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什么叫事业单位?
综合有关文件,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
事业单位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由各级政府设立的。
2、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3、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事业单位的特点
1提供公共服务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3属于非权力机构。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1、提供公共服务
实际上事业单位就是提供事业产品的单位。提供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事业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想对称的、由政府部门提供而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事业与行政的区别)与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同的是,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基本是从事具体事务、寓于服务之中的产物,而政府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多的是寓于行政管理之中,它们是有效行使国家权力的产物。
2、承担某些政府职能
事业单位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具体化。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中有许多具休事务往往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专门为政府办理具体事务的机构就是通常反称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行政机关的派生机构,它的事业范围是由行政机关确定的,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执行和落实。
3、属于非权力机构。
事业单位虽然承担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与行政机关不同,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不能对某一领域的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事业单位对行政区划内的其它单位或个人也不拥有任何带来管理成份的职能,它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全社会或某一域内提供某项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
4、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职工构成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份的,业务骨干基本上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不适合承担管理者的角色。
第三节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机制,而不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需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行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使国家财
政负担十分沉重。
(2)官僚作风严重,内部机制不活,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社会效益不高。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现阶段事业管理体制存原主要弊端有:(1)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2)布局结构不合理:(3)主要由政府管制,管理手段不适应。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有民下几点: 1管理方式行政化。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解度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事业单位还继续承担着某些综合规划,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二是事业单位普遍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
另外还表现在,第一,机构设置由政府部门决定,几乎对每一事业单位定员定编时,政府编制部门下达的文件总要先将其规格确定。机构规格不取决于该机构工作的任务量和事业产品的产量,也不取决于编制人数,而取决于该机构在社会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并着重看其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第二、政事不分。在许多行政部门,附设若干事业机构,或实行同一部门行政与事业编制的人员混同办公。几乎所有较高规格的行政机关(区县局以上),都在机关内附有事业单位。
2宏观调控失控。中央要求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备案和审核的同时也缺乏规范的宏
观调控手段,对全国事业编制也没有总量上控制,事业单位发展在地区上极不平衡,宏观管理上出现失控现象。
3运行机制非效率化。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非物质性服务产品,由于大多数产品难以量化,或者无法用货币计量,所以对事业单位业绩的考核较为困难。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应以是否能够保持保量提供服务产品,以满足市民需要为评定标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难以令人满意。内部管理松懈,外部约束乏力,这是无法保证事业单位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因。
4资源配置非社会化。资源的配置包括市场配置与公共配置两种方式,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配置的范围。但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配置非社会化问题一直存在,突出表现为机构重复设置,各单位相对封闭,导致整体社会化低下。
5单位行为经济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但随着事业机构数的增加和人员的膨胀,财政支持越觉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提高和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许多事业不得不“创收”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6职能范围扩大化。政府在设定一个事业单位时,对其职能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扩大化己有越演越烈之热势,为社会提供事业产品的本质却有淡化削弱的态势。
7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在实践中,往
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有的事业单位成立后,因管理不善,或因功能弱化,或因原有的任务己完成,最后悄然解体。而在此期间,该事业单位也从未调整过机构编制。机构编制部门因不能及时掌握信息,不仅该事业单位的编制没有收回来,还将其列入现有事业单位的统计范围之内。
8编制标准不明确。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的性质的明确界定。但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性并不明确,因此,往往依照行政管理的职能定未来确下其编制标准。很难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
9法制不健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章 我国事业单位的生产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
在对外交往中,事业单位一词通常译为Institusion或Institusion Unit,其意思是“公共机关”或“公共机关单位”。实际上国外并没有准确的与我国事业单位相对应的名词,但是有公立公益行政机构的称谓。
1963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将事业单位界定为:“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5月4日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失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则规定:“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84年全国编制工作会议印发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施行办法》(讨论稿)则表述为:“为国家制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活动,不是以国家积累资金为目的的单位,可定位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上述三个文件均为草案或讨论稿,前后定义并不一致。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也对事业单位做了相应规定:“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研究以上种种定义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是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中最不规范的组织形式,其涵盖面宽、范围之广、类别之多,是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事业单位界定的含混,为其改革的推进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综合有关文件的规定,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定义为:事业单位是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之外,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各级政府依法成立的,从事政府所交付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且资金补偿主要由政府负责的组织。这一定义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并将其与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做了区别。作为事业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第二,承担政府交付的具体任务;第三,资金主要由政府供给。
第二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
第三篇: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基础知识速记
1.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
2.事业单位的性质:公益性、公有性、社会服务性。
3.首先用自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的事业单位属于(差额预算管理单位)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 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体制基本形式: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5.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6.按资金来源,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 业单位。
7.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其特点为政府办事业、政府管事。
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9.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
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10.人事管理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功绩制、依法管理。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内容:考核制度、工资制度、职称制度、培训制度。
12.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形式:身份的聘用、岗位的聘用、基本用人(用工)关系的聘用。
13.事业单位考核的原则:公平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内容:德、能、勤、绩,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等次: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方法:领导与群众 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考核。
14.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公正、及时;方式:人事争议协商、协调、仲裁、诉讼。
1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包括: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机构设置管理的行政化和职 能范围的大化。
事业单位从一开始就与自然形成的单位不同,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性、非自主性、多样性。
16.下列属于卫生事业单位的是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血中心。品检验所。
17.下列是规范聘用合同的内容有:聘用合同期限、岗位纪律、工资待遇。
聘用合同应当具备下列条趑:(l)聘用合同期限;(2)聘用岗位及其职责要求;(3)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4)工作报酬;(5)保险福利待遇;(6)工作纪律;(7)聘用合同变更、终止、续订、解除的条件;(8)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9)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18.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19.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其曰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20.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21.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及其附属组织直接控制社会领域并从事各种社会管理活动。
22.我国事业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以本单位的工作为职业丁作,与单位形成相对固定的人事雇佣关系,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
23.事业单位在属性上是公基服务机构。
24.对现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
第四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建议
09级政治经济学 于冉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到今天全国各地都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体系。但是相比之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却步伐缓慢,始终缺乏一种紧迫感,以至改革的进程相当滞后。这种状况不仅加深了新旧制度的碰撞,而且还引发出许多人为的社会矛盾。
一、现存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首先是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不仅已在全国的企业范围内实现了制度的统一,并初步使各地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虽然问题仍不少,但改革正在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过渡。然而,改革是不平衡的,即使是暂且抛开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就是在城镇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也是如此徘徊不前,导致了二元制度并存的现状。由于国家至今尚无有效的政策指导,只是笼统地要求先试点再推开,因此导致各地出现了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以及方案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更多的地方干脆维持现状不思改革。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徘徊不前,不断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发生冲突,群众反响强烈,已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安定和老年保障的一大难题,造成了二元制度并存的现状。其一,事业单位员工不交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其二,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差距就这么大,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其三,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养老金确实比企业高很多,影响社会和谐,需要改革。
有些地区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处理,实行统一的费率筹资,但发放办法和保险待遇却不一致,这种待遇上显著差异的延续,实际意味着基金分配将越趋于不公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等于多占用了共同基金的份额,这比起两种制度并存来害处更大,未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会因此更加激化。
2008年,国家再次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但此次改革试点未将公务员同步纳入,普遍认为不公平,且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碎片化”和官本位趋向。历来机关和事业单位是连在一起的,作为提供公共管理或服务的公共机构,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待遇应是同等的;公务员规范工资已先行到位,事业单位尚缺少规范补贴和绩效工资,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拿事业单位先行试点,这样事业单位职工缴费基数就低很多,所以普遍认为颇不妥当;公务员本应在改革中起表率作用,如今带头调资而又不带头缴费,实无道理可言。
二、造成现存问题的原因
目前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有关养老保险的矛盾是后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造成的。1995年之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模式的“双轨制”: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与此同时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所以,多年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越增长,其养老金的差距越悬殊。
三、改革的难点与目标
社会政策理论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刚性”。这条被视为“铁律”的基本原则,其背后的原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其实是其次的,其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阻力就是事业单位养老金基本与公务员接轨,比企业高出一大截,向企业看齐意味着已退休人员养老金要“拦腰砍”,未退休人员今后不可能再享受类似公务员的高待遇,待遇下降所引发的心理失衡和怨气在所难免。
其实,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高于企业单位是正常的。这是由两个部门劳动力结构、劳动性质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不同决定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劳动力结构是不同的,前者是脑力劳动者
密集的部门,一般占职工总数85%以上,劳动者提供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后者则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一般占职工总数80%以上,这里提供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毫无疑问,这些决定了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从总体上要高于企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所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与企业现行制度的不一致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设定,首要的就是定位在与企业制度的一体化上。也就是通过改革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内的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结束目前的二元制度并存的局面。所谓统一,当然不仅是模式和管理,筹资与给付更应统一。很显然,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要较企业高,应该说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改革的目标不是要迅速地降低它们原有的待遇水平,而是既要做到并轨统一,又要通过恰当的设计安排能减少矛盾,以最终达到平稳过渡,以及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
四、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坚持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原则,明确各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依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本规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实际,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企业、事业、机关各自的补充养老保险,整合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此思路基础上规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即改变传统单纯依靠单位保障的做法,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以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为模式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二是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套。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分为两大类:自收自支、转制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和财政部分拨款事业单位,应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当然,从长远看,机关也应建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接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即事业单位要与机关实行统一的制度,不能形成新的养老保险“二无制度”结构。这既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又有利于人员的相互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建立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即基本养老保险金权益的取得是以承担缴费、并满足相应的资格条件为前提的。同企业一样,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而实现事业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的关键之一,是要逐步统一缴费比例。
3、建立统账结合的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另一个关键是要解决好改革成本和平稳过渡问题。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既要着眼于建立新制度,创立新机制,同时又要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和历史遗留问题。具体而言,为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需要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和逐步过渡的措施:已经退休的人员,仍按原来的标准和办法支付基本养老金;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实行新制度,建立新机制;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可加发一定的过渡性养老金,保证他们的待遇基本不降低。
4、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员年金制度。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水平的确定,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生活需要,也要考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可采用前一种方式,同时逐步降低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带来的养老金差异可采取高于企业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的办法,更应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即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作为第二支柱。
所谓职员年金,是职业年金计划的一种,类似于企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费用由单位或单位和个人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不同于企业年金的是,职员年金应坚持法定强制实施原则,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职员年
金基金也要通过市场化运营来实现保值增值,国家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保障职员年金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总规划只有500多亿元,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只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5%,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30%以上。因此,无论企业年金,还是事业单位职员年金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另外,也要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等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形式,作为第三支柱,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五、需要配合的条件
1、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不懈努力,使群众都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现实的需要,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需要。应该说统一后,即使对目前群众反映较大的制度内待遇不等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解决途径。与此同时,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也需要统一认识,它们在制度外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待遇有其合理性,是一种体现连续性的政策措施,这如同企业普遍建立企业年金一样,同样是一种体现职业特点所需的激励措施。毫无疑问,差别是需要的,但差别不能过于悬殊,所以通过一年时期的过渡,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也是重要的。
2、立法政策支持。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个新事物,又具法定地位,因此立法政策支持不可缺少。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补充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实行定位,对其运营和管理更要有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来源要做出法律保证,如有可能还应将这项制度的有关内容,纳入国家公务员的条例之中。我们认为立法政策支持,是使这项改革落到实处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建议实施前就应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以使制度建设一开始就更加科学规范。
第五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未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事业单位作为行政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进行各方面的革新;另外,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作为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日常办公运行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办公环境的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问题并对如何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改革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各级事业单位组织履行自身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基础的物质保证,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公共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公共事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拨款,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因此,全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固定资产具有消耗小、使用时间长以及比较贵重的特点,因此,如果好好对其进行管理,可以为国家节约很大一笔财富。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清,进而产生大量固定资产丢失、挪用、损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原因,另外,也严重地妨害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有效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思路,着实增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果,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从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事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在现有行政体制下,事业单位的资金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方面,主管部门并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只要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申报,通常都可以很轻松的拿到拨款。正基于此,事业单位在思想观念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不重视,最终导致在预算、实施、保管和维护的时候存在各种铺张浪费现象,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等重大问题,最显著的就是超标采购,媒体上经常汇报道各种行政单位采购的“天价”物品,这些物品明显标价与自身价值不符,这其中就反映出了以权谋私的违法现象。
(二)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责任划分不清
我国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构架并不完善,难以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各个单位的管理制度都不一致,甚至有的单位内部没有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也由于制度不严导致形同虚设。当制度和具体工作脱节的时候,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就会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极大困扰。
(三)人员配置上不到位,管理工作大打折扣
虽然各个事业单位都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设置了专门的的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但是通常只有1到2名工作人员,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管理工作很难开展,而且会使各部门间经常产生矛盾。由于人手不够,使得相关管理工作只能大打折扣,不能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来执行。
(四)资产审批上不够规范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审批程序不够规范,有的机构的审批比较松散,基本形同虚设,只要打报告、写申请都会进行批准,不看该申请单位是否真正需要进行相关固定资产的采购。而有的审批单位则是设置重重障碍,导致那些急需采购固定资产的部门十分被动,最终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种标准不一的审批制度使得整个资产管理工作效率降低。
(五)资产管理程序仍待完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资产管理工作的落实有着一套严格完整的程序,它涉及到如何采购、如何登记、如何分配、如何保管、如何维修、如何防损、如何处置等一整套的流程。每个流程都需要有着相应标准和规范。显然,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和方式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
(六)财务管理上不够到位
会计人员对于固定资产核算的不规范,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缺位,固定资产的全貌无法通过财务账面直观反映。由于财务管理、监管缺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物品和账目对不上号的情况十分常见。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增进重视程度,落实到每一名职工都应当端正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正确认识,让每一个职工都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单位职工可以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改革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才能有效杜绝铺张浪费的发生,让员工认识到改革固定资产管理和增进单位效益息息相关,从而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得到更加周全的监督,每个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管理的目的、方法、固定资产的分类、购置、入账、使用、处分及报废等各个程序进行周全的监督。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督体系,应当结合财政部门和单位内部的其他机构共同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并且形成制度化的刚性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制度体系的构建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只有在转变认识,加强监督后,将既有改革成果固化成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推行。只有制定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让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步流程,从购买入账、领用分配、日常维护到折旧报废都能有章可依。有统一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加明确的维护和监管,才能让改革的效果得到巩固。而对于制度的完善方面,可以好好学习有关企业的管理方法,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那些优秀的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明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随着相关管理流程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再笼统管理,而是应当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增减、统筹、监督等工作,将具体工作具体到人,建立相应的问责负责人制度,出现问题能找到对应的人立即来解决,而不是互相推诿。从而权责统一才能有效保证制度得以运行。
(五)理清固定资产的财务事务
改革应当对过去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的规划做好系统的准备,其中理清财务事务有着关键的效用,可以说财务事务是资产管理最基本的构成,只有做到财务账目和实物一一对应,才能更有效的掌控资产的动向。只有每一份资产从开始入账到最终保费都有全程的财务记录,才能使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规范有序。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一起通力合作,分门别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的清算,才能让管理和监督有确实的数据。
四、小结
总之,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乃至整体的公共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规范、科学和人性化的指导思想,从思想认识、监督管理、制度构架、职责分工和财务审计等不同的方面,对目前存在桌问题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才能更加惠及事业单位所服务的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赖爱云.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2]侯秀荣.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3]陈漾.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8)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4]马汝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角(中旬).2011(09)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