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2-39463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2 15:31: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0-5-6 9:34:49

市发改委副主任、蓝区办主任韩明秀

(2010年4月26日)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汇报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蓝色经济区提出的战略背景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快速布局东部沿海相关区域的国家级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三大”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五小”指辽宁沿海经济区、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的经济区整体布局。站在全国看山东,特别是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突出。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国家层面整体战略支撑和扶持,使我们在发展层次、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0月,总书记在东营视察时又提出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总书记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思,为山东半岛加速发展提出了新思路,确立了新定位,指明了新方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密集召开了高规格相关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和《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简称“两区”)建设规划编制等各方面工作。威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三市一区全部临海,在区位、生态、开放和产业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以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为依托,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将促进威海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优势。

二、蓝色经济区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海洋经济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从全国看,“十五”期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比“九五”翻了一番,2005年达到1.7万亿元,2008年达到2.9万亿元。从我市看,海洋是威海最大的比较优势。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1万多平方公里,沿海分布114个岛屿,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海洋经济基础雄厚,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9.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蓝色经济”依托于海洋经济,但又超越了传统的海洋经济范畴。所谓“蓝色经济”,就是以陆地经济为基础依托、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成分、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开发手段、以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区”是以蓝色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经济功能区,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我市在《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

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

三、威海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的编修过程和主要内容

2009年7月13日和7月31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按照省规划编制会议的要求,市政府确定编制1个总体规划、16个专项规划和7个区域规划。市发改委、市蓝区办牵头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于10月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11月9日和11月19日,先后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总体规划。12月15日,总体规划印发实施。规划共分九章,三十六节,近四万余字。主要内容是:确立了“四个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在“一线两区四带”(千公里海岸线;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临港物流产业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和海洋渔业产业带)的总体布局中,建设以四大领域(海洋、临海、涉海和海洋战略性产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现代石化基地),倾力打造以十大园区为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

目前,各专项规划和三市四区的区域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市蓝区办将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规一起汇编成册,形成完整、系统的蓝色经济区规划体系。

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情况

去年4月胡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后,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区”建设,以“四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支撑,全力打造“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和“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海洋渔业仍是区域经济基础性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实现大渔业增加值240亿元,占全市GDP的12-13%左右。一是突出发展名优养殖。不断更新品种,加快发展以海参、鲍鱼、对虾、鲆鲽鱼为主的海珍品养殖,进一步发展海上牧场。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52452公顷,建设了双岛海珍品生态养殖基地、扇贝健康养殖基地、五垒岛湾造礁养参示范园区等标准化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远洋捕捞。紧紧抓住国家优化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拓展远洋渔业。2009年实现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84.7万吨,产值68.5亿元。三是加快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依托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泰祥、宇王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深加工,拉长、延伸产业链,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2009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40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20家。海产品生产加工产值429.5亿元,同比增长8%。

(二)船舶制造业实现逆势强劲增长。2009年,我市高度重视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十大船企的建设,全市整船制造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5%;实现造船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占全省的60%以上,同比增长75%;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10.5亿元、利润8.5亿元,分别增长30%、15%和15%,其中出口8.5亿美元,同比增长29%。

(三)现代化港口物流网络不断完善。一是港口规模不断扩大。威海新港三、四期工程2009年完成投资1.5亿元,现已全部完工,正陆续投入使用。乳山港扩建2009年投资1.5亿元,年底将建成两个2万吨级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80万吨。二是积极开辟航线和客货市场。截止2009年底,全市港口共开通了18条国际航线、每周31个航班,其中到韩国客滚航线5条、每周15个航班(全省共8条,全国共11条)。三是加快物流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威海港国际物流中心、石岛新港物流集配中心等项目,大力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2009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118.4万吨,增长11.3%,港口旅客发送人数146万人,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62.13万标箱,增长3%。

(四)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依托千公里海岸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业。2009年,我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6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8.7%。国外游客32万多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风电,2009年已并网发电的装机容量超过13万千瓦,风电最高发电量可达全市用电负荷的10%,新核准风电装机容量34万千瓦。规划装机120万千瓦的中海油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核电,重点推进规划容量1000万千瓦、总投资1500亿元的石岛湾核电站项目。其中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一期20万千瓦工程已经开始前期施工,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水电,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多个专题报告已基本通过评审,争取2010-2012年获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其他新能源,积极筹划和推进适当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三角集团、蓝星玻璃、文登南海三个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光伏发电项目。

(六)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十大高端产业园区总投资587.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8个、过10亿元的16个、过30亿元的7个、过50亿元的2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4%。主导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5亿元。

2009年,全市新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2.8亿元,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0%,分别实现利税、利润34.3亿元、21.6亿元,同比增长31.3%和80.2%。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2亿元,实现利税、利润21.5亿元、15.6亿元,分别增长62.7%、36.7%和26.7%,新医药产业是全市工业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全市转方式、调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七)各市区齐头并进,竞相发展。三市一区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竞争、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中心市区的环翠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坚持高点定位,着力发展高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重点,集中打造威高、三角、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新船重工、中玻光电等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带动全市高端产业迅猛发展,使之成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荣成市坚持海陆统筹、城乡一体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耕海牧渔”,做大做强海洋第一产业。2009年,全市渔业总收入达449亿元,全市700多家海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85.4亿元。远洋渔业总收入3.6亿元,占全省的44%。文登市在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以南海新区为制高点,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南海集中,重点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5.6%、10.8%,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23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元,新创山东省名牌和著名商标4个。乳山市坚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利用和保护“岸、滩、湾、岛、海”资源,建设了八大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了“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的城市名片。

蓝区办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担负着组织推动、规划编制、产业研究、项目调度等职能,先后开展了调查研究、规划编制、16个专项规划和7个区域规划的协调督导、项目调查储备、建立项目台帐、搞好项目调度、探索建立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人员培训、媒体宣传、部门联动、与省蓝区办联系沟通机制等工作,为“两区”建设顺利推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近期重点工作

一是成立蓝色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提高蓝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拟聘请省内外熟悉威海情况、关心威海发展的海洋、船舶、机械制造等行业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例会、定期咨询等机制,借助专家的智力和智慧,保障我市“两区”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蓝色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要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重点抓好蓝色经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争取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0家,组织实施引智项目60个,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引导和扶持企业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抓好威高、光威两个国家工程试验室、广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家。切实抓好共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中心威海中心,争取再成立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大力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三是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积极研究财政资金向“两区”建设倾斜,探索建立“两区”建设引导资金。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为“两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科学规划岸线资源,加大刚性整合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近千公里岸线资源,是我市“两区”发展所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目前,分割开发、乱占滥用、盲目低值开发使用岸线和海域的情况严重,持续发展空间受限。因此,要严格按照《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的要求,坚持政府强力推动,刚性制约,引入市场机制,科学有序地利用岸线资源。

五是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筹划建设。我市位居山东半岛最东端,面对东北亚、连接中日韩,地缘优势突出,既有的开放优势、经济优势、环境优势、海陆空间优势,决定了威海应定位为面向东北亚、面向日韩、面向环渤海经济圈的现代制造业承接基地,国际加工贸易区、东北亚国际滨海旅游的港口城市。加快设立保税港区,积极与日韩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区是威海深化对外开放、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市里尽早筹划,提到议事日程,责成有关部门就筹划建设威海保税港区、中日韩自贸区等相关问题加快启动相关研究和争取工作。

六是做好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威调研前期准备工作。据悉,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把山东、浙江、广东列入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的请示》,最近,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改委的建议。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牵头组织有关部委来山东青、烟、威、日四市开展规划调研工作。我们决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接待,把威海“两区”的园区和项目亮点呈现给联合调研组,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建设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决心以本次会议审议为契机,认真听取吸纳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把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好,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威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畅想

威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畅想■它突破“海上山东”陆海分割战略布局缺憾,实施陆海一体统筹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此战略目标一确立,山东全省上下振奋: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周边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山东省海洋经济版块进入国家战略提供了无限可能。

巨大的机遇当前,山东省立即行动起来。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省长姜大明要求,全省上下要振奋精神,科学务实,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随后,姜异康、姜大明赴青岛、烟台、威海进行了实地调研。省海洋与渔业厅则迅速组织专家召开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集中集约用海草案”专家座谈会。国内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企业围绕蓝色经济区的讨论也风生水起:“蓝色”的含义是什么?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如何?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海上山东”有什么不同?山东海洋经济面临怎样的机遇?

尽管时至今日,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方案还在论证修订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未来能够改变中国经济版图的大战略、大规划。

而威海作为蓝色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无疑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蓝色经济区:抢占海洋发展先机的中国战略

当今世界,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资源、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

眺望国际,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重视,各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回望国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快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正日益突出。为此,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首次以一个整体新领域进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作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部署,一股强劲的海洋经济发展势头正在中国大地掀起:北部区域,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

建设如火如荼,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南部区域,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海洋强市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箭已上弦,蓄势待发。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此外,我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另外,从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上来审视,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能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龙头。

因此,山东如何在全球经济、东北亚区域经济、面向日韩、面向黄河流域的方位经济中找到自身的新坐标,对中国的海洋经济战略至关重要。

眼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既饱含着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的期望,也清楚地表明了中国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谋划。

蓝色经济区:助推山东经济跨越的重大机遇

而对于山东来说,“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意义也非同寻常。

曾几何时,山东省海洋经济产值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眼下,第一的位置已被广东占据。

作为山东海洋开发战略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清楚地记得,1990年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承担了为我省领导人起草发言稿任务的刘洪滨在发言稿的首页郑重地写下了发言的主题:《迎接蓝色挑战,建设海上山东》。

这是国内首现的海洋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结的概念,山东欲在海上谋求新发展的胸怀和韬略清晰可触。

“有点遗憾的是,当1991年„海上山东‟战略正式提出建设时,山东的海陆发展是分割开的,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目标是„海上山东‟的产值达到陆上农业的产值就算建设成功。因此,很多人把„海上山东‟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多理解为就是水产养殖。虽然后来„科技兴海‟做得不错,我省海

洋经济产值做到了全国第一,但„海上山东‟的战略布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刘洪滨表示。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在5月19日应邀在我市作专题报告时也曾指出,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局部海域海洋环境恶化,岸线占用分散、粗放,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弥补这些不足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位业内人士说,这是由蓝色经济区定位高远、科学理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蓝色经济”,与海相关,但绝不仅限于海,还包含着生态、环保、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它是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沿海和腹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按照这样的定位发展下去,半岛蓝色经济区必定会成为辐射强劲,海陆统筹,可带动整个山东乃至沿黄地带发展的经济“龙头”。

“胡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是山东谋求新飞跃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王诗成认为。

蓝色经济区:推动山东陆海统筹发展的动力“核芯”

尽管目前关于蓝色经济区的构想还处在草案阶段,但专家的描述已使这一气势恢弘的大战略雏形初显。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在接受一家省级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临海经济区。它依托于海,但绝不局限于海,是依托半岛地区丰富的海岸线、空间,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的经济示范区。

王诗成在威海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专题报告时,则从产业定位的角度描绘了心中的蓝色经济区“蓝图”:它首先应该是海洋高端制造业中心,包括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精密仪器产业等。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有中海油集团、蓬莱巨涛重工、烟台莱佛士、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列国内第一,完全可以培植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优势产业。

它还应该是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围绕海洋石油深潜钻井平台设计核心技术、大型海洋装备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制药等重大技术课题抢占先机,使之尽快产业化并转化为产业优势。

它又应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依托青岛、日照、烟台3个亿吨大港签署的战略联盟框架协议,通过完善大型集装箱、矿石、煤炭和原油四大运输系统,形成一个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山东沿海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王诗成还从集中集约用海的角度描述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上新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海上新区将包括“两城七区”9大核心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靖海湾至五垒岛湾机械制造业集聚区”、“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尽管专家们叙述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蓝色经济区的高科技含量比重将大大提高,走的是开发与保护并重,陆海统筹、科学发展的道路。

蓝色经济区:拉动黄河流域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省海洋与渔业厅《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中,蓝色经济区呈现出的巨大拉动作用不仅仅限于山东,它分明还是一个强有力的区域发展的“蓝色引擎”: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目前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这必将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目前,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

显然,半岛蓝色经济区虽立足于半岛,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定位。以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审视、规划半岛的未来,可以说切中了山东半岛未来发展的关键,使之有了更清晰、更可期待的前景。

蓝色经济区:威海经济再掀发展高潮的“驱动器”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蓝色经济区”考察之行的王诗成眼中,“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推出对威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王诗成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山东将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对于威海来讲是一个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的重大机遇。“威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另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威海的海洋产业已经形成一些产业隆起带,比如造船业,食品加工业等等,并且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威海在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中抢占先机的基础,威海一定要积极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主动地做好战略规划和产业调整,为迎接机遇做好准备。”

王诗成表示,另外从靖海湾至五垒岛湾机械制造业集聚区来看,它既有助于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又有助于威海的产业整合。因为这一集聚区的范围包括从文登五垒岛湾到荣成靖海湾的范畴,这对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整合空间、产业资源,相互带动、促进都十分有帮助。另外,从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角度讲,也有助于威海海洋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蓝色经济区更是激起了威海人的无限期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进表示,我市是渔业大市,但渔业发展总体还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地域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促进我市渔业产业走向高端化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好当家集团董事长唐传勤认为,虽然近年来威海海洋经济逐年壮大,但从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区域整合、科技投入、品牌打造等方面来说,还差一个质的飞跃。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威海提供了一个低姿态总结过去、高起点规划未来的契机。旅游部门则认为,旅游业是“蓝色经济区”着力发展的一个产业,它的提出对促进威海旅游业发展是一次良机,威海一定会抓住这一时机,立足特色,着力打造“北方温带旅游度假示范区”。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加紧制订完善以高端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着重推进海上养殖由传统品种向海珍品转变,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海洋经济由渔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展望蓝色经济区,未来无限可期……

第三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

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国税局立即行动,组织相关人员加强了对海洋交通运输物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生态型化工、大型临港加工制造、海洋生物等产业的经济税收分析,从税收角度提出发展蓝色经济的对策和建议,扶持企业健康发展。市国税局局长宋修广说:“围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临海临港高端产业聚集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严格按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好对相关企业的税收减免、税前扣除、先征后退、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按国家税收调控取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

与此同时,市国税局着力调整优化办税流程,对各项办税业务的流转环节、审批权限和办理方式重新审查论证,本着能简则简的原则进行集中清理和优化,切实提高涉税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另外,他们还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深入实施税务人员和企业之间的“一对一”个性化税收辅导工作。宋修广说:“在宣传税收法律政策、帮助企业正确核算账务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门能动性,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蓝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要抓住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在加快转调、赶超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争取把蓬莱打造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要加强研究,积极争抢资金政策,搞好规划衔接和工作对接,争取更多事项列入全省大盘子。要认真领会总体部署,加快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要抓住关键,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一把不松地抓好招大引大工作,积极引进产业层次、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高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经济走上以质量扩数量、以层次扩规模的发展路子。要积极做好本地企业、在蓬客商的服务工作,推进“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尤其要引导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重点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合作,迅速做大做强。要扩展空间,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在“一体两翼双节点”上拉开蓝色经济发展大框架。“一体”要在东拓西展上提速,做好“河、海”两篇文章,加快与两翼的双向衔接。“两翼”要围绕丰富提升的目标,坚持招商引次和项目建设并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改造并进、增加财源和增进民享同步,加快建设步伐,发挥好排头兵作用。“两点”要超前搞好规划和功能区分,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次中心和航空经济圈。

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大惠民利民安民力度,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扎实办好今年的为民实事,重视和加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建设。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有成效地推进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要加大联系群众力度,扎实开展好“两联两帮两推进”、“双结对双促进”、“两走进两承诺”和“五联五必访”活动,从各个方面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密切党干群关系,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安全、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要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同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要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希望全市的企业家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企业家,要锐意进取,努力成为开拓创新的企业家,要共建和谐,努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要进一步激活能人板块,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能人搭建发展平台,鼓励和支持能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要激发群众热情,发挥群众力量。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