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1.4 鱼说课稿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4-75380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7 10:07: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1.4 鱼说课稿

鱼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具体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第四章按照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材前三节为无脊椎动物,后四节为脊椎动物,在介绍脊椎动物时又按照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向学生展示,而鱼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类群,教材把它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走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鱼,能大致说出常见鱼类的名称;概述鱼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识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概念。能力目标:尝试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鱼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都还处在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所以我将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将认识鱼的呼吸特点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爱护动物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以及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有效的学法指导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并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自我检测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出“新”的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比较注重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交流、沟通和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我把本节课设臵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趣味认知,层层深入;随堂检测,及时反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一件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故事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汉的周女士吃饭时被鱼刺卡住,由于处理不当,2天后她开始胸口疼痛,还发烧,甚至出现休克。之后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胃镜检查发现,其食道刺入的鱼刺长约2cm,刺的周围血肉模糊。因出血严重,周女士最终不治身亡。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细节,那么我的问题是: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

2、趣味认知,层层深入

基于学生的回答,我会有多媒体展示鱼的骨骼图片,再提出问题:鱼的刺是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并得到答案。同时回顾之前学过的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它们都是无脊椎动物。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之后,我会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以鱼为代表来学习脊椎动物,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推动思考的手段是问题,激发兴趣的方法是体验。结合观察与思考我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实验过程,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看----观察鱼的外形特点。摸----触摸鱼的体表以及鱼鳞,感受鱼体表的粘滑。抓----动手抓一下,感受鱼在水中游泳时的力量。

通过这三步,完成教材P22观察与思考中讨论的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部位掌握鱼鳍的名称,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鱼游泳时的动力是由尾部的摆动产生的,对此,学生仅凭观察是不能真正信服的,如果在学生经过一番观察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抓握游动中的鱼尾,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鱼的游泳是尾部的摆动产生的。为了使学生领悟到实验手段是进行生物现象观察的重要手段,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而本节课的难点:探究鱼的呼吸方式,鱼呼吸时,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这一点与哺乳动物是不同的。学生对此会有很多质疑,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我们乐意看到的。怎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鱼的呼吸过程呢?解决方案似乎只有通过解剖才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但是解剖过程会将小鱼杀死,所以最后我选择了使用多媒体展示鱼鳃的结构。这样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示范要爱护小动物。在这样的德育熏陶下,继续学习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就会事半功倍。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会层层递进,不断提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主探究,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研究生物学的兴趣与激情不断得到提升。

3、随堂检测,及时反馈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起到强化作用,随堂检测也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而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记忆技能。

五、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及知识的结构层次,掌握教师讲授的顺序和思维过程,了解教材的重、难点,所以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第四节 鱼

一、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有无脊柱

二、鱼的主要特征  生活在水中 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 用鳃呼吸 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练习

1.完成下面的图解。

体形:流线型; 体表特点: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呼吸器官:鳃;

运动方式: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有些动物如“章鱼”“带鱼”“墨鱼”“鱿鱼”,名称里都有“鱼”字,它们都是鱼吗? 答:“章鱼"“带鱼”“墨鱼”“鱿鱼”等动物虽然名称里都有“鱼”字,但只有带鱼是鱼,章鱼、墨鱼、鱿鱼等都是软体动物,它们虽然也用鳃呼吸,但体内没有脊柱,体表没 有鳞片覆盖,不是鱼。

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答: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鱼和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请根据以下提示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提示: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

答:当水流经鱼鳃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则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与流人鱼体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加。

实验设计方案:将鱼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溶液中。

第二篇:《鱼》说课稿

《鱼》的说课稿

河南师大附中

吴彦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鱼》。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第四章按照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材前三节为无脊椎动物,后四节为脊椎动物,在介绍脊椎动物时又按照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向学生展示,而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的一个类群,教材把它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走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目标: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重要区别;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本节的重点确定为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由于鱼鳃的呼吸作用,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教材整合:在对教材有了充分地了解之后,我把本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并把本节课安排为一个课时。

二、说学情: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的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养鱼的经验,对鱼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他们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闭合,但是常常忽视腮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因此,结合者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学法。

三、说教学策略:

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提问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以上的教法学法将在以下的教学过程得到逐步体现,下面,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设置为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汉的周女士吃饭时被鱼刺卡住,由于处理不当,2天后她开始胸口疼痛,还发烧,甚至出现休克。之后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胃镜检查发现,其食道刺入的鱼刺长约2cm,刺的周围血肉模糊。因出血严重,周女士最终不治身亡。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细节,那么我的问题是: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

学生的回答:鱼刺是鱼的骨头!

对!鱼刺是鱼骨骼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观察鱼骨骼的标本 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鱼的骨骼图片 提出问题:鱼的刺是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鱼刺通过一条纵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

在学生有了这感性样认识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扩展脊椎动物的概念: 总结脊椎动物:像这样的动物。。就叫脊椎动物

自然界里还有很多种脊椎动物,请同学们举例。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强化对脊椎动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无脊椎动物。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征推测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特征,并尝试归纳总结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展示自己的认识和列举的实例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系统化的总结梳理,提升学生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下面我们以鱼为代表学习脊椎动物

推动思考的手段是问题,激发兴趣的方法是体验。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实验过程。

看----观察鱼的外形特点。

摸----触摸鱼的体表以及鱼鳞,感受鱼体表的粘滑。抓----动手抓一下,感受鱼在水中游泳时的力量。我提出的问题是:

①看一看鱼的外形是不是流线型,这有何意义? ②用手摸一摸鲫鱼,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最后一起总结:鲫鱼的外形为流线型,可以减小阻力,使鱼在水中游的快。鲫鱼的体表比较滑,难以抓住。

在有了感官体验之后,带领学生将认知过程向前推进。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术语量偏低,所以我采用先展示鲫鱼的模式图,再由学生对照此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头部、躯干部、尾部、口、鳃盖、侧线、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部位掌握鱼鳍的名称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在完成上一个环节的体验之后,我将会继续展示问题串,引领学生观察鱼的游泳。

我提出的问题是:

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继续展示问题串,并结合问题观察鱼的呼吸 鱼呼吸时,水从哪里流入,从哪里流出? 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鲫鱼的运动和呼吸。

学生通过观察鲫鱼的运动和呼吸,交流自己观察结果,基本了解鲫鱼的运动有尾部和鳍的摆动;在呼吸时,水从口中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交替张合。

为了使学生领悟到实验手段是进行生物现象观察的重要手段,对于鱼的呼吸我首先让学生在没有实验处理的前提下观察,然后在通过播放老师所做的实验演示视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会层层递进,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研究生物学的兴趣与激情不断得到提升。

鱼游泳时的动力是由尾部的摆动产生的,对此,学生仅凭观察是不能真正信服的,如果在学生经过一番观察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抓握游动中的鱼尾,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鱼的游泳是尾部的摆动产生的。

鱼呼吸时,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鱼就完成了呼吸,这一点与哺乳动物是不同的。学生对此会有很多质疑,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我们乐意看到的。怎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鱼的呼吸过程呢?解决方案 3

似乎只有通过解剖才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但是解剖过程会将小鱼杀死,能不能通过其他手段呢?于是我想到了使用多媒体展示鱼的鳃的结构。这样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示范要爱护小动物的理念

五、说教学理念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而采用实验手段完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习惯,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那么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独立思考中才能反思悟法,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机会和途径。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对怕动手、不会动手的学生要个别加以指导,使他们从怕到不怕,从不会到会。

第三篇:《美丽的鱼》说课稿

中班上学期美术课《美丽的鱼》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提出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幼儿情趣、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给幼儿满足感和成功感。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新《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们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折纸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折纸,一开始幼儿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真正的活动过程中由于有的步骤不易模仿,致使部分幼儿不能独立操作完成,而失去信心。那么如何通过折纸活动让孩子主动探索、体验成功呢?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适合幼儿主动操作折纸的有效方法呢?在这节活动中,我用幼儿喜闻乐见的魔术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尝试将蒙台梭利教育与折纸活动相结合,在幼儿用纸的对应角涂上相同颜色,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错误控制,从而达到主动探究、体验成功,符合《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目标。

二、说目标及准备

中班上学期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小肌肉发展和手眼协调不够完善的时期。而折纸活动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左右手协调能力以及小肌肉精细动作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的折纸活动是采用教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的方法,这种方法等于给幼儿的操作加了一个框,框住了他们的思维,养成了对教师的严重依赖性,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另外幼儿折纸水平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而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却是统一的,所以活动一结束,往往会出现幼儿“吃不饱” 或“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蒙氏教学方法,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制定为:

1、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折纸的兴趣,培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幼儿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双三角的折法,引导幼儿用正方形纸折鱼,培养幼儿看图折纸的技能,巩固折、压的技能。

教学准备:

1、活动前准备:了解幼儿现有的折纸水平,对幼儿进行简单的折纸介绍,让幼儿掌握边、角的概念。

2、活动中准备: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折纸步骤示意图,范例,正方形彩色纸若干,蓝色海水背景,海水布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点学习双三角的折法,让幼儿用正方形纸折鱼;难点是学习看图折纸。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

1、游戏法。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游戏,我用魔术、送小鱼回大海将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发挥幼儿的潜能。

2、直观形象法。即提供实物、图片、语言、活动过程直观,让幼儿获得生动的表象,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在折纸活动中演示、示范,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幼儿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和示范过程中,获得了对折纸造型的初步了解,让幼儿初步了解了过程与步骤。

3、语言讨论法。即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不清的问题,共同发表意见、商讨补充,达成共识。这在幼儿折纸有一定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开展。特别是折纸的看图活动,幼儿在讨论中,能建立折纸循序渐进的步骤观念,从而帮助幼儿在看图示折纸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4、蒙氏教育法。在折纸的对应角上涂相同的颜色,让幼儿在操作中可以进行错误控制,对于初步学习看图折纸方法降低难度,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感,激发折纸兴趣。

5、运用了操作探究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6、鼓励表扬法。即对幼儿活动的正确性的肯定和强化,给予适当的支持与鼓励,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究,让幼儿在看图折纸中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根据刚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对任何事情容易感兴趣同时也容易厌倦,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本环节我通过情景设置出大海的背景图,提问,引出今天的主题——鱼。然后用小班学过的《我有一双小小手》改编歌词作为变魔术游戏的背景音乐,变出一条鱼、两条鱼,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

2、幼儿自主探究:引导幼儿看图折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上个环节的激发,幼儿已经对本次活动充满期待。首先通过提问:“我的小鱼都是用我的小巧手变出来的,你们想变吗?”引出本节活动的重难点,出示折纸示意图。告诉小朋友:我变出的鱼是看图例折出来的,如果小朋友学会了看图,自己就也能折了,而且还能折出更多的东西,可以成为很棒的魔术师!

这个环节是重难点。中班幼儿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此处的教学上我结合蒙氏教学法为幼儿提供了精心准备的手工纸。在看图的同时,幼儿可以根据对应角上的颜色来看图主动探索,折的过程中配有儿歌,降低了幼儿出错的几率,让幼儿自己控制错误,一旦发现折出的形状和示意图不同,幼儿可以改正,实现了预设的知识技能目标。

3、结束。分享成功,送小鱼回大海。

在全体幼儿完成折纸后,响起《我有一双小小手》的音乐,与幼儿一起变魔术,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提出送小鱼回大海,与开头部分首尾呼应,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达到了预设的情感目标。

六、说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主线清晰、完整。在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其自主学习的欲望。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上,通过结合蒙氏教学让幼儿能自主突破。整个过程大家都能认真的参与活动,仔细观察,正确理解并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过程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兴趣高涨,达到了预设的两个教学目标。

中班美术折纸活动——美丽的鱼 张家口市幼儿园 席瑞芳

活动目的:

1、学习双三角的折法,引导幼儿用正方形纸折鱼,培养幼儿看图折纸的技能,巩固折、压的技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活动准备:

1、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

2、折纸步骤示意图,范例,正方形彩色纸若干,蓝色海水背景,海水布景。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你们知道看那是什么?(让幼儿看蓝色海水背景)

引导幼儿说出海水。

2、什么动物生活在海水里?(鱼)

我们现在看到的海水里有鱼吗?(没有)好,现在我给你们变一条鱼吧!

配班教师弹琴《我有一双小小手》,然后变出一条小鱼,共变出三条。

二、引导幼儿看图折纸。

1、我的小鱼都是用我的小巧手变出来的,你们想变吗?(想)

2、出示折纸示意图,和幼儿一起看图折纸。

让幼儿对应颜色折纸,边说儿歌边折。

三、结束。分享成功,送小鱼回大海。

1、我们一起来变小鱼吧。(跟音乐《我有一双小小手》)

2、听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把小鱼粘贴在蓝色背景上。

第四篇:用彩墨画鱼说课稿

《用彩墨画鱼》说课稿

今天我讲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短片、欣赏作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墨、毛笔、水彩颜料、宣纸描绘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彩墨画的过程中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形式,初步了解认识中国画。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用装饰、变形夸张等手法画鱼,并添加简单的环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绘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用色。学会运用剪、贴、画、拼贴等手段绘制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绘画的同时喜爱中国绘画。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1.重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注意鱼的变形手法和鱼鳞的排列并且使他们学习并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一种特殊变化,体验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2.难点:写意画笔墨特殊技法的运用。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演示法,诱导探究法,操作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并发现彩墨画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知识,学法:有效的绘画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发挥想像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动手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听一听等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彩墨画鱼的特点和乐趣 三,教学流程: 环节一.

1视频导入课题

播放《海底总动员》短片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导入课题 2板书:用彩墨画鱼

环节

二、,讲授新课 共同探究

1、出示用鱼的图案装饰生活的物品

2、鱼的身体由那几部分组成的?(指名)教师小结

3、播放海底世界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鱼的外形,颜色及身上的花纹,还有周围的环境。

4、赏析名家作品,感受画家如何用中国画的技法表现鱼。

5、欣赏教材中提供的学生作品。

6、用中国画表现鱼的方法有很多种,出示教材中提供的画鱼的两种画法,通过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总结。

7、教师示范教材提供的两种画法 环节

三、8、学生操作,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用彩墨的表现方法,画你喜欢的鱼。

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要丰富,鱼儿的表现要有疏密,大小,前后变化。以及用笔用墨的变化。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的发现,表扬有创意的作品,使学生们更加自信。四 展示评价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五 课后延伸。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鱼的方法各种各样,不仅仅是书中提供的这两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绘画中能够发现更多的表现方法。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开始。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鱼》,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本节所要学习的生物圈中的主要动物类群之一,鱼。它是出现的第一个脊椎动物,是在前面无脊椎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是确立脊椎动物这一概念至关重要的一节。

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及主要区别,理解鱼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鲫鱼观察及鱼呼吸特点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鱼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域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基于以上分析,在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确立本节的重点为:鱼的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为: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呼吸的特点。

二、教法和学法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物学思维,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但是本节中所涉及的鱼呼吸的特点等问题,是学生较少接触的,需要教师更多的解释和铺垫,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对探究活动感兴趣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min)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名字中带有鱼字的动物的图片:带鱼、黄花鱼、章鱼、鱿鱼、娃娃鱼、甲鱼、鲸鱼,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经验来猜测:所展示的动物都能在水中游泳,它们都是鱼类吗?以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25min)根据学生的提问,层层深入,探究中心问题。

1、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学习中,我们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中展示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形动物、线性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结构图和鱼的骨骼图片,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讨论前面学习的这些动物的结构与鱼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然后将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教师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前面学习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而鱼属于脊椎动物。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鱼骨,并尝试将脊柱分开,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脊柱是由脊椎骨组成的。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探究材料,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易于学生的理解。

2、在多种多样的鱼的学习中,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生活中见过哪些鱼呢?他们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呢?让学生踊跃回答,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适时引出多种多样的鱼的学习。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湖底世界和海洋世界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出现的鱼类,引导学生认识到鱼种类的多样性。

3、在鱼的主要特征的学习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泳的鲫鱼,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总结出鱼能在水中生活的两特点:游泳和呼吸。接下来让学生小心的取出鲫鱼,放在解剖盘中,根据课本提示引导学生观察鲫鱼在外形,体表,鳃,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通过直观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鱼有利于水中生活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将鲫鱼重新放回鱼缸中,进行鱼鳃和呼吸的观察实验,并让学生讨论:鱼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水流如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让学生理解鳃在鱼呼吸中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本观察收集到的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鳃丝中布满毛细血管对其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自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在鱼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以鱼为食材做的各种各样的实物,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引入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接着步步深入,展示年年有余的年画及与鱼相关的格言,让学生认识到鱼深深的融入到人类的生活,随后,展示由于人的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导致鱼大量减产的资料,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反馈总结,知识拓展(10min)

本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其他学生积极补充,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巩固练习,知识运用(8min)

回到课程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节的内容后重新审视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并不是所有带有鱼字的动物都是鱼类,并让学生课余时间收集不含有鱼字,而是鱼类的例子,以巩固本节的学习内容。

1.4 鱼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