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最终定稿)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1-67055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2 07:46: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照相术传入中国是在()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初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到了19世纪晚期,照相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答案:C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________》,它揭开了中国________事业的序幕。2.解析:历史学习中要重视教材中涉及到的“最早”“第一”的内容,这往往是我们记忆的重点知识。

答案:定军山 电影

3.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在预习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民国成立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 A.上海B.北京C.广州D.南京

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答案:A 2.右图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剧照,它拍摄于()

A.1896年 B.1900年 C.1905年 D.1911年

解析: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旨在考查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史。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答案:C 3.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B.新文化运动爆发后 C.戊戌变法爆发后D.辛亥革命爆发后

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运动兴起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答案:D 4.规定废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 C.南京临时政府D.北洋军阀政府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答案:C 5.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应是() A.长袍

B.西服 C.中山装 D.旗袍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排除D项,因为这是女装。清末民初,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据此可知B项正确。而长袍是清朝时期的服装;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答案:B 6.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蕴意来解答。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参考答案:(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快乐时光

三弟危险

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去相面。相士对刘备说:“先生是白脸,心也是白的,纯净清白,好!”刘备听后很高兴。

相士又对关羽说:“将军红脸,心也是赤的,赤心为你主,好!”关羽自然也很“受用”。这时,刘备拉住黑脸的张飞说:“三弟危险,不看也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A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难夫难妻》

解析: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而《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答案:A 3.1920年,在各大城市流行的男式服装有() ①长袍 ②西装 ③马褂 ④中山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20年”可断定这是辛亥革命后,而长袍是辛亥革命前的服装,据此排除有①的选项,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马褂是清朝的官服,故又排除B项。因此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4.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不平等的是() A.剪发辫B.易服饰C.改称呼D.禁缠足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6.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称呼。 答案:C 7.右图是《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图》,请完成:

(1)长辫是在_______入关以后强令百姓留起来的,它成为_______子民的象征,也成为_______人嘲笑的对象。(2)右图中的这一现象应发生在_______革命爆发后,当时_______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解析:此题考查了发辫的变化,解答时注意结合辫子的发展史来回答。 答案:(1)清军 清朝 外国(2)辛亥 孙中山 8.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 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第二篇: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25 诗五首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看拼音写汉字。

huàn游人____xiāo湘_____qí路_____bìn毛_____城què_____烂kē人______

答案:宦

柯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城阙辅三秦()

(3)数声风笛离亭晚()

(4)何当共剪西窗烛()

(5)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1)去上任

(2)保卫

(3)风中传来的笛声

(4)什么时候

(5)动词,争春 3.根据课文填空。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______________。(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君向潇湘我向秦(4)却话巴山夜雨时 4.文学常识填空。

(1)《回乡偶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__________、__________。(2)《夜雨寄北》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不同的诗人。著有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__________而被传为佳话。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乐天”就是__________。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5)《淮上与友人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__________之称。

答案:(1)贺知章

季真

维摩

“四明狂客” “秘书外监”

(2)李商隐

义山

玉谿生

《玉谿生诗》

(3)王勃

子安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滕王阁序》

(4)刘禹锡

梦得

革新

白居易(5)郑谷

守愚

“郑鹧鸪”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解析:D项,这两句并不是将别之时的景象。

答案:D 2.对《淮上与友人别》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B.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D.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侧面抒写握别时的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

解析:D项,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是正面抒写握别时的情景。

答案:D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解析:D项,尾联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答案:D 4.试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进行赏析。

解析:此句是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参考答案:此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怀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这两句诗由眼前孤灯听雨的冷寂之境升发开去,驰骋想象,在对未来无限欢欣的憧憬中收束全篇。但这种神往,更显今宵之苦;而未来对今宵之苦的回味,又会倍增重逢的欢乐。

参考答案: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快乐时光

高三的时候,大家都开夜车学到深夜。有一天早上早读英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睡着了,大家也不忍心叫醒他。头一节课是语文课,老师讲课时发现他还在睡觉,就叫旁边的同学叫醒他。同学叫道:“醒一醒,老师来了!”这位同学醒来之后,抓起一本书就高声朗读了起来:“Long long ago……”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

解析: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押韵,押韵的字的韵母或韵尾必须相同。

答案:津、人、邻、巾

in 2.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虚写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

解析: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答案: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3.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问归期”是__________问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解析: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友人的来信,信中说盼望他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乡。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答案:友人

李商隐

友人对李商隐的殷切思念 5.“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__________,第二次是表现诗人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

解析:第一次夜雨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友人的无限思念,是实写;第二次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是虚写。

参考答案:对现实的感受

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结合三、四句来看,题中的“十五夜”应该是指哪个月的“十五夜”?

解析:由“人尽望”“秋思”可知。

参考答案:农历八月。

7.第一句诗中用“地白”二字写庭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这容易让我们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哪两句?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8.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解析:“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参考答案:“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既写出了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9.请体会“落”字的表达效果,将“落”改为“在”好不好?

答案:“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如果改用“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深层探究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是送别之作,但表现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离别的情感,非常爽朗豪壮。《淮上与友人别》写得比较哀婉。

参考答案:《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进行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中考链接 11.(陕西课改区中考,12)请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解析:(1)拟写宣传标语,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就其中一个方面去拟写;(2)设计活动,要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3)给学校提出的建议要能符合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创意;(4)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要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1)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2)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或: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4)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或: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自我盘点

我认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学习本章后,我记住并能应用的知识是:

我将这样来弥补自己在本章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________ 年9月18日夜,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_________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东郊的一段铁路,反诬是________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攻占____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沦陷。

解析: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答案:1931 关东军 柳条湖 中国军队 北大营 沈阳 东北三省

2.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__ 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预示着_________新局面的到来。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答案: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团结抗战 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曹火星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它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曹火星的代表作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D.九一八事变

解析: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发生在1937年;而八一三事变也是发生在1937年;所以首先要排除A项和B项。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是日本借口柳条湖事件,出兵占领沈阳。由此确定答案是D项。 答案:D 2.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主要原因是() A.日本为发动侵略做了长期准备 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令把东北军撤到山海关内,导致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地区大小城市20多座,所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答案:C 3.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兵谏部队C.中国共产党D.中华民族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逼蒋抗日”而发动的一次兵变。它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中华民族。 答案:D 4.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地点是() A.辽宁B.吉林C.沈阳D.黑龙江

解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 请完成: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

(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

(4)你对蒋介石的这份电令有何感想?说说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及影响。 参考答案:(1)张学良。(2)九一八事变。

(3)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4)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快乐时光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民众抗日活动,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寄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写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每年的9月18日,辽宁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民不要忘记哪一国耻 „„()

A.火烧圆明园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解析:由材料中“9月18日、东北沈阳”可以判断是九一八事变。因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答案:B 2.(2010吉林中考)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A.南昌起义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解析: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与“国耻”无关。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答案:B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答案:C 4.(2010福建福州中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解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引起了民族矛盾加深。而南昌起义和北伐战争发生时,日本还没有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是1949年,当时日本早已于1945年投降。 答案:C 5.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王若飞D.王稼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周恩来去调停。 答案:B 6.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D.日本帝国主义

解析: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如果杀掉蒋介石,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答案:D 7.(2010湖北随州中考)下面是一首历史上的流行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请完成:

(1)“我”为什么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不得不到处流浪?(2)任举两件反映日本在东北实行残暴殖民统治的史实。

(3)该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的认识。(要求:不展开论述,限50字以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史实。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考查开放性思维。 参考答案:(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3000万同胞从此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只要说出九一八事变、日占东北两要点即可)(2)为开放性问题。如: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用刺刀维护其殖民统治,对中国居民任意捕杀;用活人做实验;成立“满洲重工业开发公司”等工矿企业,掠夺资源;抢占土地;滥发没有储备金的纸币;野蛮掠夺劳动力,等等。(任选两点说明即可)(3)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赶走侵略者、还我河山的渴望。(任说其一即可)第二小问为开放性问题,中心是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例如:历史(社会)事变决定个人命运,或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只要言之成理,或举例说明适当(如联系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认为要学好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1898年,_______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名为_______。

解析:今天的北京大学是名牌大学之一,预习时要注意了解其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开办于1898年,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答案:光绪帝 北京大学

2.科举制最早创立于_______朝,完善于唐朝,_______朝末年被废除。 解析:科举制最早创立于隋朝;唐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与改革,并确立了官学的地位;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答案:隋 清

3.《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的出版机构是() A.人民教育出版社 B.中华书局 C.商务印书馆

D.同文馆

解析:近代中国出版业发展迅速,而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其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如《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都出自商务印书馆。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设立京师大学堂是()

A.洋务运动的成果B.戊戌变法的成果 C.辛亥革命的成果D.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解析:京师大学堂设立于1898年,据此可排除A、C、D三项,因为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上都不符。

答案:B 2.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 C.1904年D.1905年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答案:C 3.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衙门

D.北京大学

解析: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于1861年成立的专门负责处理外交、通商、海防等事务的部门。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时间不符,故也排除。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A.隋朝B.唐朝 C.明朝D.清末

解析: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废除于清末,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 答案:D 5.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知新书店

D.世界书局

解析:1897年成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它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故A项正确。中华书局是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书籍、杂志等;知新书店以经营各类图书为主;世界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版机构,成立于1921年。 答案:A 6.识读右图,完成:

(1)右图中的《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人在_______创办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_______报纸。

(2)该报纸紧密结合_______,报道大量的社会_______,内容丰富,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_______媒体的先驱。

解析:此题考查识图分析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图片及问题中的《申报》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教材中《申报》的创办地点、内容及作用来回答。 答案:(1)上海 商业性

(2)社会生活 新闻 大众传播

快乐时光

爸爸与儿子

一个小孩问他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的多吗?” “是的。”父亲答道。“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 “詹姆士·瓦特。”

“那为什么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孩子问。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1998年,北京大学举行了一百周年校庆,它在创办之时称为() A.京师同文馆B.北京师范大学 C.京师大学堂D.福建船政学堂

解析: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故C项正确。

答案:C 2.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施到清末废止,大约经历了() A.1000多年B.1100多年C.1200多年D.1300多年

解析:隋朝建立于581年,隋朝建立后实行科举考试,而清朝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掌握这两个时间,就能推算出科举考试存在的大概时间。 答案:D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A.《万国公报》B.《申报》 C.《字林西报》D.《时务报》 解析: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最初是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它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答案:B 4.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它最早创办于() A.北京B.上海C.天津D.广州

解析:商务印书馆最早创办于上海。上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又属于通商口岸,使其成为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摇篮。近代史上与上海相关的事件很多,学习时注意归纳记忆。 答案:B 5.高三学生徐玉立志报考与右图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名校,她要报考的名牌大学的前身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长沙时务学堂 C.西湖书院

D.京师大学堂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为北京大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申报》创刊词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解析:此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申报》的相关内容作答。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意思相同即可。 参考答案:内容: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和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喜的事情等。编辑特点: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7.阅读下列材料:

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请完成:

(1)上述材料批评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中所批评的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它的废除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析:此题在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时间及废除的历史意义来回答。 参考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弊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

(2)1905年废除。意义:它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8.有人说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大众传媒在社会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同意。原因:当传播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时,大众传媒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开卷有益”;当传播的内容反动消极时,大众传媒则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有害。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 巴东三峡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一单元 1 巴东三峡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面的字注音。

瞿()夔()滟滪()刹()和()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生字的读音,同时应当注意拼音规则,如“ui”的标调位置在“i”上。

答案:qú kuí yàn yù chà hè 2.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B.江北的山虽是险峻,都干苦无味。

C.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滕滕,有像牛马的…… D.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B项中“干枯”错写成了“干苦”;C项中将“腾”写成了“滕”;D项把“崖”写成了“涯”,与山有关用“崖”,与水有关用“涯”。

答案:A 3.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现代学者、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刘大杰 作 翻译 4.解释下列词语。浣妆: 古褐苍苍:平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和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浣妆:梳洗打扮;浣:洗。古褐苍苍:古老,褐色;苍苍:灰白色。平敞:平坦宽敞。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B.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三峡的景物,倾注了强烈的情感,读来楚楚动人。....C.我相信,一方水土养育出一方的钟灵毓秀。....D.从你出生就在影响你,与生俱来,无所不在,潜移默化。....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B项,“楚楚动人”和“读”不搭配;C项,“钟灵毓秀”本身就有养育的意思,就是前面所写的内容;D项,“潜移默化”不能说是出生带来的。

答案:A 2.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好处。

(1)______不断的青烟,_______的钟声,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扬州……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层一层的,你_______着我,我________着你,你______着我,我着_______你。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叠词的使用效果。同时也考查拟人修辞的作用。

参考答案:(1)袅袅 悠悠 运用了叠词,这样更加突出景色的妩媚动人。

(2)围 围 咬 咬 这里运用了拟人,形象生动地将云雾缭绕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3.文中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颜色为瓦白色的墙,_____地从树林中_____出来。我们走过的时候,正是下午六点光景,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_____。远远地朝北望去,隐约地可以望见八阵图的遗迹。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____。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A.仿佛 显现 凄凉 苍冷 B.隐约 呈现 苍冷 凄凉 C.仿佛 显现 苍凉 凄冷 D.隐约 呈现 凄凉 苍冷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仿佛”强调似乎,好像;结合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要写的是看起来不太清楚,若有若无的样子,因此应当用“隐约”。排除A、C两项。“凄凉”“凄冷”同样有“凄”,但前者更贴近作者要写的景色给人的感受。

答案:B 4.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课文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来记叙自己游览三峡的。

B.“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开头。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唐代杜牧的诗句。D.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先详写了巫山的山,再略写了云。

解析:A、D两项考查对课文结构的掌握;B、C两项考查了文学常识,其中C项是杜甫的诗句。

答案:C 5.请你简要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刘皇叔托孤”的故事。(要求时间、朝代、人物、目的等要写明确。)并说说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以及写孙夫人庙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在叙述中六要素的完备,语言表述清楚简洁,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同时考查引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三国时期,蜀国君主刘备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目的是增加三峡景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快乐时光

一场足球赛的作文

一天,老师正在给一个班的男孩子们上课。她要他们写一篇关于最近一场足球赛的作文。一个男孩写了几个字,就放下了笔。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写了?”

男孩说:“我写完了。”

老师拿起他的本子,只见上面写着:“雨天,未赛。”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第四段是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距离虽是不长,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却更加高峻。出了峡,山便低平,有一个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妆的地方,叫做香溪。昭

用心

爱心

专心 君村离此四十几里,在秭归县东北。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个“赴”字,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所谓“赴荆门”,那形势是一点也不假的。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语言要简洁精练,可以从文中摘取重点词语。

参考答案:米仓峡的景色特征和巫峡奇险的山水。

2.文中所提到的“杜工部”指___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_(朝代)的伟大诗人。作者在此引用他的这两句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引用的作用。

参考答案:杜甫 唐代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的妙用,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马奔驰的山势

3.选文第2段作者写巫峡的江水和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请仔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运用修辞在表现景物特点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写江水抓住了“险、急、曲折、多滩”,写山突出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反复、排比、拟人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高水急的特点。4.文中第2段在写山险峻时,写“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明确一段的语句要围绕这个段落的中心语句展开,因此往往在分析语句的作用时也要先明确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烘托山峰的高峻。

5.文中引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诗“赴”字用得巧妙,“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请你在下面各句中找出用得生动巧妙的词语,并说说它妙在何处。(1)红杏枝头春意闹。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味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动词来写景物,实际上就是将静态的物体写得犹如可以运动一样,更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1)“闹”,表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2)“泻”,把月光写活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蜀道上有个大名鼎鼎、令人闻之生畏的七盘关,此地是自古陕西宁强入川的必经咽喉要道。古诗有云:“上有千仞岩,势欲压人顶。下有万丈溪,清欲摄人影。楼空石蹬悬,延缘曲如蚓。自下而上上,仰视难引领。自上而下下,深疑入眢(yuān)进。惟第七盘雄,曲折赴危岭。”纵是未亲临其境者,读之也不难想见它的险势异常!

此诗作者为清嘉庆年间潘时鏸,距今已一百八十余年。人间至少过去六七代人,但对大自然来说仅是打了一个呵欠。而今我来这七盘岭上的七盘关,仍是仰头仿佛处处巨石就要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跌,却又欲退不能;而向下一看,只疑身陷枯井之中,欲喊无声。

正如登泰山十八盘,一般游人恐怕绝少细数究竟是十八盘,还是十七盘抑或是十九盘一样。我攀蜀道七盘岭也没有记准到底是不是转了七圈,只知印象最深的是七盘关绝险处立有一石碑,上有“小心移步”四个大字,提醒你千万玩忽不得!一抬头,那颇有几分狰狞的危岩怪厉地对着我,像在惊问:这里是只有飞鸟可渡的狭路,你这不知趣的俗子怎敢斗胆闯此禁地?

我只暗笑,没有作答。

其实还有啥好奇怪的,自古以来,凡由金牛道入蜀者,谁能不从这七盘岭“盘”过?那公元前秦惠文王伐蜀时的千万征夫要“盘”,那唐玄宗李隆基落荒避蜀时抬他的轿夫要“盘”,那采药砍樵的草民也要“盘”。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但历史很多时候也往往呈螺旋形攀登的态势。就眼前的七盘关来说,人们从秦“盘”到汉,从唐宋“盘”到明清,总是在不断地周旋、周旋……自古以来,得意者“盘”,落难者“盘”,身负重物者也“盘”。如今火车也“盘”,一出隧道,便似打出一把折扇,后几节车厢中的旅人探首车窗,看这把巨大的折扇煞是壮观!汽车也要“盘”,从低而高,好像射出一颗颗飞弹,随后又隐而不见,让人惊心动魄!

七盘关最险,七盘关也最忙。它从来没有对谁发请柬,人们却都来找它;它没有主动麻烦谁,人们来了却又抱怨攀它太麻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七盘关再高再险,也只是我们必经路上的一个里程标而已。6.“自古以来,得意者‘盘’,落难者‘盘’,身负重物者也‘盘’。”这句话与哪个句子相呼应?

解析:文章前后呼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秦惠文王伐蜀时的千万征夫要“盘”,唐玄宗李隆基落荒避蜀时抬他的轿夫要“盘”,那采药砍樵的草民也要“盘”。7.“如今火车也‘盘’,一出隧道,便似打出一把折扇。”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一个_______。试具体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的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 火车“盘”山蜿蜒而上,从侧面看犹如一把打出的折扇或火车道“盘”山蜿蜒而上,从侧面看就如一把打出的折扇。

8.依据本文的思路,在文中横线处补充上与前文意相关联的句子。

解析:填写句子既要明确本段的中心意思,又要联系上下文,作者在这里要对前面作一个总结,写了它的险给人带来的乐趣和苦恼。

参考答案:它吸引人之处在险上 它讨厌人之处也在险上 或:人们来找它是因为它险 人们抱怨它也是因为它险

9.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我”来到这七盘关的感受是围绕哪一个词展开的?

解析:文章的线索必须是贯穿全文的,并且要围绕它来展开,本文通篇都在写“我”对于“盘”的感受——险。

参考答案:“我”的感受 险 深层探究

10.本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解析:引用典故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同时引用典故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学效果,能更好地丰富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引用了王昭君、刘备的典故。典故的引用充实了文章内容,并且显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考链接

用心

爱心

专心 11.(山东济宁中考)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你给语文老师就教学方法提一条建议。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只要建议合情合理即可。回答时注意建议的对象——语文老师;建议的内容——教学方法。答案示例:(1)把语文课上活(2)扩大课外阅读量(3)多让学生批改作文(4)组织学生办手抄报(5)举行诗歌朗诵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