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24-86651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9 19:12: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

《登 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3、译诗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第5课古诗两首

《戏答元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设想

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六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工作总结

202_——202_学上学期结束了。为了更好的完成下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总结如下:

一、目标实施方面:

1、本学期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家校联系,配合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注意挖掘其他学科教材的安全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达到了如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了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保障了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二、能力方面

1、提高了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让学生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教学实施方面: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发展,着眼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当然,本学期的安全教育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将在下学期的工作中一一更正。使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学会防微杜渐。排除生活中思想上所有的安全隐患。

久长小学(202_-202_)六年级上学期地方课

任课教师:杨成202_年1月2日

第三篇: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

六、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

讲解 重点点拨:

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2.收集对联。3.楹联试对。

六、板书设计: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河、汉:指天河。奇:单数 偶:双数

吹竹:吹凑竹管类乐器。

弹丝:弹奏丝弦类乐器。

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三课 小儿语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二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四、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4.《治家格言》(节选一)

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第五课 《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第六课《 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末儿 重点句子: 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四、板书设计: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3)西施

(第七课《 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五、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

烧香 不义富 微尘

第八课 逢老人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8.逢老人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第九课 《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幼女词》,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印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2.总结谈话。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幼女词》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十课 《陶者》

教学内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的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诗句?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劳动是每个人起码的要求,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陶者》

陶者门前土,无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第十一课 《题画》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的主中心:老牛及水鸟。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一幅恬静淡雅的水乡暮色画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诗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十三课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13.《关山月》节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的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季节变化。这是一首赞美棉花的诗。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第十五课 《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六课《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怀宝剑 笔如刀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神童诗》节选一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笔如刀 怀宝剑

第十七课《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季节情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第四篇: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本中经典古诗文,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7.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8.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9.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10.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九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四个单元。每课各一课时,合计共16课时。

第五篇:地方教材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

《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3课《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6课、马 援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师生共同放声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

七、成长阶梯:第35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7课、诸葛亮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8页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8课、岳飞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

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

七、成长阶梯:第4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9课、李清照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

六、活动广角:第46页

七、成长阶梯:第4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0课、辛弃疾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

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

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1课、蓬莱仙境

一、诗画揽胜:

默读课本5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4页

六、活动广角:第54—56页

七、成长阶梯:第57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2课、蒲松龄故居

一、诗画揽胜:

默读课本5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0页

六、活动广角:第60—62页

七、成长阶梯:第6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13课、趣味诗歌

一、艺海拾贝:

默读课本64页:

1、藏头诗的原文和注释;第66页:2回文诗的原文和注释;第68页:

3、宝塔诗的原文和注释;第70页:

4、拆字诗的原文和注释;第72页:

5、形意诗的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5、67、69、70、73页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