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1-892191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30 11:53: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子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202_年3月20日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三种主要能力,长期以来,教学侧重于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空间想象能力常被忽视。所谓空间想象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在于善于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它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平面与立体)必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在头脑中分析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

2、能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及用语言或式子所表达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3、熟练的识图能力.即从复杂的图形中能区分出基本图形,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图形和基本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空间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密切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活动和发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而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想象”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来说,空间观念的建立要求学生头脑中有具体清晰的几何形体表象和与之相对应的实物形象,并且能够提取出组成这个图形的基本元素,能够在头脑中表现图形的运动与位置关系,用图形来解释各种问题。但在现实学习中,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总是存在着问题,如周长和面积不分,如平行四边形被压扁了,但还是有些学生认为面积不变,显然在这些学生的头脑中,面积是与周长同样的概念;面体不分,如把球体当作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常有学生把篮球等球体也举出来,又如把长方形纸片当作长方形等;平移与旋转不分,把本该是旋转的当作平移,如火车拐弯、摩天轮转动等„„

《课程标准》目标中也指出:在数学学习中,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习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方法,增强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和突破,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有效地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重点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培养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表象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由于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幼儿对一些简单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获得的,那么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往往是在他们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空间观念的形成又直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

(1)认真分析当前的课改形式各和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

(2)找到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的方法,并应用到教学中。(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便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本课题将在全镇先进行试验,继而推广到全区,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我们的生活空间,认识现实世界。

2、课题研究的重点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习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方法,增强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探索不同学段在“空间与图形”学习方面数学活动的有效实施。(1)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课型模式。

(2)研究通过数学活动,构建学生空间与几何图形知识领域的有效途径。(4)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和本课题突破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教师都在潜心研究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并找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操作演示、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但是,对农村小学,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地区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比较零散,没构成系统性的研究。本课题将在全区展开,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发展农村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制度完善,管理到位。我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科研目标规划及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强化教科研意识,切实把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坚持科研带动,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跟踪和评估体系,努力抓好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教研队伍建设。区教科所和区教研室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作用,深入基层,深入课堂,以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高质量、高水平的教研成果指导全区的教学工作。各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和激励奖惩制度,全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研究新课程实施后的课堂教学问题、考试问题和教学评价问题,教科研氛围浓厚。

2.具备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实验参与人员,绝大多数坚守在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了解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农村教学经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强烈愿望和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均承担过国家或省、市级实验课题,积累了一定的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并有研究成果被报刊杂志发表交流,能够胜任该课题研究。

3、后勤保障到位。区教科所设有专门的课题研究办公场所,配备了微机、安装了网络设备、更新充实了资料室,完备硬件设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在物质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 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 从研究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空间与几何出发,处理好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数学中几何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水平。具体操作:(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授之以渔,培养学习能力。(3)创造机会,发展学生个性。(4)启导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比如在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卷调查,以了解农村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根据问卷分析确立课题研究的基点和方向,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有的放矢。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实验的成效。具体要求教师在期初制订阶段具体实践计划,在期末进行阶段小结。每月召开课题组研究例会,进行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实施步骤

1.成立课题指导组。成立区教科所负责人即课题主持人为组长,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学历的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指导组。负责课题申报、跟踪评价、过程管理、实验指导、阶段总结分析、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汇总存档、结题验收、成果推广。

2.学校申报子课题,确定实验学校,建立实验网络。根据课题研究任务和实际情况,学校自由申报,确定本单位的实验子课题,组织有关专家审定把关,确立具备条件的学校参与实验。各实验学校以学期为分阶段进行成果评价,区课题指导组进行跟踪指导,并及时对成果验收评价、交流、推广。

3.重视研究过程。承担课题的实验校和参与实验的人员,每学期要分别制定明确的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和实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全力推进研究进程,务求扎实、取得成效,同时,做好资料积累(实物、照片、图像等),实验记录,实验反思,阶段分析,经验总结,个案材料保存,期末做好总结。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究调研和实验推进专题会议,总结进展情况,推广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4.充分发挥激励奖惩效用,确保早出实验成果。依据《山亭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山亭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工作积极主动,成果显著的给予表扬和物资奖励,对研究工作懈怠,行动迟缓,措施不力,不出成果的取消研究资格。

5.加强实验指导和培训。根据研究进程和研究实际情况,分阶段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对实验教师经常进行培训,提高实验研究能力。

6.研究过程主要阶段如下: 时间:202_年2月——202_年6月 1.准备阶段202_年2月——202_年4月(1)召开会议,组建课题组

(2)起草实验方案计划,申报立项(各年级组在语文核心课题下选定自己的子课题,写出年级课题研究方案,每位教师在总课题下选定自己的子课写出实验方案)(3)学习相关的资料

2.实施阶段202_年4月——202_年12月 根据方案,开始研究,做好以下工作:(1)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2)课题组成员商讨;

(3)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研讨实施过程;(4)每学期分备课组上几堂课进行研讨;

(5)每个月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及时小结;(6)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2_年1月——202_年6月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二)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⑴研究论文汇编、刊发论文、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个案分析报告、研究专著。⑵经验交流会与研讨会、举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举办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成果汇报展示。并将典型的会议及课堂教学录像刻成光盘。

(三)最终研究成果

创新、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形成利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出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一书及配套光盘。

(四)最终成果转化

⑴召开经验交流会,在全区范围内推介成果,宣传成功经验。⑵以实验校为示范,典型带动,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转化成果。⑶通过成果推广转化,使全区各学校形成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比较成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八、课题实验操作步骤 1.学校申报子课题,确定实验学校,建立实验网络。根据课题研究任务和实际情况,学校自由申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审定把关,确立具备条件的学校参与实验。

2.将研究内容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个实验单位各承担1个子课题,分别确定研究重点,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负责人,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读相关专著、报刊,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增加专业积累,丰富课题研究资源,积淀课题研究专业素养,为开展课题研究作好理论储备。

4.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农村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教学现状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重点调研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现状,便于指导课题研究。

5.各实验校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的同时,广泛积累研究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料;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阶段研究成果展示会,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对各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调度,及时指导,及时推广经验,及时将成熟的经验汇编成册;课题组成员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定期反思研究情况,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将研究情况上升到理论高度,分阶段完成最终研究成果;表彰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和个人,促进课题组成员单位和个人的研究积极性,鼓舞大家的干劲,促进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6.在深入广泛地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课题组成员,将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即课题研究成果。

7.从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方法手段创新、研究氛围、成果出版等几个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接受中国教育学会的结题验收。

8.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来,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程,开创农村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

*** 研究人员: *** *** *** *** ***

协助主持人管理课题组工作

整理材料

收集材料

整理材料

实验教师

负责课题日常管理,策划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

实验教师 ***

实验教师 ***

材料汇编

第二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靖边县第二小学

郭春艳

【摘要】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物体的形状、结构、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想象能力。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生活在现实空间,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本文重点从“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形成空间观念”,“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空间观念”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同时还提出了在培养空间观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

在当今社会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空间想象力差,方向感差以及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很困难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引起的。为此,《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就能重现感知过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相互位置等,并以此为材料进行思维,将表象加工,重新组合,逐渐发展成为空间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由物体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以上这些,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无论是再现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好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有助于在头脑中清晰地再现有关的空间形式,也有助于这种空间形式正确地用几何语言(即几何图形)表述出来。例如,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直观图形学生在头脑中开始获得初步形象,只有当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取决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度量关系”的理论知识,认识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实质之后,才真正发展了关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想象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空谈空间想象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活动能力

空间观念是感知过的几何体特征留在人脑中的表象, 而观察作为最直观的感知活动是形成表象的主要途径之一。

(1)观察生活现象。一方面, 小学涉及的所有几何形体和几何现象都能在学生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 另一方面, 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往往是从观察其所熟悉的具体对象开始的。因而, 提供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引导学生观察, 往往是教学的开始。然而, 观察对象的抽象过程和抽象程度决定着观察的效率。就是说, 提供的观察对象除了要为学生所熟悉外, 更要考虑其特征的显现程度及抽象本质特征的难易度。其次, 应指导学生逐渐学会选择观察的角度以及如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例如,认识“圆”的特征, 在模拟圆的和方的两种轮子的滚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车轴(圆心位置)与轮缘触地点距离跟车平稳性的关系。

(2)恰当运用“标准图形”与“变式图形”。观察对象不能停留在物体或几何模型上, 而应及时抽象出图形。观察图形的效果往往和提供图形的方式有。“标准图形”的特点是“ 稳定”, 其特征显著, 次要干扰少。如下面3个“ 三角形”中 , 最后一个是“ 标准图形”, 而等腰(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是变式图形。显然, 一般的, 恰恰是“标准”的。在表象建立初期, 适宜提供“标准图形”, 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本质, 揭示概念内涵。当初步概括出图形特征后, 提供性质同构的多种“变式图形”又是必须的。这不仅有助于儿童把握概念的外延, 而且使之成为“去伪存真”, 深刻领会内涵的过程。

(3)观察图形的变化、运动过程。观察固定的图形感觉呆板、视觉刺激弱。让图形动起来, 不仅可以产生更强的视觉效果, 而且有助于掌握各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认识“射线”, 应展示“ 点”和“ 射”的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 可以拉动木制“长方形”, 保持与长方形相同的特性;认识“长方体”中“棱”的特性和种类, 可将多媒体上的模型以“动漫”方式呈现, 使同向的“棱”变色、移动, 以利观察。又如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图形运动变化的情况,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平行四边形的上底边缩短可变成梯形,若再缩短直至缩成一个点,就变成了三角形-若平行四边形的角发生变化(成直角), 可变成长方形,而长方形的边发生变化(长等于宽)就变成了正方形。

三、借助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空间形式和空间观念,可以通过实物模型,使之直观形象化。指导学生观察、剖析、制作、测量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日积月累,逐步做到离开实物、模型、图形,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借助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时应让学生随时加以“演示”、“操作”,这样可以通过眼看、手摸、脑想,直观地看清各种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让学生在“演示”、“操作”中获取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 意味着实验操作在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操作能让儿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探索活动, 也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中, 容易形成鲜明的形体表象,发现几何体的特征; 多种形式的搭建、剪拼与折叠等活动, 有助于儿童学会探索;儿童还在经历测量、作图等活动中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践中对几何形体亲自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关键是圆柱侧面积的教学。教师出示侧面裱有彩纸的圆柱体,让学生看、摸,引导他们认识侧面,再引导学生沿着高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与此同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体的底面周长与高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感知活动,学生形成了关于“侧面”的鲜明表象,为概括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又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加强画图与识图的训练

空间观念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作用的思维过程。表达这种思维的最好语言,是几何图形,它能最简捷、最直观地表达出空间形式,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画图教学。教师在画图时要起示范作用,并积极引导学生勤画图,画“美”图,让图画美术与推理论证相辅相成,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例如,要让学生根据文字的叙述,描绘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图形来,要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识别同一种几何图形,这些都是加强画图和识图的训练方法。实践证明:较好的图形及作图艺术能激发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热爱以及对逻辑推理论证的追求,从而促使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达到图形与推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理想效果。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其数学思维品质的完善程度紧密相联。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维的深刻性,就不可能准确地解释图形信息,正确地进行推理、判断;没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就不可能对非图形信息与视觉信息进行灵活的转换与操作,无法想象运动变化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各种解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捷美。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或是提出了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如在回答说出“你所知道的圆形东西时”,有的学生答道:水珠是圆的、鼻孔是圆的、老鼠洞是圆的。这些回答想象丰富、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对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学得很累,原因在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图多给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立体图形,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培养学生将几何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培养空间观念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人根据竹竿影子之长的比例来求山的高度了,像这样灵活地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是比较缺乏的。运用度量、计算及几何概念与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学生能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培养学生从交流活动做起。空间观念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几何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和交流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提供素材鼓励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活动。我国的传统游戏中有七巧板,学生能利用七块神奇的图形拼出有心意、有美感、抽象的各种图案。其实,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观念作用很大。例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画出想象中的玩具、城堡,设计花园平面图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运用对称、平移等各种手段。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几何的美,又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又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甚广乃至甚深的过程,因此,很多同学感觉这些内容学起来很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只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应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自始至终的任务,它与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常常交织在一起,是相辅相成的。按照以上诸条自主地去训练,相信空间想象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翠华浅谈制图教学中空间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_ [2] 姜建平新课程背景下空间思维障碍的突破[J].数学教学202_(10): [3] 刘建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_(3)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张夏镇纸坊小学 202_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2、《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上课很安静,都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课,却从来不提问题。平时我听其他教师的数学课时,发现他们的学生也从来不问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学。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缺乏乐趣,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这样让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教学的遏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零问题状态”或“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②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具有喜欢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教师要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有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借新课程改革之机,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保护。

三、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课题界定: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对数学“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也是一种批判精神。数学问题意识,是指:数学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和疑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出的新数学课题;数学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危机。数学问题意识以质疑为内核,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表现形式。

2、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方法和评价。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2_年4月——202_年9月)

1、根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的要求,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并给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立项报告,填写课题立项•评审书,做好课题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呈报上级主管机关审批。

4、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准备工作,并顺利开题。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2_年10月――202_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聘请省、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领导、专家对开题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指导。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布置课题研究任务。

3、每个阶段各研究小组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写出阶段性总结,提交学校课题组。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进行有效指导,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4、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纸坊小学教学实践反思文集》,要求课题组成员发表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论文。

5、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6、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总结和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这一阶段要积极探讨学生自我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7、撰写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2_年8月――202_年12月)

1、收集、分析、整理课题研究结果

2、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所有材料,申请评审鉴定。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第四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此文共有2

第五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答题能力的训练上;学校、教师的战略战术就是”灯光加月光“,中学生每天要学习15~16个小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滑坡,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个别学生的专利,而具有普遍性。202_年,我到一所很不错的城市初中给教师讲课,学校领导都反映,约有一半学生有厌学情绪,不仅是”差生“,学习好的学生也厌学。一位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写文章发泄内心的感受:我们同情孔已己,我们同情范进,然而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进的影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是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1.6万多名学生。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法国的高中生一般会三四门语言,马来西亚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种语言,他们全然不像我们的学生这样累。202_年底,我在香港的街头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表,已经快到9点了。心想,这些孩子是上学呢还是放学了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是9点上课,下午1点放学。然而,那里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几种语言,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少。

这种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必研究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国内外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动态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

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方面的参考资料;二是这些研究多数是自发的,没有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任何努力;三是这些研究成果只被少数学生自发地借鉴,多数学生不懂得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知识凭个体简单摸索;四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内容上不同步,形式上不相配套。

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