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4-79828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5 23:23: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2年,朱自清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1919年,朱自清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朱自清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1934年,朱自清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其四,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抽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

其五,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格上是一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往往尽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等;批判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示社会潜在的问题和四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但作者毕竟小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小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月景的描绘:“那晚月儿已瘦却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似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一条随意画的小规则的画线。”这一段,既有近物的细致刻画,也有远景的淡淡勾勒,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月儿,为了写出秦淮河上独特的月景。从形态、精神两个右面,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色彩淡雅,画面优美。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画面里去了,在那里寻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要“变故为新”。所以他的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小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在《松堂游记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姗姗来迟而又被云半遮的月亮,喻为害羞的乡卜姑娘。让人感觉情趣无穷。

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涟漪”、“于是人们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嵘朦胧胧”“富富丽丽”等,这一些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岩回环的听觉美感。特别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使文章语言在洗炼中现出多样化。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卜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冰 心 原名谢婉莹 现代散文家

冰 心 原名谢婉莹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

《小橘灯》(小说)

巴 金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繁星》(散文)

郭沫若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石榴》(散文)《天上的街市》(诗歌:选自诗集《星空》)

《在萧红墓前排五分钟讲演》(讲演)

鲁 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小说 选自《鲁迅全集》)

《一件小事》(小说 选自《呐喊》)

《故乡》、《孔乙已》(小说《呐喊》)

《论雷峰塔的倒掉》(杂文)《坟》

《“友邦惊诧”论》(杂文)《二心集》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朱自清 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

《春》(散文)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老 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

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济南的冬天》(散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

《龙须沟》(戏剧)

安徒生 丹麦作家

他的童话有160余篇 《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皇帝的新装》(童话)

列御寇 战国 《列子》

《两小儿辩日》

《愚公移山》

蒲松龄 字留仙 别名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人 文学家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狼》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与王维并称王、孟。

《过故人庄》

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观刈麦》 《钱塘湖春行》 《卖炭翁》(叙事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春行》

陆 游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晏 殊 北宋初期词人,字同叔

《浣溪沙》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 词牌

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 曲牌名

魏 巍 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 《东方》

散文 《我的老师》

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都 德 法国小说家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林嗣环 清代人 《口技》选自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周立波 当代作者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分马》节选自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高尔基 苏联作家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

散文诗 《海燕》

杨 朔 作家主要作品散文集《海市》、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荔枝蜜》(散文 选自《杨朔散文选》)

孔 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陶渊明 东晋诗人 名潜 字元亮 《陶渊明集》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传记)

杜 甫 唐代诗人,字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史”

《春望》、《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

《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

文天祥 南宋大臣、文学家。《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如梦令》选自《漱玉词》

如梦令 词牌名

契诃夫 俄国作家

《变色龙》(小说)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伏契克 捷克斯洛伐克

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 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

沈 括 字存中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叶圣陶 《苏州园林》(说明文)

《多收了三五斗》(小说《叶圣陶选集》)

柯 岩 女作家 诗人

《周总理,你在哪里》

贺敬之 诗人 《回延安》(选自《放歌集》)

《白毛女》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南屯阝 原名邓拓

《从三到万》、《事事关心》(选自〈燕山夜话〉)

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著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铭》(《全唐文》)

《秋词》(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

周敦颐 字茂叔 宋代著名哲学家

《爱莲说》(选自《周子全书》)

韩 愈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看选自《昌黎先生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歌)(《韩昌黎集》)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

《关雎》《蒹葭》(爱情诗)

《君子于役》

王安石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湖阴先生壁》

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 词牌名 选自《稼轩长短句》)

李商隐 字义山 号玉奚谷生 唐代诗人 作品有《李义山诗集》

《夜雨寄北》、《无题》

茅 盾 散文《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

马克·吐温 美国进步作家

《竞选州长》(小说)《婴儿》(讲演)

苏 轼 北宋文学家 号东坡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散文 选自《东坡志林》)

《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 选自《东坡乐府》)

《乐府诗集》 曹操 《观沧海》 《龟虽寿》

《陌上桑》(汉代乐府中的民歌)

《木兰诗》(北朝民歌)

李 白 唐代诗人 《李太白全集》

《宣州谢月兆 楼饯别校书叔云》《渡荆门送别》《行路难》

李 贺 字长吉 唐代诗人 作品有《李贺诗歌编》

《雁门太守行》

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词牌名 选自《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艾 青 原名蒋海澄 代表作《大偃河,我的保姆》

《给乌兰诺娃》选自《艾青诗选》

吴敬梓 字敏轩 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

吕叔湘 《人类的语言》《论“基本属实”》

顾颉刚 历史学家

《怀疑与学问》选自《通俗论集》

孟 子 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柳宗元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著有《柳河东集》

《捕蛇者说》(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始得西山宴游记》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王 勃 字子安 唐代初年的诗人 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王子安集》

岑 参 唐代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

张养浩 字希孟 号云庄 元代散曲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莫泊桑 法国作家

《我的叔叔于勒》(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求》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

左丘明 春秋时期人,《左传》是根据鲁史所写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

诸葛亮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选自《诸葛亮》

苏 辙 北宋文学家

《上枢密韩太尉书》选自《苏辙集》

曾 巩 字子固 北宋文学家

《墨池记》选自《元丰类稿》

第三篇:散文家谈散文

散文家谈散文(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3、学会鉴赏散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重点 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

作业

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隽永()②liáo廓()③绮丽()④睿()智 ⑤冷jùn()⑥恬淡()⑦ 铿锵()()⑧喙()

2、收集郭沫若的相关资料。

3、了解一种水鸟:白鹭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 的赞美,讴歌了

2、作者赞美白鹭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

3、《白鹭》6、7、8三节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

三、画出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句子,并能说说理由。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交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的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出示课题)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现在我们先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①隽永(juàn)②liáo廓(寥)③绮丽(qǐ)④睿(ruì)智

⑤冷jùn(竣)⑥恬淡(tián)⑦ 铿锵(kēng qiāng)⑧喙(huì)

2.简介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

开贞,号尚武,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他的代表作有:1918年春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1918年初夏最早的新诗《死的诱惑》,1921年第一本诗集《女神》,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历史剧《王昭君》《聂荌》《卓文君》,抗日期间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解放后又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他极具天赋,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

3、关于白鹭:白鹭又称鹭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对它的赞美早让其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它们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脚趾也是如此,他们全身批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二)再读课文

1、《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2、作者先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全文,后具体从静态美和动态美分写白鹭具体之美,最后,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作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3、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三)课上交流

朗读你向同学推荐的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格式:我喜欢(推荐)****这句,因为这个句子用****(修辞,表现手法等)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展示探究

(一)学习《白鹭》

1、白鹭的美美在什么地方? 板书:

静之美 色素的配合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优美的身段 流线形结构 增„„减„„素„„黛„„(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白鹭之美

动之美 清水田捕鱼 独立小树顶 低飞乡村夜空(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请你也来评价散文《白鹭》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从整体也可从局部来点评作品。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每位同学也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小结:《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体现了作者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作者对歌咏对象不作正面、具体的描写,只用粗笔勾勒其神韵,又巧用衬托比较的办法凸现对象的特点。作品诗意的语言不仅朗朗上口,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习课文,了解《关于散文〖白鹭〗》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明确本篇短论的写作特点。讨论交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认为文章从散文的多样性落笔有什么用意?

(2)在评论郭沫若的作品时为什么要列举其他作家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作用?(3)怎样看待评论时对原文的引用?

——(1)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整体评价。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2)作者信手拈来一些作家为证,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同时为概括郭老的风格作一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老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3)最后一段以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作为评价的文字,看起来是一种偷懒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匠心独运。理解课文中引用的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以下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1)找到文章中引用的名言名句。

(2)看懂引用句子的含义。

——姚鼐的话的含义: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一种很高的境界,尤其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的散文的魅力。引用的目的是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

板书: 风格 柔婉清丽 秀美含蓄

关于〈〈白鹭〉〉 文字 非常精彩 极其简练

内容 独特感受 独到认识 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总结反思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看似信笔写来,实则不枝不蔓,紧紧国境线评论对象。议定随意、灵动、挥洒自如,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这样的大处落笔,点出了作者感受到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会我们一种评价方法――新闻记者的方法与视角。

(学生默读1分钟后回答问题。)

注意:评价时候教师可以从语言结构、感情等方面)〖提示〗阅读的感受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作出评价。如从结构上分析,讨论开头句与结尾句的作用,或这样开头与结尾的好处;或从描写对象的手法上分析,作者采用粗线条勾划、大写意手法表现歌咏对象的特点,这种很虚空的、抽象的、概括的写法显示了文章的个性、等等,鼓励学生有创新的见解,新颖的发现和个性的表达。由于各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不同,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检测反馈

1、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有下列四种表述,不正确的一种是()。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平凡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所以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平凡物象的独特发现与感受,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

2、如何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生独立完成(师评讲纠正统计正确率)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九年级上册《补充习题》P60-61页/《散文家谈散文》/“随文练习”第1~4题;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小说家谈小说(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习重点

1、作者对小说的评析。

2、了解小说的鉴赏常识。

学习难点

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作业

一、初读文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动 ②点缀()③忸怩()()④踌躇()()⑤执拗()⑥bào()歉 ⑦宽shù)

⑧尴尬()()⑨qián()诚 ⑩安xiáng()(11)讷讷()(12)羞sâ()

2、收集茅盾和茹志娟的相关资料。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2、在文中用横线找出《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并写出作用。

3、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出作用。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

教学设计: 预习交流

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chàn)动②点缀(zhuì)

③忸怩(niú)(ni)④踌躇(chóu)(chú)⑤执拗(zhíniù)⑥bào(bao)歉 ⑦宽shù(恕)⑧尴尬(gān)(gà)⑨qián(虔)诚 ⑩安xiáng(详)

(11)讷讷(nâ nâ)(12)羞sâ(涩)2.简介作者茅盾和茹志娟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二)再读课文

1、概括《百合花》的故事情节。

一位腼腆而天真的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牺牲了,而一位羞涩纯洁的农村新媳妇,一针针地缝着死者衣肩上的破洞,含泪将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盖在死者身上。

2、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例如: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3、把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4、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划分层次。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二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三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展示探究

一、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明确:

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2、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艺术风格是什么?(主题是反映解放军的崇高精神和人民对解放军的真诚)(风格是清新俊逸)

3、你觉得如何写好小说评价?(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3)有力的分析论证。

4、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一段欣赏的话。

检测反馈

(1)《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3)《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第四篇: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教学重点]

1、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

2、难点:了解散文鉴赏知识。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晓 雪: 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散文的特点及各种风格的散文。

第二部分(3—7):认为《白鹭》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散文。

2、请把《白鹭》对白鹭独特的美的部分画出来。

讨论并归纳: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黛之一忽则嫌墨。”

“或许有人会感觉美中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3、找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⑴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期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

用高度概括的话对《白鹭》进行评价。“非常”“极其”“独特”“独到”“绝妙”使用恰切。

⑵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而入寥廓。”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白鹭》就是一篇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三段分别引了姚鼐、莱辛、《白鹭》中的话来评价这篇文章。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这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品味”的好散文。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清新,见解独到,感受独特的好散文。

作者围绕中心,或举例、或引用、或议论。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最精妙处指给大家看,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小评论。

4、请依据学生的理解,试给晓雪的这篇欣赏文字重拟一个标题。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结尾说:“《白鹭》就是一篇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实在”能否去掉?“韵在骨子里”是什么意思?

“实在”一词不能去掉,它表达的感情比开头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要强烈得多,经过一番描绘之后,作者认为白鹭实实在在是一首诗,有诗一般美,有诗一般的意境,用“实在”一词表示不容置疑。“韵在骨子里”指白鹭的美是由内而外的,看了叫人回味无穷的,不易被人发现的美,它的美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人。

6、请选择两篇文章中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例如:

⑴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该段句式整齐,对各位作家作品的风格作了概括,如数家珍,用词非常准确,词汇很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这是一幅非常清新的水墨画,作者想像非常大胆,描写十分生动有趣。确实给人像是在欣赏诗的感觉,非常的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三、布置作业

授后小记:

在诵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品味散文《白鹭》。着重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里。

第五篇:散文家谈散文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