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大全
深化教育科研 促进学校发展
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第一小学
2010年,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仍继续坚持“科研兴校”思想,围绕“高效课堂” 和“经典诵读”主题,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实验研究为切入点,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扎实推进新课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学校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现将本学期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学习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科研结合等有效手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学习中积累
作为教师,以为凭一本教材,两只粉笔就想教好书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引导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积淀,在学习中提升,定期为教师开放图书室,推荐阅读书目。除了加强教师的学习自觉性与自主性之外,我们还有专题学习,围绕课题的学习、围绕高效课堂的学习,提倡教师在学中思、学中悟,将每次学习体会写成短小的心灵感悟,力争学有所获。同时我们还邀请专家、学者,例如荆州教院的陶然副教授、荆州教科院王佑军副院长、沙市教科院的彭传新副院长等领导专家来校讲学,为教师成长充电。此外,我们也积极引导教师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在课堂中历练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师队伍,能否塑造出一支德高业精、专业化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①制定方案,全校动员
开学初,教科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北一小《我心中的高效课堂》教师论坛活动计划、北一小《立足常态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然后又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文件精神,明确“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
②专家引领,解读理念
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效课堂”的研究工作,我校先是聘请荆州教育学院副院长陶然教授来校指导老师们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学习,帮助老师们站在新的高度来看我们的教育,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之后,我校又邀请了荆州教科院王佑军副院长就“高效课堂”做专题讲座。王院长不仅从理论高度,而且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他在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成果。王院长的讲座详细生动,内涵丰富,使全体教师对构建高效课堂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并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也为全体教师指明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努力方向,为我校全面实施“立足常态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确立了领航标。
③论坛活动,人人参与
在聆听专家讲座后,全校教师分语文、数学、综合三大教研组学习讨论专家报告。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要全面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课堂与高效课堂之间的差距并进行自我整改。在此基础上,除男教师55岁以上、女教师50岁以上,包括代课教师在内的50多名教师都参与校内的“我心中的高效课堂”论坛活动。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先结合实际情况选定论题,撰写论坛初稿。再按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分别进行“我心中的高效课堂”的初赛,各教研组推出2名选手参加学校决赛。最后由教科处孟海霞主任主持“我心中的高效课堂”论坛展示活动,各组推出的6名选手进行决赛,以脱稿演讲为主,学校组织评审团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推荐其中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沙市区11月份“高效课堂”的展示活动。
通过这种人人参与、层层铺开、步步深入的论坛活动,力图使我校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④常态教学,逐步落实
我校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应落实于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有效、高效上。实实在在上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备好每一节课。在常态教学中构建的高效课堂应该是自然、真实的课堂;应该是简约、朴实、细腻的课堂;应该是和谐、欢乐的课堂。当我们立足这样的常态课堂,高效课堂才会卓有成效。
所以我校一直倡导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前下功夫备课、课中下功夫上课,课后下功夫反思自己的课。提倡轻负担高质量。不提倡课后死擂硬灌,不提倡搞题海战术。我校要求教师在五个“实”上下功夫:底蕴要厚实,手段要朴实,教学要真实,双基要扎实,工作要落实。在落实双基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三维目标的完整统一。
正是学校在不断规范备、教、批、辅、考等教学环节,不断引导教师在常态教学中,逐步落实,不断引导教师创造灵动而妙趣横生的课堂,让学生去探究、去动手、去发现、去思考、去体验,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性、高效性,才会有今天的厚积而薄发。如今年刚毕业的六年级,没有加班加点补课,都是正常上课、放学,调考成绩也比较满意,我校语文均分达到83.14分,语文选做题均分达到16.79分,数学均分达到88.16分,选做题均分达到11.14分。这就是平时扎实抓好常态教学,在常态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带来的成果。
⑤同课异构,高效展示
从10月18日开始,我校开展“立足常态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专题研讨联教课活动。活动过程为:
1、各小组确定上课内容,制订活动方案。
2、组内备课,说课,修改教案后上研讨课。
3、上报展示课题和教师名单。
4、全校研讨展示活动。
5、活动总结,表彰。
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出了我校扎实、充实、平实、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风格。例如:任倩老师的美术课《红色的画》,改变了她平时一贯上课语言平淡无趣的风格,巧妙地借助音乐、画面之美着实地“创了一把情”。人性化的评价语言动其情“只要你认真的画,你会发现自己也和大师们一样优秀”,吸引式的散文诗样的语言娱其心“翠柏围深院,红枫伴小楼,我国大元帅叶剑英就曾说它是凋零的暮秋为人间留下一抹儿红色记忆”。安静的环境,配上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效果慧于心而透于言,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此时,不在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分析,他们也感受到了艺术之美。例如:《角的初步认识》是一节低年级概念教学课。彭永红老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逐步揭示角的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特别是彭老师在难点的突破上,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杨兵老师在短短40分钟内引导学生用到列举法,假设法,列方程解多种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然而杨老师课堂上生动有趣的为我们接连讲述了两次《鸡兔对话》的故事,不论是作为听课的学生还是老师都还印象深刻。同时伴着简单明了的课件演示为听众阐明了假设过程,将难点轻易转化,便于理解。这节高效的课与杨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在这次联教课活动中,我们学校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使本次联教课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小组推荐出来的老师更是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每位老师课前都有精心设计教案,多次试讲,小组成员帮助反复评议修改。每一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展示的不仅仅是上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更是各个年级组、各个学科组集体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在任务中磨砺
在任务面前,我们北一小的教师始终不把任务当作是任务,而是看成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对于任务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在今年11月底我校接到继继续教育中心关于征集湖北省2010年教育学会年会论文的通知,年会主题为“创办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与品位”,要求我校教师准确把握论题内涵,可作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解读与品味,截止时间为12月8日。时间紧任务重,前行的路上充满了挑战,遇到困难我们是迎难而上,还是退避三舍?我校崇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学校紧锣密鼓发动教师撰写论文、修改、定稿、上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共上传14篇论文就有11篇论文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获奖率如此之高也说明了我校教师不怕困难,偏向虎山行的可贵精神品质。
(四)在研究中成长
我校承担了全国、省、市、区四级科研课题,结合课题研究,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多次大型校本研训活动,有走近名师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我说我的课堂教师论坛活动,我说我的作业教学沙龙活动,有效性教学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推进了我校的课题研究,并物化了研究成果。我校的课题研究经验两次在省级交流,三次在市级交流,多次在区级交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整合在常态教学中进行的,做自己真实的研究。扎根于常态教学的科研才是有价值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科研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有道是:“天道酬勤”,正是这些年的不断磨练,我校的一批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例如年轻老师林丹、杨忠芳在课堂上的亲切自然、循循善诱;中年教师佘琼、邓敏、雷芬、孟海霞在课堂上的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年近50,仍活跃在教学一线、全国优秀教师范文巧在课堂上更是精彩纷呈、独具匠心。这个舞台不仅让我校的这些优秀教师从平凡走向灿烂,更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教师得到了历练。如杨玉萍老师在这节课中表现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点,显示出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她的成长。又如,今年3月19日,青年教师林丹在沙市区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构建高效课堂”研讨课中以一节《图形的旋转》力挫群雄,荣获创新奖。今年9月28日,青年教师杨忠芳、罗薇在沙市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构建高效课堂”说课比赛中又有着不凡的表现。在学校近期开展的“立足常态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全国优秀教师范文巧,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佘琼,荆州市骨干教师刘莉莉、邓敏,荆州市优秀教师雷芬、孟海霞等大批优秀教师,正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二、教育科研,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科研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体现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而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强化素质
我校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落实,还关注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
例:在沙市201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许晓军、沈珍俊老师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得电脑制作一二等奖,我校还获得团体组织奖,在全区只有三所学校获此殊荣,我校就位列其中。
自去年我校成功举办《走进孔子 诵读〈论语〉》大型经典诵读活动后,我校并没有止步,我们深知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所以这学期我校继续深入开展该项活动,让经典诵读延伸到每一个实验班级。我们以1——6年级15个实验班为龙头,分层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形成序列化。一年级以儿歌、童谣、童诗为诵读内容,力求彰显童心、童真、童趣,感受诵读的快乐。
二、三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格言警句为诵读内容,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温、良、亲、顺、让的品质。四、五、六年级以唐诗、宋词、元曲、《论语》、《增广贤文》为诵读内容,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更为可喜的是除了以上经典内容外,还有散文赏析、三国读书会,辩论会等主题,诵读内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两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数学教师也参与了这次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在展示课上数学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浓浓地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唐宋诗词回味悠长,汉调曲赋余音绕梁,配乐诗朗诵、古诗新唱,同学们你方诵罢我登场,将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热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浓缩的一节课是短暂的,可留给在场的听课老师与上课同学的情感、思考却是永久的,甚至是永恒的财富!
(二)减轻负担,快乐学习
学生的发展不是时间加汗水换来的,我校一直提倡轻负担高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我校继续严格执行2009年秋季教育局下发的《十条规定》有关内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做到不挤不占小学科;严格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严格规范教辅资料的使用,不随意征订。在甲流肆虐的日子里,我校严格执行清校制度,要求教师按时放学,不得拖堂,不得以布置作业、补课为由,留学生而影响清校。同时,我们又积极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抓效率,抓科学设置作业。总之,既要“马儿”吃得好,又要“马儿”跑得快,既要学生负担轻、又要教学质量高,从思想上彻底解除学生的心理重负,把自由、快乐发展还给学生。
三、教育科研,促进学校的发展
今年7月,我校凭借扎实有效的科研工作,丰硕喜人的科研成果,优质强势的科研品牌,力挫群雄,从三千多个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的称号,是湖北省中小学教育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单位,邓芳副校长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9月,我校又传捷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上,我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鲜望清主任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此外,学校先后荣膺“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 荆州市科研示范学校”“ 沙市区十五、十一五科研基地学校”“ 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
正是这些优异成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也有力地带动了我校新学年的招生工作。在招生期间,校园内每天门庭若市,短短1天的时间,我们就招到近200名新生。很多家长说:“我们就是冲着北一小近几年的成绩来的。北一小能取得那么多好成绩,说明北一小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把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里放心。”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十足。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会一直坚持构建高效课堂抓效率、深化教育科研促发展,让教师获得成功,学生得到发展,学校再创辉煌。我校将力争成为了东区人民最信得过的学校,成为沙市东区的一颗东方明珠!
北一小教科处 2010.12
第二篇: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
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
教育科研促使教师主动地自觉的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练就信息接纳筛选和运用的力,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吸收;逐步学会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理性化,实现理论的升华;形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促进学校的发展。那么,如何把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统一起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呢,通过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我的体会是:
一、教育科研可以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进行教科研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的更新,教育思潮的涌现,都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科室要努力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或者定时印发一些反映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与书目,以及教育教学前沿的研究热点问题,让教师及时广泛地了解教育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举办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与踊跃。所写征文质量较高,教师在征文中既谈了自己的一些教育理论的消化理解,也说了自己在实践中的运用,既讲了阅读教育书籍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写出在理论运用中的一些困惑。对于评选出的优秀征文,上传校园网站,组织教师阅读、交流,引发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2、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主题沙龙、学习研讨等形式交流所思所感所悟,共享学习成果。本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级别的培训学习活动,重点抓好学习后的思考,提升教师学习的质量。被派出学习的教师都认真参加,记录学习内容,写好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落实好校本培训活动。
3、加强教研组、课题组内组织学习。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进行学习后的交流。教研组和课题组发挥基层教学管理和研究的作用,每月制定一个学习主题,开展小型多样的学习活动,如:阅读、交流、评论、介绍、对话、考查等,全体参与,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的广度与深度。各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自己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实践,根据自己的学习感想,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二)教育科研可以强化教研组织 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教研组既是学校教学组织单位,也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教研组在做好传统工作基础上大胆突破,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研究形式无限制,根据授课教师需要。有的教研组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有的则采取上课——集体研讨修改——再上课的形式。这些研究形式的采用,既尊重了教师个体的需求,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又把课堂教学研讨做细做实,真正发挥了教研对教师的促进提升作用。除抓好学校
一级的研讨活动外,对于要参加市区级比赛的老师,各教研组还组织好“赛前热身运动”。给参赛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锻炼课堂教学力,为他们在比赛中创成绩提供帮助和指导。各教研组按期初计划开展“五优工程” 活动。评选产生本教研组一份最优的教案,一堂最优的公开课,一个最优的课件,一则最优的案例、反思、论文。这样的评选,激励了老师教研的积极性,又以及时、肯定的评价促进教师发展。本学期,语文、英语、数学学科教研组都组织教师参加了相应的基本功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
教科室抓好各级课题研究的实施指导工作,对学校课题作有序的规划和梳理,对现有课题作有效的管理和探索。定期召开课题组长会议,布置有关研究要求和任务,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学期末对课题研究状况作资料检查,并及时做好研究的评价总结工作。
我校省级课题《新市民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进入了全面研究阶段。该课题组所有成员在课题组两位组长的带领下,全力投入研究工作。为改变以往课题研究只有课题组有研究阶段计划,课题研究成员不知做啥的被动研究状态,每位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工作,制定了个人研究的阶段计划,这样,使本课题的研究向更细微的纵深发展,更利于发挥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校老师的支持参与下,课题组全力策划组织开展了“丁堰中心小学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有所改观,更可喜的是,不仅学生有发展,全校老师德育工作的主动性也日渐提升。大家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交流、争辩,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出谋划策,由此真正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老师成长的引领作用。除了开展好这一活动,课题组成员还从其他角度、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探求造成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原因,以求对症下药,找对方法,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形成规范,使我校的养成教育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表现出最大的效果。
(四)教育科研可以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为了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引领全体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深入研究,体验专业发展的成功意义,及时提供各种舞台,对各级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工作的要求,总是及时、具体地传达,并进行发动。把有课题研究意向性、论文写作意向性的教师召集起来,帮助他们提炼研究和写作主题,提出研究和写作建议。积极鼓励教师对
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撰写好论文、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科室做好收交、登记、选送、评比工作。对教师上交的论文案例逐一阅读,正确把握老师撰写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反馈,促进教师撰写水平的提高。对一些有质量的经验论文,送交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教学学会参加评审,提高成果水平。做好校级论文的评审工作,以评审为契机,发挥教师在课改中进行反思、参与课堂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深化教育科研 促进内涵发展概要
深化教育科研 促进内涵发展 八滩中学 仇道同
近年来,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把抓好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办学理念,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搞好校本培训,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教育科研实绩。
抓实教育科研基础工作
1.建立教科网络,健全制度管理
学校明确提出教科研工作目标:加强教科研管理,以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为抓手,强化内涵建设,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领导发挥表率作用,能身先士卒,走在科研的最前沿。校长、副校长亲自担任省、市级“十一五”课题的研究组长,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带头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论坛,及时把教育科研最前沿的信息带回学校,主动地投身到对自己教育行为的科研、反思、探究中。
学校制订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管理及考核、奖励办法》、《教师科研业务知识学习考核办法》、《教学五认真检查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立了教育科研档案专柜,科研经费落实到位。学校重视教研的过程管理,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课题阶段研讨会议、教科研经验交流会等。教科研老师及各子课题组组长均较早涉足教科研领域,拥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教科研基础,教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主课题带动、引领各子课题规范、和谐、高效运作的良性循环格局。
2.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学校鼓励教师努力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勤学习探究、善思考质疑、多动笔写作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榜样引路、示范帮教、搭建平台、奖赏激励,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科研并非负担,科研是对自身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力图使教学更有效地展开,找到更有效的教学及管理策略,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校刊《八中教研》内容充实,设计新颖,装帧精美,贴近一线教学,成了老师的知音。
落实课题研究长效管理
1.规范课题研究,严格过程管理
我校在每项新课题参加申报前,总要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把最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作为新课题的研究议题: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改进课堂教法上。
课题管理实行子课题负责人包干负责制。自课题申报立项起,课题负责人承担实质性任务,组织和督促各课题小组成员严格执行计划,每个成员明确研究的具体内容、目标、方法、活动安排等事项。每一至两个月,课题负责人具体汇报研究的最新进度、取得的最新成果、遇到的问题等。
2.提炼科研成果,深化课题研究
每学年,我校在省、市级以上正规报纸、期刊上发表、获奖教育类文章都有100多篇。在省“师陶杯”“未来杯”“五四杯”、市“农教杯”等教育教学论文竞赛活动活动中,我校老师每次都会有10多个人次获奖。在平时工作中,学校积极与教育科研单位、相关报刊杂志社联系,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指导,为教师出
成绩、出成果搭建平台,鼓励教师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并学会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理念反过来去指导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题研究。
我校结合实际,先后编写了《集邮知识》《感恩的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自强读本》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大都是我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出来的,从另一层面推进了我校各项课题的研究。
锻造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科研水平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的研究,使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岗位合格、二年基本功过关,三年能胜任循环教学,五年成为骨干教师”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教师的业务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经常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报告,让专家与教师零距离地接触交流,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理论水平。学校先后邀请了肖成全、周德藩、李
一、姚卫伟、徐金才、郭鸣明、李立勤、郑子岳、王明中等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或励志教育或心理疏导。肖成全的《有效教学》、徐金才的《道德课堂:本真教育的追寻与探索——兼谈“教育家办学”》等,为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拓宽了教师的眼界。
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开拓教师视野。学校尽最大可能多争取名额,让更多的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外出学习与教研活
动。外出学习的同志在一定范围内为其他老师做一次学习汇报或上一次汇报课,让所有教师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秀的教学、教研资源,扩大了优秀教育资源的影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拓宽校际交流渠道,“派出去、请进来”,每年都派员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与市内外二十多所中学结成了友好关系。
2.强化校本教研,推动教师成长
教学人员坚持撰写教后反思、教学随笔,记载下有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的思想火花,收集整理好相关的过程性资料,及时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以推进有效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学校定期开展以“创业杯”“敬业杯”“希望杯”为主线的各类教育科研活动,为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学校坚持“以机制保培训、以活动促培训、以骨干带培训、以科研助培训”的思路,坚持走科研——教研——培训相结合之路,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师德培训。通过师德讲座,老师树立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是教学能力培训。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各类竞赛、参加市调研考试等形式提高教学人员基本功,促进专业成长。三是教研能力培训。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理论,扎实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四是教育能力培训。青年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工作,提高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目前我校已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0多人。
深化教改实践内涵建设
1.打造自主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我校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扎实追求有效教学,追求内涵发展。(1)抓好教学督查工作。一着不让地抓好集体备课,真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合理设计课型、教学的容量、密度,以激发不同层次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沙龙形成特色。(2)、切实抓好“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落实“问题引导——诱思讨论——重点点拨——即时训练”,真正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思维的整个过程,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教学重“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因人而宜,因班而宜,做到辅导到位,训练到位,指导到位,做到因材施教,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强化作业的有效性,坚持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相结合,大胆作业改革,定时、定量、分层,让所有学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4)、以过程检测为手段,抓命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5)、抓好培优补差工作,落实措施,及时纠错,让学生真正达到“懂、会、熟、化”四字要求。学校打造的自主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有效为目的、以自主和谐为创设氛围的教改特色,得到了包括市、县众多业内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了市其他同类学校的高度评价。
2.优化办学特色,力促内涵建设
我校首先坚持抓特色,具有“教有特色、学有特征、管有特点、干有特效”的风格。(1)教有特色:教师的备、辅、改、导、考,做到既符合规律又有创新,给学生创设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时空。注重二次备课与批改,突出抓教学的有效性。(2)学有特征:学校设立各种兴趣小组,给学生创造各种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3)管有特点:学校实行年级负责制,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4)干有特效:工作讲实效、讲质量、讲速度,倡导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严管理、精细化、现代化、讲实效、有恒心的特色或 “品牌”。其次是抓特长,走“艺术”发展之路。我校从加强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艺术特色教育管理网络。学校成立了艺术特色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就高考动态的研究、教学管理和实施、教科研工作、艺术生高考志愿的填报研究和指导等方面进行具体管理,保证了艺术特色教育的顺利
实施和艺术高考本科达线率的稳步提高。我校的艺术教育有了自己的特色,已成为市内响当当的教育品牌。
教育科研不仅兴教、兴校,也兴人。正是在教育科研的引领、推动和促进下,我校正从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逐步成长为深受领导和群众赞认可、焕发生机的年轻学校。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注重科学、规范管理,不断优化过程管理,立足校本研究,继续抓实自主性课堂建设、有效教学工作,坚持走教育科研强校之路,力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的长足发展,不断提升层次。
第四篇:深化民主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
深化民主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
-------------平潭城关中学民主管理工作总结
学校工会在上级教育工会和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民主评议作为民主管理的模式,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校园的和谐发展。这所始建于1978年的学校一跃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名校,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学校教代会制度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每次教代会定期举行,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从2009年六届教代会成立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六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方案(措施)。如六届一次教代会的《平潭城关中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六届二次教代会《平潭城关中学岗位聘任考评标准》;六届四次教代会的《城关中学今后三年改革发展规划(2010年-2013年)》,《平潭县城关中学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平潭县城关中学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六届五次教代会的《平潭县城关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修订方案(试行)》,《平潭县城关中学岗位聘任考评标准修订》和《平潭县城关中学教学工作量化评分标准》;六届六次教代会的《2012—2013学年城关中学促进区域发展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实施方案》,《平潭县城关中学考核实施细则》,《平潭县城关中学教职工考勤制度管理的规定》和《关于修订学校岗位聘任考评标准的意见》等等。以上内容教代会都享有讨论审议并就通过或不通过进行表决的职权,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通过后由校长颁布实施,表决未通过,报党总支审定暂缓执行,进一步与代表沟通,或修改,直到教代会表决通过才执行。教代会坚持代表提案征集、立案、办理和反馈制度。学校制定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方案》,成立了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和督导组。坚持学校行政领导“亮岗履职”制度。每学期学校全体的教职工对中层及以上行政干部进行一次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民主测评;每一学年,全体学生都对本班的任课老师进行师德师风测评;测评的结果与任课的老师的评先、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以及岗位竞聘挂钩。凡推荐参评县级及以上各类先进、劳模、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学校都召开教代会进行表决,表决通过的上报,表决未通过的不上报。
学校还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制定了《平潭城关中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校务公开工作小组、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向全体教职工明确校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形式、公开的程序、公开的时间、公开的范围。在校园醒目的地方设立对内对外校务公开专栏,学校严格校务公开内容的登记,把教代会、教职工大会作为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把规定公开的内容及情况定期向教职工大会、教代会报告,还利用各类联席会、座谈会、校园网发布学校情况。我校各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始终在教职工广泛参与、监督,增强了我校办事的透明度,保障了教职工的知情权。
为了更好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学校还成立了以工会干部为主的劳动争议调解小组,绩效考核以及评优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此外,学校还利用有限的资源通道,积极听取家长意见;校内设立了意见箱,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民意民声,广泛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学校用各种形式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各类箴言,努力践行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平潭城关中学工会 2013年9月25日
第五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区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师生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基础,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开展改革,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截止2009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4所,专任教师15227人,在校生达到32.69万人,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48:52,基本实现了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下面,从十个方面介绍我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就业导向,准确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我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提出清晰和明确的要求——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我区有的学校提出“职业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口号,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尊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让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中能够从专业上、心理上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德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素质培养、表达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并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分阶段实施。一方面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通过组织定期的德育专题活动和行为规范检查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等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还帮助学生建立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开展课外法制讲座,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自治区指导各地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把自治区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下放到盟市管理,发挥盟市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各地对规模较小、重复设置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特别是把相同类型的中专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进行合并,使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999年的近500所,整合为230多所,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此同时,自治区和盟市又扶持审批了70多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更加灵活。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2006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基础能力建设投入9.2亿元,带动地方和学校校舍建设投入达40多亿元,极大的改善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上半年成立了由临河第一职业中专牵头组建的巴彦淖尔服务业职教集团和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巴彦淖尔工业职教集团,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的自治区商贸集团的筹建工作也基本完成,即将正式挂牌。职教集团依托行业协会和企业,由牵头学校校长担任集团理事长,从组织结构上发挥校企合作的聚集效应,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在组建职教集团的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缺乏技术工人的中小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对推动职教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立职教集团,加强了校企合作,整合优化了职教资源,实现了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了校际联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达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四、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加强专业建设
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资源配置是职业学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适应自治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区大力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实际规划专业设置,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做大做强骨干专业为目标,对老专业要进行撤、并、扩,最大限度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设置;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校条件,前瞻性地开发一批新专业,如:乳品加工、矿山安全、爆破技术、工程机械、风力发电、农村新能源利用等。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 “一校一品”的要求,并在全区职业学校确定了建设精品专业点80个,推动每个学校确定一、二个主干专业,并以专业为龙头,带动学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自治区还重点扶持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专业建设,如:蒙古族传统体育、舞蹈、骨雕、马鞍制作、马头琴制作等。通过调整,使各校的专业设置既各有侧重,又达到一定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课程改革是解决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区的课程改革遵循学校为主体、需求为依据、全面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水平、个性发展,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我区积极稳妥地增删教学内容,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有关要求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各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改革,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实行工学结合,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办学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随时掌握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我区通过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下厂进行工程实践,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教师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用人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改进教学方案。我区多数学校都建立骨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能力标准、评价办法、教学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意见,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一体办学的过程中,包头机械工业学校采取把企业引进学校的办法,以企业冠名班级,学校招生就是企业招工,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为冠名班提供下厂实习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内蒙古纺织学校、内蒙古商贸学院中专部采取到企业办学的方式,企业招工即是学校招生,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条件,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对师资、设备不断更新的特殊性要求。我区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缺乏实训条件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学校与用人单位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六、坚持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农牧业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为“三农”服务,是农村牧区职业教育的使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区的农村牧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农牧区人口的减少和农牧业劳动力的老化。农牧职业学校要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培养农牧业生产的后继人才,应当克服农牧业职业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城市化倾向,使农牧业职业学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今年7月2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扎兰屯农牧学校培养扎根农村新农民》为题目,介绍了我区扎兰屯农牧学校扎根农村培养新农民的做法,他们将生产经营一线的青年农牧民纳入全日制招生对象,并根据学员不同的要求编入不同的班级,如:养猪班、农机班、草原班、村干班等。他们根据农民学生的要求开设课程,根据农民的生产时间安排教学时间,得到了农牧民学员的肯定与支持,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我区有设涉农专业的学校普遍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民提供农牧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市场信息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又一项重要职能。我区阿荣旗职业中学每年都要在学校农场种植十几个玉米、大豆品种的试验田,为当地农民选择优良品种提供服务。赤峰农牧学校的养猪场每年要为附近的养殖户提供上千头的优良品系的猪仔,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带领毕业年级学生每年都要为牧民的上万只牛羊进行胚胎移植,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为推动农牧区职业教育,教育厅组织所有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校长到山东寿光市召开现场会,学习寿光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提出我区今后发展现代农牧业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七、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是中职教学改革重要目标。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性差异大的特点,我区职业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职教领域普遍推广的模块教学法在我区的职业学校被广泛采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中专部和内蒙古经贸学校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以活动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区多数职业学校普通计算机课程中被采用。商都县职业中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电焊专业的学生,他们把农用车水箱制作作为教学项目,分别传授数学(容积计算、使用材料计算、合理下料计算)、经济学(原料成本核算、人工成本核算)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重点掌握各种焊接技术,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我区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实践课的教学,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学到了就业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招到了合格的员工,教师有了职业的成就感,学校增强了办学的吸引力,形成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赢的格局。
八、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就业和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为了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学习两方面的需要,我区有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根据近几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不存在大的困难,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就业的选择不切实际,不愿意到服务岗位、艰苦岗位工作的情况,我们特别强调学生择业观念的教育,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各职业学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率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我区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9年全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3.79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
根据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我区在教学中提出了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的要求,并且在政策上予以体现。一是坚持保留一定比例的对口招生名额,使一部分毕业生能够直接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中高职学校采取“3+2”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培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三是学校按目标分班教学,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对“升学班”,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占较大比重,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好基础。对“就业班”,重点加强专业课和技能培训,增加实训教学时间,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这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做法,既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又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区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我区中职学校每年都要补充数百名名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自治区制定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十五期间超过500名;自治区每年拿出100万元,组织自治区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人数已经达到2500多人;自治区和各盟市每年还要组织文化课教师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各种新的知识。我区还与澳大利亚、德国的职业学院合作,由外国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同时,我区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使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经过新教师的补充和原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我区的教师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责任心增强,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充实,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发生较大变化,“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提高。为我区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十、开展短期培训,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开展学历教育只是职业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还要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实行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我区职业学校围绕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转岗及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11月,自治区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高中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职业院校开展短期培训的鼓励政策,按照文件要求,我区高中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短期培训的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2009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短期培训达到4万多人。我们在加强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同时,下大力抓好职业培训,满足社会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从长远看,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增长点。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我区虽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总的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学校吸引力差,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