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格式体例范本(5篇材料)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2-395570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2 17:32: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格式体例范本

格式体例范本

浅谈工商文化建设

张三,李四12

(1.鼓楼区工商局,福州350001;

2.晋安区工商局,福州350013)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

关键词:工商文化;价值取向;规范化;标准化

(正文)

参考文献:

[1]李广义.关于自然价值理论的两个争论[J].哲学原理,2005,(10):104

[2]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21

[3]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湖南省地方性法规汇编(1980-2004)[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注释格式、体例

注释体例

(一)中文注释

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次序为:作(编)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用同一中文文献时,则仅标注作(编)者、文献名、页码即可。互联网资料应注明作者、文献名、首次发表时间,提供的网址应完整,如果属于动态链接,则注明网站名称即可。 1.专著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张字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2.编著

张蕴岭、周小兵主编:《东亚合作的进程与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7页。

[美国]威廉·沃尔福思:《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载[美国]约翰·伊肯伯尔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17页。 3.期刊杂志

张蕴岭:《推动构建和谐亚太地区的意义》,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第3页。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1期,第50~78页。 4.报纸

《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载《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2日。

王如君:《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载《人民日报》2008年1月18日。 5.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 6.会议论文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5日~16日,第2页。 7.学位论文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1月,第39页。 8.互联网文献

《泰国选委会公布大选计票结果》,新华网,2007年12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 9.转引文献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二)英文注释

基本规范同于中文注释。此外,作(编)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作者为两人,之间用and 连接,两人以上的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斜体标注et al.;编者后加ed.,两人以上的加eds.;论文和文章用引号标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期刊名称和书名使用斜体标注;页码的单页标注p.,多页标注pp.。 1.专著 Kenneth N.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81.

Hans J.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A.Knopf Inc., 1985, pp.389-392.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7, pp.45-46.

Ole R.Holsti, “The ‘Operational Code’ as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belief systems”,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77, grant No.SCO 7514368. 2.编著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Rosenau, eds.,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225-227. 3.译著

Homer, The Odyssey, trans.Robert Fagles, Viking, 1996, p.22.

4.论文

Robert Levaold, “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Breslauer and Philip E.Tetlock, eds.,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Westview Press, 1991, p.27.

Stephen Van Evera, “Primed for Peace: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3, 1990/1991, p.23.

Nayan Chanda, “Fear of Dragon”, Far Eastern Economics Review, April 13, 1995, pp.24-28.

5.报纸

Rick Atkinson and Gary Lee, “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8, 1990.

6.政府出版物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conomic Statistic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p.74.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Rostow)to President Johnson”, November 30, 1966, FRUS, 1964-68, Vol.II, Vietnam 1966, document No.319.7.会议论文

Albina Tretyakava, “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irlie House, Virginia, April 19-22, 1990.

8.学位论文

Steven Flank, Reconstructing Rockets: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 Indian and Israel, Ph.D.dissertation, MIT, 1993.

9.互联网文献 Astrid Forland, “Norway's Nuclear Odysse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4, Winter 1997.http://cns.miis.edu/npr/forland.htm

10.转引文献

F.G.Bailey, ed., Gifts and Poisons: The Politics of Reputation, Basil Blackwell, 1971, p.4, quote from Paul Ian Midford,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Reputation: Japanese and Russian Grand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Dissertation, UMI, No.9998195, 2001, p.14.(三)非英文的外文文献

凡此类文献,请翻译为中文,并参照中文文献注释规范注释,并请在作(编)者姓名前标注国籍,并在出版单位前标注所在国家。

[日本] 明智慧:《日本文化导论》,[日本] 文斐阁1998年版,第23页。



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启事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评价的发展,本刊决定从2008年第1期开始,对来稿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本刊所试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基本含义是:对于绝大部分来稿,如果能够通过本刊编辑部的初审,将进一步交给本刊聘请的审稿人进行审读。本刊聘请的审稿人均为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研究前沿的中青年学者。审稿人将不会被告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得到审稿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将有助于审稿人对论文做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本刊所试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基本程序是:

(1)初审:当我们收到来稿之后,将在一个月之内的时间完成初审。如果在一个月之内没有收到通知,作者就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2)审稿人审读论文并填写审稿意见书:审稿意见书主要供编辑部参考,编辑部根据审稿人对论文的基本评价(基本可以采用、修改后可以采用和不宜采用三类)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修改程序,对第二类稿件将向作者提供审稿人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

(3)作者修改论文:作者阅读审稿报告并参照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做出进一步的完善。作者应在2个月之内完成论文的修改,之后,填写答辩书并和论文的改定稿一同寄回编辑部。如果没有按期交回论文的修改稿,将意味着自动放弃在我刊发表论文。

(4)编辑部对修改后的论文做出复审,决定是否采用。

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将给审稿人和作者分别寄上相关信件,其中会对如何审稿和如何修改论文做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本刊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有关情况,请访问本刊的网站http://www.teniu.cc,或将打印稿邮寄至“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当代亚太》编辑部收”,邮编100007。来稿请勿寄给个人。

6.未尽事宜,请登陆我们的网站http://www.teniu.cc查询。

第三篇: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

确定起跑线

执教教师:××学校××× 指导教师:××学校×××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过赛跑的经验,只是以往的跑步比赛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跑道上的数学问题,而通过这节课想引起学生多留心生活,多关注身边的数学;第二,各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这节课上要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会识图、会分解图形、会分析处理数据,还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3.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运动会上60米赛跑和400米赛跑的动画课件,学生观看。教师提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

(若学生未能提出关于起跑位置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出示起跑画面,引起学生对起跑位置的关注。)

学生提出每位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原因。

指名汇报后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往前移。

教师追问:“那么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接触过田径比赛,但要从现实生活的运动场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卡通人物参与的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清楚、明确的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探究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路(只有看看外圈比里面一圈长多少,就往前移多少)。【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赛跑经验朦胧的意识到跑外圈路程将更长,但为什么会这样,长又长在哪里?他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必要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分析问题。】

2.收集、分析数据。

教师提问要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跑道数据图,并告知学生前期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得到了下列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图说出了解的信息。

学生说明:直道的长度是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

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数据后,教师进一步说明半圆形跑道直径的规定和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

【学情预设: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但本环节对此方面要求较高,不但要会识图、会分解图形、还必须会分析处理数据。尤其是对直径72.6米的理解,多数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处设计一个动画课件,将中间的直道部分隐藏,两端的半圆弧继而拼接,这样一来72.6米就一目了然的处于直径的位置上了,为接下来的计算做好铺垫。】

3.处理数据,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具体计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完成76页表格。(由于计算量较大,可小组分工完成)。指名展示并汇报结果。

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表格中各项目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全长都是周长加直道的长度得到的,而直道的长度都相同,每次加太麻烦了,而且算完对“差”的结果又没有影响,所以可以不用加直道的长度,直接算两个半圆拼成的一个整圆的周长就行了。)【学情预设:对于书中表格的处理,因为涉及到圆周率的取值及计算器使用的熟练问题,可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灵活安排,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只算出三、五条跑道的长度就已经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了,那教师也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4.归纳提升,实现建模。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跑道形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跑道的构造怎样?联系刚才计算的过程想想7.85米的差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集体讨论,进一步验证: 起跑线的位置确定和直道的长度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与两个半圆弧拼成的圆的周长。最里圈的周长为72.6×3.14米,往外依此是(72.6+1.25×2)×3.14米,(72.6+12.5×4)×3.14米„„每个圆都和相邻的圆相差了2.5×3.14米,也就是7.85米。可见,确定起跑线的决定因素在于——跑道的宽度。【设计意图:数学“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引导学生探索、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教师提问:

1.某校由于场地限制,田径运动场的跑道宽度为1.2米,该校同学进行400米跑比赛时,老师应如何确定起跑线呢?

2.在正规场地400米要跑一圈,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7.85米,那200米跑呢?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全班交流并订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联系旧知,寻求实际背景,更新原认知体系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四、指导看书,质疑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75-76页内容,提出疑问。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反思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设计60米和400米比赛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希望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两组比赛起跑画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确定起跑线》。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起跑线呢?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考虑到这个问题较为抽象,并且学生独立解决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困难,因此将这个难点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在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之后如果学生还是难以明确思路,再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试图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解决方案。由于这也是一节有关数学思考类型的课,所以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当然教师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当学生明确要去计算跑道的长度时,设计制作了有关跑道结构的动画课件,先通过分解一条椭圆式跑道让学生了解它是由两条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弧组成的,为计算环节做好铺垫。在之前的试教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往往在计算第二条跑道时把跑道的宽度1.25米直接当成了增加的直径长度,其实只是半径增加的长度,导致结果错误。这也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和易错点,因此又在课件中设计了直径旋转并变长再出现数据这样一组动画,直观的显示出由第一条跑道道第二条跑道数据的变化,相信这样一来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分析、理解。

第三,当学生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后,将利用课本中的表格引导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每条跑道都比前一条增加7.85-7.86米,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能否更精确些?引起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本质性的问题就在于弯道的宽度。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当跑道宽度发生改变时,或是当进行的是200米或其它比赛时,学生对此类问题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储备,这也就是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了。

执教者简介

(内容:姓名、学历、职称、教学经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150字左右)。

第四篇:讲演稿的体例

讲演稿的体例:

讲演稿的正文由开头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听众、引出下文。有六种形式:A.由背景和问候、感谢语开始;B.概括讲演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C.从讲演题目谈起;D.从讲演缘由引起;E.从另件事引入正题;F.用发人深思的问题开头。

第二部分: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A.记叙性讲演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的描述行文;B.议论性讲演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论据,用逻辑方式行文,用观点说服听众;C.抒情性讲演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

第三部分:结语。结语是讲演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表示决心、誓言结束、照应题目、完整文意等方法结束全文。

四.语言的功能

1、现实有用的功能:表意和交流,记忆与记录

2、生发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

3、浪漫的功能:强烈的煽情作用(心理的功能艺术的功能)

文字的修辞作用(信仰的功能,游戏的功能)

游记:记叙性散文的一种。其内容重在记叙和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和名胜古迹等,或写物抒情,或借古讽今,多带有作者强烈的思想和感情色彩。

范曾散文特色

第一、感情充沛,气盛言宜。

第二、境界开阔,底蕴深厚。

第三、诗化的语言。

《梵·高的坟茔》一文是作者旅法时所作。本文通过对梵·高一生的追忆,表现出作者对梵·高的敬佩。范曾对艺术问题谈过很多,主要观点是抨击颓废派的作品,批评欺世盗名的伪艺术。他对充满真情的梵·高的作品欣赏备至。

1.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作者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从而打动、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答案:

1.作者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文字质朴、浑厚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跞相得益彰。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是一致的。

2.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通过这些,表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的思想境界、朴素自然的态度,以及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的肯定。

“特立独行的猪”的文化形象: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其中蕴意警醒人们: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人们于此应当有所醒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评论:议论文的一种。是就社会现象或新闻事实发表看法和意见的简短的议论性文章,短小精悍、切中要害,比较适合于在报刊上发表。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评论对象(社会现象和新闻事实),二是评论(也就是个人观点)。有时也专指报刊、广播电视所发表的社论、短评和专栏评论。

评论的特点:A.时效性。评论总是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与问题进行剖析、议论,发表意见与态度。B.倾向性。评论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直接阐述作者对这一事实的态度与看法。C.通俗性。由于报刊往往是大众媒体,因此评论的行文必须通俗易懂。注:可以联系《专家与通人》中对议论文体的介绍,对本文进行把握。

第五篇:论文体例格式24条

论文体例格式24条

一、论文的结构(五条)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包括以下五项:1.题名(副题名);2.署名(单位与姓名,匿名评审时另写);3.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4.正文;5.参考文献。缺一不可。例:缺第5项叫文章,不叫论文。

二、论文的正文(五条)

1. 市级论文评比正文要用小4号宋体(省师陶杯论文评比及期刊规定用5号宋体)。

2. 连同正文以外的辅文,一律用单倍行距。3. 用A4纸打印。并发送电子稿。

4. 页边距:上、下为2;左、右为2。两端对齐。5. 首行一律空2字符(参考文献4字顶格写)。

三、论文中使用基数词中的汉字、阿拉伯字(三条)

1. 排列顺序为“

一、”“

(一)”、“1.”、“(1)”、“①”五个层次。除了“

一、”左起顶格外,其余均左起空2格。2. 其中“(一)”,“(1)”,“①”后没有标点符号;其中“

一、”后面为顿号;“1.”后面为半角圆点。(西文西符号,中文中符号)3. 正文中用得较多的是“

一、”、“1.”、“(1)”三个层次;“

(一)”和“①”有时不用。

注:

一、一级标题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

反思]用4号黑体加粗;

(一)用4号幼圆。

1.二级标题与[课件]用4号楷体。

(1)三级、①四级标题与正文用小4号宋体。正文中的片段实录可用小4号楷体。

四、题名(三条)

1. 题名用3号宋体加粗;居中。2. 题名不超过17个字。

3. 如有副标题则在“——”后用4号仿宋体(不加粗);居中。

五、其他辅文(三条)

1. 其他辅文是指摘要、关键词、分类号、文后参考文献。

2. 这几个字体本身一律用小4号黑体并加粗。3. 其内容一律用小4号隶书。

六、参考文献(三条)

1. 根据国家标准局批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参考文献要有7个要素:

(1)序数。如[1][2][3]„„在文中要按序排列;相应

正文上标注,如[1]等。如缺少则叫参考条目,而不是参考文献了。

(2)被引作者名。如两人以上则用“,”隔开,最后一名作者后用半角圆点。

(3)被引用文的题(篇、书)名。其不用书名号,书名后不写标点。

(4)参考文献常用标识类型:[M].专著,[J].期刊,最常用;[S].标准,[N].报纸文章,[C].论文集,常用;[D].学位论文,[R].报告,[P].专利,[EB].电子公告,[J/OL]网上期刊,[DB/CD]电子文献,[EB/OL].网上电子公告„„较少用;除上以外用[Z].(5)出版单位。指出版社、报刊名、网址等。后用逗号。专著出版社前加写出版地,并加冒号。

(6)被引题(篇、书)的出版时间。专著出版时间一般写到年,如2008.;期刊则不写2008年12月,也不写2008年第12期,而应写2008(12).报纸、网上文献写成:2008-12-19.(7)被引文献的页码。用“:345.”,而不用“第345页”,也不用“P345.”。2.例如: 参考文献:(正文末空一行,小4号黑体加粗)

[1][2][3]叶朗.美学原理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8.285.82.(或2009.)

[4]李玲,段晓明,陈荟.教师文化类型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36.[或200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或2012.)

[6][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或2000.)

[7]袁智慧.学校文化及其架构[N].中国教育报,2004-10-12.[8]王明宾.中小学有关教师的评价[EB/OL].http://,1998-08-16/1998-10-04.其中除出版单位后用逗号,除“专著出版地”后与“页码”前用冒号外;其余标点符号采用半角圆点。3.引用参考文献4条以下,为不合格;7条以上为优。

七、译英(一条)

第一项前3条题名(副题名)、署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要求译成英语,5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放文末。

注 :其它文化格式参照上述条文撰写。

格式体例范本(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