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转论坛: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军转干考试
军转论坛: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安置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曾经的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乡,多少才俊士子咸出于此。
城市代表先进的东西,代表现代化,代表有文化。乡村是现代化和有文化的反义词。至少当下的中国乡村如此。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civility(礼仪)。文明似乎来源于礼仪。城市代表文明,农村代表野蛮。至少欧洲人这么认为。
但史上中国乡村不是这样的,它是礼仪的发源地,是传统伦理的根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白鹿原》中的乡绅朱先生调解白家与鹿家纠纷的桥段很有说明性。朱先生劝诗曰: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致嘉轩弟)一场纠纷就这样在双方乡贤的劝导下平息了。
皇权与绅权的对峙维持了二千年安定。《白鹿原》前半段描述了这个“无讼社会”。铲除罂粟时官家人在一旁站着,由乡绅朱先生下令执行。官权与绅权就是这样配合默契。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发现这里没有一个警察仍能安定。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的”,费孝通八十年前的这个论断今天仍适用。当我们义无反顾抛弃“土”,敞开胸怀迎接“洋”时,骨子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还是那个人,那个朴实而狡猾的农民。
无论是为子当孝、待人以信的“人学”,还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学”,其实质都是“农民学”——是祖上世世代代与人、与天打交道历练出来的学问。主题是敬畏与感恩,今天中国人失去了这两样东西。
五四一代未来得及“整理国故”就赶上“救亡图存”。然后是大建设、大运动、大开放、大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与自觉,及文化重建被粗暴打断了。
“国故”当然有许多糟粕。“民国大家”每人在乡下几乎都有个代表顽固势力的“老爷子”,为他们娶了未曾谋面的媳妇。三老四少的坚守维系了乡村二千年来的稳定,但这些“瘸腿的中国绅士”(费孝通语)不能对新形势作出有效的调整。他们很少正面接触西方工业主义,更不欢迎革命。他们被铲除了。可取代他们的是谁?用南怀瑾晚年反复引用唐人诗句就是:“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针对“乡土中国”,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首先是对独立人格、个人尊严、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等问题的关切。“文化自觉”的另外一个内涵是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文化自觉性并不能从民族主义情绪中产生,它只能在与其他民族或文化的对话中产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杜维明认为,这16个字是儒家哲学最高的理想——
军转干考试
不同文明的价值共享。
复兴传统文化需要从文化自尊、自觉到再造;同理,复兴乡村也需从乡村自尊、自觉再到乡村再造。可当下乡村如何自尊、自觉及再造?
所谓新农村运动,所谓新乡绅回乡,都应与家族谱系、现有政权形成合力。
文化,是文化和氛围留人。让农村变得可爱起来,需要一次新文化运动,在破败的基础上重建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衰落当然也有例外。广西贺州的毛家村仍能维系一方清净,村里规划有序,自然环保良好,有一口泉水清澈见底。我得出的原因之一是这个状元村九成以上均属毛姓,村里有个毛家祠堂,每年春节,无论多远,无论当多大官,都要回来聆听族长训话,村长书记也在列。这里仍保留着续修家谱、村谱传统,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村里一位94岁阿婆仍在织布。
什么是传统节日?一大家子几十口,烹鸡宰鸭,推杯把盏,共叙乡情,这样的乡村才愿意回去,这样的乡村才让人有归根之感。
纵观南北差异,但凡宗族势力保存较好的南方农村,文化、秩序和传统甚至环保都做得不错;而北方农村尤其是杂姓村落则呈现一派凋敝,村支书一权独大。
当然光靠传统宗族势力是不行的,它有着天然的局限,不接纳外来文化,无法与普适价值对接。
所谓新农村运动,应该是几方合力的结果。新乡绅运动需要农村精英回乡,需要城里同乡寻祖,也需要大学生村官当政,需要复员军人、退休人员荣归故里,共议村事。当然也需要白领社群,有机合作社,欧宁们的NGO,带来全球化之风、新生产模式和新兴变革力量。
但首先还是要爱自己的祖先,懂得感恩与敬畏。试问,有什么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家族根基?祖先在那里,他还会远离吗?
新乡村运动不应是乌托邦愿景,而是中国的现实需要。解决农二代三代进城问题是当务之急,乡村文化重建、让乡村变得有吸引力,更是长远需要,因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
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新世代对传统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维稳。比国家更久远的是民族,比民族更久远的是文化。
了解中国,了解乡土,你就知道家庭、家族、血缘要比文艺更有根、更恒远。现在要修的不是哪个姓的家谱,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否则我们真不知自己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日本工业化走过污染弯路,但最终并未以破坏乡村为代价。从宫崎骏动漫中的乡村诗意,可见乡村仍是诗意的母体。韩国也拍了很好的乡村文艺片。日韩的乡村并未凋敝,并未发生所谓革命,文化得以传承,香火得以绵延。国际上,一度日韩才代表东方。
在台湾苗栗三义乡广盛村,一群年轻人在种糙米,回乡开发有机生活农场。他们是知名
军转干考试
大学的研究生,久居都市之后返乡去种田。苗栗的有机模式是一种新机制,是一种商业,也是新一代台湾人对土地价值的回归与社会责任。原本在都市里吹冷气的白领,如今卷起袖子和裤管,成为脚踩乡土的都市新农夫。
广东也有位海归硕士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务农。2006年,陈健永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放弃证券公司优厚待遇去务农。“留学3年,花费70多万元,然后回来经营果园?”2008年11月,父子俩顶着各种压力开干,先后租下了70户村民的200亩撂荒地,开办起了农场。客户说,“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水果”。
苗栗的招牌是有机农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农庄经济和观光经济。苗栗保有1083个世界第一。苗栗要向世界推介,每年都要开国际派对,并曾请国际三大男高音来站台。古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经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诚如“山水米”创始人叶淑蕙所称:越是在地的(本土的),就越是国际化的。
都市新农夫们的乡土实验颇具代表性。反哺已成当下台湾新潮流。我听到一个传奇故事,说一位父亲送子留洋,可儿子学成之后帮他务农,父亲质问“你回来干什么?”儿子用从海外学来的市场理念和新型农业模式,打造出了有机农产品,市场叫好,于是父亲心服口服。
台湾学生仔为接受农村文化启蒙,利用寒暑假,以不同主题(比如“腌咸菜”)进入农村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模式、思考农村与都市发展之关系以及粮食自给率与食物文化的关系。而大陆的学生娃学习紧张,报奥数还报不过来呢,哪有空啊。
如果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的责任感,也失去了对乡土的亲近感,失去了对祖上的敬畏,我们会变成什么人?当然,恢复对土地感情的根本在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十万人次,死亡一万多人。农药化肥的慢性危害更干扰亿万人的激素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失去对土地的敬重,将几千年来干净无污染的土地,在一两代人间快速地毁坏,教后人情何以堪?
请问你有谦恭有礼的文化吗?你有淡定安宁的乡村吗? 先从感恩和敬畏做起罢。
第二篇:军转干部安置: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曾经的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乡,多少才俊士子咸出于此。
城市代表先进的东西,代表现代化,代表有文化。乡村是现代化和有文化的反义词。至少当下的中国乡村如此。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civility(礼仪)。文明似乎来源于礼仪。城市代表文明,农村代表野蛮。至少欧洲人这么认为。
但史上中国乡村不是这样的,它是礼仪的发源地,是传统伦理的根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白鹿原》中的乡绅朱先生调解白家与鹿家纠纷的桥段很有说明性。朱先生劝诗曰: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致嘉轩弟)一场纠纷就这样在双方乡贤的劝导下平息了。
皇权与绅权的对峙维持了二千年安定。《白鹿原》前半段描述了这个“无讼社会”。铲除罂粟时官家人在一旁站着,由乡绅朱先生下令执行。官权与绅权就是这样配合默契。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发现这里没有一个警察仍能安定。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的”,费孝通八十年前的这个论断今天仍适用。当我们义无反顾抛弃“土”,敞开胸怀迎接“洋”时,骨子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还是那个人,那个朴实而狡猾的农民。
无论是为子当孝、待人以信的“人学”,还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学”,其实质都是“农民学”——是祖上世世代代与人、与天打交道历练出来的学问。主题是敬畏与感恩,今天中国人失去了这两样东西。
五四一代未来得及“整理国故”就赶上“救亡图存”。然后是大建设、大运动、大开放、大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与自觉,及文化重建被粗暴打断了。
“国故”当然有许多糟粕。“民国大家”每人在乡下几乎都有个代表顽固势力的“老爷子”,为他们娶了未曾谋面的媳妇。三老四少的坚守维系了乡村二千年来的稳定,但这些“瘸腿的中国绅士”(费孝通语)不能对新形势作出有效的调整。他们很少正面接触西方工业主义,更不欢迎革命。他们被铲除了。可取代他们的是谁?用南怀瑾晚年反复引用唐人诗句就是:“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针对“乡土中国”,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首先是对独立人格、个人尊严、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等问题的关切。“文化自觉”的另外一个内涵是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文化自觉性并不能从民族主义情绪中产生,它只能在与其他民族或文化的对话中产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杜维明认为,这16个字是儒家哲学最高的理想——不同文明的价值共享。
军转干考试
复兴传统文化需要从文化自尊、自觉到再造;同理,复兴乡村也需从乡村自尊、自觉再到乡村再造。可当下乡村如何自尊、自觉及再造?
所谓新农村运动,所谓新乡绅回乡,都应与家族谱系、现有政权形成合力。
文化,是文化和氛围留人。让农村变得可爱起来,需要一次新文化运动,在破败的基础上重建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衰落当然也有例外。广西贺州的毛家村仍能维系一方清净,村里规划有序,自然环保良好,有一口泉水清澈见底。我得出的原因之一是这个状元村九成以上均属毛姓,村里有个毛家祠堂,每年春节,无论多远,无论当多大官,都要回来聆听族长训话,村长书记也在列。这里仍保留着续修家谱、村谱传统,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村里一位94岁阿婆仍在织布。
什么是传统节日?一大家子几十口,烹鸡宰鸭,推杯把盏,共叙乡情,这样的乡村才愿意回去,这样的乡村才让人有归根之感。
纵观南北差异,但凡宗族势力保存较好的南方农村,文化、秩序和传统甚至环保都做得不错;而北方农村尤其是杂姓村落则呈现一派凋敝,村支书一权独大。
当然光靠传统宗族势力是不行的,它有着天然的局限,不接纳外来文化,无法与普适价值对接。
所谓新农村运动,应该是几方合力的结果。新乡绅运动需要农村精英回乡,需要城里同乡寻祖,也需要大学生村官当政,需要复员军人、退休人员荣归故里,共议村事。当然也需要白领社群,有机合作社,欧宁们的NGO,带来全球化之风、新生产模式和新兴变革力量。
但首先还是要爱自己的祖先,懂得感恩与敬畏。试问,有什么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家族根基?祖先在那里,他还会远离吗?
新乡村运动不应是乌托邦愿景,而是中国的现实需要。解决农二代三代进城问题是当务之急,乡村文化重建、让乡村变得有吸引力,更是长远需要,因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
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新世代对传统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维稳。比国家更久远的是民族,比民族更久远的是文化。
了解中国,了解乡土,你就知道家庭、家族、血缘要比文艺更有根、更恒远。现在要修的不是哪个姓的家谱,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否则我们真不知自己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日本工业化走过污染弯路,但最终并未以破坏乡村为代价。从宫崎骏动漫中的乡村诗意,可见乡村仍是诗意的母体。韩国也拍了很好的乡村文艺片。日韩的乡村并未凋敝,并未发生所谓革命,文化得以传承,香火得以绵延。国际上,一度日韩才代表东方。
在台湾苗栗三义乡广盛村,一群年轻人在种糙米,回乡开发有机生活农场。他们是知名大学的研究生,久居都市之后返乡去种田。苗栗的有机模式是一种新机制,是一种商业,也
军转干考试
是新一代台湾人对土地价值的回归与社会责任。原本在都市里吹冷气的白领,如今卷起袖子和裤管,成为脚踩乡土的都市新农夫。
广东也有位海归硕士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务农。2006年,陈健永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放弃证券公司优厚待遇去务农。“留学3年,花费70多万元,然后回来经营果园?”2008年11月,父子俩顶着各种压力开干,先后租下了70户村民的200亩撂荒地,开办起了农场。客户说,“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水果”。
苗栗的招牌是有机农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农庄经济和观光经济。苗栗保有1083个世界第一。苗栗要向世界推介,每年都要开国际派对,并曾请国际三大男高音来站台。古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经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诚如“山水米”创始人叶淑蕙所称:越是在地的(本土的),就越是国际化的。
都市新农夫们的乡土实验颇具代表性。反哺已成当下台湾新潮流。我听到一个传奇故事,说一位父亲送子留洋,可儿子学成之后帮他务农,父亲质问“你回来干什么?”儿子用从海外学来的市场理念和新型农业模式,打造出了有机农产品,市场叫好,于是父亲心服口服。
台湾学生仔为接受农村文化启蒙,利用寒暑假,以不同主题(比如“腌咸菜”)进入农村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模式、思考农村与都市发展之关系以及粮食自给率与食物文化的关系。而大陆的学生娃学习紧张,报奥数还报不过来呢,哪有空啊。
如果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的责任感,也失去了对乡土的亲近感,失去了对祖上的敬畏,我们会变成什么人?当然,恢复对土地感情的根本在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十万人次,死亡一万多人。农药化肥的慢性危害更干扰亿万人的激素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失去对土地的敬重,将几千年来干净无污染的土地,在一两代人间快速地毁坏,教后人情何以堪?
请问你有谦恭有礼的文化吗?你有淡定安宁的乡村吗? 先从感恩和敬畏做起罢。
第三篇:2013年军转: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军转干考试
2013年军转:乡村文化之魂在于农村的繁荣 农村的繁荣在于农业生产的进步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计划
曾经的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乡,多少才俊士子咸出于此。
城市代表先进的东西,代表现代化,代表有文化。乡村是现代化和有文化的反义词。至少当下的中国乡村如此。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自civility(礼仪)。文明似乎来源于礼仪。城市代表文明,农村代表野蛮。至少欧洲人这么认为。
但史上中国乡村不是这样的,它是礼仪的发源地,是传统伦理的根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白鹿原》中的乡绅朱先生调解白家与鹿家纠纷的桥段很有说明性。朱先生劝诗曰: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致嘉轩弟)一场纠纷就这样在双方乡贤的劝导下平息了。
皇权与绅权的对峙维持了二千年安定。《白鹿原》前半段描述了这个“无讼社会”。铲除罂粟时官家人在一旁站着,由乡绅朱先生下令执行。官权与绅权就是这样配合默契。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发现这里没有一个警察仍能安定。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的”,费孝通八十年前的这个论断今天仍适用。当我们义无反顾抛弃“土”,敞开胸怀迎接“洋”时,骨子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还是那个人,那个朴实而狡猾的农民。
无论是为子当孝、待人以信的“人学”,还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学”,其实质都是“农民学”——是祖上世世代代与人、与天打交道历练出来的学问。主题是敬畏与感恩,今天中国人失去了这两样东西。
五四一代未来得及“整理国故”就赶上“救亡图存”。然后是大建设、大运动、大开放、大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与自觉,及文化重建被粗暴打断了。
“国故”当然有许多糟粕。“民国大家”每人在乡下几乎都有个代表顽固势力的“老爷子”,为他们娶了未曾谋面的媳妇。三老四少的坚守维系了乡村二千年来的稳定,但这些“瘸
军转干考试
腿的中国绅士”(费孝通语)不能对新形势作出有效的调整。他们很少正面接触西方工业主义,更不欢迎革命。他们被铲除了。可取代他们的是谁?用南怀瑾晚年反复引用唐人诗句就是:“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针对“乡土中国”,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首先是对独立人格、个人尊严、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等问题的关切。“文化自觉”的另外一个内涵是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文化自觉性并不能从民族主义情绪中产生,它只能在与其他民族或文化的对话中产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杜维明认为,这16个字是儒家哲学最高的理想——不同文明的价值共享。
复兴传统文化需要从文化自尊、自觉到再造;同理,复兴乡村也需从乡村自尊、自觉再到乡村再造。可当下乡村如何自尊、自觉及再造?
所谓新农村运动,所谓新乡绅回乡,都应与家族谱系、现有政权形成合力。
文化,是文化和氛围留人。让农村变得可爱起来,需要一次新文化运动,在破败的基础上重建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衰落当然也有例外。广西贺州的毛家村仍能维系一方清净,村里规划有序,自然环保良好,有一口泉水清澈见底。我得出的原因之一是这个状元村九成以上均属毛姓,村里有个毛家祠堂,每年春节,无论多远,无论当多大官,都要回来聆听族长训话,村长书记也在列。这里仍保留着续修家谱、村谱传统,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村里一位94岁阿婆仍在织布。
什么是传统节日?一大家子几十口,烹鸡宰鸭,推杯把盏,共叙乡情,这样的乡村才愿意回去,这样的乡村才让人有归根之感。
纵观南北差异,但凡宗族势力保存较好的南方农村,文化、秩序和传统甚至环保都做得不错;而北方农村尤其是杂姓村落则呈现一派凋敝,村支书一权独大。
当然光靠传统宗族势力是不行的,它有着天然的局限,不接纳外来文化,无法与普适价值对接。
所谓新农村运动,应该是几方合力的结果。新乡绅运动需要农村精英回乡,需要城里同乡寻祖,也需要大学生村官当政,需要复员军人、退休人员荣归故里,共议村事。当然也需要白领社群,有机合作社,欧宁们的NGO,带来全球化之风、新生产模式和新兴变革力量。
但首先还是要爱自己的祖先,懂得感恩与敬畏。试问,有什么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家族
军转干考试
根基?祖先在那里,他还会远离吗?
新乡村运动不应是乌托邦愿景,而是中国的现实需要。解决农二代三代进城问题是当务之急,乡村文化重建、让乡村变得有吸引力,更是长远需要,因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
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新世代对传统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维稳。
比国家更久远的是民族,比民族更久远的是文化。
了解中国,了解乡土,你就知道家庭、家族、血缘要比文艺更有根、更恒远。现在要修的不是哪个姓的家谱,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谱”。否则我们真不知自己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日本工业化走过污染弯路,但最终并未以破坏乡村为代价。从宫崎骏动漫中的乡村诗意,可见乡村仍是诗意的母体。韩国也拍了很好的乡村文艺片。日韩的乡村并未凋敝,并未发生所谓革命,文化得以传承,香火得以绵延。国际上,一度日韩才代表东方。
在台湾苗栗三义乡广盛村,一群年轻人在种糙米,回乡开发有机生活农场。他们是知名大学的研究生,久居都市之后返乡去种田。苗栗的有机模式是一种新机制,是一种商业,也是新一代台湾人对土地价值的回归与社会责任。原本在都市里吹冷气的白领,如今卷起袖子和裤管,成为脚踩乡土的都市新农夫。
广东也有位海归硕士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务农。2006年,陈健永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放弃证券公司优厚待遇去务农。“留学3年,花费70多万元,然后回来经营果园?”2008年11月,父子俩顶着各种压力开干,先后租下了70户村民的200亩撂荒地,开办起了农场。客户说,“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水果”。
苗栗的招牌是有机农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农庄经济和观光经济。苗栗保有1083个世界第一。苗栗要向世界推介,每年都要开国际派对,并曾请国际三大男高音来站台。古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经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诚如“山水米”创始人叶淑蕙所称:越是在地的(本土的),就越是国际化的。
都市新农夫们的乡土实验颇具代表性。反哺已成当下台湾新潮流。我听到一个传奇故事,说一位父亲送子留洋,可儿子学成之后帮他务农,父亲质问“你回来干什么?”儿子用从海外学来的市场理念和新型农业模式,打造出了有机农产品,市场叫好,于是父亲心服口服。
台湾学生仔为接受农村文化启蒙,利用寒暑假,以不同主题(比如“腌咸菜”)进入农村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模式、思考农村与都市发展之关系以及粮食自给率与食物文化的关系。
军转干考试
而大陆的学生娃学习紧张,报奥数还报不过来呢,哪有空啊。
如果我们失去了对土地的责任感,也失去了对乡土的亲近感,失去了对祖上的敬畏,我们会变成什么人?当然,恢复对土地感情的根本在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大陆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十万人次,死亡一万多人。农药化肥的慢性危害更干扰亿万人的激素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失去对土地的敬重,将几千年来干净无污染的土地,在一两代人间快速地毁坏,教后人情何以堪?
请问你有谦恭有礼的文化吗?你有淡定安宁的乡村吗?
先从感恩和敬畏做起罢。
第四篇:重文化繁荣进步
重文化繁荣进步
2011年,是我国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这一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
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发布。此时,自治区两会正在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草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
这是我区在近几年文化大发展的基础上吹响的嘹亮出发号角。
王钰国委员说:“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进步,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 的确,我区近些年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在剖析内蒙古现象、关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内蒙古在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出色成绩。
2011年,内蒙古文化团队在欧洲4国巡演和在北京文化活动周中的出色表现,让草原文化震动了无数远隔万水千山的心灵。同时,一系列文化交流及文化产业项目协议随之签订。2012年初,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在联合国演出,用蕴含着深厚草原文化底蕴的歌声感动了世界,同时也从40个国家推荐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人类的爱心公民:音乐与发展”奖项。这些草原上的孩子,让中国声音在世界回响。
那些被人们誉为天籁之声的音乐,来自辽阔草原的滋养。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有着直指人心的巨大力量。将这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文化影响力,让悠久灿烂、撼人心魄的草原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和中华文化一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成为今天的内蒙古人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突出强调了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
草原文化,根在草原。内蒙古对文化之根的精心呵护,必将为促进内蒙古向文化强区迈进,为推动草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王钰国委员在大会发言中提出:“民族文化要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靠求新求变来给社会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
近些年,内蒙古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化会展、文物复仿制品和工艺品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目前,内蒙古已经培育形成了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大批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额吉》、电视剧《东归英雄》等一大批优秀民
族歌舞、影视、摄影、文学等作品享誉海内外。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国内外大奖。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内蒙古的文艺团体还先后走进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向世界展示着草原文化的魅力。
草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所赢得的广泛而热烈的反响,让内蒙古人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文化自信和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
张晓萍委员说:“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随之进入文化体验时代。”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内蒙古近几年的文化建设就是要让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的密切结合,让老百姓从文化中获得更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年的预算报告提出:“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内蒙古的 “九个一批”文化工程近些年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吴团英代表说:“要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要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草原文化培育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品牌。”
徐翔代表说:“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不到4%,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已达20%以上,说明我们的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包庆贺委员建议,用好内蒙古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跨盟市、跨省区甚至是跨国界的精品旅游线路。
麦丽丝委员建议,用科技手段使古老的民族文化与国际接轨。
李树榕委员建议,相关行政部门组织不同文化产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旅游业、演出业等文化产业进行定期会诊式研究和把脉,有效推进全区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温暖人心的力量。内蒙古正在把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变成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内蒙古的特殊生产力,让软实力变成硬实力。
第五篇:师德之魂在于
品味阳光的味道
--------关于爱的教育
安肃镇
坟台小学
刘亚超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第七章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回到学校里,我最初听见的是一个恶消息,卡隆因母亲大病,缺课好几天了。终于,他母亲于前星期六那天死了。昨天早晨我们一走进教室,先生对我们说:‘卡隆遭遇了莫大的不幸!死去了母亲!他明天大约要回到学校里来的,望你们大家同情他的苦痛。他进教室来的时候,要亲切叮咛地招呼他,安慰他,不许说戏言或向他笑!”文中先生的这段话,是为师者对孩子悉心关怀的表现,是对孩子心灵的慰藉,是理解也是精神和情感的关怀。
我六岁的儿子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妈妈,阳光和生命哪一样更宝贵?”我回答:“同样宝贵。”他说:“阳光更宝贵些。”我不解,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在惊讶的同时我获得了一个哲理: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也是生命,他们需要为师者给予的阳光,这阳光便是众“生”平等的爱与关怀。教师完善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耐心细致的品性似阳光,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伴随着每个孩子享有“阳光的味道”。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尊重、爱护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它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黄静华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38年,她说有两句话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是我的孩子。”这两句话精辟的讲述了为师者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总结几年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
担任新年级班主任一个月,所有科任教师的矛头都指向了李月这个孩子,倒不是他有多桀骜不驯,而是他的作业屡次不完成,对教师的态度很恭敬,却又对教师的教导充耳不闻。看似毛病不大,品质不差,但由于已是习惯成自然,转变的过程虽不曲折,却很漫长。
我首先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成效,后来就出现了反复,平时的作业大都能够完成,但周六周日的作业又是一字不写,我明白自己苦口婆心的教导同样被当成了耳旁风,我明白了各科教师的苦衷,开始思忖对策。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孩子在小学就有上网、逃学、作业不完成甚至还有夜不归宿的习惯。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有些瞠目结舌,看上去一个老老实实的孩子身上竟然有这么多的不良习惯。我又采取了第二步,请家长,来的是他的父亲,见了我也是一个劲的诉苦,自己每天都要出去作生意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意,从时间上对孩子的学习照顾不够,还请老师要多多费心。这一次我与家长建立了联系,有问题做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够及时反馈获知信息,我让班级互助小组的成员负责辅导和检查他的作业,同时告知家长要从生活学习上多关心感化孩子。这次的教育效果好一些,取得了暂时的风平浪静,作业完成的情况好了,上课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
正当我沾沾自喜之时,有一天李月突然没来上课。我很担心,也不想让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叫上班干部去家访,接待的是他的母亲,言谈之中我发现有些不对,回来后学生告诉我,他的妈妈精神有些问题,根本管不了他,而爸爸又为生活所累,对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有些震撼,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承受着许多同龄孩子不能承受的压力。这才是他屡教不改的根源所在,其实他心里非常渴望温暖,渴望受到关注和表扬,渴望上进,当这种渴望与渴望不能得到满足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获得了心灵暂时的放纵与清闲。找到了根源,我开始寻找改变他的契机。他逃学回来我没有过多的批评他,只是把我在他家里见到的事实告诉了他,并表示了理解,可是我说:“你的境遇我很理解,可我并不同情,同情是给予弱者的,你不是,你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还能够比较坦然的面对,你是生活的强者,你现在只是有些迷失,老师愿意做你生活的引航者,我希望你成为前进的舵手,自信,坚强,有执著的精神和敏锐的判断力,而不是永久的迷失在困难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可我看到了希望,泪光背后是坚强。
一次我布置了一个文题叫《回报》我看到了他的作文,写的是自己的父亲如何辛苦,写自己将要给他以回报。作为他的班主任我能体会他的情感,可他的文章体现的并不明显,我找到他说:“你的父亲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他说了两件:一是自己常常不完成作业,经常被叫家长,父亲感到很没面子,可是为了自己不挨批评,为了自己的学习,父亲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来学校;一是他深夜上网不回家,寒风之中父亲找遍所有网吧寻找他。说的时候,话语间有些哽咽。我问他,你父亲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他回答是他受表扬的时候,我又问:“你怎么回报他?”他说:“老师我要好好的学,这也是对您的回报。”我什么也没说,心里热乎乎的,我告诉他再写一篇作文。他极认真的写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作文课上我让他读了,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之后我给全班朗读了汶川地震时的诗篇《孩子,快》,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们很长时间没有走出教室。室外的喧嚣衬托了室内的安静,而我知道所有孩子的心里定是在波涛汹涌,起伏澎湃。我心里有数,这次改变的不仅是他的习惯,关键是改变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开始不选择逃避,他学会了被爱和爱人,他懂了这个世界上不是他最不幸,他学会了坚强,他明白了做人的责任。捷报纷至沓来,各科教师都说他进步了,家长也说他懂事了,还主动担当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期末考试时他进入了班级的前十名。他的脸上开始有了自信的微笑,那是对生活的信念。
后来,我们之间又有了一个秘密通道,那就是我的评语,我在评语中给他鼓励,给他引路,比如:人生如海,它的美在于他的汹涌澎湃,没有起伏的生活就象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能应对生活的挫折你就是强者,期中考试快到了,希望你会取得好成绩。一个看似简单的肯定实际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他是孩子坚持下去的理由和源泉,由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快乐了进步了,快乐和幸福便也与我同行,而此时我并没有忘记家长,我经常让孩子给家长捎纸条,告诉他孩子的进步,我想孩子父亲的脸上定会有菊花似的微笑吧。
一个孩子的成长有两个情感环境: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的班级,一个家庭对孩子失去拉力的话,这个孩子有可能走邪路,在此基础上学校和班级再对孩子失去情感拉力的话这个孩子百分之九十九要走邪路了。实践证明,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是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学困生,切不可动辄批评、指责,更不能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伤了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我们用阳光的爱去温暖他那颗冷却了的心,去启迪他的灵魂,使他重新燃起上进的火花,其结果则会事半功倍。我们要让孩子品味到阳光的味道,我们要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当我在中秋节给家庭困难的学生送上两包月饼的时候,她每次交作业是都是两只手递给我,她用孩子最淳朴的方式表示了对老师的爱与敬意。当一名学生在冬天摔伤左臂的时候,我告诉他要用棉套袖包好胳膊以免冻伤,以后他每次作业都是清清楚楚,而以前他经常因为作业应付差事被叫谈话。当一个调皮的孩子迟到我问及原因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告诉我:“老师,他代表全班去给你买生日蛋糕了。”此时我感到了作为母亲的幸福与满足。当我暮年的时候,想起这件事我会觉得,这辈子作老师值了。
教育是春天的阳光,能让蒙昧的人们走出黑暗;教育是碧色的蓝天,能给予孩子梦的故乡;教育更是一颗赤诚的心,能唤醒另一颗心灵,触及另一个灵魂,拨动另一根心弦……
[浅析]:面对一个个思想复杂、性格迥异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呢?柏拉图说:教育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真正的灵魂转向只能发生于内心生活改变之时。对于李月这样一个思想丰富、个性独特的孩子,老师越是排斥他,他就越抵触,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一来,对他的教育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家庭、学校、社会都会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鉴于此,我便力图与他进行内心接触,用真诚的爱去解读他的内心世界:关心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与他谈心,陪他做作业,……点点滴滴都让他体会到了我给予的温暖。渐渐地,他初步接受了我!但却难以完全改变他的许多不良——间断性、躲避性地犯那些错误。正当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质疑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真正闯进了他的心灵。他又犯错误了,我找了一个时机与他进行了敞开心扉地交流,这一次,他真正、完全地体会到了被认可,被尊重的价值,懂得了作为儿子所应承当的爱的责任。于是,他终于下决心改变自己。值得一提的是,他真的做到了!
只要我们拥有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事业心,怀着满腔的热情,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复抓,抓反复”,将融融的师爱洒向学困生,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他们一定会被软化、感化,达到最终转化的目标,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生命就是一把琴弦!的确,孩子那心中的一个个想法,一种种思维,不就是一根根敏感的弦,易断的琴丝吗?我们要想奏响这生命之歌,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去轻轻地、不露痕迹地拨动那根心弦,他的心底才会流淌出美丽的音符,才会流淌出生动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