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大全]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1-818026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30 16:36: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大全]

第四章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

第一节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课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一、导入技能

1、直观导入

2、演示导入

3、作品导入

4、游戏导入

5、音乐导入

6、经验导入

二、讲解技能

1、解释式讲解

2、描述式讲解

3、论说式讲解

三、提问技能

1、回忆式提问

2、判断式提问

3、理解式提问

4、运用式提问

5、评价式提问

四、观察技能

1、根据观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环视法和点视法。

2、根据有无目的性可将观察分为有目的和随机观察。

五、演示技能

1、展示型演示

2、实验型演示(1)发现型演示(2)验证型实验

3、示范型演示

4、电教演示

六、评价技能

评价技能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了解,反思所提供的教育活动、学习环境、教育策略是否适宜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否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做出改进与调整的技能判断。

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视听媒体的技能,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电教媒体相对于其他直观材料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对感官的刺激性较强,适用于声情并茂的活动过程;

2、可以任意地放大或缩小,以展示宏大的微观、整体与局部,使幼儿了解到常规条件下不能看到的事物,而且使用方便,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3、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看到过云生动形象的事例和预见将来的变化。

4、它可以随意观察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控制快、慢、静止,使幼儿充分感知。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

第二节

教育技能的综合运用

第课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一、促进幼儿发展的观念

幼儿的发展是在体、智、美诸方面全面的发展,是身心和谐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1、观察幼儿的技能

2、面向全体教育的技能

3、因人施教的技能

二、增强目标意识的观念

教师应依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再围绕目标选择教育活动、确定教育形式与方法,最终实现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大目标,才能在各种活动中树立目标意识,随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1、确定与分解目标的技能

2、依据目标设计与选择活动的技能

3、依据目标创设环境的技能

三、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观念

幼儿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幼儿发展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新观念。这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1、尊重幼儿人格的技能

2、尊重幼儿需要的技能

3、与幼儿沟通的技能

四、指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观念

幼儿通过自身活动,与环境互作用,能动地吸收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获得发展,没有幼儿主动活动就没有发展。为了指导幼儿主动活动,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1、合理分配时间的技能

2、利用空间、提供材料的技能

3、指导幼儿活动的技能

五、整体和谐教育的观念

幼儿教育是一个整体,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各种教育要素要互相配合、协调统一,要求教师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1、综合整体教育的技能

2、保教结合的技能

3、家、园、社区合作教育的技能

思考与练习第四章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

第三节

新教师适应幼儿园工作的策略

第课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重难点: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一、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

主要是明确幼儿园教师在每学期初(末)、每月、每周要做的工作内容。

1、学期初,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园内情况,制定学期初幼儿发展计划,内容包括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学期末,教师要根据一学期的工作,自我反思班级教学实践工作情况,写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学能力、遵纪出勤、工作业绩等内容。

2、每月初,教师要根据学期目标,将各大领域内容按难易、季节等原则制定每月幼儿教育工作重点,要点是下一个月的月工作重点要对上月工作中未完成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

3、每周初,教师要根据当月工作重点,围绕各领域内容制定出周工作安排,内容包括生活活动、教学重点、活动区、活动安排、户外活动、家长工作等。

二、了解本班幼儿的基本情况

1、幼儿的年龄构成

2、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的性格特点

4、幼儿的家庭背景

三、明确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要求

幼儿在园的一日主要分为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由于年龄班的不同,一日活动的常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一)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时间占有量上居一日活动之首,主要有以下环节:

1、入园

2、盥洗

3、值日生

4、进餐

5、睡眠

6、如厕

7、离园

(二)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目标: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的特长得到更好发展,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供环境;学习相应社会行为规范等。

幼儿活动:自己选择喜欢的区域和伙伴,熟悉各区域内各种玩具材料的基本玩法,学习一定的归类、整理游戏材料的能力,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与分享。

(三)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标:适应集体生活,分享学习经验;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化;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表达、交流思想、相互学习能力。(1)会听;(2)会看;

2、新教师带班小技巧

(1)为维持现场的秩序,在态度上要亲切和蔼;对遵守秩序和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留意幼儿的需要,随时给予帮助;及时调停纷争、制止捣乱等;对即将开展的活动一定要先提要求,预先让幼儿知道应遵守规则等

(2)为顺利过渡到下一项活动中去,应让幼儿有心理准备,如提前几分钟提示幼儿完成手上的活动;对未完成活动的幼儿要有耐心,语气温和;尽量避免让幼儿坐等;或者以有趣的音乐片断作为活动的信号,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如起立、坐下、如厕、喝水、集合、去户外游戏等。

3、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4、幼儿出现小划(擦、磕碰)伤,要向家长如实说明情况。

5、实用处理幼儿小磕碰伤的窍门

6、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活动技能

7、新教师应如何尽快提高工作能力

8、新教师不应出现的师德问题

9、新教师的服饰装扮

10、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思考与练习

第二篇: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改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30002

第一章小结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升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 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 点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生活性 和游戏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从课 程类型的角度可分为学科(领

域)活动.主题活动和经验活动;

2、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可分为全 班集体括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 动;从目的性程度的角度可分为 教学话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就是根据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 育理念,选择和确定

3、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幼儿同教育活动计划是具体的活 动方案,它规定了活动的目标、括动的准备、活动的进程和环节 融及活动的延伸等。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 序:明确理念,确定活动目标,确定内容和方法,确定环节,确 定延伸活动。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经验性 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刚,6、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 将幼儿园教育恬动设计方案付诸 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恬动的各个 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 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 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7、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 程序是:把握幼儿的状态,引发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予幼儿活 动的机会,引导幼儿获得新柏经 验,评估活动的成效。

8、幼儿同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 原则:主动活动原则、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的原则、注重多种感官 参与的原则和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第二章

1、学科活动是按照学科知识体 系划分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 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 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内容分科、系统性、计划性是幼儿同学科 活动的主要特点。虽然学科活 动具有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递 和学习、便于教学组织的优点,但也存在割裂学科与学科之问 的联系、割裂教育与社会及生 活之间的联系、忽视学习的主 体等方面的缺点。

2、领域活动是依据分科活动的 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 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 的教育模式。领域活动是在借 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继承我国 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参考我 国幼儿团课程研究的成功经验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浪 潮的影响下,幼儿园的学科 活动也吸纳了近年来幼儿园 教育改革的成果,处于不断 调整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之中,出现丁儿童化、综合化、生 活化和弹性化几个方面的变 化。儿童化表现为学科活动 从幼儿出发学科活动、从幼 儿出发修改现成的教育活动 设计、教师基于对幼儿行为 的观察进行指导。

4、综合化是指学科活动会 逾越严格的学科边界,为幼 儿呈现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

5、生活化是指学科活动与幼 儿的日常生活情境友生重叠。弹性化表现为学科教育内容 和时间的弹性、一日活动时 间的弹性、教育活动过程的 弹性。

6、学科活动的核心组织线索 就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的 系统性、逻辑性非常突出,这使得幼儿园学科教育活动 在目标、内容的设计上体现 出非常鲜叫的序列性。学科 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围绕学科 知识分层细化。

7、学科活动内容的组织有 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 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 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 步骤中由浅人深,逐步递进; 二是教育恬动的不同步骤中 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 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第三章

1、幼儿园主题括动可被定义 为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 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 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它由 Cl1心话题、扩展链和具体 活动构成。

2、主题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反对分科设课,强调 学习内容的整合;第_,是 灵括开放的。主题活动的 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活动内容不利于幼儿学习系 统化的学科知识;第二,对 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主题 恬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日的 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均衡 性原则、弹陛原则和有机整 合原则。

3、主题活动设计耍经过选 择主题、确定主题目标、制 定主题网络、拟定活动纲要、设计具体活动方案、检核评 估主题六个步骤。

4、第一步,选择主题=主题 来源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学 科或领域,社会生活事件和 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人们 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 理或变化规律,以及文学作品。

5、确定主题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其一,必要性,即考虑主题自身 蕴含的敦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 个主题活动;其一二,可能性,即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 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其三,可行性,即现有的教 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 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6、确定主题后,要给主题取一个 好名字。首先,好的主题名称应 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其次,主题名称耍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 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7、第二步,确定主题日标。确 定主题目标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 日标,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第三步,制定主题网络。教 师要依据主题目标,结合幼儿 的兴趣和经验、可资利用的教 育资源等,梳理主题思路,搭 建主题网络,绘出主题网络图。主题网络一般用主题网络图表 现,网络图的主要功能是让主 题结构得以具体、直观地旱现。主题网络图的具体形式可以有 很多种,常见的有概念式主题 网络圈和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 题所蕴禽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 开的网络。活动式主题网络图 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 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8、第四步,拟定活动纲要。拟 定活动纲要是在梳理主题开展 思路的基础,考虑组成主题的 系列活动具体有哪些,主要的 内容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展开,涉及哪些领域,等等,还可以 列出每个活动J H标。同时,可 以判断出主题持续的时间,并 拟定好教育资源的利用方案。

9、第五步,没计具体活动方 案。教师要逐一设计每个活 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学活 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活动方案基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恬 动过程等几个环节。第六步,进行检核评估。主题活动设 计好以后,可以做一个预先 的检核评估,并可以根据检 核评估结果修订主题活动设 计。检核评估主要从主题选 择、主题目标、主题内容和 活动方法几方面进行。最后,在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 防止“拼盘”现象,要处理 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 之间的关系,并控制好主题 活动容量。第四章

1、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狭义指教师有 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 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 过程.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 于自发反应型教学;幼儿园 教学具有浅显性、游戏性、活动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的 特点。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在于可以帮助幼儿将零散经 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 发展;可以弥补游戏活动和 生酒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 全面发展;可以解决幼儿在 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 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

3、依据幼儿参与教学活动 的规模分类,幼儿园教学活 动可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小 组教学活动和个别教学活动;

4、依据教学内容的组织方 式分类,幼儿园教学活动 可分为分科教学活动、主

题教学活动和领域教学活动;

5、依据教与学的方式分类,幼儿园教学恬动可分为传 授接受式教学和引导发现 式教学.6、幼儿园教学活动计划(教案)包括恬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 动过程和活动延伸等部分。

7、教学活动名称有两类,一类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 动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名 称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 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 有意义的事情。

8、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 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 中最下位的目标,它一般 稂具体、可操作,教学活 动目标包含三大领域:认 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 技能领域。

9、行为目标、生成性目 标和表现性目标是幼儿园 教学活动目标的三种取向。

10、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 目标时,要考虑同家相关 文件中有关幼儿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和各年龄段幼 儿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 发展的实际水平、已有经 验和现实需求;活动内容 的价值。

11、幼儿园教学活动H标 的袁述应符合以下基本要 求:幼儿园教学恬动目标 廊具体、明确,具有可操 作性;从同一角度表述教 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目 标应有所侧重,不必面而 俱到;教学活动日标要简 洁明了、,幼儿园教学恬 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经 验准备。

12、物质准备包括材料准 备和空问准备;经验准备 包括能力准备和生恬经验 准备。教学活动过程一般 分为导人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3、常见的导人方式有以 下几种:经验同顺导人、问题情境导人、欣赏导人 和直接导人。

14、基本部分的设计要注 意: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 扣教学目标;括动过程的 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 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 知、操作、体验、交往等 机会;活动过程的设计要 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教学活动结束方式有然结 束、总结归纳、游戏表演、展示分享。

15、教学延伸活动的设计 可考虑将教学活动向区域 活动、生恬话动、环境创 设或亲子话动中延伸。

16、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 实施过程不是将预先设计 好的教学方案原封不动地 落实到实践中的过程,而 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包含 改变和创生的过程,在教 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 第一要引发幼儿的活动,注重为幼儿提供与人、事、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让 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交往中获得有益于身心 健康发展的经验。其次,要注意观察幼儿,第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 体态等也需要一些具体的 策略土持。教师观察的对 象足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作 品,尤其是幼儿不符合教 师期待或出错的行为发现 和作品。在教学活动的不 同阶段,教师观察的重点 不同。

第三,给予幼儿有针对性 的指导。教师对幼儿的指 导通常包括知识上的指导、技术上的指导、兴趣上 的指导、习惯上的指导和 态度上的指导等。

第四,注意提问与回应策 略。提问式教学活动中师 幼之间交流列话的重要手 段;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 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 展。根据教师提问对幼儿 认知参与水平的要求,教 师提出的问题可分为:感 知记忆型问题、理解型问 题、应用型问题、创造型 问题、评价型问题。在教 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 问在幼儿有疑之时。面向 牟体,照顾个别,是教学 活动中教师提问应遵守的 基本原则。教师提问语言 要浦晰,提问的声音要响 亮,提问的态度要亲切、和蔼,有时可以略带神秘。教师提问的类刊要多样 化,尤其成增加中、高水平的问题。整个教学活动 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教师要善用追问,应适 当延长候答时间。在不同 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 具有不同的策略:当幼儿 的行为表现符合教师期待 时,教师的回应策略有重 复、总结、扩展、澄清、追问、评价。在教学 话动中,当幼儿沉默或 行为偏离教师的预期时,教师的叫戊策略有提 供信息支架、将错误的 思维过程显性化、创设 情境予以提示。

第五,教师教学体态是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 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 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 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 言、空问语言等方面。适宜的体态有助十激发 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 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 态;适宜的体态有助于 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教师使用教学体态语言 遵守的总体要求足自然 得体和协调。教师教学 体态语占的类刑主要包 括眼神、表情、手势、空间距离和外表。教师 使用教学眼神语言成亲 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使用教学 表情语占应面部表情丰 富、适度、自然,切忌 而无表隋;使用教学手 势语占应自然得体,恰 当准确,目的明确,节 奏明快,手势幅度上不 过头、下不过朐;使用 教学距离语言应园地制 宜,灵活掌握,走动自 然大方;使用教学外表 语言应整洁、端庄,富 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第五章

1、区域恬动是指以幼儿 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 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 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 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 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 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 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 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

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

2、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性、个性化、以间接指导为主 的特点。区域分为探索性 区域、表现性区域和运动 性区域。探索性区域主要 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益 智区、发现区、种养区; 表现性区域有角色区、建 构区、表演区和美工区;

3、运动性区域主要由户外 运动区构成,分为同定器 械区、可移动器材区和自 然游戏医。

4、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 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 动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发 展幼儿的独立性;有利于 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 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

5、区域活动的设计主要分 为确定区域种类、规划区 域布局、刨设区域环境、制定区域规则四个方面。

6、确定区域的原则包括全 面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动态化原则、效益性原则。

7、常见区域各自具有不 同的教育价值。规划区 域布局要注意界限分明、动静分开、开放适度、相邻相近、保障安全、巧妙拓展。创堤区域环 境色括区域材料的投放 和区域背景环境的创设。材料投放要注意材料 的安全性、丰富性、层 次性、可探索性、易得 性。要注意利用区域背 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 兴趣,支持幼儿持续探 索,提示幼儿自我教育,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8、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 行区域恬动时必须遵守 的一系列规范,它具有 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保 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

是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9、区域规则有三种:活 动中事关所有幼儿的基 本规则,活动中事关多 数幼儿的规则。活动中 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10、制定区域规则要注 意规则应着眼于幼儿的 发展,规则要有可操作 性,幼儿要参与规则的 制定,要以多种形式呈 现规则。

11、区域恬动的组织包 括恬动的开始、展开和 结束三个环节。

12、开始环节的指导包 括指导幼儿学会自主选 择活动区域,引导幼儿 制定出在区域内活动的 计划。要创设丰富的环 境,供幼儿选择;尊重 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 干预;带领幼儿熟悉所 选区域、操作材料,了 解其中开展的活动;制 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 的规则;在观察的摹础 上有针对性地指导。活 动展开环节的组织包括 观察与评估和活动指导。

13、观察可分为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或者分为旁观式观察和参 与式观察。观察与评估包 括两方面的内容,是对区 域设置情况的观察与评估,二是对幼儿活动状况的观 察与评估。观察记录要求 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 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 记录和影像记录。

14、教师的活动指导分为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人式指 导。介入式指导有三种,即平行介入式指导,交叉 介入式指导,垂直介入式 指导;非介入式指导包括 经验支持、材料支持、时 间支持、空间支持、同伴 支持、心理支持、技能支 持等。结束环节包括收拾 整理和回顾评价。

15、指导收拾整理要做到 事先提醒、全体参与、分 T合作、教会方法、事后 激励。同顾评价环节具有 重要价值,可从五个方面 组织该环节内容。组织同 顾评价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 参与评价;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发展;分层指 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获 ;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 乐于参与评价。第六章

1、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 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撤、睡等基本生理需 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团、餐点、盥洗、喝水、睡 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 活动。生活活动是幼儿园 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是幼儿同课程与其他学段 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

2、幼儿园生活活动可以满 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 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可 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 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 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 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等 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教师 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恬动和 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3、幼儿园生括活动的设 计与组织包括对人园活动、餐点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喝水活动、如 厕活动、过渡活动及离园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入园环节的设计与组 织,实质上就是晨间接待 的设计与组织。晨间接待 参与的人员较多,包括教 师、保育员、安保人员、保健人员和园长。晨间接 待的内容包括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 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 幼儿的情况等。人嗣括动 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 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 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 园沟通等价值。幼儿嗣安 保人员、保健人员、教师、保育员和园长对待劫儿 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幼 儿人园的心情。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幼儿 园隐性课程的实施者。

5、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 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 和点心等环节。幼儿期是 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 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 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 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 的机会。进餐环节包括餐 前准备、进餐过程和餐后 整理i个流程。幼儿园进 餐环节的主要实施者是教 师和保育员,炊事人员、保健人员是幼儿进餐过程 的间接影响者。

6、午睡是幼儿在同一日 生话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是从医学保健角度,还是从保障幼儿园-一日 活动质量和幼儿发展的 角度来看,午睡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午睡恬动 的设计与组织包括睡前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睡 眠巾的关怀与帮助、起 床整理括动的设计与组 织三部分构成。

7、盥洗活动主要包括洗 手、洗脸和漱口等。洗 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发生的频率最高。学会 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 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 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六步洗手法”是联 合同儿童基金会宣传的 正确洗手的六个步骤: 同时,幼儿必须习惯用 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漱 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 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 用于饭后郓吃过甜食后。漱口效果与漱口时的 用水量、含漱的力量及 鼓漱的次数有关,漱口 不能替代刷牙。幼儿午 睡起床后和脸脏时都应 洗腧,正确洗脸顺序是 从上到下、从里向外,依次是额头、鼻子、嘴 巴、脸颊、耳朵、脖子。教师要通过盥洗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椎洗的 意义、盥洗的方法,养 成正确盛洗的习惯,同 时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 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 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 喝水环节,教师要注意 教给幼儿科学喝水的要 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 喝水的重要性,将定时 喝水和自主喝水相结合,要向幼儿讲解乐范正 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 方法,有序组织幼儿喝 水,同时墨给予幼儿有 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幼 儿节约用水的习惯,注 意家园合作。

8、如厕对于成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极 大的挑战。学会如厕是 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座 里程碑。教师要通过如 厕活动,教会幼儿如何 正确轻松地如厕。在如 厕环节的设计与组织中,教师要分别解决幼儿 如厕的认识问题、心理 问题、技术问题、意识 和习惯问题、家园要求 不一致的问题。

9、过渡环节也是幼儿园 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承上启下,具有显性调节幼儿园教 育教学活动的节奏和隐 性调节幼儿身心节奏的 重要意义。对过渡环节 的设计与组织,实质上 是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 项活动的整体优化安排。教师可以整合活动环 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 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 互相融合,增加作息时 间的弹性化,减少不必 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 动;在必要的过渡等待 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 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 等待;教师也应允许幼 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 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 时“尤所事事”;过渡 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 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 质和幼儿的需要。

10、离园是幼儿在园一 日生括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并非最不重要的环 节。通过离园环节,教 师应帮助幼儿达到以下 目标: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 接;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 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离园括动,遵守活动规 则;离同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筹收放整 齐、归位,保持环境的 整洁和有序;主动与教 师和小朋友道别;跟随 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离园 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 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 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 些自主陛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 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 园活动的重点不同:在 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 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 适当的帮助。在中班的 离园环节,教师应培养 幼儿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大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自我服 务和为他人服务。

11、幼儿园生活活动设 计与组织要遵循教养并 重原则、关注差异原则、轻松温馨原则、渗透 性原则和家园合作原则。第七章

1、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 幼儿掌恬于其中的、对其 身心发展产牛影响的切因 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幼儿 置身其中的自然环境、社 区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索,也包括影响幼儿发展的生 理环境、心理环境等内在 因素。

2、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 施中,环境创设作为一种 有日的、有计划的教育因 索,会随时对幼儿的身心 发展产生影响。

3、按照不同的划分维发,幼儿园教育环境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从幼儿园 教育话动得以实施的物质 和精神条件划分,幼儿园 教育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 和精神环境两犬类;

4、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 要类型来划分,幼儿园教 育环境可分为游戏活动环 境、教学活动环境和生活 活动环境;

5、从空间位置来划分,幼 儿园教育环境可分为园内 环境和园外环境,园内环 境又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 环境,园外环境包括家庭 环境和社区环境;

6、从环境的功能来看,幼 儿园环境可以分为多类区 域,包括表现性环境(表 演区、娃娃家、美T区等)、探索性环境(发现区、益智区、博物馆等)和运 动性环境(大型玩具区、晨间锻炼区等)。

7、幼儿园教育环境刨设 要遵循参与性原则、互动 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挑 战性原则和丰富性原则。

8、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 分别按照主题活动环境、区域环境、生活环境和专 用功能室四个方面介绍了 创设要求、9、主题活动环境是指围绕 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所需 要的空间、材料、家园合 作等综合条件。教师、幼 儿、家长乃至社区相关成 员都可以参与到主题活动 环境创设中来

10、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主题为主要内容组织 形式的幼儿园,大都有一 面主题墙。主题墙是指围 绕某一主题的展开而创设 的端面环境。它记录着一 个主题展开的线索、幼儿 的学习过裎和学习结果等。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 与环境创设之间的关系为 :依据主题活动的教育目 标和教育内容创设环境; 在主题活动丌展过程中不 断调整环境;根据环境生 成新的主题。、12、区域环境刨设也是幼 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 内容。生活环境既包括进 餐、盥洗、如厕、睡眠等 饮食起居环境,也包括问 候、排队、聊天、倾诉等 社会交往的规则及氛围。、13、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 学会生活、在交往中学会 交往。除了班级内部区域 环境的创设,一些幼儿园 还设置了且有专门用途的 功能室,14、一般而言,幼儿园的 户外恬动环境包括:园所 自然环境、备类公共活动 场地、户外运动场地、沙 水区、园艺区、种植园地、饲养区等。要为幼)L 提供集游戏、锻炼、探究、审美为一体的户外活动环境,、15、可遵循以下几条基本 原则:儿童性、安全性、自然性、挑战性和审美性。幼儿园自然环境应该是 一个拥有丰富的发展幼儿 观察能力的资源环境。当 前应超越美化、绿化导向 的幼儿园环境剖设观,从 教育资源的高度来看待幼 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创 设与幼儿自然生长环境相 符的绿色生态环境。

16、城市幼儿园拓展园内 自然环境的策略有:墙壁

绿化、空中绿化、角落绿他。

17、户外运动区的环境创 设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应考 虑多样化设置;应自然而 富于生趣;应体现探索件 原则。

18、园外教育资源开发与 利用的一般步骤为:调查 与收集团外教育资源;挖 掘园外资源的教育价值; 有效利用园外教育资源。

19、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 和发展规律,幼儿是在行 动中学习的。直接经验是 人生的基本经验,因此,没有资源就不町能有真正 的恬动,只有适宜的资源 才能带来综合、有效的学习。幼儿园教育资源建设 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 重要保障。第八章

1、制订教育计划是幼儿周 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教 育计划是教师开展班级日 常工作的依据和具体行动 的规划,它能减少教师开 展工作中的不确定感,有 效促进教师将培养目标清 晰、有日的地落实到幼儿 身上。根据时间跨度,主 要由班级教师制订的教育 计划可分为学期计划、月 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无论是制订学期计划、月 计划,还是制订周计划和 日计划,都需要遵循一般 程序:分析前一阶段幼儿 发展情况;确定本阶段教 育目标;规划本阶段教育 括动;规划本阶段重大活 动;规划本阶段家长工作 ;计划调整情况说明。

2、学期教育计划是教师 对一个学期教育工作的 总体安排,是指导班级 _.个学期各项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依据。学 期教育计划除了包括班级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之 外,还包括家长工作、环 境刨设等方面的内容。班 级的学期计划由班级教师 共同协商拟定。制订学期 工作计划时,要注意以下 几点:学瑚计划一般在学 期开学之初、幼儿来园之 前制订;学期计划从方向 上和整体上把握学期的主 要工作,内容不必过于详 细;同一年龄段各班级的 学期计划可以有所不同,不得要求同一年级组各班

级的学期教育计划必须相同。

3、月教育计划是指对大约 一个月时间内班级教育工作 的总体规划。它是学期计划 的下位分解计划。制订月教 育计划时的注意事项:月教 育计划~般在前一个月的最 后~周制订;教育目标要紧 紧依据学期教育目标及幼儿 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定。

4、周计划的制订是~周之 内全部教育恬动及相关工作 的具体方案,是当月工作计 划中某些内容的具体化,较 月计划更为详细,是保证月 教育目标和周工作目标顺利 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日教 育目标与方案设计的依据。班级教师要共同参与,在充 分沟通的情况下制订周教育 计划。制订周教育计划时要 注意:详细的周计划最好在 前一周的星期四或星期五制 订或修订;在活动安}上,教师要遵循均衡性及灵活性 的原则;制订周教育计划不 仅要考虑教学活动,也要认 真安排区域括动、生耩恬动、环境刨设、家长工作等各 类活动;注意根据一周中不 同时间幼儿的状态安排活动 ;相同科目的教学活动之间 应有适当的时间差。

5、日教育计划包括对一日活 动的安排和活动设计。制订 的教育计划需要注意:日计 划的最终确定要在实施计划 的前一天;作息时间表可以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季节 变化等弹性调整;注重动静 交替、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与 教师主导活动的相互结合; 注意不同组织形式的活动相 互配合补充;根据幼儿一日 生话中的精力情况安排活动 ;对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不 要过于琐碎;教师要将一日 作息时间表以图画的形式绘 出,并张贴或悬挂于幼儿视 线可及之处。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

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

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

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

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

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

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

3.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第2 / 6页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个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搭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第3 / 6页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每个,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的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想应该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清晰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力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问题。

第4 / 6页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个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没有成效。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应该是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

第5 / 6页

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

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

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

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

3.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

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

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

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

(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

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

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 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第四篇:幼儿园“双语教育”组织

摘要:近年来英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遍关注,于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课题-----幼儿园双语教学,即教师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育媒介,对幼儿同时进行汉语和英语的两种语言教育。

如今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改革与研究的热点。要搞好双语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其次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现今常用的教学形式有:(1)专门的英语教学活动,包括中英文教学和纯英文教学两种形式。(2)日常生活活动教学。(3)浸入式教学。在进行幼儿双语教学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到(1)寓教于乐,将英语教育融入幼儿园整体活动中。(2)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3)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开展双语教学。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并且注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双语教育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自然习得、目标语、动态语言、句本位   精讲多练、语言环境、浸入式、语言刺激、模拟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英语已成为“地球人”必备的交流工具,也成为现代人自我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英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遍关注,于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课题-----幼儿园双语教学,即教师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育媒介,对幼儿同时进行汉语和英语的两种语言教育。如今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改革与研究的热点。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幼儿园目的是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初步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立足点在于幼儿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从学习口语起步,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自然习的英语,决不能因强化和“优胜劣汰”的训练使幼儿造成心理负担,对英语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要提高幼儿英语学习水平,就必须具有既掌握相当英语知识,有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其中,熟悉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口语发音不标准,容易使孩子产生误导,为今后的纠正带来极大困难;而如果仅仅英语好却不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或者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则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会为幼儿学习好英语带来一定难度,是不可取的。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组织

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有优秀的英语教师,而关键则是有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由于幼儿双语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的借鉴,如今幼儿园所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

(一).专门的英语教学活动

专门的英语教学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现今幼儿园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专门的英语教学活动根据其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可分为中文教学和纯英文教学。

1.中英文教学

此种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本族语和所学目标语并用,即用母语翻译、讲解目标语的词、句子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将所学内容与中文结合编成儿歌、歌曲、故事等,配上生动、形象、夸张、有趣的动作,把静态的英语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表情语言等动态语言,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习得英语。如所授目标语为“head”“shoulders”“knees”“toes”时,可将其创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headheadhead,点点我的head;shouldersshouldersshoulders,耸耸我的shoulders;kneeskneesknees,拍拍我的knees;toestoestoes,数数我的toes”儿歌再配上相应的动作,对幼儿识记很有帮助。

中英文教学法相对而言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低,幼儿也较容易适应,但它强调的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仅将语言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忽视了语言作为人交际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2.纯英文教学

纯英文教学是一种用英语教英语的教学方法。它仿照儿童学母语的过程和方法,以句本位,模仿为主,重视口语教学,强调整句学、整句用,在句子中学词汇和语法。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完全使用英语交流,长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幼儿的英语语感特别好,听力强,发音准,更有利于形成初步的英语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采用纯英文教学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但它对教师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在活动初始阶段幼儿很难适应教师的“洋话连篇”的教学方式,在此阶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极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当目标语出现时,教师应配合以表情、动作、体态语言,并能与实物相结合,加上自然的重复,适时请一中文教师作为中介对目标语加以解释,以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纯英文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英语的学习是自然习得的。

无论是中英文还是纯英文教学都各有其优劣所在,但在活动的设计上都应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做到内容简单,形式多样,同时教师的讲和教要服务和转化为幼儿的学和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言语实践上来。

(二)日常生活活动。

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应创设一种模拟的汉英双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使幼儿有机会感受和运用两种语言。如在活动室分设双语区和英语区,应用区摆放的物品和墙饰下注明英文,也可放置一些英文图书,使幼儿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中,通过观察、比较,最终达到两种不同文化的鉴别和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将一日生活中一些经常使用的日常用语,换成英语,如“Goodmorning!Howareyou!”等礼貌用语“Pleasedrinkwater,Pleasewashyourface,Attention,comeon!”等指令性语言及如“Areyouready?”等问话,并用这些语句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某个环节,如来园、离园问候、告别、入厕、喝水、吃点心或体育活动等,让幼儿每天耳濡目染,从无意识地听到能根据老师的指令做相应的行为,并能很自然地运用这些口语。

(三)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即通过英语组织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各领域的活动及日常生活渗透,让幼儿侵润在英语的环境中,保持对英语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习得英语。例如在幼儿了解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师用英语进行加减法的教学,如教师在出了关于3和4的加法应用题后,幼儿说出了得数,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3+4=7,边写边说“Threeplusfourequalseven”然后另外出一些应用题,再列算试,让幼儿逐渐熟悉英语表达加减法的方式。

三、组织双语教学的注意点。

1、寓教于乐,将英语教育融入幼儿园整体活动中。

英语教学应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表演游戏,节奏活动,音乐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开展,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

2、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幼儿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在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多利用木偶、实物、模型、图片、投影、电视、录音等手段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刺激。

3、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给幼儿创设更多使用英语是环境,家长们应加强对幼儿的英语练习。教师应使家长了解近期幼儿英语的学习内容,以便家长与幼儿一起练习。只有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才更有利于幼儿学好英语。

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师学的目的,不仅是给幼儿创造一个纯双语的交际环境,也为幼儿创造一定的英语模拟环境,培养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使幼儿学习语言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双语教育不在与幼儿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学习的过程,应注意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由浅入深、持之以恒。

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并且注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双语教育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

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

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

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

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

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

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

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

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