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姚海峰(湖北省宜都市审计局)
【时间:202_年11月18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摘要: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上来。
关键词:审计文化 建设 重要性 精神内涵 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㈠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扶贫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文化。
㈡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社会中介组织逐步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支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㈠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㈢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㈣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㈤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三、大力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审计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㈠增强政治修养,牢固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政治坚定性放在第一位,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对人民和国家无限忠诚,有了这样的源动力,才能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和不懈地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敏锐性,不忘谏官职责,善于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不断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好审计的建设作用;只有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工作结果客观公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构,必须比别的部门更加清廉,是审计人员应有的品质,是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积极引导,加强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对审计文化核心理念的认同感。
㈡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建设审计文化的武器。理论修养是一个人的灵魂基础,是其本身内在需求。理论修养是把握全局、掌握方向的修养,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精神上的高尚与亮节,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审计干部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用心思考、学用相长。终身学习,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当做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学习中,既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经济、社会、科技和其他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用心思考,增强思考意识,培养思考习惯,通过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要解决思想认识模糊、工作兴趣缺乏、作风学风浮躁等问题。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以深刻的认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高理论水平,“学而不思则罔,思儿不学则殆”,深刻阐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学用相长,要把科学的理论和精神实质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高度的理论思维,创新理念、更新思路、转变模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方法,积极指导工作实践。
㈢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审计文化建设主线。在审计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抓好道德建设这跟主线。首先要以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历史上优秀的从政者比较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立身惟正”,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其次,在审计文化上要应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真正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虽然道德是以尽义务为特征,但尽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应的权利。从道德主体而言,他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确实是以不谋取权利为目的,但这只能说明从事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崇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合理的。应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即行善就应得福,尽义务的人就应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不尽义务的人就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扬善抑恶的有力机制,审计行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才会不断好转,审计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打牢审计文化建设的根基。一方面,多读书、多学习。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文”,文,既有理论的含义,也包含有知识水平和对文化、艺术掌握程度之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在提倡要多学习、多实践、多增加文化修养。这里所称的文化艺术是具体的,包括古今中外小说、诗词、名人传记以及戏剧、歌曲等等,以此增长知识,开拓胸襟,开拓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内在的涵养,可以使人感受到外在气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要贴近实际,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审计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审计文化产品,热情讴歌审计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和审计队伍的理解支持,进一步密切审计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加强审计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审计文化活动,发挥审计文化在陶冶情操、舒缓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审计人文环境,营造有利于审计干部身心健康、依法履职的良好氛围。
㈤注意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如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律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这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对如何加强审计机关自身治理效率和对如何保证审计建设作用发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又如,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性修养模式,对为政者从存心、养心、尽心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修养方法,强调要使人“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忠臣”的价值标准。在化解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方面,提供了的许多有益的理念。要站在时代高度,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借鉴吸收其优质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服务。(姚海峰)
第二篇:新形势下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思考
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税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理应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税务文化建设新局面,更好地贯彻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税收工作宗旨,促进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税务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仅指精神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思想、习惯等。税务文化仅仅是广袤文化之中的沧海一粟,它既具有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税务工作的特点。具体来说它是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广大税务干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四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物态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具体包括环境文化、文体设施和报刊、宣传栏、互联网等文化网络与着装、标志等有形物,是税务文化的表现和载体;制度文化国税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税务人员的行业准则,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规范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如税务总局的《五要十不准》等;精神文化,是税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广大税务干部信守的基本信念、价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等,是形成制度化和物态文化的思想基础。行为文化,是指税务人员从事税收工作以及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活动文化,是税务机关工作作风、税务人员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的动态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税务精神的最终折射。税务文化对税务工作和税务干部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四大功能,对税收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按照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提出的“学习力+文化力=生产力”的观点,学习力是用市场经济观念去思考、解决问题,适应现实要求;文化力就是创造一个重视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发展、实现组织和个人价值高度统一的文化氛围。因而,大力倡导国税文化,在国税事业发展中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和管理,就是对传统的、仅限于物质层的制度管理和行为管理的再造,突出全体税干的工作主体和管理主体地位,以形成最佳的管理机制为目标,充分调动并合理配臵全体干部的能动因素,其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首先,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收好税,还要带好队。不仅要满足干部职工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还要加强文化建设。因此,要切实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满足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求,实施人文关怀,弘扬和培育先进税务文化,促进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练好内功,激发内在活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税务文化的核心是在系统内部弘扬和培育税务的核心价值理念,用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要把税务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用文化引导人的发展。
再次,开展税务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条“治本之策”。税务文化是税务建设的文化源泉,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实现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观念基础,是税务机关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税务机关活力的内在源泉。通过开展税务文化建设,在税务工作中引入文化管理理念,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税务文化体系,形成广大税务干部一致认同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可以调动和发挥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干部素质的目的。
三、税务文化建设的措施及要求
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税务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开展税务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税收工作面临的客观形势与发展趋势,用人本的意识和宽广的眼界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以提升管理水平、工作能力和人员素质为中心,以促进税收法治公平、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税收工作环境、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促进税务人员全面发展为目的,将税务文化建设纳入税收发展战略,作为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凝集税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促进税收事业持续发展。
(一)牢牢把握税务先进文化这一发展方向。税务文化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税务文化的发展原则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紧紧围绕税收工作开展税务文化建设,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培育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税务队伍;形成规范有序、严密高效、运转协调、纪律严明的税务管理体系;建设法治、文明、和谐、规范的税收工作环境;树立依法治税、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廉洁高效、奉献社会的税务形象,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突出“四个重点”,提升税务文化的影响力。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必须建好平台,创新载体,否则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1.以物态文化建设为基础,使文化理念融化于境。物态文化是税务文化建设的基础,它蕴含和折射了丰富的税收思想、管理理念、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税务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反映税务工作实践和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干部职工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为此,要注重体现税务文化内涵,充分调动资源优势,开辟设立税务文化网、税务文化室、税收文化园、税务文化墙等等;要规范税务机关的办公、办税场所和相关设施的税务徽标、宣传用语;规范税务人员着装上岗和挂牌服务制度;规范涉税资料的种类和样式并印上税务标志;积极运用税务杂志、歌曲、税务网页等多种形象载体,建立税务形象识别体系,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挥物态文化实践税务文化、传播税务文化的功能,将税务部门的整体形象传达给社会大众。
2.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支撑,使文化理念外化于形。行为文化是外在表现,税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全体干部的行为来体现的,它是弘扬税务部门形象的有效载体。一是要约束行为。从规范干部职工日常行为、工作行为、职业行为入手制定一系列标准化的税务干部行为准则。二是要典型引路。以开展文明单位、“服务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评选“岗位标兵”、“服务之星”等创先争优活动,对税务干部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税务干部通过向先进典型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良好的行为方式。三是要柔性管理,即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管理之中,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认可、魅力影响,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作用,促其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四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爱岗敬业。以“珍爱国税、珍惜生活、珍重自我”为主题的警示教育等活动,培育干部坚定的廉政信念、廉洁信仰及爱岗敬业意识。建立三道“防火墙”引导干部廉洁从政。常念“廉政经”以党风党纪课和廉政作业为载体,组织全员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及政策法规,实现干部廉政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加强“四风”建设,引导干部规范执法。以更新观念、学用相长、勤政高效、艰苦奋斗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机关作风整顿、效能监察为手段,切实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不断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开展谈心交流、民主对话、心理辅导、家属座谈、亲情慰问等一系列活动,搭建上下交流、左右互动的沟通平台。广泛开展干部职工“拓展训练”活动,磨练干部职工的意志,增强团队的沟通能力和整体融合力。3.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使文化理念内化于心。精神文化是灵魂,它能为税务文化建设提供导向,使税务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一方面,围绕理想信念,开展荣辱教育。引导税务干部讲奉献、讲务实、讲服务、讲节俭,知荣明耻,扬荣抑辱,开展征集廉政警语、廉政格言、读书议廉等活动,使全体税务干部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综合素质,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税收事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税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围绕文化生活,开展集体活动。要搞好职工之家的建设,完善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各类文体活动设施,为干部职工提供一个学习、锻炼、娱乐、交流的园地;要积极开展知识竞赛、专题演讲、读书学习周、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览、文艺演出等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激发队伍活力,陶冶干部情操,活跃精神文化氛围。
4.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使文化理念固化于制。要坚持与时俱进、着眼长远的原则,不断完善征管、执法、服务、行政、干部队伍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层面无空白,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性发展局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制度的落实,努力使法规制度成为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抓住“三个环节”,挖掘税务文化的源动力。税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文化,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采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方式,建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全体国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使税务精神和税务理念转化为税务人员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这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要抓住“三个环节”。
1.加强人文关怀。首先,要运用文化激励手段。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多运用一些文化手段,多融合一些价值、感情、环境、事业等人文手段进行激励,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环境留人,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充分运用民主的方法和手段。发挥税务文化的沟通引导作用,在系统内部确立平等互助的理念,尤其在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上,满足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获得广泛认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对税收事业的归属感。第三,要讲亲情,讲真情。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文关怀、排忧解难来“凝心”,通过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聚力”,不断彰显税务文化的本质。坚持任人唯贤和公正、公开、透明的选人、育人、用人原则,使税务文化建设逐步从表面的、物质的、行为的层次向纵深的、内在的、理念的层次发展,进而推动税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2.规范体系。税务文化建设的运行管理,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领导指示,更重要的是依靠税务文化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运作方式,依靠激励、约束、预警、凝聚等各种运行机制,自觉地推动税务文化正常有序地运转。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精神风貌、税务文化的传播与沟通等方面对各级税务系统的文化建设进行认真的考核和评价。3.深入持久地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是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税务文化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要以税务文化建设为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把“活到老、学到老”的训导付诸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浓厚氛围。要从健全完善学习考核管理机制入手,激发税干的学习内驱力;积极探索专题研讨、知识竞赛等团队学习的模式,强化岗位练兵,扩大学习交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增强干部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篇:新形势下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加入WTO以后,龙永图先生也曾在一次谈话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面对残酷的市场,我们中国企业缺少的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也不是人力资源,而是文化力、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一、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与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温州市的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主体。在他们当中,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有的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有的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为温州赢得了荣誉。这些民营企业家,不愧为温州发展史中的功臣,是新时代的创富英雄。随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温州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的历史性跨越。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在探索中加强,有力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温州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坚强保障。
但是由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企业文化的形成更
多的是一种浓郁的地方文化或者是体现企业家个性风格的文化。温州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温州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抓住商机”的独特文化精神。这种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曾在企业创业前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企业文化已不能支撑温州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原有文化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
进入21世纪后,温州民企面临重要转型和经营困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温州民企遭受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不事实业、炒房炒股等方面的诱惑。经营实业的环境不断恶化,经营实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压缩。具体体现为:
(1)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进一步加剧,导致市场竞争恶性化,使得企业常常是“赔本赚吆喝”。(2)人民币升值。近几年来,温州民企面临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人民币对外升值,使得温州民企对外出口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一些从事低附加值的出口型企业生存困难。(3)土地成本和房租成本上升、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税收居高不下。(4)国进民退、机会不公。近几年来,国家政策上上演“民退国进”,只要是利润高的行业基本被国营企业把持,或者迫使民营企业退出,其经营权收归国有。比如,山西煤矿让温州商人黯然退场,长三角公路建设也民退国进,国家政策稳定性形同儿戏。有盈利的投资机会的缺失,使得温州资本不想
用于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和行业转型升级中,而是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5)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发展。随着限购、限贷和利率的提高,温州民企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被大量套牢。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如何丰富
在这社会、经济面临升级转型,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的背景下,温州民营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在保持和发扬原有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内外环境,适时调整、变革和创新,才能凝聚人心,留住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给浙江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如何丰富企业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1.确立现代企业价值观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作风礼仪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使员工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逐步建立起健康向上、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文化理念,企业凝聚成巨大的内部向心力。如被誉为“民族高科技产业一面大旗”的联想集团企业价值观是“科技报国”,为企业整体所崇尚,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积极的企业价值观对铸造企业之魂,凝聚员工之心,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要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确立现代企业价值理念,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对原有的家族血缘文化进行理性的变革,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融合双赢理念、诚信理念、以人为本理念、责权利对称理念以及团队合作理念等等。
2.根据自己企业的文化特点,确定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战略过程,需要有一个正确的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战略选择及战略决策制订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未来。浙江民营企业要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主导产品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出战略性研究和规划,确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也应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使企业不仅仅满足一时一地的利益,更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3.企业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企业的规章制度构成组织成员的硬约束,因为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便于保证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但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只有当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并相互融合时,制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使企业管理达到最佳的效力。企业文化可以缓冲和促进企业管理中各类制度更好的执行,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击,从而使组织成员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并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需要。因此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企业的一种文化风格,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又能促使制度更健全、更完善、更有效执行。人性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对人的管理从“自然人”、“经济人”上升到“社会人”的境界,努力满足人性多方面的需求。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中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平等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实践表明,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动力源。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如果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将会阻碍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
(1)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
(2)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是创业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我们欣喜地看到,浙商正从老板群体向企业家群体进行提升和发展,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层面,要从公益价值取向向责任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发展,加强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
三、政府和社会如何帮助民营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时势造英雄。“草根”出身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新时代造就的精英。这支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重大成果。思索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在他们身上,除了雁山瓯水的孕育,崇尚永嘉学派“功利兼济”的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力量的源泉:
1、正确的政策引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政府必须了解民营企业的重要性,继续发挥政策的引导性,努力继续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家拓宽更广阔的创富天地。
2、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先后四次修宪,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民心民意,从法律上保障了人们创业致富。法律和政策要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使他们有了“铁靠山”,从而打消一切顾虑,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创造合法财富,为社会做贡献。
3、领导的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了人们创业极大的鼓舞。特别是陈德容书记来温州温州后,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他们的教导和鼓励,成了民营企业家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文化工作,不仅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要积极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激励职工投身改革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全社会的努力下,民营企业思想文化一定会不断的丰富而健康。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拥有国际品牌的国际跨国公司,必将在瓯江之畔崛起;一个个目光远大、心胸广阔的世界级优秀企业家,必将在温州诞生。
第四篇: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有力支撑。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新形势下,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湖南省芷江县纪委专门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相关情况的调研,并作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辖28个乡镇,302个行政村,农村党员一万多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6.4%。通过几年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各行政村村容村貌得以较大改观。在不断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乡风文明”为主题,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与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相结合,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广大村民崇尚文明廉洁。
1.丰富载体,加强廉政宣传。为使廉政文化进农村更加贴近农村生活和农民群众,芷江侗族自治县不断创新丰富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覆盖面。一是送知识下乡。针对农村党员群众缺乏廉政知识的情况,县纪委通过向各乡镇赠阅《廉政文化读本》和向全县党员发送廉政短信等,从多视角提示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二是送文艺下乡。县纪委组织各乡镇观看新编反腐倡廉历史阳戏剧《满朝荐》,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做到警钟长鸣,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政治防线。结合“三下乡”活动,编排廉政文艺节目深入到全县28个乡镇巡回演出。同时,通过电视台和远程教育站播放反腐倡廉影视片和警示教育片。
2.强化措施,以典型“倡廉”。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建设,培育一批廉政文化建设优秀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实现由示范到普及。一是创建廉政文化示范点。县纪委结合本县实际,把芷江镇洛家井等5个村作为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建设单位,由专人挂点督办,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建设工作。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路,目前全县已建成各具特色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12个。二是总结推广经验。为总结经验,倡导典型,芷江侗族自治县结合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芷江镇组织召开了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现场会,并通过组织参观、开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向全县各乡镇推广该镇示范点的做法,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廉政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普通农民群众中,有力促进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
3.搭建平台,以阵地“固廉”。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活动中,牢牢把握阵地建设这个重点,为廉政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一是积极搭建农村廉政文化平台。把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县28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整合农村老祠堂、闲置校舍、村级办公场所等资源都建立了农家书屋。并在这些场所设立廉政文化宣传长廊、农村廉政山歌宣传牌、廉政格言警句、漫画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廉政文化。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与农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代理站、农村基层“三务”公开等工作有机结合,营造了良好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达到由点到面的效果。二是加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文化站和村级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家舞台为依托,广泛建立“廉政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同时,还组织乡镇、村两级干部集中学习党政纪条规知识并开展检查测试活动。通过巩固廉政文化建设阵地,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筑牢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不断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二、廉政文化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廉政文化进农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农民和干部对廉政文化进农村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腐败是当领导才有的,因此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也就不需要廉政文化,因此忽视了廉政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是农村廉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调查,目前全县还有一部分村没有设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部分村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有的甚至连村部也没有,更不要谈廉政文化活动室。此外,还缺乏电影播放、录像播放等设备,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较少。
三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单一。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定文化,是廉政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是廉政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巧妙结合。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廉政文化进农村,仅仅通过在农村悬挂廉政标语、送几场廉政戏和电影,很难在广大农村形成一种廉政氛围。同时,廉政文化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有的选择了廉政格言,大部分是古人名言,群众看不懂,理解不了。廉政教育内容老化、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廉政文化在农村中的作用
(一)“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村两委班子建设相结合。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中,与两委班子组织建设同步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村务监督和财务监督小组,使村班子和干部工作从开始就置于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之中;建立“双述双评”制度,村干部公开述职述廉,群众评议班子、评议干部,测评满意度,使村干部始终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在思想建设方面,以廉政文化、廉政意识的输入教育为主。要把重点放在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身上,要通过广泛开展廉政文化专题教育,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定期开展廉政文化学习日活动,通过学习廉政警示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学习法律、法规、政策、廉政格言警句等,进行从政道德教育,促使其廉洁从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村公共事业建设相结合。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公共事业的推进,无论是村室建设,还是村容村貌整治,廉政文化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设立廉政图书室,作为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阵地,提供有关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关书籍、报刊及反腐倡廉类书报杂志,方便党员群众阅读。在广大农村醒目位置悬挂廉政格言警句,张贴廉政宣传画,时时处处影响基层党员干部言行,在农村营造尊廉、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树立农村党员群众的廉政文化意识。三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注重引导和发挥民间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寓教于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党的政策方针、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宣传到千家万户。同时注重发挥专业宣传队伍在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在硬件设备、节目质量、演出水平上的优势,针对农村居住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管理体制相对松散的特点,组织文艺骨干,编排优质节目,深入到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宣教”活动,加深廉政文化的渗透力。
(二)“确保两个落实”。首先是确保责任落实。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廉政文化建设直接责任人,各项廉政文化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营造乡镇、村齐心协力抓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其次是确保资金落实。廉政文化建设,是文化和经济积累,只有投入保障到位,才能做好工作。
(三)“建立一个机制”。要建立健全廉政信访举报和处理机制。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公开述廉诺廉践廉。为方便群众监督举报,增强监督透明度,应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通过群众举报监督的渠道,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要加强乡镇基层信访室建设,设专人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并建立处理信访问题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对群众反映和举报问题的及时正确处理,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几点启示
一是廉政文化进农村是创新党建工作,融洽干群关系的必然选择。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既能进一步筑牢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又可以用健康向上廉政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提高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廉政监督的能力和积极性,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永葆党的先进性。二是廉政文化进农村是提升村民素质,建设富裕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通过廉政文化这种潜移默化式的熏陶,春风化雨式的滋润,使村民的素质教育从无形变为了有形,由量变提达到质变,提高了教育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三是立足实际,创新特色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根本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既不必大的投入,又没有条件的限制,村村都可以搞。但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因村制宜,创新特色,不断地挖掘和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让更多党员干部和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才能使群众真正成为廉政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和享受者,让廉政文化在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生根、开花、结果。
第五篇:关于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思考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事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其特有文化的滋养。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审计文化的支撑。构筑中国特色审计文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中国特色审计文化建设,构筑新型审计文化体系是事关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审计机关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系统特色的价值取向、制度准则、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等,即我们所说的审计文化。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正确认识审计文化,培育、丰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我们应从事关审计事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保持审计系统良好社会形象的高度,认真深入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普遍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审计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它至少包含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等三方面内容:
(一)审计物质文化。。
(二)审计制度文化。。。
(三)审计精神文化。。。
二、审计文化的作用
审计文化之所以会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提出来,是因为它有着别的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手段,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其他管理资源、管理要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审计文化的作用机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讲审计文化具有 以下重要作用:
(一)凝聚作用。审计文化像一条纽带,把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审计人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经济和政治体制发生变化时,审计文化更能显示出凝聚作用。
(二)约束作用。审计文化注重研究人的因素,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相信人、培育人,培养科学的审计观和工作作风,形成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三)协调作用。审计文化的形成使审计人员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互相信任,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更加协调。
(四)团队作用。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念和集体观念,打造严整的审计队伍,树立优良的团队精神,审计文化像黏合剂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审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大力气加强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传统主流文化缺失比较严重。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但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中华文化根脉知之甚少,由传统文化在内心深处自觉筑起的道德底线并不牢靠,导致审计领域出现了一些违反廉政纪律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大审计文化的建设步伐,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大“人文教化”,使广大审计人员在传承中得到提高。只有通过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人员才能在心中筑牢抵御各种诱惑的坚固防线,才会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 映,在推动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审计文化作为审计事业的基点,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定位,另一方面审计文化包含正确的审计理念,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倡导高尚的审计文明,对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新时期,发挥国家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加快培育和建设审计文化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抓好审计文化建设:
(一)以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点,为审计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决定着审计文化建设的培育和建设方向。刘家义审计长在总结审计25年的经验中指出: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国家审计的新定位,是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审计法》规定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二)以打造审计品牌为出发点,努力促进审计物质文化建设。
品牌战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审计文化也应重视品牌建设,创建和树立体现科学审计理念、易于社会接受并有利于扩大审计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一是打造服务品牌。打造审计服务品牌是扩大审计恒久影响力、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二是打造典型品牌。打造有影响力的审计典型品牌,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打造廉洁品牌。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廉洁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打造廉洁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周期率”的问题,打造廉洁品牌,对避免“周期率”的发生意义重大。
打造品牌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强审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员通过持久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依托信息搞好审计文化建设,适应新时期审计品牌文化建设的需要。打造品牌文化,还需要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来作为物质保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加强活动阵地和设施 建设,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二)以完善和实施审计准则为立足点,不断推进审计制度文化建设。审计制度体系是为保证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由于审计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而随时作出调整,因而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审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审计准则的制订、完善和推行:一是定期清理修订现有的审计准则,以保证准则的先进性。目前审计署已颁布了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对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在新审计准则框架下制定审计指南和审计实务,不断细化审计操作规程;三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确保新准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三)以推进文明审计为核心,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
审计精神是维系审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审计精神文化决定着审计人员的行为,是推进审计事业不断前进、审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因此,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道德建设。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其次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以“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来要求自己,坚持依法审计、敢于坚持原则,坚持严谨细致、谦虚谨慎;要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第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廉政文化的人本理念,让廉政文化引导审计人员明确价值取向,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遵纪守法、崇尚廉洁意识,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促使审计干部慎用权,用好权,严格
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执审为民,树立审计队伍廉洁从审的良好形象。
总之,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审计文化建设的培育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进而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