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成为证券行业发展的可靠支柱
摘要:
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始于1986年。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办了证券交易业务。1986年9月,上海市几家专业银行的信托部门及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了股票“柜台交易”,1988年4月和6月,财政部先后在全国61个大中城市进行转让市场的试点。到1990年,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已基本形成,随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场内交易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
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之初,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千百万的投资者参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期间,证券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和成就。在发行、交易、清算、信息披露、信息咨询与服务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深入渗透了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截止2011年6月,各证券经营机构已全面建立了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各项证券业务运转的关键基石与支柱。
本文将就信息技术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作出详细论述。
关键词:证券市场,信息化。
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化
大多数人对于证券市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新闻或影视节目中华尔街证券市场的纷乱嘈杂。交易员身穿不同颜色的马褂式制服,一边紧盯电子大屏幕的数据刷新,一边声嘶力竭的通过电话与对方交谈,不时还以各种手势与交易大厅中的其他交易员沟通。这种嘈杂无序的信息传达方式成为了证券市场一个时代的特征。随着金融业的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在风云变幻的证券交易市场中,这种信息传达方式无疑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在这种背景下,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开始参与证券市场的信息化过程。而证券市场中最早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就是证券交易所。以我国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采用了电脑自动撮合竞价系统,并在当年实现了股票的无纸化交易,使电子化的股票账户取代了实物股票,其现实意义深远并对券商和股票持有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化主要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交易系统的信息化、信息平台系统、通信系统和监管系统。
一、交易清算功能是证券交易所的基本与核心功能,交易系统因此也成为了证券交易所信息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加入到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也呈飞速发展状态。在这种历史与经济趋势下,我国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交易系统也不断更新。目前深圳证交所已经应用了第四代交易系统,并且正在研究第五代交易系统的建设。优秀的交易系统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和市场公平。
二、信息平台系统。在证券投资和交易中,能否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点。在信息技术产生与应用到证券系统以前,证券交易所内部要完全靠手工来统计信息,投资者如果要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也只能通过报刊杂志或者实地调查,既费时又费力,得到的信息也未必完整可靠。信息技术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证券交易所可以在交易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中心数据库系统,利用系统的完整历史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不仅可以对内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市场统计、风险分析等),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包括对监管机构提供的监管信息服务,以及其它公开交易服务,有偿增值服务等)。此外通过交易所网站这一平台公开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和年报,还可以使之成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一个窗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时效度、透明度、公正度,也更有利于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
三、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主要是为交易系统提供服务的,在现代信息通讯网络出现以前,证券交易只能通过交易所的大厅或者电话来进行,这样无疑效率低下并产生了额外的成本。而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使交易过程进网络化、虚拟化、规范化,还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与交易安全。
四、监察系统。自从证券交易诞生之日,交易中的违法行为也随之兴起,对违法行为的监管也成为了证券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监管的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监察系统和交易系统相配合,可以实现用户自定义监察指标,以应对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的要求。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
证券公司是证券业的主体,自然也是证券信息化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不断透明,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突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竞争范围更加广阔,竞争也愈加激烈。证券市场的信息化导致了传统证券业务的重新整合,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产品整合的综合投资服务,以及网上交易衍生品的大量出现,如网上资金结算、个人账户管理、经纪专家服务等等业务创新接踵而来。在证券公司中,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借助于信息技术完善证券公司交易系统。我国幅员辽阔,证券公司营业网点数量众多且分散。在信息网络出现以前,交易只能通过各个营业厅单独进行,既增加了成本,又加大了风险。而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可以集中管理客户交易,达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和优化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等多重目的,目前,多数证券公司都已建立了集中交易系统。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证券公司的管理水平。作为证券行业,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尤为重要。通过实施管理信息化能避免证券公司业务部门单打独斗、独立作战,通过加强各部门(网点)间的协同,从而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体运转效率。由于信息化具有自动监管和自动控制的特点,证券公司信息化还可以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展证券交易。信息化带来的一大便利是投资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证券进行投资和买卖,通过网上交易有助于证券公司拓展投资客户,并在极大的范围内保证投资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自IT技术诞生以来,世界范围的网上证券交易发展迅速。我国伴随着网民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网上交易的井喷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速度,大大加快了证券市场网上交易的规模与速度。
我国证券业信息化现状
九十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 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其后的证券交易系统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已经通过信息网络覆盖到了全国各地;交易的撮合和价格发布完全自动化,由核心的交易系统自动完成,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撤掉了人工交易大厅。交易所的交易席位也由电脑中的无形电子席位代码取代了人工席位。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能够及时准确的发布上市公司公告和其他有关信息。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也发展迅猛,目前所有证券公司都建立了网上交易系统,通过WLAN实现了互联和集中交易,并且在网上交易的基础上通过呼叫中心、网上服务等为客户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在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包括稽核系统、财务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
当然,由于起步较晚,加上我国金融业本身较欧美国家并不发达,因此证券业信息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从过程上来说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总体设计,软硬件资源共享程度低;网络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还不够高等。与国外比起来,我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产品品种比较少,只有股票、封闭式基金和少量债券及权证;委托类型和交易机制单一;交易信息不够丰富;接入接口单一等。
由于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客户对咨询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证券分析也在不断进步,从最早的听消息做股评到技术分析再到现在的宏观经济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相结合,有了很大进步,投资者也在不断进步。交易所和证券公司都在不断开发新的咨询服务系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公司具有深度研究分析的咨询信息传递给客户。创新是整个市场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未来金融市场发展将会更快。各证券公司必须充分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开发体现自身实力的系统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这也需要更加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力影响
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环境、企业竞争战略、企业竞争战略的价值链视角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快应用和发展企业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企业竞争力 价值链
21世纪,世界正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其经营过程、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重新塑造了企业传统的竞争模式和存在形态。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环境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进行信息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信息技术具有其他任何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点,概括地说:信息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能力,具有更高的知识密集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发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信息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而济的快速增长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效益潜能是无法想象的。
1、竞争思维的改变
企业面对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越来越重视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够综合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新的技术,并将技术优势不断附加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竞争平台的改变
经济的全球化使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家和地区的范围内,世界市场已成为共同的竞争舞台同时网络技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大范围营销的优势正逐渐侵蚀着实物经济运作模式,从而使网络逐渐成为新的竞争平台。
3、竞争速度的改变
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加速了市场的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批量生产不断减少从而使企业竞争越来越成为速度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不是大的打败小的,而是快的打
败慢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根据客户需要不断调整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动向的响应速度,已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4、竞争资源的改变
由于品牌、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据库、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投资的重点从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战略
当今,信息化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的成功除了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外,更大程度上则取决于IT环境。信息技术除了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外,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第三篇:证券行业
创新大会政策放松效应凸显。根据当前国内证券公司集团化发展趋势,我们预计收购范围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
在创新大会所提到的促进证券行业发展的11 条措施中,第七条明确提到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同时对于证券公司股权对内开放问题,国内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股权应同步、对等开放;正是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山西证券才能实现重大资产收购的计划,因此我们认为创新大会政策放松效应得以体现。
并购将提升中小券商的价值。我们认为在这次行业创新和转型中,大券商将受益更大,而政策支持行业并购,中小型地方券商可以通过并购逐步做大,在此次转型中脱颖而出,具有重组的价值;或者成为其他大券商并购的标的,体现其被并购的价值,因此并购将提升中小券商的价值。正在并购国都的西南证券或将成为行业热点。根据美国的发展经验,随着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美国前四大券商的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50%;未来中国证券行业的转型也将进入大并购的时代,加之政策催化,因此当前正在并购国都的西南证券或将成为行业的热点。
高管股权激励也或将成为行业的热点。此次创新大会很大的亮点之一是允许证券公司管理层以信托方式或设立有限公司、合伙企业方式间接持有证券公司股份,探索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如果某家券商为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和能力,率先探索此类激励机制,也将成为行业的热点。
继续战略性看好券商股,市场进入政策驱动行情。金融的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和证券行业转型带来证券行业战略性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一共有三大段行情:
第一段是确立方向的行情,从年初至今的行情即为此行情,证券行业由之前的靠传统业务驱动到确定转型方向;这段行情主要是行业性机会,因此各券商之间差别不大,出现齐涨行情;第二段是政策驱动行情,即接下来监管层出台各项行业创新和转型的政策,构成行业的催化剂,构成行业的第二段行情,创新的业务会或在某些券商中试点、或全行业铺开,券商股行情可能会出现一定分化,但不会太明显;第三段是业绩驱动的行情,当各项政策逐步落实、政策逐步完善,各券商创新业务陆续兑现业绩,将驱动第三段行情,这个阶段也是各券商行情之间体现差异化的时候。近期qfii 审核限制放宽表明监管层对于改革措施落实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创新大会各项措施将逐步得到落实,构成行业催化剂,市场进入政策驱动行情。具体措施包括:资产管理投资范围的放宽,审批制转备案制;新三板扩容和做市商制度推出,融资融券转融通,约定式回购扩容,私募债正式推出,现金宝扩容,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衍生品业务的发展,支持跨境业务发展,完善证券公司监管指标等。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杨宁孙宁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笔者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三、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全面信息化社会,知识是关键性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
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四、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信息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必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除以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外,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2期;
2.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4期;
3.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教育质量》(中文版)26期;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2期。
文章选自《中小学电教》2001.7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 要: 全球化信息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让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很多行业的重新大洗牌,也为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了可能。另外一方面,信息时代也迫切要求企业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和产业、甚至竞争本身的性质。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或服务性的工具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用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变革;影响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今天,信息和知识的范围、形式、规模、获取、储存以及传送,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它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管理规则在彻底变革,企业对世界的认知图式和价值判断方式在逐步渐变,企业原有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特征和背景下来改进甚至重构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一、信息技术特点及应用
相比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具有以下颠覆性特征:
1、信息传播打破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限,变得更加迅速、便捷;
2、传统仅靠人脑记忆和纸质媒体记录的知识积累手段被彻底改变;
3、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高度现代化,使得用信息化的系统来实施企业管理成为现实;
4、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决策过程也将越来越复杂;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逐步为企业界所认同,其广泛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其已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阶层。
信息技术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业务处理系统,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经理信息系统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企业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资讯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鼎足而立,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树立资讯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
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应用
当今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面,而产品、技术、工艺和材料等研究和开发,则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它在具体产业或企业中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没有战略观念和眼光,没有一定优势的战略竞争手段,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做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
信息技术强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一些数学性很强的管理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大量应用以支持企业运营,甚至采用决策支持技术进行决策。通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决策时越来越重视获得企业内部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外部信息,决策更加民主、公开、合理,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产生了建立在情感与理智共识基础上的“最合适”的决策。以扁平化为代表的新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的人本管理思想。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承担了大量的决策与运营任务,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这种扁平化的成因就是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对组织精简的强度比依靠管理者个人的能力更大,信息技术的采用带来了员工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大量的手工劳动者,增加了销售、服务人员。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扁平化组织良好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五大领域:
1、策略资讯系统:策略资讯系统能透过信息系统而创造公司的策略性优势;
2、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子邮件有效提高企业日常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水平,从而达到“无纸化”的境界;
3、生产自动化: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电脑化,强化物料管理,有效执行操作控制自动化系统,并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完善,如制造业资源计划系统MRPII,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
4、电讯与配销系统:透过高速及宽频的电讯传输系统,提高配销资料处理效率,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系统就是实时销售POS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
5、人工智慧系统:以精密、高速的电脑为基础,开发能模拟人类智慧的系统,使用此系统可以解决任何复杂而没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及其相关决策,如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经理支持系统ESS等。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既然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首当其冲,企业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和基本的经济活动,自然要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从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将电子计算机用于工资计算开创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新纪元始,至今世界上80%的计算机是用于管理领域。尤其是过去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多是以传统的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显然信息社会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一定是革命性的。而且这中革命是全方位的,涉及21世纪管理所关注的所有主题: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大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全球化等。
这种变革至少可以归结为五方面:
1、信息社会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2、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3、信息社会的到来会改变许多方面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态势。
4、信息社会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
5、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变革。
归根到底,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变革管理,改革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传递和处理信息效率的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等级管理向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转变,管理幅度可以冲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已经没有必要,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市场营销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市场营销领域出现了新的营销方式,即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和比例正日益增加,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发展。网络营销的特点是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印刷和邮政费用,节省销售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消费者可随时查询,信息量大、准确性高;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可全天候提供全球范围的营销服务。
3、降低企业的成本:现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POS系统、EDI系统等,不仅确保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且能改善产品库存,而制造业普遍使用的MRPⅡ系统能合理安排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率,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
4、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如汽车制造业中,在日本和美国,由于运用CAD设计新型车型,将原来的开发周期由5年缩短至1年,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5、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产
品服务的创新,一般是不容易被同行效仿的,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服务的差异化,增加了竞争优势。
五、信息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竞争
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三大时代大潮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时代,企业不能再墨守成规,被动的接受变化,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变化。企业作为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主体,在各方面都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和竞争。
(一)信息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信息鉴别困难。新信息、新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使鉴别使用变得十分围难;
2、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更新速度超乎想象,往往是旧的没掌握,新的就已经出现,学习者、使用者瘦于奔命;
3、产品、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管理人员对产品、设备的了解掌握越来越困难。
4、组织机构庞大。跨行业、集成化、连锁、协作型组织形式成为趋势,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5、管理决策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信息时代,机会稍纵即逝,要求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果断决策。
6、员工的管理越来越困难。员工的生活水平、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突现,组织对员工的依赖增加,员工管理的难度加大。
7、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为管理增加了新内容。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等管理内容,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技术风险。
(二)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竞争
企业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无论在战争还是企业竞争中,集中的原则永远是争取胜利的铁律。集中优势的原则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信息技术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
1、改变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竞争规则;
2、创造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带来战胜竞争对手的新方法;
3、带来企业本身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改变着价值活动的进行和活动之间的联系,造成全方位的竞争。信息技术已贯穿整个价值活动中,体现出优化、控制和判断等功能。将信息技
术运用于成本、差别化、发展、创新和联合等竞争手段,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有力竞争武器。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必将对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带来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成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一个新的挑战。全球化信息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企业家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原有企业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寻找对策,探索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使企业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从而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壮大,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2、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商战决胜的利器--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
3、28商机网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4、周文 《高管论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5、《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