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链
项链 莫泊桑
11月22日
星期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根据有关语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
难点:领会文章铺垫,暗示,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
欧亨利
契柯夫
2、激趣导入
以一挂实物项链为教具,引出对项链的一番形象而富于哲理性的议论。
一挂小小的项链有时并不仅仅是一挂简单的项链,它有时会是人的一条锁链,捆住一个人的自由,绑住一个人的幸福,它有时更是以条毒蛇,吞噬掉一个人的如花青春。引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3、抓主干,理情节
A、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B、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小说三要素提炼出小说的要点。
跟情节关系最紧密的三个人物
马蒂尔德
路瓦栽
弗莱思节
小说情节梗概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真相”五个环节概而述之。
4、划分段落
第1段
梦想与痛苦 第2段
借项链 第3段
失项链 第4段
赔项链 第5段
换债务 第6段
识真相
5、分析人物
请学生自行概括人物性格。
11月23日
星期五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故事情节和各种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品味心理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细腻的心理描写
二、教学过程
1、请学生研读第1段,判断该段所用的主要描写技法:
讨论明确:心理描写
2、作者是怎样展开第一段的心理描写的?
明确: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路瓦栽夫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矛盾,尴尬痛苦的境地。
3、引导学生对路瓦栽夫人的幸福观作一简单剖析。
明确:向往幸福生活是人之常情,本身不存在什么过错,但幸福生活的获得应基于诚实而勤奋的劳动。随机引进一些反映正确幸福观的歌曲,以资说明。
4、赏析“借项链”情节
抓住文中出现的以下词语:懊恼
咕哝
恼怒
不耐烦
哭
悲痛
郁闷不安
忧愁
惊喜
跳
发抖
搂
狂热地亲、跑
5、赏析“失项链”情节
讨论:路瓦栽夫人失项链是出于什么原因?
明确:舞场上的迷狂,离开舞场时的仓促,匆忙。
6、作业:思考 项链小说结尾有何特色!
11月26日
星期一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结尾特色
2、续写结尾
二、教学重点
重点:莫泊桑的小说技巧 难点:如何学习运用这种技巧
二、教学过程
1、思考
A、《项链》这一小说的结尾有何鲜明特色? 出人意料之外
B、回读前文后,你是否会觉得小说结尾显得突兀、生硬?
明确:不会。因为前文早为“假项链”布下多处伏笔,归纳起来有三点: 马蒂尔德向弗莱斯节夫人借项链时,一句“当然可以”。反映出这挂项链在弗莱斯节夫人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力量。
路瓦栽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珠宝店老板的话解释出来丢失的那挂项链与盒子并不配套。
归还项链时,弗莱斯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再次反映那挂项链在弗莱斯节夫人心目中并不占有很大分量。
2、结尾特色
莫泊桑,契科夫,欧亨利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非常重视结尾艺术处理,他们的短篇小说结尾呈现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色,显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苏联作家漫诺夫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放到最后。”三位作家的作品都显示了这一点。
第二篇:项链
项链读后感
莫泊桑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在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后,深有感触,下面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天生丽质的马蒂尔德却因为贫穷而嫁不到,一个好人家,最后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后来为了在一个部门舞会上彰显风姿,玛蒂尔德从朋友那儿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可是,误会回来后却发现项链儿不见了。于是,为了赎回那条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和心血,可是,最后才知道那条项链儿居然是假的……可怜的玛蒂尔德!仅仅是为了一条钻石项链,她付出了她十年的青春岁月。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主要抨击、鞭挞的,就是享乐主义。然而,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思过呢?曹文轩曾经说过:“年少时,就有一种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强者。”是的。如果天天养尊处优惯了,突如其来的时间我们又怎么面对?可是如果在逆境中生长,就会让人变得更成熟。如果玛蒂尔德一开始不虚荣,是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人,彻底摆脱依赖心理,那么结局还会是这样的吗?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玛蒂尔德“美丽”、“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意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不一定条件优越就是好事,逆水行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应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面对。因为逆境能让我们成熟起来,冷静起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图名利,不图钱财。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学会沉着和冷静!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的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从模式上来说,《项链》的结局似乎是出乎意料的,然而在当今读者面前,这可能不过是雕虫小技。从前的人与现在的人大有不同:从前的人的生活经历中没有太多令他们惊讶的事情,所以在平淡的大氛围中,稍微改变行文思路,就能使同时代的人对其文章之变化深感出乎意料;现在的人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每天都有新事物诞生,不时就有新的科幻题材上演,现在的人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极快,想事情不再像从前的人那样循规蹈矩,把一些路按照原来的办法去走,而是在行走同时对整条道路与周围道路的潜在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常常能判断出路到底通向何方,且能够发现许多以前的人所不能发现的地方。以前的人看《项链》,赞叹其结局出乎意料是非常正常的,而现在的人再看《项链》就可能在中途就有对于结局的正确预感了,自然不会在看到结局的时候再现出十分惊讶的神情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挫折、失败有时不是坏事,倒是好事。
从作者的意图上来说,《项链》的结局的确有出人意料之意。写文章自然是有目的的,第一层一定是希望通过文章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思,第二层可能是为了金钱或者名誉等等,无论如何,作家必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们广泛地接受,所以有必要在写作手法与内容构思上下不小的工夫。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过。
“
由以上两点我推出的结论是:当时一定有人也看出了莫泊桑的意图,于是顺水推舟,升华了这篇文章的成功。再由历史背景来分析,即使没有这个巧妙结局,这篇文章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也是具有意义的。法国自古就有严重的等级制度关系,在人民击败路易
十六、建立共和国以后,又曾有过路易十八的复辟,而且后来又进入了财产极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可见阶级斗争之激烈,从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对抗到伟大的第一次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六月起义被镇压,长久都未能分出胜负。莫泊桑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而贵族们的光辉在十九世纪中叶已然被资本主义者所远远盖过,更何况是没落了的呢?自然,莫泊桑更偏向于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思想。在《项链》一文中,有许多处都写到了有钱人过着高等生活的奢侈也写到了无产者的诚实守信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无疑是在颂扬和同情那些无产阶级的人们。所以,就这点而言,莫泊桑写作的根本目的已经达到了。可见莫泊桑设立这样一个“小机关”的确有意让读者们感到惊讶,但这不是他的终极目的。然而今天,当我们说起莫泊桑的《项链》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去称赞其结局的出人意料、称赞作者的构思巧妙,却并不重视《项链》所表达的作者的对像主人公那样诚实守信的赞美与对他们贪慕虚荣的怜悯,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三篇:项链
《项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理清情节,在情节发展中注意欣赏精巧的结构,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性。
2.评价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重点难点:
1、欣赏精巧的结构。
2、评价人物形象玛蒂尔德。教学方法:
1、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效果。
2、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教学过程:
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有过夜会狂欢,她曾受尽十年辛酸,她是谁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项链》那浮华的社会看看主人公是怎样生活的?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世界短篇小说创作情况。
2、学生介绍莫泊桑。
3、学生介绍课文背景。
4、学生听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5、学生检查“自主落实”部分练习。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结构。
2、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
三、课堂达标教学
1、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大部分:借项链(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个宝物跑了。”)第二大部分:失项链(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信。”)第三大部分:赔项链(从“过了一个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第四部分:发现项链是假的(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老师小结: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舞会上,主人公大出风头,却乐极生悲,“丢项链”;为了赔偿别人的项链,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赔项链”;凑足了项链的价钱,却欠下了一笔需整整十年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才能偿还的债务,于是她不顾一切“还债务”;最后,当她松了一口气,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她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小说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让向往豪华、追求舒适的玛蒂尔德从梦幻的云端结结实实地被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真是“一夜虚荣,十年辛酸”。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人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至高点和转折点。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亦是小说的高潮。
3、鉴赏精巧构思(1)“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
明确:序幕写她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2)“丢项链”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
明确:舞会上的狂热,以及后来的逃走,很容易丢失东西。(3)“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情理?在文中找出依据。明确:三次伏笔:女友的慷慨——老板的回答——还时女友的随意
4、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巧妙之处:
(1)结局的出人意料。项链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通过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而且读者也会感到意外。
(2)铺垫与伏笔,为开展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意料之外的事情,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说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深思。深刻之处:
(1)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小说通过这样一个十分巧合而又真实自然的故事,尖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2)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都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3)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四、总结
全文以“项链”为线索从“借”到“失”,从“失”到“赔”,步步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如此环环相加的情节,如《智取生辰纲》中伏笔与照应的手法,《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作业
1、分析马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塑造。
2、完成“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人物性格的塑造。
2、分析马蒂尔德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说为突出人物命运的不幸与难测,作者设计了丢项链这一看似偶然事件,又设计了识项链这一戏剧性的结尾,鲜明地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特点,今天我们一起鉴赏人物性格。
二、检查作业
1、检查“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
2、说说作者是怎样塑造马蒂尔德的。
三、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鉴赏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
四、达标学习
1.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①借项链前,有一个词语使用频率最高,是哪个?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梦想;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②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明确: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学生快速阅读第4-7节,提问)
③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明确:陶醉 ④舞会结束,她想到的是什么?明确:赶快逃走 ⑤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明确:她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一个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⑥怎么还债的?
明确: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剧洗杯盘、洗衣、倒垃圾、提水、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⑦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总结:小说《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态。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人物形象极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个小职员的妻子,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怀有无限羡慕之情。由于对婚姻的不满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个有钱的女友回来,“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几天。她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妇女。为了在夜总会上出风头,以满足她的虚荣,她想方设法准备衣着,并向她的女友借来项链。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中竟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偿项链,她不得不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去过穷人才懂得的艰苦生活。她千辛万苦地度过了十年的艰辛岁月,片刻的虚荣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酸。这正是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的一个强烈讽刺。但她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谁知用十年辛酸还清债务以后,才发现原来项链是假的,这对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强烈的虚荣心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必然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1)课后练习二,提供了对玛蒂尔德的三种看法,请同学选择或综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思考、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2)教师归纳:
①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她的“梦想”引起的,题中指明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跳出阶级论,思考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爱豪华的心理,虚实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她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她那狂乱的虚实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②作者在文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成全你!”玛蒂尔德是不是听任命运摆布,她心中有无宿命论思想?
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做敢当的自豪。
③题3认为“她先是因为虚荣心导致错位,后又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她美丽的可爱在哪里?
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综合点评: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反映了人性的渴求,同时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容易为激情所驱使,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等等。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妇女形象。作家借她嘲讽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五、总结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努力。结果,她从梦幻的云端被结结实实地摔了下来,并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作为代价。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三、课文的结构
(一)故事情节
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二)几个问题
1、两处关键情节
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
第一处: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处:披衣逃走。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2、出人意料结尾 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
①借项链时:“挑吧,亲爱的”、“还有呢。你自己找吧”、“当然可以”————可见不珍贵
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
②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 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③买项链时:“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
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四、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
(一)学生阐述(阐述的观点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正反面兼有的)
1、“诚实守信”观
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2、“勤劳坚强”观
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3、“纯洁高尚”观
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4、“热爱生活”观
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心理描写
重点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
1、完成下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 项目 现实 梦想
住宅 寒伧 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 墙壁 黯淡 东方帷幕、古式的壁衣
家具 破旧 高脚青灯、宽大椅子、精美的木器 饮食 简单 精美的晚餐、佳肴、鲈鱼、鸡翅 穿着 粗陋、朴素 漂亮的服装、珠宝首饰
用具 桌布几天不洗 珍奇古玩、亮晶晶的银器、名贵的盘碟
心理 痛苦烦恼悲哀伤心悔恨失望 跟亲密的男友交谈、跟女人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得人欢欣,被人追求
概括: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2、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象’或‘联想’?
(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给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梦想”解释的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象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三)动作、语言描写
重点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教师提示:“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学生找出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
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
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
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
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
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
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 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6、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
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课,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四)对玛蒂尔德悲剧根源的分析
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极细小的一件事”——强烈的虚荣心——错误的人生观——崇尚金钱、贪慕富贵的社会环境
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 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 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第四篇:项链
《项链》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2.分析心理描写,研读人物形象。
3.欣赏文章的空白特色,多角度评价小说人物。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教学难点:评价小说人物
教学方法:讨论法,研读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好好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然后这个人想:“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人观察同一只虫子,但见解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
生答,教师小结引导:对,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为什么思考的角度会不同呢?这其实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你看,第一个人,他的经历特点是遭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气馁、退缩;第二个人并不是遭到一点挫折就退缩,而是做事一再失利,却仍然闷着头蛮干一气。所以他们观察同一只虫子,获得的启示却迥然不同。鉴赏文学作品,道理其实也一样。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其中也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教师板书“莫泊桑”
提问: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得什么内容?
明确:《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莫泊桑简介
引导提问: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
明确:
他们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他们的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文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他们虽然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写短篇小说。比如,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欧亨利除了300多个短篇外,也还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亲身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确作者: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与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什么关系呢?(师生关系)
代表作:成名作《羊脂球》(短)。
《一生》,《漂亮朋友》(《俊友》)(长)。
二、整体感知
布置预习:
1、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情节展开的线索是什么?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
1、检查预习(1)、提问: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链
(2)、提问:围绕项链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3)、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整个故事情节简略地复述一下。
2、理清故事情节(小标题)
三、分析课文
(一)背景
1、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个人条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2、玛蒂尔德的个人条件优越却偏偏生活在这样一个并不是很舒适的家庭,所以,她的心理失衡,对现实严重不满(“不幸”),“梦想”联翩,她梦想到了哪些内容?
3、女主人公的这些“梦想”表现了她什么样的人性弱点?
4、这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借项链
(三)失项链
丢失了别人昂贵的项链,玛蒂尔德为什么不去买条假项链充数,却买了条真的还给人家呢?
(四)还债务
经历了十年非人的还债生活,玛蒂尔德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到相关的段落
(五)识项链
1、以喜衬悲的写作手法
2、假项链的暗示
3、故事在高潮中结尾,是一个没有交代结局的结局,请大家设想一下结局。
四、人物形象分析及塑造方法
五、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提问: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她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虚荣心吗?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这正是此问所追求的效果,我想也是作品所追求的效果。再举二例引导学生品鉴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一: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例二: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咋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己在心中。
2、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指明确了项链是假的,空白是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了些什么。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
说明: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功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燕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漠泊桑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你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大大降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心中己有了自己的玛蒂尔德,这不就是最完美的结局吗?
【艺术是不能追求统一的,得到了统一,便落入了平庸。】
3、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文章结尾。
《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荷花淀》
总结语: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曲折,使作品波澜起伏,摇生姿。本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深。这样的蓄势就是文章的铺垫,最后的直落是而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要“圆”的,而非“扁”的。也就是说,应切合人性的特点,应合乎现实生活,应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一首好歌,会令人有余音 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又可称之为“豹尾”。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续写后面发生的故事。
第五篇:项链
项链
【教学目标】1.赏析莫泊桑小说独具匠心的结构技巧。2.通过赏析人物描写,来认识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
3.使学生在小说的欣赏中,训练表现力,激发想像力,培养创造力。【教学重点】1.体会作品精巧的构思。2.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2.人物命运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1.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分析情节特点和人物形象。2.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根据情节进行合乎情理的续写,以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欲望。3.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以短篇小说而著称的非止一人,但有一位作家却以他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的成就而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他就是莫泊桑。莫泊桑的小说不仅在法国被视为精品,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我们在初中时学习过他的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项链》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我们阅读课文,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二、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省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代的莫泊桑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中学,他已在诗人布朗的指教下开始学习文学写作了。中学毕业后,入大学学习法律,这一年正值普法战争爆发,他又应征入伍。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里做了九年的小职员。这段经历使他对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深刻的了解。1880年,他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此后莫 泊桑在短短的10年中,连续发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还有诗歌、剧本、札记、评论等各种作品。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可用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三、鉴赏小说的结构:
1.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复述小说情节,理清结构
提问:这篇小说以什么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有哪些故事情节?情节的变化又怎样? 明确: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围绕“项链”这条线索,写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场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最后却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构成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复述熟悉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通过结构图,体会构思的整体特点。)
线索:项链
情节:梦想——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娓娓道来——急剧增温——飞流直下——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归纳特点之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 2.赏析结尾艺术
(1)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不突然、意外,联系全文,就会发现前面已经有三处伏笔了,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归纳特点二:结尾巧妙,善于铺垫暗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大胆地往下推想(要有情节)。(在学习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分组讨论,摘录几个想像的要点:(1)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法郎,过上了浪漫幸福的生活。(2)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整天念叨着:“项链,假的!项链,假的!”从此,她的身影出现在精神病院里。(3)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4)玛蒂尔德取回了那挂付出了她十年心血的项链,拿到珠宝店去换钱,可对方却告诉她:“这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300法郎!”
(3)让学生讨论:“刚才我们想像丰富,新意迭出,可作者却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是为什么?”
点拨:刚才我们能接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文学欣赏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假如作者再往下写,就剥夺我们的思考了,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接受他唯一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小说创作也一样,需要创设一个“空筐结构”,留下许多东西让读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读者有想像的最大主动性和自由度。
归纳特点三:结尾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四、小结及课外训练:
本课我们通过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对本文巧妙的构思已有了清晰的把握,构思的特点也已了然于胸,课后我们根据读写一体、以读促写的原则,进行写作迁移训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给老师提供的一篇小小说接上一个合理的“龙尾”。附板书:
项 链 莫泊桑
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羊脂球》300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 线索:项链
情节:梦想——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序幕——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娓娓道来——急剧增温——飞流直下——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归纳特点之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
附课后记:
项链(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赏析课文中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步骤:
一、还原性赏析,领会小说原意,认识作者笔下的人物:
还原性赏析,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还原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原貌。
在赏析时,我们主要通过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认识人物形象。选取两个片断分析。(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领会更容易些)
1.第一片断:赏析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从“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到“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提示:让同学闭上眼睛,静听这段话的配乐朗读(配上富有温馨情调的钢琴曲,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同学边听边展开想像,让主人公的种种“梦想”场景活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后教师抓住“梦想”一词,问同学:“刚才我们美美地畅想了一番,感受到了玛蒂尔德丰富的想像力。可作者为什么用‘梦想’,而不用‘想像’或‘联想’?”为准确把握“梦想”一词的含义,可让同学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有两个义项:①妄想,空想;②渴望)。查阅之后再问:玛蒂尔德的“梦想”,是词典义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兼而有之?用上这个词,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同学先自由讨论,之后再抽请一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明确:玛蒂尔德的“梦想”,两个词典义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像的事情不太可能实现;其次,她虽然是“空想”,可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预示了悲剧的必然发生。
2.第二片断:赏析玛蒂尔德“借项链”一节(从“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恼”到“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让学生体会准确、生动的词句对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欣赏品味时给他们较充分的时间,不能太仓促。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同学自由发言,不点名,不推选,发言力求完整,教师不作插话。)
提示:“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细腻、准确地刻画出玛蒂尔德借项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请各位好好欣赏,细细品味,并向同学介绍你的感受,让大家共享。
分析: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3.分析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
点拨:上面赏析了玛蒂尔德心理描写的两个片断,了解了她的性格,下面我们就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展开讨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然后前后两个小组互相辩论(全班同时进行),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
师生分析: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 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古代奴隶身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根源,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小结及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语言,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认识了作者所塑造的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那么,你对玛蒂尔得是否有自己的看法?下节课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请同学写成小短文,300字以上,准备在课上交流。
附板书:
附课后记:
项链(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进行创新性赏析,发挥创新力,说出自己眼中的主人公。教学步骤:
一、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欣赏自己眼中的人物:
点拨:上节课我们领会了作者的创作原意。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总会在阅读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作者,冲破框框,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开展自由讨论,来个“玛蒂尔德其人大家谈”,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先按观点分组,同一观点的人坐到一起去,共同研讨,继续完善自己的观点,力求自圆其说。最后请每个观点的领头人上台演说,阐述本组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并在课文中找依据,加深思考力度。教师注意引导区别两点:1.爱美之心与虚荣心;2.追求美好生活与虚荣心。)
一些正面参考观点: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小结: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同时又要敢于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文学欣赏,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让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
三、可提供课外资料,继续引导学生多方面认识人物形象:
附板书:
附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