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3-690339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2 20:31: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城乡经济关系》研究组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又是全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中游,而现代城市又是固体垃圾和废水的主要排放地;因此,在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时,就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以往城市所走过的老路。即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要把过渡和跃迁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一、若干技术要素

现代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技术要素。

为了向普通家庭普及太阳能发电技术,日本政府正加紧开发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并对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家庭提供相当于装置价格1/3的补助。目前日本已经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家庭已有1.3万户。积水住宅公司在房地产业界第一个开发出“光热复合太阳能住宅”,它既有与房顶连成一体的太阳能电池,又有集热组件,不冻液在房顶和蓄热储水槽之间循环,发电输出功率为三千瓦,家庭能源自给率达到近60%[1]。

加拿大两名冶金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更洁净、效率更高、经济可行的垃圾焚烧新工艺,可燃烧掉旧轮胎及危险有毒的医院废弃物,而且不产生有毒排放物,其燃烧费用由原来每磅0.4加元降至0.18加元,且在燃烧过程中能把任何玻璃及金属制品挑选出来,进行再循环利用 [2]。

日本生产出一种太阳能净水器,呈碟形,直径10米,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极能产生多达五千瓦的电能,可将水泵入过滤器和吸收器,并给水换汽。在晴天里这个净化器可去除多达36吨的磷酸盐和其它污染物。它是由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发的,目前正在一条河上试验运行[3]。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最普遍采用的工艺是成熟而有效的二级生物处理法。但其处理设备吨水造价2000元左右,运行费用在0.8~1.4元/吨之间,过于高昂。我国桑德公司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其主体工艺就是国际上流行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与曝气生物滤池。它与二级生物处理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吨水处理设备投资低,吨水造价仅为800元左右;

2、运用费用低,约在0.2~0.3元/吨之间;

3、运行管理要求低,不要求有大量专业人员去操作管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4]。

我国福建省陈建通发明的垃圾处理新技术,有望使垃圾真正成为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目前陈建通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城镇生活垃圾冷条件下自动分离的技术方案”发明专利。在各项机械主、附分离中,分离出的物体都必须经过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后分成有价值、无价值和负价值三种,分别作为原材料出厂。进入沼气池内的原料,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自供和入网它供,供气以及作为农用有机肥料出厂。该方案中的用水,经净化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不排放。因此,它是一种对垃圾100%的分离,100%的资源化利用方案。据测算陈建通发明的垃圾分离技术厂房和设备投资只是建设一个焚烧厂的1/3还不到的资金,处理一吨垃圾扣除成本外仍可获利20元[5]。在可见光中,红光对光合作用的若干重要过程起决定作用,红光多产生的热量就多,作物光合作用就强。新型多功能光转换膜就运用这种生物学原理,通过

在薄膜中添加转光物质,把阳光中80%的紫外光转变成红光和橙光,以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温室的保温性能。与普通薄膜相比,能使空气和土壤温度提高3~5℃,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缩短成熟期,改善果实品质。据中国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植物所检测,使用新型转光膜,蔬菜生长期比使用普通膜缩短了30%,产量提高40%[6]。

1989年日本成立了植物工厂学会,到目前为止日本已有不少大企业和大公司都建立了植物工厂。日本植物工厂的核心技术是植物的“水耕栽培”,就是用砂、砾等代替土壤栽培植物,把植物所需营养先溶解到水中,以提供植物生长之需。到1996年日本水耕栽培面积已达700公项,可向市场提供80万吨蔬菜(即每平方米年生产蔬菜114公斤)。从当时情况看,叶菜类更适合“水耕栽培”,现在又发展到油菜、菠菜、西红柿、草莓、花卉[7]。

日本在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上,从1993年度开始的“新阳光计划”提出如下目标:开发非晶质硅型太阳能电池和超高光电转换效率太阳能电池,开发太阳能电池 — 建材一体化组件。非晶质硅薄膜的光电转换效率虽较低,但它所需要的硅材料仅为晶体硅的千分之一,而且制造工艺简单,加工温度只需达到300℃即可。因此,日本把开发光电转换效率在20%左右、低成本和大批量生产的非晶质硅薄膜作为今后的重点[1]。这样,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将大幅度下降,有可能降到与火力发电相当的程度;1999年太阳能板每瓦电力投资已降至二美元左右,而10年前是200美元[8]。

变钢为金:通过一对普通电话专线,达到2Mbps的传输速率距离可达数公里,只需二小时便可施工安装完毕。这项技术完全可以把七亿多条埋没已久的电话铜绞线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不仅将“铜”线变为“黄金”,而且可大大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节省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因为有了这种技术,人们已经不须“光纤到户”[9]。

二、综合的图景

如果我们把这些新型的技术要素组合起来用之于一座城市或城镇,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家庭

在家庭住宅表面及房顶装置太阳能光热材料,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能源需求(热、电、冷、气)便可以实现自给循环供应。这种支出在发达国家通常占到家庭消费支出的10%左右。

家庭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可用“水耕栽培法”在房顶暖房中生产。每户如以四人计,则每户有6~8平方米暖房,就可大体满足家庭一年消费之所需。这部分支出通常占到城市中高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的10%。

在子女或家庭教育方面,标准课程(由全国最好的教师录制)可通过网络随时下载,并根据个人的需要,灵活安排进度;无需每日都去学校听课,一周只需去学校一至二个半天,满足面对面交流与辅导的需求,还可辅之以一定的网上在线交流与讨论。这样在校的学习时间可缩短至以往的1/5(减少了学校用地)。这类支出通常可占到城市高收入家庭支出的10%以上。

利用家庭宽带通讯网,可实现网上娱乐、网上购物、网上投资、结算和家庭理财的功能。这部分支出约占到城市高收入家庭支出的10%~20%。

如此,家庭住宅不仅是生活消费资料,而且成为生产和投资(含教育)资料。在四口之家的两个劳动力中,有一个在家依托这种生活、生产资料,从事上述工作;子女从10岁起即可辅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管房顶的“菜园”),边劳动边学习。这样,现代化的生产 — 生活型家庭的一半收入(即支出)可来自家庭内部,从而实现了充分自主就业。货币和商品运作的范围将缩至以往领域的一半左右。

小区与社区

由几百户至一千户家庭组成的小区,可以实现固体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处理,并实现自主循环和回收利用。例如,回收的金属材料、纸张等可以出售给制造企业;经处理后的绿地,或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附近或下游地区的农林牧业企业。

在小区内,具有不同专长的居民可以“劳动券”的方式核算,直接互惠式地交换彼此的劳动。例如,有人可以教授他人的孩子弹琴,有人则为其他家庭提供家电维修或医疗服务,„„。在小区内,设有零售服务点。

由若干小区组成的社区,设有一座或几座商品展示中心(节省了商业用地),供居民实地观察商品的实际使用功能,并根据用户的要求送货上门(多半为大型耐用消费品)。

在不同小区之间,建有公共绿地、水面(由原来的商业用地节省出来的土地),由居民的义务劳动的形式进行管护。每个社区内还设有若干个教育、医疗、娱乐和咨询中心,为居民提供较为专门的服务。

如此,在小区及社区内,大体可自主实现居民支出(即收入)的70%左右。

市区与郊区

在由若干社区组成的市区内,设有能源中心,用太阳能、风能或水能生产氢燃料,供公共交通体系和出租汽车之用。在市区内建有高等教育中心、医疗中心、体育场及市政管理服务中心。

市郊区建有多年生作物体系、利用微生物和酶反应及微电脑控制的小型高效生物化工厂,生产出食品、服装、建材和饲料,饲养牲畜,并把有关的废弃物回收资源化,或作为周围的生态体系的补充投入(如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经处理后,可再次作为生态体系的水源供给。)

市郊设有若干小镇,居住着大约20%的人口,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制造业,其居住形态,类似于前述的社区,但可能会更分散些。

这样,在全部市郊区内,可以自主地解决总支出(即总收入)的90%左右之来源。除了像太阳能材料,高级专用芯片,专用生产设备等耐用生产资料外,其他生产和生活资料,完全有可能在城市及其郊区内自主供给。这样,在这个后现代的城乡复合体内,再也不会失业发生。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需求,都可通过市区内不可耗竭的能源、生物质能材料、专门技能和智能生化制造系统予以供给。同时,这种城乡复合体再也不会与自然循环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因为她本质上是从加强自然循环中获利的。

第二篇: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赵洪祝

来源:《政策瞭望》2012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12-7-27 【字体:大 中 小】

一、充分肯定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取得的重大成就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98年,我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2004年率先出台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又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发展和提升。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表明我省城市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在指导思想上,由以物为主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在发展路径上,由城乡分割逐渐转向城乡统筹;在发展方式上,由外延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发展;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逐渐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新型城市化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2.3%,比51.3%的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居广东、辽宁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1.城乡空间布局有新优化。近几年来,我省各地根据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编制了新一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编制了浙中城市群规划,研究了27个小城市和200个中心镇的发展问题,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心镇完成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80%以上,今年上半年又出台了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规划的统领下,各类城市快速发展,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省城镇体系呈现了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区和浙中城市群初显雏形。全省城区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城区人口50—100万的大城市4个,城区人口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7个,27个小城市培育和200个中心镇发展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呈现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城市综合功能有新提高。各地高度重视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杭州加快推进钱江新城建设,宁波着力打造东部新城。全省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758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不断改善,城市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33个设市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近2?郾5万亿元,其中11个设区市的城区实现生产总值1?郾5万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郾34倍和1?郾36倍。适应城市空间和经济规模扩大的需要,各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已有74个市、县(市、区)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随着城市功能逐步增强,我省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我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舟山、嘉兴、金华、湖州等9个城市进入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行列,其中杭州跨入全国十强。

3.城市人居环境有新改善。按照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染治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2011年,我省县城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郾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郾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郾1%,已建成国家生态县6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28个、省级园林城市40个。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污水处理率达到83?郾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郾9%,529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其中200个中心镇全面建成。同时,按照“居者有其屋”的要求,加快建设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不断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9万套,改善了92万户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实现了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还累计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17?郾4万套。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6?郾9平方米,较2005年增加10?郾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郾8平方米。

4.城乡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我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着力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初步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我省较早出台了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政策意见,在全国首先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农民工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促进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全省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别是在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过程中,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扶持。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稳步推进宅基地置换住房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行政执法中心,采取联合执法、集中执法,增强了执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着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机构改革,理顺了内设机构,扩大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了城镇管理和服务能力。2011年,27个小城市试点镇平均GDP增长17?郾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郾2%,财政收入增长26%,城镇化率提升2?郾7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就业比重提高3?郾6个百分点,呈现出超常发展态势。

5.城乡统筹发展有新进展。我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日渐完善,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郾5%,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2?郾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省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郾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郾5%,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63?郾3%,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门诊统筹;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0971元和13071元,分别实际增长7?郾5%和9?郾5%,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幅比城镇居民高出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2005年的2.45∶1缩小到2.3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市病”日渐凸显,二是以城带乡能力仍然不强,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障碍没有根本突破。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创新举措、有效突破。

二、深刻认识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全球城市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特别是对长三角的城市化寄予厚望,强调要努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形成以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我省地处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意义。

1.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区别,主要在于新型城市化着力于破解城乡分割,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有利于突破城乡壁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城市优质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2.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在工业化后期,以新型城市化提升新型工业化,以城市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条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我省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关键是要在城市竞争上抢占制高点。城市是人才、科技、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也是有效扩大内需和拉动周边地区消费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有利于集聚高端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3.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集聚着大量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资源。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必将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繁荣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必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4.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省人民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不只是城市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推进新型城市化,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而且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从而达到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着力形成体现城乡统筹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大优势和特色,是“八八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必须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彰显这一特色,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城市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宜居宜业的承载能力,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促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要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形成城乡规划先导机制。搞好城乡规划,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创新规划思路,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公共设施集约建设、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城乡规划先导机制。加快建立城乡规划“一套图”制度,形成包含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镇乡规划、村庄规划等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尤其要重视加强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城市设计,重视城市中心区、城市新区和城市综合体、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打造地域特色建筑精品。要创新和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实施“阳光规划”,推进规划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管,维护规划权威性。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城乡产业互动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城乡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商哺农、以旅兴农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发展各类开发区(园区),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努力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宜业宜居的城市新区。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向广大农村延伸辐射。加快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完善中心镇各项服务网络,扩大服务业网点覆盖面,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设施共建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港口、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内河航道之间的衔接,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线网和公交站场枢纽布局,努力构建现代化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推进城际交通多通道高速化。加快杭州、宁波、温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抓紧规划浙中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城乡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统筹城乡水利建设管理,完善城乡消防安全体系,增强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浅层空间,发展地下停车、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地下仓储等设施。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升城乡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要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形成城乡生态共保机制。改善人居环境,是满足城乡居民宜居宜业的迫切需要。要加强城乡环境统筹规划和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分区分类管理,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实行城乡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实现城市环境管理与农村生态建设良性互保互促。扎实推进绿色城镇行动,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导向的生态低碳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园林城市、园林城镇创建,加快实现设区城市全部创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强化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加快全省绿道网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提高城镇卫生水平。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深入推进城乡有机更新,加快背街小巷和城乡社区“生态化”改造,逐步把“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努力创建宜居宜业的城乡生态环境。

五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乡民生共享机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共享城市文明的现实要求。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城乡双向沟通、动态均衡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实现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提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均衡性。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服务,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六要加快城市管理创新,形成城乡协调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是推进城市有序运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完善与新型城市化推进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系,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着眼于形成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突破口,完善城市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统,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应用,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数字城管”,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联网,加快实现县城及以上城市“数字城管”全覆盖。建立健全各类预警、预防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安全和正常运行。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完善城市标识系统,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城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致力打造城乡居民最具安全感的社会环境。

七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形成城乡人文共创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构建城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文体娱乐、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重点产业。注重城镇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浙江民俗文化魅力。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不断深化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全面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八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城乡要素配置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不竭动力。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准入条件,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权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荒滩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和低效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试点,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险体系。

四、切实加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各项保障

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事关我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工作涉及面广,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新型城市化重大问题的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本地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把新型城市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省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城市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省级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指导。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强大合力。

二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新型城市化工作的考核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型城市化工作考核,研究制定新型城市化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成绩突出的优秀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要及时总结和表彰。加大对新型城市化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强化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深化完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我省合作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支持。

三要完善政策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次会上印发的《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后,将以文件形式正式下发。这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本地区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制定财税、科技、人才、用地、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形成支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配套政策体系。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城市化区域均衡发展。

四要营造舆论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大成就,跟踪报道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先进典型,积极推介各级新型城市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新型城市化工作、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合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新型城市化调研

新型城市化调研汇报材料

湘潭市环境保护局

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两型”为引领,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城市化。我市在实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应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突出结构调整和城市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建设宜居湘潭。

一、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把打造“宜居湘潭”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改善。

1、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按照省政府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启动建设湘潭市城区河西、河东,湘乡、韶山、湘潭县等5个污水处理厂建设。2009年10月,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完成,投入运行,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8.8%。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地级市,2009年4月全省节能减排暨湘江流域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湘潭召开,周强省长批示要推广湘潭经验。

二是大力开展蓝天工程。按照市政府《2008-2010年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行动方案》,加快了对电厂、湘钢等重点企业脱硫设施的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工业粉尘的控制,加强了道路及建筑扬尘的控制,严格执法,分三批在城区实施推进燃煤锅炉及第二批三产业大灶改用清洁能源工作,至2009年底,完成了全市200多家企业的锅炉、窑炉及400多家第三产业的大灶改用清洁能源的工作。促进了大气质量的改善。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较2007年增长21%,达标率为89.03%。

三是碧水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在实施污染减排和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展碧水行动中,用二年时间,完成投资达7.5亿元的13个重点减排项目,淘汰退出企业17家,停产企业6家,关停并转造纸企业30余家,限期治理企业20家,严格执法,开展长江执法行动,污染隐患大排查,湘江重金属污染调查,极大地推进了污染减排和湘江流域的综合整治。湘江湘潭段落马家河、五星、易家湾、涟水桥断面的水质状况逐步好转,2009年主要污染因子氨氮、阴离子洗涤剂的年均浓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功能区水域水质达标,易家湾断面达到三类水质,出境断面水质优于马家河断面水质;各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跨越式发展。

2008年12月,我市集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环境数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三合为一的自动化多功能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竣工投入使用,通过一年多的在线监控建设,该中心现已实现了对“1个河流断面、5个污水处理厂、6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站、28台套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系统以及部分企业视频系统”的24小时自动监控。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80%左右的41家国控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和视频监控装置。建立了覆盖湘潭市区的高端视频,对市区内所有烟囱的林格曼黑度进行实时监控。湘潭的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成为湖南省第一个试点城市,国家环保部定于今年2月3日,在湘潭召开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标志着我市环境基础能力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3、污染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2008年实施污染减排“双十”工程以来,我市完成减排项目13个,共计投资7.5亿元。湘钢中水回用工程、焦化废水治理工程、湘潭碱业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等,湘潭电厂完善脱硫设施等减排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投入运行,双十工程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2009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四项指标中SO2、镉、砷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名列全省前列,COD预计可完成目标。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环境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

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我市在役使用的双马垃圾填埋场早已达到设计标高和设计库容,但由于新的城镇垃圾处置设施尚未建设,双马垃圾场仍需每日消纳近千吨城镇生活垃圾,早已不堪负荷,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二是我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自2003年立项以来,至今仍未建成,我市的医疗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后送株洲医废中心的处置方式,由于路途远、成本高,城区内只有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共计52家)纳入了集中收集系统,仍有很多卫生院和私人诊所的医疗垃圾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甚至有私人违法收购医疗垃圾用于生产日用品的情况。三是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中心建设滞后。随着我市5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每日26万吨的污水处理,带来每日近150吨污水处理污泥的产生,我市目前尚无规范的污泥处置中心,解决污泥的二次污染刻不容缓。四是湘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控系统仍虽进一步完善。我市虽已建成对“1个河流断面、5个污水处理厂、6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站、28台套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系统以及部分企业视频系统”的24小时自动监控,但湘江流域仍有5个省控断面、3个市控断面,未实现自动监控,其水质状况只能采取每月人工采样监测分析,与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2、环保机构、人员不足,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滞后,制约了环保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的职能在扩展,任务在增加,压力也随之增大。县市两级环保机构、人员严重不

足,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备陈旧,环保能力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环保的发展,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环保工作服务新型城市化的着力点

新型城市化其中主要重要内涵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环境友好。因此,环保工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突出民生抓环保。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空气、水环境质量,通过不同媒介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同时对一些污染的重点区域、流域问题重点攻关,重点突破。在解决老百姓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信访、投诉问题,加强县(市)区和部门联动,改革处理的方式方法,形成快速及时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二是优化经济抓环保。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长、惠民生”的要求,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环保协会的合作,在湘潭设立“低碳经济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潭进行学术讲座,营造舆论,大力宣传低碳经济,不断更新观念;开展循环经济,服务调结构,积极争取湖南省环保厅环保产业园落户九华,促进湘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开展湘江流域整治工作,在严格控制落后项目的同时,通过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开展湘江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把国家资金支持和落地湘潭项目建设好,彻底治理好湘江湘潭段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三是带好队伍抓环保。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五大建设,始终把廉洁自律、带好班子、管好队伍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认真履行党内廉政责任制,注重加强廉政教育、常敲廉政警钟,确保全体人员廉洁从政。

四是加大执法抓环保。进一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要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三支队伍的作用。即:发挥信息中心的电子警察、支队现场监察、监测站数据保障三合为一的作用,针对企业排污口、湘江主要断面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协同作用。打好组合拳,加大监管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五是立足两型抓环保。拓展工作思路,探索湘潭环保新道路。探索环保新机制,在全省、全国走出一条环保的新路子。充分借助2月3日全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在湘潭召开的契机,不断的总结、创新,继续完善“立体环保”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的作用,对水、气、声、渣实行全方位立体监控。

第四篇:中国式新型城市化

中国式新型城市化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

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从以上的阶段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正在逐渐的加长,体现出了这次新型城市化阶段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这次的房地产行业还能坚持多久啊金融业的调整,降低贷款,弄得好多开发商现在想开发而不敢开发,楼盘减少,房价虽然没有以前涨的那么凶猛了,但让多少建筑业的人失业,没了工作,导致了多少小老板也都成了普通人,国家想的就是,怎么控制房价,怎么城市化,就没想过有多少人会因为他们的一句话就会失业很久。

中国的城市化很坑人啊。。。

第五篇:新型城市化演讲稿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型城市化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型城市化》。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生活的快车道。从1949年至今,大艮的城市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然而,现在也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环境等严峻的挑战。在进入加速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好城市化这把双刃剑,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覆辙?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化?现在大艮正在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方式,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

我们需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

随着大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大艮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大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型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艮的新型城市化只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但大自然也在警示我们,大艮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是大艮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因为大艮是这个城市非常需要水,又是水资源消耗很大的地方,构建节水型社会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大艮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引入PM2.5检测方法,希望可以缓解空气污染的问题。大艮的新型城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的快速发展令世界为之瞩目。但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具有大艮特色的城市化,这是大艮必须要选择的一个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好存在的一些不足。

我们需要和谐的新型城市化

我认为,大艮新型城市化进程一是需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为目标;二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谐”为目标。大艮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应该是“绿色”与“和谐”。每年都有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大艮,如何让进城农民不仅仅是外来劳动力,而是城市居民、城市主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质量都将起到重要影响。我希望农民工这个词成为一个历史,成为一个过去。当他们真正被认为是大艮的主人翁,新型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分子,我们才是真正认同了他们,希望这一天尽快地到来。我们不仅仅关心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的扩张,同时也关心农民的转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健康而合理地来推进新型城市化、健康有序的来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的迁移和转移,做好他们进城以后的生活、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等,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造。

我们需要具有人文特征的新型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容器。当城市与城市中的人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城市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品位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城市特色也会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城市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曾几何时,当城市建设为我们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雷同的城市规划却让大艮出现了“千城一面”。“特色危机”成了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城市建设中,许多文化、历史遗迹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除了某些传统留给我们的标识外,一个城市很难和别的城市有区别。实际上,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恰恰是文化和文明。欧洲对于几百年来文明的保护,应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我认为,文化应该作为新型城市化一条至高的原则。由于我们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得文化处于从属地位。对城市内部认同性的丧失,是造成“千城一面”局面的根本原因。过分地讲究多样化,就会失去内部的认同性,就是说,失去了对这个城市的气候、山川形胜,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等的认同。大艮的新型城市化应该是在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具有人文特征的新型城市化。我提倡人文特征,因为人文特征的概念能够使得城市的价值最大化,它解决了大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解决了大艮城市同质化的问题。大艮需要这样的新型城市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特色城市取代“千城一面”的现状呢?首先要保护利用好大艮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以延续地域历史文脉;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应有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构建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空间;第三充分调动城市的一些非物质因素突出城市的动人特色。文化要素、文化审美和艺术品格,以及城市所独具的特色,以城市独具特色建立起来的城市品牌形象等,应该是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特别关注的方面。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这些要素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方式建立起城市所独有的品牌,让大艮就是大艮的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对得起大艮文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