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13-1084863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0 18:01: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来源: 向骏的日志

202_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2_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2_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Nature、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

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

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就是

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本文来源科学网

第二篇:美国顶尖实验室科研心得

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仅以此文奉献给我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_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2_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2_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Nature、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技术革新在基础研究中应处于首要位置和基础位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

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实验室链接:http://elledgelab.bwh.harvard.edu/index.html

第三篇: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蔡倬伟

女歌手蔡娜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要是观众不喜欢,不热情怎么办?”越想,她的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蔡娜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蔡娜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蔡娜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

演出结束后,蔡娜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蔡娜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蔡娜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坚强的自信,往往能使我们顺利走向成功。

然而,在这世界上,却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无法得到的,以为他们是不能与那些鸿运高照的人相提并论的。他们不明白,这样地缺乏自信,是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生命力的。如:韩信,失于不自信,死于不自信;尼克松竞选连任,本来可以稳操胜券,却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才能,第一是无所畏惧,第二是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因为自信,关云长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脱颖而出;因为自信,布鲁诺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毕淑敏说:“我不美丽,但我拥有自信。”即使你现在还是个“丑小鸭”,但在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要形成一个稳定、恒久的远景目标和规划。牢牢地把握这一目标,切不可让它消失。你要在精神中寻求,使这一目标更加明晰。决不要把自己想像为一个失败者,决不要怀疑你的目标的实现。那是最危险的思想。因为你的精神一直在为你的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所以,不管当下的情况是如何的糟糕,你都只能设想“会变成白天鹅”。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那种不停地往后看着昨天的脚印悲伤、失效、惨痛和挫折的人,而是那种怀着信心、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而放眼未来的人。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中学时学习状况很不理想,他几度因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萌生退学的念头,对于长大后从事的工作,他的愿望是:“要做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有13门功课不及格,多次需要补考才能继续上学,他自己内心觉得丢人极了。为了改变这一糟糕的状况,李阳天天跑到校园空旷处去大声喊英语,四个多月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复述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听说能力脱胎换骨!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上,在家庭中,还是在班级里,我们都像在进行一场漫长的体育比赛。但是要记住,其实没有一个人是落在后面的。谁都可以有长项可以利用,相信自己,才会成功。

第四篇:毅力是成功的法宝

毅力是成功的法宝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肇庆市地质中学七(10)班梁富宜

一只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竟是一根树枝,这是多么令人惊叹不已啊!我们在赞叹它的智慧之余,又不能不为它的毅力所叹服。那么,人要想成功,应该靠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毅力吧!

奥斯特洛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正是有惊人的毅力,有钢铁一般的意志,而这本小说叙述了保尔·柯察金从十二岁开始,在几十年的学习和斗争中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辉煌故事。保尔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把自己铸成了一块“钢”,成为了一位坚硬无比的“钢铁巨人”。

读完了保尔的故事,我更加深刻明白到毅力是成功的法宝,无数的事例就见证了这个观点:

有一位7岁的小女孩,叫李菲,她是一个漂亮乖巧的好孩子。可是在一次去医院的路途中,不幸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公交车撞到,结果高位截瘫,成为了永久的残疾人。这对于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女孩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李菲在父母的帮助下,家人无私的爱,使她走出了阴影,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高位截瘫的李菲为了不让肌肉血管萎缩、神经坏死,于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开始了艰难的康复训练,一个简单的从床上坐起来的动作,最初让她浑身疼痛到几乎虚脱,但她擦干苦涩的汗水,咬紧牙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动作,顽强地进行训练。

“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这个信念一直缠绕着李菲,于是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自

学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在202_年,她终于可以去学校上初一了,开始了学习的生涯。竭尽全力用上肢的力量将全身撑起,拖曳着没有知觉的双腿在轮椅上向前挪动,在台灯下端起课本努力学习。每天,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次参加高考中,考出了总分518分的优异成绩,19岁的李菲成为了许昌学院的大学生。

看完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是心潮起伏,我想正是毅力这种力量推动人们前进,取得成功。

就好像在北伐中原名垂千古的祖逖,靠着就是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而成功;王羲之常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还有19个月的海伦·凯特因发高烧导致成了永久的盲聋人,这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可是她以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成为了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家。

像主人公保尔、李菲和海伦 ·凯特等残疾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出毅力的强大。身体残疾又怎样?病魔缠身又怎样?在坚强的毅力面前,它们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呢!是毅力让残疾的躯体绽放光芒。

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只要有一颗坚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毅力,就像悬崖上的一颗青松,顶天立地傲视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荀子曾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狄更斯也曾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

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 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用毅力去面对人生挫折,用毅力去承载人生四季,用毅力去成就人生辉煌!人生不能没有毅力,因为毅力是成功的法宝啊!

第五篇:揭开美国锂电新星的画皮

【高工锂电 专栏】JFD:Envia —— 揭开美国锂电新星的画皮

【《高工锂电》2月刊 特约撰稿 JFD】Envia是近几年美国锂电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组合富锂锰基层状固溶体正极和Si/C复合负极这两种当下最热门的电极材料,以及400Wh/Kg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世界最高记录。正如当年的A123,Envia在国内锂电学术界和产业界也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硅谷新秀和华尔街的宠儿,被誉为未来美国锂电产业的希望,并冠以“Golden Child”的美誉。

可是,这美好的一切都因美国资深媒体人SteveLeVine 在202_年12月19号发表在互联网上的震撼性报道嘎然而止。该报道无疑是圣诞节前夕在美国锂电和电动汽车界引爆的一枚重磅炸弹,将当事人的节日心情搅得烟消云散。

这里,笔者将结合Steve LeVine的报道以及自己所了解到的Envia信息,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希望大家能够对美国锂电产业界的现实状况有所了解和思考。

1.Envia 的耀眼辉煌

在讨论Envia事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它在过去几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这是我们在Envia官网上看到的:

202_年8月,Envia赢得“202_电动汽车电池研发100奖”

202_年11月,Envia筹措到770万美元用于研发锂离子电池

202_年1月,美国通用汽车(GM)为首的基金向其投资1700万美元

202_年4月,Envia联合ANL赢得美国能源部(DOE)Arpa-E项目400万美元资助,同时额外获得加州能源委员会100万美元财政支持

202_年,Envia被“华尔街杂志”评为10大绿色公司

202_年,Envia得到美国能源部(DOE)300万美元财政资助

实事求是而言,对于一个硅谷的startup来说,这些成功和荣誉确实是来之不易的,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Envia是完全可以成长起来的。不过,Envia在自己的网站上并没有提及202_年10月份跟GM签订的巨额商业合同,这是个偶然的疏忽,还是Envia故意回避呢?

2.Envia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202_年11月底,在位于加州PaloAlto的墨西哥餐厅里,Envia的CEO Kapadia和CTO Kumar在公司的午餐会上向全体员工宣布了Envia和GM的商业合同。根据合同,Envia将向GM的新一代ChevyVolt 电动汽车提供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对Envia全体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Envia却同时陷入了两场民事诉讼的漩涡当中。一个诉讼是Envia前CEOKapadia指控现CTO Kumar商业欺诈和盗窃知识产权。另一个诉讼是Kumar前东家NanoeXa的老板Michael Park起诉他侵犯知识产权。

在搞清楚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法律诉讼的来龙去脉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Envia的创始人Kumar的发家史。

Kumar出生在印度,后来赴美留学,于1996年毕业于Rochester理工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202_年,Kumar加入NanoeXa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该公司是韩裔企业家MichaelPark创办的一个锂电风险投资公司。后来,NanoeXa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了富锂锰基层状固溶体材料(LMR-NMC)专利使用许可。这样,NanoeXa成了全球第一个可以使用ANL的LMR-NMC材料的公司。LMR-NMC是目前研究得最热门的锂电正极材料,相信读者对它都不会陌生。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Kumar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就从NanoeXa公司辞职了。Kumar和NanoeXa的另外一个同事MikeSinkula当时已经决定组建自己的startup,技术基础就是NanoeXa从ANL那里获得的LMR-NMC的专利使用授权,公司的市场定位当然也跟NanoeXa一样都是瞄准电动汽车领域。根据后来Park对Envia提起的民事诉讼,Kumar从NanoeXa窃取了大量的技术和商业资料,这些都成了Envia的最核心基础。当然,Kumar对此矢口否认。

Kumar离开NanoeXa以后,第一个联系的就是在BayPartners风投基金工作的印度裔好友Kapadia,很快Kapadia就帮Envia搞到了3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2_年暑假,Kumar和Sinkula就成立了一个名叫“Envia”的锂电风险投资公司,“En”就是Energy的意思,“Via”是西班牙语“道路”的意思。公司成立之后,LMRNM C正极材料就成了其技术基础。接着,Bay和Redpoint投资基金随后又投资700万美元。新公司的运营是很烧钱的,但是潜在的客户却一直没有找到。到202_年的时候,Envia已经是举步维艰了。在Kumar的极力邀请下,Kapadia加盟Envia并成为CEO,帮助Envia渡过难关。

就在这个时候,Kumar听说了美国能源部(DOE)新成立了一个叫做Arpa-E项目来资助创新性的新能源技术。Kumar于是决定将LMR-NMC正极和Si/C复合材料组合起来用于锂离子电池,投标Arpa-E项目。如果仅仅只采用LMR-NMC正极材料,电池只可以达到280Wh/Kg的能量密度,但如果同时搭配Si/C复合负极材料将可以获得400Wh/Kg的能量密度,那么电池就可以驱动电动汽车行驶300英里。于是,Envia声称可以提供一个突破性的电源解决方案来满足Arpa-E的指标要求。202_年,Envia联合ANL在Arpa-E项目3700份投标书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该项目400万美元的财政资助。这一荣誉无疑在美国锂电产业界和投资界产生了轰动效应,Envia甚至被媒体誉为“GoldenChild”。也就是在这个时候,Envia引起了美国通用汽车(GM)的关注。

那么我们再说说GM的状况吧。由于经营不善长期亏损,202_年GM濒临破产,美国联邦政府提供49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使GM摆脱破产危机,从而将GM转变成为国有企业。后来,在成功推出了Volt插电式混合电动车以后,GM大肆宣扬其重新获得主流汽车制造的领先优势。Volt被MotorTrend杂志评为202_最佳的汽车,该车的电池是由韩国LG公司生产的。

Envia获得Arpa-E资助以后,GM的研发部门就向Envia索取正极材料的样品进行测试,但测试结果并不理想。不过很诡异的是,在随后几年里GM和Envia的合作却异常顺利。202_年年初,GM的投资部门联合其它几个风投基金向Envia投资1700万美元,其中GM自己出资700万美元,GM投资部主管JonLauckner也因此进入了Envia的董事会。

202_年2月份,Envia宣布它的电池已经达到了400Wh/Kg的能量密度,Arpa-E项目高度赞扬了Envia所取得的成绩。GM随即向Envia抛出了橄榄枝,开始与它谈判将Envia的新型电池用于旗下的两个新车型。

202_年10月30日,Envia的C EOKapadia与GM正式签署了合同。合同条款相当具体:对于200英里的电动车,Envia的电池要达到350 Wh/Kg的能量密度,并且循环性能达到1000次。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指标其实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实际量产型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不可能达到实验室原型电池的水平的。Envia与GM的合同规定,202_年10月是Envia提供高能电池的截止时间。在初步测试通过之后直到202_年8月15日之前,Envia仍有时间来对其电池进行进一步的性能优化。这个节点对GM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其新一代Volt电动车的上市时间。考虑到项目节点非常严格,通用汽车公司决定推迟宣布这项合同,并且决定制定每个季度的目标,如果Envia达到这个季度的目标,就会得到200万美元,每年800万美元合同持续四年。这笔钱足以支付Envia所有的开销,但更诱人的将是新一代Volt量产以后价值数亿美元的电池特许权使用费。

就在跟GM合作的同时,Envia也一直在与其它汽车制造商商讨合作事宜。Kumar和Kapadia还决定聘请高盛公司帮助其上市,就像A123三年前做的那样。事实上,Envia董事会一直希望能够被一家跨国公司收购,高盛向亚洲的潜在买主,比如日本旭化成、韩国的LG和三星都发出了邀请。

但是,Envia与GM之间的麻烦终于来临了。202_年2月底,Kumar收到GM的紧急通知,称GM完全无法重复Envia电池在Arpa-E项目里的数据。随后Envia与GM展开了一系列的沟通和会议,但是Envia始终没能给出一个令GM满意的解释。

那么,Envia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性能到底如何呢?根据美国海军Crane实验室在202_年6月对Envia电池进行测试的结果显示,Envia宣称的400Wh/Kg的能量密度只有在前三周可以达到,在随后循环里能量密度急剧下降,到第25周电池的能量密度就只有290Wh/Kg了,循环100周其能量密度下降到了266Wh/Kg,而循环400周以后其能量密度只有初始的55%。也就是说,Envia电池的循环性其实是很差的,这样的电池性能显然无法达到Volt电动汽车的使用要求。

202_年3月14日,GM电动车项目主管MatthusJoshua正式向Envia致函,指责Envia严重地误导了它的电池技术,GM要Envia对此给出一个正式的书面解释。3月26日,Envia和GM的相关团队进行了合同开始以后的第一个季度的正式会议。会上,GM电动汽车团队负责人Joshua和Nitz再次指出,GM自己的测试结果完全无法重复之前Envia电池在Arpa-E项目里面的数据。Kumar请求GM再给三个月时间,他将保证完成任务。Nitz同意了,不过他也挑明了说这是Envia最后的机会了。

但Envia真正的麻烦却在内部开始萌芽了。之前几个星期,Kapadia已经越来越怀疑Arpa-E项目里面Envia是不是真正拥有知识产权。公司内部的一个科学家告诉他,Envia电池所使用的Si/C复合负极材料,其实是根据保密协议从日本Shin-Etsu公司购买的,而非Envia自产。在后来的民事诉讼中,Kumar辩解说负极材料是不是由Envai自产并不重要。对此Kapadia反驳说,如果Envia不拥有该负极材料的知识产权的话,那么它根本无法获得GM的合同。而且如果没有Si/C复合负极材料,Envia的电池不可能达到400Wh/Kg的能量密度。这个争论在Envia的董事会内部引发了地震。后来

ArunMayumdar加入了董事会,而此人正是Arpa-E项目的老板。随后,董事会告诉Kapadia,他的权限已经被缩小,他将只负责出售公司和处理与Kumar的前雇主NanoeXa的民事诉讼。任务完成之后,Kapadia在Envia的职业生涯将中止。

而Envia和GM之间的麻烦终于到了要摊牌的时候。202_年7月22日,通用汽车公司和Envia举行了第二季度例会。Kumar仍然没能达到Arpa-E项目里的指标数据。这一次,GM的Joshen终于发飙了,他痛斥Kumr在合同谈判中有严重的误导行为,并且指出Arpa-E的结果非但不能重复,而且负极材料也不是Envia自己生产的。对此Kumar不得不道歉,不过他最担心的问题,是GM会不会提起法律诉讼要求追回款项。于是,Kapadia不得不在8月28日前往底特律郊区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艰苦的谈判后,GM同意不通过法律诉讼追回款项,但是GM决定撤销其与Envia之间的合同。

与此同时,高盛从亚洲带回了令人沮丧的消息,没有人愿意收购Envia。据Kapadia的民事诉讼显示,由于Envia的电池性能并不理想,日本旭化成、LG和三星都拒绝收购Envia。本田是继GM之后,第二家可能与Envia达成合作协议的公司,此时也拒绝延长合作开发协议。

202_年8月30日,Kapadia在公司董事会上宣布他已经和GM达成谅解,GM将不要求Envia退回款项,并且也不会对Envia提起法律诉讼。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Envia董事会当场宣布解雇Kapadia和他的两手下,并严厉指责Kapadia完全没有做好其本职工作,他与GM签署的协议条款非常苛刻,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三个月后,Kapadia和他两个手下向法院提交了长达52页的民事诉讼,指控Envia存在欺诈、报复和非法中止工作合同。他们在诉讼里,援引了不少NanoeXa的诉讼内容。他们指控Envia其实并没有知识产权,而且存在侵占其它公司的知识产权的问题。Kapadia的指控声称,Kumar从NanoeXa非法下载约100个文件。面对这些诉讼,Envia的回应十分谨慎,它雇用了危机管理公司Sitrick负责回应来自Kapadia和Park的指控。并且Kumar还对Kapadia倒打一耙,声称Kapadia在与GM签订合同是搞暗箱操作,故意设计了一个无法完成任务的期限。但是Kumar的解释明显有悖事实,根据Envia的内部电邮显示,Kapadia与GM谈判时所设定的技术指标和完成期限,都是得到Kumar同意的。

美国资深媒体人Steve LeVine在获悉Envia的官司以后,多次对各方当事人进行了深度采访。随后在202_年12月19日,也就是圣诞节前夕,他在互联网上公布了长达22页的采访报道。笔者正是依据这份来自第三方的中立性的报道,给大家还原Envia事件的前因后果。

目前,Envia与Kapadia以及Park的民事诉讼官司还正在进行当中,结局难以预测。Envia事件的后续进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3.还原一个真实的Envia

笔者是在三年前一个国际锂电会议上了解到Envia的。当时Envia的海报展示的电池测试数据,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都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笔者对LMR-NMC正极材料和Si/C复合负极材料都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实事求是而言,这两种材料目前都还不够成熟,并不能满足产业化的要求。至于LMRNMC/Si-C电池,技术难题就更多了,绝非Envia这样的小公司可以解决的。目前对于该电池体系,公开报道的最好循环性数据,仅仅是100%DOD循环接近200周而已。在4.7V高压电解液没有成熟之前,笔者并不认为LMR-NMC/Si-C电池具有产业化的可能性。根据Steve LeVine的报道所披露的情况,Envia提供给客户的电池测试数据并不真实,而且隐瞒了负极材料的来源问题,在法律上已经构成了商业欺诈。

对于一个高科技startup来说,拥有自己核心的知识产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Envia到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呢?

事实上,E n v i a只是拥有A N L关于LMR-NMC的产品使用权,而不是专利所有权。至于负极,Envia就更加离谱了。截至到目前为止,Envia一共申请了15项专利,都处于申请阶段,没有一项获得正式授权。

笔者仔细分析了Envia所申请的专利,发现这些专利都是涉及基于LMR-NMC正极材料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包括正极材料改性、电解液和添加剂以及电池设计和化成等方面。但是笔者个人认为,由于Envia并不拥有其电池最核心的LMRNMC正极,和Si/C负极方面的原始专利,Envia所申请的这些专利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这就好比国内众多的锂电企业,申请了上百份关于磷酸铁锂的材料改性和应用的专利,但最核心的成分专利,却是掌握在Phostech手里。Kapadia与Kumar这对昔日铁哥们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是极其精彩,就像目前正在热播的美国大片“The Wolf of WallStreet”一样,笔者甚至认为Envia的故事可以成为好莱坞的一个绝好题材。Kapadia为Envia立下汗马功劳,其结局却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令人唏嘘不已。

据笔者在Envia的朋友透露,Kapadia被董事会当场解职,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董事会要在GM合同失败事情上找个替罪羔羊为自己开脱;另外一方面,Kapadia已经发觉公司在材料和电池性能方面存在欺诈行为,从而跟Kumar产生了严重的分歧。Kumar和Envia董事会认为,Kapadia将是公司IPO和并购事宜的一颗定时炸弹,既然他挡了人家财路,那么被干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Envia事件里,人性的贪婪自私和虚伪都暴露得淋漓尽致。

在Envia的management team网页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的面孔,此人就是施航博士。施博士是厦门宝龙和杭州万向电池部的创始人,这位当年中国锂电界的风云人物,相信在锂电界有些资历的同仁们对他都不会陌生。根据公开的信息,施博士是在202_年9月份正式加盟Envia的,其职责是负责电池生产,所以施博士并没有参与Envia之前与GM之间的事务。笔者推测,Kumar把他招进来,主要还是看中了他在中国锂电界的人脉,以及电芯生产制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希望借助他将Envai包装得漂亮点,好与其它大公司尤其是中国土豪们商谈收购事宜。像万向这样出手阔绰的中国买家,绝对是Envia董事会梦寐以求的。

4.谁是Envia事件最大的输家?

笔者一直认为,虽然Envia这几年赚足眼球出尽风头,但它充其量只是一个startup而已,其成败都难以对美国锂电和电动汽车领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实在Envia事件里,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GM才是真正的输家。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GM与Envia之间的商业合作,就会发现,GM在项目管理和锂电技术方面,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GM多次向Envia抱怨,其电池进展严重影响了Volta电动车的项目进度,可见,GM事实上是把Envia电池作为Volt动力电池唯一选择。我们暂且不谈Envia的电池还只是处在“prototype”的原型电池阶段,就是很成熟的量产型电池,汽车公司一般都会再跟第二家电池供应商签订一份备份协议,作为电池主供应商在遭受“不可预测或者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的意外情况下,而无法及时供货的对策。仅仅从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角度而言,笔者对GM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

其次,我们从Steve LeVine的报道可以清楚的看到,GM是在与Envia签订了正式合同之后,才测试发现Envia电池数据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跟Envia签订合同之前,GM自己并没有检测过Envia电池性能,仅仅凭借Envia在Arpa-E的项目一纸标书,就同Envia签署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合同。其实,只要对锂电材料或者电芯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Envia的LMRNMC/Si-C高能电池仅仅只是原型电池而已,离设计定型并规模化量产还有很远的距离。

以笔者跟日本同行打交道的经验,在考察一种新型电池的时候,日本人除了自己测试以外,还会同时委托两三家独立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只有这些数据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合作。将一款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原型电池,在自己都未曾实测的情况下,就贸然切入到整车项目当中,这除了说明GM电动汽车团队根本就没有懂行的锂电专家以外,笔者实在是想不出GM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一个国际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团队,居然没有一个真正的锂电专家,在笔者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当然,以上都是笔者从纯技术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非典型”的可能性,那就是GM的某些人跟Envia存在见不得光的利益输送。如果这个可能成立的话,那么GM在明知道自己被Envia欺骗以后,选择了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而不是对簿公堂追回400万美元款项,那么这一切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笔者就Envia事件曾经跟一位律师朋友讨论过,他认为,GM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款项是板上钉钉的,因为Envia对GM已经构成了商业欺诈。其实,在GM撤销与Envia合同之后,GM的VP和投资部的主管Lauckner和前Arpa-E项目主管Mayumdar仍旧担任Envia的董事,这多少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笔者在Envia的朋友透露,“Envia的水很深,Kapadia被炒了鱿鱼之后才算整明白了”。

透过Envia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志大才疏、外强中干的GM。GM才是Envia事件最大的输家,而且是在全世界的主流汽车厂商面前输得连裤衩都不剩。

5.警惕美国锂电startup来华忽悠

在硅谷的发展历程中,风险投资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促进和激励了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在IT、生物科技和电子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不见得就一定适用于电池领域。化学电源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学科,如果从1868年Leclanche干电池的工业化生产开始算起,电池工业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回顾化学电源在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电池工业界其实仅仅只经历了两次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革命,分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燃料电池实用化,和九十年代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

锂电产业是一个资本加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属于典型的实体经济范畴,所以,锂电领域内具有产业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仍然是很缓慢的,远远落后于人们预期。比如,锂电产业化已经二十多年了,LCO和石墨材料仍然占据超过50%和99%的正极和负极的市场份额,锂电基本生产工艺跟20年前仍然差别不大。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可以观察到,不管是在传统产业领域,还是在高科技方面,技术和产能都日益向少数大公司高度集中。这一现象在锂电材料和电池生产领域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Umicore,Nichia,L&F和TodaKogyo这四家公司就占据了全球近四成的正极市场份额,日立化成、BTR和日本碳素三家公司蚕食了全球六成负极市场,电芯方面Samsung SDI,LG,SONY和Panasonic这四个大厂的产量就占据了全球70%的份额。市场、技术和知识产权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手里,这种“马太效应”使得新入行的startup很难或者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翻身的可能,这正是IT和实体经济一个很大的区别。

最近数十年,由于全球新能源研究的再次兴起,美国成立了很多电池相关的风投小公司。这些startup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海岸加州硅谷一带和东海岸波士顿附近,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多达上百家。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锂电startup,有Envia,Ambri,ImprintEnergy,Alveo Energy,SilaNanotechnologies,Boulder Ionics,PrietoBattery,Sakti3,Xilectric,Amprius,LeydenEnergy,California Lithium Battery,PolyPuls等等。这些锂电startup里基本上都有华人技术骨干,比如在Envia里就有六个中国博士。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笔者对任何新技术都是持开放态度。笔者这些年一直在锂电研发和生产一线,接触了不少这样的startup和它们的“革命性”电池技术。实事求是而言,这些所谓的新技术大部分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或者idea而已,所谓的电池技术“突破性”进展,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记者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报道。受制于美国锂电产业非常薄弱的现实,这些锂电startup几乎都把开拓中国市场当作主要目标之一。

笔者已经注意到,近几年美国锂电公司越来越频繁地亮相国内各种锂电技术会议和商业展览,比如华南锂电论坛(CIBF)最近这两届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美国锂电公司参加,结果反倒是国际学术大牛都不怎么来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充分利用其华人员工熟悉中国国情和商业运作模式,来华推销美国“革命性”新型电池技术,或者公关中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项目,才是这些美国锂电公司的真正目的。这次Envia事件,事实上充分暴露了美国锂电和电动汽车界好高骛远、金玉其外的“半吊子”真实面目。同日韩锂电界脚踏实地的务实风格相比,美国绝对不是中国在锂电和电动汽车方面可以学习的好榜样。

磷酸铁锂的世纪泡沫才刚刚破灭,春节前夕,A123又传出将要被二次转手的传闻。笔者希望,国内锂电同仁能够从Envia事件中管中窥豹,从而对美国锂电和电动汽车的真实状况有所认识和思考。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