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教育学考试总结(5篇范例)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1-69595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5 20:20: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 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19.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20.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 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27.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31.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2.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32.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33.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34.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35.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36.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37.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38.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39.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40.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41.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42.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43.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第二篇: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加入情景的教育学是由情景线索,理论线索,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3.教育的性质: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第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5.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它们的特点:远古教育,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古代教育: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3,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义性。4,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6.我国教育特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8.教育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9.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2,能力领域。3,情意领域。10.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1.人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采取策略:循序渐进)。2,要适应人的身心的阶段性(发展期)。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12.教育设计社会的功能:它与人口(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

13.应试教育的负效应:1,片面的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1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15.教师的定义: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16.教师的职业态度包括哪些?1,理解学生,2,与学生和睦相处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等期待。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7.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能力。

18.教师具有哪些能力以及扮演角色的内涵?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并分别理解其特点? 特殊的复杂性,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显效的长期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劳动的协作性

20.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人(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多选)

22.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1,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初中学生处于生理期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始成熟。2.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的“高峰”前奏。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

23.未成年人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年龄的危险期”

24.青少年发胀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父母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压力。

25.师生关系表现: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26.家庭的教育功能:(5点)首先,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再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再其次,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最后,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7.家庭的教育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28.家庭的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 非智力因素不可估量,家长职业的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2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

30.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1,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31.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32.课程的定义: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的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33.工具类:语数外。知识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34.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历史悠久,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西方(亚里士多德)。35.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36.显性与隐性课程的概念:前者亦称正式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后者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影响。

37.隐性课程功能: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

38.课程现代化的特点:综合各科的教育改革,总的趋势是现代化。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39.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4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分别定义:1,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41.(简答)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2.课程与教学间的关系:塞勒等人提出三个隐喻,1.课程是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设计方案。3。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43.教学设计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的一部分。

44.教学设计的步骤: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与评分。

45.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

46.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认识的简约性规律、教与学相互依存规律、教学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规律、教学要素的整体规律。

47.八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的原则

48.教学方法四类: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接知觉传递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去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中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他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49.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建立教室常规

50.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教学进行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1.学习的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2.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定向,分解,定位和熟练。

53.加涅将问题的解决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任何一种道德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

54.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学习条件最优化、学习过程最优化、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55.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6.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1.了解学情;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

57.素质教育的涵义: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58.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到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9.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60.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或理解持之以恒)?

答:一般是从知(即道德认识)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的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

(一)、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与运用。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在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

(三)、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所表现出来的哦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这个过程与中国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相符合。56.育人原则与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侦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在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地的要求发展。

57.育人方法:

(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示范种类: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创造示范、参与性示范、延迟示范】(3)、锻炼。【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4)、修养。【(名词解释)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5)、陶冶。【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6)、评价【(多选)方式: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批评、谴责、训导、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操行评定】。

第三篇:教育学考试总结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杜威)

2、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义务教育

3、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外部分组)

5、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

6、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8、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1、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

1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3、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多样化。

1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9、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0、教学目的的结构层次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2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2、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等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在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23、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4、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2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认得活动。(社会的角度、具体的角度,条件、方法、途径、目的)

26、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标准(自身形式化程度)来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从所赖于的场所和空间标准来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和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起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7、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2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与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二是教育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时有规律可循的。

30、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内部功能/本体功能/固有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31、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

32、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与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学的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33、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关于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文献中有明显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别:内在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在陈述上是由明确的界定,比较具体、微观。切近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外在教育目的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目标和要求,比较宏观、抽象,它只是一种方向、指针,而不是具体教育活动所能直接打到的目标。

35、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看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社会本为价值取向: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德国的孔德、涂尔干。(有的人基于人的社会化、适用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为价值取向,有的人基于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7、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的。

38、德育(内容和方法)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格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以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宗旨,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说服、训练、理性思辨、榜标、熏陶】

39、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是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活、终身、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哟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40、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职性职业;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怎样运用?(结合新课程)答:知识技能、自主技能;分析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探究学习。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

4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驾驭以及自我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4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滚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a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教师态度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的智慧(学识和创造);教师的人格因素。b 学生方面 c环境方面(取消讲台、座位安排、人数等)

43、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要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要素主义看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永恒主义认为:教学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对的价值。P15644、活动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既指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可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45、(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泰勒原理:确定-选择-组织-评价

第八次:2001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处理1966-1976年间的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的前六次改革均有所成就。

46、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P17347、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比较注重整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关系到学生名次、班级名次和教师荣誉。因此,学生和老师对此都比较关注。

形成性评价: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

48、教学和德育的关系P19249、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知识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0、教学与课程的关系P19651、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同学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的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班级组织中师和生的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2、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协调好班内外的关系;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53、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技能。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一般情况下,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4)课堂纪律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2.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想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形象,它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幻想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客观事实发展的,有可能实现的幻想,属于积极的幻想;另一种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发展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属于消极的幻想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和个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简答题

1.请简要回答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师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职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知道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再次,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区,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

2.请简述新课程目标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即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即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提倡求疑、创新。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4.请简要回答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本质

(1)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他改变原有的单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论述题

试述终身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

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是指从一个人出生的瞬间一直到生民中介的整个过程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终身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传统学校教育的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先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论人文,教育应该是贯穿一个人一声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活动并不随着学校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结束而结束。

第二,终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固定。终身教育的任务是为了使人“学会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活得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从而更好地应付未来社会和生活的挑战。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个体在智力、情感、性别、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应把教育看作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者个性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第三,终身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战略。终身教育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能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固化机制,在教育活动中才用多重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分析题

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试对两者作简要分析。

总体来说,各种教学方法,以他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吧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活动的猪蹄,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内容的多少,提问与否,师生各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是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前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单项选择题

1.(智慧型)作为教师发展的最好境界,需要经过持续、持久的学习和历练才能活得并维持。5.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包括(树立威信能力)。3.6.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学)7.人及关系有不同的需求,在权力上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属于(控制的需求)8.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1995年9月1日)之日起开始实施。

10.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之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的是(专断型)11.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法)12.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规律)

1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和谐教育思想)14.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哪一阶段特征(关注生存阶段)15.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16.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

17.良好班级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行成了正确的舆论和领导核心)18.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

19.“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巴班斯基)提出来的

多项选择题

1.小学的双基教育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课外活动的新特点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

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宪法、教育法),制定本法。

4.由于社会知觉、人对人的知觉是极为复杂的,所以实际影响制约社会知觉过程的因素很多。下列属于影响社会知觉因素的有(认知者的需要、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5.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等。

6.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7.教师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8.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组织合理)

9.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性)10.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型、互惠性)11.意志的特征有(有自觉的目的、能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12.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身份证、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制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检检查证明)

1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包括(小学生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义是占优势地位、小学生的注意容易为具体生动的食物所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14.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勇气、任务难度)15.新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6.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17.白虎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18.国家在受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19.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判断题

1.2.3.4.5.6.7.8.9.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相似。(F)教师主要在课堂教学中按其职业道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了。(F)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一种认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F)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养应有特殊而严格的规定。(T)社会知觉是由布鲁纳在40年代提出来的。当初的“社会知觉”的含义主要是指人的知觉的社会性。后来,社会知觉这种研究人是怎么识别别人的。(T)

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T)孔子吧“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F)

用什么性质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去教育学生,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F)

“六段式’课堂结构模式是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一个创新。(F)10.活动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开展的体现自主、灵活、广泛、实践特征的课程形式。(F)11.小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随着教师的讲述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故事中的情景,属于有意想象。(F)

12.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道德关系。(F)

13.会谈中需要进行询问时,应尽可能详细地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事实。(F)14.个人品德的性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T)

15.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一下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属于以上三种策略中的监控策略。(T)16.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T)1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T)

1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T)

19.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T)

第五篇:远程教育学考试总结

远程教育学考试总结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此复习题不包括填空题)1、1远程教育,所谓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

远程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经常性的长期相对分离状态使得远程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特殊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资料;同样由于这种相对分离状态,远程教育需要在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特殊的信息传输系统,并为学生,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学和教的支助服务;远程教育必须建立适合于这种经常性的长期相对分离状态下的远程教育管理和评价系统。

(五项描述性定义)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1、2赠地学院,(百度百科)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又名land-grant colleges、land grant institutions)是美国由国会指定,得益于莫雷尔法(Morrill Land-Grant Colleges Act)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信息:为了克服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困难,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1890年又颁布第二次《赠地法案》,继续向各州赠地学院提供资助,到19世纪末,赠地学院发展到69所。这些学院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莫雷尔法通过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赠与各州来兴办、资助教育机构。根据法案第40条,这些大学的宗旨在于教授农学、军事战术和机械工艺,不排斥古典教育,使得劳工阶级子弟能获得实用的大学教育。1、3学习支助服务、支助服务是保证远程教育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学习支助中的支持主要包括学术支持、学习支持、条件支持、管理支持,服务则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提供支助服务的机构、方式、渠道和条件,提出管理措施,明确服务要求与相应费用等。1、4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指各级各类学校面对校园内学生组织实施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指各类院校、企业、组织机构面对远程学习者组织实施的基于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开放、灵活与分布式的教育和培训。教育信息化: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的创新和发展的总称。1、5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则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特殊的教与学的行为方式。1、6远程学习圈: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圈理论,用以表示构成远程教育微观层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远程学习时空域。也就是三大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区域。远程学习圈是对远程教学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诠释;远程学习圈是对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诠释((1)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2)远程教育与以学生为中心)。

2、远程教育相关理理论,如基更的教与学的重新整合理论和霍姆伯格关于远程教育的指导性教学会谈理论等。远程教育基本理论

一、约翰·丹尼尔的远程教育理论

(一)交互作用和独立学习习近平衡论,远程教育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学生与教材(学习内容)、辅导教师和学习伙伴的3类交互作用。远程教育系统需要在相互交流和独立活动之间完成适当的结合,通过由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和与其他人的交互作用二者之间的平衡来完成全部远程课程。丹尼尔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在远程学习系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巨型大学和竞争优势理论:把目标对准那些想要学习而又不愿意放弃工作不愿意牺牲家庭的成年人。采取这一策略可以获得两大利益:第一,顾客人数增长迅速;第二,开放大学为服务于那些顾客所发展的技术产生了规模经济。

二、霍姆伯格关于远程教育的指导性教学会谈理论:概念: 有指导的教学会谈,教学组织机构与学生的关系被称为有指导的教学会谈。主要是集中于远距离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方面。霍姆伯格认为:在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学,但学生并不是孤立无助的,学生一方面从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的课程材料中受益,另一方面从他们与远程教育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受益。因此,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必须给学习者以自由和尊重。与学习者建立个人联系,是激发学习动机和促进其进行学习的前提,这可以通过非接触性通讯(学习者与教育者或教学机构在时空隔离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交流)来实现。在学习者与支持机构(教材编者、辅导教师、咨询者)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教学会谈),有通过学生与事先编制好的教学方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的模拟会谈(学生和教材)也有学生通过书信和(或)电话,与他们的辅导教师和咨询者进行的真正的教学会谈(Holmberg 1983)。

三、基更关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重新整合的理论: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这在远程教育中必须人为地重新整合创造出来。远程教育系统跨越时空重新构建教一学相互作用,使学习材料同学习行为紧密结合是这个重建过程的核心。”(基更,1986)。基更基于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教与学再度整合对远程学习的影响时,提出如下三个假设(基更,1997):教与学的分离,削弱了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而这会导致学生中途退学;教与学的分离,削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而这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果的质量;教与学的分离,使远程教育像其他非传统教育形式一样,从中获得的学位证书和毕业文凭不能在学术上得到充分承认。有效的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首先,学习材料不论是否为印刷品,都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具有人际交流的特征。其次,当课程开发出末后,教学活动的重新整合通过各种双向通信方式来实现整合。

3、远程教育的定义丁兴富和基更:以下是关于远程教育五种定义:

1)远程教育是一种有系统组织的自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的咨询、学习材料的准备以及学生成绩的保证和监督都是由一个教师小组进行的。这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媒体手段有可能消除距离,媒体手段可以覆盖很长的距离。(多曼,1967)

2)远程教育包括所有层次的各种学习形式。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并不出现在同一教室或同一地点,因而学生并不处于教师连续的直接的教学指导之下,但是学生仍然从教育组织的计划、指导和教学辅导中受益。(霍姆博格,1977)

3)远程教学/远程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通过劳动分工与组织原则的应用以及技术媒体的广泛应用而合理化。特别是复制高质量教学材料的目的是使在同一时间在学生们生活的地方教导大量学生成为可能。这是一种教与学的工业化形式。(彼得斯,1973)

4)远程教学可以定义成教学方法大全。在这个教学方法家庭中,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是分开实施的,也包括有学生在场进行接触的情况。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印刷的、电子的、机械的或其他手段来促进。(穆尔,1973)

5)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1)

基更的远程教育描述性定义:教师和学生的分离;教育组织的影响;应用技术媒体;双向通信机制;可能有面授交流的机会;教育的工业化形态。4、80,90年代后开放远程教育研究的领域及重心是什么?答:在远程学习者入学动机方面,研究的重心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在远程学习者的特征方面,研究的重心是探讨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思维方式、远程学习者辍学的原因、以及影响学习者学习成功的因素分析;在学习者的学习支援方面,研究的重心是作业的及时反馈、导修教师的学习支援、以及学习资料的获得;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面,研究的重心是在远程教育中如何达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良好的成本效益。

5、英国开放大学的贡献:1)、令人信服地证明: 即使在英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远程教育也能成为不同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的另一种正统的、合法的教学方式。这就使播送大学、无墙大学、开放大学、远程大学这类理想观念成为可行的现实而风靡世界、并为国际社会所接受。2)、以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世界声誉证实: 远程教育体制和多种媒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和投资效益两方面都是有保证的,是经受住了英国传统大学的激烈竞争和劳动力市场考验的。3)、以其蓬勃发展的现实证明: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和对一般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教育民主化的政治原则,以及终生教育的思想观念等一旦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就能产生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6、远程教育课程三大属性:(1)准永久性分离(2)技术媒体的作用(3)双向通信

7、联合模式、双重模式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类型及内容是什么? 联合模式: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美国国家技术大学 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国家技术大学是美国众多著名大学的联盟,是美国基于数字通信卫星和计算机网络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先驱。它已经成为一所向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许多国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全球虚拟大学。主要目标:提供硕士层次的工程师继续教育,同时开设工程研究专题讲座,向全美工程界传播工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信息,把全美各地的工程师带到世界工程研究的最前沿。):

由多个学院来设计和执行各专业学位教育计划,学陆家下常设的课程设置委员会负责评论和选择各成员院校提供的有关专业课程,制订、发展、修改课程设置。主要提供硕士学位工程继续教育和重视开设工程研究专题讲座,向全美工程界传播工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信息。多院协作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最大特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的最佳组合,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双重模式院校的课程设置:两种类型:以中国的函授教育实行的分离模式:对同一层次同一学科专业,校园面授和远程教育制订和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用不同的课程材料(校内学生使用传统教材,远程学生使用特别设计的函授教材),两类学生的教师不同,考试不同,其学分与授予的学位和学历证书也不相同,不可互通。以澳大利亚校外教育实行的综合一体化模式:对同一层次同一学科专业,校园面授和远程教育制订和实施相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用相同的课程材料,两类学生的教师相同,考试也相同,其学分与授予的学位和学历证书也相同,可以互通。

8、什么是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常见模式有哪些,其课程开发组的人员构成如何

课程开发它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如果从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来分析,课程开发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的常见模式: 1.课程组模式——英国开放大学

运作良好的课程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较好的民主气氛;二是每个成员有最大的自由和责任心;三是成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四是有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课程组主席。另外,课程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学术声誉等等。

2.一体化模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该开发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中心,依据教学大纲对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一体化设计,其文字教材为自学主媒体,音像教材为强化媒体、CAI为辅助媒体。中央电大在课程建设中实行项目管理制,其课程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审定专家”、“主编”、“主讲教师”。

3.“主讲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模式。

从课程开发人员的组成结构上,可以称这种开发模式为“主讲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模式,该模式中的成员由“管理人员”、“主讲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流程包括:前期准备、课程准备、课程开发和后期使用。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课程开发主管;课程内容专家;课程责任教师;媒体技术专家;学习支助人员。

9、移动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注重应运学习的特点,特别注意移动学习的特殊环境条件、特殊的相关人群和特殊的学习需求,以及无线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2)、发展广播和组播的无线通信传输方式,适应不同人群对不同移动学习材料的需要。3)、设计开发为用户实现定时定期订单推送特定课程或专题的移动学习材料。4)、实现无线移动学习材料能够与固定电话通信网、广播电话网、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电信网络共享学习资源5)、关注移动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通信协议以及操作系统、浏览器、播放器等软硬 件与其他网络设备系统的兼容、接口和转换。

10、最后一次课的论文:学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见文档二)

11、远程学习组织模式:个别化学习:以家庭为基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院校提供支助服务;非同步通信,适时的学习;大多西方国家的模式。班组学习:以工作单位或学习中心为基地,面对的人际交互和集体的学习支助服务,其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远程教育;同步通信,实时交流,集体学习;中、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12、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是什么?答:1)、学习需要分析2)、学习者分析3)、学习内容分析4)、学习目标的阐明5)、教学策略的制定6)、教学媒体的选择7)播途径选择8).资源开发利用9).学习支助服务10).设计成果评价

13、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教学三要素的异同:

传统教育三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师、学生阅读教材,教师面授,教师主导。

远程教学要素分析,三要素:教师,学生,资源,广

义:组织和人本资源(学校和教师);课程资源(传递学科教学内容信息使用的技术、媒体和材料);情 境(教与学内容信息的教学与学环境)狭

义:基于信息技术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多种媒体课程学习材料。主要区别在于远程教育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都有相互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学考试总结(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