经在期、量、色、质、感方面的特点,若因各种原因而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均属月经病。故月经病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正常经带的特点,各种经带病的含义及常见病因,重点是经期、经量、崩漏、痛经。

思考题

1.经期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病因病机是什么?

2.何谓崩漏、闭经、痛经?试述其病因病机。

3.如何根据经色、经质异常辨别其临床意义?

4.带下异常有几种?各自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 10月9日,周一,第7节 题目:全身望诊

(一):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神的判断。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诊,是对人体进行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病情的方法。望诊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和小儿指纹。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方面。先介绍望神。

讲述:

一、望神

(一)神的含义及望神的原理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均是人体脏腑精气盛衰的 外在表现。

(二)神的具体表现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表现为人体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眼神、色泽、神情、体态,其中重点是眼神。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重点介绍神的常见类型,各型的临床意义及意义。注意:

1.各类神在表现上的区别。得神见于人体健康状态下,失神见于重病情况下,少神介于两者之间,假神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假象。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其“好转”仅见于局部,而整体病情恶化。重病好转多是逐渐的,且为整体病情的好转。

3.神乱与失神,邪感神乱的区别。前者为以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错乱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如常人。后者见于重病阶段,由邪气亢盛,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神的含义、原理、表现、分类及临床意义,重点是神的分类及判断。应注意各类神的鉴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通过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预后。

思考题:

1.望神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神?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3.试述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全身望诊

(二):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一):赤、白色

1学时。

2.五色主病

(二):黄、青、黑色,望色十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二、望色 导入新课:

望色是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衰运行,疾病的轻重预后,病邪性质的重要方面。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故望色主要是观察面色。

讲述: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包括色与泽的意义。面部分候脏腑。

注意:观察颜色与光泽,在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方面,重点是光泽。观察面部分候与整体色泽,以整体为主。

(二)常色与病色

重点介绍内容。明确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

1.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两者均与疾病无关,故均属常色。

2.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两者特征及临床意义不同。

(三)五色主病

亦为重点介绍内容。重点介绍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病机。

注意:

1.观察病理五色,主要在于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和病变性质。

2.赤色主热证,包括实热、虚热,这是一般情况,亦主戴阳证。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3.青色与黑色主病不同:两者均与血络瘀阻有关,故均主寒证,血瘀、疼痛,不同特点是,青色属肝,肝为风木之脏,故又主惊风;黑属肾,肾主水,故又主肾虚、水饮。

(四)望色十法,望色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色的原理,常色与病色及五色主病,其中重点是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临床意义及五色主病。通过望色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脏腑、病位及轻重预后。

思考题:

1.何谓望色的原理。

2.何谓常色?常色有何特征?中国人的常色是什么?

3.什么是主色、客色?

4.何谓善色、恶色?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

5.青、赤、黄、白、黑各色的主病是什么?各常见哪些具体颜色?主病如何?

6.青色与黑色在病机和主病方面有什么不同?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5节;10月16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全身望诊

(三):望形、望态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异常形态、姿态的常见症状及意义。

2.了解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常见异常症状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

1小时

2.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1小时

重点与难点:

1.小儿卤门、面部、目、唇、咽喉、颈项部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2.望咽喉的方法。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神、色、形、态诸方面都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有关,望形态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讲述:

(一)望形体

学生自学为主。简要介绍望形体内容。如强弱、胖瘦。

注意:

1.形体强弱的判断。

2.肥胖与消瘦的临床意义。

(二)望姿态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简要介绍望姿态的内容。

注意:望诊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内容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仅简要介绍常见异常、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望头面

简要介绍头面部常见异常表现。

注意:

1.头面部常见病变为小儿卤门的变化和头发异常和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2.常见面形的异常变化,如腮肿、口眼歪斜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讲述了望头面的内容,下面接着学习有关五官的内容。

讲述

二、望五官

包括目、耳、鼻、唇、齿龈和咽喉等内容。

(一)望目

简要介绍目的五脏分属即五轮学说,望目的内容,包括目的神、色、形、态诸方面。

望目的内容较多,其中尤应注意的是:

1.五轮学说

2.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神之有无反映了疾病的轻重。

3.目色的主病与面部五色主病相同,其脏腑病位结合五轮学说。如白晴红为肺热,眦红为心火,眼睑赤烂为脾热,全目红为肝火。

4.目形 常见异常如目眼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肿,注意其临床意义。

5.目态

其中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见于危重病人,应结合整体望诊;睡后露睛,眼睑下垂多与脾虚有关。

(二)望耳

简要介绍望耳的内容。

注意耳的病变以脓耳多见,其中有虚实之不同。

(三)望鼻

简要介绍望鼻的内容。

注意:鼻的局部病变常见鼻渊、鼻衂。

(四)望口与唇

简要介绍望口与唇的内容。

注意:

1.口的常见病变有口疮、口糜、鹅口疮。2.唇的常见病变有干裂、糜烂。

(五)望齿与龈

简要介绍望齿与龈的内容。

注意:龈的常见病变有红肿疼痛,齿衂。

(六)望咽喉

重点介绍望咽喉的内容,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咽喉的病变与肺胃、肾关系密切,以热证多见,其中实火多属肺胃热毒壅盛,虚火多为肾阴虚火旺。

2.咽喉病变常见于红、肿、疼痛,乳蛾化脓、溃烂、伪膜,应注意其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简要介绍望躯体的内容,常见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颈项部常见病变有瘿瘤,瘰疠,应注意如何判别?与痄腮比较,三者有什么不同。

2.胸胁部常见扁平胸、桶状胸、鸡胸,肋如串珠,乳房肿溃,应注意其特征。

3.腹部应注意鼓胀病的特征及其中病机。

4.腰背部常见发背,缠腰火丹,应注意其特征。

四、望四肢

简要介绍望四肢的内容。了解常见异常变化。

注意:手足异常有“鹤膝风”,抽搐、拘急、颤动、蠕动;掌部异常,如鹅掌风;指趾异常变化如梭状指、杵状指。

五、望二阴 学生自学内容。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形态,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有关内容。其中重点是望小儿囟门、头发、面部、口唇、咽喉部。常见病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临症时应能够辨识。

思考题:

1.怎样判断形体的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试述望姿态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3.小儿卤门异常变化有哪几种?各有什么意义?

4.试述痄腮的特征。

5.简述眼目“五轮学说”的内容。

6.如何根据眼目红赤的部位辨别脏腑病位?

7.咽喉的病证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8.怎样辨别瘿瘤、瘰疬?

9.试述扁平桶、桶状胸、鸡胸的特征。

10.如何鉴别“手足拘急”、“手足蠕动”、“手足颤动”。

11.什么是“鹤膝风”、“角弓反张”、缠腰火丹“、|杵状指”、“+梭状指”、“鹅掌风”? 授课时间:10月16日,周一,第7节 题目:局部望诊

(二):望皮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丹毒、黄疸、白驳风的特征。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属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皮肤居一身之表,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内连脏腑气血,脏腑气血变化亦可反映于皮肤,故望皮肤可以了解病邪性质及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讲述:

六、望皮肤

简要介绍常见皮肤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注意:

1.色泽异常常见丹毒、黄疸、白驳风,应注意其特征及病因。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主病。3.重点介绍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

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病因,注意痈、疔、疖由火热毒邪引起,属阳证、热证、实证;疽由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属阴证、虚证、寒证。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皮肤的内容,其中重点是丹毒、黄疸、白驳风、肌肤甲错、斑与疹、水痘、疮疡,应掌握其临床特征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斑与疹?两者如何鉴别?

2.痈、疽、疔、疖各有何特征?请说明其属性。3.什么是肌肤甲错?主病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3节 题目: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熟悉涕、涎、呕吐物的表现及意义。

3.掌握小儿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5.了解二便异常的常见病变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重点与难点:

1.痰的分类、辨识及临床意义。

2.小儿病理指纹的辨识及临床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望排出物 导入新课:

排出物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两大类,在疾病状态下,两者都是脏腑病理性变化的反映,反映了病邪的习惯拟制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讲述:

(一)简要介绍排出物辨证规律。

(二)介绍常见异常排出物的特征及意义。

1.望痰、涕、涎、唾

(1)重点介绍痰的分类、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痰从肺而来,是辨证肺病寒热虚实、病邪性质的重要症状。

(2)简要介绍涕、涎、唾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

2.望呕吐物

简要介绍呕吐物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其病因。

注意:呕吐物是胃内容物,经呕吐而出的产物,其特征与胃病的寒热虚实、病邪性质有关。辨证时应结合呕吐物的气味。

3.望二便

简要介绍大小便常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二、望小儿指纹

(一)简要介绍望小儿指纹的原理、方法。

(二)简要介绍正常小儿指纹。

(三)重点介绍病理性小儿指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其要点是三关测轻重,浮沉伤表里,红紫辨寒热,痰滞定虚实。要深刻领会其含义。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内容,其中重点是望痰和病理性指纹,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及含义。

思考题:

1.试述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是什么?

3.试述望小儿指纹的重点,具体如何理解?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4节 题目:舌诊

(一):概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舌诊方法,正常舌象。2.熟悉舌诊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内容及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舌诊方法与正常舌象。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辨证具有重要意义。讲述

一、舌的形体结构

简要介绍。注意舌象与舌乳头的关系:舌质的变化主要与蕈状乳头有关,舌苔形成主要与丝状乳头有关。

二、舌诊原理 简要介绍。

注意:舌象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舌面脏腑分属。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望舌诊方法包括病人体位、伸舌姿势,望舌的顺序等。可结合课堂演示,相互观察。注意事项,如光线,饮食及药品,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重点介绍。学生可作相互观察。注意:

1.舌质主要与脏腑虚实,气血盛衰及血行情况有关,舌苔由胃气上蒸生成,主要与病邪性质、浅深,邪正消长、胃气存无有关。两者要结合起来,综合观察,以确定其综合临床意义。

2.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这是辨别异常舌象的前提。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诊方法,内容及正常舌象,重点掌握舌诊方法和正常舌象,这对正确舌诊及正确了解异常舌象意义重大。

思考题

1.舌诊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正确舌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简称。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5节;10月23日,周一,第6节 题目:舌诊

(二):望舌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望舌色

1学时 2.望舌形、舌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质的辨析。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望舌质 导入新课:

望舌质的内容,包括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几方面,现依次介绍。

(一)舌色

重点介绍五种舌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观看舌象彩图,以加深认识。

注意:

1.红舌与绛舌,青舌与紫舌,病机和主病基本一致,仅是程度的不同。

2.辨证方面,应注意结合舌象的其他方面综合分析,如舌形,苔色,苔质等,有关内容后面介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异常舌质,除舌色外,尚有舌形,舌苔方面的异常。

(二)舌形

重点介绍异常舌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可结合舌象图谱、录象,以加深学生认识和理解。

注意:

1.具体异常舌形临床意义的辨证,亦应结合其他方面如舌色、舌苔等。2.舌质的老嫩提示证候的虚实,而不论舌苔如何。

3.病理性齿痕舌多与胖大舌并见,若舌体不大,多属先天性的或病轻。4.胖大舌有胖嫩与肿胀病理性的区别,应结合软硬、舌色、老嫩加以区别。

(三)舌态

重点介绍常见异常舌态,如痿软、强硬、歪斜舌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

(四)舌下络脉

简要介绍观察舌下络脉的方法,正常舌下络脉及异常络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望舌质的内容。重点是异常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但在确定具体临床意义时,应注意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观察。

思考题:

1.常见舌色、舌形、舌态各有哪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2.红绛舌主热证,其有实热、虚热之分,如何鉴别? 3.什么是胖嫩舌、肿胀舌?临床意义有何不同? 4.如何鉴别先天性裂纹舌与病理性裂纹舌? 5.强硬舌常见于哪些病证? 授课时间:10月23日,周一,第7节;10月26日,周四,第3节 题目:舌诊

(三):望舌苔 舌诊分析要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苔质、苔色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望苔质

1学时

2.望苔色,舌象分析要点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苔的辨识及临床意义。教具:舌诊图谱,舌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望舌苔 导入新课:

舌苔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不同。正常舌苔为生理性的,由胃气上薰,胃阴上潮舌苔生成。病理舌苔由胃气挟病邪湿浊之气上溢舌面形成,故望舌苔可以了解病气性质,邪正消长,胃气存亡。

舌苔的表现有苔质、苔色两方面。现介绍望苔质,常见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几个方面。

讲述:

(一)望苔质

重点介绍各种苔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同时结合舌诊彩图加强学生对各种苔质的认识。

注意:

1.舌苔厚薄的转化有渐变、骤变之别,两者意义不同。

2.腐苔虽“揩之易去”,但有无根、有根之别,腐苔虽去而不净或续生新苔者为有根腐苔,表示正能胜邪,病邪消散;若净且不能续生新苔,则为无根腐苔,表示胃气衰败。

3.剥落苔不论形状如何,均表示胃气、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只是亏虚程度或病位不同而已。

4.偏、全苔与剥落苔不同,前者是指舌苔的分布情况,表示病邪所在的脏腑病位;后者是指舌苔的剥落情况,均为虚证。

5.舌苔的真假一般认为与有根、无根相同,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假苔并不 一定完全是无根苔,而主胃气衰败、病重,只有久病致无根之假苔才是,否则,若为新病见假苔,则为有根之假苔,表示病轻(见83页)。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下面介绍苔色。

(二)望苔色

常见苔色有白、黄、灰黄三类。讲述

重点介绍白、黄、灰黑三种苔色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舌诊彩图使学生加深认识。

注意:

由于苔色与病邪寒热性质有关,多伴见相应舌色、润燥的变化,尤其是灰黑苔,故判断寒热性质应将诸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第三学时

三、舌象分析要点

(一)简要介绍察舌之有神与无神,有胃与无胃的特征及各自的临床意义。注意:

舌之神气和胃气两者虽都表示疾病的轻重预后。但前者主要提出脏腑精气的盛衰,此与全身望诊之神相同;后者表示胃气的存亡。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简要介绍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

注意:

舌质与舌苔,不论两者变化一致、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是疾病病理本质的反应,其综合主病都是两者主病的综合,这与症状与脉象的关系显然不同。

小结:

本次课介绍各种舌苔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介绍了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至于综合分析,只要掌握舌质、舌苔各自的异常特征及相互意义,然后把两者尽量综合起来,即能确定其综合主病。

思考题:

1.简述白、黄、灰黑舌苔的临床意义。

2.何谓薄苔与厚苔,腻苔与腐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3.舌苔润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何辨别润苔、滑苔、燥苔、糙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4.灰黑苔又主寒证,又主热证,如何鉴别?

5.怎样根据察舌来判断胃气存亡,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疾病的预后凶吉? 6.试述舌质与舌苔的综合主病,并举例说明,(如淡白舌,黄腻苔;红绛舌,白滑苔)。

授课时间:10月26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闻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通过听声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2.熟悉如何通过嗅气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1.听声音

1.5 学时 2.嗅气味

0.5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要声音异常的特征如音哑与失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相似声音异常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声音 导入新课:

声音的发出,是由于“气”的作用于发声器官的结果。与肺、肾关系密切。另外,语言声音又受心神支配,气机调畅与肝之疏泄有关。

讲述:

(一)声音

简要介绍异常声音,如声音的高低强弱、临床意义,音哑与失音,太息的含义临床意义的病因病机。

注意:音哑有“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之分。

(二)语言

简要介绍常见语言异常如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注意:1.各种语言异常都与心神异常有关。

2.谵语与郑声的鉴别。第二课时

(三)呼吸

简要介绍呼吸快慢,气息强弱粗细的意义,喘、哮、短气、少气的含义、临床意义。注意喘与哮、短气与少气的鉴别。

(四)咳嗽

简要介绍咳嗽异常声音的特点及意义。尤其是顿咳、犬吠样咳嗽。

注意:辨证咳嗽的意义,除声音的特征外,应与痰的量、色、质、味结合起来。

(五)胃肠异常声音

简要介绍胃肠异常声音,如呕吐、呃逆、嗳气的含义、临床意义及病机。注意:

1.这些声音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递引起,其声音的特征反映了胃病寒热虚实性质。2.辨证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除声音特征外,应结合病史、呕吐物或嗳气、呃逆的气味、兼证等。

3.胃反的特征及病机。

二、嗅气味

简要介绍异常气味的特征及意义,尤其是尿臊气、烂苹果味。小结:

本次课介绍多种声音异常、气味异常的特征及意义,重点是通过异常声音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注意在辨证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其他病情资料,不能单凭声音或气味。

思考题:

1.如何判断语声的寒热虚实性质? 2.什么是“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如何鉴别谵语与郑声? 4.喘与哮,短气与少气如何鉴别? 5.什么是顿咳?

6.呕吐、嗳气、呃逆与太息在特征、意义方面有什么不同? 7.尿臊气、烂苹果味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3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

(一):概述 正常脉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寸口脉法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特点。2.理解寸口脉诊原理,部位,分候脏腑。3.了解诊脉的几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脉诊原理、部位,寸口脉分候脏腑和诊脉方法。

1学时 2.脉象要素、正常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寸口脉诊方法,分候脏腑和脉诊方法。2.正常脉象的特点。

教具:脉诊方法示图,脉诊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脉诊概述 导入新课: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切触病人动脉,依据脉动应指的形象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是中医特殊诊法之一。

讲授

(一)脉诊原理

简要介绍脉象与气血、心脉及其他脏腑的关系。

(二)诊脉部位

根据诊脉部位,脉诊有四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逆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脉法。简要介绍前三种诊法部位。

重点介绍寸口脉法的部位,分候脏腑,简要介绍寸口脉法原理。

(三)诊脉方法

重点介绍,包括时间、体位、指法、本息、五动。在讲授时,结合图示,脉诊仪拿手演示,提请学生相互切脉演示,及时纠正不正确方法。

(四)脉象要素

简要介绍位、数、形、势四要素的含义,结合举例说明。第二课时

二、正常脉象 导入新课

正常脉象,又称脉,常脉。根据中医以常达变的原理,要想掌握各种病理脉象,我们必须

首先学会正常脉象。那么,什么是正常脉象呢?

讲述: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重点介绍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及“有胃”“有神”“有根”三个特点。注意:

1.脉有胃气与脉有神气之比较:前者从容徐和而软滑,后者为脉律整齐,柔和有力,两者所具“柔和”与“和缓”“软滑”之意相通,均表示“冲和”,难以分开,故前人有“有胃即有神”之说。不同点是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表示从容流利,后者重则强调应指有力,脉律整齐。

2.脉之有根有两个方面:一是沉取候肾,即三部脉沉取有力为有根;二是尺脉候肾,即尺脉沉取有力为有根。

3.三个特点相互补充,同时具备,不能截然分开。

(二)生理变异

简要介绍各种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注意:这些变异都属正常生理的反应,虽不具备典型脉象的特征,但也在正常变化的范围,并且与疾病无关。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脉诊的原理、部位、方法及正常脉象等。重点是寸口脉法,如寸口脉部位,分候脏腑,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脉诊,并掌握病理脉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试述寸口诊脉的原理。2.寸口脉如何分候脏腑? 3.何谓举、按、寻,总按,单按? 4.脉象要素有哪些?各表示什么含义?

5.正常脉象有胃,有神,有根的脉象特点各是什么?

授课时间:11月6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

(二):病理脉象(1):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相类脉象的鉴别。2.熟悉各脉病脉的机理。3.了解病脉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浮脉、沉脉类

1学时

2.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类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各类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2.相似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病理脉象是指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简称病脉。学习病脉,主要掌握其脉象特征及主病。另外要了解其产生机理。

一、浮脉

相类脉:散脉、芤脉、革脉

重点介绍浮脉 散脉、芤脉、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

浮脉类四种脉象的鉴别。

二、沉脉 相类脉:伏脉、牢脉。

重点介绍沉脉、伏脉、牢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沉脉类三种脉象的鉴别。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浮脉类、沉脉类脉象。浮与沉是脉位相对的两类脉,现介绍迟脉与数脉类、虚脉类与实脉类,也是相对的两类脉象。

讲述:

三、迟脉 相类脉:缓脉

重点介绍迟脉、缓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

1.迟脉与缓脉的鉴别。

2.缓脉有平脉与病脉的不同,应注意区别。

四、数脉 相类脉:疾脉

重点介绍数脉、族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数脉与疾脉的鉴别。

五、虚脉

重点介绍虚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虚脉既是以无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无力为特征脉象的总称。

六、实脉

重点介绍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与虚脉一样,既是以有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以有力为特征的脉象的总称。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常见病脉。重点是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相类脉象的鉴别。

思考题:

1.浮、芤、散、革脉四种脉象如何鉴别? 2.沉、伏、牢之脉如何鉴别? 3.迟脉与缓脉,数脉与迟脉有何异同? 4.试述浮、沉、迟、数、虚、实各脉的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3,4节

题目:脉诊

(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2.熟悉相类脉的鉴别。

3.熟悉洪、细、滑、涩、弦、结脉的机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洪脉、细脉、滑脉、涩脉

1学时 2.弦脉、结脉类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2.相类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在脉位相对的浮、沉类脉,至数相反的迟、数脉,脉势有力无力,相反的实、虚脉。现继续学习下述脉象。

讲述:

七、洪脉

相类脉:大脉、长脉

重点介绍洪脉、大脉、长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

八、细脉

相类脉:濡脉、弱脉、微脉、短脉

重点介绍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鉴别。

九、滑脉 相类脉:动脉

重点介绍滑脉、动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涩脉

重点介绍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一、弦脉

相类脉:紧脉

重点介绍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十二、结脉

相类脉:代脉、促脉

重点介绍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注意:结脉、代脉、促脉三脉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洪、细、滑、涩、弦、结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相类脉鉴别,简要介绍其脉象机理。

思考题:

1.简述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2.怎样鉴别细脉、濡脉、弱脉、微脉? 3.怎样鉴别结脉、代脉、促脉? 4.试述弦脉与紧脉的异同及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5节

题目:脉诊

(四):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妇人脉,小儿脉,脉诊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28脉鉴别。2.熟悉相兼脉、真脏脉。

3.了解妇人脉、小儿脉,脉诊的运用及意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重点与难点: 各类脉的鉴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28病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某些相类脉的鉴别。对于脉象鉴别,这里再系统介绍一下。

一、脉象鉴别

简要介绍脉象鉴别的两种方法。

注意:在两类鉴别方法中,比类法中的归类法是以相似特征分类,强调共同性;辨析法是在相似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其区别,故此两种鉴别法相互补充。详见表5-4。对举法是把两种相似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

二、相兼脉

简要介绍相兼脉的含义及主病。注意:为了加深理解,宜多加举例。

三、真脏脉

简要介绍真脏脉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四、妇人脉、小儿脉

简要介绍妇女月经时的特点,小儿脉诊方法及脉象特点。

注意:小儿脉诊用‘一指定三关法“,只诊浮、沉、迟、数、强弱。正常脉象特点是较或了软而快速。

五、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注意:

1.独异脉的意义。往往表示某特定脏腑病位或病邪性质。

2.脉症顺逆与从舍的含义与方法。主要依据脉与症之相应或不相应,以判断病情之顺逆。其中,逆证,根据脉症之真假确定“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法。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按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按诊的体位、手法,按胸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熟悉按诊含义,按胸胁、肌肤、手足、瑜穴的内容。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介绍按诊体位、手法,按胸胁

1学时 2.介绍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瑜穴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按诊体位与方法。2.按脘腹的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按诊属中医切诊的内容之一。正确掌握按诊对中医诊断疾病亦具有重要意义。讲述: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重点介绍按诊的体位与手法。简要介绍按诊注意事项。可根据情况尽量演示。

二、按诊内容

包括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重点是按虚里、脘腹部的按诊。1.胸胁部定位及所含脏腑。

2.内容包括胸部、乳房、虚里、胁部按诊。(1)胸部按诊

介绍体位、手法及常见病体征。(2)乳房按诊

介绍乳房常见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3)“虚里”按诊

介绍“虚里”部位及搏动情况的临床意义。(4)胁部按诊

介绍体位,胁下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按诊方法、内容及按诊胸胁,现继续介绍。

(二)按脘腹

重点介绍按脘腹定位,按诊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1.脘腹定位及所含脏腑 2.按诊方法

介绍按脘腹的体位、手法。3.按诊内容

重点介绍脘腹部常见体位,如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的特征及临床意义。(1)介绍腹部寒热虚实证的特征及鉴别。(2)腹满

介绍实满与虚满,水鼓与气鼓的鉴别。(3)肿块

介绍症积与瘕聚的特征及鉴别。(4)腹痛

介绍腹痛虚证与实证,气滞与血瘀证的特征及鉴别,肠痈的特征。(5)妇女妊娠时间的判定,根据胞宫的位置而定。

(三)按肌肤

简要介绍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内容包括诊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皮肤。

(四)按手足

简要介绍按手足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通过触摸手足的冷热程度,以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五)按腧穴

简要介绍按俞穴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注意:通过按压身体的某些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脏腑病位。

小结:

本次课我们介绍了按诊及所涉及的各项内容,重点是按诊的方法,胸胁脘腹部等内容及临床意义。通过学习,可以全面、准确收集病情资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按诊?

2.什么是虚里?如何依据虚里波动情况判断病证? 3.试述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如何通过按肌肤判断人体阴阳盛衰及病邪性质。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8,9节

题目:八纲辨证

(一):概述,表里辨证,寒热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2.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渊源。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八纲辨证概述,表里辨证

1学时 2.寒热辨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2.表证、里证、寒证与热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难点: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寒热症状与寒热证候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四诊的目的切入辨证的概念、目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八纲辨证。讲述: 一、八纲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源流及意义。

注意:八纲证候是对病证部位,寒热性质,正邪盛衰及类别的概括,辨证以此为纲,故称八纲。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里与表里辨证的概念。

注意表与里的相对性。表里辨证的目的是辨别病变部位的外内浅深。2.表里辨证的意义、适用范围。3.证候类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

重点介绍表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表证以卫表不和表现为主症,且为诊断依据,肺系失宣表现为兼症,为次要症状。

②病在表者不一定表现为表证。只有具有表证特点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痛,苔薄白,脉浮者方为表证,尤其是恶寒一症。

③表证,因外感病邪性质不同,可见多种类型,常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邪表证三种

证型。

(2)里证

重点介绍里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里证病因有三:表邪入里,“直中”,内伤。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②里证表现很多,难以言尽,但概而言之,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症状均属里证的表现。这也是判断里证表现的主要依据。

附:半表半里证

简要介绍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依据寒热症状,内脏症状是否突出,舌象、脉象及表里证的特点加以鉴别。第二课时

(二)寒热辨证

1.寒热及寒热辨证的概念 注意:

①寒热证候与寒象、热象的区别与联系。

②寒热辨证在于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此与病邪性质与机体阴阳盛衰有关。2.寒热类型(1)寒证

重点介绍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寒证表现以冷、白、清、润、静、脉迟或紧为特点。

②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阴寒过盛,困遏阳气引起,后者为阳气亏虚,温煦不足。

(2)热证

重点介绍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注意:

①热证表现以热、赤或黄、稠、燥、动、脉数为特点。

②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邪热过盛,神气被伤所致;后者为阴液亏虚,虚热内生。

(3)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

主要从寒热特点与喜恶,口渴与否,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加以鉴别。详见表7-1。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重点是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

与里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要注意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思考题:

1. 何谓八纲与八纲辨证?

2. 为什么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3. 表与里,表证与里证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4. 如何辨识表证? 5. 里证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6. 什么是半表半里证?其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7. 何谓寒证、热证?试述各自主要临床意义。8. 如何鉴别寒证与热证?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八纲辨证

(二):虚实辨证,阴阳辨证,证候相兼。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2.熟悉虚、实证的成因,证候分析;证候相兼的概念,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虚实辨证

1学时 2.阴阳辨证,证候相兼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

2.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虚实证鉴别。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难点:1.表虚证与里证表虚的区别。

2.对表虚、表实、表虚寒、表虚热。表里虚寒,表里虚热各证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疾病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正邪斗争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盛衰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病理结果,或表现为虚证,或表现为实证。正确辨别虚实证候,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新课讲述

(三)虚实辨证

1.虚实与虚实辨证的概念。

正确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2.虚实证候(1)实证

重点介绍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注意:

①实证病理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

②实证之邪气包括面广,既可为外感六淫,疫疠、重毒,亦可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各种病理产物的积聚。

③实证临床表现广泛,复杂,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新起暴病,病情急剧,体质壮实及表现“有余”,“无盛”,“停聚”的特点。

46(2)虚证

重点介绍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注意:

①虚证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

②正气亏虚,包括面广,如气、血、阴阳、津液、精、髓不足等。

③虚证临床表现广泛,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久病、势缓、耗损、体弱及表现不足、松弛、衰退的特点。(3)虚证 与实证的鉴别 要点

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详见表7-2。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八纲辨证中,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是对疾病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概括,现介绍阴阳辨证。

新课讲述

(四)阴阳辨证 1.阴阳及阴阳辨证的概念

明确阴阳是指疾病的基本属性,是对各种病证的整体上的最基本概括和分类,此与表里、寒热、虚实仅对某一方面的概括不同。

2.阴阳证候(1)阴证

重点介绍阴证的概念,简要介绍临床表现。

注意:阴证是依据阴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虚寒证的表现。

(2)阳证

介绍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注意:阳证是依据阳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实热证的表现。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实际为虚寒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见表7-3。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种。

(一)证候相兼 1.概念

2.常见相兼证候:表寒证、表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简要介绍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的两种证候临床表现的综合。

(2)虚寒证与阳虚证,虚热证与阴虚证概念及表现相同,参见阴阳虚损证候的辨证。3.关于对表虚与表实证的理解

4.关于课文中表虚证与里证表虚及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几个概念的理解。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及证候相兼。重点是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同时尚应该注意常见相兼证候及临床表现,这对以后学习其他辨证有极大帮助。

思考题:

1.何谓虚证、实证?各有何临床特点?

2.什么是阴证、阳证?为什么说阴阳是表证的总纲? 3.何谓证候的相兼?常见相兼证候有哪些?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5节;11月27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八纲辨证

(三):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证候转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及基本病机。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1学时 2.证候转化,八纲辨证的意义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及临床特点。难点:

1.证候错杂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对虚证转化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证候相兼,现在我们学习另外的关系:证候错杂、真假。

新课讲述:

(二)证候错杂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常见错杂证候(1)表里同病(2)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3)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注意理解上述各种错杂证候的含义。

(三)证候的真假 1.含义

注意与证候错杂的区别。2.常见真假证候(1)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②真寒假热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寒热真假证候临床表现的特点。③寒热真假的鉴别。(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②真虚假实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注意假实表现的特点。③虚实真假的鉴别。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除相兼、错杂、真假之外,尚有证候转化。新课讲述

(四)证候转化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2.常见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 ①由表入里 ②由里出表

注意:由表入里,是指病位的转化;由里出表,是指邪气从内透达于外,而非由里证转化为表证。

(2)寒热转化 ①寒证化热 ②热证转寒

注意:寒热转化,是指寒热性质的转化。(3)虚实转化 ①实证转虚。②虚证转实。

注意:实证转虚是指虚实性质的转化;虚证转实,多指由虚致实,或以虚证为主,转化为以实证为主,实际均为虚实夹杂证。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理解八纲证候的临床意义。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证候的错杂、真假及转化,应重点理解其含义,注意真假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由里出表,虚实转实的实质。

思考题:

第三篇:中医诊断学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医诊断学1

中诊-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

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

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

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

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

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

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

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

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 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

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

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 诊候以审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

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

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

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

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舌诊方面,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明

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

辨证多有研究。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便于实用。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传忠录》,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

证的大法。明清重《伤寒论》,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避见解。如明初王

初道的《医经溯洄集》、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等。明清创温病的辨证,叶天士《外

感温热篇》中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分别开创了对温热病病变表 坎特征与转变规律的研究。

近代,诊断学的发展较慢。1917年,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把辨舌诊断与治法并

提,内容翔实,多为经验之谈。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获得了新的苗头与成就。例如:运用电子仪器描记脉图研

究脉学,以微型电子计算机输入常见病辨证论治系统研究辩证学等等。为中医诊病、辨证开 避了新途径。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诊断学原理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

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

“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

法。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联系

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

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同样,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

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脏腑受

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

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 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

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二、诊断学原则

对于疾病诊断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对疾病有所认识,才能对疾病进行防治。要

正确的认识疾病,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

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同时,疾病的发展也与气

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

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辩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

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所谓辨证求因的“因”,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即问题的关键,作为辩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出的具体证候,从而确定病因是什么?

病位在何处?其病程发展及病变机理如何?

如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

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若

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

浮数、发热重、恶寒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由此可知,仔

细地辨证,就可对疾病有确切认识,诊断就更为正确,在治疗上就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 界。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诊断疾病要审察内外,整体察病。那么就要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了解,必须四诊

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四诊并用,并不等于面面俱到。由于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才不致浪费时间。四诊并重,是因

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只

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

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征候的表现有真象,也有假象,脉症不一,故有

“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诊法理论。如果四诊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详细的病情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

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

两个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诊断,它又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

和征候,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

概念与关系。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而证,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

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

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征候由一系列有密

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但这不等于

不要辨病,应该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才可作出更确切的判定。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 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

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

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

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四诊所得的一切

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

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

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

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

候的判断。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

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录。

第四篇:中医诊断学讲稿

目 录

目 录................................................................................................................................................1 断的内容。我们《中医诊断学》,什么叫中医诊断学呢?中医诊断学它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这些诊察判断,都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病情怎么样收集,怎么样进行辨别,它的疾病和证候里面包含了基本理论。比如我们今后要讲到各种病因病机,各种脏腑病证的归属,它实际上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如果没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们诊断就学不好。包括它的基本知识,有一些就是基本知识,就是要死记硬背把它记下来,比如说各种病的症状、证候的名称,它的概念,为什么叫头痛?没有很多的解释,头痛就是这个症状,这样一个症状你就把它叫做头痛。像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怎么样询问病情,怎么察舌等等,这都是技术问题。所以我们诊断里面它应该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它在整个中医学里面,它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原来学了《中基》,或者有的还学了《内经》、《伤寒论》等等,学了基础理论,要到临床各科去,应该先有一个诊断打基础,所以它是一个桥梁课,也是临床各个专科的基础。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整天忙着的就是忙于诊(断)和治疗,我们诊断就占了一半。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

绪论里面要讲的 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讲自己愿意讲的话,所以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他说我一辈子没有制造过工具,我穿的衣服,吃饭用的碗,写字用的笔,睡的床铺,所有都不是他自己制造的,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制造过工具,所以说他不是人。那就说明什么问题?这个人好像我们每天都看到,全世界有五六十亿人口,但是要给人下个定义很不容易。我们要给病[疾病]下个定义也很不容易,什么叫疾病?对这个疾病的概念我们过去中医叫什么,怎么叫的?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不平衡了,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这就是疾病。阴平阳秘,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就是健康,相互协调的。阴平阳秘打破了,阴阳不平衡了,这就是疾病了。这个概念很抽象,很难下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有一个结论,健康是一种在躯体、精神、社会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就是健康。在躯体上他没有病,精神上也没有痛苦,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健康。所以疾病是和健康是相对的,疾病和健康相对。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这一段话,健康对健康之间的,就给医学,现在的医学模式是不是就有一个新的定义,改变了?原来是纯生物的医学模式,就只看人体有没有病,就看形体上有什么改变,找到病源体,像我们袁局长讲的,找病源体,找形体的结构改变,只看到这一部分,把精神因素、把社会的适应能力丢掉了。所以现在他提到了躯体、精神和社会三方面,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际上,这个医学模式在中医看来,仍然不完整。为什么不完整呢?应该中医还要加上什么东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模式?在我们中医看来是不是完整的?并不完整,应该还要加上自然。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按照中医的医学模式来说,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的医学模式。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它的科学性,强调形神合一,人与天地相参,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疾病,我们知道了健康,怎样看疾病呢?疾病应该说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之下,机体产生的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不利的一种病理表现。正邪相争,强调一个因素,强调了阴阳失调了,就是阴平阳秘遭到破坏,阴阳失衡,气机不利,机体的机能活动(障碍)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疾病这个概念,是非常广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很准确,现在又提出来一个亚健康状态,大家可能看到了,亚健康,除了健康,除了疾病以外,中间还有一个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呢?对于亚健康,有的人说中医的证候就是亚健康,我看这个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到了亡阳的时候你说他还是亚健康?不对吧。说他有点肝气郁结可能亚健康,心神不宁的时候可能有点亚健康还差不多,但是不能说疾病证候就是亚健康,不行,证候并不等于亚健康。那么什么是亚健康?对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

因为我们现在我上次在北京参加一个会,他们有个亚健康的课题,就在这个选择什么是亚健康的问题上感到很困难。为什么感到很困难?他有一百万,给他一百万(经费),(用)这一百万(经费)去调查亚健康,什么是亚健康,要调查,那当然亚健康就不是调查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要上千上万,甚至几万人来进行调查,才能够确定他是不是一个亚健康(状态)。对这个亚健康怎么确定呢?如果是要一万人去调查,看你到底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一百万(经费),若只做一万个病人的话,一万个人的话,那每个人下来只有一百块钱。一百块钱要排除你是疾病、还是健康、还是亚健康,确定下来,一百块钱要作检查,恐怕作不了什么检查,那经费是远远的不够。我这个提到什么是亚健康?就是:健康减去疾病就是亚健康。健康-疾病=亚健康。那么怎么样减疾病?怎么样确定是健康?所以当时他这个健康,你说这个人是健康、不健康怎么确定呢?我当时给他们说了,什么是健康?我说“吃饭喷喷香”,脾胃功能好,能吃,这是一个表现。“一觉到天光”,睡觉睡得好,干了一天活,晚上躺上就睡着了,一觉到天亮才醒来。“干活有力量”,睡得好,干活、搞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笑容挂脸上”,他的精神状态也很好,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没有什么忧郁,没有什么压力,整天笑呵呵的。“检查无异常”,他检查若血压正常,心功能、心电图,做过各种检查没有什么病。你说这人是不是健康?你要确定健康怎么确定?我建议你们以这几句话(概括):吃饭喷喷香,一觉到天光,干活有力量,笑容挂脸上,检查无异常,这就是健康。你把健康的人确定下来,然后减去疾病。他明知道他的检查,他的心脏有问题,他的血压有问题,尿糖升高,他明显的有病,你知道他有病,我把这部分病人删掉,剩下来的,检查又没有什么大的不正常,但是总是有这方面、那方面的痛苦,这种人我说就是亚健康。所以对这个“疾病”两个字,真的要把疾病两个字弄懂、讲清楚也不是那么很容易。这是我们讲的广义的疾病,这个疾病是笼统的,就像我们讲“人”一样的,什么是

人,我们现在讲疾病,什么是疾病,是笼笼统统的这样讲,就是阴阳失衡,邪正相争,气机不利,出现了各种病理变化,这就是疾病。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而我们讲具体的每一种病,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些病,什么疟疾、痢疾、肺痈、滑胎、红丝疔等等,那么这每一个具体的疾病,是对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特点(的概括)。刚才已经在前面提到了,全过程的特点,什么特点?比如病因,它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病机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这个具体疾病,是对该疾病的本质认识,是认识本质,这个病那是一个本质了。麻疹、痫病、消渴、白喉,这都是一个(对)本质下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它的特殊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而作出的结论,所以它是具体的病,我们要讨论的所谓诊病,实际上是要诊每一个具体的病,而不是笼笼统统的说。你是不是有病?我刚才讲了,是不是有病,也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诊断得出来。一个人来了,你说他有病还是没有病,不能够很容易诊断出来。但是我们作为医生来说,更不是笼统的来判断你是有病还是无病,是健康还是亚健康,而是要具体诊断出来是种什么病。那么这个具体的病,是讲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大家把握这几个字:“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讲这九个字,请大家把握住。这是我们讲的中医诊断,应该包括这两个诊病的内容,当然这部分内容——诊病,实际上是临床各科要讨论的,作为我们《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个病给它作出结论,来判断清楚。但作为我们诊它,它也属于诊断的内容,是我们诊断也应该要了解的知识。

病理是相关的,是建立在这么一些整体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讲,中医诊断学它有基本理论,什么基本理论?这些都是它的基本理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病因、邪正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存在着因果的转化,因果关系,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这样的基本理论。最主要的,要讲清中医诊断的原理,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这一段话,它代表了中医的诊断基本原理。为什么说“以我知彼”?就是毛主席讲的“知己知彼”的意思,“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外面可以推测到内部。“以观过与不及之理”,看这个是超过了还是正常的,观察它是正常的,是超过了的,还是亏虚了的?超过、不及。“见微得过”,见一些微细的变化,能够知道它出现什么问题。“用之不殆”,至于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认识疾病,是不会有错的。那么这一段话,实际上是把我们中医诊断学,大家都熟悉,我们中医诊断学有三大原理,讲了三个:一个是从外看内,以表知里是不是从外看内?“见微得过”,是不是“见微知著”?这个“观过与不及”是不是要进行对比?“揆度奇恒”,三句话吧。从外看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这三句话是不是包括了这三个意思?揆度奇恒,从外看内,这个是见微知著吧?所以最有典型的是三句话。把它具体分解来说,是三个意思。一个就是司外揣内,就是从外面知道内面,“司外”是通过观察外部的病理现象,叫做“司外”,“揣内”就是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通过外部的病理现象,来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从外可以知道内。当然,反过来我们说,知道了内部,我们知道了内部有什么病理变化以后,可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症状啊?我知道这病人有肾虚,肾虚他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当然就可以解释这个症状了。肾虚为什么会出现腰痛?所以可以解释,就是知其内就可以解释他显现于外部的症状。知道了外部的症状,就可以推测他内部得了什么疾病。用这个图来表示一下,就是从外面可以测知内部,而内部可以有病变的时候可以显现于外。这样一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一种控制论上叫做“黑箱”的理论。这些话古代有的说法,《灵枢·本脏》上面讲:“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上面讲:“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知道他什么内,内部有什么问题,要观察他的外部。“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你诊察他的外部,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他内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部有什么变化,必然会从外面表现出来,“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对这个“黑箱”来作一下适当的解释,我们教材上用了这个概念。实际上“黑箱”这是控制论上面的一个说法。严格的说,中医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可以说是一个“灰箱”。“白箱”是什么意思呢?清清楚楚把这个箱子打开来看,里面放了什么金银宝贝,这是“白箱”。“黑箱”是关着,你猜一猜这里面到底放的是什么东西,“黑箱”。那我们中医诊病是不是完全的“黑箱”?不完全是“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应该是一个“灰箱”,“灰箱”理论。那么这种“灰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直接打开黑箱,打开这个箱子,那我们解剖的方法,哎呀,里面是不是阑尾发炎?是不是胆囊里面有石头啊?打开了,剖腹探查。那是什么办法?打开黑箱的办法。这种打开黑箱的办法知道,用一个白箱的办法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打开了。但是,一打开的时候,他的生理状态,正常状态,或者说病人就遭到了破坏,就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那么还有些东西是打不开的,比如说我们讲那个地球,地震,这里为什么会闹地震?打开地球看一看里面为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打不开,那我们只能够从外部去推测。我们的头,大脑出了什么问题,都给它打开来,当然现在可以打开来一些,可以打开,用CT、核磁共振,可以看看里面是什么问题。但是有时打不开,一打开的话,把那脑子一打开,里面就出了问题了、破坏了。所以黑箱的办法就是通过外部给它输一个信息,看它有什么变化,看它的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推测里面什么问题,(这是)黑箱的办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输它一个信号进去,看它有什么,输出了什么表现,它现在属于舌红苔黄,脉数,面赤,我知道这里面是热证,这就是通过这些现象,而不是打开来看。如说从一个耳朵上面,比如你讲这个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通过一个耳朵就可以看看我们整个人体的情况怎么样,测知人体的情况。舌子上面,把我们舌子分为舌中、舌根、舌边、舌尖,分候五脏。眼睛的五轮(也是)。还有现在一种叫做生物全息现象,生物全息。这个生物全息实际上是根据摄影上面有一个叫做全息摄影术,把这个像片煎成很碎很碎,每一个小块的像片里面都可以洗出一个整体的像片来,叫做全息摄影。我们中国有一个人叫做张颖清,他创了一个全息的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现在在山东大学。他举了很多例子,一棵树,或者一片树叶,一个树叶子,这个树叶子的形状和整个树的形状基本相同。一匹斑马,它的每一个斑纹是相等的,每一个斑纹它可以代表整体的全部情况,这就是生物全息。那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医的很多诊法,一个眼睛上面可以包括整个全身的信息,一个寸口诊脉,寸、关、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这是不是一种生物全息的现象?是一种全息现象,也有的叫做缩影理论,缩小。实际上这个理论有很多了。我们现在讲的DNA这个基因克隆,那不都是一个全息吗?一个一个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个动物出来,我们一颗稻子,一颗谷,一粒谷子可以长成禾,所以它是一个全息,一个里面包括了整个生物信息。所以我们中医讲的这些,为什么一个舌诊能够看出全身的病呢?一个眼睛上为什么能够观察全身的表现呢?脉搏为什么能够诊全身的疾病呢?应该说它的原理就是一种生物全息的原理。

调、精神活动的改变,任何疾病都具有整体性。总的说,前面这几个举的例子,讲这个意思,都是说不要孤立的看,不要离开病人而单独的看某一点。我们现在有好多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作研究的人,最后的结论他从来没看到过病人,他就是别人抽出来一点血,搞了个什么东西出来,他作了实验出来了,这个病人是什么,他根本就没了解病情。所以这个不符合整体观念。是病位?你看卫表、肺,这是讲的病位吧。和病性,病性,风热、热、痰、气虚、阴虚,这是不是病性?是讲的当前阶段的。因此,这个病是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这个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是纵,一个是横来看待的。所以什么叫证素?我在这再复习一下,我们刚才讲,就是讲的卫、表、风寒,心、肝、脾、肺、肾等等,这是讲病位的。风寒暑湿燥火、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等,气虚、血虚,这是讲的病的性质。病性和病位这些气虚、阴虚、痰热、肺表、心、肝等等,这都叫做什么东西?都叫做证素。那么各种证都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由证素构成的。所以证候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阶段性的,在某一个阶段出现什么表现。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9.11”,我们说“9.11”是个事件吧,我们能不能说“9.11”相当于一个“9.11”病?这个“9.11”病它的特殊原因是什么?是这个基地组织本·拉登策划劫机,去把这个世贸大厦炸掉、五角大楼炸掉,这是一个特殊的,从这过程后,“9.11”事件(世贸大厦)炸掉以后,全世界震惊,后来出兵阿富汗。这个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说这(相当于)是个“9.11”病?相这整个过程我们讲了,是什么东西?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这个不同的阶段,“9.11”策划之前,世贸大厦轰炸之前是不是一个阶段?到了轰炸,把它炸掉以后是一个阶段。到后来,出兵阿富汗,到现在大家恐怕都不太讲,都讲伊拉克,都讲以色列、巴靱斯坦去了,那么已经就过程过去了。这里面的不同阶段就相当于我们讲(的证),它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世贸大厦炸掉了以后,不是仅仅看到世贸大厦这一点,而是看世贸大厦炸掉以后,人们心里面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这个反应状态并且是一种阶段性的。比如说去年、前年之前的“9.11”和今天比,显然你心态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反应状态,这种不同的反应状态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证。为什么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那么到底是先诊病还是先辨证呢?我们可先辨证再辨病,它的有利(的)地方是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本。因为这个整个的过程我们还不知道,情况之下,整个全过程的规律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那你不能说这个病,比如说我们讲SARS,是不是得了SARS?发烧,这个病人他发烧了,是不是SARS?一发烧就是SARS!不能作这个结论吧。要作一个病毒抗体的检查,一看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你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不可以先辨证呢?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我们可不可以先治疗再说呢?所以它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理本质,当前是一个风热犯肺证。那么先辨病后辨证有什么好处呢?先把病诊出来,然后再辨证,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根据病的规律,缩小辨证的范围。就是这个病的过程,常见的一般来说就是这一个证型。比如我们诊断SARS,一般的时候它病位主要是在肺,和什么肝、肾关系不是很大,我就可以缩小这个范围。所以我们诊断要辨病和辨证,为什么中医强调这个病证结合。这个病证结合,要大家注意一点的就是这个病不等于西医的病,现在把这个病证结合就是西医的诊病、中医的辨证,要知道中医也是有诊病的,我们以后再说,这是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的简史,家感兴趣,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三十六个舌诊图。李时珍,他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了)《本草纲目》,并且他著了《濒湖脉学》。《濒湖脉学》里面的七言律写得非常好,小的时候背书都要背这个《濒湖脉学》。脉诊的书很多了,作为教科书,清朝的教科书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里面讲到诊断的书,当时不叫做《医宗金鉴·中医诊断》,不这样叫的,叫做《四诊心法要诀》,这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这是一本专门讲诊断的专著。还有《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我看到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当代研究舌诊,很有名的就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规范,在全国得以普及。我们现在还研究了舌诊仪,脉象仪。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 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一个整体审察、意的来说假话,应该说他自己的感觉应该是最清楚,有很多的感觉,只有病人才感觉到,比如我们讲经络敏感人,大家都知道经络感传,这个扎针的时候,麻、酸、胀到哪地方了,这地方酸、胀、麻,你只有医生当然手下可以有得气的感觉,得气没得气,但是他现在麻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哪个部位?医生还是没办法知道,只有病人感觉已经麻上来了,这里面也麻起来了,酸起来了。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你说它不正确,你现在用什么方法,我们经络研究这样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经络感传,经络这个到哪个地方了,敏感的程度,还没有病人的感觉,所以这个病人的感觉应该是正确的。病人的很多感觉,是只有病人才能够感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西医讲的各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那个神经官能症一检查,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没有什么检查,没有什么问题,那不能说就没病,那病人的感觉就不能说他完全是装的、假的,不能这样说,所以病人它有很多问题,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疼痛,每个人都有疼痛,都发生过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疼痛体会,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把疼痛检测出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把疼痛,这样一个人人都体验过了的这样一种疼痛(进行检测)。病人说疼痛,你说这是假的!这个资料可以不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检测?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来检测,比如现在告诉检查疼痛,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就是吊一个秤砣一样的(东西),这个下面有一个尖尖的,看看多少重的压力,三十克痛不痛,没感觉,不痛;五十克还不痛;到了七十克,哎呀痛起来了;到了一百克就忍耐不住了,只有这种方法来检测疼痛还是不疼痛,那么病人内脏的疼痛,你怎么去检测,所以这是感觉,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我们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有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把它还原为理化信息,很多生物信息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检查得到,或者说还不太知道里面的原理。有时候要发地震了的时候,发地震的时候,我们人的感觉没有动物(灵敏),有好多老鼠搬家、这个母鸡就上架,什么这些,总结了这么一些经验,它动物能够感觉得到,而我们人没有感觉得到。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有一些是一种灵感、梦感、预感,可能大家都有这样一些感觉,有的人讲得比较那个(神气),我今天眼皮跳得很厉害,可能有点不祥之兆。有的有灵感、预感,这样一些感觉,你不能说这些感觉都不对吧!都是迷信,都反科学吧!有些问题确实我们还没办法把这些生物信息,现在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及时、准确反应的程度。因此病人的感觉是正确的、准确的,不能认为病人自己感觉到的,没有一个客观指标的,这个资料不可信,不能这样看。最多、最早这样的特点,所以要重视问诊。不是冠心病在起作用,不是主要矛盾。我说哪有冠心病要发作的时候,还能够到厕所里面用劲解大便,用劲不发了这样的道理,是不是?没有这道理。那么这一个病情,我给他讲清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说六十来岁了,主动脉弓有点突出、血脂高一点,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跟他把道理讲清楚了,跟他开了处方,我就开的《金匮要略》的奔豚汤,他说发的时候,好像一股气从下面冲上来,就是用奔豚汤加减治疗,治疗以后,回去以后,把道理也讲清楚了,慢慢调养就好了,又后来活了十多年才去世。那么这个病人,一定是通过询问来的,你没有通过这样的详细询问,就在门诊上面你哪不舒服?我胸闷、心悸什么的东西,冠心病吧,给你开服药就走了,只有通过仔细的询问,才能够了解这种病情。因此,问诊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有利于病情的诊断,所以在《内经》的《素问·征四失论》里面就讲“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你不问他的起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忧患?是不是饮食不正常?“起居之过度”,起居、生活作息是不是违反了常规?“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那么你不问这些情况,匆促地去按脉,你怎么能把病诊断清楚呢?《素问·疏五过论》在批评医生的过失的时候又讲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要问病人的生活史。《素问·三部九候论》里面又强调:“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既往史、现病史。《灵枢》的《师传》篇还说:“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临病人问所便。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问诊的意义,一定要详细询问。

(二)问诊的方法。问诊的方法《难经·六十一难》里面讲,“问而知之谓之工”,实际上这个“工”字并不是一种贬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神啊、圣啊,这个问呢是一个工,似乎是种贬义,实际上不然。它是种技巧,是种功夫,技能。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的一个鸡蛋壳上面,可以把一部著作、一篇文章都雕刻在鸡蛋壳上,你说那是一种那不是一种技巧吗?过去讲是“雕虫小技”,这个技巧不是一般的技术。因此我们说“问而知之谓之工”,他是一种细致的功夫,要熟练才能掌握,是种巧妙的艺术。所以《灵枢》的经别篇里面所讲,“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作为学生,他开始学习中医,就要学习问诊,“工之所止也”,这个工,那不是讲的一般的功夫,是讲的上工,上工的功夫也是在问诊的技巧,“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好像开始学的时候,这问诊还不简单呀,有嘴就能问,实际上不然,很多高超的技术都在问诊里面,人人是可以问,但不等于人人都能够问好,不等于一问就中的、你问出来的问题正好是抓住矛盾所在。所以,他要掌握问诊的内容,要掌握问诊的理论,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临床经验丰富的,根据你的表现,你讲两问题,我就能够知道是什么情况,就下一步马上就可以问到要害的地方。它要心想、口问、手记结合起来,口、脑、手并用,我们现在的学生啊,恐怕就不会问,学生实习的时候,要他“你问一问,你先问”,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开口,不知道问什么,“哪不舒服呀?”,来,窗户要闭起来,不要受到干扰。实际上,数问其情,联系病人的实际情况,反复地问他的病的情况。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已经讲清楚了,但是到了病人面前了,他就不知道问了。忙的时候,心中有数的时候,病情重的时候,就不知道问病情了,或者西医已经有了结论就不问他了,不注意用问诊的方法,所以问诊的方法并没有学会。那么真正的危重病人来的时候,我们要简单地问,重点地查。等病情缓解以后进行补问,而不能机械,不然,来了个病人你还问,真正要问清楚一个病情恐怕要半个小时,你搞了半个小时还没给他开药,没去做处理,也不行。这是问诊的方法上我们强调这六点。

诉说的最痛苦的最主要的矛盾,那么这个最痛苦的、最主要的矛盾提出来以后,就能够估计疾病的范围和它的类别、轻重缓急,为我们的检查、询问提供线索。最痛苦的,它这个范围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的四肢游走疼痛,你真的是抓住了最痛苦的只是这个症状,那你心里面有点数了吧,大体这个问题还不太严重吧,一个月了,只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的疼痛,应该说应该比较清楚。它是以发热、咳嗽为主的,最痛苦的就是发热和咳嗽,因此这个病位一般来说在肺,就能够找到它的范围、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为我们检查、询问提供线索,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是昏迷半天、昏迷两个小时,或者抽筋抽了几次,那这个病人已经知道这个病情很严重了是吧,病情很严重了。咳嗽反复发作一年,那这个病情不严重,应该说是个慢性病,是个久病,所以通过询问主诉,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抓住它的轻重缓急、范围,(这是)它的意义。我们对主诉的询问有这样几个要求,一个要抓准主诉,主诉是不是准,一定要抓得准,不等于病人讲的 呀,间者间常也,不是经常发作,可以加重之类的。年、月、日、时、有的要到分,大量的出血那是要多少分,抽搐等等,甚至到分,这是对主诉的要求,这样一些。二个方面呢,这个素体有什么好处呢?有的素体它和病情有关系,素体健壮的人,通常生病多实证,素体虚弱的人,容易得虚证,或者虚实夹杂证。比如,“我这个人素体就是有点火旺”,有的他自己知道“我是偏火”,“我这个人呀偏寒,特别怕冷”,素体阳虚的人,他就容易感寒,得寒湿的病;素体阴虚的病人,他容易得热证,温燥之邪容易进犯,所以要了解既往的情况。

也按一按,你这些地方有没有压痛,肚子痛的时候有没有肿块,可能按的时候病人有点痛,但是总的来说它是病人没有痛苦,对于病人可以说是没有损害,也可以说它不要花什么经费,全凭医生的感觉,它不要很多的仪器设备,不要消耗病人的多少资源,但是它得到的资料,可以得到的所有的那些资料收集起来,因此问现在症是中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独到、有特色的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重要的病情资料,中医用到的指标比较少,客观的东西比较少,就刚才有的同学提到,那脉诊仪现在临床上怎么样?那脉诊仪,你给它脉图上计算出来,它的主波峰、潮波,这些面积,计算得很精细,当然好,但是临床医生它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的程度,我搞了半天,把这个脉诊探头接上去了,要计算机给你输出来,我手摸,仔细摸一下也就摸出来,沉、滑、数、紧,我只要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了,所以它用到的指标,客观的东西比较少,而重视这种问的现在的症状,《医学源流论》,在清朝的沈金鳌的《医学源流论》里面讲到“临病人问所便论”:“病人之爱恶苦乐”,病人的喜爱什么,厌恶什么,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痛苦的是什么,“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它的爱恶苦乐,就是病情的虚实寒热,我们中医辨证重点就要辨虚实寒热,“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医生去按脉,去查舌,目的也是为了辨寒热虚实、气血阴阳,那么现在病人能够自己描述出来更精确,当然不能丢,我们不能说切脉,查舌也不要了,但是这个是病人的重要的病情资料。汗出,口渴,病情不一样了,处于一个病情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症就是讲现在的表现,昨天是恶寒甚,发热轻,今天但发热不恶寒,所以它突出了当前的主要矛盾,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你这个病情,开始这个是SARS,就是什么问题,一直到后来就是这个表现,所以好多中医的方法用西医处理不见效,为什么?比如说,当时有个冠心病,全国有这么一个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治疗标准它只分几个型,心血瘀阻型、痰浊阻心、心气虚、心阳虚,分那么几个证型,这个病人实际上阴也有点虚,阳也有点虚,又有痰,又有瘀,什么东西都有一点,你给他用这个固定的方子,吃血府逐瘀汤,规定他吃一个月,做科研嘛,那病人吃了十天八天以后就受不了了,因为他里面除了有血瘀以外,他还有气虚,又还有阴虚什么的,不是那个简单的证型,他几个问题都夹在一起了,或者经过治疗以后他后面有小变化了,你用那个固定的(方子)不行,所以我们中医的现在症就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当前的病位和病性,是根据这个当前的表现来的,因此它能够体现个体化的差异,应时、因地、因人制宜,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样问的。所以我们要讲一讲问诊的方法。它的方法,又把它归纳为几句话,“抓准主诉问深全”,我们前面已经强调过,主诉是至关重要的,是病情的症结所在,主诉是病人的主要矛盾,最痛苦的症状和体征,所以一定要把主诉抓住。也就是说,病人来了,你怎么询问啊?你首先问你最感到最不舒服的地方,最痛苦的,你今天来看病是哪不舒服?要把最主要的问题问清楚,并且不单是要确定主诉,还要问深问全,时间、性质、程度,这些问题要问清楚吧,把这个主诉的问题问清楚,比如他发烧,他就是发烧作为主诉的话,你发烧的程度?还有没有恶寒?什么时候发烧?是全身发烧还是局部发烧?等等,要问深问全,把主诉问清楚,问了主诉以后,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不是病人来了要告诉学生首先是抓主诉,学生询问的方法,主要是抓准主症问深全,然后是、紧跟着地是主症有关紧相联,把主症问深、问透以后,再问主症密切相关的是些什么症状?问了密切相关的症状以外,然后再参考十问的内容,全身其他十问参,全身其他的症状,在主诉和密切相关的症状还没有谈到的那些表现的时候,那么也参考十问的顺序,不要忘、遗漏了,然后再做检查来分析病情。对于现在症的询问我们提了15个字,5点15个字,就是问详细、有主次、知名意、辨病性、识病机,真正能够这15个字都能够掌握的话,我看这主我们的问诊,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得不错了。有些可能就是问得不详细;有些可能就是抓不住主次,分不清轻重缓急;有的病人那个病情你跟他怎么样描述?使用医学术语不恰当;或者这一个症状出现的时候,他是什么原因、什么病机弄不清楚?所以我们对这个主诉,对这个症状的现在症的询问,如果能够达到这15个字,就掌握了问现在症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上次讲课的内容。

一、问寒热

下面我们今天讲 不是5?没办法去测量。什么时候测量呢?所以张景岳讲张景岳说,“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阴阳看不到,你人身上内部的阴和阳,阴多了还是阳多了?阴少了还是阳少了?看不到。但是从寒和热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它是能够寒热它能够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由于寒为阴邪,所以寒邪致病往往有出现怕冷的表现,有恶寒的表现;热为阳邪,所以容易导致发热。因此,发热的病一般来说是热证,怕冷的病一般来说是寒证。那么从体内的阴阳盛衰来看,不是邪气,如果是邪气,寒邪致病一般来说导致寒证,热邪致病导致热证,那么体内的阴阳盛衰,阴阳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怕冷或者发热的感觉,那么它的机制就在于《内经》里面提到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阳太旺盛了,体内的阳气太旺盛了,因为阴阳都是我们人体内部的,都说阴阳是我们人体内部的这种正气,只这是说它偏旺了,不是邪气,所用的是这个盛,阳气充盛;阴气太充盛以后有怕冷的感觉;阳气不足、亏虚的时候会出现发热,恶寒;阴气、阴液不足的时候可以出现发热。它的机理是这样一个,从邪气和阴阳两个方面来推理。那么问寒热怎么问?这就是我们学生不会问,一问他——病人你有没有怕冷发烧啊?病人说回答有或者没有,哎,他就不知道再怎么问下去了,我们要问一些什么?实际上要问的内容,问诊,作为问诊来说,主要是要问他的主观感觉,要重视他的主观是主要的,你自己感觉到怕冷还是发烧?有的病人体温很高,但是他病人自己的感觉还是怕冷,不感到发烧;有的病人体温并不高,但是他自己感觉到发烧。所以重视的主要是主观感觉为主,也应该进行客观地检查,也应该进行客观检查。在询问的时候,要注意询问怕冷和发热的有和无,有没有怕冷?有没有发烧?是同时存在还是单独存在?这个怕冷和发烧,只有怕冷,只怕冷不发烧当然就是单独的了;或者只发烧不感到怕冷这是也是单独的;那有的病人是怕冷和发烧同时存在。要问他的新久,有多久时间了?是新起的还是经常是这样的?程度,怕冷得很厉害嘛,我怕冷,稍微有一点,稍微有一点,一吹风的时候就有点冷,不吹风在房子里面也不冷,那就属于恶风,是不是啊?要把这个情况问清楚。持续时间,有什么时间的特点,有的特殊的时间发烧、夜晚发烧,甚至子午时发烧。部位特点,我们古代不是讲有句“背寒如掌大”,有寒饮内伏的时候,这个背部有种怕冷的地方就是“如掌”,手掌这么大一块,那么它这个部位就有特点了在背部,是吧!有的是哪个关节冷,有的手心发热、足心发热,属于它的寒热的部位特点。主客观的关系怎么样?量体温,现在是38℃,或者39℃,你自己的感觉是怕冷还是发烧,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感觉怎么样?头身肢末的关系又怎么样?头部和胸腹部、和四肢的末端,但这是接触、触诊了,和触诊结合在一起。摸一摸头部,头部烫,手脚凉,或者胸腹部又是灼热、烫手,要看看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它的增长和缓解的条件,有什么条件没有?在什么情况下就发烧?有的人讲我一烦躁就发烧,心里一烦就好像一阵火就冲上来了,就感到要脱衣服、就冒汗、就热,哎,他就是那个和心理因素有关系。有什么缓解的条件?再就是问他有什么兼症?首先是和恶寒发热紧密相关的症状有哪些?所以这样的问,问下来这个一个寒热的问诊内容就很多,可以有十来问吧!就可以提出十来个问。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你不要病人说发烧,你就老是你是发烧啊,再也没办法往下问了,要注意询问的方法。寒热里面分为四大类,分为四类,说的恶寒发热是讲病人自己既感到怕冷又感到发烧,而不是说自己感觉怕冷,而测量体温他增高了,不是讲这种,但是有人分析这个,讲这个恶寒发热,这也是属于恶寒发热的一种,有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 大而正气虚弱,这个时候往往是恶寒重而发热轻。所以这里面我们讲,它不仅仅是一个感受邪气的问题,恶寒发热症状的存在,不仅仅是和邪气有关,还和我们正气密切相关,比如我们经常就看到有这种情况,体质虚弱的人,它虽然感受了外邪,发热不明显,体温就上不去,是不是?西医经常讲,哎呀,他体温上不去,这个细菌感染,细菌,不是经常检验什么细菌感染?一检查里面有什么绿脓杆菌、什么东西!这个细菌很严重,但他体温不高、白细胞也不高,为什么?阳气不足,机体的抵抗力不强、体质弱。那小孩子一生病以后,往往就发烧,并且一烧就到39℃多40℃,超过40℃,为什么?小孩子他(是)纯阳之体,纯阳之体,所以感受外邪以后,容易很快就发烧。素体阴虚的人,感受邪气以后,容易热化;素体阳气不足的人,感受邪气以后容易从寒化。比如我们同样一个气候环境,据说今天可能就明天开始就要气候就要变冷了,那么假设我们明天你不知道这个气候,同样的穿衣服穿少了,哦,争的反映,那么那个寒战,特别那个寒,也是多半是邪毒脓毒血症,西医讲的脓毒血症这种,特别疔疮你一挤了以后,哎哟,怕冷了,又烧得很厉害,病人感到很怕冷,甚至出现寒战,这个是一种很不好的表现,邪毒内陷、瘟毒,疔毒走黄的一种表现,有这种情况存在,这种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单纯,哎呀,为什么出现表证?是不是又感受了外感风寒之邪?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它已经处于,他恶寒发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不是恶寒发热同时存在,已经成了一个里热证,发烧,痛得很厉害,红肿痛热,已经没有恶寒的感觉啦,由于这个病情地加重,突然之间又感到怕冷,甚至寒战,那么这种情况是一种火毒内蕴,正邪剧烈相争,营卫不调的一种表现。有这一种特殊情况,我想正常的情况是新起的恶寒是表证,恶寒发热同时存在也是表证。但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发热,或者同时恶寒,伴有寒战,甚至出现寒战,这种情况下,可以出现于热毒内陷的一种表现,可以是一种里热证,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认为是种表证了。好,休息一下。

就好像一把刀刺在这个地方,骨质增生那个地方就有一个刺在那个地方痛,所以我们中医诊病它怪,就是说那个骨质增生,恐怕就不是哪一天受寒以后才增生的吧,恐怕要增生早就增生了,就偏偏就是那一天就痛了,这明显的是感受寒邪。因此当时到医院去做理疗,要我做一个月理疗,做理疗以后,用那个温热烫一烫,舒服,还感到舒服一些,我坚持了一个礼拜,再没坚持下去了,我有很多事情,不可能天天(坚持)到那里做理疗,要等。要做啊,要一个小时做不下来,没办法。我又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就用那个电褥子,每天晚上我就用那个电褥子烤,烤了一个冬天,以后就十多年,(19)89年到现在一十四年,再没痛过。所以像这种情况,它就是明显的感受寒邪,阴寒之邪,导致的是一个里实寒证,它不是个表实寒证。那是新感的恶寒。

“久病畏寒”,大家可能对这个道理,就是恶寒、畏寒、畏冷这些名称,我刚才讲这是我们人为定的。但我们重点是,如果是长期的、经常的怕冷。当然你要说久病恶寒也可以的,新病畏寒也可以,恶寒也可以,无非是人为的这样区分一下。久病的区别一下,叫做畏寒。这种畏寒,经常怕冷得温可缓的,属于里虚寒证。是里面的虚寒证。《伤寒论》太阳病篇 快用点冰敷吧,按中医的道理是不行的。表证的阶段切忌不能用冰敷,哪怕发烧很高都不能用冰敷。比如说有这样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是我们湖南省科委一个干部,他的女儿在美国,到美国以后生毛毛了,生小孩了,生小孩以后出现产后发热,在美国治,治不好,将近一个月了,发烧一个月,产后,一个产假差不多就整个发烧,烧得很厉害。在美国,所以治疗没办法。这怎么办?(问)我们这中医,中医有没有办法?我说按道理来说,这个产后发热并不是诊不好的啊,应该可以治啊,哪怎么办呢?我们又不能去,什么表现又不知道。那没有办法,那非得要回来,我们中医非得要看病人,你不看病人,你说她量了体温又好高,白细胞又怎么样啊,这项检查、那项检查,我们中医没办法辨证。要回来,没办法,这病人就回来了,一飞机就坐回来。问她,这产后发热什么问题啊?这外国人和中国人习惯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生小孩以后,那这个产假的保护,产后那是非常重要,说不能吹风,头上还要包着,不能够到外面去吹,把窗子都要关起来,不能受风寒。这些个外国人,大家可能都知道,西洋人他那个热能热量多得很,吃牛肉吃得很多,从来就不喝开水,是不是啊,都是喝冰水,喝凉水里面还必须放冰,是不是啊。你问她,没有茶,也没有开水,都是自来水,自来水里面还要放冰。加冰不?都问你加不加冰,都必须加冰。她生毛毛以后,外国人给她送礼,都是送的一些冰凉的东西,一发烧给她用冰敷,一烧上去了就用冰,手啊、脚啊到处都冰上。明显的应该说,问她,病人还有怕冷的感觉,自己就感到怕冷,体温就很高,还是一个表证阶段,搞了一个月还是表证阶段。这就和他们习惯有关系,他们西洋人他说,这个人就生了个小孩,为什么要躲在房子里面,要把头包起来,他不可理解这个问题。他就是觉得是热,热了就要用寒,就直接用寒了,就治不好。我们中医把表证一用上,按照表证治疗,二付药就退烧了。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就是说恶寒发热,我们一定要看她是一种什么状态,这说明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的这些问题,我们中医辨证的科学性。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学中医,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个事情,对国外西医来说恐怕就不理解,你这个问题,发高烧那么烧,你怎么不用抗菌素?什么抗菌素都用上了,就是退不下来。一个表证,它没有细菌感染,并不是细菌感染,你用那么多抗菌素起什么作用呢?不起作用。这是壮热。

围。因此,这个午后的时间是不太准确的。有的叫夜间潮热。午后潮热,日晡潮热也属于午后潮热,从时间上区分应该可以这样来概括,夜间发热、夜间潮热,或者有的书上叫做身热夜甚,甚至有的是夜热早凉,晚上发热,到天亮的时候烧退了,夜热早凉。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热入营分,或者是阴虚火旺,热入营分,阴虚火旺。对这个发热的时间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概念,我有这么一个看法,就是认为邪愈深发热愈晚,邪在表的时候它没有时间界限,邪气愈深到了营分、到了阴分、到了血分的时候,发热的时间就越来越晚了。那么为什么会发热出现潮热?出现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就发热明显,这恐怕和子午流注刚才我讲的,“肺寅大卯胃辰工,脾巳心午小未通,膀申肾酉心包戌”,十二时辰、子午流注有关,我们人体的生物钟有关以外,这是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刚才讲午后它的外延是模糊的、不确切,午后这个时间是不够确切的,要认识这些问题。它的机理,为什么午后发热?《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说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气,人体之气和天空自然界的气是相通的,《生气通天论》就讲,“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平旦——太阳刚出山,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时候,“平旦人气生”,我们人体的阳气开始发生了。“日中而阳气隆”,到了中午的时候阳气很隆盛了,很茂盛了,很隆了。“日西而阳气已虚”,到太阳偏西的时候,阳气就开始虚了。“气门乃闭”,这个时候我们的气门——玄府,就是讲的毛窍,汗孔就闭伏了,这是讲随着自然界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日夜,日的变化,我们人体的阳气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那么这样的状态我们怎么认识它,为什么午后发热明显一些呢?就是中午的时候应该是正阳,阳气最隆盛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人体的阳气是不是最多的时候?还没有到最多的时候,我来理解,就是像这个太阳在慢慢升上来,升到最高的时候,已经到了最高了,但是是不是(最)热的?我们人体内的热就最高了呢?温度最高呢?十二点钟和下午一点二点,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下午一点二点的温度比十二点的温度谁高?恐怕一二点的温度比十二点的温度要高,十二点虽然阳气已经日照当空了,到了顶上了,但是它有个逐渐热聚的过程,我们人体内部也是这样,应该说到了十二点以后,阳气很隆,但是热能一聚集,往往要午后热能就聚集得更多,所以午后外界的气温最高,体内的阳气最隆、最深了,而加上到了太阳偏西的时候,到了日晡的时候,气门乃闭,按照《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讲的,这时毛窍又闭伏了,毛窍闭伏了以后,汗就不能排泄,或者说甚至排泄减少,阳气发散的就少了,而聚集的热能又最多,排泄的热能又减少了,因此热甚,加上阳气的旺盛,内热加上亢阳,又将阴液消耗,这几个原因加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午后发热就明显,我是这样来理解。阳气最旺盛了,旺盛以后加上聚集,聚集以后,这个时候毛窍又闭伏了,汗,出汗减少,热能没有排泄,都聚集在里面,因此下午发烧比上午明显厉害,比上午厉害。那为什么到了晚上它又不那么厉害了呢?发烧又不那么厉害?因为慢慢地热的产量又少了,产热又少了,它的热能聚集到了最多了,它慢慢就生成少了,加上外界的气温又低,外界气温到晚上以后,气温降下去了,所以它这个时候发烧不明显了,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夜间卫阳行于里,我们的阳气跑到里面去了,体内外的温差比较大,我们刚才讲到下午,气门乃闭,不出汗了,热能都聚集在里面,又加上阳气到了晚上以后跑到里面去了,日行于外,夜行于内,阳气,卫阳,晚上卫阳也跑到里面去了,里面又聚集了阳气,体表又没有得到排泄,没有得到辐射、放射出来,所以这时外面的温度又很低了,里面的温度没有放散掉。两边的电压,就像这个电压一样的,我看那个带电作业的,两边都是高压,他不感到自己有一个电压的感觉,就是电压有差别的时候他就感到、就触电,是不是。我们温度,为什么病人感到发烧,就是里面的阳气还聚集在那里,还没有放散掉,而外面的气温又降低了,这时候所以里面就有热,因此感到发热,所以午后发热一般比较明显,由于邪距表的位置越远,邪气不容易跑到体表来,因此发热的时间就越晚。表证阶段没有时间界限,没有时间,也可能早晨起来他就感到恶寒发热,到了阳明经证、气分证的时候,发热也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于上午还发热,也很明显,它没有明显地下午就厉害。到了阳明腑证,到了营分证,到了血分证,到了阴分,邪伏阴分这个时候,发热的时间就越来越晚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认为就是一种邪气距表的位置,距离相(太)远了,热邪不容易发散到体表来,不容易暴露出来,因此发热的时间越晚。什么是阴分发热,刚才大家提到,什么是阴分?阴分的热是讲的,热处于阴分,就是在阴分,就是比较深层的(位置)——阴,阳是处于表的位置,阴是处于里的位置,热处于里的位置,在里面的位置比较深,这就是阴分。阴分发热,阴分的热一个是热的位置比较深,用阴邪伏于阴分,得到阴时的相助(来解释),这就不能够这样讲,应该说时间如果到了阴分,它就不应该发热了,不能这样的理解,有的认为是阴邪旺于阴时,有一种解释,阴邪这种里面的邪气,热邪旺于阴时,就是说旺于发热的时间,旺于半夜,甚至是天亮之前这个时候,这样的解释按道理来说不很得当,应该如果说阴邪得到阴时,应该外界的气温寒冷的相助,它不应该发热了,阴得阴助就应该不发热了,那不是这回事,它应该不发热。我们是讲它的邪气比较深,它发热要发出来的,距离表,体表位置远,所以它发热的时间晚,是这样一个问题,这种阴分发热也是存在的。

今年上半年我在台湾就看到一个病人,它是一个急性胰腺炎,手术以后,半年了,半年以后开始都还很好,前一个礼拜以来开始发烧了,他发烧有一个特点,就是晚上发烧,发烧之前也有恶寒,恶寒以后就发烧,已经搞了三四个晚上了,就是定时的发热恶寒汗出,到西医看,把这个动手术,急性胰腺炎动手术以后,打开这个刀口切开来(看),只稍微有点红,里面也没有流脓,没什么问题,但是就是按时的恶寒,阴分的时候发热,这样一个表现,那怎么治疗?我们,他其他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腹部有点胀啊、痛啊,这些表现,发热恶寒,是个定时的这个时候出现,以发热为主,发热之前有一点怕冷。这个发热典型的时间是在阴分,应该说离病邪的时间比较近,我们用的什么方?当时就是用秦艽鳖甲汤,地骨皮、秦艽、鳖甲这些,二付药下去就不发烧,这几种,这是常见的,有这样一些原因,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就能够辨得出来的,要结合其他的表现,目的是这样。好,休息一下。

当然你要把它说(成)“畏冷”,也不能说他答错了。这是我们为了习惯的提法。畏寒——是讲的长期的、经常地怕冷,加衣被可以得到缓解,多半是讲的阳气虚这种情况。壮热——高热持续不退。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各有什么意义?它们的辨证意义。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但寒不热是寒证的特征;但热不寒一般是讲里实热证或者阴虚证;寒热往来是邪在半表半里。这是主要意义。表证恶寒为什么得温不解?感受了风寒为什么会出现发热?感受了风热为什么会有怕冷的感觉?这些都要从邪正相争、正气抗邪的这种卫气束表的状况这些方面来理解。邪正相争,为什么会受到寒,为什么而得温不解?那都要从这种正气抗邪,一种能动的反应,抗邪的反应来看。肤表是处于一种闭塞还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卫气和邪气相争的部位等等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微热有哪些原因?低烧,自己局部地感到发热,有哪些原因?我们举到了的有气虚、有血虚、有阴虚、有气阴两虚、有气郁等等。这些我再次强调,微热到底是什么原因,必须结合全身的症状来进行辨证,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自己觉得有一点发热,就是什么性质的。当然其它症状也要结合,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是单纯凭一个发热不高就说它是什么问题,一定要结合全身的表现。什么叫寒热往来?寒和热出现是交替的,有寒热往来有定时和无定时两种情况。这就是寒热我们讲这一些内容。休息一下。

这个问汗就很难说。你比如说发热,我们正常人不应该感到发烧,发热了总是一种病理。但是出汗,你就不能说你这出汗肯定是有问题,没出汗、大家坐在那里没出汗,没出汗你肯定有问题,不能这么说。所以要区分一下生理性的汗和病理性的汗。生理性的汗和病理性的汗怎么区别?比如说在活动的时候,吃了辛辣食物的时候,天气炎热的时候,衣被过厚的时候,情绪激动的时候,他出一些汗,应该说这都是正常现象,都属于生理性的。你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呀?你是不是有什么病呀?天气炎热,外界的气温39℃,像今年甚至达到40℃,你怎么老冒汗呀?你是不是有病呀?他这属于生理性的现象。那么病理性的现象指的是什么呢?当汗出而不汗出,不当汗出而汗出,或者说某些局部的出汗,都属于病理性的。应当出汗的时候他不出汗,不要他出汗时他偏偏要出汗,这就是有病了,这倒是有病了。像这个天气,23、4℃,24、5℃,你盖了两床被子,他一点汗都不出,这倒有点问题。在20℃左右,他说他老在冒汗,那也有问题。所以,当汗而不出汗,不当出汗他倒反而出汗,或者是某些特殊的部位它老在那冒汗,那也是一种病理现象。所以,辨这个生理和病理(性)出汗,病人说我出汗了,我容易出汗,你问他原因,他为什么容易出汗,他就是在高温作业下劳动的,他不出汗,那有什么问题?那不是问题。他到西北那种严寒地区,说昆仑山的卡拉哨所,他在那个地方老不出汗,你说他有病吗?他本来就不应该出汗。怎么样区别生理和病理性的汗?就是非常态之下的异常,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是在生理情况下,应当出汗他不出汗,应当不出汗他出汗,是这样区别的。就是排除这种心因性的、活动的时候、气候,乃至个人体质上都有关系。有的人他生来就是比较容易出汗的,有的人他从来就不太出汗。排出这种异常。

问汗的意义。问汗有什么意义? 属于毛窍闭合,寒性收引,在六淫的问题上,寒,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寒是不出汗。我们说可以判断邪气的性质吧?通过汗可以辨别邪气的性质,问汗可以辨别病邪的性质,那么病邪,比如六淫之邪我们怎么辨别?寒邪,不出汗的。风邪、暑邪、热邪应当是有汗的。风性开泄,热能够迫津外泄,热属于阳邪,暑属于热一类,所以是有汗的。所以这几种邪气应当是有汗。湿邪它实际上是可以有汗,也可以无汗,湿邪可以出现有汗,也可以无汗。湿性黏滞,它不出汗;但湿往往又和热合在一起,它又可以有汗。燥邪,风寒暑湿燥火,这个燥,是少汗或者无汗,燥邪致病,少汗或无汗。所以从这个汗的有无上面,可以判断出邪气的性质。如果表证是个前提,那么看它属于什么性质,哪一种邪气侵袭引起来的表证,要看,通过汗可以帮助、来判断表邪的性质。里证无汗,前提是个里证,不是表证,是里面有病、长期的病,腹泻、心悸、咳嗽、胸闷、腰痛、气短等等,不欲食,主要症状是个里证。里证的情况下,这个病人就是不出汗,很少很少出汗,病人说,他说我从来就不出汗,那什么问题呢?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津血亏虚,津血亏虚以后,血液没有物质基础,化汗无源。气阴两虚,实际上是气阴两虚的病人。这个汗出,为什么活动后就出汗?那个侯灿,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的那个侯灿,当时他研究八纲,在六十年代研究八纲的时候,就讲为什么会自汗呢?他认为它的机制是由于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下降,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下降。那么,兴奋和抑制,按照我们阴阳来说是什么问题?兴奋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阳。兴奋是阳吧,兴奋机能减退、下降,那属于阳的什么?阳虚,属于阳气虚了。由于阳气虚,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减退以后,皮层下各级排汗中枢就脱抑制,就是上级指挥不灵了,上级失控了,下面不听它的话了,皮层下各级排汗机能就脱掉了抑制,皮层下的排汗机能脱抑制,排汗的机能,按照我们讲是在什么地方排出来呀?在体表吧,在卫吧,在玄府吧?脱抑制,脱掉了大脑皮层的抑制,是不是不固呀?这样地理解。相当于我们讲的一个阳虚以后,卫表不固,可以这样理解吧?相当于这么一个意思。所以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他平常不出汗的那种条件之下,他都可以容易出汗。那为什么睡着了他不出汗呢?因为睡着了以后,是大脑处于什么状态呀?广泛的抑制状态,抑制状态是什么问题呀?就是阴吧,阴盛的状态,阴盛的时候,没有说阴盛出汗吧?所以他就不出汗。这个侯灿他解释为什么自汗的道理,我看这个解释和我们中医的道理是比较一致的,就是阳虚卫气不固,他说是大脑皮层兴奋机能下降,皮层下各级排汗中枢脱抑制,所以容易出现自汗。

于阴的什么问题呀,阴虚吧?属于阴虚。那么兴奋机能,大脑皮层的兴奋机能增强,那就属于阳亢。抑制机能减弱,兴奋机能增强,那是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阴虚阳亢,是不是这个意思呀。所以睡着了以后,由于它的抑制机能减退,不能很好地抑制,抑制不深、抑制不广,所以在有毒素,西医讲是有毒素,内毒素这些东西,有这些内热等作用之下,皮层下就脱掉抑制,它的抑制机能减退,不能够抑制了,所以卫表就不固,出现出汗了。醒过来以后、人醒来以后,兴奋机能本来就强的,醒过来以后,那么这个脱抑制就无法脱,没有办法跑脱,因为卫表它是固密了,所以他就汗止了。这是侯灿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

汗、黄汗。局部出汗,局部的出汗,比较病理意义比较大的,半身汗出实际上是在半身不出汗的那半身,往往是由于经络阻痹所导致的,也还有头部但头汗出和心胸汗、阴部出汗、手足心汗这样一些情况。

三、问疼痛

第五篇: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对中医的向往始于年幼尚未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年少无知,一脚踏入奶奶刚烧好的洗澡水里,傻孩子还不会自己把腿抽出来,就只会在那边哭,等奶奶发现赶过来时,我的整个脚就快成熟透的猪蹄了。奶奶赶紧抱着我跑到县医院里去,当时医生做了什么处理我真心回忆不起来了,只是牢牢地记得托他不是那么高明的医术的福,我痛得跟杀猪一样叫,回家后还哭了一宿睡不着,奶奶心里也不好受,祖孙俩就抱在那儿哭。恰好一个平时和奶奶颇有交情的赤脚医生经过,见此情景,赶紧从自己的药箱里拣出几味草药,嘱咐我奶奶熬水放凉,然后洗掉了我伤口上的脓液,再把草药捣碎给我敷上,没多久就感觉没那么疼了。一个星期后,我脚上的皮肤就重新长好了,只在脚丫子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憧憬着成为这样一个神奇的人,能把病痛从我身上,从我身边的人身上赶走。

时间一晃快二十年了,在这期间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不少中医经典、启蒙读物,虽学了不少,但总觉得学得不扎实。这学期开的基础中医学给了我一个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医。但在我一直的认识中,中医便是一门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经验科学,所以我觉得中医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首先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滑脉,什么是弦脉,什么样的舌叫胖大舌,而什么样的舌又叫瘦小舌,其次这样的学习方法无异于在死记硬背,要学那就应该好好学,就应该让这些宝贵的知识流动起来,那才是能被我们运用的知识。不过这可能也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关,毕竟我们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若中医所占比例过多,未免让人有本末倒置之忧。庆幸的是,我在我们专业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她也和我一样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不想让中医的学习浅尝即止。于是在询问老师、阅读名老中医自学成才的传记之后,我们决定利用名医医案做模拟的辩证练习,在这过程中,我们都获益匪浅。仅以我们所做练习中比较有趣的两个医案为例,谈谈我在这一过程中所学所思。

医案1:患者,女学生,17岁,自诉:因与同学去河里捕鱼,洗澡戏水,随之饮食生冷之品,夜间觉身体不适,自服克感敏2片入睡,次日腰腹疼痛难忍,继而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小血块,伴身酸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患者痛苦面容,脉沉紧微滑,舌质微青,苔白微腻。

在讨论初期,我们讨论的比较混乱,看到一个症状就去想是什么原因,结果到最后也没能清楚地表达出这个患者所患疾病的实质。在我一个读中医专业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重新找到了辨证的思路,从整体入手考虑,以脏腑辨证为主线,辨病位、辨虚实、便表里、便寒热,以此为线,顺藤摸瓜。患者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块,生殖功能障碍,且伴有腹痛、恶心呕吐,所以病位在肾、脾二脏;脉沉紧,经行不畅,同时舌质青,青主寒痛,所以为里证、寒症。在这里我有个困惑是为什么病症会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就会发展为里证,我的同学的解释是寒邪正旺,同时正气虚弱(患者那几天恰处于经期前后),寒邪有可能会直中脾,很快就穿过了表证阶段。最后我们尝试下的辨证结果便是:寒邪直中,寒凝胞宫、气滞血瘀,治法当温阳祛寒,行气化瘀,可选附子理中丸温中祛寒,以附子温肾阳,干姜振奋脾阳,我一开始选择的是血府逐淤汤,却被我同学提醒说血府逐淤汤、膈下逐瘀汤等一系列的汤并不是从气滞入手,而是直接破解久积的淤血,所以其针对的应该是中老年那种长年累积下来的血瘀。在此次的辨证练习中,我们重新温习了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主要集中于病史询问及脉象,对疾病的发展和方剂的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医案2:陈某,男,5岁。患儿因发热6天,门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住院。住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左肺有片状阴影,痰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金葡菌肺炎。仍高热,体温在三十九摄氏度上下,轻咳,不喘,住院后继续用抗生素治疗,仍未能控制病情,高热继续,且全身出现皮疹,有的融合成片。住院期间曾用过麻杏石甘汤加减之类的中药亦未见效。及至住院第九日,病程第十五日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患儿烦躁,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皮疹色深红,唇干裂,啼哭无声且无泪,舌绛无苔,脉细数。

一开始我们用西医诊断思维思考,考虑为什么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什么会出现高热,发现这样做并不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然后再重新调整思路,从中医辨证入手。患儿的高热应为阳亢的表现,而且是因为阴液亏竭导致的阴虚内热,因为他皮肤干燥,唇干裂,啼哭无泪,正是津液耗竭的表现,所以治法当以清热滋阴。在医案随附的解析中,我们知道了这是典型的温热病,发病急,热相中,绛舌是热入营分的重要辨证依据,且身上见疹,邪入营分无疑,且如果高热病例用一般清热无效时,应考虑到液亏、水不济火的问题,所以在强有力的清营解毒的同时,应当给予同样强有力的滋阴救液,所以治法当清营解毒,滋阴救液。

这两个医案的分析中可能还有幼稚之处,还请老师多多见谅,而这就是我们自己不断摸索练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学习的感受是通过医案练习,我发现了自己在理论学习中薄弱的地方或者理解有误的地方,并在不断的重复中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同时知道了这些知识应当如何运用,学习的动力更足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便以后自己不是一名中医医生,但也不会不论寒热虚实就给病人使用中成药。总体来说,受益良多。但不得不说,这个练习有一个弊端就是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基础,仅由初学者自己去进行很难有提高,因为像我们这种基础薄弱的初学者无法找出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我那位学中医专业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估计我们的练习也仅仅是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而已。

基础中医学的课程告一段落了,但我知道我的中医学习才刚开始迈上正轨,我会把医案练习坚持下去,并在基础都熟练之后多去门诊见习,跟随老师出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在真正的实践当中有质的提高。

中医诊断学教案2[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