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新闻编辑记者培训复习资料(判断题)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4-909380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3 23:23: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闻编辑记者培训复习资料(判断题)

判断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判断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对)2.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对)3.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对)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对)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错)7.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对)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对)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错)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错)12.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1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对)14.202_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对)15.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对)16.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17.历史经验表明,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对)18.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对)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普遍受益。(对)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错)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错)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对)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错)2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12.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对)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对)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错)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错)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2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视社会责任(错)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15.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了观点而剪裁事实。(对)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错)16.“三贴近”的要求为媒体找准新闻源头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对)于中国共产党。(错)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29.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面和有立场(错)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对)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30.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观和访问。(错)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多党19.“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轮流执政,绝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做朋友,以平视(对)眼光报道。(对)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值体系的主题。(错)术化。(错)3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对)而无关具体的真实。(错)33.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诸22.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多问题,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对)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23.“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是客观报道的(对)一种操作方式。(对)3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24.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对)思“一般的公正”(对)3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并不安25.马克思的“一般的公正”原则是指报刊宁,和平发展面对严峻挑战。(对)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时,应保持36.事实证明,我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对)

争端问题上讲原则、讲道理、有底线。(对)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37.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公正”是一种束缚。(错)便是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27.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对)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判断题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于新闻的思想。(错)由。(错)2.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错)作用。(对)30.马克思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4.202_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对)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三贴近”活动。(错)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错)起来。(错)3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6.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对)情况。(对)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错)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34.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错)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8.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解。(对)重的是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 的印象。(对)9.宣传是传播者反复宣扬某些理念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对)第三章《新闻伦理》判断题 28.在灾区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对)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普遍原则。(对)访。(对)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影。(×)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医生进行采访。(对)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悲情的音乐。(对)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内的信息构成侵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的客观、公正。(×)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则。(对)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对)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对)14.202_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对)费旅游。(×)(对)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对)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对)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助。(对)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对)(×)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拒绝认罪”等。(对)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所享有,不得转让。(×)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恶霸”、“禽兽”、“畜生”等词语。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向乙打招呼。(×)(×)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一定的费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犯发表权的行为。(×)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这属于贿买新闻。(对)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但涉及新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太大。(×)闻作品的,仅有民事责任。(对)新闻”的出现。(×)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对)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对)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面来自于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整体修养。(对)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理的失范行为。(×)种行为。(对)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第四章《新闻法规》判断题 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拦截采访。(对)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16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面。(对)门。(×)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对)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2_年4月发布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系。(对)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测性信息。(对)内谨慎运用。(对)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对)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不受保护。(×)性,都是公民人格权。(对)(对)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 征得他们的同意。(对)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

五、《新闻采编规范》判断题 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错)股票等。(对)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则不必注明。(×)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对)酒等事件时,可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体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对)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者。(对)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对)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错)头直接播出。(×)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事实发展的情节。(错)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者(对)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对)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26.202_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3名被囚禁近十年受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对)高级形容词。(对)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对)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对)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不是去救灾。(对)休。(错)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错)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对)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错)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对)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对)

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错)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对)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错)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错)26.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对)

27.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交代消息来源就构成了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对)

28.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错)

29.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对)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对)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对)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

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对)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错)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错)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对)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错)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错)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对)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错)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对)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错)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对)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错)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对)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错)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对)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对)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对)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错)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错)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对)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对)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错)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

六、《防止虚假新闻》判断题

1.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对)

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错)

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错)

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错)

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错)

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错)

7.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对)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错)9.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对)

10.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对)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错)

12.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对)

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错)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错)

15.“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对)

16.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对)

17.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而形成新闻报道。(对)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错)

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错)20.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错)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错)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错)

23.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错)

25.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闻。(对)

30.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对)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错)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错)

33.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对)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错)

35.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对)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错)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错)

38.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对)

39.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得的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对)

40.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对)

第二篇:新闻编辑复习资料

新闻编辑复习资料

一、小考点

新闻工作的基本属性:新闻传播的主导性、整合性和把关型工作。

新闻传播的主导性表现在:报道定位、报道策划、编辑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报社的编前会制度。

整合性:新闻传播是集合传播,以版面和节目这种“组合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受众。把关性:全程性、综合性、终审性把关。

报道定位的依据:媒体因素和受众因素。

报道定位的内容:政治定位和业务定位。

报道策划的原则:取信原则、立异原则、应变原则、集思原则。

报道策划的类型:阶段性、专题性、即时性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的方法:系统、参照、逆向。

新闻选择的基本依据:社会规范和受众需要。

新闻梳理的下限:也称为新闻的净化,这种”补偏救弊“的梳理,叫做保护性梳理。包括纠正各种差错(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文字性差错)和避免各种不当(内容发面不当、用词方面不当)。

新闻梳理的上限:也称新闻的优化,这种”扬长求精“的梳理,叫提高性梳理。

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主题类标题(主题、引题、副题)、从属类标题(提要题、分题)、整合类标题(栏题、类题)。

编排设计的原则:相符原则、重点原则、有序原则、便易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新闻编辑:

1、新闻媒体从事编辑工作的专业人员。

2、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员根据报道计划、策划、组织、整合新闻的行为过程。

3、编辑人员在从事编辑工作时所付出的具体劳动。

4、从事编辑工作的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

2.报道定位: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报道定位并以媒体因素和受众因素这两个内外因为因素。

3.报道策划:报道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和设想。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

4.新闻确认:新闻确认就是新闻稿件的选择、确定运用。这是对新闻进行选择的结果。

5.新闻梳理:新闻梳理就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新闻梳理还应该实现零差错,力争最优化,以完善整个新闻报道的微观基础。

6.新闻报道配置:报道配置就是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

7.报道合成: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它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而且一锤定音,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

8.主题: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以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的事实和思想。在整个标题中所用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9.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导主题的辅题,又称肩题或眉题,字号小于主题,大于副题。其作用将新闻中的一个侧面作为前导引出主题,同时具有辅助阐明主题思想的任务,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

10.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对主题做出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又称子题字号小于主题,其作用:如果主题只标出了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副题则补充说明事情的结果,如果主题只标出主要事实,那么次要的事实则由副题补充,如果主题表达的事实极为概括,或是只阐明一种思想观点,那么具体事实则由副题标出。

11.版面:版面是报纸一页的整体编排形式。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读者第一接触到的对象。

12.版面空间:由一定大小的纸张娑提供的编排范围,被称为版面空间。它不仅用于刊载文字、图片等信息,而且能够表示报纸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版面空间有大小的不同和重要程度上的区别,我国现代报纸的幅面主要有对开和四开两种。

13.版心:版面上刊登文稿图片等信息的部分为版心,也即版面的容量。一个版心容纳的字数,取决于纸张幅面、正文大小及分栏多少,各报不尽相同。

14.版面元素:版面的编排设计,从技术上说,就是在版面空间安排正文、标题、图片、线条和色彩。这些印刷符号是构成现代报纸版面的基本成分,统称版面元素。

15.要闻版:读者看报,首先接触的几乎都是首页即第一版,因而一般认为第一版的重要性居各版之冠,通常作为要闻版,主要用来刊登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和内页提要。要闻版往往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集报纸的窗口、形象和标志于一声。

三、简答

1.新闻梳理如何凝聚主题和突出精华?

一、凝聚主题

①、一般只允许一个主题,消息尤甚。主题集中,要求一篇新闻只能确定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中心一确立就像一线串珠到底,不能中途变线。

②、削去枝蔓:内容和主题有一定距离的需舍弃,为了主题思想的集中、鲜明,有时需要忍痛割爱,让主题集中。

③、以少胜多:主题集中,要求选材以少胜多,材料不在于多关健是在于精,说明问题的材料。

④、精简过程:对事物过程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是使新闻报道短而精的重要途径。

⑤、详略得当:要求叙述详略得当,与主体关系直接的、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的具体、详细,不足的部分应补充。增补:新闻背景、照片、示意图表。

二、凸显精华

①、改变体裁、调整结构;新闻报道有多种题材各有特点和优势,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题材的结构会更好。

②、取其一点、独展所长;有的报道面面俱到,精彩因而流失,所以取其一点,将精华分离出来,独自成篇会更好。

③、化整为零、各显其要;有些繁杂的新闻将他们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效果会更好。

2.简答报道配置中,综合配置的要领?

综合配置的方法是六结合:

一、点面结合:点:重点(热点)面:一般(非热点)

二、庄谐结合:庄:庄重严肃谐:轻松愉快

三、褒贬结合:新闻媒体应该褒扬先进,同时在报道的配置中,不能忽略批评性稿件。

四、图文结合:美感,若都无图片,也可加入漫画。针对报纸,在电视节目中图像是主要,而文字、字幕变得不可或缺。

五、长短结合:就稿件的篇幅而言,应尽量做到长短相间。

六、多种文体结合:在新闻稿件中为了避免体裁单调所以多种体裁相结合,提高版面和节目的活跃感。

3.新闻标题主要有哪些作用和显著特点?(准确、具体、鲜明、生动)

主要作用:

①、导受作用:导受即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②、导向作用:标题是新闻和评论的结合点。标题可以或显或隐第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显著特点:

①、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新闻标题的显著特点在于事实性,在于新闻性。②、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新闻标题的本源是新闻事实。

4.当代报纸在应用编排元素方面表现为哪七多?

①、正文成模块形状多

②、标题用黑体字多

③、大标题多

④、图片多

⑤、大照片多

⑥、直线多

⑦、色彩多

5、新闻编辑取向优质化的含义是什么?

6、新闻稿件的净化和优化?

论述

1、为什么当代新闻编辑人员要必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意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原因: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利器,历来为各个阶级、党派和政府所重视。而今当代,新闻媒介的种类空前增多,传播范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做出的这个论断:“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编辑人员处于把关的地位,操有新闻报道的生杀大权。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内涵:①高度的责任意识,首先表现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②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③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④高度的责任意识,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大到报道的宏观把握,小到讯息的点滴修改,编辑人员都要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2.当代新闻编辑应具有哪些修养?

答:

一、高度的责任意识

①高度的责任意识,首先表现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②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③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④高度的责任意识,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大到报道的宏观把握,小到讯息的点滴修改,编辑人员都要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二、广阔的知识视野;编辑人员只要开阔视野,才能准确有效的把握新闻报道,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编辑人员要不断的扩大关于报道对象方面的知识;要对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的知识,要不断的掌握和学习;不断注入新知识,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最好懂计算机和外语知识。

三、执着的探索精神;在探索中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生长点不断开拓报道领域。

3.编辑人员在识别假新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编辑人员是新闻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道关口,对事实不清的新闻要素需要及时询问记者。因为编辑人员有这个条件和责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第知识(常识)和多领域的术语,及时发现稿子的不实之处。说到底,编辑人员在识别假新闻时也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新闻选择,新闻选择座位新闻编辑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它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也是新闻编辑人员职业素养以及“把关人”的只能体现。

作用:

一、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

二、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

三、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

第三篇: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202_

202_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

1、简述国内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播听众群体稳定,驾车听众规模日渐庞大。

根据中国广播调查网研究调查显示,202_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广播接触率为59.7%,城乡广播听众总规模达6.6亿人,比202_年略有上升。城市居民广播接触率仍明显高于农村,为64.0%,城市听众约4.1亿。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预计202_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由此推算,中国驾车听众规模也将会以每年19%至20%的速度增长。

(二)媒介融合,互联网移动广播跨越式发展。

202_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搜索引擎(81.9%),网络音乐(79.2%),网络新闻(77.2%)。

(三)地方电台发挥特长,市场份额逐渐提高。

根据赛立信媒介数据202_年研究报告,202_年广播市场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全部市县级电台合计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由上一年的54.9%上升至56.5%,地方电台的市场份额则有所增加,节目样式日渐灵活,取得不俗的成绩。

2、国内地方广播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

答:广播电台在节目制作方面就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以当地群众熟悉的内容吸引听众,以贴近地方特色的节目取信听众,办出特色节目和名牌栏目抓牢听众。地方电台应发挥浓郁的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目。以东北为例,地方性节目要根据东北实际,浓浓的黑土情怀,东北人民淳朴、善良、勤劳、爽快的特点打造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品牌节目。成为地方电台的一

大特征。在这方面辽宁电台《大兵讲故事》、黑龙江龙广电台《叶文有话要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晓声长谈》、辽宁乡村广播《说说唱唱斗秀场》、《俺家来客(qie)了》都已经成为东北地方电台品牌节目。

文艺性娱乐节目明显体现出东北地方特色,比如主持人用东北方言讲笑话、讲故事、二人转节目等。同时,东北地方电台也加强了品牌节目的多样性,使节目样式多元化。

因此地方电台需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体现鲜明的地方性,贴近本地生活、贴近本地群众,秉持“内容为王”办出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就一定能够创办出贴近地方特色的优秀节目,赢得听众的信赖和认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控局面。

3、试论媒介与政府的关系。

答:世界上最为理想的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体现出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及享有媒介自由和舆论自由所带来的良性后果。

从各国大量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一般来说,日常状态下,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危机到来之际,政府能够制定相关的法规,对由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而在平时,政府则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媒介进行管理和规制。

应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在逐渐重构。总的说来,在从原有的仅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渐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转化。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从单一变得多重,在这过程中,党对媒介领导的核心地位则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一切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性质。具体表现为:

1、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管理的方式在变。

2、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具体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转变不会一步到位。

4、如何理解目前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强调资源的深度整合?

答:在202_年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全面而深度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并且都在努力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

(一)传媒互动

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推动下,新闻传播效应成倍的放大。微博与电视互动已成为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最突出特点。形成了微博提供热点新闻线索,电视媒体深度跟踪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可视性。

(二)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全面启动,电视正式接轨互联网,拓展电视新闻的全新平台。202_年,全国成立了15家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依托自身强大的电视新闻采编评论资源,独立的网络编辑团队,创建有别于母体的新闻发布平台。

(三)终端跨界合作

随着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电视台与通讯网、互联网多个运营商开始深度合作,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态,形成了无线、有线、互联网并举。

另外,新媒介的介入也推动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变革,实现制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5、你认为人才储备和人才任用对我国电视频道品牌建设起着怎样的支撑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资源是广电行业的第一资源。电视台的发展,最大的希望是人才强台,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流失。

所有的人才培养问题都必须遵循三个环节,即: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从而最终实现以事业培育人才、以市场磨练人才、以绩效成就人才的道路。

首先必须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关键在领导,哪里的领导重视和尊重人才,哪里的事业就风生水起;哪里的领导忽视和淡漠人才,哪里的环境就草木不生。人才最看重被尊重,一旦被尊重,就肯干,甚至肯卖命,这就是所谓“士伸于知己,而屈于不知己”。

虽然引进人才是获得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很多重要的人才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慧眼识珠和千锤百炼。

借鉴湖南卫视的人才培养经验,在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1、各电视台及各频道中心、各栏目不定期召开务虚的闭门战略研讨会,请资深制片人为一线记者、编辑授课,交流经验和心得。另外从国内高校、企业、媒体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甚至从国外请来创意产业的大师级人物开办讲座,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制作理念。此所谓“在学习中滋养人才”。

2、由台里拨出专项学习基金,分批派出团队到国外及港台地区等电视制作理念比较领先、原创节目层出不穷的电视媒体学习,到相应的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现场深入考察研究,以求打造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人才团队。此所谓“在培训中强化人才”。

3、通过深入国内、省内各大高校,发现优秀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形成人才选拔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从高校大三学生中挑选培养对象,让他们先到电视频道实习,毕业后试用表现突出的就可以留用。此所谓“在后备中催化人才”。

4、大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遇有重大的新闻事件把年轻的人才队伍派到第一线去,让他们尽早经受实战历练和考验,这是使人才得到迅速成长和提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此所谓“在实战中历练人才”。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媒体行业的人才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团队协作。电视的创作方式与其他文艺创作方式有所不同,制作电视节目特别是做现代电视节目更多是团体作战,依赖的是整体素质,拼的是士气、人气、激情、活力,比的是勇气和毅力,因此打造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精英是首要任务。

第二是个性张扬。业内人才可能都会有些特立独行,很少中规中矩,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可能不同于一般人,而这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于人才的使用

不应苛求,不需过分统一时间管理,也不要过分设置级别禁区,做什么事就用什么样人。一旦任用,就要高要求、严管理,同时要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

最后一个特点是年轻为王。要想使电视媒体的特有活力吸引人心,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媒体凝聚力,就要依靠大批的年轻人,特别是把年轻的人力、才干、激情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群策群力,敢于拼搏的人才队伍,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6、框架与元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框架的概念,也隐含着传播活动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可以引入元传播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在观察动物园中猴群的玩耍中最早悟出了这一概念1。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也就是说,传播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号的传递,另一个是有关这些符号的解释规则的传递。这后一种传播,就是元传播,它决定着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元传播一般是传播双方意会的、多表现为非语言的表情动作等符号形式。比如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分别在扮着鬼脸的情况下和“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中表达,其意义就应该是全然不同的。由此可见,元传播层面的意义应该是更为重要的,是更具主导意义的传播。而我们所谈的框架,基本也可以视为元传播的一种。正如潘忠党所分析的,“所谓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传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传播之成为可能,必须要有这个层面的传-受共享”。2)

2罗杰斯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第84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_年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待理论澄清的领域》见《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2_.1

第四篇:新闻(记者、编辑)教学计划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新闻(记者、编辑)

(202_----202_)第一年专业科目教学计划

黑龙江大学 202_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十五讲是研究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及新媒体在内的媒介发展态势与规律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发展成果。

二、课程基本要求

第一讲 网络媒体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网络媒体新的发展态势分析,了解其与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关系,认识网络舆论的正负效应,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教学安排:

4学时。教学内容:

一、网络媒体的界定

二、网络媒体对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冲击

三、网络媒体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四、网络媒体舆论引导要注意的问题

五、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分析。参考文献:

人民网 网络舆情专栏。

第二讲

新媒体技术给报刊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认识传统报刊业受到的冲击,以及媒介融合的新趋势,理解技术变革给报刊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技术一直是推动报刊业变革的巨大力量。

二、新媒体技术的表征。

三、新媒体技术给报刊业带来的挑战。

四、报刊业应对新媒体技术挑战的措施。

五、以道琼斯公司为例,解读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媒介操作。参考文献:

《传媒变革力》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_年版。

第三讲

对我国报业集团的基本认识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历史的回顾,认识“事业性质,企业经营”的报业集团性质,探索其成功与不足。强调在报业集团发展中尤其不能忽视党报的品牌效应。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报业集团成立的背景。

二、报业集团的特征。

三、报业集团的突破。

四、报业集团中党报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华章《党报做大作强 贵在创新》,《新闻记者》202_第4期

2、周瑞金《舆论:改革开放的先导》,《新闻记者》1992第3期

3、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中国记者》,202_年第3期

4、周志懿《202_中国报业重压之下积极转型》,《传媒》202_年第2期

5、卫文新 周风 《报业集团改革回顾》《新闻三味》202_年第4期

第四讲 广播专业化研究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了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为加强自身竞争力,不断进行改革的路径;在“双重属性”的现阶段体制框架内,电台的基本格局、与市场和受众相适应的基本现状;各个变革阶段的各种理论、政策支持以及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以便加深对当代广播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学安排:

4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播专业化的基本概念、产生及初期发展。

二、专业电台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其优势。

三、国外广播专业化发展现状。

四、我国广播专业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我国广播专业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基本脉络。

六、我国目前广播专业化电台的分类。

七、媒体融合下广播专业化的未来发展。参考文献:

1、《内容、受众、传播——广播专业化概念》 作者 赵多佳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2_年

2、《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 作者 邓忻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_年

3、新华网、中广网、青年记者网

4、《新闻媒介通论》 袁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2_年

5、《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6、《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7、《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_年12期

第五讲 中国广播联盟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联盟的研究,了解在目前广播“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下,加强全国各级广播电台之间合作的重大意义;各级广播电台共同参加重大事件报道,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走向共赢的大胆实践。而这一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创新意义。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全国性的广播合作组织成立。

二、建立中国广播联盟的意义。

三、广播联盟让全国广播界同唱一首歌。

四、广播联盟的未来之路。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 202_年第7期 第10-15页

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_年第7期 第34页 202_年1期、9期

3、《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4、《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5、中国广播网

第六讲 整治广播虚假“医疗讲座”节目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虚假“医疗讲座”节目的关注,分析广播虚假医疗广告出笼和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其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对消费者的严重侵害。从而加深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倡导人们参与到净化广播媒介环境的工作中来。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医疗广告问题的出现及其现状。

二、医疗讲座节目变异以及产生的危害。

三、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整顿医疗讲座市场。参考文献:

1、《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2、《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3、《五部门加强广播电视医疗药品广告监管重申4不准》 新华网

4、《医疗讲座类节目对广播的危害》 刘爽

5、《试论规范广播医疗广告的紧迫性》 韩春秒

6、《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_年1期

7、新华网、人民网

8、《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02_年

9、《广播的创新与发展》,胡正荣、曹璐、雷跃捷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2_年

10、《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陆晔、赵民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_年

11、《中国广播电视概要》 张振华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2_年

12、《新广告观》 黄升民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2_年

第七讲 电视栏目的改版与创新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电视栏目的改版与创新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目前电视栏目品牌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原则;在于思考目前中国电视栏目改版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建设实现电视栏目创新。教学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视栏目的定位。

二、电视栏目的改版。

三、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建设。

参考书目:

1.《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 罗明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2_年版 2.《电视栏目解析》 石长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

3.《中国优秀原创电视栏目宝典》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社主编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2_年版

第八讲 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

教学目的:

通过对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的研究,重点掌握电视节目社会化生产的必要性、经营性节目与公益性节目制播模式的选择等。理解制播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笼统地等同于实行制播分离,而是需要从我国国情和电视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市场属性以及制播特性,探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运作模式。教学安排: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制播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

三、公益性节目和经营性节目的制播模式选择。

四、以频道为平台实施制播体制改革的启示。参考书目:

1.《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 唐世鼎 黎斌等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

2.《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与经营》 郑蔚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版

3.《中国城市电视台可持续发展路径》 王兰柱,吕值友 等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

第九讲 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掌握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间的差异、目前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媒体员工的综合能力考评。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

二、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三、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规划。

四、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

五、电视媒体的员工综合考评。

参考书目:

1.《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和经营》郑蔚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版

2.《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 陆地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_年版 3.《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 崔永泉,高福安,宋培义 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版

第十讲 广告新媒体现状及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告新媒体现状及发展的研究,重点掌握新媒体概念和内容;广告媒介的作用;网络新媒体广告的特点以及网络新媒体对广告营销的传统模式的改变。教学安排: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媒体与广告媒介。

二、广告活动的需求推动新媒体发展。

三、中国网络发展现状。

四、网络广告的特点。

五、广告主新媒体投放已是大势所趋。

六、网络新媒体改变了广告营销的传统模式。参考文献:

1、《新媒体激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编著 中信出版社202_年 第6期

2、《数字新媒体概论》张文俊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_年 第1期

3、《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舒永平等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_年 第10期

4、《中国新闻出版报》

5、《新营销》

6、流媒体网 http://www.teniu.cc/

第十二讲

名人广告的利与弊

教学目的:

通过对名人广告利与弊的研究,重点掌握名人广告的概念及其类别;优势及其负面影响;了解其负面社会效果产生的原因并掌握解决的方法。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名人广告的基本问题。

二、名人广告的优势。

三、名人广告的负面效应。

四、名人广告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五、消除名人广告负面影响的应对方法。参考文献:

1、《广告文化学》李宗成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2_年第1期

2、《当代中国广告透视》王晓 付平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_年

3、《叶茂中的营销策划》叶茂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_年

4、《中国广告》

5、《中国报道》

6、中文天下网 http://www.teniu.cc/

第十三讲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

教学目的:

通过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报道的研究,重点掌握政府与媒体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方面的共识,以及危机中两者的责任分工与义务冲突。掌握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社会原因。理解风险社会中危机事件多发的特点和信息调控的重要意义。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媒体十年:光荣与不幸。

二、信息公开:政府与媒体的共识。

三、共识之后:分工与操作的问题。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著 译林出版社 202_年

3、《南方传媒研究》第十三辑“灾难报道”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_年

4、《202_年中国新闻业回眸(下)》 孙正

一、柳婷婷 《新闻记者》202_年第1期

5、《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姚远等,《中国记者》202_年第1期

6、《从汶川地震“母爱短信”报道看媒体转载核实责任》 唐远清 《新闻记者》202_年第8期

7、《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宣泄功能》 童兵 《南京社会科学》202_年第8期

第十四讲 新闻的真实与失实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重点掌握新闻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世界新闻界追求新闻真实的共同价值取向。掌握新世纪以来我国假新闻演变的一些特点,深刻认识假新闻的危害和行业治理假新闻的决心。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真实:新闻人永远的向往。

二、新世纪以来假新闻的演变

三、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参考文献:

1、《舆论学·译者前言》 沃尔特·李普曼著 林珊译 华夏出版社 1989年7月

2、《“十大假新闻”》 《新闻记者》 202_-202_年第1 期

第十五讲 新闻影像伦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影像伦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探析,重点把握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影像伦理问题,着眼于影像的拍摄与制作环节,分析传媒影像伦理的各种表现,并尝试以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进行解释,以期引起业界同仁的反思与重视,进而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由“霸权作风”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二、由“断章取义”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三、由“展示细节”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四、由“导演事实”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五、由“移花接木”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参考文献:

1、《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段京肃 《厦门大学学报》202_年第1期

2、《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刘鹏 《新闻记者》 202_年第1期

3、《电视新闻传播与影像伦理刍议》张军华、王晓勇 《新闻界》202_年第5期

4、《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李宁源 《新闻记者》 202_年第11期

5、《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 徐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_年

6、《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 新华出版社 202_年

7、《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_

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译本序》 丹尼尔·戴扬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2_年

第五篇: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202_

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理解媒介权力?媒介权力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2、试述建立中国广播联盟的意义及其作用。

3、谈谈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表现出来的主要变化?

答:

(一)报道主体与媒体话语权

202_年新华社正式染指电视,兴办“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202_年元旦,新华社在香港开播第一个直属台,既有动态栏目,也有专题新闻。与CNC交相辉映的是跨媒体“巨无霸”——中国网络电视台。202_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开播。CNTV属于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

但目前看,二者在话语权上“错峰争权”,互避锋芒。CNC与CNTV从本质上说都是视频网站,但二者以占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而与普通的视频网站区别开来。

(二)新闻理念和报道手法走向成熟

在报道的内容上:向深度广度和受众嵌入度拓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灾难性事件中,电视记者的“人本思维”回归,“自我定位”更加明确。二是对于世博会这种持久战,孤军奋战式散兵游勇作战方式肯定会造成内容重复、重点缺失等现象,而各路媒体组成一股合力,各显优势而资源共享则无疑会使电视新闻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常保持续生命力。

报道效果:在更新传播方式和传播布局中提升。

具体表现:政经新闻民生化,可看性增强。目前各类新闻的宣传功能越来越被淡化,也可以看做是宣传技能的提高。民生新闻主流化,影响力提高。

4、崔请论述植入式广告的优势与缺陷。

答:优势:(1)广告到达率高。

(2)广告覆盖面广。

(3)广告干扰度低。

(4)打消观众戒备心理,更易被接受。

(5)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影响更大。

(6)生命力强,广告传播时间长远。

(7)广告成本相对较低,性价比高。

(8)广告媒体曝光率高。

缺陷:(1)分散了观众注意力,甚至引发反感。

(2)商品的功能或品牌的内涵受情节限制无法充分或正确表达。

(3)广告及其表现的品牌和产品在游戏中是配角,损害了品牌形象。

(4)品牌的适用性范围较小。

(5)植入式广告增加了广告主的风险。

5、请简述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方法。(舆论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它的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的共同意志,符合公众的共同利益。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所以,网络这把双刃剑,既可以用自由开放塑造地方政府社会控制的强力形象,也可以用狂热暴力凸现地方政府社会控制的无能形象。

由于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特点,因此,大众媒介与舆论导向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具有最直接、最频繁、最普遍地反映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它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的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即“拟态公众”。大众媒介在舆论领域扮演着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的主体。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视。

在传统媒介中,引导舆论是其重要的职能,就像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所指出的那样:“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面对“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则更加突出。

方法之一:在信息的传递上,大胆依靠新媒介的“快”。对于传统媒介来说,报纸有印刷流程,电视有线性收看,要说时效性都不及新媒介来得快。奥运期间,中国移动的奥运手机报每天读者超过1 200万人,手机“即拍即传”技术,使摄影记者可将照片以平均每6秒一张的速度传到后方编辑服务器上,并迅速传遍全球。因此,有能力自己办网站或者与互

联网站有合作的传统媒体,都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多渠道、零距离的技术优势,组织好自己的报道队伍、报道内容。

方法之二:在事件的解析上,把“意见领袖”的角色扮演好。央视国际在报道奥运会时,最吸引网友的是它的论坛。杜丽痛失首金、埃蒙斯再度失手、刘翔退出比赛、博尔特百米夺冠等,立即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这时的媒介就由两条逻辑线组成:一是传统的现场节目播出和必要的当事人访谈;二是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参与讨论。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体允许民众表达观点,不用离家就能彼此与政治领袖进行沟通。因此,作为媒介的两翼,传统的播出和网上的热议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综合的媒介图景展示了传播关系的新变化。

方式之三:在“集体反应效果”上,尽量消散网络的舆论波。集体反应效果主要有以下两类:对令人担忧的、不完全的或者有误导的信息表现出的广泛恐慌;群众暴力活动的扩大或流行。这几年,通过网络传播,引发恐慌和谣言以及民众失序的情况时有出现。网络舆论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主组织,其中某个不确定因素的偶然活跃,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哗变。因此,消散这些令人不安的社会因素,是网络媒体管理、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

对于网络媒体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或许,新加坡的做法可资借鉴。新加坡组成了一个由13名资深人士任职的新媒体咨询理事会(简称AIMS),这个理事会在202_年8月发表了《接触新媒体———挑战旧思维》的报告书。报告指出:网络媒体的出现,其中最大的矛盾无疑来自年轻一代所拥护的民主开放,他们不欢迎太多的干预。但是,任何的媒体如果毫无节制,就会出现媒体做审查、媒体办案、媒体煽动群众等“无法无天”的情况。在世界许多地方,这也早有先例。为此,理事会提出以“渐进放宽”的方式,并以普及教育加强公众辨别能力的配合,让网络媒体在适度的管制中向前发展。)

6、目前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和新闻报道需要破解哪些难题。(面对风险社会不时发生的各类危机事件,政府与媒体共同选择的方向是信息公开。但两者在具体分工、操作方式和责任边界等方面却存在分歧。比如政府习惯于正面宣传,号召社会配合,媒体却往往因应受众需要,急于发布预警信息;政府必须要着眼大局通盘考虑,而媒体则主要维护受众群体的利益。这样,媒体与政府虽有共同目标,但操作中又存在分歧或相护掣肘的现象。

平衡双方关系,合理划分边界,寻找信息公开与信息调控的平衡,是面对危机时急需破解的难题。

在以往的几十年中,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一直是遵从政府要求,将社会稳定和信息的完整放在第一位,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新闻的时效性差,忽视了新闻自身的规律。在经历了202_年的非典疫情之后,这种习惯性作法失去了市场。当时因为政府与媒体没有及时地发布疫情传播和危害的信息,导致各级政府和公众缺乏危害性的认识,更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至使疫情大面积蔓延。在4月20日之后,政府放开了新闻报道,信息得以及时广泛传播,管理者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应对疫情的防护措施,很快就扭转和扼制了疫情。非典疫情前后期境况的不同,让人们深刻理解了信息及时公开的重要意义。

与此相应的教训还有202_年拉萨3·14事件,当时我们国家对事件定性准确、当场处置非常及时、得力,可惜的是未及时让媒体介入发布信息,由此延误了主导舆论的时机,丧失主动权,留下了遗憾。

吃一堑方能长一智。在其后的汶川地震和救灾中,政府与媒体反被动为主动,以颁发不久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指针运作,及时报道新闻,积极引导舆论,其结果是我们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

新闻编辑记者培训复习资料(判断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