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赏识,学生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被别人赏识的重要性。学生被教师赏识,就会发挥学习积极性,就会学有所成。教师被领导赏识,就会发挥工作积极性,就会“教有所得”。如何赏识你的学生、怎样赏识你的学生?其实我们的老师都在“赏识”中成长起来,只是我们没有理论上的归纳。事实上我认为赏识含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而这些都基于一个字——爱。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坐在最后一排》,文中的主人公叫乔小叶,她的个子很矮,却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原因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资格坐在前排或中间位置,那是优等生的专有位置。乔小叶认为自己又丑又笨,没有人喜欢和她交往,她总是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开始自暴自弃。可是幸运的是,一位姓白的语文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在一次语文自习课上,这位老师及时表扬了她,从此唤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她开始努力,并在一次小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为之一颤。是的,最后一排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坐在这一排的学生他是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只要他坚信自己不会永远坐在最后一排,他就有能力做到前排。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得得到老师的赏识。老师的赏识会唤起他奋斗的意志,会成为他努力走向前排的动力。
其实,“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各有不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维有判断力的个体。用老的掉牙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之后,他可能进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批评和惩罚而得到进步。相反,很多学生在老师的批评和惩罚之后,他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破罐子破摔。所以,我认为师生间应建立和睦、平等和友好的关系。师生间同玩同乐同哭,可以说是同呼吸,夸张点说拥有心灵相通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育才有生气、有活力。教师用真心自然地呼唤,孩子们天真、善良、敏感的心灵能很快就作出回应,有时会超出你想象之快。师生间有了默契,那么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师各有高招。这些过程并非可以简单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种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态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渗透着一人理念,如何让赏识呢?
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教师不要一味的认为自己自己就是“祖师爷”或“裁判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去聆听他们那幼小的纯真的心灵,真正的了解他们。
赏识在于视角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每个学生总有 一处优点;只是优点是不同的,要善于去捕捉。
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非议,要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只要我们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观照学生,值得赏识的东西会扑面而来。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极易波动,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教师是他们人生的指路人,要做好正确的引导。所以,当我们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要忘了赏识学生。因为赏识,他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