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大全五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24-81332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7 01:05: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 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 学 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1)平时课堂讨论:30%(1)课堂阅读汇报:30%(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六、阅读材料与课程安排

第一单元(六次课)

1、斯大林,1920,“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第286-305页。

2、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安东尼·史密斯,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5、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200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单元(三次课)

1、Thomas and Znaniecki著,张友云译.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两次课)

(1)M.M.Gordon,1997,“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载《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 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M.M.Gordon,1997,“同化的性质”,载《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 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A.M.Guest、J.A.Weed,1997“居住中的民族隔离:变迁的模式”,载《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 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4)A.G.Darroch、W.G.Marston,1997,“民族居住隔离的社会阶级基础——加拿大之例”,载《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 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三单元(两次课)

1、M.Hechter,1997,“内部殖民主义”,载《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 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马克斯·韦伯,1998/1922,“族群群体”,载《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

3、埃德蒙·R.利奇,2010,《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4、Barth, Frederik.1969.'Introduction' in Frederik Barth 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第四单元(三次课)

1、Hevia, James.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Duke UP, 1995.2、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Dikötter, Frank.The Discourc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Stanford UP, 1992.第五单元(三次课)

1、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王明珂,2003,《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3、谢立中 主编,2010,《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篇文章,分两组

第二篇: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参考用书: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 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4. 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5.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 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7. 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 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

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对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注意阅读有关社会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配合老师搞好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并把学生在课堂的平时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计为总分的30%。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

第一章 导 论

一、什么是社会学

1、学术界对社会学的定义

2、台湾学者龙冠海比较归纳

3、我们的定义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三、社会学与常识

四、社会学的功能 思考:

实证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区别?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2.社会思想背景 3.学术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1.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3、广泛发展阶段(即是指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2、斯宾塞的社会学观点

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观点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5、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社会冲突论

3、社会交换理论

4、符号互动理论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况

1、发展阶段

2、中国社会学的薄弱环节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4、论述韦伯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章

社 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1、语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界的认识 第一种:社会唯实论 第二种:社会唯名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4、社会的定义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四、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类型

下面是两种普遍采用的划分社会的方法:

(一)“五阶段”划分法

(二)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微观的视角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四节

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1、概念

2、基本类型

思 考 题

1、西方社会学界对社会的不同认识?

2、什么是社会结构?

3、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各自的特点?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特性与分类

一、什么是文化

1、涵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二、文化的特性

三、文化的分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2、主文化和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构成要素

1、符号

2、价值观

3、规范

4、物质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层次

(一)文化的内部结构

(二)文化的外部结构

第三节

文化分析

一、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视角:

2、冲突论视角:

3、生态学的视角:

二、文化评价的几种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理性主义

3、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思 考 题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文化的特性及分类。

3、文化的内部结构。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2、从社会角度分析: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个人生物基础

二、外界社会环境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人格发展理论

(1)库利 的“镜中我 ”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略)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3、代差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二、学习基本社会规范

三、内化价值观念

四、培养社会角色

思考题

1、社会化的含义及类型。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含义

(1)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2)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对应与一系列角色期望(4)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二、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角色认知

二、角色互动

三、角色扮演的前台与后台

四、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思考题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冲突问题。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二、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戏剧理论(拟剧论)

3、社会交换论

4、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4、暗示

5、交换

第三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2、特点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集合行为?

2、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有哪些?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规模

四、群体领导

五、群体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

二、基本特征:

三、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社会群体: 思考题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什么是社会转型。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含义

二、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方法

2、分层标准

二、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

1、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

2、弱势群体问题;

3、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分层的标准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含义

二、类型

三、合理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1、什么是合理流动:

2、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社会分层?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试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农民工现象(利、弊)。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三、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二、社区建设

第三节

虚拟社区

一、含义

二、特征

三、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

2、谈谈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

3、谈谈你家乡的社区建设举措。

第十一章

一、含

二、构成要素

三、特

四、分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五、社会问题理论

1.迪尔凯姆的社会整合理论

2.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

3、社会解组论

4、价值冲突论

六、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1、人口问题

2、贫富差距问题

3、犯罪问题

4、失业问题

社会问题13

1、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请介绍你所知道的几种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2、什么是社会问题?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

一、含义

二、特征

1、普遍性

2、阶级性

3、强制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2、硬控制与软控制(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

3、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二、社会越轨的特征——相对性

三、产生原因(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

思 考 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和社会越轨? 

2、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3、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文化传递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3)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

2、人口

3、发明和发现

4、非物质文化

5、文化传播

6、思想观念与主观努力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二、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五、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初始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2)权威危机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3)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至今

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4、调查你所在的村庄或城镇,试描述其变迁过程与形式,并分析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并简述你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

第三篇:民族社会学 原创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安徽大学]民族社会学

期末论文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

——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业: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

——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摘要】:

近代以来,“西藏热”一次又一次地升温。近几年来,西藏也由于其文化及其他种种原因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1]。藏族人民以其聪慧睿智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而藏族文化也以其神秘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增光添辉。影片《红河谷》便是以藏族文化为契基,反映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的一部影视作品。通过对影片《红河谷》的剖析,藏族文化那独具特色的魅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以影片《红河谷》为切入点,通过对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文景观与信仰风俗加以进一步的研究思索来探说一个较为完整的藏域文化。

【关键字】:红河谷;藏族文化;藏族地区;民族精神;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目录

前言................................................................4

一、影片《红河谷》................................................4

(一)、《红河谷》影视回顾........................................4

(二)、《红河谷》中蕴含的藏族文化与精神内涵......................5

二、藏民族简介......................................................6

(一)、西藏地理概况.............................................6

(二)、藏族起源及其发展小史.....................................6

三、藏文化..........................................................7

(一)、藏文化总述...............................................7

(三)、藏族的信仰..............................................14

四、藏族文化与文明冲击............................................15

五、藏族文化与民族精神............................................16

六、藏文化在今天..................................................16

七、文章综述.......................................................17

八、参考文献......................................................17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前言

西藏地区在我国西南边陲,它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也处在众多冰雪覆盖的山峰的环绕之中。藏族是一个乐观、无忧无虑的民族,他们依傍着雅鲁藏布江和丰硕肥美的高原绿洲,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包含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将藏域地区独特而神秘的思想信仰、文学艺术囊括在内。坚毅不屈的藏族人民是一个敢于向生存极限挑战的民族,在藏域文化这一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渲染之下,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也更加雄伟挺拔壮丽。

由于藏区位置特殊,在藏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朝各代几乎都对藏区采取过一些较为特殊的管理和交流措施。建国之后,西藏也实现了和平解放。藏族历史中,也曾遭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2]。影片《红河谷》就是取材于1904年在西藏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它以西藏人民顽强不屈的抗英斗争为背景,不仅表现出藏民族人民的英勇斗志,也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奋争。

当然,藏域文明也收到过工业文明的冲击。藏域先民们以自身的努力保存了藏域文明的完整。本文将通过影片《红河谷》,反映出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状态。结合以藏文化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影响,展示一个美丽神奇的藏族地区。

一、影片《红河谷》

(一)、《红河谷》影视回顾

影片《红河谷》,着重塑造藏域地区神奇美丽的一面。

辽阔的西藏大草原上,一个藏族老阿妈背着一裹在破氆氇中的孩子,手中不停地摇着玛尼轮,艰难地走着,雄鹰在高空自由飞翔,人们安详地生活着。格桑救下了被乡民准备供奉给雨神然后掉进水中的女子雪儿达娃,两个人在一个藏族部落,开始了他们的生活。在这里,还有美丽任性又高傲淳朴的藏族公主。后来,英国探险队在雪山遇险,琼斯和罗克曼也被格桑救下,琼斯留在西藏修养。在这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跨越了民族和肤色,培养除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伤养好后,英国人也离开了。再一次的重逢很快,但却是以战争这种残酷的方式。

为了各自的信仰和立场,曾经的朋友站在了对立的两边。战争和硝烟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祥和,鲜血和屠杀染红了这片洁白美丽的雪山土地。一切,只有巍巍的雪山默默的见证着。

(二)、《红河谷》中蕴含的藏族文化与精神内涵

走进《红河谷》,我们不仅会看到一坐坐雪山、一道道山川。在这里,更让人倍感沸腾的是藏汉人民联合反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豪言壮举。这里,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沉睡的雪山、无垠的草原以及纯净而令人神往的海子湖„„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是藏族人民淳朴的热情和独具特色的雪域风光。洁白的哈达,美味的酥油茶,粗犷的笑声,虔诚的朝圣者,神秘的宗教,原始而精准的乌朵,美丽的传说,嘹亮的歌谣,自然的爱情,还有那雪域高原独有的美丽服饰及藏族人民内心的宁静和自然。

在这里,雪域独一无二的景观与藏族人民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风情融合在一起。格桑的粗犷豪迈,丹珠的率真奔放,雪儿的外柔内刚,老阿妈的敦厚善良,小嘎嘎的天真无邪,这些都反射着一种人类真诚、友爱、无私、守信的人性光辉[3]。通过这些藏民身上真挚的情感,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脱俗的人性之美。

同时,影片也为我们展示了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中,藏文化在面对工业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所展现出来的睿智和刚毅。一方面,藏民敢于接受西方的某些文明,如在影片中打火机的传入。但在另一方面,在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文明吞并危机时,所有藏族人民团结一起,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影片同时也以这一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以及一种大中华民族精神与各少数民族精神的完美融合。

接下来,本文就通过藏族人民的生活方面来对上诉做出阐释。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二、藏民族简介

(一)、西藏地理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这里是藏民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多在高原西南部)上,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4]。就是在这高寒特殊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了藏民族这个独特的民族。青藏高原虽绝对高度大,但相对高度小。所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这里海拔越高,面积越广,充分反映了以高为特色的高原形态。此外,西藏地区有许多著名的高山、河流、峡谷。喜马拉雅山系、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等等。藏民族就生存在这一奇特的地理环境之中,经过世代的适应、生存,逐渐衍生出一种神秘奇趣、多姿多彩的藏民族文化。

(二)、藏族起源及其发展小史

有关藏民族的的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典型的有“羌源说”、“南来说”及“猕猴变人说”等等。

“羌源说”,这一观点主要依据古代汉文史料《新唐书》的记载,认为吐蕃是西迁的羌人的后代。“南来说”则认为藏族来源于印度的释迦王系。“猕猴变人说”(或称“土著说”)是普遍流行在西藏民间,并为不少藏族史学家记入史册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说法。这一说法认为藏族来源于猕猴与岩魔女婚后所生的后代。这些说法虽众口不一,但都证明了藏民族历史的悠久。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到了元朝,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明朝承袭元朝管理制度。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办理西藏事物。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元朝把藏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统一治理之下,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也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1653年)和**额尔德尼(1713年),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1751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处,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

三、藏文化

(一)、藏文化总述

藏文化的产生依托于这个坚韧朴实的藏民族。而藏族,这个雪域民族,在雪山女神的哺育和滋养下,在一代代藏民的生活和努力中就造就了那别具异域风味的雪山文化。在影片《红河谷》中,这些都能得到美丽的展示。看到了美丽的藏族公主丹珠,你会惊叹于藏族奇异的藏族传统服饰和藏族女子的爽朗率真和她们天籁般动听的歌声;见到豪迈的格桑,你会感慨于藏文化里那些奇特的藏族技艺——精准的乌朵、漂亮的赛马技艺等等。此外,瑰丽的雪域风光、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生活方式、美味的藏族食物、藏医藏药还有虔诚的藏族宗教信徒在这里都被一一展现出来。文章下述就从藏文化的几个方面解析,共同去领略这一特色的民族文化。

(二)、多姿多彩的藏文化[5] 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1、藏族的民俗文化

藏族的民俗文化范围很广。诸如藏族的婚俗风情、独具特色的葬礼仪式、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高原民族另类的饮食及民族的礼仪禁忌等等都被包含在内。

①、婚俗文化

就婚俗文化来说,藏族各地普遍遵守的一条基本婚姻原则是——血缘外婚。这一点非常科学,血亲结婚的可能性便可因此排除。此外,藏族传统的婚姻规则可概括为等级婚姻和血缘婚姻。影片《红河谷》中,当丹珠爱上格桑时,头人(丹珠的父亲)告诉丹珠:“头人的女儿永远是头人的女儿,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的儿子。”就很好的佐证了这一原则。

藏族各地的婚俗在形式上虽有差异,但都很注重婚庆中的文化内涵。“求婚、订婚、戴头、送亲、迎亲、婚礼”这一系列的程序是藏族人民婚礼必不可少的流程,藏人通过它来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福。

②、葬礼仪式

藏人尊重生者,更敬畏死者。藏族的丧葬方式繁多并且独具特色。一般来说,分为天葬(又称鸟葬或空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藏。当然,这些不同的葬法以死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

天葬是藏族一种古老的丧葬风俗,也是古时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法。当人去世后,将遗体用白布或白氆氇包裹上,安置在屋内用土坯垒起的平台上,然后请喇嘛从早到晚念经,以超度死者的灵魂,祈祷灵魂早日升天。天葬习俗的形成,同古代藏族的原始宗教及佛教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水葬就是指将尸体喂鱼。这种水葬习俗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这里的人们认为水葬和天葬的效果是一样的,均可以得到超度。

而当**、达官贵人死后,多实行火葬。这种出葬仪式也比较隆重。普通人也有火葬者,但仪式较为简单。

塔葬又叫灵塔葬。这是过去藏族地区最高贵的一种葬仪。只有高僧大德等极少数人才可塔葬。另外,藏族很大一部分地区习惯于土葬,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土葬习惯更为普遍。

③、藏族服饰

就着装来说,为适应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藏人对服装的要求趋于厚重保温。因此,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即为“肥腰、长袖、大襟。”此外,藏族服饰追求一种比较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腰带,长靴是藏族服饰的搭配穿戴。再装饰以镶有珠宝的腰佩和腰刀,一身充满高原雪域特色的藏袍就这样展现在眼前。

同女式服装相比,藏族的男士服装显得较为宽大、粗犷。在着装时,男式的下裙边要比女性提得高一点。一般来说。藏族男子头戴皮帽,腰束彩带,足蹬藏靴,身佩藏刀。而藏族女子,则从头到腰挂着五光十色的琥珀、珊瑚等名贵珠宝和金银饰物。

此外,藏族的贵族与平民在着装方式上也有差异。贵族男子的长袍为紧身袍,裙边坠至脚背;一般男子的长袍上身较为宽松,裙边上提至膝,以便于腿脚活动,劳动或者大幅度运动时,将两袖脱下结于腰上。影片中,头人(藏族男性贵族)与格桑(藏族平民男子)的衣饰展示及对比就是对上述文字的阐释。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在结构上没有的区别,但在质地和花纹上,二者就很不一样了。如蟒缎袍之类的贵族藏袍做工精美。即使是藏族贵族也是在重大节日及举行礼仪时才穿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着这种服饰。

④、高原饮食

另一样让人赞不绝口的要数藏族美食了。藏族的饮食是美味而健康。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风速大、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位置,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藏族人独特的膳食习惯。藏区饮食主要为糍粑、酥油、牛羊肉、奶制品、奶茶、青稞酒等。

青稞是制作糍粑的主要原料,它不仅营养丰富,食用价值也很高。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牧区群众的牛羊肉食用量也较大。在牧区,牧民的帐篷或屋内往往挂着风干的牛羊肉,这是高原地区所特有的风味美食。

酥油也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从牛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与粗制的黄油十分相似。藏族群众对酥油的使用方法也很多,平常最常见的要数喝酥油茶了。在藏区用酥油茶代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无论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访,主人总是打好芳香热乎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把盛装穿在身上,把佳肴留给尊贵的客人”就是藏族人民饮食观的最好写照。牧区人民还喜欢用酥油炸制食品,用酥油炸制成的各种点心,色泽鲜艳,鲜脆可口。此外,牛奶也是藏族群众生活中美味而不可缺少的食品。

⑤、礼仪禁忌

藏族还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礼仪在藏民族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藏族礼仪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宗教礼仪和民间礼仪两类。

宗教礼仪是以藏传佛教理论为依据形成的各种礼仪。与民间礼仪相比,宗教礼仪显得更加严密、规范,也复杂得多。其中,佛坛礼佛是寺院最主要、最经常的佛教礼仪。此外,宗教礼仪还有祭祀、灌顶、密宗祭坛礼仪等。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族的民间礼仪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比宗教礼仪要简单的多,也相对自由一些。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而崇高的一种礼节。所以,当罗克曼率领英国军队入侵藏时,不知情的热情但真诚的藏族人民(格桑)还是手捧洁白的哈达,但没想到迎来的却是硝烟和战争。

此外,磕头也是藏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是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礼仪。敬酒和喝茶也是藏族人民的礼节之一。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藏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到酥油茶,但是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数。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禁忌,大至国家,小到个人,禁忌总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藏族人民也不例外。从大处来说,藏族禁忌的文化基础是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即藏传佛教所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藏族禁忌可分为佛教禁忌和民俗禁忌两种,但也有一些禁忌属于制度或者礼仪等。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两种禁忌往往紧紧联系在一起,难以明确分开。相比较来说,佛教禁忌比较复杂而且十分严格。例如:除**之外,成人一般忌讳他人用手触摸其头顶;禁止在寺院、佛堂抽烟、打闹或者嬉戏;忌讳妇女在月经期间进入寺院或佛堂等。较之佛教禁忌来说,民族禁忌虽相对宽松,但也不失严肃,比较特殊。比如说:在待客时,忌讳用有裂纹或者带有豁口的碗碟和杯子;忌讳在客人面前被空桶、空纸篓经过;忌讳直呼其名等等。

自然,这些民族禁忌和风俗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禁忌、风俗礼仪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正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藏族人民的风俗文化是在包罗万象。除了上述的五个方面外,诸如藏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特色的藏族节日、藏族的伦理道德等等实际也囊括在内。这里,就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不做一一详细的列举了。藏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这些民俗文化,也在劳动和生活中进一步优化发展着这些文化。所以至今,这些独特的藏族风俗文化依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2、藏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神奇的藏医藏药,迷人的建筑等都是藏族人民发明的科学技术。而藏族人民优美的诗歌、神话、民间传说,动听的音乐、民歌民谣,悠久的史诗等等则构成了藏民族瑰丽的文化艺术。

①藏族的科学技术

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藏药凝聚着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公元前400年至500年已经开始出现藏医药学的萌芽。藏医理论认为,影响人体的有三大因素:“隆”(即汉语中的“气”)、“赤巴”(赤巴乃“火”之意)和“培根”(谓之“水”);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精;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和汗液。藏医在用药方面,以“三因理论”为指导,表本兼治,治本为主。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是对藏医药理论最好的阐释。进入20世纪以来,藏医藏药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藏医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各国、各民族优秀医学成果的基础上,正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走向世界。

而藏族的建筑艺术也是独具一格。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有着自己古老的建筑艺术传统。藏式建筑的风格是在藏族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如在小邦部落时期出现的碉式建筑风格,再如在吐蕃王朝时期出现的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风格和以桑耶寺为代表的寺院建筑风格等[6]。这些也逐渐容入到藏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建筑中,成为藏区建筑的代表。

比如说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平面布置逐层向后退缩,下层屋顶构成上一层的晒台。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碉房迥然不同的是藏民族另一种传统民居——“帐房”,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

②藏族的文化艺术

而藏族的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影片《红河谷》中,丹珠在面对西方侵略者时淡定而从容的歌声,老阿妈告诉雪儿达娃的那个美丽的关于波西的神话传说都向我们诉说着雪山女神的丰富神秘和多姿多彩。

其实,早在藏族文字出现以前,民歌作为口头文学的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自从藏文推广应用以来,民歌经过文人们的整理、提炼和充分运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藏族民歌分为“勒体”和“谐体”两种。这里所指的民歌主要是“勒体”民歌。“勒体”民歌产生并植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它的流传十分广泛。“勒体”民歌语言朴实、精炼,节奏明快,易唱易记。藏族民歌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仅可诵可唱,且亦可伴舞。藏族民歌的艺术手法多样,语言朴素洗练,清新通俗。大部分藏族民歌摒弃花花绿绿的词藻,不搞事物的堆砌,以朴素、明快的线条来刻画艺术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名、如临其境质之感。在影片《红河谷》中,丹珠死前唱的那首民歌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些特点。“青青的湖水次仁拉索,流躺着姑娘的心次仁拉索,流过高高雪山次仁拉索,淌过青青草原次仁拉索,蓝蓝的湖水里呀次仁拉索,流淌着姑娘的心次仁拉索。”优美的民歌诉说出藏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民族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也是十分丰富多彩。藏族的民间故事可分为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和口头流传的故事两类。书面故事有《尸语的故事》,口头流传的故事有《阿卡登巴的故事》、《茶和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来自百姓,贴近生活。有的赞颂机智人物,反抗压迫剥削;有的反应恋爱婚姻自由;有的是动物语言故事;有的则是美丽的神话传说。总之这些故事各有自己的特色,题材也多种多样,灵活变化。但都从各个侧面反应了当时藏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民众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此外,藏族人民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首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也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和瑰丽的雪域风光一样,向世界人们展示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三)、藏族的信仰

藏族自古以来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信仰,无论是早期的图腾崇拜还是之后的宗教信仰。藏族,始终是一个拥有丰富思想的民族。也正是由于其信仰的复杂性和宗教本身的难以界定,影片《红河谷》就未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详细的阐释,只在片头和片中穿插以教徒神圣的朝拜。总结来说,藏族人民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类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第三类则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其中保留了许多原始信仰的特点)。

苯教作为继原始信仰之后对藏族影响深远的一种宗教,至今仍是一部分藏民唯一的信仰。“苯”是藏文古词,“念诵”之意。苯教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笃苯、洽苯、觉苯。苯教“唯镇鬼怪、上祀天神、中兴人宅”。认为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诸神祇存在,人死可为鬼神,鬼神殁灭可转而为人。鬼神可主宰活人生命。只有神可解除鬼的危害,因此杀牲祭祀、祈福、禳解等成为苯教的特点。据载苯教法事非常之多,有360种禳祓法、8.4万种观察法、四歌赞法、八祈祷法、81种超荐亡灵法、81种镇邪法等。从苯教为代表的古象雄文明对藏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从现在藏区看,苯教寺院和苯徒仍然数量不少。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第二类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众多教派以及**转世制度,显密兼修,尤重密宗的修持,可以说既有外来因素,又深受古老苯教的影响。

佛教最早传入藏土的时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吐蕃第28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据说当时从天空降下佛经和金塔,藏族的佛教史家们便称此为“佛法之始”。公元七世纪时,赤尊、文成公主进藏,也带来了部分佛像和佛教经典。同期,吐弥桑布札师徒与印度阿黎古萨诺和婆罗门香嘎、克什来尔人达奴,汉和尚玛哈德娃才等翻译了《宝云经》、《宝箧经》、《宝集咒》、《月灯》、《百科拜悔经》等佛教经籍。译经的开始标志着佛教真正进入藏地。

最后一类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藏区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众多的年神和山神、龙神(一种生活在地下的神)、赞神(住在天空中)还有家神、灶神和诸多的禁忌。动物崇拜的类型在藏区也很多。比如牦牛、虎、羊、雄狮等,藏族人以狮来象征部落、民族的强悍、英雄、蒸蒸日上。鬼魂和祖先崇拜在藏区中也较为普遍。在现在的葬仪中,有关鬼魂、祖先崇拜的现象不少。此外,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在藏区现今仍然存在。

四、藏族文化与文明冲击

在影片《红河谷》中,以琼斯、罗克曼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格桑为代表的藏族文化产生过两次直接的对撞。只不过,前一次,琼斯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来探视这一文化,琼斯在藏养病期间,两种文明跨越了国际进行恰当的融合,呈现出一种安详的状态。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第二次英国对藏的入侵战争。以罗克曼为代表的殖民文化又一次和坚韧不屈的藏文化发生“冲突”。这一次所谓的文明冲击,伴随而来的只有血和硝烟。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藏英文明冲突实际上也是中西文明冲突的缩影。在文明的演进与融合中,不同文明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必将带来文明融合中的冲突,而和平的方式会使两种文明进一步融合,各取所长,互相进步。而一味的强权入侵或者错误的低估某种文明则会导致文明的终结或消亡。

这一点,不仅可以见诸于历史社会,同时,也适用于现当下。因此,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重中之重[7]。

五、藏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以来延续发展的藏族文化。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藏民族历尽磨难而生生不息[8]。

尤其是在面临民族或国家危机时,这一民族精神便会进一步体现出来。《红河谷》中,当藏族人民共同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他们前赴后继,毫不畏缩。影片中,当子弹被打完时,**便以肉身去运送弹药。他们迎着枪林弹雨,此时,民族精神得到最好的体现。

藏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员。同样,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也是华夏文化精神中瑰丽的部分。这里,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共有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及爱好和平的光辉;这里,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华夏民族的精神核心。正如老阿妈时时挂在嘴边的那个美丽的传说:“雪山女神珠穆朗玛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大海中的贝壳,过了很久„„才长成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有十个雪山姐妹,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六、藏文化在今天

今天,悠扬嘹亮的歌谣《青藏高原》让人们对藏文化产生无限的敬仰;藏传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仓央嘉措的动人诗歌更让人惊讶于优美的藏传文字表达。当然,勤劳努力的藏族人民并没有就此停住前进的步伐,在藏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藏民也在努力地丰富着他们的文化和文明。藏族文化艺术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正在走向更加繁荣的新阶段。

现在的藏文化不仅具有过去的传统典雅,也具有了现代化的部分。青藏铁路建成之后,藏人对外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他们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了藏文化中,为藏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人类历史已经迈入21世纪,藏族文化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而魅力不衰,为华夏而自豪,为世界所瞩目。

七、文章综述

悠悠高原,茫茫雪域。藏民族以其辉煌的历史,拥有博大精深而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享誉世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藏民族脚踏着这块世界的制高点——青藏高原,他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浩如烟海的藏族文化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美丽的布达拉宫,高原俊美的雪域风光,藏族人民朴实坚毅、热情虔诚的民族性格等等,这些都历来为祖国甚至世界人民所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尽管藏民族和藏文化也有些许瑕疵,但她总体上仍如神秘而美丽的雪山女神一样,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尊重。

八、参考文献:

[1] 赵永红(藏).《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 周毓华,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 文华.《跳动在主旋律上的一个响亮音符——电影<红河谷>创作的一点思考》.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月第4期。高原民族,雪域文化——从电影《红河谷》看藏族与藏族文化

[4] 周毓华,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5] 季羡林,张正明.《藏族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6] 罗桑开珠.《论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以藏式建筑为例》.中国藏学报.2011年第3期(总第98期)。

[7] 柔萨尔.《英美文化与藏族文化对比》.中外文学文化研究.2012年3月。

[8] 赵永红(藏).《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第四篇: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社会学 Economic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205j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

3学分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 容 简 介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显学,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系都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社会学课程。本课程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经济制度、企业与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文化·网络与经济等内容。

教 学 大 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48学时

(一)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6学时 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三、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二章 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

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二、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

三、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四、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探讨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象、体系,掌握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中国经济社会学

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学的渊源流变;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试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2.试比较分析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三者理论体系的异同和关系。3.试述经济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起三落。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4学时 第一节 理性选择范式的源流

第二节

理性选择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第三节

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四节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的和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学的最新发展,理性选择既是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长期学术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科交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从“旧”到“新”的学术发展脉络,掌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及其地域特征,把握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本章重点和难点: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内容:理性选择理论范式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简述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2.简述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3.如何评价理性选择理论。第四章 社会资本

6学时 第一节

社会资本研究概况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定义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分类 第四节 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五节

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批评

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资本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章主要讨论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的研究。本章对经济学资本概念与社会学有关人们的社会资本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并对经济行动主体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经济社会学有关社会资本的基本研究。

本章重点和难点: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意义;社会资本的分类; 主要内容: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分类,社会资本的分析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简述不同研究视角的社会资本定义? 2.简述微观层面(个体层面)的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3.简述宏观层面(社区层面)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4.对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评价。5.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6;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因素有哪些? 7.社会资本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定具有正面影响吗?为什么?

8.请自己设计一个小调查,对你所处的班级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第五章

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4学时 第一节 市场转型的渊源 第二节 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梳理有关市场转型的种种观点之后,着重介绍了市场转型在我国的特殊性,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探讨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市场转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市场转型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市场转型的不同阐释。教学重点和难点:市场转型的渊源及不同理论。思考题:1.什么是市场转型理论?

2.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文化视野的市场转型?

4.简述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市场转型研究?

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6学时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第二节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第三节 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本章重点和难点:市场交换的理论;交换行为的微宏观制约机制;礼品经济、搭便车行为的解释。主要内容:交换行为的含义和类型;交换中的理性和情感;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交换行为与网络结构;礼品经济;搭便车行为。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更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2.论述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3.论述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4.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交换行为的研究主题。第七章

消费行为

6学时 第一节 消费行为研究概述

一、消费行为的含义

二、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第二节

参考群体与消费行为 第三节

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四节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一、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倾向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经济社会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有关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消费行为的不同阐释。

本章重点和难点:消费的含义;家庭庭消费行为理论;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主要内容:消费行为的含义;家庭消费行为;个人消费行为;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文化中的消费行为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科对消费行为研究的异同。

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3.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从这个角度分析消费行为全球化趋同的原因。第八章

劳资关系

4学时

第一节

劳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劳资关系演变及理论 第三节 劳资关系系统分析

第四节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劳资关系的分析是经济社会学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章主要阐述经济社会学对劳资关系的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劳资关系的系统分析,理解劳资关系的经济社会学含义。

本章重点和难点:劳资关系的系统分析、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 主要内容:劳资关系概述;劳资关系系统分析、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什么是劳资关系,劳资关系有何特征。

2.劳资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类型。

3.简述解决劳资冲突的机制

4.简述劳资关系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5.如何理解劳资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第九章

经济组织

4学时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济学视角的比较 第四节

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对企业和产业组织等经济组织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对产业组织研究的基本视角和观点。理解企业作为社会建构的含义以及企业的社会活动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企业组织的社会学视角和经济学视角研究;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主要内容:企业的产生、组织形态、市场性和社会性;公司控制与治理;企业间关系;产业组织和产业区域。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结合知识经济企业的组织形态特点,分析公司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2.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性。

3.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学意义进行讨论。

4.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形成了相当专业的产业集群或者专业市场,试选择某区域进行个案观察和小组讨论,对该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十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4学时 第一节

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

第二节 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在认识 第三节

企业家得以形成的行为动机追溯

第四节 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 第五节 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企业家精神的不同概念和在再认识,了解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机遇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中的企业家成长。主要内容: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在认识、企业家得以形成的行为动机追溯、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谈谈你对企业家的理解,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简述动机心理学和社会边际理论对于企业家社会来源的理解?

3.企业家行为和管理者行为有何不同。

4.如何创造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第十一章

经济与文化

4学时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与经济活动

第三节

经济行为与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跨国企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对经济与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掌握文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含义;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文化的多元性、功能主义视野下的文化与经济、意识形态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东亚经济增长与文化、跨国企业与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讨论了文化、网络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新经济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意义;掌握和理解新经济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信任经济学的文化解释;网络研究的两种视角。主要内容:文化的经济功能;新经济社会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层面;扎利泽关于货币的文化分析;迪马乔关于经济周期的文化分析;信任的类型与水平;信任与交易秩序;信任与经济绩效;网络、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作为研究方法的网络;作为治理结构的网络。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试述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的经济功能。2.试述新经济社会学中最为典型的两类文化分析。

3.举例说明信任的分类及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4.试结合知识的分类,说明网络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周长成: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主要参考书:

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经济社会学”课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社会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以为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经济社会学特别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分析方法,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完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经济社会学对许多经济现象从新的视角给与了理论阐释,使人们对这些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理解,拓展了分析空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面。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全面,资料新,篇幅适当,难度适中,比较符合教学时数和学生的水平。同时也符合我校教材选择的要求。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以实行多媒体教学。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

2、在教学方法上,要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发挥和挖掘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

3、将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015年8月30日

第五篇: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部分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是教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一般来说,其研究内容多来自教育领域,而理论方法多借助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宏观的教育社会学、中观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教育社会学四个部分构成。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促进学生对我国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分析能力。

本课程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作为教材。该教材力图做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较充分地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社会学教材。

本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考试加教育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本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一、一、学科性质诸论 二、二、学科性质确定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一、一、研究对象诸说 二、二、研究对象界说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一、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二、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 三、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四、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五、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重点与难题] 一、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 二、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三、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四、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

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

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 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5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 一、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一、教育可传播和创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和知识,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可促进经济增长、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社会朝着“三个文明”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节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对策 一、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重点与难点] 一、一、应识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二、理解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战略中的作用 三、三、把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思考题]

1.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试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谈谈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3.何谓教育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对策选择是什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阶层化(7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社会阶层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一、一、社会阶层化的涵义 二、二、阶层结构与教育结构 第二节

社会阶层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一、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 二、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具体表现 三、三、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流动 一、一、社会流动概述 二、二、社会流动与教育的相互影响 三、三、教育分流问题 第四节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一、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及历史发展 二、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 三、三、促进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重点与难点] 一、一、应识记的概念: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竞争式流动、教育机会均等 二、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 三、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四、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思考题]

1.社会阶层化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试析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

3.联系教育实际,谈谈促进教育社会均等的措施。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4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从社会变迁过程中考察教育 一、一、社会变迁的涵义及类型 二、二、从社会变迁过程中研究教育的视角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 一、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二、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三、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与教育 一、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二、二、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三、三、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需求 [重点与难点] 一、一、从社会变迁中研究教育的视角 二、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分析 三、三、教育现代化的类型及当代社会背景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综述我国当前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并谈谈适应社会变迁应采取哪些教育对策。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问题(6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问题概述 一、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二、教育与社会问题的相关分析 三、三、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举要 第二节

学习压力问题 一、一、学习压力问题的概念 二、二、学习压力问题的影响 三、三、学习压力问题形成机制及缓解 第三节

青少年问题 一、一、青少年问题类型 二、二、青少年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三、三、预防解决青少年问题产生的策略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问题 一、一、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二、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 三、三、教育在解决人口问题中的作用 第五节

教育与劳动就业问题 一、一、劳动就业问题的涵义 二、二、劳动就业问题成因 三、三、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教育对策 [重点与难点] 一、一、教育与社会问题的相关分析 二、二、学习压力问题形成及缓解 三、三、预防青少年问题的措施 四、四、教育在解决人的问题中的作用 五、五、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教育对策 [思考题]

1.试析教育反作用于社会问题的双重性。

2.试举一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教育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六章

学校社会组织(8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学校社会组织的理论 一、一、学校组织的涵义 二、二、学校组织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

学校社会组织的性质 一、一、关于学校组织基本性质的几种观点 二、二、不同类型学校组织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学校社会组织目标 一、一、学校社会组织目标的构成 二、二、学校社会组织目标的差异 三、三、学校社会组织目标的整合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结构 一、一、异质性结构 二、二、多权威结构 三、三、多层次结构 第五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 一、一、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 二、二、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 三、三、离散型学校文化与统合型学校文化 第六节

学校社会组织的环境 一、一、社区与社区发展 二、二、社区结构对学校的影响 三、三、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贡献 [重点与难点] 一、一、学校组织形态与社会组织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二、二、学校社会组织属性 三、三、学校组织目标、结构、文化的社会学特征 四、四、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它的特点何在?

2.学校组织目标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学校组织结构的社会学特征是什么? 4.如何正确认识学生亚文化? 5.试述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

第七章

班级社会体系(6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班级社会体系的理论概述 一、一、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 二、二、班级社会体系的理论模式 第二节

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 一、一、社会化功能 二、二、个性化功能 三、三、分化与选择功能 四、四、照顾或保护功能 第三节

班级教学社会学问题 一、一、学生社会背景及同辈群体与教学 二、二、教师角色及教师群体与教学 三、三、师生人际关系与教学 四、四、班级社会气氛与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一、一、班级社会体系的理论模式 二、二、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 三、三、影响班级教学效率的社会因素及班级教学自身的社会情境 [思考题]

1.盖哲尔与谢伦关于班级活动组织方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试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

3.提高班级教学效率的社会学途径是什么?

第八章

教师的社会学分析(4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一、教师的专业地位 二、二、教师在社会职业等级体系中的地位 三、三、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第二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 一、一、教师角色的多维性及其转换 二、二、教师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教师职业的社会化 一、一、教师社会化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二、二、教师社会化的阶段 [重点与难点] 一、一、教师在社会职业等级体系中整体社会地位及各层面社会地位的判定 二、二、教师社会角色的类型及变迁 三、三、教师社会化的涵义及内容 [思考题]

1.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现状进行分析。

2.有人对“教师是社会代表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请给出你自己的观点。3.教师角色冲突的类型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4.试从教师社会化内容的角度谈谈教师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改革。

第九章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6学时)[教学要点]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概述 一、一、个体社会化的涵义 二、二、个体社会化的纵横结构与教育 三、三、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一、一、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及其特点 二、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三、三、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化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一、一、学校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及其特点 二、二、教师与学生社会化 三、三、学生同辈群体与个体社会化 第四节

社会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一、一、社会文化与学生社会化 二、二、大众传播媒介与学生的社会化 [重点与难点] 一、一、个体社会化的涵义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二、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思考题]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它与教育的关系怎样?

2.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作用如何?它与其他社会因素相比有何特点? 3.学校个体社会化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怎样认识学生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性中的作用。5.如何改革与完善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化功能。

三、教学参考书目

1、董泽芳编著:《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吴铎、张人杰编:《教育与社会》,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

3、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厉以贤、毕诚:《教育社会学引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陈奎熹:《教育社会学》,台北三民书社1980年版。

7、林清江:《教育社会学新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版。

8、傅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王守恒主编:《教育动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马和民等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苏]费里波夫:《教育社会学》,李震雷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16、[英]班克斯(O.Bawks):《教育社会学》,林清江译,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

17、[日]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贺晓星译,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8、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吴永军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