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董文标——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模版)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4-106483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4 11:36: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董文标——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模版)

董文标: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8月18日,董文标辞任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转赴新成立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局主席。在民生银行任职的十几年间,董文标带领民生银行从一家小银行发展为全球排名第47位的大型银行,创造了中国银行业高速健康发展的奇迹。

董文标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之一,他的“中国本土经验与国际最佳实践相结合”的改革创新理念、“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的战略转型远见和“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转型发展目标,在中国银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民生银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引领了中国银行业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超常规发展的带头者

1991年,在河南省银行管理学院任副院长的董文标被调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任行长。短短两年时间,交行郑州分行总资产从2亿元增长到40多亿元,跃居郑州银行业老大,创造了“郑州交行奇迹”。董文标之后进入交通银行总行任执行董事,接下来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并出任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1995年,董文标受中华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的力邀,参与创办中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任筹备组副组长。

1996年1月12日,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经叔平担任董事长,董文标被任命为副行长。从成立到202_年,民生银行的发展并不很顺利,资产规模增长缓慢,不良贷款增加很多。在这个紧要关头,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赢得了从股东到管理层广泛认可的董文标,在202_年4月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

董文标担任民生银行行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着手调整发展战略。民生银行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行业,包括电力、电信、路桥、航空等行业和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这些企业信用好、贷款风险低,是民生银行当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战略选择:走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在此战略定位下,民生银行几乎所有资源都向规模扩张倾斜。几年间,民生银行在激励机制、风险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战略定位的调整。从此,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异军突起,快速跃居股份制银行前列,成为民生银行首次腾飞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董文标推动民生银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的创利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同时,还建立充分的保障机制,增进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就任行长之后,面对不良贷款高这一中国银行业的世纪难题,董文标开始在中国银行业中率先推行独立授信评审体制改革,迈出了授信评审独立化、专业化的关键步伐,从而消除了巨额不良贷款产生的土壤,使得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国内同业中率先达到了国际银行先进水平。

战略调整到位、机制优势发挥、独立授信评审,再加上202_年2月在A股上市募集了40亿元的资本金,帮助民生银行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高速健康发展。民生银行总资产从202_年的600多亿元增长到202_年的700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奇迹。

战略转型的先行者

虽然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董文标并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银行的高速发展依然是粗放式、外延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增长将难以为继,必须向集约式、内涵型的现代银行业增长方式转变。从202_年开始,已就任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董文标又着手推动民生银行的全面转型调整,让民生银行向着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

董文标认识到,针对传统客户,首先必须摆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模式,通过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来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认同,这就需要实行专业化经营。因此,从202_年下半年开始,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首家启动了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把高风险的公司业务从传统的总行—分行—支行“两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事业部“一级管理、一级经营”。几年来,民生银行各事业部在专业化经营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让广大客户充分享受到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依托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各事业部在风险控制、贷款定价、中间业务收入创造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民生银行业绩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

事业部改革之后,民生银行的支行不再从事公司业务,这也为董文标接下来推进民生银行的分支行转型奠定了基础。202_年,董文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小微金融服务理念,开创了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并持续升级,成功破解了“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从202_年2月全面进军小微金融服务到202_年9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2万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将近170万户,贷款不良率只有0.52%,为中国银行业开创了一条小微金融发展之路。

202_年,民生银行调整转型的成效已经充分显现,净利润跃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二,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等关键业绩指标名列中国银行业前茅,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初步形成。

但是,董文标并不满足。202_年起,民生银行一方面推进2.0版事业部改革,另一方面加速分行转型,大力发展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实现业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1.0版民生银行全面进入了2.0版民生银行时代。

第二篇:创业者董文标

创业者董文标:民生银行17年风雨路

202_年02月19日

编者按:在202_年年末到202_年年初,民生银行的股价上涨了超过60%,这家中国首个民营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17年里业务突破4万亿人民币,进入世界五百强,同时展现强大盈利能力。其中,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从交通银行一位梯队干部,到海通证券董事长,直至96年民生银行创立时加入,带领民生成为中国最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202_年其股东复星集团年会上,董文标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史。“我当时是交通银行的一名梯队干部,收入那时也是比较高的,放弃这些东西到一个全新的民资银行,就是因为我觉得还年轻,虽然当时30多岁,但拥有追求和梦想。所以我觉得,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融为一体的时候,一定会创造一个奇迹。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 尊敬的广昌董事长,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是第一次参加复星这样的会议,非常的高兴。我看过复星创业的历史,我觉得民生银行和复星都是走同样的路,从小微成巨人。原来复星集团创业的时候也是小微企业,我们当时96年1月12号成立,到现在我们走完了17年的路程,都是从小微企业成为巨人。现在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已达4万亿。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第二点,就是向复星集团学习,复星集团有非常清晰的战略,有良好的治理结构,有强大的团队,有优秀的公司品牌。所以奠定了复星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复星今天的成就,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觉得这次广昌同志专门邀请我来,我觉得因为广昌的话复星集团成为民生银行董事单位之一。广昌也是民生银行的董事,今天开始我来参加这个会议,也开始给广昌打工。另外我谈两点,一个是民生银行17年中取得的成就;二是谈一下民生银行创业的感受。17年时间,我们从13.8亿发生到我们现在的表面业务3.2万亿,就是说表外大概是8000多亿。合计突破了4万亿。现在在中国银行业应该是在前7、8位,大体是这样的水平。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间,民生银行进入前五十位。另外民生银行的话,这个利润生成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今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稳进世界500强。应该在世界银行业中间来说,民生银行是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世界500强的,我们大体用了17年的时间。

此外,民生银行目前也是中国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在内,被评出来的十大最赚钱公司之一,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民生银行所有的在上市2700多家上市公司中间,各项指标应该说是名列前茅,在银行业都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就是我们民生银行的话,当然就是说民生银行这些成就也有一些我们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比如说我们强大的公司业务,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有12家股份制银行,在这12家股份银行中间,民生银行的业务始终非常的强大。另外民生银行我觉得我们像我们的票据业务也是非常的强大。去年大体上我们整个票据业务仅次于工商银行。我们的票据是台湾整个地区所有银行业加起来1.5 倍。说这个数字,因

为在202_年我去台湾的时候,去他们几家银行看了看,我当时看完以后觉得人家银行办的很好,我们肃然起敬,但是现在我们的这些业务也做得强大了。

另外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我们用4年半的时间在中国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就是说四年多时间,我们整个发放小微企业500万以下的贷款规模,大体上是8000多亿。我们服务的小商户,现在接近100万户,户均贷款147万,服务的行业大概65%是小的流通业,35%是产业链上的一些小加工企业。我们整个不良率,就在长三角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最低谷时期,不良率到目前为止只有0.4%。所以说,现在已经成为民生银行一个强大的平台。正是我们这样的强大的公司业务,我们强大的票据业务,还有强大的小微品牌业务,铸就了民生银行今天的辉煌。

我想这个情况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但是就是说,民生银行这十几年的创业,我们作为一家民营公司,像广昌他们预料到的所有的问题,民生问题都遇到过。所有的困难我们都遇到过。所以我们走到今天,之所以取得成功,这对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对我们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一个意义,有很大的意义,这是我谈的第二点。

最后一点我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一点感受,因为我是95年3月份第一个到民生银行工作的,我当时在交通银行总行工作,交通银行7个常务董事,我是其中之一。我也是海通证券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后来放弃这个事业,选择了民生银行,95年去创业。96年的话,我们1月份正式开业。

我想谈的内容是追求与梦想。我放弃了交行的工作,当时是交通银行的梯队干部,同时收入那时候我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放弃这些东西到一个全新的民资银行,这是因为我觉得我们一些年轻人,当时30多岁还算年轻人,现在已经是老同志了,所拥有的追求和梦想。尤其是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融为一体的时候,一定会创造一个奇迹。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点我觉得就是说,叫做敢于否定,敢于推倒重来。在我的创业过程当中,大家共同的评价说是民生银行不太安分守己,这就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可持续的创新精神。这点主要源于民生银行的敢于否定自己。像202_年,我是202_年初3月份我开始做行长,董事会聘我做行长。我当时接这个行长的时候,整个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只有570亿。202_年到202_年,我担任行长,202_年以后我开始做董事长,这一段时间内民生银行超常规发展,我们复合增长率在80% 多,甚至90%,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机遇创造奇迹,民生银行总资产达到8000多亿。到202_年开始,我们发动的非常好,员工收入也是非常高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民生银行开始进行调整提升,我开始推崇一个事业部,一个叫分行转型。这个推出以后,在行业内,在同业,在媒体,在投资人,方方面面都感觉到这是不可思议的。发展银行你发展的很好,复合增长率达到80%以上,你为什么要改变,我当时压力也很大,因为我对当时的发展速度吃不准。当时的股票价格也下来了,所以董事会对我也批判,我们业内同业有批判,社会媒体有批判,但是我还是顶住压力,全面推进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全面推进民生银行转型。通过这几年的调整,民生银行事业部通过三四年的发展,现在大举成功。所以民生银行这么好的指标,这么好的业绩,为投资人和社会创造这样的价值,关键在于要敢于否定自己。人一般最好的时候,你的企业做的最好的时候,是容易发昏的时候,所以你这个时候用于否定自己这个企业才可以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点感受。敢于否定自己。

第三点的话我叫做执着,绝不放弃。因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你放弃了,像我们这个事业部的改革舆论特别的多,尤其董事会上,很多人把这个股价的下跌,本身是由于整体大势不好,跟我们的改革没有关系,但是大家都归罪于我,我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我稍微有一点放弃,我们这个团队稍微有一点放弃,这个事情就完了。就会毁于一旦。

比如我们搞小微企业,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很糟糕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几十年培养出一批团队就是靠大户,傍大款,不负责任。银行界有一个制度,叫终身追究制,你出了风险要终身追究你。所有的销售经理都不想负责任,都去找大型国企来支持他们。所以中国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难,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能转型是中国银行的根本的责任。所以我们搞小微企业大家都觉得成本高,风险大,但是民生银行就在这个蓝海中展示自己。我刚才讲过,现在我们有100万客户,一个强大的蓝海。我讲过,民生银行如果将来在分行转型以后将来有300万、400万的客户以后,民生银行就把自己的根系做大了,到时候就会根深叶茂,非常的强大。

再一点就是我觉得在我们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这叫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对我们的团队的一个交流。我觉得大体上就是这八个字:

一个是真诚。就是在团队中间大家要真诚,以心换心,以诚相待。因为大家有这样的真诚的文化氛围里面,这个企业才可以和谐,才可以持续,才可以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民生银行我每次开会在所有的场合都讲这两个字,叫真诚,大家一定要真诚,都这么大人了,你这句话是真心的还是虚伪的,大家的辨别能力都非常强,你对别人真诚别人才会对你真诚。所以你为了不要骗自己,就不要骗别人,这个非常的必要,在整个创业发展过程当中是最主要的,做人也应该这样做。

第二是善良,在我们民生银行的氛围内,我们的民生银行的高官没有出现过问题。我觉得关紧在于善良,互相帮助,相互爱护,不要让一个人推进一个绝境,如果把他推进绝境他就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我在民生银行作为董事长,我也这样讲,我给我们里面的高官讨论的时候就一句话叫“善待小人”,这是一个警戒,你明知道他对你恶狠狠的打击你,但是你还是要善待他,这是一种新的境界。你首先感到他为什么这样对你,是因为你没有干好,人家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是因为你对他不好,工资奖金没有发够。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觉得提倡善良,这个团队当中非常的重要。

第三是投入。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东西来不得半点虚无。我在我们高管会议上我讲过,我说我当然了我不能这样说,现在跟复星也是我们的董事单位我也讲一讲。我为什么能当行长你当不了,很简单,因为我早上7点上班,你9点来,一天两个小时十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对不对,十年呢,这就叫差距。但是你如果每天早上6点来上班,将来这个行业这个董事长的位置就是你的。一定要投入。只要投入,只要可持续的投入,你就能成为金子,真金不怕烈火炼,你永远就会成功,一定就会受人尊敬受人尊崇。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这就是投入。

还有两个字,叫激情。我觉得一个人的激情就是思想火花,它要释放。如果一个人没有激情,没有很多好的思想火花,不可能有创造。所以说我觉得,相互之间,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释放我们的团队,为团队创造出一种氛围,让他们释放出思想的火花,这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方

面。一个没有激情的团队,没有激情的人,你想这个人能做成什么,生活都不会生活。所以我觉得这几个字也的也有意义,这是我觉得我的一点感受。

另外在民生银行我还很主张在创业过程中享受工作、享受压力,还有就是享受生活。你人要不工作,很多老同志,在位的时候身体很好,精神焕发,一下去就不行了。所以说一定要工作,没有工作不行,没工作身体就不行。第二个享受压力,越是有压力的地方越是迸发出火焰,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不会进步,我们也不可能成长。只有高压下产生的东西才会有意义和价值。再一个享受生活,我们民生银行在给董事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创造出很多千万富翁。民生银行通过17年的时间,202_年以前是创业期,那时候我的收入只有五六千块钱,现在经过这12年的时间,我们十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千万富翁。这样大家的追求,当然追求包括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但首先基本的是物质追求,有钱了就不会出问题了,所以今天参加我们复星“新起点、再创业”的年会,我简单介绍一下民生银行的成就,同时整个民生银行创业当中的感悟,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第三篇:董文标:变革的勇气

董文标:变革的勇气

经济观察报 胡蓉萍/文 55岁的董文标坚持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得“老年痴呆症”,因为“我始终在动脑子”。202_年11月,北京香山脚下,董文标花了三个小时讲述了他的新计划、他的“小微”梦想、他的民生文化、他的科技变革,还有他的担忧。

董文标一直梦想有一家中国最有特色的小商户金融服务银行,而且他认为民生银行可以成为这样的银行,他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这件事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也鼓舞着他的行动。在领导了民生银行若干次主要的变革之后,董文标也开始意识到了整个银行上下对自己的“依赖”,他开始担心这种“依赖”在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他正在选择“更年轻、更优秀的人员进入核心团队”,但事实上对于依然“精气神”十足的董文标来说,“想放下的时候又很难放下”。

董文标气场

10年前,董文标曾这样教育年轻行员:“你们看看经老(经叔帄,中国民生银行前名誉董事长,已逝),那么大年纪的人了,总是西服革履,皮鞋擦得锃亮,精神抖擞。做民生人就要永远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10年后,55岁的董文标保持着他当年要求年轻行员的状态。三个小时的采访中,抽着雪茄的董文标急切、兴奋之感如影随形。他的同事,民生银行监事会主席段青山说:“他总是用真情、用心灵和人沟通,每次开会讲话、接受采访,他衬衣的衣领都是湿透的,总是讲到汗如雨下。”

而用董文标自己常说的一句话表达则是: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曾经担任民生银行太原分行行长的段青山说:“在我看来,董文标是个性情中人,是有战略眼光、有市场洞察力、有亲和力的企业家。”在人民银行当过多年处长的段青山说,从来没有见过像董文标这样的行领导,他来分行,我们请他陪几个大客户,他一口就答应了,丝毫不端什么架子,客户和他喝酒,他总是一口一大杯。

如果你就此认为,这是一个让所有员工开心的老板,则大错特错。董文标在民生银行的声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战略远见: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竞争态势有着近乎直觉的判断和把握,总是能够前瞻性地明确民生银行的战略定位和创新方向,并对总分行管理层的战略执行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民生银行的中高层对董文标有一种近乎崇拜的信任。很多民生银行的部门老总和分行行长都说,当董文标提出一个新的思路甚至新的战略时,即使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会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因为每次的结果都证明,董文标是正确的。这也是民生银行执行力很高的原因之一。用一位金融界资深人士的话讲,董文标想干的事情还没有干不成的。

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民营性质银行的掌门人,董文标比其他银行“讲政治”的高管更加“讲市场”、“讲商业”,却和众多中国典型的企业家一样略带点“江湖老大”的气息,他所到之处,总有几个企业家或者同业高层与之相随,小个子董文标这种由内而外的号召力和不显山露水的控制力让民生银行的股东、一些银行同业、甚至企业家都愿意“跟着民生银行玩”。

董文标的号召力和控制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民生银行董事会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上。民生银行董事会的成员很多都是中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成功让这些人自信而强硬,即便是在他们所不甚了解的银行业务领域。

于是“吵吵闹闹”一度成了民生银行董事会的真实状态。股东和管理层、股东与股东之间在董事会上纷纷据理力争。

董文标感慨:“程序太重要了,没有程序、不讲程序,会乱成一锅粥,虽然你是董事长,但如果没有制度制约乱下手,那就会吃力不讨好。”

银行家大多以专业和高深为能事,但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话已是业内公认的董文标风格。董文标将公司治理的精髓高度浓缩为“三要素”——行动纲领、制度安排、高管团队。也渐渐地,董文标获得了这些大佬们的真正认可,成为了民生银行董事会的核心。

如今,民生银行的许多活动,它的股东董事们,比如张宏伟、卢志强、史玉柱等都积极参加,史玉柱甚至毫不掩饰地在微博上表达对民生银行未来的信心以及对民生银行管理层的钦佩。更多的时候,这些股东董事愿意和民生银行的管理层做帄等的讨论和对话。

以至于现在,银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说民生银行是一家中国少见但典型的“管理层控制”的银行。对此,董文标更愿意理解为是对民生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褒奖”。

董文标说:“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说,民生银行董事会的运作体制是,谁说了都不算,只有投票算。民生银行的董事会开会时真刀真枪地讨论,有时剑拔弩张,冲突很激烈。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不是走形式,每一项决策,如增资扩股、人事任免,都是一律要上董事会的。” “从202_年我当行长以来,我基本上是既当爹又当妈,董事会上的一些主要决策基本上是我提供的,后来洪崎做行长之后我相对轻松一些,但是战略转型,实事求是地说确实还是我在主导。”董文标坦陈。

有底线的超常规发展

这个健步如飞的小个子,曾经领导着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超常规”发展。从202_年到202_年,民生银行用最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了160%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

在初创时期,关于民生银行的定位问题很不明晰,一直悬而未决。董事会、管理层认识不统一。不少人认为,小银行更容易办出特色。

民生银行内部通常如此总结其发展的三阶段:从1996年1月12日开业到202_年在上交所上市以前,为创业阶段,或者叫求生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2_年A股上市到202_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高速成长阶段,民生银行成为中国内地成长性最好的银行;第三阶段,从202_年H股上市起,民生银行打算用五到七年时间,把自己办成最具特色的银行和效益最好的银行,实现二次腾飞。

但对“超常规”的提法,董文标是又爱又恨,因为这个提法本身,在相对保守和传统的银行业,是充满危险的。无论是202_年之前的“超常规”还是后来民生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的“超常规”,都受到了市场关于其资产质量的质疑。

回顾之前的“超常规”发展时,董文标强调民生银行的“超常规”是在独立评审制度下的具有风控底线的“超常规”发展。

董文标试图再次向市场证明:“我提出„超常规发展‟,前面有一个„在控制住风险的前提下‟,很多人片面曲解,把前面的限定语省掉了。另外,有人认为超常规发展只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其实我们的超常规也包括制度创新、文化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等内涵。”

“我曾经提出,民生银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发展的一个前提是,从202_年起,民生银行收走了分支行行长的贷款审批权,在全系统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贷款审批体系,这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地控制了风险。”董文标尤其强调。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截至202_年9月,民生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达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72%,这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帄并非与生俱来。12年前,信用风险也曾困扰过这家新生银行,并差点成为它的“死穴”,也正因为如此,民生银行后来首创的独立评审和独立审计制度才弥足珍贵。

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制度早在202_年就开始了,为业内最早并坚持至今。202_年,民生银行的所有行政高管都从审贷委员会退出,审贷委员会成为了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并完全独立,从分行到总行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总行垂直管理。

1999年末,民生银行的贷款不良率还是8.72%,但到202_年底,不良率便一下降到3.11%,202_年底更是降到了2.04%。202_年,民生银行正式向9家分行派驻了独立评审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总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的范围,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和授信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了独立审查制度的透明度。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

董文标记得很清楚:当时总行管理层分歧很大,分行行长意见也很大,大家都质问我这个事,以后这个审贷委员会究竟是议事机构还是决策机构?如果是议事机构它没决策权?如果是决策机构,董事会没给它授权,那它算什么?有的甚至问,还要副行长做什么?

他斩钉截铁地回了一句话:“此事不用讨论,审贷委员会就是决策机构,就是说了算的机构。” 在把这个风险长城打造好的前提下,董文标开始将民生银行驶入快车道,也正好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革自己的命

202_年至202_年,总是以急行军的速度全速前进的民生银行,脚步慢了下来,这两年民生银行的总资产和贷款增长率分别是14.7%和18.6%,规模增长在中型上市银行中偏低。一位银行业高管对本报记者说,“民生银行没有动静了,我倒是觉得有点奇怪了,我想它是在酝酿大动作”。

曾经有一个民生银行的中层说过,在民生,董事长叫干就干,董事长叫停就停。也有一些从民生银行离职的员工对民生的诟病就是“变化太多”、“还没适应完,就又开始变化”等等,也有人诟病民生的企业文化过于“激进”。

董文标坚信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策略是办好一家银行的真谛。董文标将民生银行十几年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否定自我。民生的每一项经营决策都始终围绕市场的指挥棒在转。“一切以数字说话”,这种市场化机制真正能把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由市场化带来的“变”,是民生银行永恒不变的主题。当然这种否定之否定是建立在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之上的,比如202_年的事业部改革。国内商业银行历经改革走到21世纪初,一个最大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银行的行属资源,也就是客户资源越来越私有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层层绑架”的局面:即客户经理“绑架”支行,支行“绑架”分行,分行“绑架”总行。正因此弊端,银行之间的竞争才日益同质化,高成本、高风险、低盈利无从改变,再深一步的改革难以推动。

事业部制在国外已经证明它是一种能有效控制风险的管理体制。另外,民生银行两个方面的独特优势也增强了董文标的信心,一是民生银行员工比较年轻,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变革创新的传统,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说“抗折腾能力”比较强;二是没有“包袱”,跟规模庞大的国有银行不一样,员工人数比较少,规模比较小。

除此之外,董文标还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推进事业部改革,那便是“民生银行将来真正的公司价值就是这条路子,绝不是原来那条路子,所以一定要下决心去„折腾‟”。

为事业部改革,董文标准备了7年。在事业部改革之前,董文标每次去境外考察,拜访境外同行的时候,事业部都是他关注的重点,而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事业部改革的实质,是对资源和权力的重新调整,是对利益的再分配,这种深水区的改革,对利益的既得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大冲击。但董文标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董文标说:“我岂是好吃螃蟹之人?不得已也。”

202_年9月,民生银行在北京举行了事业部改革启动仪式。董文标亲自坐镇,宣布成立首批事业部,一场自下而上的体制变革攻坚战由此启动,民生银行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率先实施事业部制的银行。

事业部制是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组织模式,但如何在中国银行业“落地”,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和有待破解的难题,有银行业改革“第一难”之说。国内各家银行无不认识到事业部改革的必要性,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改革经验和基础工作不成熟等原因,谁也不敢轻易尝试。也有的银行甚至持有悲观看法,认为在中国行政层级体制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体制下,事业部制难以推行。

董文标认为这是一场新思想和传统观念的生死搏斗。在变革的阻力面前,董文标决意要带领民生银行这个团队突破事业部改革这道大关。洪崎当时还是常务副行长,他对改革的支持态度鲜明。在有关会议上,他一再重申几年前他受董文标委托为出国培训人员送行时说的一句话:你们,中层干部,要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在问到事业部的未来时,董文标对本报记者说:“未来,民生银行的事业部要做准法人,还要做包括财务顾问服务在内的整合的„管家式‟金融服务。我甚至建议,将来随着监管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事业部应该拿到专营的金融牌照。”

“民营”归来

202_年之后,董文标高调宣布,民生银行“民营”归来,重新把民营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客户对象。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以“民营、中小、高科技”为战略定位,以支持民营企业为己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银行为它们提供金融服务并非易事,需要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出色的风险管理,这是民生银行所不具备的,也是民生银行在初期发展速度慢、不良贷款高的重要原因。董文标在担任行长之后,从民生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把市场定位转向国企、优势行业和大客户,与四大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在这轮竞争中,民生银行的体制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它在这个规模巨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市场分到了不菲的蛋糕。

民生银行在202_年和202_年时发展速度已经达到极限,那时达到事业高潮的董文标,却勇于承认这种商业模式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让董文标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当时民生银行7000亿贷款,只有1200个企业客户,风险尤为集中;且在极端时,超过64%的贷款为中长期贷款,这对中小银行而言尤为致命,董文标称之为空中楼阁;这一商业模式,也导致各项经营指标,比如资产回报率、收入成本比等在同业中都处于落后位置。

信贷过度向垄断行业和大企业集中形成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而放眼中国的民营经济,却显然已今非昔比,地位和成熟度已空前提高。

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打造民生银行这幢空中楼阁的坚实地基?董文标观察到,不少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扩大零售业务,也在采取诸多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据了解,它们一般还是停留在“中小企业”的泛指定义上,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实际上还未真正进入它们的视野。本来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本应受到的政策支持。

董文标认为,仔细分析一下政府推出的政策措施可以发现,大多是针对中小企业中的特定群体,诸如高科技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中型企业,而没有把小微企业明确地指出来。这也就难怪在银行的实际操作中银行的信贷资金并不能惠及小微企业,因为符合这些政策措施支持条件的只是中小企业群体的极小部分。

民生银行是第一家把小微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单独分离出来的银行。

但对于小商户,民生银行内部也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有的人认为小商户风险大成本高,不能开户没有报表等等。

“但你一个卖茶叶蛋的,就没记过账,从哪儿弄报表?”董文标说,“当时把这块放在零售业务,到现在我一直认为这个决策非常正确,当成零售业务做就规避了小微企业作为公司的开户问题,这是小业主,人家就是没账,给他开张卡审核一下就可以给他贷款,所以完全可以放在零售业务。”

近几年,民生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8000多亿,现余额为3000多亿,服务小商户90多万户,贷款户20多万户,户均贷款150万左右,期限大致6~9个月,贷款的帄均利率水帄大体是8.1%~8.5%区间。

颇让董文标自豪的是,民生银行的先行先试带动很多银行将目光投向小微。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高管赞司,民生银行确立了做小微企业银行的定位后,事实上面临着一个如何落实的问题。想让分行和支行自动将业务重点转向小微企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事业部制的引入,必然产生“倒逼效应”——事业部改革之后,大公司业务与分行的剥离,将分支行逼到非做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不可的地步,通过小微业务带动传统零售业务和产业链金融,这就是分行转型。这几年民生小微战略渐入佳境,董文标已经初尝小微战略果实的甘美。截至202_年11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202_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1%,202_年以来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居银行业之首;202_年以来的净息差为3.04%,为上市银行最高,定价较高的小微贷款功不可没。

当然,他不仅仅满足于此。未来五年,民生银行要力争小微业务占到半壁江山,200万~300万户小微企业客户,8000亿~90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在202_年,民生银行将继续从稀缺的新增贷款资源中拿出1000亿元投向小微企业。

“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是民生银行三大战略定位,广义上,小微企业也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因此,很多人理解为这一战略定位是民生银行成立之初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的回归。

在董文标的带领下,民生银行再一次历史性地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重新回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上来。

“鲶鱼”民生银行

董文标和他领导的民生银行一直清晰地执行着既定路线。客观地说,民生银行这些年的很多动作,都足以引起银行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何况它们同时发生在只有17年历史的民生银行身上。没有人能否认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中的地位。很多银行高管坦言,中国银行业如果没有民生银行,将会很沉闷。

这家有着变革基因的商业银行在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董事长领导下,是当今中国银行业公认的“鲶鱼”。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当年我决定投资民生银行时,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顾问组,并征求了一些金融专家、国际金融人士的意见,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小时候炒过爆米花,在特定的条件下,玉米可以膨胀几倍到几十倍,我当时就预想民生银行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民生银行的发展证明,我的预想一一变成了现实!”

民生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使独立董事“想不发挥作用都不行”。民生银行实行独立董事“上班制”,这是董文标任董事长后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

董文标担任民生银行董事长以来的6年多,被认为是民生银行公司治理水帄快速提升的时期:明确了董事会的职责,切实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和独立董事的作用,董事会重点把握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民生银行第五届董事会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之间的职权边界,形成了有效的分工,在公开透明之外,董文标正把民生银行公司治理水帄提升的重点“向高效倾斜”。

董文标202_年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后,做出了一个看似微小的“举动”,但意义却颇为重大,这就是将以前董事会的“举手表决”改为“无记名投票”。董文标解释说,中国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社会,鉴于这种国情实际,如果当场举手表决,在某种程度上会有碍于董事意愿的真实表达,而改为投票,就可以使董事意愿的表达更流畅。

民生银行的中高层备受媒体喜爱,因为他们和别的银行不同,他们愿意表达,愿意交流。董文标要求民生银行全行“开动脑筋办银行”:“目前,民生银行有很多十分有效的传统的开拓市场的方式,这些优势不能丢。但市场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所以传统的方式和方法都必须要创新。创新不能走老路,不能拘泥于形式,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进行商业化运作。”

“鲶鱼”民生银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好似民生银行特有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弥漫在民生银行的每一个角落。外界人说民生人一个个都不安分,一个个都很疯狂,都是在玩命工作,这是民生银行相对彻底的市场化,而它的舵手董文标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中国银行家。

第四篇:论银行业改革及创新策略

论中国银行业改革及创新策略

摘 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有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变革和信贷产品发展的日益困难,更来自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而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真正实现资产质量、内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转变,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由于国有银行存在国家担保代替注资的特殊性,其资本充足率并不是最重要的,改革应首先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对国有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再生机制,二是国有银行投机行为形成的不良资产再生机制。

关键词:银行业改革;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不良资产再生机制

Abstract To make state-owned b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his pressure is not only the rapid change from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nd credit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difficult, more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At present, China's state-owned bank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business philosophy, management style, risk control.Only truly realize the quality of assets,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leve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reform of state-owned banks.State-owned banks have state guarantees to replace the injection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capital adequacy ratio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reform should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First,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ad assets of banks, two state-owned regenerativ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by the bank speculation.Key word:Banking Sector Reform;Financial risk;financial supervision;financial innovation

目 录:

一、国有银行具有特殊的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最重要的

二、即使国家在静态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却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住新生不良资产的增加

三、国有银行改革的重心应是设法阻断不良资产的再生机制

四、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困境及主要表现

(一)不良贷款依然困扰中国银行业

(二)所有者缺位

(三)金融风险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流动性过剩

(五)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六)来自国外银行的威胁

五、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三)完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五)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六)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

我国自从1993年底确立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改革目标以后,连续出台了不少有关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从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改革国有银行的思路:在保证国有金融产权的前提下,一边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边又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希望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融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从而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国家也会因此减少控制金融的净成本并化解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国家通过增发特别国债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实现对国有银行的改革目的。

一、国有银行具有特殊的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具有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虚置资本现象,即所谓的“担保代替注资”。在国家实施金融抑制的条件下,绝大部分的居民储蓄都流入了国有的银行体系,从而充当了这种担保性注资的真实资本载体。

在有国家担保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是因为,银行能够正常运转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其能保证充分的资产流动性,可以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挤兑”等流动性问题。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正是为了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才作出的一项重要规定,目的是通过限制银行的过度放款来保持储户对商业银行的信心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然而在我国,虽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低,甚至是在净资本比率从1990年的641%下降到1995年的实际-739%②的状况下,国有银行体系不但没有出现流动性问题,反而其贷款总额和存款总额同时呈现出很高的增长率。因此即使是处在“技术上已破产”的状况下,只要有国家的担保,居民方面就不会存在信心问题,国有银行也就不必担心不良资产的产生而导致的净资本比率下降,因此仍能照常运转。所以说,在当前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各个重点之中,资本充足率并不是最重要的。

二、即使国家在静态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却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住新生不良资产的增加

1中国的渐进改革需要体制内产出(国有经济)的平稳增长,否则GDP增长率将出现大幅度下滑,渐进改革也将难以为继。而体制内产出的平稳增长又需要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从而使得政策性金融支持难以在短时期内明显缩减,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 2 上呈现出GDP的较快速度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持的。国有部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获得了国有银行体系贷款总额80%左右的信贷支持。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政策性贷款(1994年数据:中国工商银行18%,中国银行22%,中国建设银行53%,中国农业银行48%,平均比重达35 25%),还有另一大部分是面对受政府保护的国有企业“倒逼”而发放的软约束贷款。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贷款合称为政策性金融支持。事实上这部分贷款总是与低效率、不良资产等名词联系在一起。原因也很简单: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总是将这部分资金看作是可以不予归还的国家注资或补贴,他们从借入资金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准备还本付息。所以可以这样说,只要中国还处在渐进改革的过程当中,国家通过国有的银行体系对体制内产出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也可以看作是替代财政补贴的一种金融补贴)就是必需的,那么新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产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国家付出了金融资源低效率配置(产生了巨额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这个巨大的隐性改革成本才买来了中国的渐进改革,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明显的下滑,渐进改革将难以为继。若改渐进改革为激进改革必然使改革成本显性化,会在短期内导致GDP增速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由于国家绝对无法承担如此之大的改革成本在短时期内迅速显性化,因为这有可能直接导致民心不稳,社会矛盾激化,这不仅是政府肯定无法承受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绝对不愿看到的,所以维持渐进改革模式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也正是维持渐进改革的必要性决定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就很难短期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国有的金融产权使得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趋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国有银行具有自己的效用函数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完成了国家对其分派的政策性任务之后,国有银行必然会追求自身的效用偏好,而发放由自己决策的商业性贷款是其追求本行利润最大化等目标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银行产权的国有性质,作为代理人的各银行机构就会产生机会主义冲动,在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过度发放某些高风险贷款(如给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贷款),结果导致大量不良债权的产生,我们不妨将此称为投机性不良资产。由于国有金融产权的退出成本将很高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不可分割性,使得国家作为注资者和出资人无法通过行使退出权或转让产权来威胁国有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银行正是利用了国家在产权上的劣势来满足其自身的效用偏好,同时也容易出现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其表现形式则是投机性不良资产的大量积累。

3国有银行在风险压力和外部竞争压力不足的情况下,自身也缺乏更多的金融创新激励,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呈现出明显的X非效率特征。对于一个国有垄断企业来说,没有私人能够合法占有企业的剩余,所以监管效率低下,许多技术上可行的、实际上也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人们却往往没有积极性去做,所以生产了X无效。这个论点对于国有银行也是适用的,国有银行人均利润远低于股份制银行就是一个明证:据统计,1995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为1 11万元,远低于中信实业银行39 53万元和中国光大银行39 49万元的水平。

从以上三点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国家还处在渐进改革的阶段,即使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在某一个时点上达到了8%这个目标,也容易因为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和X非效率而再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国家要维持8%这个目标,就得不断给国有银行注资。

三、国有银行改革的重心应是设法阻断不良资产的再生机制

我们都知道治病要除根,国有银行的病根究竟在哪里?毋庸质疑,不良资产的不断再生甚至加速增长是当前金融改革的最主要问题,而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导致不良资产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其应在改革中首先予以解决。因为这个病根不除,任何存量改革都是无效的。笔者认为,政策性不良资产源于渐进改革本身,所以并不能在国有银行内部体制的 3 改革中得到解决,而只能在渐进改革这个更宏观的层次上逐渐消化。以下就抑制政策性不良资产问题从整个渐进改革的角度提出两点建议:

1、在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贡献份额已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却又得不到足够外源融资的情况下,国家应鼓励国有银行逐渐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信用约束要相对好于国有企业,银行收回本息的可能性要大于向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这样就会减少新增不良资产的发生。而更重要的是,国有银行因此还可以在我国加入WTO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竞争之前抢先争得一批信誉良好的非国有经济客户,增加优良资产的比重和银行利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减小入世可能会给国有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这对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在得到更多金融支持的情况下,发展会进一步加快,从而对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再就业、补贴利益受损阶层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国家因此可从“国内外援”(樊纲,1994)那里得到更多的改革收益以弥补日益高昂的改革成本。尤其是在当前国企改革已到了最后攻坚阶段的时候,这种体制外产出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以这样说,给非国有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既有利于渐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国有银行在实质上向商业化转变。当然,如果非国有经济得到了相对更多的信贷份额,那么国有企业所能得到的份额必然会相对减少,体制内产出的增速也自然会下降。但我们只要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用向非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支持所获得的收益增量来抵消因体制内产出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渐进改革就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而不会向激进式改革转化。

2、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国有银行可以通过逐步增加向非国有经济放款来减缓不良资产的增长,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无论如何都仍将是国有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重点。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转制,政策性不良资产就将在长期内困挠国有银行,成为金融改革的绊脚石。如果国有银行不能成功实现商业化经营,在我国加入WTO后就很难与实力强劲的外资银行相抗衡,国有金融体系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尽管国家已经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力度还稍显不够。

四、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困境及主要表现

(一)不良贷款依然困扰中国银行业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这是特殊经济环境和政策空间下难以避免的产物。多年以来,伴随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为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在全球乃至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不良资产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

(二)所有者缺位

理论上国家是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但实际上却很难切实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行使所有者的有关权力。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自认为是所有者的代表,逃避监管,滥用权力,造成“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既然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同属于国家,那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只不过是“一家人”内部的问题而已。这样既容易产生“政府负无限责任,而银行由内部人控制”这一严重弊端,也会因资本金、不良资产、治理制度、内部风险控制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风险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风险。我国经历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碰撞、冲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兴企业,同时冲击了大量落后保守的企业,也出现了大量的停产、合并、兼并、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资不抵债,严重影响银行 4 信贷资产质量。有的银行不良贷款比重更大,隐藏着大量的呆死账贷款,这严重地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

2、结算风险。近几年,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岗位的案件又呈现出高发势头,主要也是由于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调查不够。

3、道德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由于管理仍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人治”的成份多,“法治”的成份少,内部控制严重不足,致使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四)流动性过剩

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仍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使用效率太低和使用渠道太窄,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银行大量资金积压,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流动性的持续堆积使得银行体系蕴涵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

(五)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融资的垄断性一方面导致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由于风险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对国有银行各级负责人构成短期制约,届时风险暴露时,那些负责人早就走了。

而另一方面拥有资本配置权的寻租行为和短期业绩带来巨大个人利益回报,而风险损失始终由国家买单兜底。这无疑暴露出国有银行体制、监管机制等诸多缺陷。

(六)来自国外银行的威胁

毋庸置疑,新竞争者必抢先入侵令人垂涎的客户群,比如那些具有较复杂财务需求的高净值客户和公司。

另外,主要的跨国公司客户普遍会转向它们认为可以提供更好服务的银行。国外银行可以发挥它们的低外汇资金成本,以及较复杂的产品线和全球业务网络的优势,凭借它们在其他市场的广泛金融服务的经验、服务素质,向客户提供较有价值的服务方案。而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五、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大的现状,政府在1999年先后组建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很大数额的不良资产不能剥离出去。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加入WTO后,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都将受到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剥离这些企业。要从根本上改革银行信贷体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系统来化解不良贷款存量并控制其增量。所以今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积极探索新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控制不良贷款反弹,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

(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多元化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然要求。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决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效率的差异。

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只有股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借助于战略投资者和海外监管机构对国有出资人代表的非规范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力,5 从而有利于推动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推动相关改革和法制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权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改变“官本位”,通过合理的、符合商业银行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三)完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期,经济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积极探索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改革和调整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内控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经营理念,强化控制意识。商业银行应彻底扭转“重业绩、轻内控”等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要将内部控制纳入对分支机构的综合考核,提升风险评价水平,建立风险调整后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分支机构风险控制意识,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在法人一级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架构。一个良好有效、科学严密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作,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在制度的层面对一家银行机构的正式的职权划分、职责分离以及权力制衡做出严格安排。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主要是要解决好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导向问题,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因此,绩效考核要有科学性、系统性,避免只讲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发生。如:商业银行要建立涵盖业务量、盈利状况、风险管理、资源利用效率等系统性的指标业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高创利能力的业务骨干,必须坚持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避免风险隐患对银行造成“硬伤”。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中国银行业最少采纳的管理方法之一。随着更多的国外银行挤入竞争行列,争夺优秀人才也会日益加剧。

中国银行业应该实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吸引、激发和保留有效的员工:组织员工参加世界级培训,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以及其它员工激励计划,如员工持股制度等。

(五)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可以说,加强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1、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金融产品、服务手段,如自动存取款、信用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近年来日益普及的跨行转账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

2、金融工具创新。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增加投资组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中、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期权,远期,互换等。

3、管理模式创新。在金融创新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银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银行经营原则,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制定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银行业资本运作水平。此外,银行业将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完善内部 6 机构设置,建立权责明确、机制健全、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新型银行管理体制。

(六)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频繁的跨国商业关系将产生更为复杂的银行产品需求,如贸易担保、外汇、属下企业资产管理等。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银行亦需在产品项目及渠道上做出相应改善,积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创新代客理财工具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等资产管理业务;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提高投融资资产比重,提高低风险权重的债券投资、票据融资和货币市场业务在全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虽然政府目前还没有取消银行、保险及证券分业经营的规定,综合银行已然崭露头角:中信实业银行,这家国有信托投资公司已获准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合并其保险、银行、证券和管理业务,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超市”。

在解决政策性不良资产再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抓紧解决投机性不良资产再生和X非效率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相对于前者来说处理起来会简单一些,因为仅对国有银行体系内部进行改革就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这从国家加大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力度后国有银行出现主动的“慎贷”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国内学者在国有银行改革问题上提出的不少有建设性的政策主张虽然很难根治政策性不良资产,但对于抑制投机性不良资产的产生和X非效率现象的出现还是比较有效的。诸如深化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银行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加大金融监管和金融执法力度以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等建议从性质上讲都是具有实质改革意义的,国家对此应做的事就是加大改革力度并保持改革方案实施的连续性,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当然国家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时也应循序渐进,要与整个渐进改革同步,在逐渐加大改革力度的条件下做到有张有弛,松紧适度。

参考文献:

「1」张杰 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杰 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与清债博弈「J」 经济学家,1997,(6)

「3」樊纲 论改革过程「A」 盛洪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C」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樊纲 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J」 经济研究,1999,(1)

「5」樊纲 论国家综合负债「J」 经济研究,1999,(5)

「6」张军 现代产权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杨小凯 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武捷思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9」季春泉.目前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几个难点[J].财经界:学术版,202_,(1):23.「10」刘文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_,(2):125-126.

第五篇:中国银行业改革绩效和管制次序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二战后至80年代初期,罗纳德·麦金农、爱德华·肖、约翰·格利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出发,认为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府财政赤字政策实际上是在浅化和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活动,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金融深化。二是90年代初期以麦金农和马克威尔·弗莱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方法即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金融自由化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就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金融自由化理论是因为金融抑制限制了竞争而导致金融的低效率,金融自由化先后次序理论说明金融深化是以发挥市场作用的一个有序过程。进一步地说,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性和金融主体的脆弱性必须以管制为基础,如何体现管制基础上的适度竞争,充分获得经济效率,是金融发展的关键。在监控每个机构运作方面,存在着有关管制体系和市场力量作用这两个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改革和转轨指的是将金融压制、限制性竞争以及资源直接配置的体制,转变为稳定、结构良好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运作体制。因此一方面要进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另一方面要进行金融微观主体的构造,克服原国有主体的低效和脆弱性加强金融管制。这两个方面的集合或者说金融自由化次序的基础就是实现管制与竞争的均衡。易纲,赵先信(202_)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竞争。第一次竞争发生在1984年至1997年间以机构扩张为主要竞争手段,依托的是行政层级;第二次竞争发生在1997年之后,以金融工具为主要创新阶段主要是对西方现代银行已经发明的金融产品的模仿。认为中国银行业必须过渡到以投资收益为目的以制度创新为依托的竞争阶段,实现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混业经营是西方国家放松管制后80年代以来的新趋势,中国加入WTO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银行是以专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混合型形式存在?那一个更好?即是否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二是金融业改革的次序问题;三是混合型金融中介是否会对金融体系稳健和安全造成威胁,即管制重建的问题。从美国经营模式的演变看,21世纪模式是新的自由主义哲理为基础,尊重和鼓励竞争。政策重点是消除竞争壁垒,防止风险扩散、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竞争与创新;二是控制风险扩散。(徐诺金202_)本文通过对放松管制下商业银行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SCP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规模不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以及垄断程度高说明竞争的不充分要求分业经营;而表现出来的范围经济对混业经营产生需求;在上述基础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次序。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效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是影响金融业实行混业与分业的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中国金融深化的次序;第四部分是结语,并给出管制重建的建议。

二、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绩效分析

我们将从银行自身、银行业和宏观经济中金融市场化程度三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深化绩效进行分析。

1.从银行本身角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分析。

(1)规模经济。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202_)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按照“中介法”(Ashton,1998)建立成本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不良贷款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较弱的规模经济,绝大多数银行的E值小于1;但是,引入不良贷款与放款的情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规模不经济性。张健华(202_)对1997-202_年“14家商业银行和37城市商业银行,采用非参数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同时分析表明银行业存在较大的X—无效率。(2)范围经济。杜莉、王锋(202_)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costfunction)分析表明,在国有银行中,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即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较强的范围经济性或较弱的范围不经济性。四大国有银行的范围经济性明显高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赵一婷(202_)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现状,指出,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

2.从产业的角度,银行SCP分析。于良春、鞠源(1999)运用哈佛学派的SCP(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对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结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存在高度集中和国有银行垄断低效率问题。刘伟、黄桂田(202_)对运用SCP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认为,国际上各个银行在努力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率是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叶欣、郭建伟、冯宗宪202_)。具有政府控制与卡特尔式的垄断市场,无论服务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银行业的高成本都说明绩效不佳。3.从宏观经济进程角度,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金融市场化采用两项指标来衡量各地金融市场上竞争程度(樊纲、王小鲁等,202_)一是金融业的市场竞争。使用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重来反映这一状况。二是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目前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但非国有企业得到的贷款还只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一个相当小的部分。因此,我们采用较易取得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部门贷款(包括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外资企业贷款)的比例来近似反映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分析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业的全面市场竞争尚未形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仅没能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的国有银行部门,而且没有产生强有力的,能够与国有银行竞争的非国有银行部门。(赵志君等202_)中国金融机构大约有25的不良贷款,如果把无法回收的贷款从总贷款中剔除则调整后的贷款一存款比率从1987年的102下降到202_年的63,远低于人民银行要求(75g6)。该比率显示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利用的无效率非常严重(赵志君等,202_)。另外过多的不良贷款,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解决。(赵志君202_)总之中国金融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同时,在银行业中存在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共存现象,而范围经济与资产规模成正相关性。中国银行业存在较强的垄断现象;且经营绩效也支持这一点。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AndreiShleifer(202_)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中的政府所有制银行从1960—1995年的发展分析,发现在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国家中,政府所有制银行更为优越。其经验表明,政府所有制中银行是制度与金融体系不健全的产物。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导向:管制的次序分析

从规模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SCP范式分析也说明了银行业较高的垄断程度和经营绩效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都说明要进行放松管制。同时范围经济分析说明混业经营对资源配置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次序的基础。

(一)建立以竞争为基础的管制。

中国金融业竞争的不完全性,与由于竞争的压力产生的混业经营的生成基础不同。放松管制、证券化、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影响太快了,增大了金融体系及单个机构的集合风险/政府作为风险吸收者(如风险社会化)以及司法当局在合同方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结构转变。另外就是汇率和国际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相伴随的资本跨国界的大规模的转移。这些都会使混业经营的风险加剧。因此要进行金融微观主体的构造,克服原国有主体的低效和脆弱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首先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管制的实际方案主要有管制机构和公有企业(Viscusietc2000)。国有银行就是对银行业管制的一种实践。由于明显的委托代理问题。加上银行业强烈的外部性如特大银行难以破产,使得国有银行缺乏市场约束,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化与民营化。或许更重要的是增强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从而提供激励管制是我国国有银行业提升绩效的先行改革次序。

其次适度竞争下民营银行的发展。金融深化就是要在金融自由化前提下形成市场竞争,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民营银行的生成应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举措。关于民营银行的生成,樊纲(202_)认为,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的地区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建地方中小银行,将有望解决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钱小安(202_)认为,金融民营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成立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二是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实行金融民营化,就是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重组,从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出发,采取适当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流动实现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发展。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金融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投资进入。(1)在现有银行的基础上,把中小银行商业化,把它们改造咸民营银行。尤其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改组为民营金融机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由国家控股转变为由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企业重建金融体系,(2)在商业银行法的框架下,允许民间资本组建区域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同时要加大试点力度和对试点总结。浙江台州商业银行以私人控股的形式组建即是重要尝试,常熟、张家港、江阴相继成立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而且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全都是由当地民营企业、信用社社员和职工八股,没有政府股份。对于这些新建民营银行应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发展。(3)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在不动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民营化发展。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效率的分支机构,进行区域式的业务退出引进民营银行参与。或者对于不良资产进行资产剥离。资产剥离的形式多种多样:将子公司出售给其他公司、分拆、股权分离、管理者杠杆收购。通过并购或增资扩股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再次,注重金融结构的发展。包括股市的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等。“好的”金融系统应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1][2]下一页

董文标——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