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第2期 ——特别策划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省坚持从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起步阶段着力抓好那些投资不大、见效较快、受益面广的工作,以赢得民心,增强信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着眼于抓基础、抓关键、抓根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些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2006年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这是当前农民要求最紧迫的问题。我省立足于从夯实基础、改善条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入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加强板块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省把板块农业建设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粮、棉、油、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和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等九大特色农产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种养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从2003年起,省里每年筹措8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1089万亩优质水稻板块、100万亩蔬菜板块、15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80万亩优质茶叶板块、50万亩魔芋板块、70万亩黄姜板块、150万亩水产板块和900多个畜牧养殖小区,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农产品生产能力、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以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里出台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由省政府担保、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300亿元贷款,重点扶持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9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省级22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750亿元,上缴税金40亿元。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我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省设立专项资金,组织进行农业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到田率。省里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镇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6年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给予补助,在2005年省财政安排2028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新增2亿多元。从2007年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个农业人口10元。
三是加强农业灾害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受地理因素影响,我省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农民受到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的夹击。为避免和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我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灾害应急机制。2005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共投入4347万元,加强禽流感防控,全年免疫家禽禽流感4.41亿羽份,扑杀17.3万只家禽,全部予以补贴,挽回了农民的重大损失。去年中央、省两级又投入4409万元,用于禽流感防控。去年8月,我省突发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范围的稻飞虱,灾害发生面积5100万亩次,成灾面积86.4万亩,全省各地采取紧急措施,中央、省两级共投入防治资金1400万元,购置1.2万台机动喷雾器,带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购置机动喷雾器2.8万余台,组成1.5万个机防队,迅速扑灭了稻飞虱危害,挽回粮食损失60多亿斤。2006年上半年,受市场各种因素影响,猪禽价格持续低迷。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猪禽生产,省政府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省财政筹措2000万元,用于保护猪源和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同时,要求省域内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双赢原则,提高收购价格,稳定猪禽市场。通过政府托市,猪禽价格迅速回升,第四季度农民养殖收入大幅增加。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的能力。我省为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2006年,省财政在2005年安排农民工转岗培训资金8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3050万元,完成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8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筹集资金1.2亿元,完成40多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仅培训转移的,而且培训扎根的。各级各部门还加大了对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我省农村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县域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民群众急盼尽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入,强化措施,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产问题。我省是国家粮棉等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又是洪涝、旱灾多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根据农民发展生产的急切需要,我省加大了灌排工程体系建设和标准农田建设。狠抓了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2006年投资6.9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3.44亿元,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4亿元,对列入国家规划的19座大型排涝泵站实施更新改造。狠抓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2.27亿元,对24个列入国家计划的大型项目实施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水利设施建设,2006年,全省共开工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0万处,完成土石方4.16亿立方米。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省里筹措8亿元资金,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建设1000万亩标准农田。去年以来,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为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解决好农民的出行问题。修建通村公路,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我省把解决好农村交通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35.2亿元,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乡镇渡口改造和乡镇五级客运站、候车亭、招呼站建设,建设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70800公里,改造县通乡公路10636公里。其中,用于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的建设补助资金将达92亿多元。2006年,共投资45.04亿元,完成通村油路1.98万公里,投资36.32亿元,完成通乡等级油路764公里,解决了4200多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深得农民欢迎。
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命安全问题。我省部分地区、尤其是血吸虫重疫区水源条件差,地下水有害矿物质含量高,地表水受污染严重,全省尚有1999.17万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饮水安全,是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为尽快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用五年时间、提前十年解决列入国家规划、拟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609.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规划投资60多亿元,修建集中供水工程2033处,结束部分农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受污染水的历史。在措施上,省里采取统一融资、财政贴息、国家以后下
拨的饮水安全工程资金逐步偿还贷款本金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步伐。2006年,全省已完成投资62.95亿元,解决了近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洁净水。
四是狠抓村庄环境整治,解决好农民的居住条件问题。针对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各地结合省里确定的“百镇千村”建设和整治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建设。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户改厕、改圈、改厨,2006年全省下拨专项补助资金近2亿元,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口,达到140万口。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减少分散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开展村庄绿化、清理沟渠、整治村容村貌、集中处理垃圾堆放等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新农村。
三、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在资金筹措。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坚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办法,组织党政机关、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对农业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落实资金投入上注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06年,省级财政安排各项涉农资金10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69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我省积极探索政府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等方式,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通过采取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民入股等方式,省级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近10亿元。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项目,如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各行各业、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作用,加强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县为主体,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采取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分配环节与使用环节相结合、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整合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里集中筹措5亿元资金,对列入专项规划的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和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予以重点支持;筹措56亿元资金,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投入14.6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及“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筹措
12.63亿元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筹措5.56亿元资金,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县、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血吸虫病防治等工作;筹措7.7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等。各地还积极建立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主体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新主体。
二是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动员组织省直机关大力开展为建设新农村办实事活动,以发挥省直机关的带动作用,整合省直部门的资源,切实办几件推动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的实事。省直各单位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找准工作定位,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办实事方案,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采取过硬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为“三农”发展办了一批实事,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各市、县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参与、共谋发展的强大声势。
三是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积极组织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宜昌市大力组织实施“百企反哺”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企村联动、合作双赢”的原则,动员市域内大中型企业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帮扶。各企业热情为试点村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试点村修公路、兴水利、搞生态家园建设、建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帮建项目达200多个,使农民直接受益1500多万元。武汉市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导、业主开发”的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家园建设。他们引入福星科技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东西湖区径河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建设,撤并分散居住的自然湾,集中建设农民新村。东西湖区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百步亭集团、新世界集团、三江集团等企业投入16.5亿元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合并117个村湾,腾出土地6850亩,用于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性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四是号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实行城乡结对互助、长期定点帮扶、双向互动共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团省委组织省内百余所高校学生分别与“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开展结对,有1000余大中专学生实践团队、10多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对口帮扶乡镇、村组;组织100个青年文明号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开展扶贫助困,援建基础设施项目达90多个;开展“百名委员进百村”活动,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深入农村,开展招商引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对接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资金和物质支持。■
相关链接
当前要注意防止四种倾向
在1月2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展农民培训等,应该继续抓好落实。在国家和省里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同时,要切实防止建设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的倾向,防止挪用专项资金解决机关困难的倾向,防止对农业投入“上增下减”的倾向,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倾向。■
第二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十分丰富,涵义
十分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这五句话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说明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把生产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尤为必要。
■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特色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山区重点发展楠竹、畜牧、中药材,库区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丘陵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城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的区域布局,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好的调大,大的调优、优的调多,使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建设畜牧养殖基地。抓好大路的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九宫山镇万头肥猪生产基地,杨芳林、燕厦、大路、黄沙铺的千头山羊养殖基地。大力扶持养猪大户、养羊大户的发展,每个乡镇培育养猪百头的大户15户以上,养羊百只的大户10户以上。二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水水库的渔政管理和鱼种投放,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丰富;同时,抓好河豚养殖,培植水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建设楠竹基地。采取新造、改造、扩鞭三结合的办法,抓好楠竹基地的建设,通过8—10年的努力,使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四是建设水果基地。重点抓好库区的桔橙、106国道沿线的砂梨和紫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抓好地方优质小水果的开发,使我县柿子、杨梅、枇杷等地方特色品种上规模、上档次。五是建设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茶叶重抓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无性系茶园的发展;油茶重抓低产改造;中药材重抓基地建设。六是建设蔬菜基地。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徐氏饲料有限公司,通山酿造工业有限公司、九宫山生态粮油有限公司、黄沙苦荞酒厂、红香米业有限公司、杨芳酱品厂、大路土巴爷酒厂、恒通竹业有限公司、正祥竹业有限公司、九宫茶业有限公司、九宫园红薯食品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10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苦荞基地、3万亩黑豆基地,解决龙头企业的“温饱问题”。三是完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为满足人们观赏田园风光、体味农民生活、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观光农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我国的广东省、渐江省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广东省仅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10亿多元。我县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水果资源、水面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要抓好“一线两圈”范围内的绿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农业庄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村湾,园林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部分占41.95,在咸宁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位。因此,抓好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主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要积极争取省直
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早日在我县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民成人职业学校,大规模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做好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帮助;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变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要按照“组有大户、村有队伍、县有集团、行业有协会”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农副产品流通。要加强“兴农网”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农民上网推介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网上营销,扩大流通范围,提高流通效率。要着力优化农副产品流通环境,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确保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二是加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山东九曲蒋家村通过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
提高认识,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 “穷山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人心涣散,一些村民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邻里纠纷、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此时,我们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同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开展“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大讨论,并做问卷调查。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踊跃提出各种建议400多条,98%的人提出,应当把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村委认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富了腰包穷了脑袋。为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强村、人才兴村、生态立村、自治安村”和“一手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手抓农民素质提高”的思路和理念。从2005年开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在全村展开。
健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1.制定教育规划,确定教育目标。经过广大村民讨论,聘请专家指导,根据村民实际,我们出台了《九曲蒋家村民素质教育“十一五 ”规划》,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原则、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12”目标(村民的行为道德水平在教育基础上实现2年赶烟台,3年赶济南,5年达到北京、上海水平);在技能培训上,培养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干部;教育培训原则突出强调“德”字育人;培训对象是“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教育重点对象侧重党员干部、青年、未成年人和学生家长。每位村民平均年受教育时间最低不少于80小时。
2.规范教育培训,确保村民素质教育正常化。对农民素质教育实行终身教育全覆盖。对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建立校外活动中心,聘任专职老师进行校外辅导;对60岁以下村民,每年聘请专家到村进行专题性培训;对60岁以上村民,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写《村民素质教育手册》、《春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等培训教材;建立“村民教育培训考试”制度和“村民行为道德四级联评”制度,对考试成 绩记入村民档案,结合考试成绩实行“四级联评”(本人自评、村民小组评、全体村民评、考核小组评),根据综合评定分数确定奖惩档次,与经济利益挂钩。
3.教育内容系列化。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的同时,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村民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维护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村干部工作;做优秀员工和文明市民;感恩时代、感恩党、富而思进等。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性党规党法;勤政自律、反腐倡廉;品行人格、作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等。对青年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婚姻观、家庭观、幸福观、事业观;对个人、家庭、村和企业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责任心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诚信、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社会公德、人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接受挫折等,主要是献“五心” 和“三种精神”教 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家乡、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种精神”即勤奋好学、刻苦求知的上进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承受磨难、积极乐观的自强精神。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包括: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门风,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方法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坚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脱产进修与自学、固定学习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7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定时定题请专家讲座;举行先进模范和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 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村民员工参观考察。二是选调业务骨干参加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定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教育培训。四是校企(村)共建,与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合作,资源共享。五是基地合作,利用省委讲师团、烟台市委党校等在春雨集团设立的宣传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施“借脑袋”战略。六是利用好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好家长学校。七是以考促学,组织村民员工自学考试。几年来,先后派出80多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进修,组织3000多人(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50多次。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村里办起《春雨报》,在大街小巷设立宣传栏,办起黑板报,针对村民需求不断更换;投资700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年俱乐部、文化活动大院、影剧院、校外辅导中心、老干部和妇女活动之家、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威风锣鼓队等业余文化团体,寓教于乐。村里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
抓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以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主线,村里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标兵”、“教子育人标兵”、“敬老标兵”、“文明健康老人”、“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在校大学生”及“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村民把本村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编成戏曲、小品等演出;经常开展“技术能手比赛”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我为九曲蒋家村添光彩”等演讲比赛活动;建立“功德簿”和“警示录”。“功德簿”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好事、做文明事;“警示录”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的不文明的事。这两部册子放在村荣誉室里,公开让村民阅览;编写村歌让村民传唱,激发村民奋发向上和爱村的热情。
5年来,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生产技能普遍提高,突显全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致富能手层出不穷,村委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村的经济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2009年集体收入16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2.5倍。
第四篇: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因此,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工作,应切实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引导农民。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解释和动员,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素质、改善生活、实现价值的过程。由于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文化程度、思想觉悟不同,其认识水平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农民群众统一认识、提高觉悟、增强信心。扶持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应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推进,把农村繁荣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棋盘中来谋划,把农民富裕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来考虑,使新农村建设不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群众是讲实际、重感情的。对农民进行扶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
提高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致富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推进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组织好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能。同时,积极选送优秀青年农民参加高等院校代培、函授教育,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健全机制。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群众工作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为此,应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通过学习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持做到努力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文化、科技、法律、管理等知识,在面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时就能够积极地去说服、去引导、去化解,从而把农民群众团结和凝聚起来,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这样,新农村建设就能够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重在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表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较为完整的思路。
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我们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建设顺利,到2020年时,仍将有5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统筹城乡”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地位。此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提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最后,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这一思路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层决策者的目标明确,决心很大,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不可动摇。
怎样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贯彻下去?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如何扎扎实实的落实是关键。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四:其一,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需要政府领导、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不能盲目投资;该动用市场的力量就由市场去解决;该由政府主导的就由政府主导。两者都不可偏废。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去,怎么花才能产生“催化”效益,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去考虑和运作。其二,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涉及方方面面,与农业、土地、水利、交通、文化、卫生、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有密切的关系。所有有关部门能否协调一致,步调统一,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唱好“同一首歌”,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这当然是个不小的考验。其三,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能否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明确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好才能领导好的观念呢?这同样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四,新农村建设是基层农村组织今后若干年的首要任务。一个乡镇能否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村寨能否涌现出一伙高明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在数千年农耕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彻底改革中国农村的面貌,还将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一样,为执政党积累丰富的经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扎实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