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大全5篇)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4-922841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4 11:32: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自全民旅游、自驾游兴起后,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发展全域旅游便是大势所趋。《202_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创建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辐射全国31个省市。202_年更是确定为全域旅游年。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人才是关键,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依靠?盗砍渥恪⑺刂柿己谩⒔峁褂呕?的旅游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旅游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最早在202_年为全域旅游下定义的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是在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区域内的资源,以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为最终目的的集聚各行各业各部门以及全城居民之力,为旅游者打造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景区,而是以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行政区域作一个大景区来统一规划,让交通建设、区域规划、环境治理、餐饮服务等都为旅游产业服务,形成一体化的旅游。目前对全域旅游的认识认同较多的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观点,是指在区域内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并促进该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整合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如旅游资源、居民素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制机制以及相关产业等,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社会共享。

通过对上述全域旅游的概念解读可以发现,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主要表现在全局性、整合性以及共享性这几个方面。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某一景点的发展,也不是单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是具有区域内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全局高度,点面结合,产业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整合区域内的适合旅游发展的一切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也需要整合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即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整合;也需要整合区域内的政策、机制等管理资源。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的,其发展成果也必然是要广大人民群众来共享的,不仅仅是要造福于涉旅企业及社区居民,而是真正做到全民共享。

二、发展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旅游人才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一直以来,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都是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而服务,力求为景点以及相关接待单位如饭店、旅行社等提供人才。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是与传统旅游发展相异的。

(一)旅游人才数量上的要求

传统“景点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人才仅限于相关旅游接待部门,如饭店、景区、住宿、交通等,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整合了区域内所有适合旅游发展的资源,让旅游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业,而是遍布了旅游+相关的产业,如教育、文化、商务、体育等,大大增长了旅游人才在数量上的需求。

(二)旅游人才质量上的要求

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旅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也会有“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新的旅游拓展要素。全域旅游发展的全局性要求旅游人才不只着眼于旅游发展,而是要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因而要求旅游人才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精干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旅游人才结构上的要求

要实现把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转向精细高效的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固然不可少,但也必须依赖高端型专业旅游人才。全域旅游的发展拥有国家财政、土地、招商等系列政策的扶持,迫切需要如旅游规划、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人才数量不断增大,但依然供不应求

202_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2 813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为7 96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6%。相比202_年直接就业749万人、旅游总就业4 449万人,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的数量已大为增长。尽管如此,发展全域旅游所需要的旅游人才数量依然供不应求。《“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到202_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会达到3 300万人。

(二)高质量旅游人才较少

学历层次方面,以202_年全国旅游相关专业(方向)毕业人数为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分别为311人、1 390人,相比本科毕业4.9万人、中职旅游类相关专业毕业8万人,我国目前高学历层次旅游人才人数过少。而针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旅游行业的仅在20%~30%,而稳定率为10%~20%,流失率极强。

(三)旅游人才结构不均衡

我国目前旅游人才队伍中以技能型人才为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如旅游产业规划人才、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等比例过小。且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行业中,如旅行社、饭店、景区等,而新兴旅游行业,如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业态中旅游人才人数分布过少。

四、对我国旅游人才队伍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局限

从事旅游行业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家长还是学生,对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从事服务业便是伺候人,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学了旅游专业却不从事旅游行业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旅游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

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级旅游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起到主力军作用。我国目前旅游教育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几个层次。然而,我国的旅游教育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因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上难以得到保障。

(三)行业培训不到位

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岗位培训,主要针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旅游行政部门人员等开展培训。虽然近几年已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兴起建立行业培训基地、有“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等重点培训,行业培训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旅游企业依然在旅游人才培训上发挥主力军作用,而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培训成本有限,因而旅游人才的培训层次较低,主要培训技能操作以促进业务更熟练,从而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缺乏对全域旅游体系的高层次培训。因此,行业的培训不到位也导致旅游人才队伍的质量不高。

(四)旅游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颁布《旅游法》,编制《“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等,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励旅游人才的培养。尽管如此,旅游人才的关键性激励和保障制度仍然没有落实到位,如旅游从业人员的职称晋升、等级考核、薪酬体系等,造成旅游人才,尤其是高质量旅游人才的流失。

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的旅游人才队伍,需要政府、旅游院校以及行业组织等社会资源多方联动,在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调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引导、院校培养的作用,全面协调,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一)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家旅游局从宏观上加强指导,统筹协调,坚持做好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确保全域旅游人才数量充足。推进部门间沟通协作,落实旅游人才培养政策及人才保障政策,通过“人才强旅”助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并做好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改善旅游人才的发展环境,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多渠道吸纳资金,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对吸引优秀旅游人才的政策及优秀旅游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为旅游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形成爱才惜才、人人争成才的社会风气。

(二)需要院校提高旅游人才培育质量

科教兴旅。适应时代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是各层次旅游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层次旅游院校应当在全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应调整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要,优化培养目标,切切实实为全域旅游发展培养人才,形成高等教育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优秀技能服务人才的局面。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旅游专业学生扩大课程内容覆盖面,增设新兴旅游业态的相关专业课程,扩大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针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适当开设旅游类课程的选修课,提高旅游知识的普及程度,为全域旅游提供更全面的人才支撑。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要培养适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优质旅游人才,势必要提高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在教师招聘环节着重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已入职的教师鼓励其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一线了解全域旅游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素材。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吸纳优秀师资。适当选派专业教师去国外旅游院校或机构参加学术交流或深造,拓宽旅游人才培养视野。

(三)需要行业加强针对性培训

需要明确树立旅游人才意识,重视对旅游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强化旅游人才质量提升。建设好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全域旅游培训优秀旅游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为全域旅游培养更多涉旅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正成为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但随着我国旅游从少数人群逐渐走向普通大众,从精英化逐渐走向普及化,我国旅游业发展也开始进入到全域旅游发展时期,无论是在国内旅游市场,还是国际旅游市场的游客数量开始井喷式增长,给原有的景区景点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屡禁不绝,游客攀枝折花、乱丢垃圾、乱刻乱画、破坏景区设施等诸多不文明旅游现象大量存在,本文基于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对我国景区景点不文明旅游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试图找到破解不文明旅游现状的有力之策,探索一条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明旅游;旅游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2_.14.044

[文章编号] 1671-5918(202_)14-0117-04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从本世纪开始,我国全域旅游的时代开始到来,使游客出游变得更容易,变得更方便。国家适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符合我国旅游的发展,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而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游客对某个旅游地区的口碑开始显得重要起来,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就需要坚持走文明旅游发展的道路,让旅游不仅成为旅游者的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更要成为精神文明的窗口,国家软实力的参照点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体曝光出来,例如游客攀枝折花、骑在雕塑上拍照、在禁止拍照的地方大肆拍照、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景区垃圾成堆、少数游客翻越护栏逃避门票等等。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每到长假过后各大景区环卫工需要连续加班加点打扫景区各种垃圾,工人忙于维修各种被游客破坏了的旅游设施设备,景区景点颇为恼火和无奈。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客井喷式增长不文明旅游现象大量存在,文明旅游常被忽视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2_年国家《旅游法》的及时出台、同年国家法定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等一系列的关乎老百姓旅游的政策出台,使得一到节假日,各大旅游景点游客人满为患,但是“亿万公民的休闲需求在这几个时间节点集中释放,旅游景区、交通、食宿等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序供给愈发紧张,引致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我国的景区数量和游客量猛增,仅5A级景区已经达到247家(截止202_年3月),去年我国入境游客量已经过亿1.38人次,入境游客量已经过1.22亿人次,特别是国内游客量高达44.4亿人次。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众多不文明旅游现象十分不匹配,特别是一到小长假过后,打开电脑和电视,我们发现各大媒体经常报道的重点就是,不文明旅游现象,小到随地扔垃圾、吐痰,大到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涂鸦成风,比如202_年中国南京一男孩跟随父母到埃及旅游,在著名古迹神庙上刻下自己名字事件一时间引起全国轰?樱?甚至有国外媒体也都开始关注事件的发展。各地也有媒体报道很多山岳类景区垃圾清运工,经常利用绳索在悬崖峭壁上,冒着生命危险捡拾游客乱扔的垃圾。而早在202_年8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我国公民不文明旅游的18种表现和20条建议,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文明旅游这个词。

现在的许多景区景点大多都是打造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方便了游客,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全家出游、周末自驾游、特别是少数驴友徒步游逐渐成为时尚旅游方式。另外因国家增加了国家法定假日,高速公路在法定假日免费的政策的影响下,同时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开始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一到节假日各大景区游客人山人海,甚至有网友抱怨旅游拍照找不到照单人照的时机。我国大多数景区游客承载量较小,造成景区压力很大,一方面景区希望更多游客到景区景点旅游,提高知名度,更是提高旅游收入;然而另一方面景区在遇到游客“井喷”时,设施设备又不够用,管理不善导致美誉度下滑,此种现象甚至出现在很多知名景区中,最后导致游客量又因此减少。

笔者调研团队考察的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就是一家以土家族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综合旅游景区,该景区在近几年发展中非常迅速,核心景区有购物大街、小吃街、儿童乐园、休闲草坪、女儿村花海、动物园等主要游览点。该景区对不文明旅游想了很多有力对策,但依然有一些不文明旅游现象存在,不文明旅游现象出现最多的就是小吃街,游客乱扔食品包装袋、一次性的碗筷等,虽然景区设置的“垃圾人桶”、“景区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宣传标语,但还是有游客视若不见。同时在热门景点女儿村花海购票处,游客插队现象也有时有发生,购票处同样有“请排队购票”宣传牌被少数游客忽略。

(二)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方式单一,大多流于形式

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速,同时也比较脆弱。小到一个景点,大到一个景区,如果管理混乱,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将会严重影响其知名度、美誉度,尤其是目前我国旅游发展正处在的提档升级的关键期显得特别重要,各方对不文明旅游深恶痛绝,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旅游从业者都希望旅游业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实际上从上世纪初,我国就出台过各种文明旅游规定,但通过对一些旅游区的实际调研发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还是远远不够。

通过实践调研我们发现,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在各地旅游景区有大量开展,但依然不够,笔者所组织的调研团队在开展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的实践中,志愿者经常遇到尴尬和无奈,比如在发放宣传单的时候,很多游客不屑一顾,甚至少数游客以为是公司推销广告,甚至有游客破口大骂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志愿者。在很多“文明旅游做文明公民”、“景区文明靠大家”等一些宣传牌下就有很多垃圾,与漂亮的风景极其不配,显得大煞风景。少数游客不愿意要宣传单,即使是再三说明,也只是随便一看便将宣传单丢弃,好一点的游客将宣传单丢到垃圾桶,也有极少数游客将宣传单都在地上,相反造成了景区新的垃圾。在调研队采访该景区负责文明旅游宣传的负责人时,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景区有时也感到无能为力。

(三)对不文明旅游处罚的法律法规制度缺乏,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损。

我国虽然在202_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旅游法》,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但各旅游地区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细节问题还未落实做细,出现不文明旅游后,更多的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划了”。对不文明现象的处罚还未形成常态化管理。另外从国际旅游角度讲,我国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文明旅游和旅游文明,不仅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还可以提升一国的国际形象。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文明旅游宣传教育不够,立体式、全方位文明旅游宣传缺乏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基本上景区都有关于文明旅游的宣传的标语,但形式陈旧、语言不接地气,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国现在处在一个旅游快速发展期,缺乏全方位、立体式的强有力宣传,不仅景区内不要宣传,政府、企业、社会都有义务参与到到文明旅游宣传的队伍中来。

(二)游客文明意识不强,部分游客不知如何正确旅游

景区游客承载力一般指一定时期内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总量,也称游客容量。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很多地区没有考虑所在景区的生态容量,所以经常出现“国家法定假日”游客膨胀,多数关注的是接纳了多少游客,赢得了多少收入,较少关注对生态的破坏程度。当然也有部分景区制定出来“劝返游客”制度,即当景区容量达到最高值的时候就要“限客”,类似于很多免费博物馆“免费不免票”,虽然是免门票景点,但是也要有序开展、游客也必须注意自己旅游中的言行。

(三)各地重硬件配置、轻软件管理现象存在,给不文明旅游提供了生存空间。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行为,不得不采用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立竿见影。“一些旅行社在组团出游时,对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禁忌以及有关规定和条文不宣传、不解释。”不文明旅游的现象经常发生。而一个地方的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的常态的可持续的。可喜的是我国很多地方以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了。另外,国家层面的《旅游法》202_年10月颁布实施了,但针对条文中的细化细节问题,还需要各相关部门落实。

三、解决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宣传教育问题的对策

“‘文明’是从‘野蛮’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走向‘进步’的表现”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搞好文明旅游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关键期,搞好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意义更加重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始步人快车道,国家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处处是景点、全域是景区、人人是导游、人人树形象”的目标,各地旅游活动蓬勃开展,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因此,全社会都有义务维护我国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202_年4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42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б饧?》,文件中明确指出,文明旅游重在宣传教育。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要树立好旅游地区良好口碑,维护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特别是性质恶劣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必须有效遏制住。要组织建设好全域旅游区的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工作,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让传统单一式文明旅游宣传方式逐步转变为“造血式”宣传,治标也治本,更需要方方面面旅游利益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一)积极引导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

1.企业、政府、社会积极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文明旅游宣传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旅游行业的企业首先要担当起首要宣传责任,可以说游客就是旅游企业的生命线,没有优质的旅游环境就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不文明旅游使旅游地区美誉度降低,游客量下降,同时知名度也就会受损,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必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人人参与到文明旅游宣传中来,形成自己懂、会管理、常提醒的工作方式。同时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监管部门要及时督查,对不合格景区要及时提醒督促整改,可喜的是国家旅游局已开始打破原有景区“SA”、“4A”终身制,对文明旅游宣传缺乏导致的管理}昆乱的众多A级提出警告,甚至摘牌的处罚。政府及时的督查有效震慑了其它旅游地区。著名景区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就多次组织景区工作人员撰写幽默文明旅游宣传标语,比如“烟雾还是吸大自然的更好――景区禁止吸烟”、“留下你的回忆,带走你的垃圾!”等等,获得了游客的支持和点赞。另外社会也应鼓励和发展文明旅游宣传志愿者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当然越来越多的团体和公益组织加入到了文明旅游宣传的队伍中来了,比如各地旅游协会开展的“文明旅游背包客”就逐渐的有了一些影响力,开展了系列宣传引导、游客疏导、停车指引、文明劝导等活动,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身体力行。

2.创新体制机制,奖罚并重,积极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意识。

长期以来,文明旅游没有引起游客的足够重视。认为文明旅游可有可无。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游客认为文明旅游是景区一方的的事情和游客无关,而大多数游客认为景区文明旅游氛围很重要,当然文明旅游也不能一蹴而就,其实景区也可以借鉴著名旅游目的地国――新加坡的经验,在旅游产业发展初期采用高昂的罚款来处理不文明旅游的现象,使不敢不文明氛围营造出来,再逐步将不敢不文明发展到不能不文明直至不想不文明的阶段,在我国旅游发展初期就下大力气抓好文明宣传,时间一长游客将文明旅游养成习惯,充分发挥游客主观能动性,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说景区必须一开始就重视文明旅游的奖罚,有的游客认为我老老实实的排队购票,而少数不文明的游客插队获得利益,给认真遵守纪律的游客当头一击。可喜的是很多景区开始设置奖罚制度,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比如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开展“垃圾换门票”活动,游客进入景区每人发一个垃圾袋,一方面倡导游客将垃圾放人其中,同时规定,只要在景区内捡拾垃圾一公斤以上的游客可以用垃圾换取景区实景表演门票(售价178元),这种方式也得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

3.将文明旅游规范纳入旅游合同,扩大宣传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吸引国家龙头企业参与开发,积极引导发展一批较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相关人员的文明旅游意识。旅行社组团之前。将文明旅游写入旅游合同,规定相应处罚。同时各地旅游地区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企业微博、官方网站、旅游企业APP等,利用漫画、幽默短片宣传,增加宣传的趣味性,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地毯式”宣传。利用新媒体,制作大量的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文明旅游公益广告,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将公民文明旅游公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号召广大游客做文明游客。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树立规则意识。

1.完善景区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有实效的法律法规制度。

202_年1月29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吃人事件,除了动物园管理疏忽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游客自己没有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时候“堵不如疏”,游客往往都有巨大的好奇心,越强调不要乱写乱画游客越是想写,越危险的事情很多游客越想起尝试,越危险的地方越是游客拍照游玩的地方,也许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这种情况下设置科学合理的设施设备比强硬的规定显得似乎更为重要,比如为解决游客在景区特别是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修建涂鸦墙,专门让游客在上面“留名”。还可以建设人性化且安全的观景台,解决游客为了看风景而不顾危险翻越栏杆的现象,让游客真正“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一方面,长期以来很多游客有“游客是上帝”、“花钱买享受”等思想,到任何地方旅游都是把自己放在享受“上帝”的位置,草坪乱踩、垃圾到处扔等现象到处存在。旅游景区往往也是为了吸引游客,没有及时制止。另外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少数游客反映景区垃圾桶设置要合理,有的地方很多垃圾桶,有的地方又没有垃圾桶,因此在景区设置设备的时候必须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健全相关的地区生态保护制度,制度是监管督查的依据,更是处理不文明现象的保证,多部门联合监督。为了发展旅游而破坏环境,做涸泽而渔的事情绝对不能干,不按制度约束自我的企业,这个时候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制约,旅游、工商、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规范其操作,保证制度的严肃性。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监管职责,建立旅游“黑名单”、“红名单”。

对于极少数游客恶意破坏旅游设施、破坏重要文物古迹等现象,要坚决的遏制住。可以尝试“机动车驾驶证”扣分模式,对于一次性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扣完分数的游客,进入“黑名单”严厉处罚,建立全国景区联网文明旅游诚信系统,共享联网信息。可喜的是一些景区已启动该项数据库的创建。

总之,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更新文明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各旅游地区文明旅游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国家旅游发展不仅上台阶更要上水平,不仅量上上台阶,更重的的是旅游发展质量有保证上水平,使旅游发展与文明旅游同步发展,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不懈抓,倡导建立游客与景区景点和谐共存的理念,也为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营造更优环境,为我国国际形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o.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J].旅游学刊,202_(8):13.[2]伍延基.文明旅游与旅游文明――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软实力[J].旅游学刊,202_(9):7.[3]程瑞山.文明旅游教育应先行[N],中国旅游报,202_-08-12(2).[4]李剑鸣.文明的概念与文明史的研究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_(1):109.

第三篇: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浅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将对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全域旅游”战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各种探索。

作为当前及未来最大的旅游热点之一,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搞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对于成功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本期微信将从“战略地位、重点区域、核心理念、规划任务、主题构建、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政府工程”八个方面,来简要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要领。

一、战略地位

在“全域旅游”的架构下,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如何?绿维创景泛旅游分院罗红宝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主要包含 “城市区域”、“乡村区域”及“城乡连接区域”三部分,其中,“乡村区域”又是全域的“根本基础、核心构成与重点片区”。可以认为,如果乡村旅游做不好,那么全域旅游也将无法实现真正的落实。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方面,在中产阶级壮大、城乡交通升级、假日供给增加、出行服务升级、政策资本推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乡村旅游已经从简单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一种追求乡村生活方式的潮流势,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观光-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生活)。

•30余年发展历程 •200万家发展主体

•12亿人次接待量 •占到旅游接待总人次30% •3200亿元营业收入 •带动3300万人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契合城市人群逃离都市、回归自然、追忆乡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引发了“新上山下乡”热潮并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创造乡村经济发展源动力(如下图所示)并有效解决政府及百姓最为关注的扶贫攻坚问题。

二、重点区域

站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应如何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架构下乡村旅游发展与规划的重点区域既不是城市中心区,也不是工业开发区,还不是成熟型景区,而应当是:

•城郊地带 •景区外围

•乡村山区 •沿路区域 •滨水片区

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时,我们需要很精准地把上述地区作为重点,才能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

三、核心理念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罗院长认为主要包括下述四大理念:

•乡村全域游理念——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多规合一;系统推进旅游与精准扶贫、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及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理念——主要是“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一种泛旅游产业的架构;

业态创新:以“旅游+其他业态与产品”的方式,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 互联网+:运用“乡村旅游”+“互联网”的概念,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乡村电商、乡村旅游“智慧”服务。

•供给侧改革理念——主要是产品系统升级、公共工程完善和体制机制创新。产品系统升级:通过对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系统升级; 公共工程:该部分是政府工作过程中的短板,我们在做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工作中,要注意抓住该短板,形成公共工程的专项规划。

体制机制创新:在做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工作中,需要与林业、农业、水产等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所以在体制机制上要不断创新,以求突破限制。

•科学发展观理念——是指突出六个相结合:谋划策划与规划计划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创新引领与落地运营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政府带动与民众响应相结合。

四、规划任务

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仅仅是围绕着“发展规划”两字在做规划,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任务应该是按照“1+3”的模式来进行,才能够实现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地抓手的系统规划:

•1=基于全域旅游建设的乡村旅游顶层设计

•3=重点镇/村/带策划与设计+乡村旅游公共工程规划+乡村旅游近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五、主题构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来看,乡村旅游构成了全域旅游的主要基础,但是其主题定位却是不同于全域旅游的,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要点:

•把握市场需求:休闲、养生、度假是潮流

目前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已经不再是农家乐、乡村观光游这么简单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乡村休闲、养生、度假,甚至是乡村旅居生活。所以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住时代潮流,这样才能打造出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

•发挥比较优势:生态、民俗

乡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的显著特点则是乡村有着自身特有的民俗风情、生态自然,所以在打造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突出地域特色:区别于其他乡村

挖掘不同乡村的不同地域特色,目的在于避免简单地复制、模仿和照搬,造成千村一面的后果。

六、空间布局

下面我们以“十堰市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为例,简单谈一谈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我们将十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提炼为“一核两带三区多廊道”:

(1)一核: 离城市最近,开发的条件最完善 环城乡村游憩带

(2)两带:沿主要有风景基础的道路 北部汉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带 南部竹房城镇乡村旅游发展带

(3)三区:当地已形成武当山景区、丹江口景区和神农架景区 环武当山乡村旅游片区 环丹江口乡村旅游片区

环神农架乡村旅游片区

(4)多廊道:沿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多条次干道,打造景观道。209国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武神公路乡村生态旅游风景道 大川乡村旅游风景道 西沟乡村旅游风景道 堵河乡村水韵旅游风景道 236省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 229省道乡村休闲旅游风景道 小结:

通过十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梳理:

•核心:环城游憩带

•重点:沿主路、顺大水、亲山地、临城镇、环核心景区 •支撑:乡村风景道群、重点旅游村、重点景区或乡村度假项目

七、产品体系

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产业规模需要自身不断的调整内部结构,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罗院长认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应采用以下方法论来进行设计:

•核心:环城游憩带、乡村风景道集群、示范发展带(区)

•重点:特色旅游村镇集群、乡村休闲度假体系(以营地、民宿、温泉、运动等作为核心构成)

•基础:城镇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体系

•延伸:特色乡村旅游节庆、乡村旅游商品(工艺品、农产品、深加工)

八、政府工程

罗院长认为,政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抓住下述核心工程与支撑工程: •核心工程:示范样板区域打造工程、乡村旅游公共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程、资源导入与投资引导工程。

•支撑工程:人才引进与农民培训工程、区域协作工程、营销推广工程。

综上所述,在“全域旅游”成为全新旅游发展观的阶段,要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应当对乡村旅游的 “战略地位、重点区域、核心理念、规划任务、主题构建、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政府工程”八个方面形成创新的认识,才能够制定出更符合时代背景的规划成果,最终推动乡村旅游的突破升级与全域旅游战略的真正落地。

第四篇: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李金早

【执惠导读】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的概念在社会上逐渐引起注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此表示很高的积极性,并就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我们一起认真探索。

一、何谓“全域旅游”

三十多年来,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各级党委、政府及企业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几代旅游人为之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使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出了宝贵贡献。也正是这些点上的突破,才为我们今天新阶段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例如,过去我们居民建房子,不会考虑到旅游景观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搞景区开发,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设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202_年4月9日,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这四项基本标准是现阶段的起码要求,各地应实事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

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其四,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进行示范引导。理论上讲,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推进发展,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

二、为何推进“全域旅游”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一)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习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失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全域旅游与五大理念高度契合。推进全域旅游,正是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实行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花费巨大投入医治环境创伤”的恶性循环。开放发展是我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三)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旅游市场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阶段。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仍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1.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两个综合”(综合产业和综合执法)不相适应;2.旅行社、导游管理体系和行业队伍水平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3.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4.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与旅游爆发式、井喷式市场需求不相适应;5.企业对门票经济的过于依赖与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适应;6.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不相适应;7.旅游投资、经营环境与投资者、经营者的要求不相适应;8.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旅游业的实际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适应;9.旅游管理部门队伍建设、全行业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等。这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大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四)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视角、评价标准与以往大不相同。202_年,国内游已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民群众享受休息权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甚至很多人在体验出境自驾游,他们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怎么走、怎么游,而是自己决定游什么、去哪游,怎么住、住哪里,买什么、在哪买,吃什么、在哪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现代交通,以及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加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推进全域旅游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的格局,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才能切实提升广大旅游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能将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旅游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高的综合产业,已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大城市人口有序地向星罗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生态现代农业、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其他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真正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将有效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我们抓厕所革命,不能限于旅游厕所,而是提倡城乡都要进行厕所革命。如果仅抓旅游厕所革命,还只是小旅游的格局,是景点旅游模式,而城乡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才是大旅游的格局,是全域旅游的理念。

(六)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规律使然 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已超过10%,对全球就业贡献也超过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制定并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发展战略》,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韩国确定了战略性观光旅游产业培养方案,法国实施旅游质量计划,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众多国家也纷纷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业。我们在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刚打开国门,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十年发展,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期望深入体验社区、学校、医院等。游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再限于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满足这种需求。全域旅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在国内有实践基础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欧美国家,其旅游发展很早以来就具有全域特点。

法国的全域旅游突出体现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乡村成为法国旅游热点。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可以接待旅游者、与人交流、增加收入,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之后逐渐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法国的乡村旅游体现了全域旅游特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便捷交通和完善设施等基础性工程。重要的大村庄有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停车场设施完备,标识系统完善,超市、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独特性。法国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保护,这既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基;注重乡村地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特色、生产生活习惯、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等。三是政府扶持和财政投入。法国乡村旅游一直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而监管职能加强,各地方政府继续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为使农村民居适合“家庭接待服务微型企业”的标准,法国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以促进维护与修缮。农民可以加入法国农会的“欢迎你到农庄来”(Bienvenue à la ferme)网络,或加入“农民接待”(Accueil paysan)等民间协会组织,政府规定,只要业主遵守利益相关者的约定,家庭旅馆在建设后达到三稻穗(相当于酒店业里的三星级)标准,10年中每年向公众开放6个月,就可以得到政府家庭旅馆修缮补助津贴,补助津贴大约占总投资额20%-30%。法国政府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2_年成立部际小组,在全国规划自行车道和绿色道路。

西班牙的全域旅游是在应对“阳光与海滩”模式结构性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班牙长时间实行“阳光与海滩”模式,涉及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巴利阿里群岛和加纳利群岛。但到了202_年以后,这一以海岸、酒店、景点为主的点式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表现在:“阳光与海滩”旅游模式虽然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税收方面的贡献增长,但这种增长耗费了大量机会成本、环境和土地资源,特别是旅游酒店、房地产过度扩张超出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对自然环境损害明显,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和低廉航空。实践表明,传统的“阳光与海滩”点式发展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游客数量上升,但旅游收入却递减,其停留时间、占用水平、过夜人数和每个游客的平均收入、平均费用均下降。同时,调查显示,随着收入的下降,这些地区酒店的服务水平随之下降。这种盈利能力的下降不仅影响到旅游业,也影响着西班牙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经济。针对这种情况,西班牙着力将旅游从点式发展向城市、区域综合环境转变,实施《西班牙沿海计划》,在帕尔马湾、提拉哈纳的圣?巴托洛梅、拉?克鲁斯港口和太阳海岸及马略卡的马加鲁夫区域实行全面转型。具体包括制定及实施新的战略,推出完整系列的产品,以吸引更高要求和消费力的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使其避开旺季出行,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土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强住宅建筑、各种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推动融资、旅游政策与地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国内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积极实践。我们于202_年7月在四川阿坝州调研了解到,该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开始探索“全域景区”建设,提出建设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旅游区、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家园户外天堂旅游区、中国汶川映秀震中旅游区、羌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区等六大旅游产业区,架构起了突出区域特色和景观特点、覆盖全州、利于组合产品和线路的全域旅游统筹新布局。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高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服务接待能力,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星罗棋布,有效连接起各个高品位、多类型的景区点,以“拓景扩容、增量提质”为核心。全州旅游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初现端倪。

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强调“大产业”,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苏州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效的扩大转变。强调“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强调“大服务”,在交通、食宿、城市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浙江省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要求,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所有特色小镇被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桂林“两江四湖”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较早探索之一。“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涝、排污,改造旧城,优化城市风貌,更激活了城市旅游,提升了“两江四湖”沿岸的商业和土地价值,实现了多功能融合,可谓一举多得。桂林是全国最早取消公园门票的城市之一,还在城市中心区进行过公交车免费的改革,探索破除城乡交通分割、旅游分割的体制壁垒,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进而加快城乡全面一体化进程。桂林阳朔县同样是一个全域旅游模式,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从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

海南省琼海市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镇建设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演奏一曲委婉动听的田园小夜曲,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不断把更多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达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去年八月,我们在安徽省黄山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徽州区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围绕“调转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区旅游亮点纷呈,民俗体验游,古道徒步游,摄影赏花游,研学游,养身游等一批旅游产品和业态正在兴起,以乡村观光为基础、文化体验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已经逐渐形成,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

河南省栾川县提出了“全景栾川”的发展思路,提出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通过旅游业的引领发展,努力建设宜游、宜居、宜业的美丽栾川、幸福栾川。该县规划了全域旅游建设的主要载体:游客服务集散中心、生态景观廊道、精品度假区、特色庄园(农庄)、风情小镇、旅游新业态、深度游线路等,发展成效也很明显。

全国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地方还有很多,各有特色和重点。因此,现在推进全域旅游源于实践,已有扎实基础,因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各地探索充满创新活力,但总体来看,还比较零星,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统筹推进。

三、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2_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其一,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其二,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其三,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景点旅游模式虽然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有限,而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其四,全域旅游是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其五,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中国旅游正逐步融入世界,不能继续停留在单单靠景点景区吃饭、靠门票经济吃饭、靠资源吃饭、靠老祖宗吃饭的层次;不能继续囿于景点景区开发,走关起门来搞旅游的老路;不能与旅游规律脱节;不能背离先进国际旅游发展趋势。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理念、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发展的要求,创新思维,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实行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加快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更加有效地融入世界旅游发展大潮。

第五篇:全域旅游

去年河南旅业实现双“破五” 202_全力攻旅业转型

202_-02-26

中国网2月26日讯 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2_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2_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 一剑)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

1、全地域: 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2、全领域: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3、全要素: 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 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 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 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 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 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 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0、全空间: 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2_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2_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2_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二、全域旅游的意义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2_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2_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2、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中的顺势和借势。全域旅游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原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演变,在现在的国内的旅游企业来说,国内的旅游大的OTA发展到今天基本都出现了各种瓶颈,而对于区域化的平台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过去我们去海南上去哪儿网查,我们去云南到携程网看,我们去黄山登陆驴妈妈网了解„„

这些大的OTA真的很专业么?为什么游客不能去海南到海南的平台,去云南到云南的平台。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机会,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旅游综合平台,他们一面携区域性的优势,一面以更接地气的价格和服务来提供更好的产品。那么旅游企业在这样的大潮之中,顺势发展借势而为,积极主动的转换角色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和发展方向么?

四、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五、全域旅游的思考综述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2_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