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分析(范文模版)
乡村旅游调分析
北京市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历了萌芽自发发展时期(1994年前)、政府引导成长时期(1995年—202_年)、规范管理启动时期(202_年—202_年),已经进入到品质提升发展时期(202_年起)。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北京乡村旅游已经迅速地发展壮大,走上了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随着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与落实,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在京郊各区的战略规划中成为重要的环节。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将发展乡村旅游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2_年召开的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也将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明确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产业是和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关系极为密切的产业。其市场需求是会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事业的进步、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的。因此,进行该产业发展的市场新需求调研是新时期以需求作为导向指导和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北京乡村旅游从初级的吃住产品为主向以体验型、文化性、娱乐性产品的转型过程中,满足游客未来乡村旅游的预期性需求,把握好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未来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性
分析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对游客的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于“乡村性”,不管乡村旅游形式上有何种创新,但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性”。
1、必须坚持以农为本
乡村旅游必须以农为本,它吸引人的核心魅力就是在于“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正因为现在北京市区和城郊农村生活形态和水平有错位和差异,才是城市人去乡村旅游的动因。对于原来在乡村生活过的人,去乡 1
村旅游是回忆,是寻梦;对于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是一种新的感受,农村的山水、村宅、鸡鸭鹅、庄家、甚至农民干活的体验,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2、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学者们认为游客不希望看到村民因为发展旅游业,因为自身的到来而使得山林破坏,耕地遗弃。在对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研究中,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保护乡村的“乡村性”特征,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发的持续深入,乡村的“乡村性”特征会受到削弱,从而使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在发展策略上要变“给予游客们想要的”为“生产我们能出售的”,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
3、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农业文明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是世代伴随人类在乡村地区繁衍、进化,充满生机、兴旺的景象,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因此,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农村社区环境,挖掘乡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的发展下去。
4、必须体现生态化思想
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负效应的腻烦,和对乡村恬静、温馨、无污染环境的向往与回归。因此,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应体现生态化思想,注重循环利用和节约能源,以保持乡村的自然风貌。比如选用“绿色”、无污染的乡土和天然建筑材料,避免现代城市建筑痕迹的出现;多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尽量通过设计手段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降温、建材保温以节约能源;屋顶、路面设计成集水系统,对雨水加以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等。
(二)在新农村实现新生活的梦想
回归田园,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种理想。而以缩短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将把这一理想转换为现实。在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将取代城市成为人类新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价值之所在,也是所有预测性需求的出发点。
1、从基础设施的需求角度来看,在体现乡村风貌和中国传统人居理念的基础上,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达到二、三星酒店的水平(即一般城市居民居家的条件)。
2、从乡村旅游活动需求角度来看,增强活动参与性和互动性,以致自己通过在乡村的第二居所创造新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活动。
3、从满足人们休闲度假角度来看,度假型乡村旅游类型,城市人的第二居所。
(三)发展建议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绝大部分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比如由培育产业规模逐步过渡到提升产业质量,从扶持单体建设到重视乡村旅游区带开发,从注重硬件建设到开始乡村文化挖掘和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等。因此,要进一步实施这些政策,进一步深化现有成果。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政策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尽快组织力量进行分类指导。从对需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乡村旅游需求从高端的“野奢”型商务需求,到最普通的安全卫生需求,层次非常丰富。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供给的多样化。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的经营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在现有的一些行业标准基础之上,制定新的规范性标准和指导性标准,逐步用标准来规范引导产业在多种档次、多种层面上发展,而不是单纯用行政命令的途径和一刀切的方式来推进开发建设。
其次,当前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不是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供给方面如何捕捉需求、不断创新,进而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因此,应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城市的管理资源、科技资源)以适当的形式(如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以解决现有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首都乡村旅游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保障整个行业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尽管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体验需求,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成为目前很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2-3]。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地的期望是要有优美的风景、保持完好的山体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的整体,从而能够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娱乐、健身等目的,这种期望体现出游客对于山区乡村旅游的需求。首先,它必须是乡村的环境,是具有乡土特点的“田园”;其次,它应该是能够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和快乐的“乐园”;它还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的“花园”;最后,它应该是可以让游客放下一切烦恼,放松心情的“家园”。这“四园”的氛围是山区乡村提供给游客的精神产品,也是目前追求自然和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希望在乡村旅游中达到的高质量体验。因此,山区乡村旅游应围绕“四园”环境,营造“家”的氛围,为城市居民打造第二个“家”。
第三篇:盐城乡村旅游swot分析
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盐城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本文运用SWOT有事、弱势、机遇、威胁分析方法对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进行总体评价,为盐城制定相关乡村旅游政策提供参考。
一、优势(Strengths)
1、盐城乡村自然条件优越
盐城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盐城市位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独特怡人的自然环境是盐城市开展乡村旅游的优良载体和富有魅力的游览、体验对象。
2、旅游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3、盐城农业资源丰富
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盐城市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一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海洋及动植物资源丰富。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有212个、面积223万亩,畜牧业产地
87个、畜禽规模1799万头(只)。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1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个2.2万亩。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的产品共有179个。可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旅游。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这种气候,既有利于稻、麦、棉的生长,又有利于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和果树的种植;也有利于鱼、蟹、对虾、贝类等水产品的养殖。
4、交通区位优势
盐城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民航开通了至北京、广州、温州及韩国首尔的国际航班,是江苏省第二个开通国际航线的城市;新长铁路已开通至全国铁路客货运;大丰港为国家一类港口;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苏通大桥开通后盐城已融入上海 2.5 小时经济圈。
5、日益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在盐城大丰境内还有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上海大丰农场”,由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组成,安置知识青年和关押劳教人员,最盛期拥有8万知青。农场每年供应上海粮油等物产,是上海粮食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禽生产基地。大丰农场作为上海的“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5]
二、劣势(Weaknesses)1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2、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特色品牌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3、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和服务水平偏低
开发时间较短,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并且比较分散,清洁卫生条件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2_年来,推行“六大工程”,09年盐城市政府提出大力促进盐城乡村旅游发展,组织召开旅游工作洽谈会,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推进力度。
2、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对盐城乡村旅游的促进
202_年6月10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潜力,成为盐城旅游的重要一环,盐城成为沿海开发的三大城市之一。
3、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其提供巨大客源动力
盐城处于上海2.5小时经济圈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做好宣传促销,使游客能被盐城乡村旅游所吸引。尤其是长江三角洲附近。
四、威胁(threats)
1、周边地区对盐城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威胁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定区间内旅游地区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敌意,使得旅游业的竞争突出。因此,如何完善古镇是盐城乡村旅游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2、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特色退化
由于缺乏专家指导,一些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其实质的认识,缺少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盲目迎合一些旅游者的需求,使乡村旅游的资源可持续性得到了威胁。
五、结论
综上所述,盐城旅游乡村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但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威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盐城乡村旅游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地理环境等,借鉴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借入外部力量协助发展,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篇:乡村旅游规划,赢利点分析
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
乡村旅游规划,赢利点分析
地产、餐饮、住宿、娱乐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赢利点···许多旅游投资商现在都在投资景区,但对于景区的投资模式与盈利模式完全没有搞清楚,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为啥做乡村旅游,更不清楚将来计划怎么搞乡村旅游。笔者在这里提出几个赢利点设计的突破路径:
第一:门票收益。一个乡村旅游景区要想在门票上获取收益,未尝不可,尽管有很多高调论者要废除门票收取费用,但是我国现有景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还是以门票收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乡村旅游景区也不要搞例外,关键是要做到门票收的合理收的有理由,不能啥也没有就让游客掏门票来买单。一方面从做景区游乐休闲内容,另一方面做景区附加服务来使门票价值理所应当。比如我可以收20的门票,但是我最后给游客一盒草莓;或者我收20的门票但可以进来两次,降低游客所花费的心理价值,提供高价值的休闲服务。
第二:餐饮、住宿收益。这是大多数景区都会想到的,计划将来做餐饮或者做住宿。其实这是除了景区之外的其他商业也具有的模式,住宿有特色酒店、连锁酒店等业态,吃饭有餐馆、小吃街、城市商业街等等,通过餐饮、住宿收益确定盈利模式时,就必须做到让游客没得选择,必须在这里吃和住才能保证这种盈利模式的可行性。比如一个景区设置了四个小时的游乐内容,中间肯定有一顿饭的时间,增加了需求,同时我们通过景区特色餐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和需求,这样餐饮收入就变的名正言顺了。同样,住宿也是,六七个小时的游乐内容,加上晚上还有活动内容,给游客制造不得不住的理由···
第三:综合收益。这种路径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模式设计体系。而不是想到哪里我就计划挣哪里的钱。比如一个景区出售土鸡蛋,顺理成章挣了商品的钱,还提供景区土特产品的送货上门,还挣了这套流程的钱。再比如一个景区有好的环境,提供了一套可以写生的服务与环境,对于这种市场客群,他挣了其他的附加值。旅游最终要通过的是这种旅游手段来提高产品自身的附加值,附加值如何提升就是一个完整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品牌收益。裸心谷有好多地方要加盟,这是品牌的结果。也是新生代旅游景区发展的模式之一。通过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升级,通过产业链的延
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
伸和自身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来提高景区的品牌价值,打造品牌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游客的心理预期。
第五篇: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分析
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分析
容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相关行业的推动,乡村旅游业近几年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主要表现为:
1、“农家乐”
2、“洋家乐”,并且进行自我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初步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特色乡村旅游旅游人才农家乐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我们学院的一个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较少,学院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景区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同时更加重视对景区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开展与景区企业的合作,还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到景区跟岗和顶岗实习,这也是我们学院的一大特色。作为专科生的我,要与本科生一同竞争要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结合实际,.对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业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德清县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作按照“提升发展、打造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挖掘各类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做新、做精、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至202_年底,全县农家乐102家,床位1236张,餐位11698席,去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营业收入6453.2万元。202_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2.3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3148万元,同比增长22%。202_年全县农家乐全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38%,营业收入6456万元,同比增长35%。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农业旅游休闲示范点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特色点2个、星级农家乐40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21家,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二)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1、总体模式
打造特色,进一步创新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地域、环境、文化、民风等方面的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防止相互效仿、恶性竞争。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的同时,探求公司、股份制经营形式,当前出现的三合乡农家乐依托下渚湖景区、何村“城仙居”及租地方式、劳岭村国际友人租旧房改造、新建的会所度假式,户外俱乐部基地式的,杨墩村的“农庄式”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已形成不同形式的三大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区块。德清县将继续依靠德清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自己的乡村游品牌。
2、特色模式
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国际化乡村旅游,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有,南非人利用农家旧房改造的三九坞老家,三九坞“洋家乐”推崇低碳环保的经营理念;同家乡村乐园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农情野趣体验活动都转化为创意休闲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推出崇尚自然奢华的驿站;杭州美术家协会所在的具有苏式古朴怀旧风格的莫干书院;法国人集中日韩风格一体的庄园式山里茶园会所;上海单车俱乐部利用农民泥房改造的骑迹山庄;采用租赁式的城仙居;具有浓郁江南庭院风格的铜官庄养生居,园林建筑设计独具匠心,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利用民国旧居改造的名家画廊等。
(三)德清县乡村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期,德清县旅游管理局提出“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今年在“抓人才,树先锋”的精神指导下,采取多种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德清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县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凸显:旅游饭店中高星级饭店缺少,整体服务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中缺少中级、高级导游人员;旅游景区内缺少优秀景区讲解员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等现状。此现状的出现从侧面表明我县旅游人才缺口增大,导致县内已有旅游人才已经不满足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德清县把“精技能、高专业”高校旅游人才列为我县紧缺型人才。
四、自我剖析及职业规划
(一)自我剖析
我来自于浙江德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德清的旅游资源有一定了解,现在就读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选报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创业做好准备,决定在未来开办一个“农家乐”。我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组织能力强;善于理财,有亲和力,务实,做事冷静、有计划,不怕艰苦,但自尊心强,办事直爽,待人诚恳;机智敏捷,较强的耐心和自制力;坚韧不拔;但是也存在缺点有些守旧,多情善感,严肃,知识面局限于课本,创新能力不强。
(二)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
1、在校期间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反思,从大型景区中学习他们的管理能力及景区的布置和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提出好的建议。
(2)、加强个人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注重个人精神修养,不断反省自身错误。
(3)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敢于质疑现状和冒险,通过不断地追求变化、发展革新等寻找机会,要学会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使其成为一次有特色的创新。
(4)掌握景区的政策与法规
依法治国是我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和熟悉景区相关法律是旅游人才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5)紧随思潮,与时俱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而要适应产业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不断继承和发展。
(6)制定早期目标和简单规划
在实习中总结经验,并对农家乐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创办“农家乐”的短期目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简单地“农家乐”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对自己出吧选址进行合理的初步规划。
2、毕业后前5年
(1)第一年
1)上半年:做一名推销德清地区农副产品的外销员,主攻上海、杭州两大市场,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两大地区的旅游市场。
2)下半年:准备在德清地区某家农家乐进行服务工作并了解附近县市的客源情况,总结该家“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分析。
(2)第二年
在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某坞中创办一个“竹林寨”,以莫干山风景区和莫干湖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旅游资源,注重竹文化发展,发扬和保持当地民风民俗。通过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贷款、朋友合作、父母支持和与企业合作等途径,对资金进行整合,进行“农家乐”的初建工作,并积极学习参观其它县市农家乐发展情况。在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原则,以“生态、低碳、舒适”为开发主题,把“时空穿梭,复农耕文化,领山寨风采”作为开发理念,打造德清县特色旅游品牌“竹林寨”,计划建设2到3年。
(3)第三年
拓展山寨旅游项目,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县教委等机构合作创办农耕文化馆,创立德清地区野外生存训练基地,为我县以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使青年人有一个更好的实训场所,并努力在年末对“农家乐”进行试营业阶段,预期在2年后完成此项目。
(4)第四年
在前三年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一个新项目“莫干山峡谷漂流”及与食品企业合作创办“竹林寨”特色食品公司,并且成立德清县农家乐特色食品生生产基地,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以增加当地人就业。未来三年的计划。
3、N年后
我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可行性规划,现在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疗养机构“山林疗养中心”并用于度假、疗养、居住等活动。主要侧重于保健方面,主攻人群退休人员,具体内容根据以后具体情况去分析。
五:总结
通过调研使我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更加了解,明白了旅游人才在我县的需求情况,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把知识用于实践中,我将来在农村创办“农家乐”打好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五、参考文献
[1]孙剑锋中国旅游新闻网202_-10-24
[2]冯景豪湖州旅游、专版—湖州日报202_-04-22
[3]湖州在线—湖州日报202_-9-21
[4]德清县旅游局与“农家乐”的对对碰国家旅游网
[5]德清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网“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德清县新闻网202_-09-15
[6]德清县政府网德清县农家乐提升发展实施意见
指导老师: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