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九年级历史下册 3.11《梦幻超级大国》教案 北师大版(精选五篇)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1-757576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9 13:32: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九年级历史下册 3.11《梦幻超级大国》教案 北师大版

第十一课 梦幻超级大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发展状况、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点、难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 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③ 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

④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并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经济发展?发展的状况如何?这种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讲授新课:

一、经济“巨无霸”

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归纳):

① 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 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③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2.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霸主地位。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3.美国经济衰退时期(70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在70年代出现了衰退,还出现贸易逆差,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随着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贬值加剧。当时,美元身价大跌,欧洲各国的许多人都拒绝要美元。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

1975年以后,美国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滞胀”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80年代,美国政府调整政策,逐渐扭转经济颓势。

4.经济复苏与繁荣时期

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国家采取了降低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措施。90年代,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时期,美国加大改革力度。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盈余。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5.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教师可强调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作用,并可适当补充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微软公司的有关情况。)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二、“世界警察”

(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三、从爵士乐到摇滚

四、好莱坞 本课小结 :

本课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分析了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居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但是,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起飞,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开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教案北师大版教案

第11课 梦幻超级大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巨无霸”、“世界警察”、爵士乐、摇滚乐、好莱坞等基本历史知识。2.分析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表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原因与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同是感悟到美国成功的经验可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学习借鉴。

教学重点 经济“巨无霸”的成因及表现;跨国公司;好莱坞 教学难点 经济“巨无霸”的成因;爵士乐、摇滚乐的风格特色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利坚的国旗自升起来以后,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不倒,在今天的世界上依然高高飘扬,成为世人瞻仰的目标。于此同时美国逐步强大,坐上世界霸主的宝座,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都说美国是梦幻的国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梦幻国度,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近距离的观察它。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75,我们学习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讲授新课

一、经济“巨无霸”

展示课件“战后六国生产增长指数图表”,同时引用P65小字中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

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究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师最后总结:

1.战时的资本积累(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和结果)2.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战前的罗斯福“新政”,战后的财政扩张政策)

3.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批判继承。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探讨美国成为经济“巨无霸”的表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跨国公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展示课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标志(师生充分互动,同学们畅所欲言)。

展示课件进一步讲美国的信息技术,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使学生感受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讲中国的龙芯,中国芯,麒麟操作系统,银河巨型机,台湾的板卡与内存,中国网民数量,手机用户量全球第一。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潜力巨大,正在崛起。

二、“世界警察”

随着美国的逐渐强大,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成为世界政治霸主,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霸气”越来越浓重了。

展示课件,概述美国的不良记录,引导学生探究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原因及目的。展示课件,结合漫画评价美国的国际警察形象。简介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外交,和谐世界。

(三)音乐、电影文化

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提问美国有哪些人种(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同学们的Mp3可调音乐风格,其中有Jazz,Rock...你们知道是什么含义吗? 1爵士乐 2.摇滚乐

20世纪50年代美国黑人的“节奏和布鲁斯音乐”、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融汇成了摇滚乐。

欣赏世界舞王迈克尔.杰克逊《Who Badder》的Flash,感受摇滚的魅力。

3.好莱坞

找学生简介世界电影发展史:黑白默片→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世界电影正式诞生与1895年,标志是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映他拍的电影(之前已有一段发展经历,比如爱迪生在1889年发明电影放映机)。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

展示课件,卓别林的照片和《大独裁者》(1940)剧照。简介卓别林被迫害的经历,《大独裁者》中对希特勒的讽刺。

美国好莱坞被称为“梦幻工厂”,这里是世界电影业的中心。电影越来越好看,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简介电影奖的最高奖项---奥斯卡奖。

展示课件,著名的好莱坞大片海报。学生可以补充自己搜集的其它大片的资料。

小活动:美国电影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侧面初步了解了美国这个梦幻超级大国。无可否认,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达,政治强硬,文化繁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 他相提并论。然而美国社会远非尽善尽美,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强大的美国,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宜妄自菲薄。我们要努力要借鉴美国的经验,有批判的借鉴,努力发展自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北师大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模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一)课程标准: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二)知识与能力 :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

(三)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五)导学重难点、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六)导入新课: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导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俄国向何处去

三、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分析革命前俄国的形式

2、二月革命什么是二月革命?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是怎样的?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1、十月革命的经过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三)“退一步、进两步”

1、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

2、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回顾加速一战束的事件,进入新课的学习初读课文,弄清本科的主要内容。弄清二月革命的具体情况: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认真看书,根据教材提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回答。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谈谈学习后的感想。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一)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认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二)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三)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五)导学重难点 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六)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苏联主要制定了哪些政策?

2、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同时,苏联还形成了什么体制?

2、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格式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作为难点知道学生理解分析)

(三)、拓展训练: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四)、渗透教材内容:

了解大意 看教材回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看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材回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学生看教材回答表现,并分析出特点:高度集中。

在老师指导下,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特别是掌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内容的分析与探究,使学生认识《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从而得出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这一重要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两个方面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通过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中宣称的“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凡尔赛和约》。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本课的难点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新授课、导学课文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凡尔赛会议的基本情况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控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

(出示巴黎和会“三巨头”一图,讲述)其实和会上,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的各自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这次和会是否进行的顺利呢?

(回答)不是。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使得和会持续了五个月。(讲述)与会各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巴黎和会必然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从和会的掌权者和和会持续的时间来看,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就是“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谁有实力,谁就在和会上说话有分量。

2.《凡尔赛和约》

(讲述)这场持续了五个月的和会,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次和会,是如何按照他们的意愿“安排”战后世界的呢?

(出示签署和约的图片,讲述)在和会上各国通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协议。1919年协约国也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在这个和约中,规定了战胜国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的规定。巴黎和会签署的各种条约是以条约签订的具体地点来命名的。

(组织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分析、讨论和约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讲述)这个和约,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对德国进行了压制,但是另一方面,它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实力进行了保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法国,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

(组织讨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建议被无理否定,导致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教材上一位美国史学家说:“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思考一下,什么叫做“新理论”,你是如何理解的?

(讲述)参加和会的大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和会上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肆意践踏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随意牺牲他国的合法利益。这就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倡导的“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也为以后的历史发展埋下隐患。

3.凡尔赛体系

(讲述)《凡尔赛和约》主要是协约国的对德和约,那么对于其他战败国,战胜国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讲述)战胜国在1919~1920年间,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的确立,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地图,讲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其中“新秩序”的概念是: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讲述)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国际联盟

(讲述)在这次会议以后,根据和约规定,各国成立了一个就像今天的联合国的机构,是什么呢?国际联盟。

(讲述)什么时候成立的呢? 1920年1月。

(出示图片,讲述)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首先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因为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的《凡尔赛和约》,所以美国没有参加,最后国联成为英、法操纵的工具。这个机构是根据当时的和约规定设立的,当时的和约大国强权的产物,那么根据它建立的国际联盟,是不是一个公平的机构呢?

(讲述)国联盟约虽然虚伪地写上了对侵略国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的条文,但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得到全体会员国同意才行,而这是不可能的。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但国际联盟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讲述)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的呢? 1921——1922年间。

2.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

(讲述)这次会议和上次的巴黎和会一样,对于各国之间达成的协议,它们也用条约的形式给与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他们之间分别签订了什么协议呢?

(回答)《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大家回忆《中国历史》中关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有关内容,中国问题是东亚和太平洋问题的核心问题,《九国公约》中宣称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可是,为什么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讲述)《九国公约》中宣称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它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会议期间中国和日本代表在会外签订了双边协定,涉及到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改变《凡尔赛和约》的安排,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一种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求,保持它们之间的均势。

3.会议的影响

(讲述)在华盛顿会议上,也签订了几个重要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呢?教材上说“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继续”两字如何理解呢?

(回答)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

(讲述)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战后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压迫众多弱小国家的基础之上,以此来达到自己的野心。这个体系就是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个分赃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知识与能力:“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认识: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五)新授课、导学课文

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1.新政的目的和特点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新政的主要措施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3.新政的效果:

(1)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2)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教学难点: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学生: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教师: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学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课本中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学生:厄瑞斯忒。

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讲授新课: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教师: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

古代埃及

教师展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教师: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教师:爱琴文明发祥地在哪里?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

学生:克里特岛、迈锡尼。

教师: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

学生:斯巴达和雅典

教师: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

教师: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斯巴达境内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需要用暴力镇压反抗以维持统治;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外开放对内民主的政治模式。

教师: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教师: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教师: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教师:请根据1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怎样认识奥运会的作用?

学生: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祭神活动和健身娱乐的需要,形成了“神圣休战”等“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教师: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教师: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罗马的建成故事?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并组织大家共同朗读16页的英文谚语。

学生:台伯河畔,公元前509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Rome masn’t built in A day、转意为: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教师接着讲述:罗马共和国建立后,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那么,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学生: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教师出示动画:布匿战争。

教师向学生介绍布匿战争:迦太基城是古代地中海沿岸一座着名的商业城市,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境内,后被罗马人所毁。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向外扩张,与迦太基发生冲突,于是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由于罗马也称迦太基为布匿,所以历史上把他们之间的战争记载为布匿战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布匿战争先后爆发了三次。古迦太基国不断被削弱并最终被灭亡,罗马尽占其地,在其领土上设置了阿非利加省。今天英语中的非洲 Africa 即源于此。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16页“意大利半岛”和17页“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感知罗马领土变化情况。同时强调:汉朝丝绸之路的西端“大秦”指的就是古代罗马。

教师: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危机。那么大家想一想:在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中爆发的大规模奴隶起义是谁领导的?此次起义被镇压后,谁建立了独*统治?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斯巴达克,凯撒

教师讲述: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了政权,在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由于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后来凯撒的亲戚打败对手建立帝国。那么大家想一想: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谁?他在哪一年开始独揽大权?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屋大维,公元前27年

教师接着指出: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后来罗马帝国在395年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其中的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公元前475年进行比较,两者数字几乎相等,但是却有公元前、后之别,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实际上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由于这一部分知识点较多,讲述完之后,让学生整理罗马发展的历史线索: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课的知识你受到哪些启示?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等等,要尽力地去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2.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 性质革命任务 结果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难点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

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篇三: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十<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月→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革<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教学目标

篇四:《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实施的原因(板书)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板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

篇五: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

败的关键。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

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

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

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2.讲授新课: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

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

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

而废的严肃问题。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

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

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

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

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

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

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

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

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

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

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

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

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

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

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

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

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

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

训。

4.巩固练习 5.课后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

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

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

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

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

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

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

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

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3.讲授新课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 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

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

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

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

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

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

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

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

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

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

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

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

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

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

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九年级历史下册 3.11《梦幻超级大国》教案 北师大版(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