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客家围龙屋申遗之创意说明书(小编整理)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13-951600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7 23:15: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客家围龙屋申遗之创意说明书

客家围龙屋申遗之创意说明书

一、梅州围龙屋简介和特点

围龙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设计特点。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而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的设计特点。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条件和要求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的定义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

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从以上标准看,客家围龙屋符合其中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标准,因此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加以保护客家围龙屋,使客家独特的建筑文化保留下来。

三、客家围龙屋进行申遗的文化价值体现

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史与文化史乃至思想史都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其演变的规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随境赋形;其二,从单一功能(如防卫、聚族而居)向审美层面提升,由简陋走向精致,由粗拙走向成熟;其三,由封闭走向开放,闭合的围开放为U型布局;其四,风水林、花胎、半月塘的加入,使围龙屋建筑的生态理念与实践层面更精致到位。客家围龙屋对环境的选择也很讲究:威武破土动工前须先种下风水林,以此为“胞衣”不仅保持了水土,也调节了生态。屋前有半月塘,屋后为山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共生,与生态物候相协调,这种“以形媚道”、道法自然地做法,其实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理想的体现。而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体现在客家传统建筑的结构、布局及服饰等方面,讲求礼制,讲求尊卑有序。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含蓄表达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从围龙屋的布局和悠久的历史可以体现出客家先辈成熟的建筑工艺水平以及对中原文化的深入渗透,也体现了同组人们围屋而居,紧族而住,体现了客家人团结挚诚、和睦相处的精神。围屋之内,处处体现客家人自强不息、勤奋节俭的家训,崇宗敬祖,慎终追远的教诲,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激励,这对客家人的人格熏陶、理想培育、情趣提升、文脉延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围龙屋凝聚了客家民系的人文理想、生存智慧与开创精神,是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走向成熟的纪念碑,也是客家民系今后鹊起走向辉煌的参照系。客家围龙屋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因此,进行客家围龙屋申遗,是最好的选择,让世界一起保护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广告创意说明

1、广告标题是采用直接诉讼式标题,以简洁的文字—客家围龙屋申遗,直接向公众表明此广告是进行客家围龙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制作的广告,直接吸引公众的眼球,使其一目了然。

2、广告创意符合目标原则、关联原则、简洁原则和易于理解原则,直逼主题,点明这个广告是用来进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围龙屋,与我们关系密切,它是属于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广告创意简洁明了,主题明确集中,易于让受众一目了然此广告的表达意思。

3、从画面来看,广告采用与围龙屋图片色彩相搭配的颜色,中间嵌入了类似龙头的中国红,展示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激情四射,豪迈,自强不息的客家儿女,显示了我们客家民系的精神风貌。再配合深沉的古香古色客家围龙屋,就像裱在相框中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韵味,以此表达围龙屋是经历过百年风霜,依然坚固屹立的古老却深含韵味的形象。

4、以客家围龙屋,建筑之奇葩为主广告词,走出围龙,走向世界,举世共享瑰宝为副广告词,既突出了围龙屋是属于独领风骚特别的建筑,又表达了围龙屋不止是属于客家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共同文化瑰宝,让全世界齐享世界文化盛宴,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独领风骚数围龙,邀无数英雄竞相赏。

第二篇:客家围龙屋申遗创意解析

客家围龙屋申遗创意解析

工商管理082班姓名:李帅学号:2080921149

一、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设计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三)价值意义

广东省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客家围龙屋共有2万多个,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县、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的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梅江区的承德楼,大埔县的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兴宁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二、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一)前提条件

(1)遗产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基本的前提);

(2)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二)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的定义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三)文化遗产的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三、围龙屋申遗的因素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生意项目,应该立项为“客家围龙屋”,它完全符合世界文化申遗条件中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中的独特的代表之一,代表着客家的自力更生的建筑文化,应该而且可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客家人的独特的建筑文化能够保留下来。

四、广告的创意说明

“建筑奇葩,客家围龙”,这个宣传广告语,宣示着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建筑史上客家人在于大自然争斗中,独创的建筑奇葩,这中独特的建筑,想世人宣扬着客家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更是这种建筑保护着客家人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为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从文化意义上,还是从其实用意义上,都可以称的上是建筑奇葩,“建筑奇葩”,客家围龙屋当之无愧。

第三篇:有关围龙屋申遗

202_.4.10申遗

嘉山之下、梅水之滨,“世界客都”梅州迎来一件大喜事———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本月16日,开馆一周年的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冠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为国内首家国家级的客家博物馆。

从东晋到清末,客家这个不朽民系完成了从中原到“南荒”的五次大迁徙。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有个形象的说法:梅州是客家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如果说,客家在河洛是根、在江西还是一个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在闽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在广东梅州则已长大成人。早在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就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的大本营,也是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目前,梅州正努力擦亮 “世界客都”品牌,建设文化名城。

博物馆升级

让世界客家人找到“回家”的路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世界客都”的重要标志,它将何为客家、客从何来、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一一娓娓道来。一名海外归侨来到这里,在“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到“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个展厅中细细品读,看着博物馆大厅大写的一个“”字(客家话,意思是“我”),这一客家话中最常用、也是客家话中唯一的一个文字,老人泪光闪烁:“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诚然,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考察这座以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客家博物馆后所说的:“客家博物馆为海内外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开启了崭新的窗口,成为全国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客家博物馆就像一座客家“大观园”,让全世界客家人借以回头梳理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浩荡迁徙路,试着触摸客家人从中原到“南荒”五次大迁徙的历史脉络,通向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据中国客家博物馆负责人说,正式冠名“中国客家博物馆”,为客家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后将规划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为核心馆,在完善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将军馆、大学校长馆的基础上,再兴建客家谱牒馆、客家书画馆等“卫星馆”,丰富馆藏,朝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迈进。

梅州客家话

连通全球客家人的重要纽带

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台湾地区播送1个小时的“客家天地”节目,内容涵盖以梅州为中心的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的新闻和客家风情。制作该节目的前沿编辑部———梅州编辑部去年10月落户“世界客都”梅州,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个客家话前沿编辑部。

客家话前沿编辑部为何选择梅州作为立足之点?梅州编辑部副主任林敦远说,台湾的客家人达400多万人,能讲客话者200余万人。台湾的客家人中广东籍客家人最多,所以台湾客家话和梅州客家话口音接近,将前沿编辑部设在梅州,并以梅州客家话播送,容易被台湾客家人接受。

梅州编辑部记者刘晓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到闽西某客区采访时发现,那里的人们日常多用普通话沟通,客家话用得比较少,而且那里的客家话细分出30多种差别颇大的口音,有的村子虽相邻,口音却彼此难听懂。梅州客家话则只有差别不大的7种口音,易于沟通。据林敦远说,有调查称,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一般能听懂梅州客家话中的8成,足见梅州客家话是客家话中的“通行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设有客家话广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把梅州城区语音作为客家话播音的标准。如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中心方言部客家话组的6名播音员全部来自梅州。

走在梅州的大街小巷,耳边传来的是古老的梅州客家话。在外来人员较少的梅州,客家话是十足十的生活用语。政府机关人员告诉我们,除了开会,他们都习惯把客家话当办公用语。这也应了客家的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也是梅州这座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的一大特点,让梅州在闽、粤、赣众多客家城市中显得更为纯粹。

听不懂客家话的游人,却能分辨出客家话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字:“”。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厅的墙壁上,便雕刻着这个字。客家人走到世界各地,一句“客家”,便能拉近彼此距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房学嘉教授认为,作为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话是中原古音的活化石,其语音、语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一大特征。被各地区客家人接受的梅州客家话成了连通全球客家人的重要纽带。

围龙屋“申遗”

梅州向世界“输出”客家文化

本月10日上午,梅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工作。这意味着“世界客都”梅州将借力围龙屋这一载体,向世界“输出”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4月的清晨,梅州丙村镇仁厚温公祠前的半月形池塘蛙鸣声声。这座始建于明弘治三年的民居是客家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房学嘉教授认为,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代表作,是“世界客都”的注脚。

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200至300年有的甚至有500至600年的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梅州文博工作人员介绍,世界古文物遗址保护有关专家曾专程到梅州考察调研客家民居,对梅州独特的客家围龙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公认的,客家围龙屋是独一无二的,是客家民系所独具的,没有申遗实在可惜。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获悉后,专门作出指示:开展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的可行性调研。专家对围龙屋调研后指出,“世界客都”梅州必须以中国客家博物馆和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国家级文化品牌来支撑,作为梅州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代表———围龙屋,理应通过申遗的手段将之打造成世界

级文化品牌。专家认为,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只要具备6项条件之一即可获得批准,梅州的客家围龙屋经比对符合六项条件中的四项,完全具备“申遗”条件。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表示,客家围龙屋“申遗”对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梅州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全力以赴,力争在3至5年、确保在6至8年的时间内完成“申遗”工作,通过“申遗”,把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向全世界弘扬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

文化建设

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

近年来,梅州努力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建设文化名城。以教育强市创建活动、文化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

在梅州市东山片,昔日的工业重污染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依山临江的这片“黄金宝地”没有拿来搞房地产开发,却留给了教育、留给了读书人,不禁让人叹服梅州市委市政府的魄力和远见。

梅州有句客家童谣:“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矛(无)老婆”,可见客家人历来崇文重教,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以知识为荣。梅州市民传说着一个故事,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一次会议上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梅州最大的特产是什么?”答案既不是金柚,也不是酿豆腐,而是人才。的确,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等文人学士都是梅州籍客家人。梅州实施“文化梅州”战略,必须大兴文教继承崇文重教的传统,建设东山教育基地,才能出人才。

202_年,梅州城区发展规划将东山片纳入市区范围,打造“文化梅州”的精品工程———东山教育基地。据了解,东山教育基地总体规划1000亩,总投资约8亿元,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目前,该基地已建成并正式运行。建成后的教育功能区净增优质学位8540个。在此基础上,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等一批文化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开放,叶剑英纪念园建设成为4A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此外,梅州还大力开展创建“教育强市”活动,率先在全省山区市中启动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制定实施了《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计划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全市建成53个教育强镇、四个教育强县(市、区);力争到202_年,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与此同时,梅州全力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了对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34项(国家级六项、省级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梅州市保护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见》,对全市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命名保护,成立了大陆首家客家学院,山歌剧《等郎妹》、《桃花雨》、广东汉剧《蝴蝶梦》等一批文艺精品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将于今年5月在梅州开演。梅州申报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考察组的充分肯定。

今年春节后梅州市第一次全市动员大会,重点主议“三名城(生态、文化、平安)”的创建情况。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说,“三名城”的创建有利于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而“三名城”之中,文化既是梅州的名片,也是建设梅州的“灵魂”。

人文特征鲜明独特

梅州争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客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磨练出了鲜明而又独特的人文特征,创造出客家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都梅州,正全力争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刷新梅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客都”的形象。

客家文化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文化形式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文化样式充分展现了客家人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民俗风情、历史足迹。对哲学、社会、历史、文学、音乐、舞蹈、建筑、饮食、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据专家介绍,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在梅州是历史的必然和最佳的选择。因为,梅州率先以“客家”作群体称谓,也是客家扩迁期最大的人口集散地和中转站,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蕴藏、厚重的民风民俗、古朴的生活方式在客家文化领域影响极大。

目前,梅州正开展梅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作,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营造出一个有序的人文时空环境,使梅州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景观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整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意识。这样,不但能更好地保护客家文化生态资源,而且能将客家文化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客家文化产业优势,提高“世界客都”梅州的文化软实力。

记者手记

梅州的,也是世界的有人称,客家人的五次南迁,是中国人的第一次长征。长征是宣传书———它宣传的是客家人一路奋斗留下的光辉足迹和灿烂文化。

梅州是客家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从这里,他们到了中国最南端最西面;从这里,他们飘洋过海定居他域。然而,虽经千年一路,断不了中原华夏的一脉相承;虽经万水千山异域风情的浸染,却能吸精取髓融成客家一族。

任何文化的形成总有她里程碑式的记忆之地,梅州之于客家留存今天:客家话、客家围龙屋、客家文学、客家名人……荟萃成梅州“世界客都”的真实意象。

正如历史和现实一样,客家人从没有停留他生生息息的脚步,梅州之于客家人,一头联着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一头联着两广海南以至印尼、菲律宾。事实上,一座“客家博物馆”记录了梅州客家人的千年奋斗,也回避不了中国乃至世界客家人的名人风物。“客家博物馆”的风物留存是梅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是的,“博物馆”能让我们“一日看尽”客家人的来龙去脉,但真要有切肤之感还是要走进散落在梅州方圆数百公里的围龙屋内,这里能体味客家人曾有的“生息”。梅州人启动围龙屋的“申遗”,是让客家人的“生息”印象融入世界,世界也能观瞻人类族群中另一奇葩!

也许,“申遗”之路漫漫,但与客家人从北到南求索千年的路途相比,又何足挂齿?风物长宜放眼世界,梅州的,也是世界的!

介绍客家 首屈一指

专家学者眼中的中国客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胡建中:客家博物馆陈列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形式新颖,从大客家的概念出发,系统介绍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现状,记录了辉煌灿烂的客家文化的博物馆。整个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系统地介绍客家的博物馆屈指可数,全国也就那么三两家。像这么富有特色而又完备地介绍客家历史、人文、风情的博物馆很少,它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闫向东:来梅州以前对客家了解得很少,也曾吃过客家菜,接触过客家人,但客家究竟是什么不甚清楚,仔细阅读完展览大纲和看完五个展厅后,对客家历史、人文、风情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客家博物馆是雅俗共赏的,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客家博物馆整个展览的展板文字不多,配合图片、实物、表格等,形象地再现了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客家地区的经济基础、民风民俗、客家妇女等,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副研究员刘春喜:客家博物馆作为梅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梅州”战略工程的重要一部分,是梅州展示“世界客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客家民俗的史料馆、研究基地,它的存在对于梅州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地位的雄厚底蕴,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相关链接

客家渊源:客家肇自中原,从两晋之交(公元317年)起,历经五次大迁徙。没有迁徙就没有客家人,客家民系在迁徙路上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

客家话:即客家方言,桂川等地有人称之为“话”,客家人则昵称为“阿姆话”,为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人之所以成为汉族的一个独立民系,说客家话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客家话是在中州古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原古音的活化石;在语音、语汇、语法、句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

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勤劳、健康、纯朴、善良、美丽。黄遵宪说:“吾行天下者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传统的客家妇女从小学做“四头四尾”:家头教尾———操持家务、侍奉翁姑、教育子女,面面俱到;灶头镬尾———烧饭煮菜、割草打柴、家计营生、样样得心应手;田头地尾———播种插秧、驶牛耕田、锄草施肥,事事不甘人后;针前线尾———穿针引线、刺红绣青、纺纱织布,件件动手自为。

第四篇: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

概述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臵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臵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第五篇:客家围龙屋简介

客家围龙屋简介

俗语说“有山必有客,有客必有山”。自古客家人都是逢山而居的,历史上的客家人都是由于做官升黜而迁徙。客家人原本祖籍北方,一般祖上都是大官,官宦之家名门望族,但是由于朝庭政事变故而被黜迁至南蛮山野之地。客家人比较聚集的地区是我国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贵州等省。因为客家人的祖先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做官为臣,故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在这种封建顽顾思想的指导下,客家人入乡随又与当地文化交融之后便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最终要得是围龙屋反映的客家人的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

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在现在,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这就是关于客家文化中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内涵。

客家围龙屋申遗之创意说明书(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