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女性与和谐社会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3-808151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3 10:59: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女性与和谐社会

女性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敦伦尽份,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按照待人处事的规则,各尽本份。如果不能尽到自己的本份,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离开自己的轨道一样,星系就会大乱,人不能尽自己的本份,社会就不能和谐。社会的和谐首先必须有家庭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须要有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各尽本份,处理好五伦关系。因此幸福的家庭离不开女性经营。所以古人又说: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

在传统的五伦关系中,夫妇这一伦关系是最重要的,古人讲,夫妇有别,也就是说丈夫和妻子在家庭关系中的责任有区别。丈夫的职责是在外工作,扶持家庭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而妻子的职责是在家相夫教子,经营好和谐的家庭,这就是所谓的女主内。因此女性的本份是女主内,相夫教子,经营和谐家庭。只有尽到这个本份,才能使家庭正常运转,家庭和谐了,就是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在周朝的时候,周代出现了三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太姜、太妊和太妊。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儿媳是太妊,孙媳是太姒。这三位母后是奠定周朝伟大基业,实施幕后工程的关键人物。正史对她们亦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这三位母后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举足轻重?原来这三位母后懂得把女性最好、最高、最伟大的德行发挥到淋淳尽致,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来探讨的女性与和谐社会。

当今的女性所具备的教育程度可以说不比男性差,所以许多很有智慧,很有才华的妇女纷纷投入社会去工作。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可以说非常大。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妇女大量投入职场后,孩子无法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其后果就是正常的父子关系见不到了,孩子不象孩子,所以妇女留在家庭发扬四德很重要。女性做到了四德,一定能建立和谐家庭,也就是为和谐社会作出了最大贡献。古人教育女儿(妇言)时,从小就教她讲话要婉约温柔,也就是要和颜悦,1

对丈夫讲话要温柔,对孩子讲话要端正、端庄,对父母、家翁、家婆言语要温顺。对于妇言,我们作为妇女的要特别注意到。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做丈夫的会觉得妻子很啰嗦,很爱发脾气,讲话都不给他一点面子。所以身为一个妻子,从现在开始反省一下,我们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应对谈吐中,是不是讲得不得体?有没有讲得很过火?讲得很呛?很会挖若?这些都不好,因为你的孩子就在身边,看着自己母亲的言语动作,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母亲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母亲,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

什么是妇女的德行,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子女,敬爱长上一家翁家婆,简单地讲就是你能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除环境干净外,身为父母也要为人庄严、整齐,具体表现为你的态度,为人处事一切都要合乎道理,故而妻子要能将家里料理得整齐、清洁就是齐家第一步。

妇容,即妇女的容貌,此地的容是讲妇女如何打扮自己,但并不是要打扮得非常妖艳时毛,而是要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端庄有礼的妇女。我们知道,许多妇女认为反正我在家里就好比是老妈子一样,于是乎穿着非常随便,一条短裤,一件T恤,头发一抓,马尾一条。丈夫回家见到的就是黄脸婆,实在是打扮得很不得体。所以妇女要重视自己的仪容,穿着得当,让孩子从小能看到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

妇功,过去的妇女的确很有功夫,不但把家里打理得非常干净整齐,侍奉公婆也非常地恭敬,态度言语还非常地柔顺。在烹饪功夫几乎都很好,烧菜、做包子、包饺子没有一样不精通,所以妇女的责任说起来非常重大,家里每一个人的健康,可以说是操之在妇女的身上。

综上所述,妇言、妇德、妇容、妇功这四种德学,是妇女所应该学习的重要德性。

所以身为一个妇女,当你结婚成家以后,妇女的天职就有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谁能够取代的,一个女佣不能取代你照顾你的子女,父母也不能取代你照顾孙子、孙女。如果没有亲历教育子女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母爱,就无法知道教导子女是何其重要。

在一个家庭里面处理好婆媳关系非常重要,有一位老师在她还出嫁前母亲再

三叮嘱她,嫁到夫家应做到一结婚后孝顺公婆,不让他们老人生气,过年买衣服;二少说话,多做事要勤快;三对丈夫好不许发脾气,打仗了不许回家。这位老师嫁到夫家后照着父母叮嘱家买有水果,想着先给老人吃,冬天天冷想着给公公买棉袄,(婆婆已去世)公公因为比较胖,穿鞋比较困难,这位老师看到后帮公公提鞋,公公感受到儿媳如此孝顺内心也非常欢喜,至使这位老师在一次蒸馒头的过程中,即使自己没有蒸好,公公仍然说:劲道,劲道,连吃了两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老人对儿女无所求,只要我们用一颗恭敬之心待人,回馈给我们一份理解,宽容,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还有谁也高兴?丈夫、孩子等。正如《孝经》“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以幸福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把自己一生的职责,一生的志向,能将之贡献给这个家庭,来营建一个健全幸福的家庭,我想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幸福,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安定。所以天下的妇女有这样重大的责任,这样艰巨的责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它推卸,天下安危女人操之大半,和谐社会并不遥远,就从我们每一位女性朋友开始做起。

当一位女性经营好家庭婚姻关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尽到自己的本份,就是为和谐社会做出了最大贡献。其次才能谈到创业、参政。当今所谓的女强人如果不能把家庭和谐,即使赚再多的钱,取得了再大的政绩,也是在破坏社会和谐,因为家庭不和谐,夫妻不和,肯定教育不好下一代。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多数是问题孩子,他们长大以后,成为社会的负担,成为和谐社会的肿瘤。当今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夫妻离婚率不断上升,下一代的道德问题严重,而这两者都是要女性朋友在家庭中敦伦尽份,相夫教子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当今的女强人是能够处理好最难的关系的女性,就是处理好家庭中的夫妇关系、婆媳关系、教育好子女。否则再大的事业,孩子没有教育好,也是叫做全军履没,被称作女墙人——挂在墙上的女人。因为她已经没有尽到作女性的本份,也更不能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第二篇:关爱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节目快板词

文章标题:关爱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节目快板词

关爱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节目快板词:十教女

十教女

打竹板响当当,新编民歌唱开腔;

关爱女孩见行动,十教女歌意义长,意义长。

一教女莫自卑,女人应有女人志,学好知识和本领,成就事业有根基!

只使未做女强人,贤妻良母总可以?!

二教女莫自弃,分手失恋何足虑?

花花公子莫去恋,憨厚小伙结连理!

莫自弃意志坚,莫走邪路靠自身;

自食其力人人赞。

双手描绘好前程。

三教女,莫赌博,十个赌徒九个恶;

赌穷赌尽卖家产,浪荡尽光蹲壁角。

四教女莫吸毒,犯法坐牢命短促;

有朝一日毒瘾发,黄金堆顶命难赎!

五教女要自尊,豆蔻年华莫乱婚;

生活检点作风好,待人接物八面春。

六教女要自爱,做人莫贪意外财;

治穷不靠偷骗撮,致富全靠勤俭来。

七教女要自强,投身社会献力量;

出门敢同男人比;

理家处事更周详。

八教女要自立,幼苗成材靠根实;

依赖别人无骨气,到头吃苦悔莫及。

九教女做人妻,尊老爱幼和邻里;

夫敬妇爱互相谅,合心同铸新天地。

十教女育子女,苦口婆心晓之理;

父母做出好样子,璞玉成器定有期。

十教女歌唱新篇,中华女儿意志坚;

时代风采新女性,个个能顶半边天。

新女性半边天,关爱女性谱新篇;

新女性半边天,关爱女性谱新篇!

新女性半边天,关爱女性谱新篇!

谱新篇!

《关爱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节目快板词》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关爱女性构建和谐社会节目快板词。

第三篇:拓展女性发展空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拓展女性发展空间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女性占我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拓展女性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女性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从如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构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谈点浅见。

一、制约女性发展的根源

(一)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观念根深蒂固。促进两性的协调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两性平等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深入人心并进入决策主流,性别平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令世界瞩目。男女平等已经拥有了较为坚实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法律和政策上的男女平等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之间尚存着明显的距离。在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中,女性参与社会的愿望和参与社会的行为常常在没有法定政策的约束条件下被忽视,职业女性在发展上,难于形成令人满意的状况。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历史性别意识和由此发生的社会决策行为,将女性更大限度地“挤压”向家庭;二是由于传统的历史性别意识和社会决策行为的存在,很多女性往往对不平等的性别意识表现出某种“屈从心理”和“屈从行为”,从而形成了和正在形成着依赖性的性别意识,抑制着女性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精神和行为的形成;三是在承认女性法定的生理条件的特殊性的同时,并把这种“承认”自主或不自主地落实在社会决策行为过程中,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竞争中劣势竞争地位。如女大学生就业比男大学生就业难,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下岗男工再就业难等。这使我们看到,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影响妇女参政的因素中,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妇女的自卑依赖、成功恐惧、价值观矛盾。女性双重人格的形成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即理性的合乎现代价值观,非理性的认同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妇女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妇女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另外,社会舆论的严酷一方面使女性难挡流言蜚语,出现成功恐惧,另一方面使男性领导在培养选拔女干部时心有余悸,影响女干部成长。

(二)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政策执行不容乐观。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妇女解放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妇女参政,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多次召开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会议,下发文件,规定一定比例。但现实中我国妇女参政还面临着一些认识上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妇女参政的比例还较低,渠道还不够,还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不够,不能像对待其他国策那样认真落实;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还处在应付状态,各级领导干部中女干部比例偏低,且任副职多、正职少;只配备最低限额,且往往是“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集于一身;用双重标准看待女干部,苛求女干部,把女干部的特点当弱点等等。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成长。现有的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力度不够,政策不够细化,软条件多,硬条件少,缺乏可操作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干部选拔时留给女性的门口窄,培养不够,女性成长空间狭小。

(三)女性成才的社会环境尚需改善。如决策环境、宣传环境、法制环境、家庭环境等。主要表现为:在以男性为主的权利圈子中,女性较少能进入那样的关系网;组织部门和妇联促进妇女参政的权威性在减弱。一些选拔任用政策和措施,如挂职锻炼、干部培训等,不能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政策效果不明显;现有的一些考核考试方式不能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真正发现人才,让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等等。妇女参与培训的机会相对减少;以至妇女群众对女干部的要求比男干部更高;市场经济不可能自然而然解决社会公正问题,而往往牺牲妇女利益;涉及妇女参政领域,妇女参政的数量和比例出现了弹性和软性目标管理。另外,体制问题,如会议和应酬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影响到女干部的参政热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记”(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拓展女性发展空间,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拓展女性发展空间的对策

(一)构建女性人才平等竞争机制,着力缩小性别差异。作为“半边天”,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各部门应将男女平等国策观念作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女性人才观,认真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大力倡导性别意识。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建立女性人才库,力戒性别歧视,为妇女成才、参政提供制度保障,为妇女干部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广阔舞台,促进更多优秀妇女干部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在女性人才开发的目标和重点上,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女性人才的特点,确立不同的价值取向,构筑多层面职业发展通道。构筑多层面职业发展通道,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人力资源评价和考核体系。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唯一标准,尊循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推进女性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各类女性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庞大女性人才队伍。只有鼓励女性员工自主地选择职业发展跑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各类女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女性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增强信心,注重自我开发。自我开发是女性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追求人生目标、理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开发是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作为女性,要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发挥,很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奋斗目标。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就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有效地施展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更新观念,善于超越。现代女性必须树立“四自”精神,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克服“男主女从”的心理。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重构女性健康人格,要敢当“出头鸟”,不为世俗左右,勇敢得超越自我,超越男性,走向更高的目标,这是女性寻求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这是女性素质提高的深层因素,也是推动女性成才的内在动力。

第四篇:女性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女性的影响

【摘要】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对女性知识、态度和行为起着巨大教育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为女性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促进女性自身发展、塑造新女性人格和进行女性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媒体当中也时有女性发展的消极作用。【关键字】大众传媒 女性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作为一种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行业,大众传媒已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大众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其繁荣与发展,对政府的决策、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构建、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样,大众传媒也改变了女性的原有生存状态和原有思维方式,为女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大众传媒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不完善和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女性的形象受到了歪曲,发展遭遇了阻碍。如何促进大众传媒增强性别意识,营造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众传媒对女性的积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在推动我国妇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加强了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发展的宣传,女性的地位进一步得到重视;宣传了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她们所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关注妇女在参政、就业、教育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大众传媒拓展了女性生活视野

当代的大众传媒更加注重贴近人们的生活,形式越来越多变,千方百计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生活方面的需求,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许多电视节目、杂志、娱乐调频都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平台,折射出女人独特的魅力。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女性在获取信息方面能够寻求男女对称,其开放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能够帮助女性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生、全面了解社会,拓宽女性生活视野。

(三)大众传媒冲击了传统女性生活模式

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女性的观念和认识,迅速瓦解了女性的传统生活习惯,指导了女性的行为,使女性获得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女性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媒体,极大地发掘了女性认知世界的能力,激发了她的创造性和叛逆性。现代媒体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为女性描绘了一副多元化,多视角的社会文化变 迁图,客观的使她们介入了对各种文化价值的了解与批判。同时,开放的心理环境,能够让她们畅所欲言,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定程度上让她们形成独立的意识,增强自身的力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女性生活模式。

二、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消极作用

现实中,因为传统的文化积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没有完全消除,这些性别成见常常被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传媒所反映和传播。由于商业文化的影响,有的传媒为迎合某些受众群体的需求而变得庸俗,对女性的暴力、色情行为的传播屡屡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出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等方面的内容。许多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往往有意无意地在文字中歧视女性,把女性当作卖点,并且表现出对女性人格的侮辱。另外,媒体们还热衷于性描写,对女性的身体大加炒作。这种定型是中国传统陈腐的价值观和性别观的死灰复燃,大众媒介通过这种含有性别歧视的传播内容对广大受众施加影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造就了人们对传统男女社会角色的成见。其次,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忽视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对女性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误导,媒体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以暴露的或隐晦的方式将男女性别角色的烙印定格在传统的陈旧形象上。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暴力,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对处于文化边缘和流浪状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起到压迫和束缚的作用,从而模糊男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把社会纳入男权文化体系中去,加剧了女性地位的下降。

消极的方面还体现在过度强化女性外在形象。在现代传媒中,过度 渲染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略了其内在本质。女性不是有个性、有思想的完整个体,而是一种被观赏的对象,媒体中亮相的女性大都拥有天使般的脸孔和魔鬼般的身材。“美女神话”的牵引使外貌身材成为当今女性的首要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就业、婚姻、生活领域中对女性年龄和外貌的偏见。媒体宣传的商业化倾向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引领所谓的社会潮流,却片面地诱导女性过分追求时尚。大众传媒片面地宣传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把追求时尚、超前消费、拜金主义当成是现代女性的标准,使得很多爱慕虚荣的女性误把外在包装当成提高自身价值的惟一途径,追求物质金钱而忽视内在品格的修养。

大众传媒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有很大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打破原有的性别规范和结构,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它存在着传播陈规定型和贬损的妇女形象,以谋求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利益的问题。所以大众传媒应正视自身所发挥的作用,为女性的健康发展做出冷静的思考,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寻找出一条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彭珮云.《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研讨会报告》.《光明日报》,2002年04月16日

[2]卜卫.《女性与性别》.2001 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3]韩素梅.《广告中被消费的性别形象》.2004 年第 3 期.学术论坛

第五篇:媒介与女性

一.导师

最有名的是刘利群,刘利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教席主持人。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2004年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媒介与女性研究。近年出版的专著、译著和论文有: 专著:《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译著:《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年。主译:《传播语境中的女性与环保》,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译:《科技与性别问题全球报告》,青岛出版社,2008年。(第一译者)编著:

《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2年。

《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国际传媒与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国电视节目形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论文:

《广播节目主持人对女性职业生活的表达与阐释——对<女人回家备忘录>主持人表达的思考》,刘利群,《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收入《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女性角色与女性形象之间》,《媒体语言大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沟通•合作•发展》,《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社会性别解读》,《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收编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主持编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构建媒介与女性和谐发展之路》,《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大众传媒在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中的责任》,《永恒的话题——多元性别视角的交锋》,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性别视角的审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媒介与女性发展的天空》,刘利群,《中国女性主义》2006年第1期。《发展、问题与建议:性别政策与中国广电机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ABU)大会“性别政策与广电机构”论坛论文集》。2006年《中国“媒介与女性”教席的目标与实施方略》,《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人口政策与性别政治——中国新闻报道中“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传媒再现与诠释》,《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媒介化时代的社会性别观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的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重温女性发展使命 携手共建美丽新世界》,《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双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老龄化背景下的女性高等教育》,《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奥运传播与广播电视英语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司,2009年。

学术获奖概况:

译著《国际传播》收入高校传播学经典译丛,该译丛于2000年获广电部科研成果一等奖。项目署名:首位 专著《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获于2004年获中国传媒大学“十五”211工程科研奖(文科)著作类一等奖。

博士论文《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荣获首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主要科研项目

西方广播电视媒介理念和节目形态研究,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2年。

影视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3年。“中、韩女性媒介比较研究”,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外资研究项目,2005年。

大学国际化与女性教育管理者领导力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5年。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媒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7年。

“奥运传播与广播电视英语应用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委托研究项目,2007年。

性别传播的研究创新与社会应用,中国传媒大学211三期课题,2008年。中美女性电视节目比较研究,北京文化创意基地项目,2008年。

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委托研究项目,2008年。

国际传播与电视新闻节目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委托研究项目,2009年。

女性数字频道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10年。

女性的媒介呈现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教育部重大基地项目,2010年。

开设有“外国广播电视研究”、“媒介女性研究”、“新闻英语”、“国际传播”等课程。蔡帼芬,博士生导师,代表作-蔡帼芬,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任新闻部国际组翻译和记者。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副主任、主任,国际传播学院院长。主要论著有:《加拿大媒介与文化》、《加拿大的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等,主要译著有《哈默传》、《针眼》和译制片《豪门恩怨》。

二.研究项目课题及学术活动

“媒介与女性”教席设立于2005年9月,刘利群教授担任教席主持人。教席的日常运作由学校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负责执行。在学校和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媒介与女性”教席取得了丰富的工作成果。教席成立两年多以来,先后主办一系列国际论坛;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申请到多项以“媒介与女性”研究为主题重要科研项目;与十余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还负责了学校“媒介与女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根据教科文组织和学校的协议,教席设立的期限为两年,期满之后需再次申请,才能继续延长。2007年底,“媒介与女性”教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交了延长教席的申请,2008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给教席发来函件,称“鉴于教席两年来的突出成绩,批准教席延长的申请,新任期为四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于2005年9月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该教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18个教席,也是在中国信息传播领域设立的首个教席,其宗旨是拓展“媒介与女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推动媒介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促进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媒介与女性教席发展的“四大目标”是:做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集大成者、做媒介与女性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做媒介与女性理论的身体力行者、做媒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守望者。

媒介与女性教席由刘利群教授担任教席主持人,教席执行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教席成立五年多以来,在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富的工作成果。

媒介与女性教席研究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包括多项教育部项目、中央其他部门社科研究项目等。教席研究人员出版著作近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刘利群教授的《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荣获2006年首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奖,教席出版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报告2005-2006》,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媒介与女性研究的报告。

媒介与女性教席负责了学校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该研究方向设立于2006年,是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第一个硕士点。教席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多门关于媒介与女性研究的本科及研究生公共选修课。

媒介与女性教席还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十余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学术交流,并与牛津大学国际性别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妇女、社会性别与性存在研究中心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媒介与女性教席高度重视与业界的联系,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的女性电视节目、栏目有广泛的交流,还与《中国妇女报》、《都市女报》、《今日女报》等女性媒体有直接的合作,并于2009年5月起在《中国妇女报》设立“媒介与女性教席观察”专栏。

此外,媒介与女性教席先后主办了一系列成功的国际论坛,在2006年、2009年、2011年连续举办了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国际论坛”,此外还主办了“美丽新世界 和谐姐妹情——中国传媒大学与驻华女大使、使节夫人、女外交官及外交官夫人„三八‟节联谊会”(2006年3月)、“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之“媒介政策与性别平等”分论坛(2006年8月)、“女性·奥运”论坛(2007年9月)、“性别传播的国际对话与合作”(2008年12月)

三.最新动向

2004年9月1日,国内首家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作为校属科研机构,现有主任1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1人(中国传媒大学外事处张莉莉处长担任),专职研究人员5名,秘书1人,兼职人员3人,并正在吸纳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刘伯红副所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曹璐,及中国传媒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柯惠新三人受聘请为首批学术顾问。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为刘利群、张莉莉、曹璐、柯惠新、胡正荣。2005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 “媒介与女性”教席,批准刘继南校长任教席主席。

2005年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校设立“媒介与女性”教席,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的首个教席,其宗旨是拓展“媒介与女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推动媒介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促进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被提名为“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主持人。

中国传媒大学曾成功主办了两届大学女校长论坛,第一届主题为“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大学女校长参加。论坛的成功举行为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届论坛主题为“沟通?合作?发展”,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参与筹备和组织工作,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大学女校长参加。第三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将于2006年8月举行,由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妇联和国外知名高校共同主办,预计将有200位大学女校长参加。“媒介与女性发展”将被设为分论坛主题加以研讨。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将参与本届论坛的筹备与组织工作。

中心运行的重要项目及学术成果有:中心申请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学国际化与女性教育管理者领导力研究”,已获批准。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媒介与女性对策性研究”,正在审批。中心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召开的“科学技术与女性国际报告”会议,负责撰写“2005年国际报告”中“媒介与女性”一节,并承担该报告中文版的翻译工作。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发展国际项目”计划书,如果审批通过,将在2006年在西藏创设妇女媒介培训组织。

中心已申请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设立“媒介与女性”方向硕士点。预计2006年秋季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中心将承担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中心将定期出版学刊、《媒介与女性报告》,还将于2006年初推出第一套“媒介与女性研究书系”,该书系一套10本,涉及媒介与女性领域的共有6本。

此外,中心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中国妇女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首都女记者协会等多家机构以及个人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媒介与女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中心将向媒体业界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媒介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推动媒介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与业界合作开办各种类型的女性节目、栏目、频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的关系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尤其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进行媒介研究,以及对媒介在女性文化与现实发展中的诗学研究,更是学界前沿学术的发展需要。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媒介与女性学术成果和业界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走向(特征、属性、视角、横向及纵向理论支点),女性媒介工作者和女性受众的调查研究(性别观念对媒介影响、媒介女性文化再现等),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该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媒介与女性研究正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新兴领域。与欧美国家研究水平相比,我国的媒介与女性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2004年9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6月21日—25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召开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性别国际报告”大会并承担部分工作。

◆2005年7月18日—19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参加“2005中国传播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2005年7月21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参加“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AMIC)第14届年会”并做主题发言。

◆2005年9月14日—15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首席学术顾问刘继南教授,出席了在美国夏威夷州府檀香山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女性领导人大会”。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作为校长翻译,也一同出席了此次大会。

◆2005年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签字暨揭牌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媒介与女性”教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第十八个教席,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的首个教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博士被提名为“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主持人,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2005年11月21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刘利群主任与英国西敏大学Sally Feldman院长进行学术交流。

◆2005年11月25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出席“女性品牌栏目”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2005年11月30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首席学术顾问刘继南教授,应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的邀请,出席第五届教育高层会议非政府组织圆桌会议,并进行了专题发言。联合国教科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

◆2005年12月7日-8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应邀为全国妇联高级培训班授课。

◆2006年1月12日—14日,为期3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北京国际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

◆2006年3月6日,“美丽新世界 和谐姐妹情”——中国传媒大学与驻华女大使、使节夫人、女外交官及外交官夫人共同举办“三八”节联谊会。

◆2006年5月16-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2013中期战略规划高层专家研讨会在友谊宾馆召开。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刘利群教授应邀出席该研讨会。

◆2006年5月22日,第三届亚洲女性论坛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刘利群教授,应邀在“专家论坛”上作题为《性别平等与和谐发展:大众传媒的责任与推进对策》的主题发言。

◆2006年6月9日,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在中央党校举行了 “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授牌仪式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中心代表参加“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于2006年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员。

◆2006年8月19日—20日,“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六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位大学女校长,94位知名传播专家、传媒业界专家汇聚一堂,以“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为主题,共同探讨了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大学与媒介的责任,社会和谐、媒介教育、女性发展、现代大学与大众传媒互动发展机制等热点议题。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等人作了主题发言。刘利群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媒介化时代的社会性别观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的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

◆2006年9月14日,我中心研究人员张京参加了在中国妇女报的女同性恋纪录片《伤花》放映及交流。

◆2006年9月17日,我中心研究人员张京、唐觐英、傅宁出席了由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主办的“女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张京做了题为《中国媒介与性别研究的成果和课程建设》的主题发言,唐觐英做了题为《女大学生的困惑与女性学的目标》的主题发言。

◆2006年10月9日上午,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大使夫人Poonam Surie女士在大使Nalin Surie先生即将卸任回国并升任印度外交部副部长之际,来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进行访问,期望与“媒介与女性”教席开展更为切实的合作。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与Surie女士就媒介与女性研究的相关学术交流问题进行了亲切会谈。同时参加会谈的还有中心研究人员王琴。

◆2006年9月23日,我中心研究人员张京出席了由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艾滋病与性教育电影课课题组、北京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国青年性学论坛(The Chinese Youth scholar Forum of Human sexuality),参与“中美性教育暨性文化对比”为主题的讨论。

◆2006年10月27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人员与再次到访的芬兰坦佩雷大学大众与新闻传播学院“媒介与女性”研究学者艾里斯·鲁霍(Iiris Ruoho)博士进行了交流。

◆2006年11月5日,第43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ABU)大会“性别政策与广电机构”论坛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举行。应论坛邀请,中心主任刘利群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担任了论坛主持人,并做了主题发言。来自AB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亚太各国的官员、学界、业界专家等60多人参加了论坛。

◆12月16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工作会议”暨二届三次理事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中心主任刘利群荣获首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并应邀出席了会议。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副主席黄晴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妇女干部近200人出席了会议。

女性与和谐社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