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_-202_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1.2.3 公式法导学案
1·2·3公式法(1)
学习目标:
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方程x²-2x=1化为一般形式为,a=,b=,c=。b²-4ac=。
二、快乐自学:
1、自学P15-P17的内容。重点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把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把方程左边配方得
即为。
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
由此得出或
解得,3、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当b²-4ac≧0时,此方程的根为。
三、合作探究:
解方程(1)x²+ 2x-4=0(2)5x²=2x +
1(1)解 a=b=c=(2)解
b²-4ac=
因此x=
从而 x =, x=
四、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a、b、c为常数)的求根公式是。
五、当堂检测:
A组题
1、解方程 x²-x-5=02、x为何值时,3x²-7的值与x-3的值相等?
B组题
3、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其面积为18㎝²,则矩形的周长为多少?
第二篇:202_-202_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1.2.3 公式法导学案
1·2·3公式法(2)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运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1、自学教材P17-P18,关注b²-4ac的大小与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
2、自学检测:(1)解方程:
①x²-4x+3=0② x²-4x+4=0③x²-4x+5=0
(2)上面三个方程:方程①的解的情况为,方程②的解的情况为,方程③的解的情况是。
(3)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a≠0)的跟的情况为:
①当﹥0时,②当﹤0时,③当=0时,(4)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①2x²-3x-5=0② 9x²=30x-25③ x²+6x+10=0
解a=b=c=∵b²-4ac=
∴方程。
解 a=b=c=∵b²-4ac=
∴方程。
解 a=b=c=∵b²-4ac=
∴方程。
三、合作探究:
当k为何值时方程x²-kx+4=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并求此时方程的根。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①x²+9x=0②4y+2y²+3=02、判断关于x的方程mx²+(2m+1)x+(m+1)=0的根的情况。
第三篇:因式分解公式法(导学案)
因式分解(二)(导学案)(公式法因式分解)
学习目标:
1、会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了解因式分解的步骤。
学习重点:会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学习难点:熟练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讨新知:(ab)(ab)
(ab)2
把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1)(2)把它们当做公式,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二、深入研究,合作创新
例
1、因式分解:4x2
25例
2、因式分解:x2
6ax9a2
自主练习,小组交流:
216a29b2
81x4y
m2mn1
n2239
x24y4xy
三、小组合作,应用新知 1.辨析运用
(1)下列多项式能否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①4x2+9y2②81x4-y4③-16x2+y2④-x2-y2⑤a2+2ab+b2
归纳: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特点是:①恰好两项 ②一项正,一项负③可化为的形式。2.下列各多项式能否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①-2xy+x2+y
2②
②-x2+4xy-4y
2③
③a2
+2ab+4b2
④a2
+a+1
4归纳:完全平方式的特征是:①三项 ②两平方项同号 ③另一项可化为的形式。3.因式分解:
1、a2b20.25c22、9(ab)26(ba)
13、a4x24a2x2y4x2y24、(xy)212(xy)z36z25、(x2y)2(x2y)2
6计算:992+198+17.982-2
2四、课堂反馈,强化练习
1、因式分解:
(1)(3a2b)2
(2a3b)2
(2)(m2
n2
1)2
4m2
n2
(3)(x2
4x)2
8(x2
4x)16
1(x2
2y2)22(x22y2)y22y4
(4)2(5)(x2+x+1)2-1(6)36(x+y)2-49(x-y)
2(7)(x-1)+b2(1-x)(8)3a2(2a+b)2-27a2b2(9)(x+y)2-2(x2-y2)+(x-y)2
(10)(x+y)(x-1)-xy-y2(11)(x+2)(x+4)+x2-4(12)2m3-8m2、多项式4x2
x加上一个怎样的单项式,就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多项式0.25x2
1呢?
3.已知a,b,c,是三角形ABC的三边长,试判断b2
+c2
-a2
+2ab的正负。
4.若a2b2
+a2
+b2
+1-2ab=2ab,求a+b的值。
5.已知a,b是有理数,试说明a2
+b2
-2a-4b+8的值是正数。
第四篇:1.2.3相反数学案: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
教学方案
年级:七年级
学科: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第2小节
第3课时
累计
课时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审批领导: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
题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位置关系;
2.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会对含有多重符号的数进行化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能熟练地求出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
难点:理解和掌握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
法制渗透
中考链接
在中考中常考填空题或选择题
一、激趣导入
提问
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填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预习分享
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什么叫做相反数?
2.5的相反数是,-(-7)=,-(+7)=。
三、合作探究
探究1:
相反数的概念
观察下列各数:1和-1,2.5和-2.5,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来。
学生讨论:
(1)上述各组数之间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三组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3)你还能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几组数吗?
教师点评: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概念的理解: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不一定是负数。
(2)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a是a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a是一个正数
-(-3)是(-3)的相反数,所以-(-3)=3,于是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0
即如果x与y互为相反数,那么x+y=0;反之,若x+y=0,则x与y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1)-5
(2)
(3)0
(4)
(5)-2b
(6)
a-b
(7)
a+2
探究2:多重符号的化简
学生讨论:
若a表示一个数,-a一定是负数吗?
教师点评:
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一个“-”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那么你能借助数轴说明-(-5)=+5吗?
四、目标检测
[基础题]
1、判断:
(1)-2是相反数
(2)-3和+3都是相反数
(3)-3是3的相反数
(4)-3与+3互为相反数
(5)+3是-3的相反数
(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
[能力提高题]
2、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
(1)
(2)-(+5)
(3)
(4)
[探索拓展题]
3、填空:
(1)若-(a-5)是负数,则a-5
0.(2)
若是负数,则x+y
0.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1.相反数的概念
2.多重符号的化简
六、巩固目标
作业:课本P14
第4题
七、安排下节预习
预习课本P11至P13“1.2.4
绝对值”并回答:
1.绝对值的概念.2.有理数的大小应怎样比较?
修订意见
反思
第五篇:202_-202_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2.4 证明导学案
2·4证明(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字命题的证明以及书写要求。
2、理解证明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自学教材P45-P47,完成以下习题: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从而判断该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
2、文字命题的证明方法和步骤:
3、如图,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 ∵AB∥CD∴∠ABC+∠C=180°B∵∠1=∠2∴AD∥BC
C ∵AD∥BC∴∠3=∠4 D∵∠A+∠ADC=180°∴AB∥CD
二、合作探究:
如图,已知AD∥BC,∠A=∠C.求证:AB∥CD.(用多种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A组题
1、如图,a∥b,∠2=130°,则∠1=
2、已知直线AB∥CD,∠C=125°,∠A=45°,那么 ∠E=
3、根据上图完成下列推理:
(1)∵∠1=∠A(已知)∴AD∥BC()
(2)∵∠3=∠4(已知)∴AB∥CD()
(3)∵∠5=∠2(已知)∴AD∥BC()
(4)∵∠C+∠ADC=180°(已知)
∴AD∥BC()
B组题
4、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五、学后反思:同学们,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