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5篇范文)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2-840836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0 09:30: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总第268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58期

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开展区域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 中共蒲江县委

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要求和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坚持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进一步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和新领域,不断深化以产业、资源、招商、就业、干部、文化教育等八个方面互动为主要内容的“青蒲对流”活动,进一步形成了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格局,产生了“1+1>2”的显著综合效应,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新对流机制,加速推进产业重点突破

坚持以产业互动为重点,整合青蒲两地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产业互动合作模式,夯实了双方互动合作的基础。

(一)创新“政府+市场”模式,推进互动机制新突破。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全社会动员”的理念,青蒲双方共同出资1200万元,组建了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青蒲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进行预审、推荐以及投资、监管,使产业互动逐步走出政府主导模式,步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轨道。目前,公司化运作已初见成效: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成都市农投公司2亿元的融资支持,已有巨丰公司生猪标准化建设等8个项目从中获得4650万元的委贷资金支持;依托公司平台包装上报的茶叶、猕猴桃、优质杂柑标准化种植基地等5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将获市农投公司77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总投资1.24亿元、惠及农户622户2202人的蒲江成佳镇同心村、龙凤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已列入成都市小城投公司首批重点支持项目。与此同时,青蒲双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实行“捆绑招商”,推出了一批工业、房产、旅游、商贸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成功引进了蒲东轻工产业园、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西南科联种业玉米种子加工研发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其中,占地24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蒲东轻工产业园项目,由青羊、蒲江和温州路港集团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成都蒲东城乡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对轻工产业园进行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于明年6月前引进企业20个;规划年出栏肉鸡100万只、项目所在地群众年实现代养收入200万元的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项目,由青蒲农业投资公司、成都正大有限公司和项目所在地农业开发公司,按市场化模式共同投资建设,将于今年底在蒲江县金花村竣工投产。

(二)创新“总部+园区”模式,推进工业发展新突破。按照成都市“大统筹”的理念,坚持把青羊区作为蒲江工业发展的窗口,把蒲江县作为青羊工业发展的腹地,在蒲江共建成都青蒲工业园,通过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将总部型企业或一般企业高端研发销售中心集中到青羊发展,将劳动密集型、用地需求较大的企业或总部型企业生产基地引入、搬迁或新建到蒲江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分区、产研分营型”的青蒲工业整体布局,既为青羊发展拓展外部空间,也为蒲江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共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成都青蒲工业园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3亿元,其中由青羊区利用工业用地指标调规收益投入

5000万元,成都青蒲工业园已经具备较强的项目入驻能力,吸引了投资5000万美元的蜡笔小新食品、投资5亿元的嘉娜埔鞋业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已支持青羊区清江肉联厂搬迁至青蒲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三)创新“基地+窗口”模式,推进现代农业新突破。将青羊区的市场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优势、省级绿色食品基地等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在蒲江县建基地、在青羊区做市场,开创了“基地+窗口”的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蒲江“基地”和青羊“窗口”的作用,由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杂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对蒲江县的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宣传、营销,把“蒲江产”、“蒲江造”生态农产品推向全省、全国。目前,已在青羊区启动实施了蒲江农产品配送中心和14个经营网点建设,蒲江公司在青羊区西御河街道、新华西路街道、光华街道和东坡街道的首批“蒲江生态食品”特色商铺已正式投入运营;在青羊区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和多家农贸市场,设立了蒲江农副产品销售专柜,仅今年以来已销售蒲江县的优质农副产品7000余吨。

(四)创新“资源+市场”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业新突破。充分依托青羊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人文资源,围绕打造西来古镇、飞仙阁等特色文化和“三湖”旅游,共同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蒲江的旅游开发,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健身休闲、房地产、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深度合作。同时,依托蒲江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采茶制茶、摘果品鲜及观赏临溪河特种鱼等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业,实现了产业间的互动发展。

二、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着力探索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使两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均衡+共享”对流内容,努力在深化互动合作中推进彼此先进理念的渗透融合,促进了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深化教育事业合作。不断巩固“共同教研、共同培训、共同科研、学生教师手拉手共同交流,共享最新教育信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动工作成果”的“四共同三共享”格局,深入推进青羊区和蒲江县师资队伍的渗透式交流、联姻学校的融合式合作。共同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培训,初步实现了两地学校校长培训全覆盖;两地26所学校相互结对,互派教师授课、研讨,并互派干部担任学校重要领导职务,青羊区石室联中等5所学校还在蒲江县设立了5所分校;在蒲江建设了青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欢乐大篷车”走进西来、师生“城乡牵手、共享幸福”等活动。双方还共同成立了青蒲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为青羊区学校提供米、面、油、菜等蒲江生态农产品,在保障青羊区师生吃上放心餐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蒲江县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共推卫生事业发展。以惠民、为民为宗旨,先后组织开展了“爱尔眼科o梦想成都”圆梦眼科义诊和青蒲卫生专家送医送药义诊等活动,义诊2200余人、体检300人、咨询3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为160余名家庭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切除手术。同时,从今年7月起,青羊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面向蒲江县百姓实行门诊肌肉注射费降低30%等“五免两降低”的优惠政策,为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三)实行充分就业互动。大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探索实施了青蒲就业互动“321”工程(“3”指共建青蒲就业网络、共建培训就业基地、共建村级标准化劳动保障工作站,“2”指每周互通一次培训及用工信息、定期举行交流学习活动,“1”指实行青

蒲失业人员同等待遇的服务),从打造充分就业精品社区、建立就业试点基地、推进就业信息化等方面共同构建青蒲就业互动工作体系。联手打造了蒲江朝阳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培训就业基地,为青羊区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培训29期,培训劳动力202_余人;建立就业信息“一卡通”制度,出台了就业互动优惠政策,共同举办了12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达成用工协议3200人,实现转移就业1000余人。

(四)积极开展公益事业。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成都市青羊区在西来镇和甘溪镇分批实施阳光新居试点工程。首批实施的28户阳光新居集中建设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完工,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批22户的建设工程。

此外,青羊区和蒲江县还开展了干部互访、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异地交叉培训等干部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两地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几点体会

“青蒲对流”的实践,不仅促进了互利多赢,更使青羊区、蒲江县在合作互动中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路,促进了共同发展,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青蒲对流”并非单向输血扶贫,是在城乡统筹引领下的区域协作。青羊区和蒲江县双方都深刻地认识到,成都市一、三圈层的区域合作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对口帮扶,是跨行政区划的大统筹、大腾挪,是“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的互动创新。青蒲双方充分依托市场主体,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探索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城乡互促、区县互动、共同发展。这种突破了单一行政区划格局的“对流”,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青蒲对流”致力于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全面互动。青羊区在区位、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蒲江县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丰富。正是在这样的互补条件下,双方立足于资源禀赋效益最大化,创造性地探索“对流”办法,找到了区域协作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的作用,搭建起了工业互动、人才供需互动等平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流动,取得了较好的联动效益。

(三)“青蒲对流”着眼于互惠双赢,是在创新发展主导中的理念交融。成都市一、三圈层先进理念相互渗透融合,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蒲江是青羊的蒲江,青羊是蒲江的青羊”深入人心,双方干部群众已自觉将推进“青蒲对流”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理念创新,拓展了青蒲两地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利用空间、人才流动空间和项目整合空间,实现了互惠双赢,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效益。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2_-10-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37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8期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崇州市西南,辐盖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称号,是省农科院确定的全省两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202_年园区建立以来,崇州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成都市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现代农业,在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崇州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发展农业科技为引领,大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深入开展院市合作,依托省农科院建立了农业专家大院,常年聘请农业专家36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中心和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科研示范基地,配套完善了农业实验室、检测室及相关设备,促进了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把发展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建立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106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以及蔬菜新品种种植展示大棚。四是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了开沟起垄、精量播种、电子催芽、机械插秧、大棚机防、滴灌喷灌等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2.以扩大规模经营为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他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一是建立了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800亩红提葡萄十里长廊和年出栏2.65万头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二是组建集体经济组织新诚农业公司,按照“小业主+大园区”的模式,实施了“500亩新型农民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主要内容,建成了6个标准化养殖单元和470亩特色种植基地。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同时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法,着力打造“文井源”农产品品牌,统一注册了“桤泉牌”农产品商标,构建起了农产品公共品牌营销机制。

3.以发展加工物流为载体,做长做大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桤泉农业加工园区规模达到上千亩,目前已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2.8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流通业态,一批“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馆对接”等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建立,建成了千亩互惠超市蔬菜配送生产基地。三是借助紧邻安仁古镇的优势,着力打造“三河、一岛、两走廊”农业休闲旅游产业。202_年举办的“百日红提葡萄暨绿色蔬菜采摘品尝活动”,接待游客12万多人,带动园区农民增收60多万元,促进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4.以创新农业服务为途径,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土地规模经

营业主在劳务用工方面出现的招工难、用工难、管工难的现象,引导组建了利民农业劳务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出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农业技能和法制道德培训,通过市场化的劳务用工平台,有效解决了业主们在劳动用工中“三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农机具服务方式,组建了大地农业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机具服务平台,为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创造了双赢的效益。三是组建文井现代农业基地管理公司,通过与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签订包括种植品种、面积、模式、时间和农资配送、劳务用工、生产管理、产量指标、费用支付等内容的协议,为他们的基地提供生产、管理、销售等全程服务。如公司为康庄农牧公司管理的200亩甜糯玉米,就比他们自己生产管理每亩要节省开支80元。

二、园区建设给桤泉镇带来的变化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桤泉镇,作为园区核心区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试点镇,他们积极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新变化。

1.镇域经济不断壮大。202_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亿元,与202_年相比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400万元,比202_年增加1100万元。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2_年的49∶27∶24调整为202_年的38∶33∶29。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规模达1000亩,入驻企业49家。

2.高新现代农业已具雏形。全镇建立专业生产基地6100亩,标准化大棚1060亩,优势特色水果红提、蔬菜产量占崇州市的10%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年加工能力3000万吨,产品销往欧洲、日本等地,年销售额达1.7亿元。桤泉镇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高校食堂农产品直供基地”,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农产品农超农校对接试点基地”,其无公害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成都大好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桤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落成。目前,桤泉农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现代技术、由单家独户经营到规模集约经营、由单一种养到兼具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观光的转变。

3.镇乡面貌明显改善。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桤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型城乡形态逐步形成。该镇场镇面积由202_年0.3平方公里发展到202_年0.9平方公里,人口集中度达60%。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化、一站式。他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先后投入3500万元财政资金,并采用BOT等模式,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10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对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进行了改造升级。

4.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与过去单纯农业收入相比,桤泉农民如今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打工劳务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步入了收入增长的快车道。202_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0元,与202_年的3350元相比,年均增长15%,高出崇州全市平均增长水平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02_年的2.8∶1缩小为202_年的2.2∶1。同时,农民“身份”逐渐变化,许多农民实现了从菜农向业主、从商贩向老板、从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的转变。结合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2_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3%。

三、园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是崇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田和展示窗口,也是成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鲜活样板,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了发展一张蓝图、工作协调推进、问题及时解决,为有效整合市级各部门的职能和四个乡镇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了体制保证。

2.协同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推力。他们既注重发挥政府在组织规划和投资撬动方面的作用,又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推动园区建设的合力。

3.积极扩大集约规模经营。使一批业主在土地流转中应运而生,由于新的市场主体素质更高,从而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高度重视技术和品牌两个核心竞争力。这样既为农产品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又为农产品营销加入了强大的市场“元素”,从而使崇州农产品不断向着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发展。

5.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他们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低级循环,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园区建设在产业互动融合中,内涵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6.始终不忘改善民生。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人民群众在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后,对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认可,从而使园区建设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对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研,使我们深感它犹如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还需要不断培育才能根深叶茂。为着这一期待,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劳务合作社、基地管理公司等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主体的运行,不断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二要在集中加工、集中养殖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低碳循环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三要进一步加大园区核心区桤泉镇以外其他三个乡镇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努力增强其发展的平衡性,不断扩大园区示范的整体效应。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谭文劲 谢辉

田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2_-04-28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总第330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20期

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对南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调查

中共南部县委副书记、县长 何修礼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形成这一格局必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集中,更多的农户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待遇。我们结合南部县自身实际,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走出了以“四个一体化”为核心,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南部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丘陵大县、打工大县。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0万,境内15条河流纵横交错,有耕地82.6万亩、非耕地120万亩,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海拔400~700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40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土壤属丘陵紫色土区,适合蚕桑、杜仲、速生林的生长。但由于城乡距离较远、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成片耕地较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城乡差别较大。两年来,南部县积极探索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和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融,坚持实施“四个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规划工业集中区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产业园区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5户,三年内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35万亩蚕桑、30万亩速生林、10万亩杜仲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存款达到6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企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南部县以丘陵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链条向农村延伸的“园区+基地”发展格局。

1.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农村长效产业

蚕桑发展上:以实现“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技术标准化”为目标,按照“一年结构调到位、两年配套见成效、三年丰产成规模”的要求,整乡连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35万亩,基地乡镇达到55个,占全部乡镇的76%。202_年养蚕发种10.02万张,产茧7.2万担,实现茧款收入5250余万元。202_年预计可养蚕发种11万张,产茧8万担。五年内实现生产鲜茧30万担目标。

杜仲发展上:在县、乡、村、社公路两旁规范栽植杜仲,形成杜仲长廊。今年栽植1100万株,明年全部栽植到位达到3000万株,既不占地又不占田,相当于增加耕地近10万亩,3年后4万吨杜仲叶、6年后12万吨杜仲皮能够充分满足元安药业的生产需求。

速生林发展上:今年全县在江河两岸、溪沟两侧及国、省道沿线和退耕还林地栽植杨树2860万株、20万亩,明年再栽植10万亩以上,3年丰产后每年能为企业提供50万立方米的木材原料。以五年计算经济效益,平均每亩速生林一年将给种植户带来1920元的纯收入。

2.依靠加工业带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

南部县在引进蚕桑产业发展龙头加工企业绿神丝绸公司的基础上,明年拟在工业集中区建一个占地500亩的蚕桑产业园,形成缫丝、生产丝棉被、提取叶绿素、桑皮纤维、桑枝地板等精深加工链条。202_年引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四川元安药业公司,杜仲等系列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杜仲收购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可生产杜仲茶、杜仲饮片,拟开发杜仲酒,产品出口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202_年引进中盐银港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高密度超薄型纤维板生产线,今年一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日需木材原料近1000立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立方米。加工企业的旺盛需求带动了速生林产业的迅猛发展。

3.发展合作社连接基地和加工企业

南部县坚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促成三者之间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采取“收购让利”、“按股分利”、“二次返利”等新型合作社的分配方式,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个,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合作社3个,另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1个。先锋蚕业合作社已发展成辐射南充市36个乡镇、带动农民1万余户、年养蚕发种7万多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明年准备新建缫丝等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二)坚持大力度改善交通,大幅度缩短农村到城镇的距离,形成城乡时空一体化

时空距离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近年来,南部县抢抓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补助的难得历史机遇,把建设老百姓长期受益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农村水泥路建设。目前,全县90%的乡镇距县城的车程不超过1小时,大大缩小了城乡群众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

1.形成路网

交通难一直是制约南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以来,全县拟用两年时间总投资6亿元,建设270公里县乡道、884公里村道水泥路。列入国家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一条渠化江河陆续开工,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建设界桩埋设、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兰(州)渝(重庆)铁路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南部段开始准备征地拆迁;嘉陵江(流经县境78公里)全江渠化后到202_年500吨货轮可由广元、重庆直航出川。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周边,44公里国道、117公里省道贯通全县,县城与乡镇、乡镇与村社的多通道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水泥路。

2.提高等级

质量是公路的生命,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宁可少修一公里,修一公里就管20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理念,采取国家项目补助、发动群众筹集、在外

乡友捐赠三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公路全部建成让百姓长期受益的水泥路。202_年建成通乡公路65公里、通村公路830公里,其中乡道水泥路16公里、村道水泥路158公里。202_年开工建设的通乡公路167公里、村道公路726公里全部建成水泥路,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等级。

3.养护到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交通局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管理,县公路管理养护一段和二段负责业务指导,乡道公路由乡镇人民政府、村道公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长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采取道班、个人承包等方式,每2至3公里选聘1名养护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乡道油路或水泥路县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2200元,村、社公路的管理养护费用由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或村规民约的方式解决,推动了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

(三)坚持引导农民进城镇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人居环境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近年来,南部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居民在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先后被列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

1.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

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投资4000万元整治柳林溪和状元溪,完成城区11条主街道柔性路面和瑞安路、万达广场商业步行街改造,整治了县城四大进出口道路,城区路面硬化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以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为重点,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大力开展场镇环境整治

针对部分乡镇场镇建设“脏、乱、差”的现象,南部县在各中心镇成立了村建环卫服务中心,编制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集镇水污染治理规划,启动了集镇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5个集镇规划落实了垃圾堆放场。依法划定4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伏虎镇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

3.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村创建

按照“以城带镇、以镇促村”思路,切实加强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村创建工作。近两年来,新改建电灌站71处,新建、整治水利工程1291处;全面取缔升钟水库6382口养殖网箱,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水葫芦集中整治,新建人饮工程2.4万处,三年人饮工程任务一年完成,彻底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和未改造村抄表到户工程,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沼气池19760口,并围绕沼气进行大面积改厨、改厕,既实了环保又解决了燃料问题。以庭院型、街村型、城郊型为主要模式,实施以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建成有环形道路、优美环境、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的示范村36个。目前,南隆镇12个创建村已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

(四)坚持公共财政适度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近年来,南部县始终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发展、一手抓民生问题促和谐的思路,在农村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1.农民同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

1995年,南部县率先在永定、龙凤、柳树等乡镇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199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滚存结余基金970万元,后因国务院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全部打卡直发了该类参保到龄人员的养老金。从202_年6月1日起,南部县全面推行“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率先解决农村具备参保经济条件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200余人,征收基金775万元;到202_年,将基本建立起具有南部特色、统筹城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农民同城里人一样病有所医

202_年,南部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2_-202_年,参合人数和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人数分别为52.6万人、82.6万人、96.5万人、102.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50%、79%、90%、95%。生病住院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以上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50元、300元、800元,住院封顶线6.8万元(含二次补偿5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病群众的经济困难。同时,县政府投资对7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投入500余万元添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全县1053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卫生室,切实保障了农民生病有地方治疗。

3.农民同城里人一样困有所济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五保”户,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因灾、因病、因残或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年人平低于700元的农村特困群体,切实做到低保应保尽保,低保金全部打卡直发。202_年1-10月,全县农村低保救助65316人,月补助标准40元;五保供养9577人,月均救助标准100元;医疗救助13万余人,人均救助82元;安排资金122.1万元,对407户五保户、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三、几点启示

坚持“三个发展”是关键。全县只有坚持“三个发展”,把工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始终围绕比较优势和加工企业来确定农村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才能实现“三化”联动,才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形成35万亩蚕桑、20万亩速生林、5万亩杜仲及4万亩中药材的产业基础,形成25万立方米木材、300吨杜仲、1200吨蚕茧的年加工能力,实现19个乡镇的产业、水路等整体连片推进。

尊重自然条件是根本。丘陵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的路子,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时空距离、城乡环境、社会保障四个方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梯度有序、相辅相成、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满足群众愿望是目标。要通过“四个一体化”的建设,使农村有了高效益的支柱产业、高规格的基础配套、高档次的人居环境和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农村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2_-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

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总第372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期

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双流县发展服务业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双流县委政策研究室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双流县着眼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城乡统筹、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促进经济由新型工业单级支撑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有力推动了加快发展和城乡融合。

一、双流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实践

(一)围绕结构优化、城乡统筹,确定服务业发展战略。一是立足县情。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双流202_年人均GDP达4411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正处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基础上,立足发挥双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主动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抢抓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机遇,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城乡统筹、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产业,及时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确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二是明确目标。计划未来三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_年占GDP比重达44%以上;税收年均增长15.5%以上,到202_年达37.2亿元以上;吸纳就业年均增长5%以上,到202_年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0万人以上;服务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基本建成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空港大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三是制定规划。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高起点修编《双流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规划实施,初步构建了“一核引领、二区支撑、三带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临空国际商务城。该区域定位为临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区。“二区”即都市服务功能区、特色服务功能区。该区域定位为服务城市发展的功能区。“三带”即秀丽锦江滨水休闲带、锦绣东山生态观光度假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旅游带。该区域定位为以一三产业互动、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该规划从整体上确定了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定位和产业形态,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着眼产业互动、区域联动,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以空港为依托、园区为载体,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现代产业档次。结合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的“工业新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深化与川大、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打造“五中心三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航空物流园区、临港高尚商务区、临空总部经济区、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等功能区,重点加强与深圳航空公司合作,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地,大力发展临空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以城市为支撑、功能为导向,大力发展都市型服务业,丰富城市经济内涵。积极吸纳成都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主动

承接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在东升、华阳、西航港等城市组团,大力发展中高档地产、商业地产、运动地产、文化地产等房地产业,高档酒店、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现代商贸业,软件外包、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全县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产业,借助四川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县体育中心、牧马山高尔夫、麓山高尔夫等运动资源,连续举办“欧米茄中国巡回赛o麓山高尔夫锦标赛”、“中国成都ATP冠军巡回赛”等国际体育赛事。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制定现代金融业发展规划,借助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契机,启动华阳成都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快发展商务休闲业,南湖风景度假区、极地海洋世界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是以农村为重点、消费为纽带,加快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着力一三产业互动、城乡产业融合,依托锦江沿线的滨水资源、东山沿线的生态优势和牧山沿线的文化底蕴,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土地利用和投资经营模式,吸引城市资本投向农村、城市消费集聚农村,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深入挖掘牧山片区古蜀农耕文化内涵,启动瞿上城古农耕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分步实施黄龙溪“天府第一名镇”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在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结合打造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特色节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打造形成锦绣城、玫瑰园等一批星级乡村酒店,成功创建大林翠湖梨乡国家3A景区,发展培育黄甲麻羊节、三星玉兔节、合江草莓节等节会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加快推进王志纲工作室、艺朗国际社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加强与蓝顶艺术中心、南岭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对接洽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良好、前景广阔。

(三)坚持项目拉动、品牌带动,夯实服务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做大现代服务业总量。始终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主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港澳台等地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截至今年10月,全县预计投资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33个(不含房地产)、预计总投资达676亿元,其中九龙仓国际品牌直销商城一期、嘉里大通成都物流中心、南湖旅游度假区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运,元瑞国际家具城、金恒德国际汽车商贸城、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总部等47个项目正加紧建设。今年1-9月,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9%,增速居全市第一。1-10月,全县服务业投资56.7亿元(不含房地产),完成工商税收24.61亿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64%,引资到位74亿元(不含房地产),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7个。二是加强品牌打造,提升现代服务业档次。通过举办新能源国际论坛、古蜀农耕文化学术论坛、高档次体育赛事、城市品牌推介会、特色节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销双流运动、文化、休闲、怡居、航都的空港大城市品牌,提升我县城市经济影响力和对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吸引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今年新签约中国假期、中南动漫等重大项目。注重发挥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大型商贸流通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以及家俱销售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大力扶持年交易额上1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领军企业,依托九龙仓国际品牌直销商城、南湖风景度假区等知名项目,着力打造“百亿市场”、“百亿商圈”。

(四)围绕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立足满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围绕现代农业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商贸流通服务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拉动内需、吸纳就业、刺激消费、服务群众的作用。一是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启动17个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担保公

司、保险公司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成立1家村镇银行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加强对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二是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分类供给、资金保障等“五大机制”,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镇(街道)延伸、向村(社区)覆盖,优化城乡服务业结构,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202_年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完成全县267个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三是健全城乡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农贸市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生猪屠宰(场)等标准化建设,扎实抓好“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商对接”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互动、三产联动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商贸和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今年1-10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亿元、增长18.3%。

(五)着力创优环境、健全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保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县域重大交通设施、城市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区域价值,为吸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聚集创造条件。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园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十多亿元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项目引进和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优化产业政策。大力营造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环境,及时研究出台50条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3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临空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势服务业企业和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在供地上给予倾斜,逐步推行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管委会、县临空服务业管委会、县文化旅游管委会、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公司等机构,加强对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确定责任领导、单位、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健全考核体系,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纳入县级有关部门、镇街目标考核,增大产业牵头部门、协办部门及重点镇街考核比重,促进重点区域经济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二、双流发展服务业的初步成效

一是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县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已与工业共同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2_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县GDP增幅出现较大下滑,但服务业仍然增长12%,202_年-202_年年均增幅12%,3年间服务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40.5%,为历史最高时期。

二是拉动了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近年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增速加快,其中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202_年我县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为202_年的2.4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大于一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202_年-202_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乡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2_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较202_年增长63.7%,202_年-202_年年均增长15.9%。

三是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服务业行业门类众多,对吸引城乡就业作用巨大。“十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这种作用发挥得更为明显。202_年全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9.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7.1%,比202_年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202_年全县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达4.6万人,占全县单位从业人员的49%,比重居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首。

三、双流发展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是前提,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制约较大、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是追赶东部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改变将发展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立起来的观点,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利契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找准优势是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寻求错位发展。发展服务业既要顺势而为,又不能一哄而上,关键是要深刻分析区域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以双流为例,在全省全市发展中,双流不可复制的优势是坐拥双流国际机场和紧临成都中心城市,发展临空服务业、城市高端服务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我们始终把发挥这一核心优势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破题处和爆发点,围绕建设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系统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规划和重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完善规划是基础,必须出台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发展规划。规划是前提和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服务业,在县域经济整体层面涉及做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与GDP、投资、消费等经济指标密切相关;在微观层面涉及空间布局、模式创新、产业重点、内部结构、品牌打造、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谋划、策划和规划。为此,必须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基础和潜力、需要和可能,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能源、信息等支撑,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引领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环境是导向,必须研究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职责,特别是西部地区服务业产业尚在培育中、市场尚在发育中,服务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整体发展比较滞后,更需要政府发挥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行业规范等作用,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发展性、法制性政策环境。要从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研究出台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重点性与普惠性相兼顾的政策体系,改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五)统筹发展是难点,必须坚持城乡产业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服务业必须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系统思考,特别是要站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功能,着力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努力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在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互动发展方面,要通过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高端增值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等生活消费产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互

动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方面,要按照节约集约发展的思路,规划打造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方面,城市区域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农村地区要以促进消费、方便群众为取向,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群众生活条件同质化。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2_-03-03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探究

摘 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在城乡幼儿园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城乡幼儿园更应该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展互动协作教学模式,提升城乡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让城乡幼儿园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城乡;幼儿园;互动模式;协作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_)35-01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_.35.110

我国当今城乡依旧存在可观的差距,这体现在经济、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当今,“教育”二字几乎是家长也是社会关心的重点对象,城乡的差距导致幼儿在“起跑线”上的差距较大。而如何引领农村地区教育踏上正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却也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幼儿园比较及差距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家长对学校要求的不同导致城乡幼儿园差异较大,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硬件设施:城区幼儿园由于交通、技术、资金等优势,园内硬件设施较完善。多媒体设施、专用形体室、娱乐室等专业设施,可使城区幼儿获得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能在兴趣中学习,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面奠定下较好的习惯,培养了正确的学习观;其次,在娱乐设施、休息设施方面,更加周全。部分园区有专门的功能齐备的午睡床,也有针对每个幼儿不同兴趣的功能室,大大挖掘了孩子的天赋。

农村地区幼儿园大多较为简陋,设施落后而且缺失。这不利于幼儿对学习培养好的心态,也不利于对兴趣爱好的发掘。

其二,师资力量:城市地区幼儿园多数教师都是专门的幼教专业,甚至会不惜代价聘用幼教专业高材生。教师都为经过专业训练以及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在对儿童教育方面的方法途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这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好奇,从而对学习一事满怀信心,奠定小学的教学基调。

农村地区幼儿园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对于人员的选择也较为松散。农村地区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幼儿园都聘用老资格前几辈的教师,这些教师看起来或许更有经验,但实则却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浪潮,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其三,制度方面: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关系到幼儿园的未来。城市地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每个幼儿园都会以国家基本规定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或者要求,制定独特却不越线的园区规章制度,这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也是给家长的一份保证书。

农村地区幼儿园由于组织松散,管理无规,使得对园区规范化要求较为苛刻。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措施,这使得一些教师任意妄为,对学生的态度亦是阴晴圆缺,难以捉摸。而且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有效规范,这使得在幼儿园内存在贪腐以及暴力行为,当地幼儿园较少,还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这是极为糟糕的。

二、城乡幼儿园的互动协作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乡镇地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都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而教师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在幼儿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及时给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是乡镇地区幼儿园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更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如何更新乡镇幼儿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引进和迈出。“引进”,即是引进人才,招聘一些专业性强,专业素养好的幼儿教师。在新教师传授的新理念的?Ф?下,推动陈旧的教育体系、理念的转变,这对于提升幼儿园整体的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迈出”,即是自己走出去学习,这需要园区不定期举行对已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以及外出学习,让教师在出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优秀的教育人才。

在这方面,城乡幼儿园可以形成联盟,比如安排教师的互调学习,有利于推动双方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对于促进幼儿园互动写作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乡镇幼儿园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造成乡镇幼儿园教育相对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幼儿园的管理就变得无章可循,因此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则需要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规章制度。对于城市幼儿园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去优秀幼儿园进行考察,通过这个方法来提升自身素养,规范幼儿园规章制度、教育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及卫生保健制度等,同时将我园的管理方法、工作常规等介绍给被帮扶幼儿园,并结合被帮扶园所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改。由此可见,只有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而受到帮扶的乡镇幼儿园则应当虚心接受城市幼儿园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虚心接受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特殊的环境,有选择性地接受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因为共性,而忽视个性,全盘肯定所传授的经验。这也要求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辨是非。

(三)建立特色幼儿园

何为特色幼儿园?即在地域特点、教师优势、园所当前发展现状等一些基本评判标准下,有极其突出的一个方面。如何构建自身的特色?这对乡镇幼儿园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办法。

城区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传授给乡镇地区幼儿园发掘特色的方法,并结合幼儿园的当地特色以及现存的物资进行合理安排构思。这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所有教师的意见以及配合。

(四)互换模式

乡镇幼儿园地处偏远,有更多接触自然、体验劳动的机会;城市幼儿园位居中心,在科技教学、硬件设备方面体验更佳。城区幼儿园可以利用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去乡镇幼儿园进行劳动,接触自然;而乡镇幼儿园可以此为契机,了解更多的知识、设备,进行自身的改革。

当前来看,城乡幼儿园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明白的是,差距是不可怕的,应在双方的合作互惠中,缩小差距,改善自身不足。加强城乡幼儿园的交流是一个有效的促进方式,更多的互动协作才能得到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学.城乡幼儿园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_,13(6):22-23.[2] 顾旭峰.家园多元互动模式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2_(9):202-203.

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