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机制加强组织
扎实做好外来人口维稳工作
新碶街道向家村
新碶街道向家村位于岩河以西,松花江路以东,南到恒山路,北与邻备碶村。总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1527人。随着北仑区开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员到北仑务工、经商。向家村作为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目前外来暂住人员约9000余人。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多变,给农村的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针对这种情况,新碶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流动人员管理的新模式。在向家村成立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维权‛为宗旨的‚新向家人‛管理委员会,并相继成立了‚新向家人‛党支部和‚新向家人‛妇女工作站。这种‚以外管外‛的管理模式,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让外来人员来参与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外来民工权益、计划生育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的解决,让他们真正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之中,共同维护农村社会的平安与稳定。四年来,‚新向家人‛管理委员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在农村综合治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新向家人‛管理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村与外来人口代表紧密结合的维稳工作领导和组织体系。为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村支持和鼓励新向家人实行自治管理,2006年6月,成立‚新 1
向家人‛管理委员会,设委员4名,外来流动人员代表28名,均由村内的全体外来人员投票选举产生,在外来人员中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力,如彭道盛、张化领、朱宗舞等。其次,为加强对外管委工作的领导,我村于06年8月份成立了‚新向家人‛党支部,把村内53名流动党员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带领外来人员,扎实领导外管委围绕党的政策方针和街道、村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再次,在班子配备上,外管委主任由村主任支安明兼任,‚新向家人‛党支部书记由村治保主任李良康同志兼任,通过交叉兼职,确保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外来流动人口工作的领导地位,同时实现村班子与外来流动人口代表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为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工作要求,相继制定完善了《代表会议制度》、《自治章程》及《管委会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
二、建立健全纵横交错的维稳工作力量和工作机制。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铺设工作网络。成立了‚新向家人‛维稳信访领导工作小组,由‚新向家人‛党支部书记李良康任组长,由村主任和‚新向家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部门要求,总体部署村里的维稳信访工作,同时,以外来流动党员为主体,组织了一支基层信访维稳队伍。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制度。外来人口维稳信访工作实行区域包干联系制度,即按照地域划分,每个区域确定相应信访维稳人员,负责对自己包干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排查、登记、作证、信息管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其次建立信访信息报送制度,一旦发现不稳定的苗头,及时向信访维稳领导工作小组汇报;再次完善工作例
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综治维稳会议,分析不稳定因素情况,并讨论解决。三是努力提高工作专业化程度。我村设立法律咨询办公室,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杨安成律师对重大法律事件提供咨询意见,返聘曾担任法律工作者的村老书记陈全良同志担任法律调解员,从事专职纠纷调解工作。
这几年来,‚新向家人‛维稳信访领导小组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法律咨询。针对外来流动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新向家人‛维稳信访工作组设臵了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为新向家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4年来共为‚新向家人‛义务提供法律咨询150多起。二是纠纷调解。积极发挥维稳信访领导小组在新向家人之间、新老向家人之间、新向家人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年来,‚新向家人‛维稳信访领导小组调解新老向家人矛盾40多起,‚新向家人‛的矛盾60多起。三是维权服务。‚新向家人‛维稳信访领导小组以维护新向家人的权益,为新向家人讲话,化解社会矛盾为宗旨开展维权服务工作。
三、建立健全服务与教育并存的维稳工作推动机制。
管理委员会除了在维稳信访发挥积极作用外,还积极做好对‚新向家人‛教育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生活上、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加强对他们技能培训、素质教育。从源头上控制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一是做好计生工作。2010年5月16日,我村召开了‚新向家人‛计生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新向家人‛计生协会理事,成立了北仑区内第一个村级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相信将来在‚新向家人‛计生协会的管理与服务下,我村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同时也对创造我村整体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月17日,省市计生协会领导来我村对基层协会工作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各位领导对‚新向家人‛计生协会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表示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二是做好服务工作。我村从权益保障、帮困扶贫、就业信息入手,满足新向家人各类需求,通过各类送温暖活动,让‚新向家人‛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通过新向家人志愿者服务活动,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北仑新生活;通过新老向家人联谊会,拉近新老居民之间的感情,消除隔阂,稳定社会;通过提供就业信息,促进400多人就业。三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新向家人思想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我村指导外管委积极开展 ‚三不忘‛(即:外出不忘党员身份、再忙不忘计划生育、致富不忘第二故乡)、再就业、实用技术、法律政策、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各种教育培训活动。4年来坚持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的流动人口培训。四是做好体育文化工作。2010年7月3日、4日,由新碶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向家村新向家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新碶街道向家村2010年‚新向家人和谐杯‛篮球邀请赛’在向家村篮球场举行。本次邀请赛邀请到了芙蓉社区、高塘社区、迎春社区、芝兰社区、百合社区、玉兰社区等6支社区篮球队以及沿海村和向家村2支村级篮球队。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球员们赛出水平,赛出风格。本次邀请赛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我的一点体会是,随着北仑的开发开放,外来人口日益增多,通
过长期系统的工作,始终坚持自治管理与政府服务相结合,从这个群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提供人性化的教育引导、服务管理,推动使他们真正融入本地生活,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篇:2010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情况工作汇报
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情况的汇报
昆山市卫生局 2010年12月26日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市,既给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质量,为保障流动人口身心健康作出了新贡献,现将今年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新昆山人”的健康服务工作,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新昆山人”的健康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同时,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建立了“关爱新昆山人健康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了人员到位、职责明晰,确保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工作举措,提供规范服务
1.建立绿卡服务。为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我们创新工作举措,于99年推出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绿卡”服务。今年,我们在此基础上,成立绿卡服务中心,更好地为在昆投资的外商提供优质快速的医疗保健服务。2.实施母婴阳光工程。2009年6月,我局制定下发了“六免三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昆山市母婴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实施母婴阳光工程。具体包括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母婴健康咨询、免费产前筛查、免费儿童系统保健、免费儿童计划免疫、免费特困人群妇女病普查,关怀妇女、关怀儿童、关怀特殊人群。其中为昆山外来妇女儿童提供免费孕前保健、围产保健、产褥期保健、育儿知识等公益短信、“世代服务网”咨询等母婴健康咨询活动;为外来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筛查;为外来0—3岁儿童免费提供9次体格检查和评价、6次神经行为测定、4次贫血监测和4次视力筛查;为7岁以下外来儿童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11种疫苗的全程接种;为外来贫困孕产妇提供限价3次产前检查、限价平产住院分娩或应急性剖宫产;为外来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应急医疗救助。
2010年,我市共完成免费婚前医学检查13596例,孕妇建册24255例,母婴健康咨询“母婴宝”开通18363人,产前检查98944人次,产前筛查14497人,免费艾滋病筛查20215例,限价定点检查53人,限价定点分娩206人,产后访视与检查42247人次,特困人群妇女病普查2570人,全市3岁以内儿童免费建册11043例,体检62659人次,其中神经行为测定45763人次,贫血检测24452人次,视力筛查17336人。出生新生儿13264 例,均由分娩医院在产妇围产册上粘贴儿童检查免费标签和发放《昆山市母婴阳光工程免费券》,并指导到就近服务点进行免费儿童保健检查,新生儿听力筛查12539例,足跟血筛查12660例,危重贫困母婴应急救助39例,7岁以下外来儿童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11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
3.实施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管理项目。为切实提高本市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我市实施了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管理项目,为本市范围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结核病控制服务。一是为初诊病人提供60元、为随访病人提供250元的免费检查。二是为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提供激励机制。对所有确诊的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发放交通补助费,补助标准为:每次服药2元,预计新涂阳和涂阴病人180元,复治涂阳病人240元。为涂阳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提供误餐补助,补助标准是:每月96元,按月发放。三是对所有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上门督导服务。
1—11月,全市共发现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270例,其中初治涂阳252例,完成任务的96.43%和120.00%;发现涂阴肺结核病人251例,完成任务94.01%。登记肺结核病人537例,系统管理病人为517例,系统管理率96.28%,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88.05%。1—10月,转诊率100%,追踪率100%,追踪到位率96.69%,总体到位率为98.94%,密切接触者调查率97.21%。2009年10月—2010年9月,发现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病例429例,已为327例流动人口发放了交通补助费,为165例病人发放了营养补助费。
三、理清工作思路,做好工作规划
“新昆山人”的健康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针对“新昆山人”的特点,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部门协作。按照苏州市的统一安排,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相关知识,提高昆山人与“新昆山人”的防病意识,主动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全面掌握相关资料和情况,认真实施好此项工作。
二是发挥社区作用,构建管理网络。我们将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向社区、熟悉社区的优势,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将“新昆山人”健康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建立登记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人员的建档制度,做好慢病、传染病、重大突发疾病的干预工作。
三是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针对我市大量“新昆山人”在外企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合理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为他们提供适时、方便、有效、优质的服务。
第三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蔡甸区司法局深入推进人民调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蔡甸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这一主线,以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为重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努力拓宽调解覆盖面,提高调解水平。1至7月份,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 1760件,调处成功1755件,调解成功率 99.7%,重大复杂矛盾纠纷6件,防止矛盾纠纷激化1件,防激化率100%,未发生因调处不及时引起的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战斗力。
一是紧抓调解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扎实开展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区调解队伍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使广大调解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二是加强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区局领导高度重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摆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的突出位置,通过岗位练兵、以会代训、庭审观摩、聘请专家对调解员进行调解基本知识讲授以及组织调解员参加市局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训,使调解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足了群众对于人民调解的新期盼新需求。
三是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调解员。我们根据区局实际情况,从原蔡甸区法学培训中心管理人员中择优选聘了18民专职调解员充实到调解一线,同时积极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协调成立了医学专家库和法学专家库,成员分别达到30人和16人,使蔡甸区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支持。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构筑防范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网络。一是加强调解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行业性专业调委会。伴随蔡甸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征
地拆迁等具有行业性、专业性特点的矛盾纠纷凸显,因其专业性背景,现有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难以很好地承担调解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区司法局通过积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商,在全区分别建立了医疗纠纷、劳动争议、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争议、食品安全纠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房屋征收补偿纠纷等6个调委会,为全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6个调委会从成立到投入运作的近7个月时间里,共受理矛盾纠纷164件,调处成功164件,调解成功率 100%,其中劳动争议纠纷2件,医疗纠纷2件,食品安全纠纷9件,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151件。
二是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法务前沿工程”。通过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建立以村(居)、社区为依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人和当地精英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务前沿工程室,进而建立村(居)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居)委会主任负主责、法务室主动受理、小组长(楼门院负责人)积极参与的村(居)级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是拓宽调解覆盖面,设立园区司法工作站。由于体制的原因,蔡甸区司法行政工作没能在姚家山、常福、沌口3个园区全覆盖,随着3个园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托管村及入驻企业增多,人财物流动量增大,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为有效改善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硬环境,助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司法局向区委、区政府请示申请在3个园区设立了司法工作站,自司法工作站成立以来,园区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调解,园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丰富调解服务供给,设立司法所和社区律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引入律师这一中立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基层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矛盾调处机制、规范了调解程序、提高了调解能力和调解质量,有效提升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自蔡甸区“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工作启动近1个月来,律师参与司法所重大矛盾纠纷调解3件,代理民事纠纷案件2件,解答社区居民群众法律咨询97人次。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调解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及基层调解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区局强化了街乡镇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台帐登记月报制度》、《矛盾纠纷调解程序》、《司法所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职责》、《矛盾纠纷转办制度》、《矛盾纠纷调解回访制度》以及《矛盾纠纷调处通报制度》等七项制度。为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区局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蔡甸区人民调解和大调解工作机制检查考评细则》,更加细化了工作要求,如细则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对辖区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一调处一上报制度,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等。通过制定这些硬指标,激励鞭策调解员化被动等待调解为积极主动排查化解矛盾,调解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
四、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效运行。
一是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在专业调委会建设过程中,区局向区委区政府争取将设立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使我区行业性专业调解工作经费得到了坚实保障,有力促进了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向前推进。
二是区局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从法务工作室、司法工作站的建设,到社区律师工作室的配置以及各种公示牌的制定,区局都拿出专项资金加强了保障,保证了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律师事务所等外力给予了支持。在“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中,各律师事务所在积极履行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向司法所伸出援助之手,如:与桐湖所对接的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向桐湖所提供了2万元的保障经费;与索河所对接的威德律师事务所为索河所先期提供了5000元的经费支持;与永安所对接的德恒分所表示要将永安作为律师事务所公益活动、公益事业的基地来办,在物力上将给予大力支持。律师事务所等外部经费支持使我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重要支撑。
第四篇:镇司法所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镇司法所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2009年2月28日,在**市司法局**镇司法所的努力调解下,一桩事故赔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2009年2月20日,位于**市**镇境内的一个水泥厂工人在搬运垃圾的过程中,意外的翻出了一具十二、三岁的女尸。后经人辨认,是附近居住的村民杨某的女儿,有智力障碍。报案后,经派出所认定属意外事故。杨某认为该水泥厂存在管理过失,才导致了自己女儿的悲剧,便要求厂方给予赔偿,被厂方拒绝后,杨某联合亲友将该厂的大门堵了起来,并拉了一条白色的横幅,要求讨个公道。
镇司法所得知此事后,立即赶到现场,将厂方负责人和杨某找到一起,司法所范文平所长分别听了双方关于此事的叙述后,展开了调解工作。首先范所长依据法律规定,向双方讲解了事故责任划分的方法,明确了双方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随后根据事故责任的划分和国家有关赔偿的标准,向双方当事人做了宣传。还就厂群关系方面向双方做了思想工作。开始双方都不肯让步,事情好象进入了僵局,最后经过连续四天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由厂方拿出16.4万元做为事故赔偿和丧葬费用,杨某不再因此事到厂里闹事,影响工厂生产。至此,一场原本棘手的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第五篇: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自觉、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根本前提,是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根本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社会建设理论的视角,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建立起在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格局。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方 略,全面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倡导诚信友爱,并由此入手,使人的自身发展 逐步走向全面、和谐,不断塑造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新型主体。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自觉统一、和谐相处,切 实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