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交通工程结课论文
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摘要】 通过对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状况的分析,以及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来告诉人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必要性,通过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提高环保意识,以及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规划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使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让城市天空变得更蓝,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完美和谐。
【关键词】 交通拥堵路网布局基础设施成本交通现代化
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研究交通问题的专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交通拥堵问题,民间各种组织和个人也献计献策,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我国出现交通拥堵的背景及原因
我国城市产生交通拥堵的背景:
(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稳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
(2)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但是相应的交通建设并没有适应城市发展造成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
(3)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从交通需求的产生机理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生成强度和流向。由于各城市的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的的新老城区人口和交通设施的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于城市发展过程本身。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高度密集的城市逐步演变为在更大区域内日益分散和多极化的城市, 居民的出行模式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 人口的不断增长、由经济引发的出行行为(交际、购物、文化活动和旅游等)的增长必然给城市交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机动车的年平均增长率达 13%~15%, 道路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 15%, 而全国城市道路里程的年平均增长率却不足 5%。
(2)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土地的价值, 缺乏整体观念, 只注重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 忽视周边的环境、交通等社会成本, 造成城市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强度过大及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过度集中, 从而造成城市交通总需求超过了城市的交通容量上限, 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无法解决。(3)路网规划不完善。许多城市的干道网尚未规划形成, 使得大量车流只能拥挤在现有的几条干道上, 不能形成合理分流。
(4)城市公共客运发展滞后, 加剧交通紧张。具体表现为: 公交线网布局不够合理, 许多城市的第 3 期公交线网未能根据城市的发展而及时的调整结构,使得一些道路上公交线路过多, 而另一些道路上公交线路又过少。②公交车辆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建设部标准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11 标台, 但是许多城市尚未达到此标准, 导致许多城市的新建区和居民小区尚无公交车辆通达, 相当部分居民放弃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愿望, 无形中加大了城市的其它交通车辆的数量。③公交车运行效率低。④公交服务水平不高。
(5)小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目前我国城市机动车的年平均增长率已达 15%, 其中私人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超过平均水平。如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在200 万辆左右, 每天以 800 辆左右的速度增加, 预计到 202_ 年将达到 300 万辆, 过快的增长速度加重了北京市交通 “ 求”大于 “ 供”的矛盾。(6)停车场容量不足。据专家测算, 城市拥有的社会公共停车位应不少于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10%, 但许多城市尚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 于是大量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 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 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二)交通拥堵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问题
(1)巨大的拥堵经济成本
权威资料显示:停车时没有公里数用时间衡量油耗,三分钟相当于一公里,以每辆车平均油耗每百公里8升计算,则每三分钟的停车油耗为0.08升。假设每天每辆车因堵车额外耗费时间为30分钟计算(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很多人上下班时间在路上会堵上一个小时),则平均每辆车每天的额外油耗为0.8升(事实上,频繁的起步停车油耗要大得多)。以93号汽油每升6.25元计算,每辆车每天额外耗费0.8×6.25=5元钱,综合各项因素,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与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于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
中指出,北京的车主平均每个月要支付375元为“交通拥堵”埋单。据统计,北京的拥堵经济成本(JEC)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2)巨大的社会成本
根据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国初研究员的调查与评估方法,北京800万左右的从业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坐车上班,包括私车、公交车等。如果说一天中有400万人坐车上下班,一个人的社会成本为20元,那么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一天就是8000万元。相当于每年292亿人民币。
(3)环境成本
3.1空气污染
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20万辆,而且还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无疑,它是引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据北京市环保局监测,北京城市郊区大气中74%的碳氢化合物,63%的氮氧化合物来自汽车尾气。监测资料还表明:汽车缓慢行驶状态下的尾气排放量是快速行驶的5倍。为此,有关专家认为:“世界水平”的交通拥堵造就了北京城“世界水平”的空气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已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浓度的分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北京城市空气中机动车排放的CO2、N0X,分别占全市各污染源排放总量的83%和43%;由于机动车尾气管高度低,污染物排放属于超低空排放,因此其环境浓度分担率更高,分别为84%和73%。另外,对北京市城近郊区大气PM10和PM25的源解析表明,含交通扬尘在内的各种扬尘污染源是大气PM10和PM25的主要污染源,PM10的排放量占到39.5%。在扬尘浓度分担率中,交通扬尘的比例占到65%。
3.2.交通噪声
北京交通噪声一直居高不下,多年来都在70dB以上。在对全国30个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情况的考核及排序中,北京市排在倒数第三位。
3.3.交通环境投入
以202_年为例,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为1363.4亿元,占当年GDP的1.33%。全交通行业共投入污染防治资金3亿多元,使交通行业污染治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02_年,北京市环境保护总投入达到134亿元,占当年GDP的4.3%(北京市202_年GDP为3212.71亿元)。如果按交通污染分担率为70%计算的话,北京市交通环境成本约为93.8亿元,占当年北京市GDP的2.92%。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数据称,以1998年为起点,当年北京环保投入54亿元,202_年达到100亿元,202_年超过250亿元,七年间累计1200亿元人民币。
(4)健康成本
科学分析发现,汽车尾气中有上百种不同化合物,当中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
粒、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汽车在不断消耗着地球的资源。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无情吞噬石油资源的无底洞。目前,汽车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l/3。
按照北京单双号限行之前的统计数据,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若以32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来算的话,北京每天排出一氧化碳9600,000kg,碳水化合物640,000—1280,000kg,氮氧化合物160,000—480,000kg,如此巨大数量的污染排放物将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所以,即使有微量一氧化碳的吸人,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头痛,重者脑细胞将受到永久性损伤;氮氧、氢氧化合物会使易感人群出现刺激反应,患上眼病、喉炎,尾气中氮氢化合物是致癌物质,它是一种高散度的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几昼夜,被人体吸入后不能排出积累到临界浓度便激发形成恶性肿瘤。
(5)焦虑成本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观点,环境对与心理具有巨大的影响。交通拥堵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调研发现,在同一路段拥堵30分钟以上会产生胸闷、焦躁、心烦意乱等症状,忍耐性大大降低,从而增加了事故率和犯罪率,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大局,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交通拥堵不仅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因此各个国家才会如此重视交通拥堵问题,不惜下大力研究解决该问题。
(三)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些措施。
1.增加考驾照的难度,众所周知,现在考驾照太简单了,有必要增加考驾照的难度来以此限制私家车的拥有量。同时驾驶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交通的流畅运行。
2.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可以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热情,减少人们开私家车上路。必要时采取行政措施增加人们上路成本。
3.改变整个城市的工作时间,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和企业一起改变工作时间,实行错时上下班。
4.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具体策略如下:
(1)限制小汽车的使用。
在我国现阶段,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这样既符合国家将汽车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政策与人民的需求,又能保持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可以降低小汽车出行的比重,优化交通结构。
(2)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应通行能力和运输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交通的单位时间客运量大大超过小汽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的客运量,其道路利用效率也远远超过后者,而我国城市目前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主要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也只在极少数特大城市才有,客运结构比较单一,规模小、数量有限,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高强度出行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高品质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我国交通问题的关键途径。一方面政府要足够重视和支持,利用法律、经济、政策等多种手段,从多方面加大对公共交通技术保证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交通的运行组织工作,建立公共交通优先技术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公共交通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和服务上对公共交通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发挥它在城市客运中的绝对优势,提高公交车运行速度,准时定点、定线运行,优化公交线路网,合理确定停靠站点,尽量减少乘客换乘,缩短单程运行时间,以吸引城市居民优先选择公交出行。
(3)合理引导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出行量大是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特点,在城市中心区,过高的自行车流会造成严重的机非混行,降低机动车流的速度,影响交通通畅。然而自行车出行具有灵活方便、用地效率大大高于小汽车和摩托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而且目前承担的城市出行份额较高。因而,对城市自行车出行的调控措施必须与小汽车区分开。所以要加强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换乘研究,在公共交通车站附近设立自行车停车场,将长距离的自行车出行吸引到公交上来,尽量减少自行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5.努力建设逐步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
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 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 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 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 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 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 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 两者相辅相成。具体来说, 是建设大城市现代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 主要包括: 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其面积率(道路面积与城市总用地之
比)一般达 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指专设人和自行车专用道路, 与机动车分道行驶, 形成两个互相分离、互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 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还有与起迄相应的客货运枢纽设施, 并设置必要的立交桥、高架路、人行天桥、地道以及轮渡等作为整个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所有道桥设施都要和城市环境相协调, 与城市设计相融合, 并具有良好的工程标准。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 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 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 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 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 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 有较高舒适度, 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能自动监测车辆、路段状况, 及时传输交通讯息, 经综合处理, 在点、线、面上制导车辆行驶。有良好的照明、防滑、防治事故发生的安全设施, 并具有完备的道路交通标志以及停车管理设施。还有经常的宣传教育、合理的税费收取办法等。
【结语】
鉴于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它的存在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符合一个和谐城市的要求。要集中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智慧来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1] 张奎福.城市交通与公共交通[J].世界城市交通,202_,1
[2] 蔡乾博.试论西安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城市交通,202_,1
[3] 林震,杨浩.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综合运输,202_,10
[4] 汪颖.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综合运输,202_,2
[5]陈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_ [6]杨曾宪.更新理念,破解城市交通难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2):46-49.
[7]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2_,(4):99-100.
第二篇: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学者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含义、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详述了国内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国外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国外经典大城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能为我国的交通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提供参考,对我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交通拥堵 国内外现状 大城市 拥挤收费 公共交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运输能力与城市化进程的不适应性愈加严重,突出表现为近年来热议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其在大城市,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交通拥堵问题,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交通拥堵的含义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 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 公里以上或拥堵时间10 分钟以上、首都高速公路拥挤量在15h.km/d 以上为交通拥堵[1]。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2000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2]。孙莉芬(202_)把交通拥堵的属性分为:拥堵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型和程度。且用车辆等待的信号周期数或排队长度,把拥挤程度划分为:拥堵、非常拥堵、严重拥堵、死锁[3]。我们可以看出,对交通拥堵我们很大程度上是从延误时间和淤积车队长度来理解的,这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现很容易让我们联系起城市道路面积的缺乏和城市道路设施的不完备,但这并不是交通拥堵原因的实质,也不能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改善提供正确的指导标准。
二、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关于交通拥堵的原因,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交通设施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求。1995—202_ 年期间,中国汽车数量从1040 万辆增加到202_.17 万辆,增长约2倍。而城市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从1995的3.8公里只增加到202_年的5.4公里,如北京和上海从1990—202_年,道路总长度年平均增产率为9%,远低于同期机动车18%的年增长率[4]。
2.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落后,交通流组织和管控水平不高,措施不完善,中国特有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三元混合交通流结构,又使得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加重了交通拥堵[5]。
3.现行以功能分区为主的城市规划理念,增大了人们获取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难度,诱发和加大人们的出行频率。这不仅加重了市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也加重了城市公共交通负担[6]。
4.现有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交通指挥和疏导作用。目前国内城市所采用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多为集中式控制系统,如北京采用的SCOOT 系统,可以实现一个区域内交通信号的协调控制,但仍然存在单路口交通信号控制对交通流变化的适应性差、交通分区不合理和多路口交通信号协调性差等问题[7]。
三、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3.1我国城市道路总体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区面积,建成区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使得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十年时间内翻了近5倍,但是城市建设面积则只是缓慢增长。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也有了较大发展,对交通建设的投资也大幅增加。总体来说,道路供给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随着我国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道路供给的增速远跟不上机动车发展的要求。而且,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道路网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路网密度普遍偏低。
3.2我国机动车及私人汽车拥有量情况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最近数据,截至到202_年8月份,我国机动车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保有量己达到2.17亿量,其中汽车保有量占机动车保有量的45.88%,刚刚超过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汽车2.85亿辆,位居世界第二位。与202_年相比,5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0.67亿辆,平均以每年约H.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增长速度。
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我国交通的运行方式,使人们出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样化,但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城市也面临着能否承受的问题,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难以保持平衡发展,造成了城市交通频繁拥堵的现象。3.3我国城市人口及出行情况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客观上要求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人口的集聚来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城镇化速度每年为0.8个百分点,到202_年末,城镇化率为51.5%。[8]届时,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人员出行频繁,经济活动集聚度和交通集聚度倍增,都将对城市的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1)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居民出行方式就是指居民通常采用何种交通工具或方式出行。人们在对出行工具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交通工具的快捷性,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及经济性。近些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汽车出行占据很大比例。(2)出行时间分布
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早高峰和晚高峰两个峰值,早晚高峰的出现通常是由于居民上下班和上下学造成的,因为以上下班和上下学为目的的出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一天中在某个时间段集中出行会使得这一路段交通流量剧增,从而产生交通拥堵。在出行的高峰时间段,城市道路上的交通需求量约为平均每小时需求量的两倍,对于公共交通而言,高峰时间段的每小时需求量约是平均需量的三到四倍。[8]由此可知,充分了解和掌握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规律,对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及合理引导居民出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3.4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情况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目前很多国家和城市为解决交通拥堵而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虽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却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快捷性,舒适性、方便性等特点在我国公交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私家车出行,使得道路越来越堵。而且,我国在运营线路网长度和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与人口增长和车辆增长幅度并不相匹配,公共交通发展过于缓慢,而且在公共交通运营车数上呈现出负增长态势,公交车辆的减少使得乘坐公共交通的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出行者对于公共交通的选择。在静态交通设施方面,我国的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停车位的严重不足使得机动车在路面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挤占了道路资源[9]。
四、国外经典大城市的城市拥堵问题研究现状
4.1增加供给模式
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部分大城市遭遇交通拥堵的问题,在接下来很长时间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举措都是侧重增加城市交通供给的环节上,如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容量。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道路供给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后来的实践证明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了小汽车的加速发展,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交通需求量的猛增,使交通拥堵状况变得更加严重,从而陷入汽车增加-环境恶化-修建道路-再恶化的恶性循环。这也被 Anthony Downs 所证明,即寄希望于通过单纯靠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无效的,新增加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城市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城市交通供给。4.2 系统管理模式
基于仅仅依靠道路供给策略很难有效地解决道路拥堵的状况,20 世纪 70 年欧美国家开始重视现代交通管理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并由美国首先提出 TSM 计划即“交通系统管理”,旨在协调各种交通方式以达到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空间,控制车辆出行的目的,力求达到整体效率最高。目前,世界各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手段,以求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交通网通行能力。4.3 需求管理模式
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引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矛盾的目的,调节人们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需求,倡导公共交通,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于最早采取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并采取拥有车辆特许证、车辆注册等一系列 TDM措施,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交通的出行方式,使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相继实施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并在运用中对其不断发展完善。基于城市交通的负外部性,交通拥堵收费被很多国家采用。4.4 智能交通管理模式
另外许多国家还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目前,国外智能交通管理技术和应用发展模式主要以下几种:美国模式重在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法国模式侧重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德国模式侧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瑞典模式侧重速度智能适应性交通安全保障系统,韩国模式重在通过整合交通信息系统改善交通混乱状况的等。W.Wen 提出建立动态自动的交通灯控制专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监测通过路口汽车数量的变化,实时调整车辆在每一个路口平均等待时间。Miehae A.P.Taylor 和 Jeremy E.woolley 整合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交通拥堵。Waadt Andrea 提出利用移动的 GSM 网络中的移动数据单元进行车辆定位,这种方式能够提供比传统方式更加准确的定位精度,能够提供辅助交通拥堵的预测服务。4.5 制度完善模式 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制度首先本质上是一种规则,它用来规范人类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减少交易的费用,一方面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求减少社会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进而避免和减少了随之带来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使人们对未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以降低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制度完善模式就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这种理念,认为政府应提供最有效的政策法规,来强化市民的交通守法意识,从而使得这种意识内化到人们的心中,使人们从一开始的由于怕承担处罚而被迫减少违章行为逐渐演变成自己内心自觉减少违章行为,从而消除了人为造成的交通拥堵及其交通事故。其中的制度不仅包括立法等正式制度,还包括习俗,观念等非正式制度。
纵观国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模式及经验来看,从起初的把治交通拥堵的治理对策的着重点放在道路设施供给模式上,到系统管理模式,交通需求管理模式,再到智能交通管理模式和制度管理模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主要思路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模式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在不同的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贡献,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每一种各有自身的优缺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并不是单一的遵循某一个模式,其治理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层面,目前专家学者也试图当有机的结合这些模式,使得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时候发挥治理模式的最优的效果。而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也是多把重点放在对策研究,更多是关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技术手段,但是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剖析的却不够深刻。所以,深入地剖析了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10]。
五、国外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政策措施分析
5.1新加坡治理城市拥堵的政策措施分析 1.控制汽车拥有量
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实行按道路网新增容量控制汽车车辆增加的配额制度[1],通过每月举行一次车辆配额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欲购私家车或出租车者竞买“车辆拥有权”,获得汽车拥有权证之后才能购车。实行这项政策后,新加坡小汽车保有量的年均增长率从过去的6%降至3%。2.拥挤收费
新加坡也是最早实施城市道路拥挤收费的国家,做法是把严重拥挤的核心商业区划定为收费控制区,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是:核心商业区高峰时段的交通量减少44.5%,平均车速和公交出行比例明显提高。3.完善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为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新加坡在每个地铁和轻轨车站都设有巴士转运换乘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其中包括通往组屋区(经济适用住宅区)的遮阳棚、商场、电影院、小吃店和夜市大排档等。为了推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除了地铁,轻轨等电力轨道交通外,还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私人和公交企业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的汽车、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5.2纽约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措施分析 1.完备公交网络改善纽约拥堵
纽约建有北美地区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公交、地铁和通勤火车网络布局合理,相辅相成。纽约共有24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线路总长1300公里,468个车站遍及全市各地,为往返纽约上下班的人提供经济快捷的交通服务。2.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纽约市政府通过实行“公交先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路面,提高交通流量,以保障交通便捷。纽约市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开辟公交专用道,在规定时段未经许可,其他车辆不准占用公交车道。纽约还在市内繁华路段设立“拖车区”,某些地点明确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得停车,一旦违反即遭重罚。商用货车和私家车分类管理,在规定时段只允许商用货车路边计时停车,私家车除了停入昂贵的地下车库外别无选择。3.征收交通拥堵费
通过加征交通拥堵费,减少车辆进入曼哈顿,同时降低市区空气污染程度。另外,纽约市政府通过征收燃油税、过桥、过路费、高额停车费来限制私家车的出行。纽约市政府还设立了拼车专用车道,鼓励私家车主上下班拼车。商用货车和私家车分类管理,在规定时段只允许商用货车路边计时停车,私家车除了停入昂贵的地下车库外别无选择。5.3东京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措施分析
多年来日本东京一直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市民出行大都选择轨道公共交通翻。日本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数量多,如东京一些大地铁站出口多达几十个,许多出口直接通向当地的著名设施、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东京地铁的设置特点除了线路多,换乘方便和准时也是东京地铁的一大特点。强大的公共交通网络成为运送市民出行的最主要工具,这极大地缓解了高峰时期路面的交通拥堵状况。除了便捷的公交系统外,东京政府治理交通的另一个法宝就是高昂的停车费[11]。
六、国外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措施总结
国外治理交通拥堵措施大致可以分三大类:引导需求、增加供给和加强管理。引导需求的重点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抑制交通产生;增加供给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扩大服务能力;加强管理的重点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
1.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交通流量
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的产生,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车辆拥有控制政策,如车辆税、车辆定额配给、停车库许可制和车辆标准限制等;车辆使用控制政策,如道路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和车牌限制通行、鼓励合乘车和错峰上下班等。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服务能力
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更加侧重于从运输装备角度扩大交通服务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交通部门通过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引导人们“弃车就乘”,从而在扩大服务能力的同时减少交通量,使之成为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国外公交优先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包括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等。
3.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12] 如果短期内无法改变供不应求的现状,也可以运用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综合考虑道路、驾驶员和车辆等因素,系统地解决交通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就是体现这一思路的最有效的交通拥堵治理措施。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高技术、高投人的系统工程,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高效率方式,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研究适应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的系统和设备,研究相应的管理技术,全面引进和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来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4.增强政府的监管和宣传作用,倡导“绿色出行”
欧洲一些国家对城市居民每次开车出行的距离进行调查,鼓励近距离出行者步行或骑自行车,有的国家还开辟了自行车专用道和无噪声区等。在欧洲城市中,自行车主要用于中短距离出行,不少市民把自行车停在城市中心区地铁站附近,乘地铁进城后,可以换骑自行车很快到达目的地,免去了开车进城没有泊位和停车费昂贵的烦恼。
七、结语
本文主针对我国大城市中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现状进行分析,以大城市交通拥挤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了国外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治理措施及方法,利用目前国外大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为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也将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治堵”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治堵”政策的出台以及其实施的效果,在日益拥堵的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我国的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效果不如人意,但治理交通拥堵不是一蹦而就的事,需要一个科学长远的计划,使城市交通慢慢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根本解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罗明.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2_.[2] 王轶闻.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J].202_,(11)[3] 孙莉芬.城市交道拥挤疏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2_.[4] 闫庆军.基于外部性的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经济论坛,202_,(5):57.[5] 张骏.基于仿真优化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2_.[6] 张莉娜.浅谈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思路[J].现代企业文化,202_,(5):119.[7] 赵冬斌,刘德荣,易建强.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城市交通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综述[J].202_,(6):667.[8] 刘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探讨〔J〕.企业经济.202_,(06)[9] 付宏伟.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_ [10] 陈凯丽.上海市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_,(3)[11] 袁静.国外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12] 杨成国,李英子.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_,12.
第三篇: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交通安全解决方案及城市交通堵塞的原因分析
改善城区交通安全现状方法:一是逐步改造城区道路,增加交通设施投入,维护原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真正实现"人车分流";二是合理设置公汽站台,分散人流,缓解交通压力;三是搬迁中心汽车站等市内大站。迁站目的在于减少长途车进入市区中心,该建议90年代就曾向原怀化市提出过;四是合理设置公共停车场;五控制摩托车在主要城市路段的行驶
服务人民,创建便捷安全的交通
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交通工作的突出位置,既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安全监管,又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适用性,让人民群众出行放心;既不断增加交通有效供给能力,又不断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满意。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和能力建设,交通安全形势稳中趋好。今后,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继续落实道路安全监管职责,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开展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估,监督道路运输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好挂靠车辆的安全管理。继续组织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及公铁立交安全整治,确保道路运输安全畅通。继续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建立车辆超限超载治理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工作,强化各级交通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落实《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针对高风险施工,继续开展建设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反应水平。
三是加强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快编制《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公路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事故预防、处置和救助能力。深入开展公路水路交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普查和监控,加快交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和创新便民服务措施。继续完善运输网络,逐步实现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网络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车客运规范化;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有效衔接和优化城乡客运网络;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开展特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换乘系统规划建设试点;加快水路客运旅游化、高速化。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出行信息,提高交通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交通应急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快速疏导滞留旅客的能力。
交通是支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先
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它面向国民经济所有部门,贯穿于社会生产、流通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交通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三个服务”,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
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_申论热点:如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项严重问题,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城市交
通拥堵。下面为您深度解读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
【背景链接】
北京市交通委:今年9月的“最拥堵月”已度过,北京市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
6.6,处于“中度拥堵”,完成了交通指数控制在6.7的既定目标,交通运行未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交通拥堵。而西城区工作日高峰时段交通指数8.4,成为拥堵月里第一拥堵的城区。
据介绍,9月份北京市交通指数较去年同期(6.4)增长3.1%,增长幅度低于上半年增幅(上
半年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5.0,同比上涨6.4%)。其中:早高峰平均交通指数6.6,较去年同比增长11.9%,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6.6,较去年同比下降3%。
9月22日是“城市无车日”,由于市民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政府机关带头不开车,全天
城市路网运行好于预期,当天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仅为6.2。9月30日由于部分单位提前放
假,市区道路交通压力大幅缓解,全天高峰平均交通指数3.0,为9月工作日最低。
新华网10月12日讯 京广快速路出现交通拥堵,郑州交警提出“设置潮汐车道”、“控
制分流车辆”和“实行间歇放行”3种解决方案让市民提意见。
【标准表述】
[交通拥堵原因]
其一,公众交通及配套资源供应不足,而且质量差。公共交通运力不足导致人们寻求死
人交通工具的运力来弥补,在舒适性上也是如此。另外,公共停车位的不足直接导致停车占
用路面。
其二,大宗运力不足,滋生散乱现象。国内大交通的概念并未真正成型,水陆空、公路
铁路等资源的交叉配比和相互协调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展,各交通并行部门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进行良好的统一规划。
其三,城市化建设,导致人口聚居的社会性分割。商业圈和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导致居住
人口的城市向聚集型发展。
其四,社会宣传和教育的根本不对路,扭曲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竞争观念。从消费观念
看,私家车成为大家的消费必需品。
其五,法制管理指标不治本,灵活性高、刚性不够。我们的交通法制化建设,只注重眼
前的问题制约,没有任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且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惜动摇法制的根本,从灵活执行的弹性角度来屈就问题的解决方案。
[措施]
缓堵保畅,总体来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把治堵成本全部让百姓承担,而政府却只管出
台政策、发号施令,断然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城市治堵不能只“盯”百姓,而要敢
于主动担起责任,敢于拿自己开刀。治理拥堵事关百姓出行安全,事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一是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紧急增加公交、地铁等公众交通工具运力。在增加公众交
通预见运力的同时,确保市民享受公众交通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损耗的减少,同时,提高公共
交通的运行质量和交通工具的舒适程度,让市民能够减少不满足感。
二是增加关键交通节点的通行成本。在城市重要拥堵的交通节点都可以通过采取对私家
车和企业用车收费的措施提高通行门槛,而且门槛一定要足够高。收取的这部分费用要用之
于民,全部返还于公众交通资源的建设。
三是通过免税等方式进行财政鼓励。鼓励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购买或租赁公共交通工具
为员工提供福利。通过企业自有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企业员工私家交通工具的使用频次。
四是通过政府行为统一调整生活区、企业区、商业区停车场等固定停车场所的收费模式。
大幅增加单次进出停车场所的费用,减少整天停放的费用。当然,这一项也应该辅助以严查
正规停车现象。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需要多管齐下
“交通问题是需要一整套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解决。如果总是等到拥堵已经非常严重时才着手解决和改造,成本将更大。”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应当适度超前或提前预留必要的空间,避免事后改造情况的发生。但超前也不能过度,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投入和回报的问题。”
编者按 智能交通是改进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之一,但解决交通问题是包括一系列措施的综合系统。比如,智能交通只有被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再如,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发展“物联网”,而智能交通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何纳入,如何协调,也值得探讨。为此我们组织了两篇相关的文章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邓 飞
治堵需规划与管理并行
记者:您认为城市拥堵的原因有那些?
邢海峰:造成城市拥堵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城市拥堵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里人多了,车也多了。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设施建设速度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城市道路系统不能适应机动车迅速增长的需要,造成比较严重的拥堵现象。第二,与城市功能布局有关。有一些城市依循单一的功能分区进行城市布局和建设,如在城市外围新建的大型居住区和工业园区,功能过于单一,就业和居住分离,带来大量“钟摆式”通勤交通,对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另外,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道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难以适应现代快速机动交通的需要。第三个是我们的交通管理相对滞后,软件建设比较落后。我们的规划技术人员、管理决策人员都还缺少应对如此严重交通状况的经验。最后是交通政策导向的问题。一些城市的道路设计在重视机动车的同时,却忽视了非机动交通需求。自行车道本来就不宽,还将一部分划出来做车位,再占一部分做机动车道,而且,很多自行车道是允许机动车通行的,骑自行车出行很不安全。再加上公共交通服务跟不上,到最后大家都愿意选择私家车出行,车多路少,拥堵自然产生。
记者:202_年12月24日北京限牌购车后,202_年7月11日,贵阳决定对汽车牌号分段管理,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汽车限牌的城市。除了限牌外,还有什么措施可以解决城市拥堵?
邢海峰:从规划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避免或减少因居住与就业场所分离所造成的大量通勤交通;二是制定城市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大工程和应急的措施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如公共交通的发展,必须依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体系化的配套政策来支持。三是科学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具体包括:加密城市支路网和公交网密度,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缩短步行到站的距离,应当使居民步行5分钟或300~500米的距离内就有公共交通车站;合理规划建设不同公交方式的对接和线路的换乘枢纽站,最大可能减少人们换乘的时间和距离,使乘客能很方便快捷地换乘。同时,还要提供与运载负荷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列车、公交车辆)的数量,缩小公交车辆发车间隔时间,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发车间隔时间。四是优化交通结构,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化,向污染更小的交通工具转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应加强对步行、自行车交通需求研究,为其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如,在轨道交通站点上做好与公交车的接转,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使远的居民能骑车到车站、存车换乘,节省到站的时耗;规划专门的非机动车通道和环境优美的绿色步行通道等。
从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对交通秩序的治理,严厉处罚违反交通法规的各种交通行为,逐步使人们养成依法依规通行的习惯。目前由于执法不严使违规交通成本低甚至是没有成本,在客观上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人为因素,这相较于机动车数量增大的硬压力,是可以改进和避免的软因素。如一些城市中无证驾驶的各种机动小三轮、以电动车名义而实际无论外形还是速度都无异于摩托车的各种违章机动车屡禁不止,大量窜行于城市各处,既大大干扰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给城市交通安全带来很多事故和隐患;二是可以通过出台各种包括限制性和鼓励性政策,引导人们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如最近北京大幅提高市中心停车费等这类限制性的措施,以及降低公共交通费用等鼓励性措施。三是提高交通管理技术水平。重点是完善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是措施之一,但解决交通问题需全套政策措施
记者: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差距在哪里?
邢海峰:其实,交通拥堵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遇到过,只是各国、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阶段已经过去,汽车的数量与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均衡,而且他们应对交通拥堵的措施更加成熟,更有经验,拥堵的程度比我们要轻。
由于缺乏经验,我们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相对被动,哪个问题最严重,就先解决哪个。但交通问题是需要一整套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解决。如果总是等到拥堵已经非常严重时才着手解决和改造,成本将更大。在我国,交通问题是和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很多方面,比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是鼓励私家车的。然而,从解决交通拥堵、低碳出行的角度考虑,则是应该减少私家车通勤的。国外一般都是限制性和鼓励性政策综合使用。比如在美国的波特兰,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都是免费的。我在日本规划事务所工作的时候,我的同事没有一个是开车上下班的。因为车位很贵,时间又没有保障,再加上公共交通很发达,这其实也等于用价格杠杆来限行。
记者:规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邢海峰:从技术方面而言,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都是尽可能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综合考量的。但因为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想的规划实现起来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有些问题我们通过调整规划可以解决,有些则可能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较长时间逐步解决。
比如地产开发商在建楼盘过程中,为了保证小区品质,尽量不希望小区中有城市道路通过,新建的小区便成为了很多封闭的生活区或功能区,隔断了城市道路交通,导致我们城市道路密度不够,断头路过多,分流交通的功能相对较弱。
记者: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开发和使用智能交通,比如信号灯间隔时间的调整,可变导向车道等手段,这以后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主要手段吗?
邢海峰:智能交通是改进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之一,但解决交通问题一定是一套综合的措施才可以。比如人们的守法意识提高了,我们的交通状况就可以改善一些;交通管理能力提高了,智能交通广泛应用,交通状况又会更加好转;道路形成合理网络,网络中道路分布合理、层级分明,保持主、次、支路的合理结构和密度,完善微循环道路系统,交通状况会进一步好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总体来说肯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您提到的守法意识问题是指什么?
邢海峰:我们城市中道路交通所面临的问题,既与规划有关,但又并不单单是规划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有人们认识的问题。比如国外很多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行人优先是不需要强调的基本准则。当然,行人也是完全遵守交通规则的,即使没有汽车通过,只要是红灯就一定会等待。我们的经济发展过快,但人的文明程度、整体素质没有同步。虽然现在已经改变很多了,但还不够。因交通违规导致的摩擦大量存在,很小的一个交通事故,因为没有快速处理,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会导致几条主干道的大面积拥堵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在国外,交通警察很少,更没有交通协管员,但交通状况却比较良好。我们的交警很多,还有为数众多的交通协管员,但我们的交通拥堵状况依旧严重。这与公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有很大关系。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应当适度超前
记者:规划是不是应该超前设计?
邢海峰: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和机动交通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因为,一旦城市建成后,事后再进行城市道路扩建,成本很巨大甚至成为不可能,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应当适度超前或提前预留必要的空间,避免事后改造情况的发生。
但超前也不能过度,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投入和回报的问题。因为有很多情况是很难预判的。比如城市中有100万辆车,我们就不能按500万辆来规划。首先经济上压力肯定很大,而且也没必要。我们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宏大形象工程的“宽马路,大广场”的情况发生。
其实哪个城市不想打通很多路,疏通道路,完善道路?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拆迁,等等。
记者:我们的道路上经常出现的“补丁”是什么原因?
邢海峰:城市道路下有大量地下管线支撑着城市的运转,出现的“补丁”很多时候是由于地下管线维护的需要。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对地上建筑和设施的投入远大于对地面和地下的投入。地下的投入相对较少或者不能一步到位,造成地下管线需要经常修补或改建。
另外,地下管线的维护又涉及很多部门,水、电、通讯等等,这些部门大多是各自修建、维护各领域的管线,如果不能很好协调,就容易出现多次、重复开挖地面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地下修建共同沟(综合管沟),虽然从长远看是值得的,但短期来看成本很高,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
第四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策略
成绩
交通运输导论报告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导论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交通运输一班 学生姓名 学号 上课地点 上课教师
时间:202_-202_学年第2学期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策略 作者:
摘要: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里,却不知道我们的城市变了模样。再不是空气清新、道路通畅的美丽画面了,如今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非常严峻。它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需要,交通拥堵问题也就日益增加。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尤其是我们学交通专业的人,更应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本论文讲述了什么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功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原因、国外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功经验以及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交通拥堵原因分析建议
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通成为焦点问题。我们不断开路,不断修路,却不断拥堵。路网不畅、设施不足、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也日益突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希望我们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能尽快得到改善。
一、什么是交通运输
【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使用运输工具将人,货从一地移至另一地的一种过程或经济行为。【交通】(traffic)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输过程所产生的现象, 这是交通的广泛定义而一般人较熟悉的交通, 狭义而言则专指道路上车辆或行人的交通。【区别】交通强调的是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情况;运输强调的是运输工具上载运人员与物资的多少、位移的大小。如:交通量与运输量的关系。
【联系】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交通是手段,运输是目的。彼此离不开。
二、交通现状及拥堵原因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应协调城市各规划区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避免造成局部负荷过重。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规划者对于城市的功能定位缺乏一个系统、科学、前瞻性的考虑。像北京采取单中心、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主要商务区、金融区和行政区都集中于三环以内,形成典型潮汐式交通出行,二环路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 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量的 30%。尽管北京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空间发展格局,但由于中心城区发展惯性,在进出城道路、中心区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交通拥堵很难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从上海市道路网运行现状来看,占中心区道路长度22%的主干路网承担了该区域总流量的69%,流量过于集中造成了主要道路的拥阻。由于路幅较狭窄、容量有限、断头路等原因,占中心区道路长度64%以上的支小道路系统,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却不到25%,交通流量在道路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均衡。由于各种限制,广州没有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将城市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分布逐渐显现。
(二)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加,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城市道路的拥堵程度。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区小汽车无序发展、过度使用,使中心区的道路网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加剧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近15年来,北京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超过 15%,个别年份甚至接近20%,而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仅为 1.2%和 3.7%,致使交通需求,特别是小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
(三)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我国早在 202_ 年就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但在实践中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尚未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建设滞后,致使小汽车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剧了道路的拥堵。在北京,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慢则12~13 公里/ 小时,快则 17~18 公里/ 小时,而地铁车厢内人员非常拥挤,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上海、广州的情况也相类似,在上海中心城区“三纵三横”路网高峰时段公交车平均车速为16公里/小时,最慢车速仅为12公里/ 小时,而广州高峰期公交平均时速为11~13公里/小时。
(四)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不合理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调节居民的出行方式,通过价格杠杆、服务水平等调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由过去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转向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受到小汽车交通的挑战,导致交通出行结构呈现不合理性。同样,上海提出 202_ 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比例从 35% 提高到 45%,基本实现中心城高峰时段 90% 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在 1 小时内完成,基本满足日均约 5900万人次出行总量的交通需求。广州也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等四方面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到 202_ 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 35%,到 202_ 年力争达到 42%。
(五)静态交通容量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停车资源供应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据国际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 1.1~1.2倍,以北京市为例,按机动车保有量 400 万辆计算,停车泊位应达到 440~480 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许多城市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使得大量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了交通拥堵。截止 202_ 年底,北京私人小汽车同比增长 23.1%,相对小汽车的增长,停车泊位增长速度缓慢。以经营性停车场为例,202_ 年底共有经营性停车场 5274个,经营性停车泊位 127.8 万个,同比增长 15%。同样,上海、广州也面临着停车位紧缺的情况。
(六)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城市交通管理多采取被动适应式的交通管理模式,通过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来增加交通供给量,道路建设仍无法赶上车辆的需求,相反诱发了更多新的需求使得交通越来越堵。随着我国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出行者交通行为的日趋规范,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 its 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立 atms系统,实现道路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发布,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这也要求我国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相应提高。
三、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北京、广州、上海都发布了治堵策略,都体现了“建”“管”“限”的思想。下面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三个城市的治堵策略进行比较。
(一)增加交通供给
单纯靠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无效的,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增加供给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应结合城市交通路网存在缺陷,调整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9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_年10月25日市交通结构和完善交通管理方式,有效利用道路资源来缓解交通拥堵。
(二)采取交通需求管理 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交通管理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需求管理也在此期间逐步发展起来。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三个城市采取策略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小汽车增长速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调节拥堵路段通行权等。上海、广州侧重于利用经济手段来取得上述目的,而北京更侧重于管理手段。
(三)完善交通管理制度
我国城市交通涉及的法规主要有《城市规划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规划法》用于指导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其覆盖面和深度还不够,《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立法规则可实施性、适用范围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三个城市改变了以往以管理车 20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理论前沿辆为主的管理制度,采取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对慢性交通的管理和服务。
四、国外交通拥堵治理及对我国的借鉴(1)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和谐统一。
交通拥堵很多情况下是由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的,行政区、商务区等过分集中。很多城市规划的新区,忽视了教育、医疗、行政服务等优质公共资源的分配,为交通拥堵创造了条件。在城市规划时,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2)采取经济手段治理交通拥堵。
通过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费、进城费、拥堵费,限制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减少中心区的交通拥堵。在某些经常性拥堵路段,对交通高峰时段行驶的车辆征收道路通行费。通过降低票价等经济手段,引导人们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3)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优先安排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绿色安全、便捷快速的城市换乘体系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小汽车总量调控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针对特大城市,大力发展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方式。(4)允许并鼓励“合乘”出行。
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自发的“合乘”出行,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效率。
(5)采取行政手段治理交通拥堵。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抑制单位车辆数量增加,以车辆补贴、班车等方式解决单位用车需要。针对我国大城市车辆数量的急剧增加,可以采用车辆牌照定额分配制度,使车辆数量增长处于一个合理水平。对于城市中心区,采取限号方式减少车辆的进入,缓解交通拥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加大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出行”。
五、结束语
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大工程,不仅需要大家提出合理的建议,还要在实际的实施中随机应变。虽然国外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符合我们自己的需求,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平衡需求调控、完善路网结构、优化交通组织、强化科技监管等措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城市交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昔日的清新与通畅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1]曹宝贵.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_
[2]首都之窗.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202_-2-4 [3]仇保兴.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_,4:6-9
第五篇:申论城市交通拥堵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还靠“组合拳”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居住得更好。”如今城市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圆梦之所。然而,我国部分城市发展进程虽快,但“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却令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
本应予人幸福快乐的城市,如今却被交通拥堵的顽疾折磨。究其原因,应当是部分特大城市建设之初缺乏科学规划所致。这些地区公共交通没有随着城市扩大而与时俱进,路网不完善导致微循环不畅。而近年各地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更助推拥堵问题扩散全国。“治大国如烹小鲜”,面对交通拥堵的复杂难题,我们唯有采取多种措施,以“组合拳”疗治顽疾。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应协调城市规划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心区域规划不合理,必然造成局部负荷过重。北京摊大饼般城市扩张模式,将城市生活区、办公区等功能区都集中于中心区域,极易引发严重交通拥堵。为此应系统梳理中心城内的城市功能,将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疏散,有效缓解中心区域交通负荷。同时,应统筹制定交通政策和战略,对道路、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统一规划。对城市土地科学规划,保证未来交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建设是一剂良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小汽车无序发展、过度使用,加剧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宁波市通过“一动一静”的公共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由此,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应开展公交优先实施情况审计,确保公交优先落实到位。通过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对现有交通建设进行整合,完善路网建设,提高出租车、地铁等的使用率。同时要做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停车信息化建设。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还要辅以行政、经济手段。交通管理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拥堵的作用。所以辅以行政、经济手段治堵不容忽视。要制定合理限制购车政策,但同时应保证市场正常需求。征收拥堵费需要细则,可分时段收取,给交通拥堵区域居民一定优惠,要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既要保证收费透明,也要使其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辅手。
缓解交通拥堵时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通过城市合理规划,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辅以行政化、经济化手段治理好城市拥堵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交通顺畅,才能切实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