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五篇)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4-104363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1 01:14: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

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一、猜想式情境——打开学生求知之门 【片段一】:《商不变性质》

师:四(2)的老师请班长为同学们分本子,要求班长做到公平,先来了两位同学,老师拿了6本本子分给这两位同学。后来,又来了4位同学,老师对班长说“你动动脑筋,看着办吧!”只见班长拿了12本本子分给这4位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心地笑了。最后,又来了12位同学,你们替班长动动脑筋,一共要拿几本本子分才公平呢?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个分本子的过程吗? 生列式:

6÷2=3 12÷4=3 36÷12=3 师: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的商都是3。生2:但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 „„

2、提出猜想 师:在除法运算中,凭你的经验,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你们认为商会怎样?

生1:商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 生2:商有可能变小,也有可能变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会怎么变化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轻声讨论一下,再提出一个猜想问题。

同组学生在队长的带领下,组织讨论,分别列出了几个猜想问题。猜想1(第3、、5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

猜想2(第1、4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

猜想3(第6组):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猜想4(第8组):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这也可以从分本子的算式里,从后向前看,有这样的变化。

猜想5(第7组):我们组也是,只是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一个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评析】说起“猜想”,我们也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和验证,这不仅仅是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更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学习任务的难度比较高,一般需要较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运用猜想式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有利于学生提问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像“商不变性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而且难度较高,研究范围比较宽泛,仅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会显的力不从心,而且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会受到限制。而采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充满挑战和童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若个个猜想问题,通过协同验证,互相辩说,发现规律,这样集个人智慧和小组力量为一体,共享小组智慧资源;然后通过全班交流、争辩、启发,进一步完善认知,把“商不变性质”鲜活的烙印在脑海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思维提出猜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验证、推理、操作,小组成员又可以协同帮忙,全班同学又可以共享智慧资源,达到资源互补的实效。

二、生活式情境——激发学生知识碰撞 【片段二】:《小数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大家熟悉的北山超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个货架上,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多少元? 生2:每包饼干1.2元,买4包饼干多少元? 生3:每包方便面0.80元,买2包方便面多少元? 生4:每千克苹果3.00元,买1.50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5:每千克橘子4.00元,买2.5千克橘子多少元?

师:太棒了!一点点时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我们就把它们作为今天研究的问题,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式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片段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出示1个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请估计一下它有多大? 生: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图形? 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师:请来测量一下,看是不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生:(测量)边长才9厘米,它不是1平方分米。师:请找出合适的正方形,测量并确认是1平方分米。(学生从学具中找出。)

师:想象一下4平方分米是怎样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生1:4个1平方分米排成一行,是长4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4平方分米。

生2:4个1平方分米排成二行,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分米。

师:12个1平方分米,可以组成怎样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少大? 生1: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一行。是长12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生2: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二行。是长6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生3:12个1平方分米排成三行。是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长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为什么? 生1:面积是10平方分米,因为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10个正好摆满。

生2:面积是10平方分米,因为它就是有10个1平方分米排成了2排,每排5个。

师:谁能举例说明? 生:长6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分米。可以想成这个长方形是由1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的,每排摆6个,摆了3排。

师:现在,对长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单位面积的大小。

师:观察我们刚才逐步形成的表格,关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图略)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验算一下刚才我们思考过的题目,面积是不是可以这样算呢? 生:都是可以用“长×宽”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师:你还能够举例子说明吗? „„

【评析】数学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重视知识建构,才能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实际上是学习面积单位的一个继续和延伸。用实物摆出的图形大小才具有真实感,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如,针对“想象一下4平方分米是怎样1个图形?它的面积有多大?”“12个1平方分米,又可以组成怎样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少大?”等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通过思考、操作、体会,逐步形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效果显著。

(辽宁省大连市城子坦镇中心小学

孙当清)

邮编:116224

电子邮箱:sdq19801121@163.com

联系电话:*** 作者简介:小学高级教师。

第二篇: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505班胡晓丹

书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人类的营养品。对我而言,书则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而读书就是打开知识大门,可以让我受益无穷。所以,我喜欢看书。在我的脑海里,每本书上五彩斑斓的画面数也数不清。可我一旦迷上了哪本书,就回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最近几天,我迷上了《绿山墙的安妮》。放学后,我就拿出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已经把饭菜烧好了。就在楼下喊我下去吃饭。可我已经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而应付地说:“等我把这一章看完就下去吃饭。”虽然我嘴上这么说,但我不知不觉就看了好几章。妈妈在楼下等了好一会儿,又开始呼唤了。可我已经看书看得魂不附体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不理妈妈。妈妈在楼下没有听见我的回答,只好让爸爸来楼上叫我。“嗒!嗒!嗒!”轻快的脚步声响了起来,不一会儿,爸爸就到了楼上。见我还在看书。脸顿时来了下来,眼睛怒狠狠的看着我,过了好一会儿,爸爸见我没有反应,就说:“你别看书了,赶快下去吃饭就等你一个人了。”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也赖不掉了。于是,我手里捧着书迷迷糊糊地跟着爸爸一起去楼下吃饭。“晓丹,别看书了,快点吃饭!”妈妈叫道。这时,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呢!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闲情逸致,看着妈妈生气的表情,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放下书吃起饭来。今天我虽然吃了冷饭冷菜,可是我早以用书把我的肚子填地饱饱的。书——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我永远将你握在手心。

指导老师:严利文

五年级:胡晓丹

第三篇: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定稿)

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物理学家们在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逐步形成自身思维模式和探究能力,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纵观初中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即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如:“伽利略小车实验”,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保持下滑高度、斜面、小车等因素不变,让小车在三种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而使三次受到的阻力不相同,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由此研究我们所关心的因素(阻力),对小车的影响。利用这种方法研究的实验还有:探索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探究声的传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决定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该方法所显示的实验效果明显,便于我们研究问题,揭示研究结论。

二、理想化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两种方法。

1、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如: 伽利略在通过类似小车实验中发现,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阻力越小,运动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越慢,并进一步设想:运动物体假如不受阻力的作用,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如,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空气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为无论怎样抽气是不可能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掌握了这种方法,对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的夸口,也就不难理解了。

2、建立物理模型。像连通器、凸镜、凹镜、凸凹透镜、杠杆等,都是人们根据大量实物抽象概括出的“物理模型”。它们是通过分析比较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找出事物的共性。经进一步抽象和提纯而建立起来的。如: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虽然它们形状各异,但它们都具备“上端开口,下部相通”的特点,故都叫连通器。另外如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理想液柱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利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等,是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物理时用到的又一重要的科学方法。它通过把无形的模拟成有形的,可增强我们研究问题的直观性,便于我们以此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能够使人们忽略事物的次要因素,抓住本质东西,便于研究事物的规律。

三、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四、转换法。

在物理学中,很多物理量大小都是通过某一个装臵(测量仪器)得到的,其间有一个转化,如:弹簧测力计,它是把力的大小转化为弹簧的伸长显示的,液体温度计,它是把物体温度变化成液柱的升、降来显示的,这种显示物理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是实验观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在初中物理中,用“转换法”显示的物理量及装臵主要有:压强—— 压强计,电流强度—— 电流表,电压—— 电压表,电能—— 电度表等,通过这种转换,可将不易直接观察计算的物理量进行显示。使学生准确而又方便地读出物理量的大小,不断地认识这种转换,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图象法。在初二物理“大气压的变化”一节中,通过图11—9所示的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我们就可读出在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值,并从中找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知道某地高度,就可以查出该地大气压的大小范围,而知道某地大气压的值,就可查出该地的高度,登山、航空用的高度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用无液气压计制成的。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实验中,把各点作为横轴、电流为纵轴,作出的图象为水平直线,很直观表示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规律。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象法。

这种直观而又方便的描述,简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我们对物理现象和规律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能直观而又方便地解释物理现象和规律。

六、比较事物单位量特征法。就物理量间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往往采取由“控制变量”到“比较事物单位量特征”的方法,以达到比较准确地表示物理量的效果和水平。如:“压力和压强”一节,建立起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后,该怎样定义压强?故采用了“比较事物单位特征”的方法,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这样表示就比较准确了,这类似于“家庭人均收入”比“家庭收入”更具可比性。采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速度、燃烧值、比热容、电流强度、功率等。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物理量的水平和效果。

七、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法。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64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总之,研究物理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形成系统,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量实验事实为基础,加以推理概括,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就会为学生学习物理乃至将来从事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

第四篇:开启智育大门的金钥匙-----阅读

开启智育大门的金钥匙-----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兴蒙学校路琳

寒假中学校给每人配发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回家后我就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每天利用晚睡前看几页,看着看着不觉入迷,它让我明白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指引我走出迷境。王一鸣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八年级了有时写个生字词都写不全,像“邻居”的“邻”经常写反,写成“ 阝令”,十个字中能写出两三个就不错了;背课文更是费劲,一个学期下来十首古诗也就会个一两首,更别提文言文了。真是为他费劲了脑筋,跟他交流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孩子智力也没有问题,就是对于形象记忆特别困难。我的一个亲戚上二年级,刚转到我们学校,注意力不集中,上了两次一年级了连拼音都没学会,思考问题特别吃力。后来我发现他俩有个共同点读课文结结巴巴,一个句子要断好几次,一个词语要重复多次才读出来。现在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该教师的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是阅读不到位,原来阅读可以“救”他们,我仿佛一个在丛林中迷路的人忽然找到了方向,兴奋之情无法言说。

在我们的教育在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好多倍;第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需要不断重复记忆。现在苏霍姆 1

林斯基交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阅读,来开启他们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要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针对这样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我明白了阅读不光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开启智育,特别是阅读科普类读物,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光是文科老师要学生阅读,理科的老师更要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与本科知识有关的科普类读物。愿我们给学生们打开阅读的大门,让每位学生都能拿到开启智育大门的钥匙。

第五篇:创设情境,开启综合实践课程的“金钥匙”

创设情境,开启综合实践课程的‚金钥匙‛

——202_--202_上期学习方法指导谈

建瓯市第二小学 冯淑珍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延伸了这门课程的探知领域,在实施上给予我们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提供了广阔空间,无疑也更富有挑战性。信息收集‛、‚社会调查‛、‚统计‛、‚采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的词藻。孩子们会喜欢上这门综合实践课吗?如何做到解放兴趣?作为一名初探者,我更多地做着课前的种种预设。试想,如果从‚生活‛这个学生熟悉的领域为切入口,会不会比拿着陌生、抽象的概念与学生见面好些。于是,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迁移到这门综合实践课程中来的构思便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

一、情感的迸发

第一节综合实践课在学生好奇的期盼中到来了,我首先找来往届高年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录像呈现给他们。孩子们看着往届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惊喜地小声议论着,新奇地感受着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如此一来,形象生动的调查实录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概念解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用带着神秘色彩的语言告诉孩子:‚这学期,我们班将开设这门综合实践课,老师将带着你们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到社区去进行观察、调查、采访……‛孩子们欢呼雀跃着,甚至有一个孩子天真地问我:‚老师,你刚说的都是真的吗?‛孩子

们对这门课程深深的喜爱溢于言表。我肯定而有力地对他们说:‚当然!‛

接下来,我将情境创设的触角拉回教室,对学生说:‚想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学请举手。‛‚愿意牺牲自己的双休日来参与这项活动的同学请举手。‛‚愿意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请举手。‛由于,我们班外来生人数较多,便得出了三个数据:48、31、36。我将这几个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老师做的是什么吗?‛‚调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响亮的声音、欣喜的眼神流露出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浑厚兴趣。抓住这个契机,我推波助澜:‚如果让你们到新华书店,你想怎么开展调查活动?‛一位孩子站起来说:‚我想调查六年级语文、数学这两门功课的练习资料有几种。‛瞧,他们多棒呀!我收获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已经通过形象的感知与自身的生活认知领域建立了联系,一边感受,一边联想,很快有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这里既没有僵化的模式,呆板的教程,也没有被动的回应,落套的表达。学生充分享受的是心灵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着这门课程的意蕴。

二、发现的喜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课堂,必然会释放出学生的生命力。随着活动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正不断加深着。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几个讨论小组,由他们自荐、推荐,在每个小组里生成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员。并对孩子们说:‚现在,老师把‘金话筒’交到每个同学的手中,想想,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什么方面感兴趣,想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揭开秘密,或者遇到什么问题想去调查、研究、解决它。在小组内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把小组内同学提出来的主题记录下来。‛收集到孩子们生成的主题,的确让人惊叹不已:‚菊花为什么是黄色的?为什么地球上有海洋?书店里大约有几种书籍?飞机为什么怕小鸟?为什么台风的威力这么强大?为什么外国人皮肤有黑色、白色,中国人的皮肤是黄色?为什么小孩子会蛀牙,掉牙?植物为什么没浇水会枯死?人为什么没睡觉会累?皮肤为什么被大阳晒过会变黑?为什么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不长牙……‛

考虑到班里大部分同学有蛀牙的现象,在孩子们众多的主题当中,我从中挑出了一个主题‚为什么小孩子会驻牙,掉牙?‛与孩子们协商后,我们将主题确定为‚牙齿的学问‛,板书这个课题,我告诉孩子们这便是我们这门综合实践课程要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此时,孩子们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成了活动的主人翁。于是,我便又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定这次活动的计划。孩子们的汇报又是令人欣喜的,有的说:‚我的哥哥在医院工作,我想去医院找牙医了解蛀牙的原因。‛有的提出:‚我们想对六年段其它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看看有多少位同学蛀牙。‛有的说:‚我们想利用下课或放学时间调查同学们买糖果等零食的情况。‛有位孩子突发奇想:‚我想变成一条小虫,在人的牙齿里就能知道牙齿里有多少细菌了。‛我引导他:‚你的想法很新奇,可以把你的想法创编成一首小诗。你会是一名创作大师。如果真想知道牙齿里有多少细菌,老师倒有个建议,可以通过上网,到阅览室或者从报纸上搜集资料的方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顺着孩子们的思路,我引导他们生成了‚生活习惯调查小组‛、‚小小记者组‛、‚知识冲浪组‛……

三、活动中的反思

李吉林老师说过:‚对于儿童来说,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

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此,活动设计时,我大胆地加入了情境创设。活动中,不是把综合实践的‚信息收集‛、‚社会调查‛以及‚成果汇报‛等活动流程作为一个孤立的因素直接地作用于学生,而是借助媒体手段以及课堂上生成的可利用资源,营造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把提炼出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通过感官与心灵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孩子们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很容易产生探究天地奥秘、事物规律的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通过情境的触动,课堂变得轻松、亲切,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创新思维便孕育、诞生了。例如,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们生成的主题,可见,拓宽的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的思维正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

活动中,我还特别注意营造合作情境。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构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当孩子们以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尝试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太阳‛闪亮登场。稚气生动的语言,奇妙富有童趣的想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学生乐于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想要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学生甚至能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途径想要去解决问题。我想,我已经为孩子们开启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大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相信我和孩子们会在实践中共同成长,不断丰富自已。

情境创设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案例(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