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八年级数学专题-勾股定理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4-35021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8 15:28:29 来源:网络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

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及简单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

cm和4

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

你是否发现了32+42与52的关系,52+122与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由一学生朗读“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面图形,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

拼图实验,探求新知

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22~23页图17.1-2和图17.1-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每组的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说一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用拼图法初步体验结论.

生:这两组图形中,每组的大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

师:这只是猜想,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还要经过我们的证明.

归纳验证,得出定理

(1)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

①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小组合作探究:

a.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为边作两个正方形,你能通过剪、拼把它拼成弦图的样子吗?

b.它们的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

c.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纸张拼一拼,摆一摆,体验古人赵爽的证法.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

师:通过拼摆,我们证实了命题1的正确性,命题1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

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题.

(1)在Rt△ABC中,∠C=90°,a=8,b=15,则c=________;

(2)在Rt△ABC中,∠B=90°,a=3,b=4,则c=________;

(3)在Rt△ABC中,∠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

(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

cm,则它的高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答案】(1)17(2)(3)6 8(4)6,8,10(5)

【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答案】或13

三、巩固练习

填空题.

在Rt△ABC中,∠C=90°.(1)如果a=7,c=25,则b=________;

(2)如果∠A=30°,a=4,则b=________;

(3)如果∠A=45°,a=3,则c=________;

(4)如果c=10,a-b=2,则b=________;

(5)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________;

(6)如果b=8,a∶c=3∶5,则c=________.

【答案】(1)24(2)4(3)3(4)6(5)12

(6)10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2.你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方法了吗?

3.你还有什么困惑?

本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2)

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

难点

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问题1: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

师生行为:

学生分小组讨论,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倾听学生的想法.

生: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

m,BC=5

m,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则AB=13

m.所以至少需13

m长的梯子.

师:很好!

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a2=c2-b2或b2=c2-a2,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就可求出第三边的长.

问题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生1:从题意可以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生2: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

师生共析:

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因此AC=≈2.236.因为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山坡上两棵树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米,则这两棵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________米,水平距离是________米.

分析:由∠CAB=30°易知垂直距离为2米,水平距离是6米.

【答案】2 6

【例2】教材第25页例2

三、巩固练习

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________.

【答案】50米

2.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偏离欲到达地点B

200米,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米,求该河流的宽度.

【答案】约480

m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构造直角三角形.

2.本节是从实验问题出发,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并用勾股定理完成解答.

这是一节实际应用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 勾股定理(3)

1.利用勾股定理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

3.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在数轴上寻找表示,,…这样的表示无理数的点.

难点

利用勾股定理寻找直角三角形中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

一、复习导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

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们能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

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如下:

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A′C′.求证:△ABC≌△A′B′C′.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C=∠C′=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B′C′=.又AB=A′B′,AC=A′C′,∴BC=B′C′,∴△ABC≌△A′B′C′(SSS).

师: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所对应的点吗?

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像长度为,,…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

师:由于要在数轴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为,,…,所以只需画出长为,,…的线段即可,我们不妨先来画出长为,,…的线段.

生: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为1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师:长为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呢?

生:设c=,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的线段是直角边长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生:步骤如下:

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的点.

二、例题讲解

【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800米处,过了10秒后,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A点表示男孩头顶的位置,C,B点是两个时刻飞机的位置,∠C是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根据题意,得在Rt△ABC中,∠C=90°,AB=5000米,AC=4800米.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即50002=BC2+48002,所以BC=1400米.

飞机飞行1400米用了10秒,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1400×6×60=504000(米)=504(千米),即飞机飞行的速度为504千米/时.

【例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得到上图,其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BC为湖面,AB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置,CD=3分米,CB=6分米,AD=AB,BC⊥AD,所以在Rt△ACB中,AB2=AC2+BC2,即(AC+3)2=AC2+62,AC2+6AC+9=AC2+36,∴6AC=27,AC=4.5,所以这里的水深为4.5分米.

【例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的点.

解:以为长的边可看作两直角边分别为4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如下图: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②能否找到斜边为,另外两条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

三、课堂小结

1.进一步巩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

2.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方面,做了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2.熟记一些勾股数.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

重点

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掌握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

难点

归纳猜想出命题2的结论.

一、复习导入

活动探究

(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1: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

生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与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

cm,6

cm,6.5

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

cm,7.5

cm,8.5

cm,再试一试.

生1: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所以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生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5

cm,6

cm,6.5

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长分别为4

cm,7.5

cm,8.5

cm的三角形,可以发现8.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有42+7.52=8.52.师:很好!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

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再看下面的命题:

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命题2与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

二、例题讲解

【例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1)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2)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3页练习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内容精简化,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

1.理解并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方法.

2.理解逆定理、互逆定理的概念.

重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概念.

难点

理解互逆定理的概念.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师: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命题的内容: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命题1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2正确吗?如何证明呢?

师生行为:

让学生试着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

师:△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如图),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

生:我们所画的Rt△A′B′C′,(A′B′)2=a2+b2,又因为c2=a2+b2,所以(A′B′)2=c2,即A′B′=c.△ABC和△A′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C=∠C′=90°,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即命题2是正确的.

师:很好!我们证明了命题2是正确的,那么命题2就成为一个定理.由于命题1证明正确以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又是命题1的逆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2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师:但是不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呢?

生:不一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成立.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例如原命题: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

显然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二、新课教授

【例1】教材第32页例1

【例2】教材第33页例2

【例3】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分析:这是一个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解:在△ABD中,AB2+AD2=9+16=25=BD2,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A是直角.

在△BCD中,BD2+BC2=25+144=169=132=CD2,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三、巩固练习

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

m后,又走了60

m,再走100

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

m后,又走60

m的方向是________.

【答案】向正南或正北

2.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6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求甲巡逻艇的航向.

【答案】解:由题意可知:AC=120×6×=12,BC=50×6×=5,122+52=132.又AB=13,∴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CAB=40°,航向为北偏东50°.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对本节的内容有哪些认识?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熟记几组勾股数.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的能力,切实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数学专题-勾股定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