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论文 理性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被谬赞的历史
——理性解读太平天国运动
提起太平天国运动,许多人都会赞不绝口,夸赞他的先进性、时代性和进步性,它被认为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被载入史册,所谓“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1)读来让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群在新宗教信仰、新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群农民发动的先进革命,甚至归结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是简单的归根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诚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指挥失误、丧失斗志,以及再深追一步到主管者的贪污腐败问题等原因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是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场在封建社会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其根本未曾脱离过小农思想中争粮争地,称皇称帝的内核,从运动的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提到太平天国运动,就不得不提及客家人。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反的是清王朝统治,如同历代大大小小王朝一样,打的是受不了清政府重税盘剥的旗号,可是事实上,清王朝从康熙时代开始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利民政策,解决清王朝因人口剧烈增长而带来的人地矛盾。清王朝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大量的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在人口不断膨胀的条件下,剥夺小农的土地,不仅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为的。因此,养活庞大人口,并促进生产发展,就只能是通过减税的方式、以扩大分工剌激交换的方式来鼓励农民经营和开发土地,增加粮食产量。(2)可是在这样看起来万世太平百姓富足天下安康的社会环境下,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却造反了,那么原因就显然不是因为清政府的剥削,而是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矛盾重重升级,最终导致械斗,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导火索。
而关于起义的目的不纯这一点,从后来的革命发展中也可以看出来。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自命天父之子,以发号令,甚至装神弄鬼,让人民信服“我乃人王”,来实现自己称王的野心。由此看来,假若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那么最终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换了个名、换了统治者宗族的的清政府罢了。
说到宗族问题,就还要提一提太平天国的领导组成。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中大多都为迁至广西的客家人,甚至六人的诸王领导中五人为客家人,这与满人所建的清政府又有何异,都不过是落后的封建政府罢了!再至于那些先进的思想,如财产公有等,更是只是出于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传统所提出的罢了。而且事实上,在太平天国真正实施“圣库”制度后,客家人的生活比往常更加苦不堪言。个人所挣得财物,除了留下微不足道的一点外,全部交公,甚至每个人吃的米油都有严格限制,至于那些囤积的财产,则大多用于了各个王的特殊消费。甚至不止财物,连女子等都受严格管制,更有“天王独占88妃,百姓夫妻同居便杀头”的夸张事例,太平天国,真的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太平。再有甚者,太平天国的那些在当今仍看来十分先进的思想,如废止缠足等,也是和宗族脱不了关系的——客家女性为了干重活根本就不缠足。可如今我们却把这作为一种先进思潮来看待,多么不明智。
那么,在反侵略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又做的如何呢?传统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具有明显的反侵略性质,“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也把太平天国拒绝接受不平等条约作为夸赞其的理由之一。而事实上,太平天国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南京条约,其中“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货税不征”等许诺更是严重损害了我国主权。更有甚者,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时,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海口、天津,对清军的打击,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3)这是何等的可笑!如果说太平天国真的有驱除鞑虏之志,又怎么会有洪秀全斩首向列强军舰开炮的士兵的事情发生呢?由此看来,太平天国反对的,只是妨碍他利益的一方而已。当列强与清政府作对时,那么外敌,当比内敌亲,甚至可以“同甘共苦”,各谋所需。
既然推翻外敌未成,那么对于清政府又如何呢?可笑的是,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满清政权竟然延命了六十余年!更可笑的是,正是因为对太平天国运动过于失望,大量有识之人转而效忠于清政府,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刘坤
一、郭嵩焘等对晚清政治有影响的人物都在这期间产生。而更有甚者,由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采用了西洋技法,引来了中央学习西方的热潮,洋务运动随之产生!比起太平天国那喊打喊杀、甚至对平民百姓滥下杀手的行径,我倒觉得,这些侧面影响反倒更有益一些。
由此看来,太平天国实在是被谬赞的多了些。诚然,太平军勇气可嘉,不乏一些打倒腐败官僚,打退外国侵略者的光辉成就,震慑了清政府的统治,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硬气的一面,不乏为后世所景仰的闪光点,甚至孙中山都曾用此来鼓舞士气。然而,归根结底来说,太平天国运动终究是失败的,它没有一个正确鲜明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又腐败落伍,举棋不定,有时甚至对民生的破坏要大于对革命的推动。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是可敬的,但是不值得被拔得太高,它只是出现在特殊的时间点的一段平凡的农民起义,不会掀起历史的大波澜,只吹得几个波浪,让历史之帆稍稍摇曳罢了。(1)引用自郭毅生《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
(2)引用自韩毓海《明清500年兴亡史:五百年来谁著史》
(3)引用自凤凰资讯《太平军眼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感谢洋兄弟灭清妖》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发言稿(太平天国运动)
我看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领导的,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他发生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敛,广大农民饥寒交迫,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广大农民阶级纷纷揭竿而起,其中以广西省矛盾最为尖锐,所以起义首先在广西金田村爆发,随后遍及全省。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从永安建制到突围北上,随后定都天京,再到出师北伐、领军西征,接着到天京事变、防御战,最后天京失守、运动失败,为后人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运动。究其失败的原因,还是由于运动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从而导致军事战略决策一再失误,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它虽然最终失败了,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同时,它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定程度上阻遏了中国的殖民地化。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它冲击了束缚人们的思想教条,太平天国军民顽强奋战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斗争,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清王朝打下了奠基石。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也有很大影响。
第三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转战湘,赣、皖、浙等省,最后定都天京(即今南京)正是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南方农民政权,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等
2农民与太平天国的兴亡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而从整个运动过程看,太平天国政权的兴亡与农民的支持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天国的兴起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农民支持,就必须重视和照顾农民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早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根据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苦难的愿望,表示了对土地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不满。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改革方案以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产品也平均分配,余物归公,以便“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支持太平天国的积极性,从而也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
除重视农民土地问题外,太平天国还从政治上广泛动员和依靠农民。1851年起义之前,洪秀全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封建礼教,代之以“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试图把农民从政治压迫之下解放出来。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广泛动员农民和依靠农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首先是重视对农民的思想动员。太平军所到之处,即对农民广泛宣传太平军的宗旨,揭露清王朝的腐败与罪恶。为此,太平军曾大量印行许多宣传革命的通俗小册子,诸如《太平诏书》、《天条书》、《待百姓条例》等等;同时还注意随时随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口头宣传,当时人称之为“讲道理”。其次,太平天国还依靠农民,建立地方政权。《天朝田亩制度》不仅制定了土地改革方案,还规定了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形式与职能。为了便于动员农民和保证正常的军需供应,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分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全由当地人担任。这些乡官带领乡兵,或维持地方秩序,或配合太平军参加战斗。乡官制在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在初期不仅保证了太平天国军需 1
粮饷的正常供应,而且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
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太平天国政权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
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
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因为从分配形式看,以绝
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现实的空想,无法具体实行。从所有
制结构看,太平天国虽然主张有田同耕,但农民仅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太平天国强调所有土地归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际
上,这不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
国还推行“圣库”制度,将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权统统废除。这样
做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他们的愿望。诚然,大平天国在政权建立
初期为了动员需要而宣传平均主义和实行“圣库”制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问题在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仍然将这些主张作为新政权的经济纲领,就
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根本行不通了。更有甚者,后来迫于形势,太平
天国要求农民“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太平军的供给困难,但对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无助,反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承认。在一些
地区,太平军规定“富户贫民宜一体完纳”,“示谕佃农照常输租”。太平军
还在江浙等地发给地主田凭,设立收租局,公然保护地主利益,强迫农民交租,规定“租户仍将该还钱米缴还原主,不得抗欠”。不仅如此,在太平天国统治的许多地区,农民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有些附加税,如田捐
由太平军直接向佃农征收,就更加引起广大佃农的不满。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
来说,没有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政治热情。太平天国既然不
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农民对它继续支持。事实上,定
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乡官制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的基层组织,可是后来逐渐为地主和地痞无赖所把持,“军帅请当地有身价者充当,师帅以
书役及土豪充当”。这些人利用职权,在乡间横行霸道,对农民“敲诈逼勒,无所不至”。乡官和乡官制愈来愈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
面,这就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最后,当面临中外敌人的联合进
攻时,太平天国由于再也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只能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
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
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政治纲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
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
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
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
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
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
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
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
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
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解决生
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干王洪
仁玕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由于客观上周边环境的恶劣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政治上,太平
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更甚于
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
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
乱封。制度上,天朝田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
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等进步政策,大多仅存在于野史传说之中。
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权力再分配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
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
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
体制所取代。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
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
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
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权力分散的良好的政治前提,它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震撼了清
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权力资源逐渐分散到地方手中,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最
初反应一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嬗变,应以太平天国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清王朝是
一个高度集权和极端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权,自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以来,其权力结
构从中央到地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与官僚阶层内部的分
化,清王朝的王权危机正日益扩大。
首先表现为督抚专权。自古以来,中央王朝对地方政治势力的增长非常警惕,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省级设立总督衙门与巡抚衙门,总督与巡抚在地方上的权力既各有所分,又相互牵制,从而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太
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朝的正规军受到重创,不得不扩大地方武装的力量,这
样就出现了中央军权下移,地方上军政合一的局面,其主要标志乃是湘军的兴起,湘军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付太平军,随着湘军势力的不断增强,其职能也发生了
变化,不再是护卫一方的地方武装,而是维系清朝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对于曾
国藩极其湘军的崛起,清廷在军事上有利用它的一面,同时在政治上还有限制它的一面。但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形势逼人。清廷已无力对抗,只好任命曾国藩为
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从而迈开了督抚专权的第一步。为
了便于作战,曾国藩又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大批湘军将领举荐为封疆大吏,接着各
省的巡抚又将自己的部将举荐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这样就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政治集团,同时。他们还因袭湘军军饷自筹的习惯控制了地方财政,此外,湘军集团还排斥异己,任用亲信控制了地方用人权。这样,湘军集团控制了东南各省的军权,政权,财权与用人权,上下相应,成为一股强大的地方政治势力;
其次是造成了官僚阶层的分化。伴随着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这种分化倾向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上层汉族官僚势力的增长,二是洋务政治派别的兴起。清政权建立以后,清政府极力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传统的合法继承人,并且任用大批汉人以巩固政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两个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差异与猜忌仍然存在。清朝统治对汉族官员始终抱有戒备之心,虽然在表面上满汉官员一律平等,但实际权力仍操纵在满官手中,道光以后,由于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后,汉族官僚的势力逐渐增长,清廷满汉官员之间的政治格局开始改变。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的八旗,绿营经制之师受到重创,一蹶不振。许多满族官员面对这种危机却无能为力,于是清廷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僚,任命他们为团练大臣,在各地举办地方武装以对抗太平军。这样一来,汉人官僚与士绅在地方的势力得以扩张,最典型的就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湘军集团的兴起。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湘军将领,多是一批经世儒生,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满族官僚知悉这些情况,决定利用他们去对付太平军,结果使一大批汉人官僚兴起,湘军集团因此而由一般军事武装变为强大的政治势力,导致了督抚专权的局面。可见,督抚专权不仅标志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而且也反映了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张,这种局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清政权倾刻之间的土崩瓦解。清朝官僚分化的另一个标志是洋务派的兴起。洋务派的出现也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危机时的产物。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官僚士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改革国内的弊政。无疑,他们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代表。但是,这批人在当时的官僚中属少数派,而且除林则徐外,这批人中多数人并无多大权力,影响不了清廷政治。但是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地方势力的抬头,这些封疆大吏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在与西方国家联合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厉害,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自强求富的决心,这就是洋务派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洋务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在朝廷内部很快分化出以大学士倭仁,徐桐等为首的保守派政治势力,他们主张遵从祖法,反对学习西方,认为洋务派的行为是“用夷变夏”,出卖国家。这两种对立的政治势力的不断斗争,不仅加剧官僚阶层内部的分化,而且也加剧了清朝政局的不稳。可见,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政权播下了毁灭的种子。由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督抚专权,使清朝中央的军政权力下移,促成了地方势力的增长;汉族官僚与洋务派的兴起,导致了统治阶层内部的严重分化,使晚清政局更加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政治权力,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政治权威。随着这种分离倾向的扩大,清朝统治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战略失策、集团内讧
太平天国的战略的失误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定都天京之初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了要巩固革命大本营就必须进行北伐打击并适时推翻清政府,而要截断清政府的财政来源并充实自己就必须要就进行东征。于是在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太平天国派出了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北上进军北京,而也由此开始了太平军的北伐,但是也开始了这支军队的悲剧。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但是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究其原因可为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孤军作战,意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终致失败,使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了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
定都天京之初天国领导层便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继续分封王爵,并且开始大肆的修建宫殿豪宅以供自己享乐,而且在天国之内从天王到以下各级官吏外出时都大摆排场他们所行之处军民须回避并且跪与道路两侧,由此看来天平天国领导层完全与下层人民相脱离。与此同时天国内部的矛盾不断繁衍,并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内部最大的转折“天京变乱”,在变乱之中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余人和翼王石达开的家属,进而威胁天王,但是最终被洪秀全处死。由此洪秀全的猜疑心变得更重,当石达开回到天京时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洪秀全见此极为不满随即任命自己两个无能的哥哥做王以牵制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怒而率领自己的部属十余万人离开天京出走独自转战其他省份,一时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厮杀,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虽然之后洪秀全极力挽救但已无力回天,最后曾国藩率领湘军与淮军于1864年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至此宣告结束。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帝的农民战争,这个政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议,这虽然是一个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但是却在后期提出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而这与其政权性质相悖,从而引起了 历史学家对这个政权极大争议。然而在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主张平等的与各国和平相处,规定外国不得干涉本国内政,并且大力主张自由平等的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太平天国转战大半个中国极大的打击了地主阶级,撼动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在对清作战之余又要同外国侵略者作战,从而牵制了大量的侵略军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进而推动并鼓励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第四篇: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国兴衰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太平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金田起义 导入 洪秀全雕像(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城北24公里处的金田村)洪秀全塑像 洪秀全故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洪氏祠堂(位于洪秀全故居旁)洪氏故居前的月字池 金田村全景(金田村位于广西省桂平市)金田起义画(想像画)返 回 返 回 金田起义 导入 天国兴衰 太平军前期进军路线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玉玺 太平军作战图 太平天国号帽、号衣 太平军女官 太平军武器 太平军发布的安民告示 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的武昌 太平天国时期铜钱 太平天国刊行的书籍 太平军北伐地图 太平军北伐图(想像画)太平天国北伐军发出的军情禀报 太平军西征军所颁路凭 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西征。西征中,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大部分地区,并在湖南大败湘军。曾国藩兵败要跳水自杀,后被部下劝阻。《天朝田亩制度》书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听王陈炳文颁发的田凭 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烈士墓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上海川沙县高桥镇,1954年为纪念太平军1862年进攻上海时牺牲的战士而建。太平天国纪念邮票(1951年发行)有关太平天国的书(封面)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五篇: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的xxx,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课标及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1、新课标解读
我们的课本是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因此首先要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的认识。主要史实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
(二)在了解主要史实的基础上,新课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农民阶级反封建的作用以及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了解教材的地位可以使教师在宏观上理解教材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比较《天朝田亩 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首先以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 了解这段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方法。其次,通过合作式学习,到黑板上填写表格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定位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设计依据在于这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只有了解了主要的史实才能理清运动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对这场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导者的思想,了解运动成败的原因。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它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了农民阶级的思想,他们敢于同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但是他们封王建制、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内部争权夺利等却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将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具体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更要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价值观。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
2、直观演示法。主要是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学习法,分析归纳法,主动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到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在课程安排上,我注重突出重难点,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此,我主要分五步来完成新课教学。
1、情景导入(约3分钟)
导入新课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我以电视剧《太平天国》的视频主题曲导入,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提问学生的感受并联系歌词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30分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因此结合事件发展的特点,我将本课内容分为三个探究部分,探究一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探究二是一个讨论学习,探究三是一个提高演练,它们层层递进,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地提升。
对于探究一我的突破策略是将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根据每组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况给各组打分,在课程结束时给得分最多的小组一些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二的突破策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探究三的突破策略是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进行交流总结。
探究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由四个小组分别完成,知识之间相互串联,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第一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第一小组探究的活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引入史料,通过几则材料启发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认识。
同时结合图片使学生了解主要人物洪秀全的经历,认识到他对这场运动的引导作用以
及他为运动所做的准备,使得材料解读和课本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第二小组探究的活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对于这一板块的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结合课本和地图册理顺它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学生回答、老师辅助整理成课件上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一次突破,用动态的路线图使学生更生动形象的了解这一过程。
第三小组、全盛前后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一个在前期颁布,一个在后期,反映了不同阶段太平天国的思想差异,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因此将它设为第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主是由教师展示空白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信息有目的地讨论,并推举代表到黑板填写表格,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做评点,使师生之间发生密切互动。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二次突破。这是预设的小组代表上台填写表格的情景。
由两个方案的不可行性引出太平天国运动必定走向失败的结局,从而过度到最后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第四小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首先给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奢华生活,通过图片展示和对比让学生对领导阶层的落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两段材料做一个直观的说明,使学生对难点问题进行第三次的突破。
而正是基于这些落后思想才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在这里可以让各小组的同学扮演几个领导者的角色,表演他们各自之间的矛盾和最后的解决办法,最后老师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转换成课件中的三角关系,既简洁又易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深刻认识失败的原因,从而点出天京事变的影响,并用柳亚子的一首诗进行渲染,加深学生的印象。
探究
二、讨论学习——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了解它失败的原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第二个探究性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据之前的讲解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这是预设的小组讨论的情景。
探究
三、提高演练——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通过前面四个活动和一个讨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了解,为此我在此设置一个探究提高的问题——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经过学习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两种方案,从整体和部分来讨论。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3、知识建构(约3分钟)
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知识,促使学生把新知识尽快消化吸收,同时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梳理课本内容的能力。在此课中我用坐标轴的形式小结课堂内容,更直观,也更方便学生记忆。
4、实践运用(约2分钟)
就是布置两个问题,设计意图在于巩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及时复习。难易适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思维。因此基于本课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课后探究学习的内容:
1、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你怎么认为呢?
2、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较有何新特点?这两个问题
既有对本课的回顾思考,又有一定的延伸性,给学生以提高的空间。
5、对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总结,给最高得分小组成员以奖励。(约2分钟)设计意图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拍样自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使知识更系统。
一、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概况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军事全盛。
(2)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1)太平天国的强大外敌的出现。(2)天京变乱。(3)重建领导核心。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资政新篇》(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式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