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绩效审计的思考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3-1004724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2 11:16: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层审计机关推进绩效审计的思考

开展绩效审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国家审计署和江苏省审计厅在今后几年的审计工作规划中,均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基层审计机关也要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扎实推进绩效审计。

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来看,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不

够”。一是审计力量人手不够足。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大多只有二十个左右,而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审计业务人员只有十几个。当前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工作面广量大,审计工作任务多,压力大。目前任务重、人手少是基层审计机关共同面对的尖锐矛盾。虽然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这一矛盾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困扰着基层审计机关。要开展比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为复杂的绩效审计,必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不够强。现有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毕业,而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在现有审计人员中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人员多,而具有经过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工作阅历的人员少。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又一大制约因素。三是审计评价的指标标准不够明。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单位管理的全过程,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既无可遵循的相关准则,也无可参照的专业方法,缺少绩效审计所需的各类非财务指标。要制定适用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需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

针对存在的上述制约因素,基层审计机关除了应该通过合理调配审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强化考核激励等方法,为开展绩效审计积极创造条件外,还要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区分阶段。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急于求成,要分阶段稳步推进。现阶段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审计人员素质来看,难以全面的开展效益审计。基层审计机关要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来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现阶段要围绕财政支出领域进行探索,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即政府行政成本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效益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

二要选好项目。认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所选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自身一定要有能力胜任。根据现阶段的特点,推进绩效审计,一方面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开展“独立型”的绩效审计,注意选择资金量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项目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项目一定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相关,审计后的成果可以及时利用。

三要编好方案。要根据确定的审计对象,在充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审计方案。独立型绩效审计方案主要包括具体绩效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内容、评价标准依据及具体取得方式。结合型绩效审计方案除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外,应就选定绩效评价的方面作出细化规定,包括评价重点内容、评价标准依据、取得方式等,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

四要科学评价。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和核心,审计评价应当坚持依法评价,用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行业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作为评价尺度,力求用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观念公正地作出评价。审计评价的重点是项目或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在审计评价中,要做到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效益与公平相结合。

第二篇:深入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有人把审计部门比喻为政府经济监督的“眼睛”,只有这双“眼睛”一尘不染, 才能依法履行各项监督职责,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审计廉政文化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廉洁从审”的理念引入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是基层审计人员清澈“双眼”的廉洁之水。

一、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何谓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廉洁的政治文化,廉洁的社会文化,廉洁的职业文化和廉洁的组织文化。审计廉政文化正是一种廉洁的职业文化,其作用在于引导审计人员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推动审计人员廉洁从审。

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的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良好风气,严格遵守审计廉政纪律和“八不准”规定,努力形成“廉洁从审”的理念和行动的文化动力。与其他防腐措施相比,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可能更为广泛、更为深入、更为持久。首先,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本质上符合现代审计事业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新形势下实现审计转型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广大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共同利益。其次,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为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产品,发挥了传播廉政理念、陶冶道德情操的独特作用。再次,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在目的指向上,既注重教育广大审计人员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又注重引导审计人员自觉遵守“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的职业道德,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审计氛围。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让审计廉政文化根植于基层审计人员的心中,贯穿于基层审计执法的全过程,我们的审计水平才会有新进展,我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新跨越,我们的队伍形象才会有新提升,我们的经济监督才更能让党委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信服。

二、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基层审计廉政文化作为审计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防微杜渐、有效促廉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基层各级审计机关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一是抓教育,逐步营造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基层审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现代科学技术和审计专业知识教育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专题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党章》,《公务员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实施纲要》,增强了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的意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对修改后《审计法》及即将颁布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了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少基层审计部门还开展了以“冬训”为主要形式的业务知识学习,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审计理论考评,审计业务竞赛等,不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抓制度,确保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基层审计部门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机制完善、保障完备的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制度。基层审计部门先后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岗位职责,并签订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局长至普通审计工作人员的纵向责任约束网络。强化了廉政目标考核制,实施了廉政考核一票否决制,将廉政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长远培养发展的一个硬性指标。一些基层审计部门还制定了审计监督员制度,加强对审计部门的社会监督,提高审计干部“审、帮、促”的服务水平,促进审计部门作风和廉政建设。三是抓韵味,使审计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基层的审计部门积极开展以“征”、“读”、“唱”、“讲”、“传”、“树”等多种方式的审计廉政文化活动,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横向发展。通过集中收看廉政电教片、宣传反腐倡廉的最新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参与并观看“审计人廉政之歌”演讲比赛、“廉政之歌”歌咏比赛以及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征文等一系列活动,让审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树立“廉洁从审”的理念。一些审计单位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一位审计干部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社区,真实了解农村贫困户、下岗职工、困难群体的现实状况,促使我们的审计人员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寓“思廉”于“结贫”之中。

当然,我们在看到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跳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与实践的误区,不了解审计廉政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仍然认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搞一

些文化活动,或者仅仅是喊一些响亮的口号代替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等等。二是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计划缺乏周密性,如在业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节安排知识竞赛、心得交流或文艺汇演,结果既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又因为缺少必要的准备时间而削弱了活动效果。三是部分基层审计机关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情况,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做法,结果往往是与实际需求相差太

远,让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四是过分看高了审计廉政文化的作用,在领导讲话、媒体宣传、工作总结中往往把审计廉政文化的作用任意拔高,好像只要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好了,审计人员就都廉洁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反腐倡廉的其他重要工作。

三、推进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加快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一)实现“三个转变”,深入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即“官本思想”要转为“民本思想”。基层审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才能使我们的基层审计工作真正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做贡献,为群众谋利益。

二要转变思维模式,即“监督思维”要转为“服务思维”。基层审计部门一方面要从微观上深刻查证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提高被监督对象发展能力和后劲服务;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纳入制度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建议和措施,为经济建设把脉和服务。这样,才能变监督为服务,真正体现基层审计部门工作的价值。

三要转变行政方式,即“随意行政”要转为“依法行政”。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来,审计法律制度建设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各级基层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审计规范,依法审计,逐步克服和消除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做到从审计程序到审计实施过程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坚持“多管齐下”,全面加快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

新时期,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基层审计部门要不断采取新措施,利用新载体,进一步深化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

1、坚持外部教育引导、自我修养提升并举,强化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外双修。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经常的、反复的、正面的、反面的摆事实、讲道理,并辅之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廉政意识,使之脑海中时刻绷紧那根弦。其次是提升自我修养,要引导基层的审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读书学习,认真总结体验感悟,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原则,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如此内外双修,定能结出建设的硕果。

2、坚持抓制度完善、抓制度落实并进,注重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求真务实。

审计廉政文化建设要适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在制度完善方面,第一,要完善决策制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保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第二,要细化约束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审计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审计过程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第三,要细化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资金、物资和人员的管理,做到内部管理目标明确,有章可循,确保“管好人,理好财、用好物”。第四,要完善责任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权责到位的考评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入手,客观评价职责和工作成效。在制度落实方面,要善于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确保制度良好的运行;要善于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审计人员遵章守制;要善于发挥专职督查的作用,并将有关结果公布于众;要善于发挥奖惩的激励作用,形成正确的制度导向。

3、坚持作风纪律建设、日常管理监督并重,务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规范高效。

加强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转变审计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这就要求基层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六戒”:一是戒攀比,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二是戒骄横,要尊重别人,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诚恳对人,以理服人;三是戒自满,要看到差距和不足,增强争先进位意识和勇创一流的决心;四是戒飘浮,对待审计工作要认真细致、扎实务实,始终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五是戒浮躁,要结合实际潜心研究遇到的问题,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作用;六是戒畏难,要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压力、面对问题,千方百计、保质保量地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基层的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审计工作“八不准”纪律,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把勤政廉洁、客观公正的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公正审计、廉洁审计、阳光审计。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基层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地基层审计部门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审计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统一部署,狠抓落实。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确保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工作能够得到合理安排。必要时,也可以成立建设小组,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交流,形成合力。各基层审计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基层审计廉政文化的建设之路。通过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拓展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整合资源,扩大基层审计廉政文化的影响面;有利于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建成一座属于基层审计人员的“沟通”之桥,让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入肺、入脾……

3、着眼长远,健全机制。实践证明,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没有必要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是不行的。要建立责任机制,把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落实到有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督查机制,完善工作汇报、任务督查、调研检查、情况交流等制度,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推广经验。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先进,帮助后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地开展。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年终审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总之,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基层的审计部门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历史精华,把握时代特征,建设具有基层特色的审计廉政文化。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规范融入审计廉政文化之中,不断丰富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内涵,谋求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促进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使我们基层审计廉政文化始终体现时代特征。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高素质基层审计队伍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坚强的文化保障。

第三篇:浅议基层审计机关建设

一、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审计法》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并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

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机关的这种领导体制,通常被称为“双重领导”。要完整把握《审计法》关于“双重领导”规定的内涵,应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监督的内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这是审计职能的“基点”;二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是审计成效的“考问”。

基层(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该正确定位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把“基点”摆正,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基层审计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内审,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对涉及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事项实施审计监督,代表政府进行“问责”。审计人员在政府要求预防就是“防疫员”,政府要求灭火就是“消防员”,政府要求开刀就是“外科医生”。正因为如此,对审计成效的“考问”,应当以本级政府为主,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到位,就是较好地完成了审计职责。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领导,应侧重在业务规范、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质量监控;上级审计机关安排基层审计机关的对本辖区内非属单位的“授权审计”和对辖区外的“交叉审计”,均应视为上级审计机关的行政行为,其行政结果和行政成本均应由上级审计机关承担。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存在着眼睛向上要项目的误区,片面地认为中央、省属单位资金量大,违纪违规问题处理起来不受地方领导干预,处罚款项收缴相对比较容易,单纯地把审计项目当作“创收”工具。这种脱离服务大局只考虑收缴的做法,忽视了审计监督的本质和职能作用,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正常开展工作和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加以纠正。

二、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量之大,超乎想象。以**市所辖8县(市、区)审计机关为例,202_,76个审计业务干部全年完成453个审计项目,人均达6个(同期市局人均审计项目2个,省厅不足1个),即使按每个审计组最少2个人计算,每个审计干部全年平均最少要参加12个审计项目组的审计工作,少数审计机关人均要参加20个以上项目的审计。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审计干部身心疲惫,忙于应付,难以打造出审计“精品”,更顾不上审计成果的开发后续,这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长期难以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基层公务员普遍超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且一时难以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当采取“精减计划,科学调度,分类运作,滚动实施,永续责任”的方法,改进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

精减计划,就是要在对被审计对象全面摸底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项目,从数量上尽量减少一般性审计项目,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考虑到审计覆盖面的问题,可以安排对一般单位每进行一次“审计走访”,发现问题苗头,再安排审计。

科学调度,就是要根据当前审计对象的变化趋势,改变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分工过细状况,不再区分专业审计科室,全部改为综合性业务科室,只是个人在审计业务上有所侧重。同时,将审计项目在所有科室之间统一调配,审计组长竞争上岗后再调配审计组成员。这样,既集中了审计力量,又有利于锻炼队伍,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干部长期单一从事某些领域审计,产生“感情懈怠”。

分类运作,就是对已经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审计。对上级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应尽量减少)和财政同级审等重大审计项目,应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所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要求实施,对一些经常性审计项目和政府交办的突击性审计项目,可以普遍采取简易审计程序。在简易审计程序实施中,除了审计通知、重要事项和问题的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法定程序外,其他审计规范可以从简,时限可以缩短,甚至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以用类似“审计意见书”的文书代替,只下达给被审计单位,不再对外公布。

滚动实施,是基层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运作模式。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个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长一人留下负责底稿整理和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组成员立即与其他人员组成新的审计组,投入新的项目审计。审计项目实施时采取人员滚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困扰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不足的“瓶颈”。

永续责任,是基于在滚动实施的审计模式下,业务科室分工交叉,审计组成员随时打乱,而审计组长自始至终要参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有必须要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永续责任。基层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经常参加审计,科室负责人可能参加其他审计组的审计,复核人员也很难专职,只有审计组长能够对整个审计项目负主要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永续的,不管这个审计组长工作如何变动,都要负责到底。

三、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建设。近几年来,审计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基层审计机关所关注的敏感而沉重的问题。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人手少,专业干部匮乏,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局为例,现有在职人员50人,其中真正从事审计业务的仅24人,不足50%)。正常公务员补充渠道不可能大量补充,又缺乏向人才市场选拔人才的途径,使得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业务干部具有财政(务)、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要想精通审计业务,必须花功夫学习钻研。但是按照现行干部管理制度和机关领导职数规定,要想达到职务晋升,就要参加“扶贫”、“招商”、“挂职”等行政性工作,单纯从事审计业务,很难有晋升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审计业务干部的积极性。近年来,基层审计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惰性和懈怠问题,应引起重视。

针对基层审计队伍建设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应加以研究和推广。

首先,要给审计队伍补充活力。可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给基层审计机关增加聘任制人员编制,用以从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专业审计人才中选拔聘用审计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给基层审计机关补充活力。等到审计机关公务员出现空缺时,再从聘任制人员中补充,进入公务员队伍。

其次,建议尽快实行双重审计职务分类制度。考虑审计部门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有关部门应研究让审计干部率先在公务员队伍中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审计人员加以聘任,并和薪金挂钩,实行职务和级别双轨制,给予业务技术水平较高、资历较老、表现较好但因领导职数限制而无法晋升的审计干部相应的待遇,保持审计业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调动基层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再次,要改进在职审计干部的业务教育方式。除了目前采取的经常性业务学习外,还应安排审计业务干部在三年左右的周期内,轮流到审计院校或审计署培训中心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进修,更新审计理念,吸纳新的审计知识,掌握新的审计业务技能,更好地为审计事业服务。

第四篇: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析

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探析

作者简介:

林忠华高级经济师,上海市审计局总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

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是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家审计机关致力于开展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值得正在探索绩效审计的我国审计机关学习借鉴。

一、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概况

(一)美国审计署

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帮助政府进行角色调整、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如今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开展比例已达到85%。美国审计署通过关注联邦政府各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行,不断对各相关部门及政策工具进行评估,服务国会和美国民众,成为美国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202_财政,美国审计署发布了709份报告,提出了1430项建议,全年审计工作为联邦政府产生可量化的经济效益达515亿美元,提出的审计建议有80%被国会和被审计单位采纳。随着治理全球化,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更加关注国家政策措施的全球和区域风险,绩效审计报告内容也随之扩展到众多非传统领域,其中国土安全、老兵事务、国际事务等审计业务增长幅度较大。

1.绩效审计职责。根据美国现行法律,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法定职责包括:一是对联邦政府履责情况和绩效进行审查评估,并向国会提交审计报告或发表证词,包括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绩效状况、重大政策实施状况及效果、重大决策事项等。二是对联邦现行重大外交、军事、财政、金融和商业政策进行跟踪审计,评估政策执行、政策本身的有效性并提出完善建议。三是对联邦机构和投资项目(包括接受联邦资金资助的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帮助改进管理,提高绩效。

2.绩效审计特点。一是绩效审计战略目标与国家治理目标的内在一致性。美国审计署的绩效审计紧紧围绕美国国家治理目标开展工作,顺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扩大关注角度。美国审计署制定六年战略规划,且每四年更新一次。以202_至202_年战略规划为例,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战略目标分别是帮助国会和政府应对金融安全问题、本土安全威胁和全球化挑战,帮助政府进行角色转换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二是开展政府职能“重复、交叉与分割”审计。202_年,美国审计署针对联邦政府巨大的债务赤字导致政府财政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审计调查结合例行的审计工作,确定了联邦政府部门职能中不必要或潜在的重复和交叉事项,找到了存在职能分割的项目和领域,提出了解决措施,进而节约了行政成本。三是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美国审计署采用综合评价法、结构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审计方法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其中前瞻性分析审计是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实务中的重要方法。前瞻性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政府如何做好对未来需求、成本和结果的预测,以更好地为国会决策提供服务。

3.绩效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所涉及的被审计部门和机构可以分成行政部门、独立机构、司法机构、立法机构、国际组织、特殊领土六类。美国审计署网站显示,其累计发布的5.2万余份审计报告中,涉及行政部门的报告最多,达3万余份;其次是独立机构,将近1万份。绩效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专题非常广泛,包括审计与财务管理、预算与支出、经济发展、教育、就业、能源、金融市场与制度等30余个。涉及最多的专题是审计与财务管理9700余份,其次是政府运营8100余份。在发布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一部分被称为“证词”,是美国审计署根据国会有关委员会的要求提供的,为该委员会职责范围的事项提供证据支持。202_财政,美国审计署向国会提交了67份证词。202_财政,美国审计署在国会有关委员会会议之前作证159次。

(二)英国审计署

英国审计署每年完成约60个单独的绩效审计项目,财务审计项目也均包含了绩效审计的内容。绩效审计范围涉及国防、交通、教育、环境、养老、卫生、文化、法律、财政、农业等众多领域,主要关注政府的项目、方案和举措是如何实施的;改进财政管理和财政报告;信息的更好利用;确保公共服务的有效开支。审计报告内容包含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议。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202_-202_财政,英国审计署共发布了66份绩效审计报告和4份关注本地公共服务的研究报告,为英国增加各项收益或节约各项费用合计约11亿英镑。

1.绩效审计计划的重点。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计划的重点每年都有变化,以反映主要领域工作重点的变化。目前,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工作重点:一是降低成本。审查政府机构如何制订并具体执行结构化缩减开支的计划。二是责任。关注政府改组的影响,以及责任交付新模式的运转情况。三是地方一级的服务提供。研究整个服务提供系统,或关注地方一级的融资渠道以及实施和管理方法。四是跨政府问题。关注跨政府或多个政府机构,从中提炼成功的做法。五是解决主要经济挑战。定期审查政府为改善当前经济状况而实施的主要行动。英国审计署对议会负责,执行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就财政收支、资源管理等政策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供独立信息。为维护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英国审计署不对政策目标的自身优劣进行评价。

2.绩效审计模式及主要方法。一是收集审计证据。常用的证据收集方法可分为定量法和定性法两类。定量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法等;定性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文档和实物证据法等。二是分析审计证据。常用的证据分析方法可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两类。定量分析法包括:初步分析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检验法、数据关联分析法等。定量分析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数学和统计分析,检查定量数据的偏差、异常、极端值、信息丢失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剖析数据探测信息所蕴含的模式、趋势和联系。定性分析法包括:编码和抽象法、数据矩阵法、序时分析法、频率计算法等。三是得出审计结论。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经常采用“碰头会”的方法,即审计人员向审计组全体成员讲解审计的结果,将审计报告与审计证据联系起来,避免得出有失偏颇的审计结论。

3.绩效审计标准和跟踪检查。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并不自己制定绩效审计标准,而是借助历史数据、各行业主管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社会权威质量评估机构评判标准,以及审计部门以往的审计资料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确保绩效审计中引用的数据、标准、指标、评价结果既能被社会各界接受,又能对政府各部门的绩效管理产生切实的功效。此外,跟踪检查是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保证审计质量、评价审计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该环节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确认审计影响。绩效审计影响分为量化的经济影响、量化的非经济影响和质的影响三类。二是实施建设性的事后监督工作。事后监督采用新闻媒体报道、外部监督、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组复核四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报告质量的评价工作由伦敦经济学院的独立专家组承担。

(三)德国联邦审计院

作为德国最高联邦机构之一的联邦审计院,主要通过财政监督、咨询建议以及自身厉行节约的原则,来确保国家机器运行的合法合理高效。联邦审计院在预算监督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审查预算单位的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经济节约,重点是经济性。联邦审计院一般不评价一项政治决策,而是在审计报告中提供关于事实的信息和数据,在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承担咨询任务,提供决策帮助。联邦审计院承担建议和咨询任务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发生财政方面的错误并提高效用。咨询是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其经济性审计方面的独到之处,重视事前的经济性研究与分析。建议包含如何提高质量以及开源节流的方式。

横向审计是目前德国联邦审计院最受重视并广泛运用的审计形式之一,它是适应经济性审计的开展而出现的。横向审计是就同一审计题目或问题,对许多不同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进行比较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处理办法和建议。横向审计分为三类:部门内部单位间的横向审计;不同部门间的横向审计;不同部门内部单位间的横向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的横向审计,是比较、分析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

(四)法国审计法院

法国审计法院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公共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进行事后审计,审核其准确性、合规性和真实性,以及公共资全的使用效益和公共管理绩效。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有两大目的;一是通过司法裁决或向其他司法机构提诉来纠正违法违规问题;二是通过提出审计建议来促进管理改进和实施改革措施。从审计活动的性质来看,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活动分为司法性审计和非司法性审计两种。司法性审计针对的是公共会计账目,非司法性审计针对的是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

非司法性审计除了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外,最主要的是开展管理审计,即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包含了财务、效益、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审计对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人力、财务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业绩效益及其影响。管理审计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公共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拥有部分资产的合营企业、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企业。管理审计与公共会计账目审计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审计活动。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管理审计通过对企业或机构管理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估,提出整改、优化意见和建议,推动了经济、社会、教育、保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五)加拿大审计署

加拿大法律规定,加拿大审计署的主要目标是:以其特殊的地位,对联邦内阁政府的责任和业绩作出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以强化和完善公共经济责任。从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看,加拿大审计署已由审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变为越来越关注非财务信息,比如审查政府部门的运转是否符合立法规定,重大项目的效益、效率、效果如何等。加拿大审计署按审计目标划分的职责,除了真实性审计和合法性审计这两种传统的财务审计外,另一项职责是开展综合审计(含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署的审计工作,大部分是综合审计,小部分是财务审计。

综合审计是将传统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工作方式来实施审计,是财务鉴证、遵循授权和货币价值的全面审计。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综合审计,内容包括政府组织或职能、活动或项目等的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对公共财产的保护等。但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立项本身的合理性不提出质疑,也不评价政府政策的成就。加拿大审计署要求所有政府规划都制定有效性方面的绩效标尺,并负责对是否存在这些标尺以及这些标尺的适当性进行评价。综合审计的基本特征:一是广泛性,指审计数量、内容和范围具有广泛性。二是协调性,指最大可能地与内部审计机构协调或依靠其工作。三是周期性,指审计报告时间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大小或复杂性来决定,一年一次或多年一次。四是建设性,促进加拿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日趋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综合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即“3E”,指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后来增加了环境审计和公平性审计,把“3E”拓展到了“5E”。

(六)日本审计院

日本审计院(日本会计检查院)作为宪法规定的独立于内阁的机关,担负着“检查国家和法律规定的机关的会计行为,监督其经营管理和会计事务是否真实有效”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引进并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强调绩效审计和政策评估。1997年,日本修订了《审计院法》,在法律上增加了业绩检查的内容,明文规定审计院对正确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进行检查。日本审计院审计内容的重点从正确性及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审计的转移,反映了现代审计的重心开始从微观意义上的会计审计向宏观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的转变。日本审计院正在由过去的单方面审计向多方面审计转型。不过,为了防止介入国会或者内阁的责任领域,日本审计院在进行绩效审计时非常谨慎。在通过审计指出某项政策措施或公共事主缺乏有效性时,日本审计院一般仅仅表明意见,对于如何采取对策作出改善处置,则完全交给内阁主管省、厅。

日本审计院在绩效审计中,努力强化经济性、效率性及有效性的业绩评价型检查,特别是事业项目执行效果的有效性检查,重点是将有效性和经济性作为审计内容。经济性的标准是指机关、企业的实行以及预算的执行能否用最少的费用实施进行,即事务事业以及预算的执行方面是否还有节约费用的空间。效率性的标准是指相同的费用能否取得更大的成果或是和费用对比能取得最大化的成果。有效性的标准是指机关、企业的实行以及预算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实现预期效果。

(七)俄罗斯联邦审计院

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的特色工作是战略审计,一方面是从宏观视角分阶段动态评价国家重点战略规划的可实现性和风险,提出改进战略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动态监督重大战略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揭露问题,促进整改。在开展战略审计中,俄罗斯联邦审计院注重在绩效审计结果和财务审计数据的基础上,关注战略审计目标的相互关系,确保战略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平衡性和综合性。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针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核查,同时也按国家总体目标和计划对财务资源的开支进行核查。

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核实体的经济、效率和业绩情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对以下活动作了规定:劳动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和效率;公共项目的管理、规则、组织、执行、控制情况的效率和业务范围;公共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否按确定的宗旨和目标进行;落实公共事业项目的成本效益;查明阻碍达到所需质量标准和目标的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确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在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时,采用公共资金使用情况和其成本之间的比率来确定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这包括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八)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往往包含在财务审计中进行。绩效审计旨在检查工程、方案、项目、活动等的计划和执行情况,并评价其绩效和效果。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的绩效审计项目通常由总部办公室在考虑其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覆盖范围、影响程度等条件之后予以选择。一般而言,涉及大量支出和覆盖全国活动的主要项目是选择的对象,但是方案的复杂性、内容和执行困难也是影响选择的因素。相对于具有预算限制的全国性方案,在较小地区执行的方案应当被优先选取。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调研、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充分性;项目、计划、方案等的时间安排;关于执行情况和监控的制度和程序;物质成果、财务成果与预期目标的相关性;物资管理和存货管理的相关安排;期中估价结果;范围变化的影响;计划时间表的遵守情况和时间或成本的超支;预计收入的完成情况。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检查系统和结构、检查文件、询问行政人员、基于部门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等。为了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机制,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接受由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瑞典、挪威、南非等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国际同业互查组对于其绩效审计的审查,并对外披露同业互查报告。

(九)南非审计署

目前,随着南非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日益深化,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考评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绩效审计是南非审计署的重要业务之一,南非审计署的价值观坚持绩效导向。根据南非相关法律,公共部门财务官员有义务提交《年初既定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报告》,并接受南非审计署的审查。南非审计署的战略目标中,高度重视政府公共部门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并要求深入分析审计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此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促进公共部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南非审计署强调助力完善会计制度,提高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率。

近几年,南非审计署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年初既定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报告》所含绩效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对照规定的目标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考评。二是重点审查政府采购行为对《政府采购法》的遵从程度,包括采购竞争的公开性和有效性,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及政府采购宏观目标的实现情况。三是重点审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关注其机构人员的配置情况及组织绩效。四是重点审查公共部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关注数据的完整性、系统的安全性与内控的有效性。

二、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对我国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依法审计是现代审计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美国1974年制定了《国会预算与拨款控制法案》,英国1983年出台了《国家审计法》,都对开展绩效审计作出了法律规定。虽然我国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对绩效审计有原则要求,但规定不健全,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为了保障绩效审计的监督权和建议权的充分发挥,我国需要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绩效审计开展提供法制保障。具体途经为:通过修订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或制定专门的政府绩效审计条例,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公告规定等加以明确,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安排作出规定,以确立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二)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

从1972年迄今,美国审计署制定并发布了7版《政府审计准则》。最新版政府审计准则称为202_版政府审计准则,涵盖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舞弊审计等主要审计业务类型。英国审计署为开展绩效审计,颁布了《绩效审计手册》,对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用绩效标准强化审计质量。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缺乏规范化,审计操作难以遵循,审计质量无法考评。我国审计机关应在具体的审计实践操作中,通过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和制定《绩效审计指南》,对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报告格式等予以细化,规范绩效审计的具体业务和质量标准,以保障绩效审计结果公允,促进绩效审计快速发展。

(三)拓展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绩效审计

1993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为美国审计署开展公共政策评价研究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使美国审计署从监管联邦政府部门局部的、具体项目的执行层面,上升到监管国家整体战略计划实施的层面,并为美国审计署公共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今,绩效审计、项目评价和政策分析占到美国审计署工作量的90%以上。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未能完全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必须拓展绩效审计范围,践行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念。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绩效审计是一种宏观、高层次的政府绩效审计。服务理念应当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的指导思想。当前,要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把促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作为审计工作重点,持续跟踪审计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政令畅通,提高政策效用,推动国家治理机制良好运行。

(四)在各个审计领域加大绩效审计力度

外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例如,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和实际运行情况绩效审计;二是大额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绩效审计;三是公共部门日常管理活动情况绩效审计;四是环境保护绩效审计;五是对公众关注的事项绩效审计。我国审计机关要把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在各个审计领域加大绩效审计力度。要开展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持续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促进财政提质增效。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关注财政支出的绩效,促进财政专项资金规范高效使用。要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审计,促进厉行节约和提高行政运行绩效。要加大对民生和资源环保项目的绩效审计力度,深入分析财政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等情况,坚持纵向到底,循着资金流向走,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问效到项目或个人,推动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强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促进提高项目投资绩效。要加强外资运用绩效审计,促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上有共同之处。要以绩效审计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结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升级。

(五)坚持探索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

从世界审计领域的发展趋势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提高政府绩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外国审计机关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有的还制定绩效审计战略规划。例如,美国审计署己将绩效审计计划与国会听证需求相衔接,形合动态耦合机制。相比之下,我国审计机关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独立型绩效审计项目安排甚少。从目前我国审计工作实践来看,独立型绩效审计与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是现实的选择。独立型绩效审计是指专门单独立项开展的绩效审计项目,主要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配置、使用、利用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源的绩效目标设定情况;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其他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独立型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逐步开展独立型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工作走向高端和成熟的标志。我国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工作五年规划和审计项目计划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目标选择,坚持独立型绩效审计和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加大探索独立型绩效审计的比重,不断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推动绩效审计实践向“促进良治”目标发展。

(六)加强政府绩效审计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广,对审计人力资源的结构要求更为复杂。美国审计署员工知识背景包括会计、法律、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德国联邦审计院多数审计人员具有法律背景,同时也雇用商科和经济类毕业生、计算机专家以及建筑、机械、通信、电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程师。同时,绩效审计需要利用多种专业的专家。加拿大审计署每一项综合审计(含绩效审计)都设有一个顾问委员会,由来审计署内外部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洞察力、知识和经验的专家组成,他们通常是所在专业领域的领头人。为了保障政府绩效审计顺利实施,我国审计机关必须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吸收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知识背景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在审计实施之前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对目标审计、内控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专家库、社会中介机构库,优化绩效审计专家聘任和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充实绩效审计力量,提高绩效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审计局

第五篇:绩效审计

引言

202_年7月,审计署终于提出了实现绩效审计(效益审计)的日程表,发布《审计署202_年至202_年审计工作规划》提出,到202_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强调继续“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审计署逐步将绩效审计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先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绩效评价,然后是农业、金融、财政等专业审计领域引入绩效审计评价。

回首我国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是在1991年全国审计会议上,而深圳是我国最先开始深圳是我国最先开始试点绩效审计的城市,全国首例绩效审计案例是由深圳审计局发起。早在202_年时,审计署就开始探索绩效审计路径。时任审计长李金华指出,虽然“审计风暴”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很大荣誉,但是从国家审计理论演进角度来说,中国还是要探索自己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为何绩效审计被采纳并付诸实践呢?因为绩效审计和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侧重点不一样,绩效审计的范围更宽,审计内容更多,审计人员素质成了难题,传统的审计只要求审计人员懂法规、懂财经,进行“查账本”;而绩效审计,是审计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对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制度效率、政府管理效能、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用等情况,涉及金融、投资、环保等各方面。这就有利于建立高效廉洁政府,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更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3E”审计。其中经济性是指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取得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资源;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二)绩效审计的范围

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类:

1.财政性资金支出。主要包括:(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三)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

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有两个,分别是鉴证和评价。绩效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手段同样具有一定的监督的职能,但是监督职能并不是绩效审计的主要职能,这是因为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弊端,而是为了分清责任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鉴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鉴别和证明,证明结果的真实性;评价是对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和质量做出的合理性鉴定与评判。

(四)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的作用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作用也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真实的经济运行过程和单位的真实的情况的基础上的。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1)从时间上看起步较晚

我国首次提出绩效审计这一概念是在1991年的全国审计会议上,而直到202_年,我国审计署才开始探究绩效审计的路径,所以我国的绩效审计从起步上就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一大截。(2)审计人员知识面匮乏

在我国,由于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有相当一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停留在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层面。正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再加之操作过程十分复杂,才导致了我国的绩效审计止步不前。

(3)审计方法上较为落后

目前在绩效审计工作上,国外已经引进了十分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价,比如说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虽说我国也有很多审计人员在对这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仍处于认知阶段,离具体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手段仍比较落后,想要跟得上国际的步伐,仍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

(4)绩效审计的标准比较模糊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有了明确的标准才能保证结果的有效性,然而对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来讲,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让审计工作人员来参照,甚至在我国有一些机构和部门就没有制定出一定绩效审计标准,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缺少明确的标准进行参照,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审计工作人员绩效审计的难度,再加上我国审计人员的能力较外国来比较本来就有一定的差距,而现在审计工作的难度又比外国审计难度大,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绩效审计与外国的绩效审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另外国内大多数政府机构和企事业没有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所能作用的范围,这就导致了许多应当进行绩效审计的经济活动没有被划分到绩效审计工作的范围之内,就表现出当前涉及到绩效审计的项目较少。

(四)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结果,也是审计理论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审计目标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它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需求,影响和制约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审计目标提出调整要求,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变革。同时,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有直接影响,有什么样的审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审计责任。

许多国家把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在:评价并改善政府项目、中央政府和有关机构的运作,为政府和议会提供相关信息,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评价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和政策有关的审计建议。

我国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202_年至202_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提出:到202_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在强调继续“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审计署逐步将绩效审计评价写入审计报告。先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绩效评价,然后是农业、金融、财政等专业审计领域引入绩效审计评价。审计署在“规划”中指出:要用5年时间建立起中国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具体的路径:202_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2_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2_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五)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1.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

高效廉洁的政府,是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今天,在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如果能对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审计监督,那么,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就会少一些,经济决策就会更准确,国家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少,社会效益也会大大提高。目前在公共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不重视经济效益,不算经济账,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使政府的效能下降,并为某些腐败分子提供了方便。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监督政府工作的效益,有利于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2.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需要

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范围已大大扩展。我国人口众多,国家公共开支的成倍增长和公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经济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政府的生长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机会愈来愈受限制。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我们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是如若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这种高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宝贵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某种挥霍,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考评应该定位在投资绩效上。投资不仅包括经济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绩效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安定、民众的凝聚力等。

3.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需要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钱,为人民办事。在民主社会,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各项资源,并使各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尽快开展绩效审计,是维护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有力措施。

二、与国外绩效审计的比较

(一)从概念上来讲绩效审计,西方各国叫法不尽相同,定义也不单一。

1.英国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叫做物有所值审计或货币价值审计其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2.加拿大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叫做综合审计,其定义为:对政府活动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系统的检查,并对上述政府活动进行效益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议会,以促进加拿大政府活动的透明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德国将绩效审计定义为:主要是指对行政运作的经济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审计 主要目标是鉴别改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方法由机关团体提供有关收益支出与资源管理独立而可靠的信息,以加强政府部门的决策,促使政府部门致力建立通告经济效率与效果以及是否符合其职责的报告程序,确保责任完成 4.澳大利亚称为效率审计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认为绩效审计是 为了对有关业务经营活动处于经济与有效方式的程度进行评价,而对集体或个人履行职能的效益或经营业务进行的情况所做的检查;对集体和个人采取的并用以衡量业务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程序以及程序是否适当,能否使集体或个人足以衡量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与有效的程度所做的检查。

5.美国审计署1994年的政府审计准则中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系统的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 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的评价的目的,以便改善公共责任性,为实施监督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提供信息

6.我国目前没有对绩效审计有统一的定义,有关绩效审计的阐述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1994年通过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意味着推行效益审计(即绩效审计)的开始。二是202_年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2_至202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里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二)从绩效审计的特点来看

1、美国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完善的法律及审计准则体系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依据。美国联邦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审计的法案,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时期政府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准则问题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为规范、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1972年,联邦审计总署发布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此准则经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在202_年完成,已于202_年1月1日实施),被美国各级审计机构和会计理论界所公认,一直延用至今。其次,审计范围涵盖了一切公共资金的使用领域,但就不同的情况划分为两种类型,审计内容各有侧重。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审计长应调查一切有关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情况,并应就其效率和效益问题向国会提出建议。因此,为立法机关服务是联邦审计的出发点所在"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规定绩效审计由两部分构成,即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项目效果审计。

2、瑞典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采用不同的法律制度约束一国的国家审计。地方政府自治是瑞典政府体制的传统,也是瑞典式民主政府制度的特点。与此相适应,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议会,国家审计局和它们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两者适用的法律也不一样,前者适用《瑞典国家审计局法》,而后者适用地方政府审计指导原则。其次,它拥有别具特色的两阶段调查分析法。瑞典国家审计局大量地运用了调查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调查阶段,二是深入调查阶段。这一方法与其建立在职能及任务分析基础之上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如在调查阶段,审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如被审计单位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是否有与目标相适应的业务活动其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有无建立保证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为此,审计师要分别进行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如果在调查阶段发现了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问题,审计师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否则,审计即于调查阶段结束。深入调查阶段的工作一般限于在调查阶段就目标分析。业务活动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而不重复全部事项。

3、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类型与众不同。按照一次审计涉及单位的多少,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分为两种类型,即特定对象绩效审计和跨部门绩效审计。特定对象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运营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执行效果;单位内部是否有足够的程序、措施来推动和保证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的实现;对照历史情况,是否在管理上有所改进和完善。跨部门绩效审计的主要领域是安全领域审计与业务支持程序审计。前者要求审计人员检查涉及全社会的人身、信息和实物安全的有关政策、程序、资源和管理是否合理、有效。后者重点检查基础性的行政管理程序是否能满足财务管理的法律要求,并保证联邦机构正常履行其职责。其次,突出跟踪审计。在绩效审计的整个组织过程中,分为战略计划阶段、初步调查、执行及报告和跟踪审计等阶段。不论具体审计项目的具体程序有何不同,在执行审计程序时,都要考虑审计的影响,通过审计能够带来哪些节约,增加哪些价值,如何更好地传达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

4、中国绩效审计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通过预防、揭露、抵御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但不容置疑的是,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之路并非平坦。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我国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支,目前尚研究不够,由审计署牵头,各地方审计机关参与,组织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审计理论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特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相关问题。确立一个相对主流的观点用以统一绩效审计相关人员的认识,然后再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尤其是在地(市)县这两级地方政府,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不知所措 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还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尝试,这不仅要在整个政府审计界注入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细致地研究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还应在全社会大声疾呼,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当前,在绩效审计的开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体制跟不上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诸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府部门的职权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务活动的公开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低下的问题;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的问题作为绩效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同样也存在缺陷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实质上,现行的审计机关是政府自己在使用公共财产的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一种内部审计。正是这样,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法制观念淡薄,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问题,人为地要求审计机关将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删去。也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管理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也很难保持自己超然脱俗,这正是制约我国审计部门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审计观念跟不上步伐

由于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是社会各界,他们的审计观念还较为落后其次是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再加之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审计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职能不相称;财政、经济活动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完善导致假账盛行;等等。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工作范围跟不上需要

绩效审计,虽然是审计部门近些年来叫得很响喊得很多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但目前从实际工作的操作层面来看,它却有很多方面跟不上来至目前为止,国家除制发了几个企业效绩评价方面的标准规定之外,对其他方面的绩效审计,特别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展开 同时从当前的审计实践来看,绩效审计范围相当窄小,远远跟不上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如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本来这些部门过日子就感紧巴巴的,基本上没有开展绩效审计,也没法开展绩效审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国退民进,企业的绩效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财政审计,当前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真实性和合法性上,拨出去的资金在支出方面只要合规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效益如何,则基本不去管它了。这样一来,政府审计部门也感到十分为难,有种无处伸开手脚的感觉。

(四)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

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是有区别的审计绩效审计属于专业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审计,其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其难度与要求更加不同因此,它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要求,其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还远远不相适应虽然现有审计人员中的审计师实务知识比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公共管理 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现有的审计人员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有能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的业绩,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这些方面,现有的审计人员是无法应对的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四、加强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它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政府及各隶属部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及评价;它是对政府部门事中 事后经济行为的监督评价,能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政府科学管理提高绩效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当今政府的管理现状来看,绩效审计已经到了非开展不可的程度 正是这样,不能以原有的工作方式和知识结构来思考绩效审计,而应在现有的审计环境 审计条件审计手段的平台上来研究绩效审计,来构造绩效审计

(一)加大宣传力度,给绩效审计以氛围

绩效审计,它即将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之所决定因此,大力加强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较大层面上的人,至少是科以上干部树立绩效审计的观念,了解绩效审计的意义,认识绩效审计的作用,绩效审计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召开会议,报告绩效审计;开班办学辅导绩效审计;利用媒体,宣传绩效审计;等等 通过宣传,形成良好的绩效审计氛围,让绩效审计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让绩效审计的先进事业顺利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给绩效审计以阵地

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理顺政府关系,优化政府结构,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的状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才能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督机制向完善的公共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解决当前绩效审计无从下手 无法下手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的体制改革不仅能促使公共财产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会更加重视制约绩效审计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更加注意解决绩效审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合理的政府体制,能使政府的效能提高,能产生辉煌的成效,也有益于审计部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效益性效率性的审计这样,政府绩效审计就会得到全面的重视,得到深入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法规,给绩效审计以武器

法律法规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关键性的问题,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开展审计业务的基本武器只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目前,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还没有摆脱传统习惯和传统定式的制约,大都用传统审计来开展绩效审计,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使得绩效审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在政府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 操作性比较强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只有把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评价等作出法律条例方面的规定,绩效审计才能有效地进行特别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这是审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问题 评价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名领导的公平程度,取决于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程度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在绩效审计方面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以进一步明确绩效审计的要求有了一些基本性的法律法规和操作层面上的制度,并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绩效审计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注重业务培训,给绩效审计以骁将

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做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除了要有做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公共管理学 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中大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各级审计机关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强化教育;国家审计署应组织编写绩效审计的教材,通过网络,面向全体审计人员传道授业,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能力审计战线有了这样一批骁将勇士,绩效审计的事业就会兴旺,绩效审计的明天就会辉煌。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绩效审计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