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木板年画(大全)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4-91042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4 19:15: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木板年画(大全)

梁平木版年画

重庆市梁平县德合泰年画作坊生产制作的年画、原生态雕版印刷术,套印出的绚丽风景,连同心中,泉水般涌动的,天地精气,驱邪纳福。年画,门神纸张彩用当地百家竹做原料,生产的二元纸,全木板套色印刷、纯手工技艺。有三,四百年的历吏,传统文化、色彩鲜艳柔和,但不刺眼、使人百看不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收藏。

徐家辉,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习木版年画,师承于其祖父徐典隆,得到其祖父的真传,在传统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微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艺。在其祖辈“德和泰”的传人精心指导下,制作的木版年画以墨线为骨,刻版套印,线条缜密繁夏,表现细腻,色彩丰富浓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在匀称中求变化,在静谧中显灵动,有着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凸显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全国独具特色,自成一派。

徐家辉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盗令出关》在202_年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专家王树村老先生的高度赞扬,并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202_年徐家辉代表梁平木版年画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展示,出国在奥大历亚、英国、德国、土耳其、澳门向国际友人展示中国的地方文化,并多次在:中央、北京、重庆、陕西、四川、及梁平等电视台对其制作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作了专题报道。

第二篇:木板年画

一堂关于闽南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讲座,让我对闽南木版年画这一具有福建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关于闽南木板年画的产生背景

闽南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闽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其产生发展提供了舞台。明朝初期,闽南木版年画主要由书坊兼营,规模及影响均较小,清代到民国时期,闽南的年画作坊发展到20余家,其中颜氏家族的“锦华堂”老店,为闽南最大的年画作坊,颜氏年画成为闽南年画的重要代表。

二、闽南木版年画发展及现状

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闽南颜氏年画基本垄断了闽南市场,产品更是远销国外。新中国成立后,颜氏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颜文华先生创办了著名的“余珍亭社”。“文革”期间,闽南木版年画遭到巨大打击,大部分画版被付之一炬,遂逐渐衰落。202_年,闽南颜氏木版年画传人颜氏国先生与父亲一同创办了“闽南颜锦华木版年画馆”,重新以传统的技法印制和销售木版年画。

闽南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几经波折,几次浴火重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快,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传统的木版年画正在逐渐失去存在的土壤,再一次面临生死考验。所以如何去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让木板年画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保护措施

(一)到民间去吸取养分

木版年画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对其最好的保护就是充分强化和利用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功能。木版年画的创作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的土壤,作品内容要紧跟人们生活的步伐,只有这样,才可以贴近群众,真正得到群众喜爱,从而永葆青春。

(二)融入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活动的木版年画艺术,也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在木版年画的创作工程中,应积极拓展设计思路,创作题材跟上时代要求,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活的元素,将木版年画的艺术内涵、艺术精神、艺术语言融入到现代审美之中。不断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永葆艺术魅力。

(三)要与教育相结合

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木版年画艺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育中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更多的了解民族文化,不但可以起到传承作用,而且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要加强交流

任何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借鉴其它工艺的艺术手法,不断吸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艺术不但具有传统的审美,而且也能跟得上时代的审美要求。木版年画艺术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同行业和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交流是必须的,是木版年画艺术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的保证。

闽南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闽南的雕版印刷行业就甚为发达。究其缘由,一是与大时代背景有关。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促进了市井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发端;二是当时朱子理学盛行,新儒学提倡的“格物致知”理念影响广泛,北宋以来,中国的手工业尤其是工艺美术高度发展,造成行业竞争激烈与能工巧匠辈出,工艺技术如火纯青。此时,雕版印刷技术广泛运用,为年画艺术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年画统称“纸画”,当时开封城内卖画

市场随处可见。北宋孟元老着《东京梦华录》称:冬至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朴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妇,以为献遗。”“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卖门神,钟馗„„”。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木版年画的发展。

宋代以后,闽南木版年画艺术日臻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画的题材和构图形式渐趋稳定;二是绘画技巧和雕版、印制技术不断提高;三是木版年画大量向海外输出。入明以来,闽南木版年画行业一改宋时制作的零散和单一模式朝着规范化生产的方向发展,突出的例子就是专营年画制作销售的店家商号得以创立,如:多艺斋、锦华堂等几家经营雕版印刷的堂号出现。这里不能不提到颜氏家族在明代入漳创业的景况了,因为日后许多声名远扬的专营木版年画的商号铺面多与颜氏家族有关。颜氏家族的先辈原为泉州府永春五社卓埔村人。先祖曾在福州当总兵。六世祖颜一贯和颜福两兄弟,前者曾在潮汕地区当知府,后因子嗣不旺,辞官来到闽南杨老巷总兵府定居;后者原为大田县令,在任期间,因衙门杖刑过重,致犯人死亡,内心隍恐不安,同时因其深感官场黑暗,也辞官到闽南投亲。

颜氏两兄弟先后辞官定居闽南之后,为求生计拟从事经营。此时,他们敏锐地发现闽南是闽南各地举子会考之地,每到科考之时赴考学子总是四处寻找会考必读之书(复习材料),于是开办了“锦华堂”刻字铺。最初,商号分设黑、红两房:黑房刊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古文观止》、《应考范文》、《尺牍》等考举必备之书,供学子在漳科举考试和赴省城应试之用;红房专营民间木版套色年画,专供民间过年过节及操办婚嫁喜庆之需。红房创办时名为“腾蛟书画店”,清乾隆年间曾先后改为“骏记”、“永记”、“恒记”等。同治年间更名为“文华堂”。清年间改名为“余珍亭社”。民国十四年(1925,乙丑)改名“锦华堂”,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改名为“锦源纸店”,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乙酉)才又恢复“锦华堂”的名称。鼎盛时期,颜氏“锦华堂”设在杨老巷祠堂的作坊,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工人多达近百人,另在道口街一带还设有九间刻字铺,为总店业务服务,可见规模之大。由于生意兴隆,锦华堂聚集了众多的优秀民间书画家、雕刻家,他们不仅吸收了传统木版雕刻艺术之精华,同时又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年画表现题材和内容,从而使闽南木版年画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堪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淮坊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相媲美。

闽南木版画的兴旺发达,除了深厚的人文积淀之外还与它所处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闽南拥有古代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月港,繁荣的海上贸易,客观上推动了民间工艺的向前发展。使闽南木版画作为民俗生活的外化形式,逐渐地影响到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从现有的资料上看,闽南木版年画从清代开始大量输入台湾,深受台湾百姓的喜爱,对当地民俗生活产生影响。

事实上,我们从历史上福建省人大规模对台湾移民这一史实来看,民俗文化对其影响是自然而然的。在两岸的移民史中,以福建人民向台湾迁徒为主流,台湾人民绝大部分是从福建移居过去的。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大陆东南沿海栖息着一个善于航海的闽越族。他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②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的多次民族斗争中一部分闽越人乘船渡海,迁居到台湾,“成为台湾古闽越族”。③到了宋元时期闽人迁居台湾较为普遍,如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指出:“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

明年中叶,到台湾、澎的福建移民更多,由于商业性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的兴盛,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与数量的迅速增加,福建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④这一时期从事海上贸易和台湾海峡捕鱼为主的福建人部分定居岛上。到了荷兰统治时代,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蔗糖出口问题,诱引和奖励福建沿海居民迁移台湾。此时,擅长于农耕种植的闽南地区移民渐多。

从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出:自明中期以后,迁徒台澎的福建移民形成了相当规模,并在当地建立以汉人生活的村落,清代以后大量闽人入台,形成了以福建人在台生活的族群。自然地造成台湾与福建在语言、风俗、习惯、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相类似的结果。福建人,尤以闽南地区的百姓迁居台湾后,自然地将原有的民俗生活内容移植台湾。这是因为作为外来移民在台湾的福建人(或闽南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和交往、交流,都必须仰仗于联系这个群体内部,各个体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有可能是源自于相同的传统,或是共同的宗教,相通的语言。这样一种关系链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体裁标准。并且,他们肯承认的体裁或形式都是传统的,古老的,难有例外:如神话故事、巫术、以及传统的美术、建筑、工艺等。⑤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民俗。民俗意味着人与人交往,人与周遭相适应时必须恪守的某种约定俗成的定律。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遵循着这种规约,也坚信这种规约的有效性。换言之,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民俗的世界。首先,民俗构筑了人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又是围绕人生的活动,或如诞生、成年、婚嫁、丧葬,或如交往、生产、休养,人们都要依俗而行。其次,民俗赋予了人常识、俗信等生活的基本观念。此时,年画正好在群体生活的现实中,扮演了在生活世界不断循环反复中被倚重,它既顺应自然界规律,又在关照自身时被寄予祈求平安、祝福保佑之类的意愿的角色。

如果我们翻阅闽南木版年画的与台湾木版画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

闽南古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都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和日常生活所必需,总体上说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其一是以神灵佛道题材的门神为主。明清时期,闽南木版年画的门神样式有百余种,大体可归纳为将军、福神、天仙等类型。①将军型。这种大门张贴的武门神多为古代将军形象,如神话故事中神荼、郁垒,民间传说的秦琼、尉迟恭等等。门神披甲胃,手执兵器,相对而立,威武肃穆。②福神型。这类门神主要表现以福禄寿喜,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加官进禄为题材。③天仙型。常见的有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天仙送子等内容。门神除了具有祈求驱邪护宅的功能外,还寄托民众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其二是供花灯张贴的年画。这类年画大多以连环画形式,描绘脍灸人口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如:闽南家喻户晓的描写陈三五娘一见倾心的曲折恋爱过程的《荔枝记》前后本、《八仙的故事》、《孟姜女》、《三伯英台》《昭君出塞》的动人情节;还有如《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唐》、《反唐》等历史故事描述的热闹的场面。其三是供婚嫁、祝寿和祭祀之用的贴招画,例如用以结婚的有“添相发财”、“连生贵子”、“百子百孙”、“胖娃娃”、“灶君”、“佛祖像”、“八封图”、“三仙姑”、“魁星爷”、“狮头衔剑”、“春招财子”、“老鼠娶亲”、“养猪织布”等题材。其四是用以丧葬或供纸扎铺筹办丧事贴“灵厝”之用。这类年画多是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案,尺幅较小,以求财、求平安为主要题材。常见的有福寿平安、保生大帝、添丁进财等。专门用以祭天、驱灾、保平安的纸马、花样繁多,如“麒麟献瑞、四兽图、镇宅平安符、家门玄关符以及签诗、冥纸等等。此外,还有全年十二个月令的迎神花灯画:一月麒麟灯,二月博士四屏灯,三月孝子灯,四月九鹿灯,五月长八仙灯,六月荔枝记灯,七月董永皇都市灯,八月单乌八仙灯,九月龙灯,十月祈求平安灯,十一月狮子灯,十二月郭子仪七子八婿灯。还有游艺娱乐之用的,如新春佳节用于游戏的“呼卢本”等。台湾的木版年画与闽南木版年画相比较,在题材和内容上多有相似之处,其中有的画面图式简直就是如出一版压印而成,如《狮头衔剑》、门神系列等。

此外,闽南木版年画还体现在其制作技术的独特性上。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印刷工艺采取的半印半画、印画结合;苏州桃花坞年画采用印—画—印的方法不同。闽南古年画虽也是采用多版套印,但却是水印粉印相结合,版线粗犷、厚重斑驳。这种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颜色,印粉色时,产生的厚薄肌理变化,色层微妙丰富。厚印之处,底色渗透出来,空灵又虚幻抽象,不发闷而显透气,具有天然的古趣。薄色与厚色相叠时,色调随机变化,显出奇幻、偶然之效果。此外,在黑色底纸套印彩版时,还大胆用金、银印线压色,显得富丽大方,金碧辉煌,这一技法为其它地区所罕见,堪称绝妙。

闽南木版年画所用材料有许多独到之处。色纸有大红、朱红、大黑、深蓝、铭黄、绿色等品种。不同的纸辅于不同的用途,如:用“玉扣纸”印制的叫“幼神”,用“万年红纸”印制的叫“粗神”,黑纸印制供寺庙做功德和纸扎铺筹办丧事之用等等。所用颜料极其讲究,颜料既有矿物质原料,又有酸性的染料,其中多数是画店自己研制,如选用当地的大模粉,白岭土加工成的颜色,调色也有绝招,色彩掺入自制白粉有厚重之感,掺入海花料、桃胶或冰糖,画面含有闪光的效果。

值得提到的是,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中原百姓因战乱多次南迁,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同时,又因较早对外通商贸易,养就了当地人开放的视野、沉稳的性格和机敏的心智。所以闽南民间年画形成了既有北方民俗年画的粗犷、雄沉,江南年画的秀美、典雅,又兼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⑥如此多样的年画题材和内容,如此丰富的技艺特点,真可谓包揽世俗民风,因为年画的题材,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它根植于民众之中,讴歌传统的美德,展现百姓的喜怒哀乐,使民众在欣赏年画艺术中获得有益的享受,年画源自民间,馈赠民间。它既是艺术,又是商品,更多的被赋予祝福更新的意味。

勿庸置疑,作为民俗文化的表征之一,漳、台木版年画的无论是其实用功能审美趣味或艺术特点基本相似,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居民的主体是由福建移民组成的,在两地文化交融中,又是以福建文化向台湾文化延伸为主流,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台湾文化具有福建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品格。⑦特别是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更显着的共同点。他们在语言、衣着、饮食、居住上十分一致,在祖先祭祀、民间信仰、婚丧礼仪、节日风俗上完全相同,更能说明这一点。此外,在闽台文化交融中,闽南文化是主要的影响源。例如在台湾移民的祖籍分布上,占绝大部分的是属于闽南文化体系。据统计,闽南移民占福建移民总数的97%。其中又以闽南、泉州人为甚。据清道光年间到台湾考察过的丁绍仪在《东嬴识略》中说:“台民皆徒自闽之闽南、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民间年画作为两地百姓用以迎新、祈福、避邪之用的载体,适用于民间,成为了两地子民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们既被用于时令祭祀、婚嫁、喜庆、丧葬礼俗之用,同时又是维系群体或个人亲情的替代物,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透视闽南与台湾民间年画的功能和品质,二者彼此间的相互传承和融汇,为我们展开了海峡两岸黎民百姓的生活画卷。这个生活世界不是一种虚幻的世界,而是与生活现实紧密相连的世界。它是一个诉诸情感而又心智满足的平凡世界,此时此地,生活不仅有它的行为构成,而且有它的精神构成。那是一种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的生存方式,还有素朴的观念和直接的经验。这是因为,初始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道德和规范所包含的哲理和伦理及与之相对的社会心理构成的。民俗事象正好承载了诸如风俗、德范、信仰的意义并兼备了心理的联想与视觉的愉悦的作用,成为人类生息繁衍过程的见证。

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台湾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和持续发展着的民间年画制作工艺,而闽南民间年画作为两地优秀民间年画的发源地,却因种种原因停产数十年而濒临失传。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万幸的是,我们仍可从绵延不断的沿习于两地的种种民俗民风中隐约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第三篇: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考察

专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学号:120602015 姓名:王嘉慧

木版年画的课刚开始,我们文化遗产专业的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踏上了去朱仙镇考察木版年画的路。12月3日天还未亮,我们便动身出发了。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地区西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明朝时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朱仙镇因此而迅速繁荣。到明末,朱仙镇已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提到朱仙镇那就不得不说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木版年画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悠久,堪称我国民间艺术宝库的重要精神财富。北宋时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了一种风尚。朱仙镇是我国木版水印年画的鼻祖和发源地。它产生在唐代,盛行于明清。生产年画的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朱仙镇赵庄,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年画世家。从事木版年画创作已有40多年的男主人张廷旭,16岁随父亲张义学艺。祖传水印木版年画手艺,到他这辈已经是第四代。张廷旭学得一手刻板的好刀法,在被誉为“版画之乡”的朱仙镇,百分之九十的画板都出自他的手。对张廷旭来说,印年画是传统,也是养家的生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至春节前,张廷旭一家都要印制出10万张年画,妻儿老小一忙就是几个月。种地的化肥、孩子的学费、翻修房子都还要用印年画赚的钱来支付。我们将车停在路边,便下车来到张廷旭先生的一个门面店里,一进门便被眼前满满的年画所吸引,色彩明丽以红、黄、绿、紫为主。因为印制年画的工具都在家里,所以我们一行人便跟随张廷旭先生来到了他的家里。家里有一整间屋子是印制年画的,屋里摆满了有着不同颜色的木板还有一些印制好的年画线稿。我们去的时候,师傅们用简单的工具印制年画,有的印线稿有的印色板。老师傅告诉我们他们的颜色都是自己以民族传统的技法,用中植物材作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炼熬制而成,用这种颜料,印制出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脱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

在张廷旭先生家里,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块“破旧”的模板,并告诉我们,“这块刻板已有百年历史”。这块刻板看上去很破旧,两侧都是常年使用后留下的墨迹,但两头已经破损,像老鼠啃过一样,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几乎腐烂的木质。

中午简单的吃了一些饭后,我们便去了位于朱仙镇运粮河北段的天成老店。尹国全是天成老店祖传第五代传人,“天成老店”是清朝嘉庆年间尹国全的曾祖父尹清元创建的,当时天成老店是唯一有字号的门神店。由于制作的年画艺术风格深受百姓喜爱,“天成老店”规模迅速扩大,店内人数发展到近百人。为了便于经营,“天成老店”又分出了“天盛德”、“天义德”、“二合永”3个分店。“天成老店”则由尹国全的太祖尹德成掌管经营。“天成老店”的第二代传人尹德成为了扩大影响力和规模,把“天成老店”从朱仙镇搬迁至开封书店街中段十字路口、花井街两个地方。当时开封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天成老店”如虎添翼,生意特别兴隆,木版年画销路遍布方圆数百公里甚至更远。尹国全先生还讲到原来他的曾祖父学艺后字号是“天成德老店”后因为印制的年画贴在门上不对称便改成了“天成老店”。在这里门面房又是工作的地方,一把刷子,几块砖,手工制作的夹子,简陋却很得心应手。颜料也是自己熬制的,每当印完线稿在等晾干后印制另一种颜色时,便可以忙里偷闲。从天成老店出来后我们第一天的走访算是完成了,上车,吃夜市,休息,期待第二天的考察。

第二天我们来到开封博物馆,这里有一位被誉为“年画泰斗” 的老人。郭太运老先生,13岁时入开封最著名的“云记”门神店做学徒,学习刻版、印画、染纸技术,到今年已从艺整整75年,他是目前中国木版年画从艺时间最长者,享誉中外,从当时的小学徒到今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亲身经历、目睹、见证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近代到现代的荣衰转变。被聘于开封市博物馆的郭太运老先生在博物馆里依旧工作刻板印刷,老先生希望把七十多年的经验和手艺传下去。郭先生制作的普通年画以黑、黄、红、丹、绿、紫6色,先淡后浓,依次套印而成。高档年画与神像画人物之眼眸、胡须、服饰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达9遍。曾用了12年的时间,整理出80多种版画。据了解,在去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有3幅取自郭太运的作品。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位于滑县老店马兰村的耿建社先生制作的年画,滑县木板年画始于明盛于清,代表作有:神像、族谱、吉祥话、扇面画、组字对联等,雕版线条流畅,结构清晰,灵动自如;色彩丰富。滑县木板年画画幅较大,多位卷轴中堂,长幅立式。滑县木板年画和朱仙镇木板年画有很大的区别,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一版一版套印,而滑县木板年画却是印出线稿后手绘色彩,显得细腻精致。耿先生再给我们展示作品的时候还讲到,他的妻子从出嫁后就在这刻板,自己从7岁就开始学习木版年画、扇面画并专业从事木版年画、扇面画至今已44年有余,学习传统,全面精通掌握木版年画、扇面画的刻板、印制、彩绘等全部工序,与父创造性的研发木版年画工作台,学习兼创新,并成为滑县木版年画“永顺号”的传承人,而自己的儿子儿媳也学会了自己的手艺,儿媳还曾到天津杨柳青学艺,更好的来传承这门手艺。

第四篇:武强木板年画

武强木版年画

姓名:代薇

学号:208408162*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民间百姓的生活和风俗的真实反映。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贴的花花绿绿,表达了百姓对富贵和吉祥的一种期盼。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位于河北的冀中平原,那里的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再涂色印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

而武强的木版年画产生与宋末元初,并且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后来,由于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弱,种类繁多,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日和民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的佼佼者。

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完全的手工制作,手传口授,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在构图上匀称饱满,在内容上从人们喜闻乐见出发,以现实为根据夸张变形,大胆取舍,着重突出主要部分,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粗犷,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少,价格较高。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便采用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了,但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来完成。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门画、窗画、条屏、贡笺、灯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

近年来,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木版年画的同时,创作了许多新年画。1979年,武强年画被命名为河北省名牌产品,发行范围遍及全国,有的还远销国外。

202_年5月20日,武强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_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武强县的马习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第五篇:聊城木板年画

聊城木板年画,始兴于阳谷县张秋镇,已有近300的生产历史。具有悠久历史的聊城木版印书业为木 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聊城的“五 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 家大堂号店相继出现。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 上市。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 到东北三省,都有聊城年画的销售市场。

聊城的年画、门神画二者融为—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作用。年画构图丰满,人物突出,刻画夸张。取材范围非广泛,包括耕织图、渔家乐、戏曲、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类的吉利画等。聊城年画历来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全印用木版套印,可用红、黄、灰、青、黑五种基本色,使整个画面五彩缤纷。人物面部不着色,使其形象更加突出醒目。

木版年画所需工具是雕版,雕版是 以红梨木、枣木、红桦木等做版材。制作木板年画的过程是先“发刀”,用平口刀刻直栏线,随即刻字,横笔宜平宜细,竖宜直,粗于横笔,次为“挑刀”,据发刀所刻刀痕,逐字细刻,最后,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刨修整齐,叫“锯边”。制作 木版年画是用棕榈刷着色,所用颜料一般是墨水和各种水溶性颜料。

受西方思想的冲击和科技的发展,带有神袛信仰的画像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百姓的需求,门神在城市生活中已渐失用武之地,在明清盛极一时的年画艺术也已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走向衰败。

年画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年画本大利薄,生产一张年画需要20多道工序,费工费时,但买的人很少。其二 雕版易毁,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老雕版被毁,老年画几乎无存,很难形成规模。其三 大众审美观改变。现在的年画只有一些外国人和极少数国人用来收藏和欣赏。其四,年画艺术后继无人,使得年画艺术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年画这曾盛极几个世纪的传统民间艺术渐渐走向衰败。

但千百年来,中国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我们能做的不多,尽量让它继续千百年吧!

木板年画(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