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关于幼儿园区域实施与指导的思考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1-72360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30 13:53: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幼儿园区域实施与指导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与指导的思考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比起中规中矩的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指南》中有关“去小学化教育”的贯彻与落实。街道辖区内70多间托幼机构,在区教育局及教研发展中心的一路引领下,从环境创设到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在推进幼儿园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但随着区域活动逐渐深入的开展,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差距非常大,省一级和直属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管理团队经验丰富、设备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因此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凸显一定的成效,成为我们所在区域甚至是佛山地区的窗口单位,然而大部分幼儿园实施开展的效果并不明显或基本形同虚设,从此次环境创设成果展评的上送作品来看,很多老师对于的区域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印象,甚至一些主导教育教学的骨干、领导对于环创、材料、实施、策略等思路都不是非常清晰,导致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无法深入细致的开展。

再比如,根据我街道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许多幼儿园在场地、空间上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原有的办园条件宽松,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一部分幼儿园的班级面积和走廊、公共区域等均不能达到现有办园标准,再强调常规区域的建设与实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除此之外,就各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教育教学工作视导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开展的方向范围非常之广,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在以往整合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完成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甚至还有许多规范化、区一级幼儿园还停留在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组织与实施,这对深入开展区域小组活动形成了非常大的跨越难点:一日在园时间就这么多,如何在合理安排集体活动、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区域活动?也有部分幼儿园在思考并实践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科学的规划并保障集体活动和区域小组游戏时间?如何把区域活动这一形式有效地与幼儿园其它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深入实施区域游戏活动的同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最后,怎样的环境创设才是合理的,能使幼儿积极地与之发生互动?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都是老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区及街道各级大力推进下,我们街道辖区内的幼儿园不断地参与各项的学习与培训,并且通过全员参与层层选送的形式大范围开展班级环境创设及区域材料投放的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活动形式的提升目的,但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作为幼儿园教育管理优质发展的引领者中心教研组来说,我们从开始只注意开辟区域活动区,把眼光仅仅放在“物”的投入上,放在可见的空间环境变换上,我们更加要深深认识到:区域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凭借这一形式而进行的实施形式与活动总目标、区域创设与实际办园水平(硬件、特色)、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引导者(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发生在其中的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才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在适应幼儿园现有状况、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有效地利用区域活动提高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的同时,我认为,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探索区域组织与管理中,区域环境创设的因地制宜上、主题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研讨与实践上、以及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上,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指导方法,以达到实实在在的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深入实施、提升幼儿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管理与教育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我关注的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次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1、层次化、主题化、研讨化的形式开展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提升 在政府加大重视和扶持力度的这个时期,特别是我街道处在区政府行政区所在地的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拥有大量的优秀的专业人才和资源,区级和街道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的局面,并且能够合理地、有针对性的面对骨干教师、新教师、保育教师等不同的岗位人群输入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但正如同那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接下来的教师专业提升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更多的“输出”机会,让老师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努力的工作历程表达出来,特别是针对各幼儿园的业务主管和骨干教师的开展主题式专业提升,加大研讨力度加大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通过组织沙龙、研讨、辩论等活动让幼儿园的业务骨干们能够率先理清思路并善于表达,有句话说的好“话不说不明理不辩”,在辩论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中,让教学组织管理的困惑得到解决、概念得到清晰、策略得到肯定

2、把握因地制宜、灵活机智的原则进行活动区的构建与指导 通过这样一次从学习到实践、从理论到操作的区域环境建设历程,大部分的老师们都已经初步明白了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方向,清楚了投放材料的必须数量和必要因素,但因为场地、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按照现有规范的每班5个区域的设置与安排,有些办园时间久的园所可能并不能达到全园各班整体同时启动实施的目的,因此,下一阶段可以考虑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园所的实际情况创设活动区场地:比如,1)、部分场地空间不足的园所可以考虑建设流动式区域活动,即巧妙的利用一些班级活动室的墙面、角落或走廊公区的一侧创设固定的活动区墙面环境,完善平面的规则与提示,但所有的材料可以收放在一个专用的收纳箱里,根据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的交替进行展开游戏;2)、根据部分园所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的因素,还可以考虑以班级为单位按照本班教师的擅长领域创设1--2个固定区域,然后实现资源共享,3).区域环境的创设与实施一定要认真强调年龄特点带给区域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就例如:小班级是否可以娃娃家、游戏角等直观、体验的区域为主?而不用强调一定要有语言区、美工区?大班级是否可以根据有效衔接的发展进程去开拓一个个引导因而迈进“小学大门”的特色区域?而不是清一色的科学区、建构区、益智区?

3、正确理解区域活动的意义--为幼儿的整体素质提升作补充、幼儿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 首先我认为,区域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无论是主题教育,还是班级常规教学,区域都是作为一种补充一种完善存在于班级的教学活动中。基于当前幼儿园的实际状况,一直以来都持续坚持着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事实也证明,幼儿园的集体教学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建立、师幼幼幼的互动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参考家长的实际期望值来看,幼儿园并不能一下子摈弃集体教学活动而完全以区域小组游戏活动开组织实施。那么,探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就非常有必要深入下去,学习性区域活动的计划于实施就要作为一个重点的目标进行探讨与学习了。首先,主题活动开始计划之前,我们可以根据活动领域去设定活动形式:音乐活动一定是要在集体活动完成的,数学活动也要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讲解,但一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与操作,就可以投放到区域里在区域活动时间里去完成;语言故事活动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完成,但儿歌或者古诗、绕口令等就可以在在阅读区的一角进行环境中的引导,区域中的指导;

其次,建立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流程及规则,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活动,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简单说来,就是主题活动中某一些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完成的探索与实践,并且是在老师有目的有指向性的投放材料,并通过环境、教师的语言引导幼儿参与学习与探索的活动,是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活动。但还有一个重点要落在教师的观察和小组指导的作用上,因此,提前确定主题活动中的活动形式、提前做好环境和材料的引导、过程中注意观察正确,吸引到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本周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机会,这样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计划做好、观察到位,学习性区域活动可以成为幼儿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在与具体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提高主题活动实施与开展的实效性。

4、以低结构为主、循环使用的思路转变区域材料投放观 一些老师认为幼儿园买的材料就是好的;园长管理者认为只有教室制作的材料才是最符合幼儿需求的;有的主题下的区域活动区里看不见跟主题有关联的任何材料,还有的完全根据主题每月的更新而全部更新,老师们工作量加重,孩子们的探索无法持久的延续,因此,我建议各个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尽量是低结构的、分层次的投放,并且能够实现在班级区域之间的循环交流,使得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极致;材料的品种和数量可以参考材料投放标准进行基础建设,然后根据每月主题活动逐一开展,根据每一周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实施与探索逐渐增加,既能够满足幼儿日常的区域活动和主题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又能减少老师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总之,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借着街道政府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工作的这股春风,我们整个街道的幼儿园也在中心教研组的引领下,在政府扶持奖励资金购买适当的区域游戏材料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正式拉开了区域活动有效实施的探索与实践历程,相信未来的一天,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桂城独具特色的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创新之路!

第二篇:五月:幼儿园建构游戏实施与指导

幼儿园建构游戏实施与指导

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关键词:按照一定计划、操作建构材料、型式或结构 特点:

1、它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明显的特征是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

2、建构游戏发展幼儿的构造、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

3、幼儿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冲突、快乐和困惑、期待和愿望,揭露幼儿鲜活的内心世界。

种类:

1、积木游戏

用各种积木或其他代用晶作为游戏材料进行的结构游戏。积木的式样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空心或实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这种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较早,也较为普遍。

2、积竹游戏

指将竹子制成各种大小、长短的竹片、竹筒等,然后用它们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积竹可构造“坦克、火车、飞机”,还可建“桥梁、公园”,构造出的物体同样栩栩如生,富有情趣。

3、积塑游戏

用塑料制作的各种形状的片、块、粒、棒等部件,通过接插、镶嵌组成各种物体或建筑物模型。积塑轻便耐用,便于清洁。

4、金属构造游戏

以带孔眼的金属片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丝结合,建造成各种车辆及建筑物的模型。

5、拼棒游戏

用火柴杆、塑料管、冰棒棍或用糖纸搓成纸棍等作为游戏材料,拼出各种图形的一种游戏。

6、拼图游戏

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并按规定方法进行拼摆的一种游戏,如可拼摆动物的房屋、故事情节等画面。传统的七巧板就属于这类游戏。

7、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

沙土是一种不定型的结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幼儿也可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结构游戏。

类型:

我们的建构游戏来源于建构区角活动,这是我们建构游戏的主要观念。幼儿自主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先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及按兴趣生成的搭建情况,然后有目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引发幼儿对基本搭建技能的探索与学习,形成单元式的建构游戏。幼儿在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游戏不断地深入,逐步发展到与同伴合作、商量并设计搭建图纸、添加辅助材料形成主题式的建构。这就是我们开展建构幼儿的基本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游戏场所地点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在建构区域或活动室,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在专门的建构游戏室开展。例如:大班《美好家园》,教师观察幼儿在建构区合作搭建房子,于是引导幼儿说说搭房子的方法,学习技能,然后启发幼儿思考房子建在哪里?房子周围有哪些设施?鼓励幼儿搭建一座小区,形成主题搭建。这就是由区角单元搭建——主题搭建。

1、单元建构:这种建构的形式主要在小班,幼儿年龄小,相对而言对周围建筑物的观察及了解经验不足,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及年龄特点重点开展单元式的建构技能的游戏,如:单一的搭建房子、火车、轮船、围栏、花坛等,从中掌握基本的搭建技能。

2、主题建构:主题建构适合在中、大班开展。

建构游戏的技能目标:

一、小班应掌握的建构技能:(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

1、堆高、平铺和重复 堆高、平铺和重复是幼儿早期建构活动的突出特征。这种简单的建构活动在很长的时期内吸引着幼儿。观察表明,2——3岁幼儿在接触积木一个月之后,就能“堆高”和“平铺”。对于一些幼儿而言,“堆高”要比“平铺”,即把积木一块紧挨着一块放置成一个横排更容易。因为他们在一个平面,二堆高有一定的空间感,装我稍慢些。逐渐,叠高和堆高会结合在一起用以建构。

2、围合

“围合”是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的包围在里面。“围合”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他需要幼儿有空间意识。幼儿的许多建构活动多可以因为“围合”技能的掌握而逐渐变得丰富、复杂起来。他们往往会在被包围的空间里放进“娃娃”或“动物”代表“娃娃的家”或“动物园”。

3、加宽

在原有的搭建结构上重复运用该技能使之变宽。如:幼儿用一块块积木平铺拼搭了一条马路,(宽度只有两条积木宽的和)后又感觉马路太窄,于是便用该积木在两旁平铺扩宽。

4、延长

二、中大班应掌握的建构技能(综合运用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

1、架空、穿、搓

“架空”是用一块积木盖在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的两块积木上,从而把它们连接起来。例如:搭建“小桥”或为房子加盖“房顶”往往需要“架空”的技能。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架空”的技能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在反复试误中,不同幼儿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插接、镶嵌

“插接”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块积木的一端插入另一块积木中,使之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镶嵌”是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建构游戏中搭建台阶、滑梯、长城等经常用到这两种建构技能。

3、排列、组合

4、模式

幼儿一旦能够觉察到积木可以作为“建构材料”用以建构,而且可以按一定的反方式排放在一起,他们就开始探索多种建构的方式方法或“模式”,例如,首先把一块一块的长积木“平铺”构成

一辆“火车”,然后在每一块长积木上放上一块长积木和短积木的“堆垒”就构成了这一建构模式的基本元素。或者在一块红积木之后接着放两块黄积木,然后重复这种组合。“红-黄-黄”就构成了一种颜色模式。在建构游戏中出现“模式”建构技能标示着幼儿对事物之间关系(相同或相似)的发现。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注意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型式的装饰。

5、表征(替代物)

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利用建构物开始象征性游戏,开始出现有意识的给建构物命名的倾向。4——5岁幼儿往往是在建构前就宣布所要建构的建构物的名字,表明幼儿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的提高。随着建构技能的掌握,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的现象增多。

6、编织、黏合

大班幼儿可利用这些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

7、为游戏而建构

在这一时期,幼儿将建构物变成现实的建构物的复制或模拟,变成他们随回忆和保存的经验的象征。此外,还有与其他辅助材料进行排列、组合、、拼搭、垒高、穿套、编织、粘合等建构技能的学习。老师们可以在与孩子们共同实践搭建中去揣摩方法。

游戏材料准备

游戏材料准备即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场地及所需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充分利用本园现有的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利用废旧物品为幼儿设计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体现幼儿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游戏特点。

1、小班要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游戏材料,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大中型空心或软体积木、积塑、沙、水等都是幼儿喜欢且是以的建构材料。

2、中大班提供丰富有变化的游戏材料,并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设计和制作,既丰富游戏主题,又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设计和制作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组成部分。一些木板、纸板、纸棍、塑料、绳线、不规则较精细的积木、积塑、火柴杆、塑料管、冰棒棍或用糖纸、金属配件等都是孩子们首选、且百玩不厌的好材料。

快乐游戏

建构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按意愿设计建构方案,适时增添辅助材料,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建构物命名并逐步完善。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相互合作,提高建构技能。

(一)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侧重点 小班幼儿对建构的动作感兴趣,常常把建构材料堆起垒高,然后推倒,不断重复,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摆弄建构材料,只有当有人问他“你搭的是什么”时,他才会注意自己的建构物,思考“这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建构的物体加以命名。因此,小班应侧重认识建构材料,学习简单的建构技能为主,逐渐明确建构的主题并建立结构游戏的规则,学会整理和保管玩具材料的最简单方法,养成爱护玩具材料的好习惯。

中班幼儿不但对操作过程感兴趣,同时也关心结构的成果,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会根据平面图进行建构,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并尝试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因此应在进一步掌握建构技能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共同构造,并能相互评议建构成果。

大班幼儿已有了较强的建构技能,目的明确、计划性较强,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建构活动,合作意识增强。大班应共同设计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规则,适度借助辅助材料进行主题建构,灵活运用辅助材料参与搭建,增强建构的目的性,彰显各小组搭建特色。

(二)游戏基本环节

1、自愿组合,协商分工,明确搭建任务

在幼儿按意愿自主选择分工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竞聘、轮流、猜拳等方法分组及协商分配搭建任务。分组的形式可根据主题搭建的需要开展。即可一组搭建一种物体,也可以每组搭建一个小主题建筑。如;修建一条街道,即可一组负责修建天桥,一组负责街道旁的楼房及商铺,也可以两组各在自己挑选的搭建场所各自建构一条街道。

小班幼儿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一起协商。中大班幼儿自主分工游戏。

2、共同设计小组搭建图纸

小组成立后,由组长带领组员根据搭建的任务思考、讨论并设计出初步的搭建图纸。在后期的搭建中,如果有些地方行不通或出现问题,还可以进行图纸修改,重新按新图纸搭建,图纸的设计在建构游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孩子们画的图纸看起来很幼稚,很粗略,但这是建构中不可忽略的过程,它能约束幼儿有计划有章法的搭建。而不是随心所欲,要知道工程师们做工程是很严谨的,一定要严格按规划图来施工,从小培养幼儿这种素养,将对他们做事做人终身受用。

小班可由幼儿表述,老师帮助画图或直接用图片、实物照片作为图纸;中大班可指导幼儿先各自阐述想法,相互协商,达成共识后形成统一方案,画出图纸。

3、自主选择建构材料

幼儿根据搭建场所的位置、布局及大小,确定用什么材料搭建合适,然后各自按商量的要求到游戏材料放置区选择、采集建构材料。

4、按规划图合作建构

幼儿按照小组分工,根据图纸的方案搭建所负责的工程任务。小班若有图纸,教师要帮助幼儿看懂。鼓励幼儿不知道的地方要向老师或同伴求助。

5、教师有效介入指导,推动游戏发展

游戏常规

1、帮助幼儿进入游戏

一些幼儿也许不主动去建构游戏区,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吸引幼儿对建构区活动的注意。例如,坐在建构区里和幼儿一起搭建、为幼儿提出建议、把独特的建构物介绍给其他的幼儿等等。教师的关注本身对于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有较大的影响。所以第一步帮助幼儿进入建构游戏区域的常规十分重要。

2、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材料轻拿轻放,剩余材料及时归还)需要多少材料取多少。

应该在距材料摆放处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搭建以方便他人取材料 积木(尤其是大型空心积木)不能搭得过高以免倒塌下来压着人。不能乱扔建构材料,不能相互丢掷,不能踩着材料走。拿同伴的材料要经过比别人允许。

小心行走,注意不要撞倒、推倒或是踢倒别人的建构物。撞到别人的建构物要向别人道歉。

不能遵守游戏规则,下次就不能玩游戏了。

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幼儿一下子都能够掌握这些游戏规则,应当分期分批地出现及要求。

3、引导幼儿结束游戏,游戏结束时间上做到提前告知;

对于幼儿来说,从处于专注的游戏状态到结束游戏,需要一定的时间转换,驾驶要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幼儿过渡。可采取

提前告知(我们还有10分钟就要结束了)

大班可用沙漏控制时间(游戏前与幼儿达成共识)计时器像之前(3——5钟)

时钟(当钟上的大手走到4的时候)一段幼儿熟悉的音乐停止前。

4、建构材料的收拾和整理

通过收拾、整理建构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学习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养成对于环境的责任感;而且也可以获得其他各种有益的经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组织这一环节。

5、审慎对待幼儿建构作品。

幼儿会强烈要求保留某建构物,教师应当审慎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因为今天没搭完,明天想接着搭下去。向围绕建构物进一步开展象征性游戏。只是想把自己的建构物保留下来。

若是前两种情况,教师可想办法保留,第三种情况可用相机照一张照片或建议他把就自己的建构物画下来,这些做法都可以传达成人对他们游戏成果的尊重和欣赏。

第三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实施与指导策略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实施与指导策略

山东省肥城师学校附属小学

乔新民

271600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

1、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是在教室内实施的,要走出教室,走进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空间。这是让学生从身体到心理得到舒缓和解放;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参与。

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的是经验、是经历、是体验。这份经历是难能可贵的。几位同学参加了慰问孤寡老人社会实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说:我们给老人讲故事、剪指甲、推老人散步的过程中,眼泪就含在眼眶里,好感动啊!感动的什么呢?他们是被这种关爱与被关爱的氛围所感染,是被自己的爱心表现所感动,是一种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得到幸福典型体验。他们在多次的作文中,写到了这次活动,而且写得很感人。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通过学生亲力亲为的服务和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对社区调查过程中,学生就真正认识了社会。当学生看到卖菜的商贩不在近在咫尺的市场里卖,都占道经营,搞得长山街道路很拥挤,加上放学时人有多,交通安全很成问题。心里很着急,也进行了采访:卖菜的和买菜的都图方便。这时正好执法局的城管来执勤,小商贩们一哄而散,有的去了市场,有的躲进小区。后来他们接着采访了城管人员,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和市场管理条例。这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身边的社会有了一个很现实的认识,学生们也学到了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后来,学生们写了倡议书:

致市民的一封信

苹果园社区市场的商户、居民们: 您好。

我们是肥城师范附属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要做社区小主人》——苹果园社区市场调查小组的同学。经过调查,我们的知道:苹果园市场是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购物、商户做生意的便民市场。市场内部设施齐全、地理位臵优越。然而,许多社区居民和商户却不愿意入市交易,以至于长山街两侧的人行道人满为患,严重的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交通。这是违法的。

为了社区的环境,为了道路的畅通无阻,请各商户入市经营,居民入市购物。让我们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秩序的社区环境。

苹果园市场调查小组全体同学

学生在写在发放这份倡议书的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油然而生,这次活 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还指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小课题研究就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是非常符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的。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选题策略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服务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从学生个人来说,可以选择: 我的身体健康么? 零食调查研究 我的生日怎么过? 我的生活习惯 今天我当家 体验残疾人 我来赚一元钱 我的学习文具 调查零花钱的使用 怎样跟同学友好相处 ……

从家庭方面说,可以选择:

小调查:包括自己家在内的5——10户家庭收支情况

购买一件物品,从质量、价格、实用性等方面,谈谈自己消费的感受 自己到市场购买蔬菜等,并亲自择菜、洗菜,为家人作成菜肴

“三八”妇女节,搜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并写出心得体会。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庭环境卫生调查。(房间、洗刷间、厨房、卧室等)家庭如何节约 家庭装修利弊 ……

从学校方面说,可以选择: 教室的布臵我做主 我来设计班标 校园植物研究 校园动物研究 我做校园小交警 我做小老师

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同学和亲友 学校的变化 举办校园超市 设计学校运动会 ……

从社区方面说,可以选择: 田间劳动体验 走访孤寡老人、敬老院、幼儿园 农民生活方式调查

一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管理 社区绿化环境调查 清楚小广告

市场集市之我见 „„

从社会方面说,可以选择:

调查研究: 搜集反映祖国大好河山反映祖国巨大变化的图片、资料等,张贴展览。演讲:祖国,我爱您!

调查街头烧烤、街头食品摊点的卫生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冷饮食品卫生调查(调查、参观附近的冷饮加工点,访问多吃冷饮小朋友的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关心残疾人、老年人,为贫困地区儿童献爱心。为身边的人做好事

白色污染的危害。(塑料袋、生活垃圾袋、)水污染与治理情况调查。(小水渠、小河流、造纸厂排水等)了解空调、电脑、轿车进入家庭的情况。家乡巨变。主要从物质方面去调查研究 当地民俗调查 年文化研究

走访一家厂矿企业,了解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 交通安全你我他 ……

以上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因侧重点不同,有的表现为研究性学习成分较多,有的表现为劳动技术成分较多,其实单纯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常常表现为四大领域的互相交融。

选择研究内容时应着重考虑:

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性质并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

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本土性,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

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校地处苹果园社区,每个班都有很多孩子居住在这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苹果园社区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社区环境日益美化绿化,社区功能日趋完善。但是也曝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社区小市场的占道经营问题、楼道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墙面张贴小广告问题„„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于是,学校选择了《要做社区小主人》这一研究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这一主题即考虑到学生活动场所的便利性,而且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研究过程中又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是比较恰当的。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题阶段指导策略 开题阶段的活动实施与教师指导,可以按照分解课题——形成研究小组——制定方案步骤进行。课题开题课一般经过情景再现——问题梳理与追问——研究小组形成——方案设计与完善。情景再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在开题课上,教师应该善于再现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的问题梳理形成研究子课题做好铺垫。情景再现一般的方法有:身临其境法,也就是在活动场所开题。比如,开展《校园植物研究》开题课时,就可以在校园的绿地旁现场上课,再如《要做社区小主人》开题时,我们就可以来到教室外的广场上,鸟瞰苹果园社区,让学生即兴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梳理与追问:学生会在开题课上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研究课题涵盖下的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很大很空,有的问题太小太细,有的问题有研究价值,有的问题不成其为问题,怎样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呢?个人认为问题追问是一种有效地梳理方法。

比如:在《我到农村去》开题开上学生提出:我想到农户家里去采访采访。我先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追问。

师:你为什么要去采访?

生:我想了解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师:你想从那几个方面去了解农民伯伯的生活呢?

生: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还想了解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生:听说,农村都建了沼气池,我想看看沼气池,用沼气烧烧水。生:……

经过这样的追问,学生的问题逐渐细化,研究方向逐渐明朗,对于下一步撰写研究方案就很有帮助。

研究小组形成: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研究小组形成需要特别注意学生家庭住址离得要进,最好是在同一个小区内。这样便于学生在课下活动。

方案设计与完善: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就可以着手撰写研究方案了。其实开题课上的研究方案还很不成熟,只是个初步的计划。需要学生和老师在今后的行动研究中逐步的完善和修正。

在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时,要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活动计划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做到指导具体、实在、深入、细致。

一是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子课题。学生在选择了子课题后,老师可以作适当的指导,发表意见时,可说“我认为还可以怎样”、“这里是否能这样”、“你们看是否同意(采纳)我的建议”等话语,切不可由教师“一手策划”甚至“包办代替”,不管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把事先准备好的课题一一抛出,这样既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审视学生预期的活动方法与途径,讨论其可行性。当学生交流时,说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这时,教师就要追问:针对你们活动的子课题,你们需要查找的是哪一方面的资料?当学生设想去某处参观访问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次参观访问的目的,提出可能遇到的困难,共同找出对策。当学生提出要调查或采访某一类人时,教师在让学生明确目的后,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表,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意义。

三是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过程记录方式和成果汇报方式。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最终要以成果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及体验。比如:拍摄的照片、活动过程的录象、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编手抄报或电脑小报、制作实物、部分资料作成幻灯片展示、活动感想的文字记录、漫画、诗歌(小品)的创编等等。但是,也要提示学 生把过程中点滴的体会(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高兴的或是难过的、顺利的或是曲折的、兴奋的或是苦恼的)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在汇报交流时,展现真实过程。

四是树立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一个具体的子课题研究,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在方案制定的时候,要重视小组成员的分工。一定要根据成员的性格和特长分工为采访员、记录员、拍摄员、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和汇报员——把一个家中有数码相机且爱好拍照的组员定为拍摄员;把性格内向但做事仔细的同学定为资料整理员;把性格外向的同学定为采访员;把书法较好的同学定为记录员;把口才好的同学定位汇报交流员。

另外,指导小组设计一个响亮的队名,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行动研究阶段实施与指导策略

行动研究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方案的具体落实。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的小课题研究是始于开题课,也终于开题课。开题课开得轰轰烈烈,方案也做得详密周到,但是学生做完了计划交给了老师,老师一布置:研究去吧,下周我们汇报交流,就撒手不管了。结果到了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要么收集了只言片语,要么有一点点采访记录,更严重的是大多数学生椅子不攒,毫无成果可以交流。

分析原因,我觉得有其三:

一、有的老师认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在室外活动的,组织学生很困难,对活动的开展难以把握。学生一到室外,就像出了圏的羊,拢不过来,更别提像模像样的观察、采访了。

二、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外出就得配备照相机或者摄像机对活动进行记录,出去的远了还得租车,经费从哪里来?

三、更多的是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各级都在讲安全,时时都在抓安全,外出活动万一出点事就麻烦了。

对于以上影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行动研究的因素,每位综合实践教师都有过顾虑,也都思考过对策。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学习环境。综合实践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更是如此。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活动难以组织和掌控的对策

一是要相信孩子能行,在活动中的开展中要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做。不要轻视小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适时的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记得在《要做社区小主人》开题课后,社区物业采访小组的同学找到我说:老师,物业办公室的人会接待我们么?人家会不会嫌烦?万一把我们轰出来怎么办?„„听了这些,我说:同学们,假设我就是物业办公室的,你们来采访了解小区的情况。我会感到很高兴,肯定乐意接受你们的采访。因为,你们都是小学生,年龄小,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我喜欢爱问问题的孩子,而且只要你们去物业的时候做到提前联系预约,等人家不忙的时候,有组织有纪律的上门,做到有礼貌。我相信,你们的采访肯定会成功。你们一定会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结果,他们勇敢地、有准备的去了,而且效果很好。后来我们又补拍了录像。

二是教师在活动中适时的做好参与者、指导者。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放任自流”,老师作为一个主导者,指导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在《参观新华印刷厂》的活动中,我带领小组同学来到印刷厂,我和车间里的工人主动商量,介绍我们的活动,征求厂里的意见。最终,厂里出面,派工会主席领我们参观了印刷流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终于知道自己用的书本,家里挂的挂历是怎么印出来的。

三是每次活动后要有反思,以更好的开展下次活动。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想一想这次采访我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被采访人答非所问?是不是我的问题没有设计好?„„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味人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安全顾虑的对策(主要针对由教师组织的校外活动)

一是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加强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安全预案。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预防学生校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要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或事故。要有事故防范意识和措施。

二是争取各方面的协作。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活动,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很有效的经验。

三是发挥活动小组的作用。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小组外出活动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要求组长或者纪律检查员管好队员,作好记录。对于一些的确胡打乱闹,影响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批评教育。

经费困难的对策

如果确保了活动的组织和掌控,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给校长争取资金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强调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2、我们做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完全可以无条件的为少先队、德育检查提供,给学校增光。只有举一反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才能被校长认可,才能争取到活动资金。

四、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汇报交流阶段实施与指导策略 交流的内容要真实——充分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与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目的是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因此,交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

1、充分肯定学生收集到的真实资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以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暴露出来。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也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是他们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2、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小组自己决定交流的方式,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交流的方式要多样——符合活动主题和实际情况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对不同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形式应以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资料集展示,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建议书,手抄报、照片、标本等。

三、交流的途径多渠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交流途径的多渠道。首先,从范围上来分,交流可以分为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其次,从时间上来分,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性交流和随机性交流。

1、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对内交流指的是在本组本班进行的交流,可以采取这些形式:班级讨论会、辩论赛、制作展、墙报展、调查报告展、文艺节目等。对外交流指的是向家长、学校、社会交流。对家长,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分享快乐和体验;还可以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交流,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可以组织学生向全校师生进行交流。对社会,可以到社区选择场地,这种交流最好是结合社区的大型活动为宜。

2、阶段性交流与随机性交流。阶段性交流是指一个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既有作品的展示,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交流;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是前段活动的总结,又是后续活动的展开。随机性交流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偶尔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及时提供交流机会,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要伴随着激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实

启润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实施方案

区域活动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正规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有利地促进了新《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这学期我们将重点进行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实施,具体计划如下:

一、活动区域的创设

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支持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这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在那里,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儿童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我们具体将设置以下区域:(一)生活劳动区:包括动作技能训练,比如抓、推、转、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梳头、系鞋带、洗手帕: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折叠餐巾、分碗筷、切水果、创瓜皮、浇花等。(二)语言区:包括耳听录音手操作、合作猜谜、故事表演、剪贴废图书、自编故事、跟“磁带老师”讲故事、下语言棋(如表情棋,幼儿每下到画有笑脸这步即可说“妈妈笑了,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卡片找朋友(字画配对)等。

(三)科学区:数学区,有按数取物、几何形状、按规律排序、配对、看图自编应用题、数学棋、找单数双数游戏、测量工具等;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发光、沉与浮,玩磁铁、各种筛子、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四)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折、剪、晰、贴、玩)、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纸形、涂色添画等。

(五)文化区:包括各地民俗风情、服饰与语言、交通工具、人种与肤色、四大洲五大洋、不同的国旗、环保与卫生等,可结合主题丰富和变化内容。

(六)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插塑、托班的堆高游戏、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题公园等。

(七)装扮区:有娃娃家、表演区、音乐区,其他角色区,如超市、小商店、美容院等。(八)大运动区:包括玩球、投篮、走大鞋、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自制体育用具活动、自组游戏等.在以上的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以及个别差异,拟订本班区域设置的具体内容,如小班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安排区域,而大班则更多的在区域中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同时为防止活动中的互相干扰,按动静区分的原则我们将以上区域划分为学习类区域和游戏类区域。

二、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订

1、围绕课程总目标、每周目标和本班特点制订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学期目标,然后由各班的教师根据本周展开的主教学、本班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例如中班根据本班较多幼儿进餐习惯差、不爱吃早餐、喜欢吃零食等习惯开展了“健康的身体”主题教育,相应地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语言区:听故事“嘴巴里的小妖精”(保护牙齿)、“达达感冒了”(预防感冒):美工区:手工“煎鸡蛋”、画健康标记、“吃什么东西有营养”;科学区“吃的东西到那里去了”(知道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要细嚼慢咽、少吃冷饮保护胃和食道、肠等),操作“营养配膳师”(懂得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每天要吃早餐),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2、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重视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主题并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如我们在带领大一班参观了服装厂后发现:幼儿对服装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兴趣,同时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一次语言课“我设计的衣服”中想像出了各种奇妙的服装,如“会发光的衣服”(盲人穿着它晚上出门较安全)、“刺猬衣服”(穿着它到森林里去就不怕野兽攻击)同时根据新《纲要》充分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的要求,生成了主题“环保设计师” ,相应开展了区域活动。有角色区的“环保服装店”:美工区的根据废旧物品展开想像并加工制作服装;操作区的用贝壳、小桃核等制作服装配饰:表演区的自编自演“环保时装秀”。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区域活动的随机性特征,区域的安排并不是刻板不变的。它要求教师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调整,由班内两位教师随时讨论,一周进行一次调整。

三、活动区域中教师的指导

1、重视观察

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儿童。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观察内容分三个方面:①幼儿的兴趣和行为表现,以此了解哪个区吸引孩子: 2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哪个孩子喜欢哪个角;3操作记录,反映玩到什么程度。同时为了防止观察出现偏差,我们采取了两位教师同时分区负责的方法,尽可能地使指导工作做得细致实在。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四个小脚印,表示只能有四个人在此活动:或采取方法二,每一张拼图底版放在一个小筐里,区里只放置有不同难易程度的四个小筐,这样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或先到其他区域活动,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拥挤现象。

3、重视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园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大胆落实。如在小班“动一动、试一试”区域活动中,为了有助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设置了“夹珠子”内容,进一步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分成: ①夹纸团: 2夹蚕豆: 3夹玻璃珠三个层次,呈逐步递进并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投放,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管(夹纸团)上贴上一个红苹果,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苹果,这样改变了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使教师对哪个幼儿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指导策略上,教师对较内向、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对较自信、能力强的孩子则应告诉他“我相信你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 ,这样方能更大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

4、重视本园本班的特点,创设活动区刚开始搞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常常热衷于“克隆”与跟风,以为教育改革中所指的吸收新知识、把握新信息即是紧紧跟随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处于一种闻风而动的状态。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得出结论:不依葫芦画瓢,而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创设区域活动,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尽力为幼儿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如考虑到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较强的弱点,我们在小班设置了“生活劳动区”,安排了一个如家庭般温暖而热闹的活动区,让幼儿在其中获得许多生活中必要的本领、生活常识,获得做“家务劳动”的体验。在这里,幼儿每天有机会“理小菜”“搓面团”、“剥豆子”并送到厨房去,而老师有时成了外婆,和宝宝边剥豆子边拉家常;有时成了妈妈,教宝宝穿衣叠被。这一极富有特色的“生活劳动区”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爱做事了,还会帮大人擦桌子、摆碗筷,家园合作也在幼儿自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得以深入。

四、区域活动的几个观念

1、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魅力。首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动使我们一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步确立起“个性化教育”、“观察先于指导”、“教师的促进、指导、支持者身份”等理念:其次,师生建立起和谐、亲密的情感联系,集体氛围宽松愉快;再次,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得以“扬长补短” ,在区域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已明显超越了同年龄的一般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本园的探索实践,试提出以下观念:

1、让环境“说话”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有一种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设置,即区域环境创设,从深层的原因讲,是幼儿的认识发展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推动。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

2、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指导

儿童无论是对认识的兴趣,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是也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幼儿自由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发展起来。所以,幼儿早期教育应更多地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要太在意学习的结果。同样,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活动态度上,放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重视指导中的适机评价而谈化“总结讲评”的形式,同时要把握好过程中的指导,做到不过多干预,指导应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

3、计划性和随机性相结合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与执行可以增强教师对活动制定的目的意识,避免放任自流,从而增强活动功效。然而幼儿是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不断活动的,在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中,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和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和实施随机性相结合,随时掌握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顺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使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因此,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应结合幼儿园其他形式的教育,与集体教学互补,既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究学习,又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达到共存和相融,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地、灵活地加以组合运用。让幼儿在更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018年4月8日

启润幼儿园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一、美工区

1、折纸:提供彩色手工纸、剪刀等

2、玩泥:提供橡皮泥、泥工板等

3、粘贴:废纸、色纸、香糊、湿巾等

4、装饰画:提供钩线笔、油画棒、图画纸等

5、吹画:提供广告颜料、墨水、图画纸等。

★训练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初步学习用正方形的折叠方法。

★初步学习吹画的技能,能选用颜色来进行装饰。

★引导幼儿运用搓、团、压、印的塑造技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二、科学区:

1、好玩的磁铁:磁铁、各种含铁的和不含铁的物品等

2、好玩的水:水枪、注射器、有孔瓶子、小水桶等

3、颜色变幻:主色颜料水、玻璃瓶、棉签等

4、溶解现象:盐、沙子、果冻、食用油、洗发水等

5、虹吸现象:玻璃杯、塑料卡纸等。

★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感知探索磁铁的特性。

★能运用多种工具了解水的特性,探索玩水的多种玩法,体验玩水的快乐。

★激发幼儿对色感的兴趣,尝试用主色调配变成另一种颜色。

★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益智区:

1、图形分类:分类盒、不同形状的图形等

2、数字分类:数字分类盒、写有数字的汽车若干

3、图形排序:排序卡、图形粘贴纸等

4、图形拼图:七巧板等。

★学习不受大小和颜色干扰,要求幼儿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培养幼儿学习根据数字投放相对应物体的数量。

★学习有规律的图形排序。

四、语言区:

1、看图讲述:提供语言图书等

2、故事拼图:提供拼图等

3、表演讲述:提供指偶表演台、小指偶等

4、双语认读:字卡、英文字母卡等;

★培养幼儿喜欢看图书,初步学习按顺序翻阅图书并能边看边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教育幼儿爱护图书。

★初步学习用小指偶来进行表演,并能讲出简单的故事内容。

★激发幼儿对文字、英语的兴趣。

五、建构区:

提供自制的大型纸箱积木、小型积木;提供中型、小型塑料花片以及一些辅助材料。

★在模拟结构中学习各种基本的建构技能和建构物体的基本特征。

★能根据意感或命题进行有目的建构活动。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幼儿懂得爱护玩具和与同伴友好的行为习惯。

六、音乐区:

提供:录音机、音乐磁带、各种打击乐器、节奏卡、头饰、纸制服饰等;

★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学习用不同打击乐器演奏2/4拍的歌曲,体验合作的乐趣。

★培养幼儿大胆表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家乡的美好情感。

关于幼儿园区域实施与指导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