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音乐 第二课 农家乐 教案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了解朝鲜族的基本知识,热爱朝鲜族。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苹果丰收》,欣赏《快乐的农夫》
2、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创编活动
3、聆听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道具:钢琴、录音机、多媒体等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苹果丰收》这首歌曲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唱的非常流畅,以表达这种情感。
2、聆听欣赏《快乐的农夫》,感受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等特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学唱新歌
1、导言引出课题《苹果丰收》:
师:同学们看到过苹果丰收的场面吗?有谁去摘过苹果? 学生议论发言
师:这首歌表现的是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感受下这种快乐的氛围。
2、带领学生一起听录音范唱
3、在听范唱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a、学习第一乐段,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三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弹琴,学生一起跟着琴声唱二遍,加深对第一乐段的熟悉程度。b、第二乐段的学习可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教师弹低声部,纠正唱不准的地方。c、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d、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求学生唱出欢乐的情绪。e、学生跟伴奏唱歌词。
4、选择节奏,为歌曲伴奏。
5、带领学生一起边唱边学着做做朝鲜舞的基本动作。
三、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2、学唱主题的4小节
3、复听主题
全班分成三部分伴奏。一部分拍手,一部分拍腿,一部分学生使用打击乐器。
4、小结:简单介绍乐曲背景
四、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了解彝族的基本知识,知道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2、创编活动,学习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在相互合作中,知道配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学唱新歌
1、导入
教师引入所学新歌名称,想学生们解题“赶圩”的意思(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革命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一组民族音调的风格以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熟练后再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拍的只会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前4小节女声领唱、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
5、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四、创编活动——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
1、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2、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3、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4、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五、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聆听欣赏《丰收锣鼓》,体验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力度等
2、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喜欢民俗文化。
3、边听歌曲,边模仿演奏的动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欣赏教学
1、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学生讨论回答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a、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b、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c、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三、创编活动
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四、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二篇:农家乐 第九册第二课 教案
农家乐 第九册第二课
(202_-10-07 22:14:22)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农家乐(第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歌曲的学习继续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过程与方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反映农家生活的两首中外作品,使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难点:通过歌曲的学习继续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复习歌曲《晚风》
二、新课教学
1、表演《苹果丰收》(1)播放范唱(2)教师放慢速度范唱
生表演唱
聆听
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放慢速度学
学
生
活
动
(3)歌谱与歌词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习歌谱与歌词。先慢是为了后快。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学习第一乐段。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为胜者(慢速度)(5)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曲调;
(6)帮助学生从音高方面找窍门,
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完整地表演(7)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8)配上伴奏。
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初听
2、聆听《快乐的农夫》
回答问题
(1)播放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3)学唱主题4小节。(4)教师弹主题 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A、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 B、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
部,木质类——高声部)。
次)。
(5)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三、组织下课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齐学 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农家乐(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过程与方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复习歌曲《苹果丰收》
二、新课教学
1、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就是…导入播放范唱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仔细聆听 情绪。
(3)为了降低难度,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划拍,并做到匀速。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
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唱等方式互补互学。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2、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聆听并回答问题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A、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B、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C、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三、组织下课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聆听并回答问题
聆听并回答问题
第三篇:农家乐音乐教案
10、农家乐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和《苹果丰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和《打猪草》,了解民族乐器,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前准备: 钢琴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
1、聆听歌曲《丰收的节日》。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二、复习歌曲《苹果丰收》
1、聆听歌曲《苹果丰收》。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三、欣赏《丰收锣鼓》
1.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2.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四、聆听《打猪草》
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
五、小结
第四篇:人音版五年级音乐农家乐教案[范文模版]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表演《苹果丰收》
教学内容:学唱《苹果丰收》;聆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目标:1.本课内容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教学中难点: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跟音乐打击节奏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来学习一首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乐情绪)2.范唱 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歌谱与歌词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表达这种感情。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聆听《快乐的农夫》
导入: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弹奏一种乐器,班上谁能演奏钢琴的同学请你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第二课时 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打击乐伴奏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彝族、藏族、苗族的服饰,风景图片(同时播放代表歌曲)师:你知道他们是哪几个民族吗?
2.放录音《赶圩归来啊哩哩》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唱歌谱:几个音的位置由低到高排列,唱准。学生找出“la do re mi Sol ”的位置听唱、模唱、教师指导:视唱开始的两小节听琴完整唱谱 3.学唱歌词:听琴直接唱词;变幻演唱形式 4.打击乐伴奏 5.完整表演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教学内容:聆听《丰收锣鼓》;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1.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中难点:乐曲分析
教具: 多媒体 钢琴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迹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课
第二课 足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雨花石,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2、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能正确演唱前倚音。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把握好相似乐句,休止符的演唱与运用,以情感为线,以感受音乐形象为主,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小石子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出发!(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就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刚才我们通过镜头所看到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走进陵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是一座巨型烈士群雕。看!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却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我想到了一首歌,我要把这首雨花石献给这些可敬的英雄烈士!孩子们,请用你的掌声给老师加油吧!(伴奏音乐+教师范唱)
二、学唱歌曲
1、节奏练习同学们,革命先烈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化作一颗颗美丽的雨花石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两颗漂亮的雨花石,请听„„老师刚才用雨花石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节奏课件)你会吗?请拿出你们的雨花石,学老师敲敲这条节奏。
1.2/4 X X X X X XOX X X--(指出休止符的地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2、处理难点 1=c 2/4 6 3 6 545 3 0 203 321 2— 静静地躺 在 泥土 之 中。(1)教师弹唱示范,学生学唱(2)指出休止符处,学生跟琴声唱
请仔细听老师弹唱下边这句旋律,跟我们刚才唱的这句在音高上有什么区别? 1 6 2 176 5 0 403 2312 5— 深深地埋 在 泥土 之 中。跟着琴声学一学。
师:孩子们,无数的雨花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听,雨花石的心愿是什么?(教师弹唱)„„你知道雨花石的心愿吗?
看到歌曲的第一乐段,在这一个乐段中,又出现了一种装饰音,她是用一个小音符表示的,写在需要装饰的音的左上方,你找到她了吗?我们把她提出来(出示课件)她的名字叫前倚音,她和上波音有着一样的本领,也能够把旋律装饰得更加好听,也难怪,她们都是装饰音嘛!我们把她放到旋律中来唱一唱,(教师唱有无两种,让学生分辨)
3.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出示第一乐段课件)(1)学生跟老师的声音和琴声哼唱(2)小声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大声跟琴声唱 学生深情演唱第一乐段。4.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请你说说这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1)教师范唱(确定情绪:激动,激昂)(2)学生跟教师声音和琴声小声唱(3)学生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带着激动的情绪演唱+教师唱结束句(5)学生跟着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6)让学生带着深情,激动的情绪,完整演唱。
(7)分形式唱(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齐唱第二乐段,结束句)
三、教师小结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旋律,记住雨花石美好的心愿,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做一名像雨花石一样无私奉献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生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勇敢地革命精神,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
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进教室,像参观革命纪念馆一样,安静有序地绕教室一圈。你们了解红缨枪、红军帽吗?
引出王二小的生活年代,以及抗日英雄王二小。
二、歌曲学习
将歌曲进行分段处理。第一段:叙述性段落
1、听音乐故事
2、说一说
3、学一学(1)模仿演唱。(2)学唱歌谱。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一段。第二、三段:故事起因
1、师生探究,讲故事
师:二小到哪儿去了呢?在熟悉的音乐中谈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伴怎么说的。
背景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
2、唱一唱,比一比
全班一起演唱歌曲第二、三段。第四段:二小机智斗敌人
1、剧情设想
师:二小被敌人抓住了,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住要你带路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2、歌曲学习(1)说情节:
(2)身势创作,激发情绪
3、歌曲表演
(1)表演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演策划表,安排演员角色;教师巡回指导。(2)表演故事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四段。第五段:二小牺牲
1、激发情感
2、进一步激发情感
3、唱一唱 第六段:怀念二小
1、朗诵动情
2、跟唱歌曲
3、完整地演唱全曲
课堂拓展
师:从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英雄王二小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其实,在我们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还有„„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我怎样长大》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通过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感情演唱歌曲,并能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用lu哼唱《苹果丰收》
三、节奏练习
出示一组3/4拍变化节奏
四、表演唱《我怎样长大》
1、生听录音,谈感受。
2、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复习3/4拍含义。
3、学习歌曲节奏。先学习前两句节奏,再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以后的节奏。
4、小组汇报。
5、教唱歌谱,学生跟琴视唱全曲第一声部。
6、加词演唱,纠正错误的地方。
7、分组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指名领唱,其他学生合唱。
9、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小组合作为歌曲伴奏。
五、编创歌词
1、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
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
2、唱一唱自己的歌词。
六、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2_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2_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把聆听的三首歌曲,也作为学唱歌曲来进行教学,教会孩子们能够唱会一到两段,让他们在歌声中,感悟革命历史,谨记革命传统。我还让孩子们在课后写一篇“唱后感”,抒发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