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第二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儒——孔子 孟子
法——韩非 慎到 道——老子 庄子
墨——墨翟
兵——孙武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五经》,其言论被其弟子编为《论语》;子《孟子》;荀子《荀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道德经》、庄子《庄子》。
墨家:墨翟 《墨子》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至圣:孔子
亚圣:孟子
诗圣:杜甫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香山居士: 白居易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孟1
杜甫,字子美
柳宗元,字子厚
孟子,名轲,字子舆
王勃,字子安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王献之,字子敬
唐宋8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 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第三篇:四书论文
通过一学期对《四书章句》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古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研究和认识是很先进的。而在《四书》里面,最具体深刻的要数《论语》了。于丹说:“《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很有道理。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仁”。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仁义是很重要的。
对于个人来说。孔子认为,一个好的人,必须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忠恕重孝。
《论语•为政》中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这个道理。倘若一个人不讲信用,久而久之,身边的亲人朋友便会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他也无法立足于社会了。
又如《论语•子路》中说道,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告诉我们,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虚心求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应该心胸宽广,容忍别人,而不是追求自己片面的利益,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学会宽容,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平静的对待,才称得上君子,在日常生话中,退一步,事情就能更好的得到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免去一场不必要的灾难。其实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一点利益,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最后失去友情。所以,对于做人来说,宽容是很重要的。
《论语•卫灵公》中说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论语。里仁》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认为,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感念,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长大以后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要在精神上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处,这些都不是可取的。
通过《论语》我们看到了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看到了为人处世应该做的,这些都为我们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优秀的人提供了好的标尺,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常勉励自己,审视自己,自我反省,自我鞭策,自我发现。
第四篇:四书五经心得体会
我最近在翻文学典籍《四书五经》,看得很有兴致,发现我们生活中受这套书的影响太大了。你可能从来没读过《四书五经》,可它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个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无数的成语或典故都出自这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受这部古老典籍的影响,只是很多时候没觉察到罢了。
中国人的身体里流淌着至圣先贤的血液,也继承了先人的文化和思维。这套书给中国人的生活定了调子,西方世界有《圣经》,伊斯兰世界有《古兰经》,我觉得四书五经就是东方智慧的起点,就是我们民族的《圣经》。
这套书,我目前还只翻看了一点点,主要在《论语》和《孟子》部分。至于深涩的《易经》,真是太难懂了。也难怪,要是谁都能一看懂,也不会有那么多穷其一生去研究它了。我写这个关于《四书五经》的题目,主要是要引出对《易经》的长篇大论。先摩拳擦掌,热热身吧。
如果说那些生活在上古时代的先贤们生活的世界是灰色的,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确实算所色彩斑斓。先人们所谓的“天圆地方”的世界现在正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和思想在这里激荡。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比起先人,不知有多少倍的飞跃。可是,这又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民族的很多光辉思想和传统美德都被像破抹布一样仍掉了。老子提倡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完全是褒义词哈,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境界)”的大同社会到现在也没实现,孔子提倡的“仁义”和“礼仪”更是被放到一边,中庸(儒家最高境界)之道也没有被贯彻实行,什么对天地君亲师统统被仍到了一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于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都比自己的传统文化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廖若星辰,我们正在亲手制造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太危险了。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和灭亡。
一个文化大革命,颠覆了我们民族很多的价值观念,一时间,老子、孔子这些至圣先贤们都成了民族的罪人,很多碑刻、文物都作为“罪证”被砸被毁了,比如说泰山上的很多记载孔子的碑刻都毁于文革一旦,有些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对文化的毁坏会延续到几代,比如说,父母一代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充足的文化教育,他们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匮乏和漠视就会影响到我们。不能怪他们漠视,他们不了解,他们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
也许是刚经历过文革的浩劫,马上就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西方世界要400年经历的变迁我们用40年就完成了,跨度太快了,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生活在变迁、躁动的时代,节奏之快、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一时间,所有洋节、洋文、洋人,所有西方文化的东西都成立顶礼膜拜的对象,把自己民族的东西臵之脑后了。老实说,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我们大陆做的甚至不如台湾和新加坡好。
我们的小孩子从刚会说话就开始学外语,会的古诗还没有英文单词多。我承认,这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是人发展的需要,可是,皮之不存,毛之嫣附?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我们还有自己古老高深的东方智慧。常此以往,国将不国。
学习别人的东西固然没错,可是不能仍了传统,不能数典忘祖。说实话,日本人很不讨人喜欢,可小日本就很善于模仿和学习,而且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放弃了自己的大和文化。相反,他们一直在努力弘扬自己的文化。像茶道、剑道、空手道、相扑、和服和一些理解,他们都保留了下来。在全盘西化的日本,至尽和服仍然是被认为是最高贵最美丽的服饰。我对这方面了解不多,所以没法举什么例子。
西方人崇尚科学,有他们的一套东西,可是在海外,不也掀起了中国热吗?比如说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韩非子》列如必学教材。很多西方人醉心于中国文化,研究《易经》的权威专家里还有日本人。西方人已经意识到,不能用自己的原则去度量人类,而我们一些中国人却沾沾自喜的去学人家的老一套,对自己的文化漠视甚至是不停在践踏。真是让人发恨!从这个角度讲,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就让他们安静的呆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里吧,因为在那里,它们可能被保管的更好,回到中国,再来一场浩劫,估计都毁了。我说的都是气话。不过能把自己的民族精粹像破抹布一样仍掉,中国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全盘西化中国就完了。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老外来中国旅游,就是看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你以外他是看中国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经济发展有多么好吗?
有人说,中国这个高度智慧的民族之所以在近代没有科学成就,就是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受易经思维的影响太深。在散布一种言论,暗示人们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承认儒家思想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定式了,可是在现代,儒家思想包括诸子百家的东西还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做行动指南,其中关于爱国、忠孝、仁义这些东西对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学习古代文化,和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并不矛盾,而且前者对修身养性更有帮助,后者是用来吃饭的学问,前者是用来做人的学问。
有些中国人屏弃传统文化,我们也懒得和他们争论什么,因为中国道德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有容乃大,提倡一种宽容精神。道理不是辩出来的,犯不着和别人争执不休。到什么时候,《论语》还是《论语》,《易经》还是《易经》,还是照样去有人研究。就像孔子在《论语》中对子贡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传达的思想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类似。
在看《论语》《孟子》的时候,我真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这种乐趣和平时读书的不一样,我看市面那些包装精美的畅销书和小说之类的也是很有乐趣的,那是一种娱乐之趣。在看《论语》《易经》的时候,我觉得那种乐趣是来自于心灵,它是一剂心灵良药,是人生的咨询师,解答了我很多问题,给思想以很大的荡涤和震撼。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你想的话,这个境界我们也可领略一二。
作为我个人来讲,《四书五经》的学习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传达的是一种人生定律,时刻找到你要的问题的答案,能让你终身受益。可我只是沧海一粟,只能代表我自己,不能指望别人和我有一样的爱好。见谁劝谁,那是法轮功才干的事儿。况且,自己的一屁股屎还没擦干净,没精力去教化别人;做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带给人间而自己却被上帝钉在峭壁上惩罚?对不起,我还没有那个情操。
朋友们在读书或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别人的话不可信,包括名家。因为名家未必是名言,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我认为《四书五经》有用,你可能已经看腻歪了,或是根本志不在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大家的意见可以求同存异,但有一点要说明:不懂的东西最好不要乱放炮,否则更显示了无知。打个比方吧,谁要想否定《易经》,认为这东西不可信,最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要在初步的了解和研究上才能有结论。毛主席说过:“不调查,没有发言权”。本人最讨厌人云亦云,或是什么都不懂根据个人的喜好乱说。就像是谁要否定我的博客文章,你最起码要先看一遍吧,我最伤心的就是轻易下结论的人,太不尊重人了。这样的事在工作上也有,比如有人来求职,连个机会都不会、简历都不看上一眼就直接被扫地出门了。有的时候领导也是没办法啊,任你有匡复宇宙之才,我们不需要人了,或者想要男的你恰恰是女的,进行面试翻看简历也只是哄你玩玩,还耽误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坦诚点好呢。
读《四书五经》有感
近段时间来,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吧,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基本看完了,我看《四书五经》绝不是为了用上面的一些哲理来附庸风雅,主要是想大体窥探一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东西几千年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它的核心到底什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传承下来?我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思考的很肤浅,其中一些观点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看了之后,大可嗤之以鼻,我欣然接受。总的来说,《四书五经》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庸,强调中和,反对极端,反对矛盾,有一种比较柔弱的东西在里面,和当今人人都在强势的为自己争取利
益有点相反。比如,从政,“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调明暂
保身,进退自如,而当今政治,官员一天到晚是想着怎么把上面的人搞下台,自己好往上爬,政治越黑暗越好,自己就可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粉墨登场,而不是“默足以容”;做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找他办事态度极其的不好,想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根本做不到什么“无倦”了。做人方面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而今天的社会绝不是这样的,别人给你一巴掌你绝对给人两巴掌;做学问方面,强调“士志于道”,而如今,教授不教书育人,不搞科研,而整天“走穴”;等等。为什么中庸的品质在当今的中国是无法生存的呢,这种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软弱,遇到矛盾采取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而不是去解决矛盾。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大家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有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发的。中庸的品质只有在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里才能生存下去,和中国现今高度趋利化矛盾尖锐化的社会是不相容的,俗话说钱是罪恶的根源,我说钱是矛盾的根源,钱牵连着矛盾的两边,你到商店买东西时,钱牵连着你和商店老板之间的矛盾,你在公司工作时,钱牵连着你和上司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在古代这种矛盾相对缓和些,基本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所以经济利益矛盾少些,顶多就是和封建地主和官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缺少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而使矛盾变得少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思想能过在古代生存而和当今的中国是不相容的原因吧。《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一直以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这种思想其实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人文素质教育教授曾经说过,他说他女儿从小就是看外国文学长大的(那老师是研究外国为学的,家里基本都是外国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发现女儿的思想还是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说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根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而是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信仰,可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打倒了孔家店,我们中国人从那时起其实就像是一个幽灵已经没有了精神支柱,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了我们做坏事已经没有罪恶感了,因为没有最根本的道德在约束我们。所以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所以才会有看到老人摔倒了而装着没看见的现象。我是多么的希望那种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能过显现出来,因为其中做人的道理的却是对的,他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如果我们人人都按照上面的准则来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是很和谐吧,当然这需要共产党不要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降低下来,这样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第五篇:四书五经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名言名句: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君子务本。(学而)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16.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17.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3.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2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3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3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 《孟子》 ◆ 名言名句:
3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3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37.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3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3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4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4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4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4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 《尚书》 名言名句:
4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45.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4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47.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48.满招损,谦受益
4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50.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5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礼记》
名言名句:
5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55.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5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名言名句:
5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 5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 5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
6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 6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 6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6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6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5.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6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8.慎言语,节饮食 69.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70.君子以虚受人
71.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7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7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4.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春秋左传》
名言名句:
75.多行不义必自毙。
7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7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7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诗经》
名言名句:
79.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81.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8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8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8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8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8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8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9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9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9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5.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96.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9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9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9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10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0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