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申论备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12-232984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8 16:19: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申论备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1河南军转考试申论备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积极扩大内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

(一)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建立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重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省市县三级继续分别抓好100家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企业服务窗口,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培育优势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着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重点选择1000个左右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和1000个左右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左右,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万亿元以上。产业升级方面,力争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关键领域,实施15万台经济型汽车发动机、500万台空调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新开工项目350个以上、建成投产500个以上。交通方面,力争完成投资8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掀起铁路建设新高潮,抓好石武客专河南段等干线铁路、郑州至焦作等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郑徐客专河南段干线铁路、郑州机场至许昌等城际铁路项目,加大郑渝铁路河南段前期工作力度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南阳机场扩建,开工建设郑州航空港二期扩建和商丘、明港军民合用机场改建工程。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抓好2665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能源方面,力争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电源项目开工490万千瓦,建成投产500万千瓦,在继续压缩小火电的基础上争取发电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地制宜发展风力发电,推进南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搞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电网2086公里。加快大型煤炭矿井建设,新增煤炭产能500万吨以上。完善油气管网,建成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等项目。水利方面,力争完成投资276亿元,增强抗旱除涝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加快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建设,实现“黄河北发展、黄河南连线”建设目标。加快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杨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推进前坪水库和新一轮治淮项目前期工作。信息化方面,力争完成投资216亿元,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3G网络和二代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做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前期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启动政务信息资源、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等系统平台建设。

(三)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完善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落实完善消费政策。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对购买本省生产的补贴类普通汽车和电动汽车,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再给予3%的补贴。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旅游、健身、培训、家政、养老等消费热点。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社区便民店。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四)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与整合,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提高财政调控能力。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依法规范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煤炭、天然气、电力、油品、运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协调,提高保障能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持物价合理水平。

第二篇: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哑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

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

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

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

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

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一阳逻一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

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布局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沿线重要节点和结合部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

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贩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

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启动实施,重点建设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加快引江济汉和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置,全面启动库区后靠移民搬迁工作。4.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队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5.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

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

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7.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

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

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

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乡镇维稳中心和村级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

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

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增强“能力席位”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操作能力,把加强执行力和能力建设落实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贴心舒心的服务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

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篇: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规划全文》点击回到目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第四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

雷多荣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面越来越广,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加上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将异常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日趋显现。面对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中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既深刻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牢牢把握,坚决贯彻落实。从大新县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着眼于投资拉动促发展保增长,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推进项目建设,对于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对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显得 1

重要。为此,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发展保增长的主要抓手,在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按照自治区关于把今后3到5年的项目移到2009年全部开工的要求,结合大新县实际,要重点加快县城城区防洪工程、垃圾处理厂、县自来水厂3万吨扩建工程、年产10万吨醋酸乙酯、微生物有机肥厂、乡镇供水工程、年产5000吨剑麻综合加工、甘蔗良种繁育和双高糖料基地、锰业综合利用研发基地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总之,要强化项目建设,谋求实现项目建设大突破。

二、着眼于激活民营经济促发展保增长,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上狠下功夫

民营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市场繁荣的基石,又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激活民营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繁荣市场、就地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确保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拉动消费和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加强服务,积极帮助民营企业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以及崇左市的支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筛选好的项目和企业,及时向银行推介,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给民营企业以更大的资金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着眼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发展保增长,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狠下功夫

县域经济的基础在于产业,产业兴,则经济兴。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是抓好锰业发展。加强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积极引导和扶持锰企业正常生产;想方设法协调解决锰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切实为企业解决电力、矿石供应、节能减排、产品销售、贷款难等相关问题。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大力推进锰业结构调整,引进和扶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关联产品项目,促进锰业集聚化发展。二是抓好糖业发展。合理调整甘蔗种植结构,充分挖掘潜力;完善砍、运、榨等环节工作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技改优势,适量扩大两家制糖企业日处理原料蔗能力。重点引导制糖企业把投入及时转向糖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糖的深加工和下游应用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不断强化糖业集群优势。三是抓好电力业发展。以水电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四是抓好旅游业发展。继续抓好“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突出抓好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加快三星级以上宾馆、旅游汽车营地、高档旅游休闲区建设,提高旅

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增强旅游服务功能。继续抓好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明仕田园创建国家4A级和龙宫仙境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推进申报大新国家地质公园项目工作。开辟与越南的跨国旅游线路,促使旅游产业从“接待型”转变为“经济型”产业,进一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五是抓好口岸边贸业发展。继续加快硕龙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边民互市贸易的规范化管理,加大硕龙口岸升格申报力度,推进硕龙口岸提升为国家一类口岸进程。继续加强同越南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努力营造开放的软环境,用足国家优惠政策,做足“边”的文章,努力建立集商贸、旅游、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口岸经济区,使边境贸易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六是抓好特色农业发展。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强化基地龙头带动,加快建设龙眼、苦丁茶等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同时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优势产品的新格局。

四、着眼于加强社会保障促发展保增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狠下功夫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市场,消费市场容量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促发展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消费市场容量,这就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一靠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靠社会保障,减少或者消除城乡居民的风险预期。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狠下功夫,务求实效。要处理好加强投资与加强社会保障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关系、解决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目标的关系。当前,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不断推进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企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要进一步抓好为民办实事,努力改善民生。进一步搞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五篇:XX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XX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XX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县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11年XX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2055万元,较上年增长20.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465万元,较上年增长12.8%,粮食生产实现46333 吨,较上年增产2.7%,农民人均纯收入4488 元,较上年增长30%。回首2011年,XX县“三农”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农民收入的增长也迎来了许多利好的因素,农村各项事业将在稳定中推进,为推动XX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一、产值快速增长,增加值逼近6亿元

2011年,XX县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102055万元,较上年增长20.2 %。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全面增长,其中农业增长幅度最大,为44.9%。XX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亿元,达5546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农业32570万元,增长26.1%,林业6597万元,增长13.5%,牧业8625万元,增长-29.4%,渔业6760万元,增长3.0%,农林牧渔服务业913万元,增长16.0%。

二、科学管理,粮食丰产

2011年,XX县加大了农业科技普及力度,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活动,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呈“一减二增”局面。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43公顷,比上年减少1116公顷,下降9%;每公顷产量4480公斤,比上年增加550公斤;总产量46333吨,比上年增加1234吨,增长2.7%。分品种玉米与薯类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拉动者,玉米实现总产34268吨,比上年增加1745吨,增长5.4%;薯类实现总产2144吨,增加472吨,增长28.2%。

三、“退粮进特”效果明显,油料、药材生产恢复性增长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实施“退粮进特”的政策,积极推广,认真谋划,一举扭转了我县特产逐年萎缩的局面。2011年,XX县油料、药材种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近两年油料、药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油料、药材预期收益相对提高,加之大力推广实施“退粮进特”,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油料、药材种植面积增幅较大。2011年,XX县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62公顷,比上年增加307,增长67.5%;总产1194吨,比上年增加683吨,增长133.6%;药材播种面积为1557公顷,比上年增加671公顷,增长75.7%,总产量8385吨,比上年增加4773吨,增长132.1%。扭转了XX县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

四、林业生产能力提高

2011年,XX县林业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生态建设为中心,加大了林业生产投入。全年共完成人工成造林面积林1333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567公顷;成林抚育面积807公顷;育种育苗27公顷;木材产量7920立方米。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畜牧、水产平稳增长

2011年,XX县生猪年末存栏18608头,比上年增长6.9%,其中能繁母猪2616头,增长6.9%;全年出栏30717头,增长7.0%;猪肉产量2709万吨,增长6.9%。

2011年,XX县家禽年末存栏154千只,比上年增长6.9%;全年出栏154千只,增长7.0%;禽肉产量192吨,增长6.6%;禽蛋产量2311吨,增长7.0%。

2011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85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淡水养殖产量为1190吨,比上年增长6.2%;淡水捕捞产量195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六、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连续快速增长趋势

2011年,XX县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488元,比上年增加1039元,增长30%。如从增量上看,2009年较上年增长5%,2010年较上年增长15%,2011年进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车道。

七、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虽然2011年XX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资价格上涨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1年,在成本和需求的双重拉动下,XX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了5.3%,农资价格连续不断的上涨,对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不言而喻,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涨幅远高于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涨幅,甚至高于食品价格的涨幅。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农业的政策,但政策所带来的效益往往被高涨的农资价格所抵冲,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希望能引起高度关注。

2、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应提防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011年,XX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在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居高不下直接刺激了养殖户的生产极性。就市场规律来看,应提防肉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申论备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