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24-96898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0 15:13: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产生意味着一种颠覆、超越和重组,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和调整。而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高职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却颇有争议。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育定位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并在学习中产生创新的欲望。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了高职学院,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语文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1)从教育形式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的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从就业环境来说,严峻的现实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有些学校为适应潮流,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3)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

(4)从社会心态来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却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更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概而言之则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挑逗”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语文学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2_,(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第二篇:关于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整合;职业能力;课外拓展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普遍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大刀阔斧地删减语文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

(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模块,将高职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内容都没有专门的汉字知识的介绍,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更新课程设计,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或专业与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或专业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或专业的“协同作战”。在现有《学前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和《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趣味拼音教学》、《趣味汉字教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汉字学基础知识》等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语言教育的职业能力。此外,课程整合的成功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在胜任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担任其他类型的教学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柔性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视野要开阔,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其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两者相互融合。无论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是在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协同式”的素质要求都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语文教育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培养学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口语训练中,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方法,把教师讲授分析课,变成学生故事讲演课、朗诵比赛课、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创作赏析课、趣味拼音教学及汉字教学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开设幼儿教育大讲堂,让学生自由组织,模拟家校沟通,模拟一些幼儿教育课堂的突发场景进行系统训练。还让学生策划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艺术活动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的获得依赖于语文教育。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学生由此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创办的的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上述手段的灵活运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高职语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如,带领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老师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上语文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使语文学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外阅读,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在掌握先进文化思想,进行人文熏陶的同时,强化应用与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其实用性和工具性。

第三篇:浅议高职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产生意味着一种颠覆、超越和重组,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和调整。而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高职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却颇有争议。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定位,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中吸取精华,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了高职学院,与之成反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语文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1)从教育形式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的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从就业环境来说,严峻的现实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有些学校为适应潮流,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3)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

(4)从社会心态来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却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更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概而言之则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1.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1.1 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1.2 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2.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2.1 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教师现在的职责应是少传递知识,多激励思考;除了讲授以外,他将逐渐成为一位顾问、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学的一些知识,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么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会近于枯竭,自学和表达能力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会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先于学生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和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2 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①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②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传统能力的培养外,还应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修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联系、渗透,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解时侧重点也应不同。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2_,(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3]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 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摘要:高职语文是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基础主干课, 对发掘和传授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责任,语文应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力和思想修养的培养;课堂教学、课外引导双管齐下,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高职语文设为各专业的公共课,根据各专业实际需要,适当开设语文选修课;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现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真正发挥其工具性特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落后于时代,对口头表达、应用写作、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职业院校的要求,很多学生也认为高职语文的学习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实际帮助,缺乏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试为主,重点仍放在让学生去记忆语文知识而忽视对口语表达、应用写作、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有准确的理解能力,还要在口语表达、阅读欣赏、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高职语文教学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

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越开越少,除了一些文科性专业仍保留有限的课时以外,一些理工科院校和理科专业语文课都已经停上。许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纷纷改行,有的重新进修教起了专业课,有的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的靠上一些普通话、写作、文学欣赏之类的选修课来凑足学校的课时要求,高职语文教师越来越被边缘化。

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来说,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只着重于知识传授,课堂形式较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高职语文的教学应理论、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以学生将来的就业为主要方向,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掌握一定的技能,听得懂,说得清,写得规范,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延伸教学空间,树立大语文观,突出语文的可持续性特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然处于一种 “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相对封闭状态,在信息内容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多渠道的今天,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社会,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具备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并最终产生可持续性作用。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延伸语文教学空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要结合课本,拓展课外阅读,延伸、深化学习内容。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利用一切手段加大信息量。

其次,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要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前人今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关注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从历史或现实角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汲取营养,从而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话中是非、美丑,善恶的批判能力,提升审美层次,养成高雅气质,完善人生境界。

二、要打破传统教育空间概念,让语文课堂向社会延伸。

高职语文教学应力争带学生走出课堂几次,到大自然中寻找生命足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毅力,获取灵感。

三.力求高职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只重视词语和句式的教学,语文就会丧失灵魂,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同样,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和表达,也会使我们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人物和精神蕴涵的内在神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课堂教学、课外引导双管齐下。首先,高职语文教学应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课本进行大胆地删减整合,本着高职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上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高尚品德、美好情操来影响高职学生,让他们在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基础上,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培养其美好的品德情操、良好的审美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创新理念和独立自主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企业,企业强调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高尚的品性。语文课作为人文课程,无疑担负着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任,这也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基本要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4月。

[2] 李自庆.《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2_ 23

第五篇: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思考

语文教研室:李 雪

内容摘要: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自身特点,注重语文综合能力和认为素养的培养。为实现高职语文的培养目标,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本着职业第一的原则,要注重言语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内容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高职语文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就需要准确定位高职语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和发展思路,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

一、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202_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可见,强调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服务性地位。

2、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了解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如机械类等理工专业强调认识、掌握、理解外部物质世界,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而文秘等文科专业偏向形象

思维,注重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这直接决定如何合理选择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

3、高职语文的学科特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所有职业教育的课程都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高职语文的特殊作用——为职业服务。那么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来加深对语文知识深度与厚度的理解。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1、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作为高职课程体系必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要加强与未来岗位相适应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说、写的能力更为重要。说,即口语表达能力,要擅长言辞,善于交际;写,即应用写作能力,要把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将语文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

2、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实施人文关怀

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在语文课程上。因为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施人文关怀,这既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素质目标,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定位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曾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要懂得一些文学

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有好处。”人教社语文编辑室顾振彪老师也强调:“让语文教学真正能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

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里确实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舍身为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魅力等等,作为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他们汲取其人性之精华,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拥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养成民族观念、大局意识,形成诚信、敬业、合作、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定位

(一)高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语文教学时间有限,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淡化理论说教和经典解读的内容。

在具体的选择文章、应用文范文、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时,要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当同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要点后,在训练时尽可能地与专业融合,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目标,实现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定位

1、着眼言语能力培养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职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形成实际的言语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良好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注重言语能力的培

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本着“精要、易懂、实用”的原则,精选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章等各种语文知识,同时努力使静态的语文知识迁移成动态的言语能力,为职业服务。

2、回归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能使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准确透彻地理解信息内涵,这是高职学生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有意识、主动寻找、发现问题,产生新概念、新结论。

同时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特别对高职学生,提取读物的有用信息应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自我在本质上的提升。再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巧加引导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其升华为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其人格魅力。

3、加强写作训练

语文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其中写作表达是重要方面之一。语文的写作训练要一方面把社会生活实践引入课堂,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语文知识运用生活,让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教学见习等机会,收集资料,启发灵感,贴近实际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平刘思扬.“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江泽民总书记关怀青年一代纪事[N].人民日报.1998.5.4.2、盛群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2_.7.3、曾菡召.高职语文的地位、定位及品位[J].科技信息.202_.2

关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