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典型材料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4-952105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8 11:51: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典型材料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灌阳县踏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新征程

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年来,灌阳县坚持工业主导、全民创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2_年,是灌阳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创。9月份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经济发展又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经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实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大灾之年,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的目标。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9.61亿元,同比增长16.45%,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296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0亿元,同比增长42.92%,;财政收入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7元,同比增长14.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22元,同比增长12.2%。202_年,继202_年、202_年获得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之后,综合指标又前进了7位,获得了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的荣誉。

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灌阳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大胆开拓创新。202_年初,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桂林考察工作时提出的“四新”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破除消极等待思想,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机遇意识;

业经过培育壮大,前景非常光明;充分利用石材11亿立方的丰富蕴藏,走石材精加工的路子。深入实施“超亿过千”工程,加大服务力度,扶优扶强重点企业,使兴发冶炼厂、华山矿产品公司、思源生态科技、兄弟木业、康乐人粉业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2_年,规模工业企业突破2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67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69.6%,实现工业增加值4.78亿元,同比增长54.3%。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7%,拉动经济增长10.6个百分点。

——发挥优势,坚持走规模特色农业道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摸索总结山区、丘陵、平原地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基本形成了以灌阳黑李、雪梨、脐橙为主的水果,以二元杂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以优质谷为主的粮食,以西红柿、红辣椒为主的经济作物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中华名果”灌阳黑李、地理标志农产品灌阳雪梨和优质灌阳脐橙等品牌农业,三大水果的种植面积达到8万多亩。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思源生态科技、康乐人粉业、兄弟木业等为重点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换,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水利、交通、能源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2_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41亿元,同比增长12.3%,农业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突出特色,打造功能完善的秀美县城,强力推进城镇化。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成功开发了宜商宜住宜休闲的“滨

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5%;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救济困难群众25900人;扶残助残工程扎实推进;完成了第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工作计划;高标准做好了灌阳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迎检工作;认真开展县委书记公开大接访和全县领导干部公开下访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深入推进“平安灌阳”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加快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确保了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社会和谐稳定。

创优环境,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备条件。灌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创优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工业集中区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按照一区多园的方式完成了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同时加快工业集中区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并不断配套完善,引导工业企业按类别集中,相互配套,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和效益,形成聚集效应,实现集中发展,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工业集中区的规划,通过自治区B类园区审批,完成了西山坪选矿机械制造园土地平整工作和文市冶炼园征地拆迁工作,车田农产品加工园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的准备工作,石材园正在规划当中。工业集中区的快速推进为招商引资打造了坚实平台。目前,灌阳220千伏电网正在加快建设,明年10月份建成后,将能为灌阳未来10年内发展提供电力保障;成厦高速公路灌阳段10月份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彻底改变灌阳区位劣势。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大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引力点,灌阳的发展将会翻开新的一页。

强烈,全民创业的作用日渐凸显。

灌阳县在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条件下,仍然能够破浪前行,保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这取决于全县干部队伍的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开放思想;取决于灌阳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顽强意志;取决于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现在,灌阳人以一种开放、包容、豁达的胸怀容纳四方客商,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营造了一个团结一致谋发展、全心全意抓发展、真抓实干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各地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灌阳正以矫健的步伐走上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征程!

第二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材料

加强领导 创新载体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子)公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提纲

龙煤双鸭山分(子)公司的前身是双鸭山矿务局,1947年建企,202_年改制为双矿集团公司,202_年分立为双鸭山分(子)公司。公司现有资产总额100.08亿元,基层单位36个,员工总数55619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837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市、矿区域内,居住比较分散。837名少数民族员工中,有回族423人,满族285人,蒙古族50人,朝鲜族68人,锡伯族5人,赫哲族2人,土族4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党员145人、团员11人、中级管理人员10人、初级管理人员42人。

近年来,公司党委按照省、市委宣传部、统战部、民委关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促团结、谋发展、创和谐、保稳定”为目标,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广泛扎实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维护了少数民族员工群众的利益,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为创建活动提供坚强保证

公司党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企业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方案制度、宣传教育、督查考核等方面入手,保证活动顺利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公司两级党委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主管党政副职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案,并将其纳入公司两级党委日常工作之中。二是提供经费保障。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民族工作资金保障不动摇。采取单位资助、各级部门扶助、工会救助、群众捐助等办法,每年都筹集和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确保民族工作资金使用到位。三是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公司两级党委制定和完善了民族工作例会、走访调查、扶贫帮困等相关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有序开展。四是强化督查考核。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公司党委的年终考核目标,实行月安排、季考核、年总评,并由党委宣传部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创建活动始终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措施、有效果”。

二、强化教育,为创建活动提供思想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企业科学发展和和谐稳定。公司党委以贯彻落实全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和《黑龙江省民族工作条例》为重点,在全公司

开展了“从党的基本路线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从矿区长治久安看民族工作的紧迫性;从员工队伍构成看民族工作的必要性;从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看民族工作的实效性的“四从四看”活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大课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引导干部员工正确认识民族工作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抓好民族创建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与此同时,各基层党委、工团组织,还以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少数民族联谊会、发放民族法律法规传单等活动形式,在少数民族员工中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深入贯彻落实“两部一委”《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员工中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团结向上的宣传教育活动,公司上下营造出了人人参与民族创建,人人促进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普遍认识到“民族工作无小事”,没有民族的团结,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结合实际,为创建活动提供政策保障

公司党委认真落实民族政策,积极为少数民族员工办实事、办好事,鼓励他们投身企业的发展建设,具体做到了“四从”:一是从政治上关心。在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提拔使用干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选举职工代表、评选劳模

等方面,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员工。202_年以来,公司共提拔副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 7人,科级干部28人,发展党员13人,获高、中级职称的46人,职代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5%,每年都有10%的少数民族员工获得各级先进工作者称号。东荣三矿副矿长刘金岐和选煤厂厂长柳海军还多次获得公司特等劳模称号。刘金岐还曾是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各项荣誉称号达87个。二是从生活上体贴。在回族员工较多的厂矿拨专款建成清真寺、回民食堂、回民保健食品加工车间,在回民人数少的单位也都专设了窗口。每逢春节、中秋节和回民开斋节都给放假并发放米、面、油等副食品。三是从政策上倾斜。每年公司职代会都能及时对各类宗教组织反映和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答复和解决,对于贫困的少数民族员工,公司每半年发放一次救济款、救济面,并帮助特困学生交学费。为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公司工会还通过扶贫贷款、提供致富信息、政策保护等方式引导扶持他们发展个体经济,走劳动致富之路。目前,公司帮扶建起的饭店、糕点厂、啤酒批发、小商店、家电修理共有20余个网点。四是从活动上支持。每年都组织有特长的少数民族员工参加公司及各单位举办的各种赛事,并在就餐、用车、奖金、服装等方面给予资助。特别是在回族开斋节庆祝活动期间,各民族所在单位党委领导都及时送去3000元至5000元不等资金,以示祝贺,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

四、创新载体,拓展民族创建活动平台

结合实际在提高各族员工群众幸福指数上下功夫,是公司党委的一大特色。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使贫困家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各生产矿还投入资金对民族群众活动场所,新增了健身设施,并对部分庭院、公园等场所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七星矿投资近300万元为矿区修建了柏油路,为少数民族居住人员较多的土楼安装了暖气,为矿区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全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公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建立了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社会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公司、厂矿、区科三级网络,积极开展隐患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成功处理不和谐、不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调研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三是开展创建“和谐教堂”活动。督促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完善规章制度,帮助其改善场所整体形象,规范管理秩序,整治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场所管理层次,有力地维护了各单位区域内民族团结稳定和谐的大局。四是开展了“爱矿山、创效益、做奉献”活动。公司党委还在少数民族和广大员工群众中开展了“爱矿山、创效益、做奉献”活动。蒙古族中级管理人员刘莉把自己多年在报社所写下的新闻装订成《行思记录》作品集,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她还把这些作品

集免费发放到新闻爱好者手中,为新闻工作者提升素质,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安、双阳、七星等煤矿结合少数民族员工较多的实际,不失时机地组织少数民族员工家属给大战的生产段队班前送糖水、送包子、送鸡蛋,把绣有“安全”、“幸福”字样的鞋垫送到入井口,把自编自演的安全生产内容的文艺小节目送到井口班前,有效地配合了全矿的安全生产建设。五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少数民族人员较多的各单位党委,把少数民族活动与员工群众的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深入开展了“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广场”大家学、“健身广场”大家练、“民族竞技”大家比、“民族节日”大家庆等活动。集星公司、七星煤矿等单位,还把活动触角延伸到社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邻居节”等文化活动,在社会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各民族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创造了良好的民族“大家庭”氛围。

总之,几年来,公司民族员工在我公司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和谐发展的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安全发展、效益发展、和谐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连续11年消灭了10人以上事故,连续10年消灭了瓦斯煤尘事故,连续5年消灭了3人以上事故;持续打造了全省“安全绿洲”。截止202_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达到了107.43亿元,核定年生产能力1300万吨,累计生产原煤

3.92亿吨,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33790元,上缴各种税费45亿元。各级民族人员积极奉献,努力拚搏,创新工作,不仅使自身在公司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和好评,更使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全国“十一五”节能减排杰出贡献奖、“省创新型企业”、省先进企业党组织、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第三篇: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

王寿小学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材料

降低要求,收获意外惊喜

陈某,这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8岁,父母离异,现和奶奶住在一起。她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她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她,所以她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最主要是学习习惯差且比较懒惰,作业马虎潦草,常有抄袭现象。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员培训会,其奶奶也意识到,要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能让她太自卑,这样对她的成长不利。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和老师紧密配合。首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对孩子的小进步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可以是鼓励性的话语,也可以是小小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在家,要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检查对错没关系,至少检查孩子有没有做完。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陈某的作业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虽然说作业不是每次都全对,但是没有不做的情况了。每次看到她的作业书写比以前工整了,或是正确率较高的时候,我都会给她写几句鼓励性的话语,或者是奖给她一个小本子等。不再是一个人,和同学们的交流变得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了。

王寿小学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材料

用教育改变习惯

我班有个学生叫郑某,上课总是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还是一如既往,毫无长进,只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家长学校学员培训会上,针对他的情况,我和他的父母进行几次沟通,家长也表示会配合老师帮助孩子进步。学习和行为习惯都要进行教育,在家家长多抽点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多给他听写听写语文词语,数学就给他出些题目做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改正错的地方,并且签名。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次,看到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继续加油。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王寿小学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材料

让转校生真正融入集体

王涛(化名)是我们班新转来的学生,非常单瘦的男生,不太精神,10岁,个子一般,这是我们班后来典型的“后进生”。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开饭店,平时是姑姑带着。他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由于刚转来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他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他,所以他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

借着家长学校学员培训会的机会,他的父母来听了一节课,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与父母有很大关系,长期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为了改变孩子孤僻的性格,此后,每天不管多忙,他的父母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检查一下作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或是陪孩子说说话,有时候周末有空,还会带着孩子去儿童乐园玩玩,平常也会带孩子去走亲戚串门什么的。

没多久,我就发现王涛不再像以前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慢慢的已经融入到班级中,并有了自己的朋友,脸上经常可以看到笑容,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王寿小学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材料

让“灰姑娘”焕发光彩

每个班级里最多的就是处于“中间层次”的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因为“没有人注意我的存在”,他们于是成了被人忽略的“灰姑娘”。班内有位女孩,最大的弱点就是胆小,因此她在平时不言不语,不惹人注意。

初入学时,她几乎不与同伴玩耍,总是一人静悄悄地坐在座位上;上课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是提出疑问了。为此,我特意找话题与她对话。我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她竟连气都不出一口。于是我走访了她家,她母亲说,这孩子从小就比较胆小,不爱讲话。

于是,我到她家进行了家访,与她母亲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她自小就不爱讲话,在家也是如此,问一句答一句。我特地带了一本《小学生家长读本》,她妈妈后来采取了其中的一些做法,经常带她去外面串门,多和别人接触。下课时,我谈她谈心,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关心她的生活。

渐渐地小姑娘变了,变得爱笑,爱说了。语文课上,能见到她积极举起的小手,听到她清脆响亮的回答;班干部竞选时,她积极竞选,毫不退缩;大扫除时,她干得不亦乐乎;运动会上,她摇旗呐喊,并抢着为运动员们服务;期末考试时,她的各科成绩均有提高。她的进步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更可喜的是性格开朗、热情了。

王寿小学家长学校学生进步典型材料

与陋习说再见

我们班有个孩子小文,这个孩子头脑很灵活,也很聪明,就是比较贪玩,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总爱开小差,做小动作,作业也是随便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课外还喜欢与同学闹小矛盾,犯小错误,而且还喜欢告状。

家长培训会时,他的爸爸来了,我想反映了小文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小文的爸爸也觉得小文的一些行为习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学习教材,小文爸爸决定和老师相互配合来帮助小文改掉以前的而一些坏毛病。在家的时候,家长会要求小文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了再去玩,还要给家长检查,字迹太潦草的要求重写一遍。另外,教导孩子要认真听讲,不能在下面做小动作。在学校,老师会密切关注小文的一举一动,提醒他注意听讲,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因为是一个集体。

后来,小文的行为有了一些转变,上课比以前要认真一些了,作业做得也工整了一些,没有像以前一样经常和同学闹别扭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四篇:科学发展典型事例

践行科学发展观从校园做起 ——科信学院科学发展典型事例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深刻剖析,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团结奋斗,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切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学习实践活动载体创作和形式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努力探索创新、践行科学发展观,现将科学发展典型事例汇报如下:

为了悼念汶川地震中死难的同胞,由科信学院06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学生发起,全院师生于5月20日在东校区举行了一场名为“舞动红丝带,情系你我心”的大型祈福活动。当天下午14时28分整同学们默哀三分钟后,将写有祈福语言的红丝带系于东校区体育场北侧的铁丝网上,红色的丝带随风飘动将思念和牵挂带给灾区的兄弟姐妹,随后师生们纷纷在横幅上签字。以此为契机,校园内掀起捐款捐物的热潮,纷纷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心意、传递自己的爱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从理论学习,到亲身实践;从个别同学发起,到全体学生参与;从辅导员老师亲临指导,到全院领导大力支持。我们用行动见证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形成了学院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创造了一种和谐有爱心的校园文化,在结合现状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近距离最大化的影响了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万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形成强大精神动力,使学校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得到更好的体现。

科信学院城市规划专业06级2班毕雅玮同学,更是以服务灾区为主题,利用所学专业,将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现状相结合,参加了第二届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其作品《与抗灾同行 与规划同生》荣获三等奖。让更多同学深刻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从自身出发,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在大学生中体现在既重视每名师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国家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学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奉献。深刻地社会责任感要求大家要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勤奋学习,敬业奉献;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培育了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境界,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取向,推进学校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第五篇:贺州市科学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贺州市科学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贺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_年10月

前 言

根据中央、自治区的工作部署,贺州市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于今年9月中旬启动。针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象数量多、文化程度偏低、从业状况复杂,农村党员、老党员、流动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多等特点,为切实做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市实践办组织各县(区、管理区)、市电视台、市远程办编印和拍摄《贺州市科学发展典型案例分析》,采用“身边典型案例启发式学习”,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便在第三批学习对象中开展学习培训,推动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目 录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篇 1.富阳镇:瑶乡农村展新貌

2.铁耕村:土地流转转活现代农业一盘棋 3.黄田村:养猪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4.英家大头菜合作社:“支部建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5.白梅村:秋西瓜滚出致富路

6.朝阳村:从移民村向休闲度假村嬗变

二、以人为本篇

1.石龙镇:“民情直通车”办成惠民工程

2.平桂高级中学: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快速发展 3.贺州广济医院:争创广西最优非公有制卫生实体 4.技工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推进学校发展 5.昭平镇城北社区:“真情八送”办实事 6.灵峰社区:“三联三带四创”活动建设和谐社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篇

1.三加村:强化“两委”班子建设 铸就腾飞之路 2.黄洞村:发展特色经济 实现富民强村

3.桂花村临江屯: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明星村屯”

四、统筹兼顾篇

1.新联村: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白牛村:“四个统一”发展现代农业 3.井山村:“读书会”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4.旺高工业区:“党群共建服务中心”推进党员主体地位建设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富阳镇:瑶乡农村展新貌

【案例描述】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辖18个村委7个社区,总人口7.6万人,农村人口4.6万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富阳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大力推广铁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力发展优质果、优质烟、优质稻、优质菜、优质渔牧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

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3.68万亩,种植春烤烟3200亩,形成了万亩超级稻种植示范区;建立优质蔬菜基地1.8万亩。202_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比202_年增加1212元,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目标。

富阳镇党委政府着力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发动群众自筹1000多万元,全力推进通达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民生工程,修建了乡村水泥道路28条,全镇除地处高寒山区的洋溪村外,其余17个村均修建了通村水泥路;为18个自然村(屯)安上了自来水。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园林新村、文化新村建设,富阳镇以田厂村、竹梢村为样板,组织各村新建沼气池1900多座,卫生厕所1300多座,改灶1500多座,改猪圈1300多座,极大改变了以往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在田厂、竹稍、铁耕、荻庆、新坝、江塘等新农村兴建了文化长廊、休闲广场、篮球场、读书室等村级组织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品位,受到了各村群众的普遍欢迎。

202_年,铁耕村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将原联产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回收,整合成每块不小于5亩的地块后,再按照利耕作、便水系、适合规模经营的原则,将责任地按政策重新调整分配到户,规模发展水果、烤烟等产业。全村共整合旱地种植脐橙、早柑等水果3600多亩,整合水田种植优质烤烟1260亩。烤烟种植区水田由“整合”前的1719块,重新整合分配成288块,平均每块由“流转”前的0.35亩扩大到1.99亩。土地流转破解了土地分散难题,推进了铁耕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效益最大化。202_年,铁耕村被列为自治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烤烟生产实行“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即实行工场化育苗、工场化烘烤和用机械化平整土地及种植,仅此一项,铁耕村年人均增收达850元。“田成方、树成荫、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在铁耕村,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景象。

田厂村是优质蔬菜产业村,也是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点,该村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家园五化”工程。组织广大村民以改水、改路、改厨、改厕为重点,对村庄进行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推进“洁齐美”生态园林新村建设。按照“五改”的要求,农户房屋按照四合院模式建造,做到人畜分离;着重抓好村巷道的修葺完善、排水渠底硬化和村中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起了面积80平方米、藏书1000多册的文化阅览室,建起了宣传栏、文化长栏、篮球场、休闲葡萄架、村公园等设施,使村民在劳作之余有了一个学习、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202_年,田厂村被自治区授予卫生村称号。

竹稍村靠近县城,在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种植水果蔬菜和优质水稻,依托邻近县城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和流通运输等多种经营,成为了富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新农村建设中,竹梢村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双富观”,把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村作为该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竹梢村建起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经常邀请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的专家给村里的党员群众授课。在富阳镇党委和村委会的引导下,竹梢村还建立“新农村读书会”,搭建起培训党员群众的新平台。在农闲时间,读书会成员来到这里,走进书屋,在文化的殿堂里漫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全村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案例思考】

富阳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说明了什么? 【案例评析】

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根据当地实际抓好特色产业,做好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铁耕村:土地流转转活现代农业一盘棋

【案例描述】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铁耕村委辖1个自然村和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248户1067人,全村耕地面积5780亩(其中水田1560亩,旱地4220亩),宜林宜果荒坡地3200多亩,202_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50元。

铁耕村通过土地流转将零碎分散到户的土地和闲臵地集中起来连片开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有效解决了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现代农业产业的瓶颈——土地问题,昔日“四荒地”、“补丁田”正朝着“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成规模、上品牌”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为富川县土地流转成效最明显的村。

铁耕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流转面积大,土地流转面积由达571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8.8%;二是村民参与率高,全村100%农户的田地均参与了土地流转;三是“理事会”发挥作用大,该村组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铁耕籍在外工作人员理事会”,充分发挥理事会的民主议事和沟通协调作用,统一了群众思想,有力推进了土地流转的步伐。

土地流转的成功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各类现代农业项目纷纷落户铁耕村。该村将烟水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水利灌溉项目、扶贫建设道路维修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与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修建了6.3公里机耕道、11.4公里灌溉水渠,建成61个标准烤房,22个育苗大棚,“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具雏形,铁耕村成为名符其实的“铁牛耕田的村”。同时,铁耕村还适时提出了“1155”产业发展思路(即实现人均1亩烤烟、1亩油茶林、5亩优质水果、5头瘦肉型猪),努力打造水果、烤烟、油茶和瘦肉型猪养殖四大主导产业。202_年,铁耕村共种植烤烟1260亩,已种植优质水果4200亩,油茶林610亩(未投产),预计全年可出栏瘦肉型猪5800多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4500元。

铁耕村以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市、县的充分肯定,将铁耕村确定为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展望将来,铁耕村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案例思考】

铁耕村以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案例评析】

铁耕村的案例揭示了如何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当前,农村土地存在分散、零碎、抛荒、低效率的格局,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臵使用。因此,寻求一个高效使用的突破口,成为当务之急。土地流转推动了资源配臵效率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发展,并促进农民增收。黄田村:养猪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案例描述】

平桂管理区黄田镇黄田村位于贺州市北部,距市区4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5711人,区域总面积为1568公顷,其中:农田2183亩,旱地607亩。黄田村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是贺州有名的养猪专业村,202_年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

黄田村最初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但传统的水稻种植效益不明显,群众增收速度慢。针对这一问题,黄田村委积极调查研究,结合黄田村的地理位臵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在黄田村推广生猪养殖产业,并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经过几年的培育,如今,黄田村已成为一个生猪养殖专业村,全村饲养量超过百头的专业户有100多户,超过千头的专业户有20多户,年出栏达50000多头。最大的养殖户彭运明还成立了专业养猪合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拥有着负责管理、技术等工作的121名专业人才,并有着250亩的猪场面积,其中猪舍23栋9100平方米,商品猪舍38栋13320平方米。该公司于202_、202_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并于202_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龙头企业称号,是贺州市集环保、安全、标准化生产企业之一,202_年常年存栏种猪1380头,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21000头,收入4300万元。

为进一步壮大养猪产业,黄田村以合宝公司为基地成立了养猪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养殖小区+市场”的生产模式,积极帮助村民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路子,不仅在相关养殖知识上大搞培训,而且在猪苗的选育、繁殖、销售渠道、市场供应等各个环节全程把关、全程负责,使得该村的养殖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成为了这一带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202_年,全村人均收入近4000元,9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漂亮的水泥楼房。【案例思考】

黄田村案例说明如何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

【案例评析】

黄田村案例说明了产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发展要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引导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在农业生产、销售环节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英家大头菜合作社:

“支部建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案例描述】

英家大头菜是钟山县的地方名牌土特产,色泽金黄、清香脆口、解腻开胃,素有“钟山一宝、贺州特产”之称,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深受广东、福建、湖南等外地客商的喜爱。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受农民本身条件限制,英家大头菜生产仍然存在经营分散、各自为阵、缺乏包装意识、产品附加值低以及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何打好钟山县英家大头菜这张牌,充分挖掘它的自身内在潜力,推进产品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它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服务等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_年4月18日,在清塘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下,英家大头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现有会员42名。该合作社主要采取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模式,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产品、指导生产,以及提供技术上的咨询和服务,在企业与农户之间起到一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县供销社则对合作社收购上的大头菜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统一推向市场。

在新形式的推动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英家大头菜协会努力探索服务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载体,加强“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工作,帮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英家大头菜合作社党支部努力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极开拓市场,在广大会员特别是合作社党支部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指导下,英家村委的大头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当地大头菜种植已发展到1500亩左右,每亩出产成品大头菜3000斤,总共出产大头菜450万斤,按每斤传统散卖价格为1.5元计,则当地农民每年可获得大头菜销售总收入675万元,因此许多村民们依靠种植大头菜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村里的楼房变多变漂亮了,摩托车、彩电、音响和电冰箱等一些时尚交通工具和家用电器也纷纷飞入广大农民家中“安家落户”。【案例思考】

英家大头菜案例说明什么? 【案例评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基础,英家大头菜的产生和发展正式遵守了这一规律。而农业的可扶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于发展带动,英家大头菜合作社加强“支部建设在产业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增收。

白梅村:秋西瓜滚出致富路

【案例内容】

昭平县马江镇白梅村坐落在马江镇西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96户,人口1692人,水田面积600多亩。

白梅村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种植西瓜。该村群众十年前就有群众开始自发性零星种植西瓜,但由于品种不优、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等因素,西瓜种植的效益一直未能凸显,群众生活水平也未能有较大的提升,白梅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贫穷村。

近年来,马江镇党委、政府通过充分论证,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引导发动白梅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发展秋西瓜种植,并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示范带动下,白梅村种植“台湾新一号”、“疆特丰”等优质秋西瓜达800多亩,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形成了“春稻秋瓜”的农业种植模式。这里产出的西瓜清甜、皮薄、大小均匀,远销上海、广东等地,深得客商的青睐。如今的白梅村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村”和“富裕村”。村里一些市场意识强,经济头脑好的西瓜种植专业户,他们已不满足于经营好自家的几亩瓜园,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纷纷到附近的江塘村、盆古村、砂冲村以及北陀镇、木格乡等地方承包水田种植秋西瓜。这些承包户,不仅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且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西瓜村”里一幢幢“西瓜楼”拔地而起,一辆辆“西瓜车”村里跑……秋西瓜滚出了农民的致富路,也滚出了一派和谐新农村的喜人景象。【案例思考】

白梅村如何通过种植西瓜走上致富路? 【案例点评】

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发家致富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转变发展观念,提倡科学种植,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还需要充分发挥领航作用,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转变落后的、盲目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白梅村的发展就是根据村情民意,发挥资源优势,寻找发展思路,调整种养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农民发家致富。

朝阳村:从移民村向休闲度假村嬗变

【案例描述】

一条平坦如履的水泥大道直通风景秀丽的西山岭脚下,装饰漂亮的楼房整齐有序地掩映在绿树花丛中……钟山县钟山镇朝阳村,正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移民村悄然向休闲度假村嬗变。

1971年,为响应国家移民政策的号召,在同古大洞水库库区生活的几十户董姓农民集体搬迁到钟山县城附近的西山岭脚下。由于当时农户建房时朝向都向着太阳初升的地方,故将村名叫做朝阳村。当时的朝阳村,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田地要依靠开荒;饮水要到两公里外的榕马村去挑;农民吃的粮食主要靠种植旱地作物和政府救济,过着一日三餐杂粮饭的艰苦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60多名身强体壮的青年纷纷结伴外出到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积累发展资金,并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经验。在家的村民就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几年下来,朝阳村村民有了一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1991年,村民董某某看准装修行业很有“钱”途,带领20多名自学成才的村民组建成立工程装修队,在县城从事装修业。由于工程装修队吃苦耐劳,装修质量上乘,服务态度好,在当地颇有名气,许多县直单位和个人慕名前来请他们装修,装修队队员仅此一项人均年创收1.5万至2万元。目前,全村有29户农户建起了室内外装修漂亮的钢筋水泥楼,其中有7户率先致富的农户在县城建起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

手中有了钱,村民便开始狠抓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率先发家致富的村委主任董某某自筹资金办了一个图书室,让劳作之余的村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闲暇之余,村民聚集在一起看看书,学习科学技术,商讨农村发展大计。在新农村建设春风的吹拂下,村民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乡村发展新思路。西山岭是城镇居民喜爱晨炼的休闲运动好去处,村民大胆设想,依托西山岭和周边数千亩果园的有利条件,着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

村民的设想得到了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2_年,钟山县委、县人民政府着手大力打造朝阳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投资110万元,建设了一条长4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6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202_年,该县投入48万元建设面积20多亩的人工湖,种植了800多棵观赏性树木。投资190万元,建设长4公里的饮水渠道。

钟山党委、政府还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强化现代市场意识,依托村庄风光旖旎和生态良好环境,发展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届时,集旅游、餐饮、休闲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朝阳村也正从一个不起眼的贫穷落实移民村向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嬗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富而思进的朝阳村民没有停止前进发展的步伐。如今,村民在科学发展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在创新发展浪潮中阔步前进。朝阳村村民将竭尽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业,舞活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案例思考】

朝阳村案例说明如何寻准一个自然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怎样以突破口找到谋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问题?

【案例评析】

朝阳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增收业,舞活了经济发展的“龙头”,摆正了经济发展的“龙身”,走出了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强村新路子。

二、以人为本篇

石龙镇:“民情直通车”办成惠民工程

[案例描述] 石龙镇位于钟山县南部,距离县城16公里,全镇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64个自然村、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5万人,党员567人。

202_年3月,石龙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挂设民情信箱、发放民情联系卡、开展民情沟通日和开通咨询服务热线等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民情直通车”活动,全面掌握农村的社会动态,收集农民的利益诉求,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的过程中,针对原有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的实际情况。

202_年,石龙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民情直通车”活动,把工作重心从民情民意收集转移到推行“农事办理”上来,创新服务新方式,将党委、政府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前移到村屯,采取整合职能部门力量、进村服务农民的方法,设立了村级“民情服务站”、镇级“民情服务中心”和组建镇级农事服务流动车,编织了一张能基本覆盖全镇农村的农事办理服务网络。同时,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和不同的服务需求,采用整合村“两委”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力量,组建了“农事办理服务站”“驻点办”、农事代办员“代理办”和“农事服务流动车”“流动办”的三种新型服务方式,扎实推进“农事办理”惠民工程。

实践证明,“民情直通车”已成为取民智、集民意、解民忧、凝民心的民情信息服务站,成为党委、政府服务农民的直通车,成为了解农民需求的窗口,实现了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实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发、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问、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的目标,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营造一个共助共建、和谐共创的良好氛围。

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已挂民情信箱70个,发放民情联系卡2560多张,农事办理服务站开展各种服务活动70多次,“农事服务流动车”进村集中服务30多次,共收集各类民情信息378条,意见和建议117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7个,累计受理群众各种事项355件,办结率达 98.8%;办理各类证件554本,为群众节约往返车费达1.2万元;接待群众来访、咨询1.2万多人次,解答各类疑难问题 万多个,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3件;为五保户、困难户和受灾户送去救济粮0.5万公斤,发放各类补贴80多万元;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5件。[案例思考] 石龙镇案例给我们带了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评析] “民情直通车”把各审批部门的服务窗口下沉前移到村屯,有效地克服了部门分散、职责不明、推诿扯皮、办理时间长等问题,有效解决了老百姓到政府办事“人难找、事难办、费时又费力”的问题,改变以往部门各自为政、行政成本浪费的不良现象,像桥梁一样拉近了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距离,群众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树立了服务型党委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平桂高级中学:

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快速发展

【案例描述】

平桂高级中学是由企业办学过渡到地方政府管理的区属 普通高中,现有学生1500人,教职工94人,其中党员39人,党员占职工人数的41.5%。202_年,随着平桂矿务局企业的关闭破产,平桂高级中学由企业向地方教育过度,当时面临的状况是:学校管理混乱,教师思想动荡,加上工人下岗南下打工,教育面临困境,学生打架斗殴、爬墙离校、抽烟早恋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校成为学风、教风、校风三差学校。过度到地方管理后,由于普通高中生源差,学生起点底,教育质量停滞不前。

近年来,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次全员培训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并制定了量化考评机制创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突出,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环境育人与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确定了以“两史一情”为主体,“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校园“三风”得到了根本的好转。另一方面,围绕“创特色,谋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着力分析和解决影响与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学校根据学生学生起点低的特点,狠抓了图、音、体高考特色办学,使202_年高考的升学上线率比去年翻了一番,学校在科学发展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一方面方面,学校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争取香港中业机构捐助100万、政府扶持50万的基础上,自筹资金50万,建设了近202_平米的综合办公楼,实现了办学的快速发展。

短短几年间,学校由“三乱学校”成为文明学校,先后被评为贺州市“十佳文明学校”、“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案例思考】

平桂高级中学案例说明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坚持以人为本。【案例评析】

平桂高级中学案例说明了普通高中教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办学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突破发展。

贺州广济医院:争创广西最优非公有制卫生实体

【案例描述】

78岁的张大娘在贺州市广济医院花5角钱办理了一张挂号卡,此后,她到该院看病可持卡就医,一年仅挂号费可少花100多元。今年1至7月份,广济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26%和15.12%,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高。该院管理及医护人员一致认为:这些得益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贺州广济医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甲”医院,是贺州市、八步区、平桂管理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中,作为我区最大的非公有制医疗卫生实体,贺州广济医院紧紧围绕“争办广西一流非公有制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这一主题,致力打造“平民医院”。

该医院先后开展了“医院发展大家谈”、“破解难题献一策”、“倾听呼声面对面”和“假如我是病人”等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求医院职工的意见建议,累计征集到各种意见建议90多条。该医院管理层在综合分析90多条建议中,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家民营医院,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此,该院推出了“让利于民”系列行动:花5毛钱办理一张挂号卡可终生免挂号费,仅今年前7个月就让利于民近10万元;治疗新农合病人3000多人,除了按照规定进行报销外,医院还给予医药费总额2%的优惠,今年前7个月共让利于民15万多元;先后三次组织以党团员为主体的40多人次医护人员深入到基层,累计免费为980多人义务检查身体……

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该医院着力改善医院科学发展的环境。硬件上,今年以来投入382万元加大了医院2号病房楼、门诊检验室、新输液室和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投入395万元添臵了新的医疗设备,解决了医疗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投入200多万元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着力构建“九大信息系统”,率先在贺州市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医院,全面提高医院服务群众的医疗水平;软件上,为了实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贺州广济医院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了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病人对贺州广济医院医护服务的满意度平均达97.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案例思考】 贺州广济医院如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实现了“双赢”?

【案例评析】

“救死扶伤,广济于民”,是广西贺州广济医院的办院宗旨,也是其成为桂、粤、湘周边地区远近闻名品牌医院的支撑。为了实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贺州广济医院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医院信息化应用水平等软硬件设备,最大程度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而促进了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

市技工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推进学校发展

[案例描述] 市技工学校是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现有学生2860人,教职工138人,其中党员40人,党员占教职工人数的29%。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支部根据学校当前发展工作任务及主要目标,精心组织,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弘扬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开拓创新,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使学校在科学发展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市技工学校学校坚持突出实践特色,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深入践行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主题,以开展“两创一上”(创优质特色品牌、创自治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上高级技工学校)为载体,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学校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切实抓好“两创一上”载体建设,开展创建自治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活动,促进学校新校区建设共筹集资金1120.21万元投入新校区建设;强化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推进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今年1-8月共外送培训教师88人(次)。推进“四项工作”,为实现“两创一上”目标提供保障。通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调整科室职能及领导,推进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进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

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中,市技工学校在市劳动保障局、市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派出10个宣传队40多个宣传员深入到32个乡镇进行宣传,印发宣传资料25000份,接收群众咨询10050多人(次),1600多返乡农民工到校报名参加培训,培训汽车驾驶员600多人,电焊电工上岗证培训350多人。尤其是为了适应返乡农民工汽车驾驶员培训的需要,学校新添教练车及教练模拟驾驶训练车7台,修建了标准的驾驶训练场。

市技工学校用科学发展观全面规范学校各项工作,加快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8月,在职业学校招生全面下滑的情况下,该校招收新生826人,招生数仍居全区技工学校前列。[案例思考] 贺州市技工学校案例说明了什么是突出实践特色?怎样才能解决重点问题。[案例评析] 市技工学校案例说明了职业学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突破发展。

昭平镇城北社区:“真情八送”办实事

【案例描述】

昭平县昭平镇城北社区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中,以人为本,开展“真情八送”办群众希望办迫切办的好事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给下岗失业人员送技术。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我社区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余人次,76人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二是给待业青年送岗位。组织以“强信心、抓机遇、促发展”为主题的企业现场招聘会,共免费推荐的用工岗位150多个。三是给创业居民送信息。利用“居民信箱”这个平台,共成交商品达80万元,减少销售成本节约电话、邮寄和纸张等通信支出10多万元。四是给低收入户送温暖。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共落实结对帮扶党员干部25人,结对农户50户,其中已有32户实现脱贫。五是给困难党员送关怀。积极组织开展“夏送凉”、“日常送关怀”等帮扶活动,给老党员困难党员送上油、米和一定慰问金。六是给孤寡老人送健康。组织医疗志愿服务队人员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疾病诊断,提供免费义诊,送医送药,共为50多位孤寡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并赠送5500多元的保健品。七是给弱势群体送法律。着力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完善法律服务热线和法律援助窗口功能,为欠薪的农民工,残疾对象等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八是给千家万户送平安。认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进行防洪防汛安全隐患、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不安定因素排查,以强化管控“周报月考”确保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共解决就业、医疗等突出问题200多个,202_年共有11560人参加城镇医保,参保率达96.21%;协助县做好投资1800万元和11万元的城北大道、长青苑道路的建设,现已竣工投入使用。【案例思考】 城北社区通过开展“真情八送”活动成功构建和谐社区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案例评析】

社区,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服务社区居民,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探索社区和谐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好的社区,一是要以服务居民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而其他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它来开展;二是要重点办一些群众最希望办的实事和好事,切实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三是要切实地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让每一个在社区里生活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平安和快乐。

灵峰社区:

“三联三带四创”活动建设和谐社区

【案例描述】

八步区八步街道灵峰社区地处贺州市城区中心,面积0.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60个,居民3328户,人口9589人,属居民、单位混合型社区。202_年以前,灵峰社区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社区居民参加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无人问津,社区“五乱”现象严重,治安混乱,居民在大街上挨抢包、抢手饰是经常的事,居民对社区怨声载道。

从202_年起,灵峰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广泛开展以社区联系辖区单位党组织,带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党组织联系社区全体党员,带头投身社区建设;社区党员联系居民群众,带领抓好社区建设,实现创建文明社区、温暖社区、满意社区、平安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带四创”党建主题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开创了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灵峰社区。

灵峰社区通过成立党建联席会,搭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联系桥梁。从而增进了社区与驻地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社区党建工作“一盘棋”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社区党组织联系党员制度,构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员联系平台,激发了社区党员带头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社区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构筑社区党员与居民群众沟通联系窗口。积极听取社区群众诉求,努力为社区居民办实事,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灵峰社区以实施“四项工程”为载体,创建文明社区。一是实施“育民工程”,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实施“健康工程”,依托临近的新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为社区居民进行体检,不断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三是实施“乐民工程”,成立社区腰豉队、舞蹈队等表演队,举办广场文艺、游艺活动等,不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四是实施“美化工程”,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营造整洁文明的社区环境。灵峰社区根据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群众满意社区。社区两委干部、社区骨干党员、辖区单位党员等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帮扶、治安、民政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构建“半小时便民服务圈”,承诺群众反映的问题,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情,10分钟内赶到现场,半小时内作出妥善处理。同时,成立“便民服务中心”,设臵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开展活动以来,服务中心人员上门服务46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1件,解决实际问题24个,化解矛盾纠纷7起。

灵峰社区成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社区治安联防队,在司法调解、治安联防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全力维护社区稳定,积极构筑平安社区。灵峰社区于202_年初成立社区治安联防队,社区党员主动参加义务巡逻,协助处理好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民事工作,累计破获盗窃案件7起,帮教两劳释放人员和吸毒人员3人,化解治安隐患11起,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社会稳定。通过开展联防活动,社区连续三年荣获了八步区、市两级“治安先进社区”称号,202_年9月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侨法宣传角”称号。【案例思考】

灵峰社区的案例说明如何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和谐社区?

【案例评析】

灵峰社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联三带四创”为载体的党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驻区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作用,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和谐社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篇

三加村:

强化“两委”班子建设 铸就腾飞之路

【案例描述】

初秋时节,八步区八步街道三加村内,只见游泳池、阅览室、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一幢幢漂亮的水泥楼,一条条新修的乡村公路,一座座崭新的乡村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连年摘下全国模范调解村委会、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先进党支部等多项桂冠,三加村已成为桂东新农村建设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星。

三加村位于八步城郊,总人口2460人,耕地仅有1300多亩。缺乏土地的村为何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还得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谈起。1999年,曾佩球被三加村党员高票推选为村支书,当时曾佩球在八步镇炮竹厂任厂长,月工资已达500元,而村干的月工资只有60元,何去何从?当兵出身的他想到的却是如何帮助家乡父老走出困境,从此,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踏上了为三加村腾飞而苦战的旅程。村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人多地少是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跳出农门抓经济,才能找出一条致富路。村两委班子看准城郊有利的地理位臵,决定培训农民掌握谋生技能,进入市区从事开摊卖蔬菜水果、长途贩运农副产品、搬运、开出租车、当服务员、做泥水工等工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种,却有效地解决了富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并成为该村农户增收的主渠道。目前,全村从事“三产”的农户达570户1700多人,其中农产品流通大户59户、农产品加工17户、开店营业109户,营运78户、手工艺编织61户,在本市务工360人、外出务工530人。

以前,三加村农业经济区萝卜滩以种植萝卜而闻名,但因物美价廉农民只增产不增收。村支书曾佩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认真地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种植草苺和食用菌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说干就干。在他的带领下,萝卜滩发展凤尾菇1300多平方米、蘑菇1000多平方米,种植草苺25亩,仅这三项年收入达18万元。村委主任黄国军在养猪方面也大显身手,他家肉猪年出栏达200多头,仅此一项年收入达3万多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瘦肉型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有20户、500头以上的3户,全村肉猪年出栏达3万多头。目前,全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东木园以凉薯种植为主、苏茅坪以马蹄种植为主、三加寨以瘦肉型猪饲养为主、萝卜滩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飞机坪一带以发展“三产”为主的特色经济圈。

三加村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进程,组建了招商引资服务队、“三难”服务队、治安联防队、民事纠纷调解队。各队队长均由支委担任,队员由党员、技术能人、村民代表、志愿者构成。各服务组织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对外地投资商或当地企业业主反映上来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难于解决的,必须向村支部汇报,村支部再以书面形式给予答复。目前,在该村落户的重点项目有西麦公司、贺州学院和市体育中心。同时,形成了沿环城二级路以木材、石材为主;沿迎宾大道以汽车、摩托车超市为主;沿八沙路以汽修、摩修为主;沿万兴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企业带。村里落户的企业有87家,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_年的2万元猛增到23万元。202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69元。该村还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在各村屯中心路段建起了垃圾池13个,村道硬化4公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已初具雏形。

202_年,面对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没有项目难发展的新时期”,征地拆迁是当前的一大难题。面对困难的挑战,村支书曾佩球说:“ 目前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征地拆迁,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回避。你对群众有感情,能够为群众付出,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三加村位于市区西郊,目前落户该村的贺州市“365”重点项目就有湖广大市场、八达西路延长线、贺州学院二期工程等3个项目,征地任务达500亩,需拆迁临时建筑5万平方米,需拆迁房屋10间。作为一个小小的行政村,面对如此艰巨的“第一难”任务,以曾佩球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总是显得胸有成竹,处理起来总是得心应手。曾佩球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只要与群众交真心朋友,取得群众的信任,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几年来,为了树立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村里先后办好了包括长达4公里的主村道水泥路铺设,水轮泵维修,东干水利三面光等在内的大小实事100多件,让群众感受到了村党支部的“贴心”。凡事都是有利于群众的,大大提高了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地位,树立了党支部的威望。如今,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村干部出来说话,群众都喜欢听,也愿意听。“湖广大市场项目建设拆迁临时建筑约5万平方米,处理农作物80亩;八达西路延长线建设征用该村50多亩集体土地,拆迁房屋8间,迁坟20多穴,都是该村村干部在较短时间内“拿下”的。在征地拆迁攻坚战,该村不但没有拖项目工程的后腿,还为周边城郊结合村寨的征地拆迁工作树立了榜样。【案例思考】

缺乏土地的村为何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是怎样破解一道道难题的? 【案例评析】

三加村把为百姓谋福利,帮百姓解难题,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作为目标追求,通过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不断构建和谐的农村干群关系,使得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三加村才能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最终实现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黄洞村:发展特色经济 实现富民强村

【案例描述】

黄洞村位于八步区东南部,距市区23公里,村办公楼在黄洞瑶族乡政府所在地附近,323国道穿境而过。全村辖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总面积63000亩,其中林地面积9800亩,水田面积410亩,旱地面积2680亩。总人口1880人,其中瑶族占总人口的75%。

黄洞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村,山多田少,水力资源丰富,要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就必须打好“山、水、旅游”三张牌。202_年,村党总支部组织村班子成员和经济能人多次到广东英德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当地种植管理、加工营销麻竹的先进经验,为发展麻竹种植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_年,全村已有30多名“双强”党员先后扶持200多户贫困户种植麻竹7000多亩。同年,还成立了麻竹协会,组织培训全乡麻竹种植大户参加笋丝、笋片、笋干加工培训班,对麻竹笋进行精细加工,制成富有瑶乡特色的绿色食品,销往广东及贺州市各超市,形成了“基地+协会+企业+市场”的生产销售格局,推动了黄洞村主导产业向规模化、企业化发展。仅种植麻竹一项,全村人均增收纯收入500多元。与此同时,黄洞村还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区委实施“三抓”工作总体要求的有利时机,努力做好“水”字文章,确立了“依托水资源优势,通过引资兴建电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村领导班子一方面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又逐户和群众算经济账,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引导群众主动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和电站建设工作。在村党总支部的积极协调和全力配合下,黄洞乡先后引来外地老板投资1.35亿元在黄洞村兴建水晶塘二级电站、青湾电站和里溪电站,装机容量达2.69万千瓦,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创收10多万元。

202_年以来,黄洞村不断发掘丰富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目前有投资3000万元的“印象瑶山.七彩瑶山”旅游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的“黄洞凉冲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风光带以及投资500多万元的黄洞青湾河“一河两岸”休闲公园等多个旅游项目,以上项目正处于申报阶段。【案例思考】

黄洞村案例说明了山区民族村可持续发展是什么、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评析】

黄洞村的案例说明了选择适合本村具体情况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富民强村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黄洞村山多地少,水力资源丰富,如果不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而是一味想引进工矿企业,与交通发达的平原村相比必定毫无优势可言。失去了发展优势,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不但发展难以为继,还会劳民伤财,加重村民的经济负担。

桂花村临江屯:

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明星村屯”

【案例描述】

昭平县文竹镇桂花村临江屯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屯”。临江屯位于文竹镇东南面,距县城8公里,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8户,人口572人,劳动力256人,森林面积达1300多亩,种植毛竹1160亩、茶园320亩。

由于临江屯与县道隔江相望,群众出行不便,加上耕地稀少,地块分散,零散经营,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增加,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临江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依托本村居于桂江旅游经济带上游重要节点和进入七冲原始森林、红石大峡谷漂流景区桥头堡的天然区位优势,立足本屯极具特色的高峡、平湖、茶园、竹林、奇峰等山、林、水生态旅游资源,积极融入桂江生态园“一区六园”即桂江百里竹海游乐区、桂江茶叶博览园、桂江竹子博览园、桂江水上乐园、桂江船家乐园、桂江农家乐园和桂江四季果园的建设规划,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生态旅游,临江屯一举成为了旅居合一的生态旅游明星村。目前,临江屯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优美的风景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得到游客的广泛认可,“临江屯”这个名字在游客口中越叫越响。202_年,该屯集体纯收入达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6元。【案例思考】

临江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案例说明了什么?应如何发展农家生态旅游? 【案例评析】

临江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案例说明了欠发展、后发展并不可怕,只要找到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就能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临江屯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形成农家生态旅游的特色。

四、统筹兼顾篇

新联村: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案例描述】

新联村位于平桂管理区望高镇东北面,距望高镇政府9公里,全村辖7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有800户,现有人口约3760人,水田1800多亩,旱地12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共有党员63人。主要以大理石开采、加工为支柱产业。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靠大理石开发,全村共有石材开采、运输、加工企业60多家,直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近202_个,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78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多出1200元。202_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1.2万元,比上年增加40%。202_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1.2万元,比上年增加40%。

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村和市(区)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联村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和村内大理石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石材强村、以工哺农”的发展思路,举全村之力推进大理石开采加工产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该村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130多万元,强势推进石材产业发展。在发展产业业工作中,村班子重点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充分发挥本村的区位、资源等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千方百计实现村企共建共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二是对原有村级集体资产进行改制。对集体资产进行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资产经营生财。通过各种形式的盘活、融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四是搞好集体承包合同管理,保证合同兑现,确保业主安心发展事业。通过抓支柱产业发展,新联村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得以夯实。

腰包鼓起来的新联村群众们,意识也在不断转变,新生活、新风尚成为了村民的新追求。近年来,新联村把以饮水、行路、用电以及人居环境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基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对群众盼望强烈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立项,并落实工作责任制,每个项目都落实有责任人,有效推进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台阶。近年来,投入近200万元,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硬化,同时积极开展改水、改厕等基础建设,做到道路平整、硬化、畅通、饮水卫生安全。通过“上级支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的做法”筹集资金30万元,用于改善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解决了4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题。通过环境“清洁农村大行动”综合整治活动,加强村容村貌建设,纠正群众的不良习俗、改善卫生状况,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如今的新联村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已成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案例思考】 新联村案例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何要实现以工哺农,如何通过以工哺农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案例评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既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又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广阔的市场。

白牛村:“四个统一”发展现代农业

【案例描述】

白牛村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马槽村委一个瑶族聚居的自然村,全村80户408人,位于富川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内。近年来,白牛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白牛村以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经济为支撑,采取“集体统一开发,分户承包管理,小组协调生产”的合作经营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四个统一”土地流转开发的“白牛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大力发展名优水果脐橙种植和瘦肉型猪、鸭、鱼养殖为主的“猪-沼-果”、“猪-鸭-鱼”生态、立体种养特色农业。目前,全村已种植水果2157亩,其中优质脐橙1657亩,沼气入户率达100%,202_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

村民唐旺德,原来只有两亩地,一年四季就靠这两亩地种点粮食种点蔬菜维持生活。自从村里统一规划了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开发以后,唐旺德承包了15亩土地发展脐橙水果种植。按照村里“四个统一”要求,脐橙从种植、管护、销路方面都有了保障。仅脐橙一项,唐旺德年收入就达七万元。脱贫致富的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建起了小洋楼,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白牛村还以完善村庄规划建设为途径,建起了教学楼、文化站,硬化了街道,修建了进村柏油路,兴建了“三区二亭一桥”,即一个娱乐小区、一个休闲小区、一个园林小区,一座六角亭、一座四角亭,一座九曲桥,安装了闭路电视和电话,村集体添臵了电脑,实现了村容村貌净化、绿化、美化和市场联系“信息化”;以健全组织和制度为保障,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小组、水果协会、秧歌队等,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坚持村务公开和重大事项村民会议议决,抓好村民思想道德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了文化舞台和图书室,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全村管理有序,无黄赌毒现象,邻里和睦相处,顾大局、讲文明、守公道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现在的白牛村,民富、人和、村美,202_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2_年被评为“广西卫生村”和“广西十大特色农业名牌脐橙示范村”。【案例思考】 白牛村案例说明当今山区农村要实现科学发展走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模式? 【案例评析】

农村土地分散,难成规模,效益低下。农村要发展生产,必须积极探索一条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白牛村因地制宜地提出“四个统一”产业模式,优化了土地资源配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井山村:“读书会”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案例描述】

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井山村位于白沙镇北面,203国道和洛湛铁路从村中穿过。全村辖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共579户2627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290亩,其中水田1248亩,旱地202_亩。农民收入以劳务输出、种养、运输等为主,202_年人均纯收入29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万元。

井山村“读书会”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的,依托村级党校、“农家课堂”等场所,利用村部办公楼建立图书室,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渴求掌握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党员、青年团员、妇女等组织起来,灵活机动、形式多样地组织他们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医疗保健服务和各种劳动竞赛、文体活动。通过开展“读书会”活动,提高了该村农村广大党员、团员青年、妇女群众的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队伍。村党支部还通过“读书会”,邀请县、乡有关部门进村入寨开展法律、生理卫生保健知识培训、咨询等宣传服务活动,直接为团员青年、妇女服务。“读书会”通过开展各类读书学习和培训活动,成为村党支部团结、教育、联系、服务农村团员青年、妇女的主阵地,在加强农村党建带团建妇建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两推两培”、“一送六帮”、“两强”党员带富工程等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该村还以“读书会”活动为载体,促进乡风文明,涌现出了许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动人事迹。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妇代会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联系卡和设立“留守”儿童求助热线,在村党支部、村团妇组织和全村110多名“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之间搭起一座连心桥,不仅让外出务工群众在外放心工作,也在保学控辍、儿童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村团支部组建的青年运输队,农忙时免费为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等运化肥、拉粮食,农闲时免费为村里的架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建设拉石头、运河砂,深得当地群众好评。年轻人没事也往读书室跑,看看书,学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的生活。近年来,井山村委没有出现过一起违法乱纪的事。井山村党员李品安,自家种了种植了50亩优质脐橙,由于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他就经常利用休闲时间参加“读书会”活动,借一些水果管理方面的书籍回家看,还经常参加村读书会组织举办的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班,积极汲取营养,掌握脐橙种养、管护技术。今年依靠掌握的科学技术,李品安的脐橙获得了大丰收。

如今的李品安已经成了村里水果种植的专家,自觉当起了本村其他脐橙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大大刺激了广大村民种植脐橙的积极性。鼓励引导村民参加“读书会”活动,参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熟悉掌握科学种养技术,有效推动了全村种养业的发展。

目前,全村已种有优质脐橙3000多亩,拥有1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5户。村民收入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人均年纯收入从202_年的2300元增加到现在的2950元,远远地走在全县的前列。如今,井山村家家住上了楼房,看上了彩电,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一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大物件”,正走进井山村委寻常百姓家,仅90多户村民的鱼尾村就拥有冰箱40多台;有的家庭还装上了宽带,驶上了信息高速路;一些种养大户还打算在年底购买小车。劳动致富在井山村委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案例思考】

以“读书会”活动为载体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作用是什么?怎么样发挥“读书会”活动这个载体的积极作用? 【案例评析】 通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读书会为载体,不断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但打造了一支团结务实、勇于创新的村“两委”班子,还培养造就了一批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村骨干队伍投身新农村建设。

旺高工业区:

“党群共建服务中心”推进党员主体地位建设

【案例描述】

宽敞明亮的党群共建服务中心,引人注目的党员岗位监督牌,主题鲜明的党群生活风采展示栏……走进贺州金源稀土有限公司的办公楼,浓浓的党建气息扑面而来。在公司党支部书记曾阳庆的办公桌上,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部门联合授予的“广西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奖牌,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党旗红,企业兴啊!自打开展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工程以来,公司11个党员纷纷成为经营生产的各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成为推动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尖刀部队”,公司董事长曾阳庆对前来开展“党组织服务年”、“服务企业年”活动的平桂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黄少雄这样说道。据了解,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贺州金源稀土公司已被国家工信部列为202_年全国23家稀土指令性生产企业之 202_年,旺高工业区管委会以“党群共建服务中心”为载体,重点抓好贺州金源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创办的“党群共建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促进金源稀土公司非公党建工作的开展,全面带动旺高工业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践证明,“党群共建服务中心”是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一是有明确职能,是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为依托,以党建共建,提供服务,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建立协调机制,设立工作机构,开展服务活动等措施,加强党群部门之间统筹配合搭建党建带工建团建工作平台;二是制度健全,健全完善党群共建联系会议制度、党群共建目标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推动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目标明确,围绕“六个共建”目标要求,实现思想共建、组织共建、班子共建、队伍共建、作风共建、阵地共建。;四是积极开展活动,企业依托“党群共建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读书会”活动、“和谐企业”活动、法律援助活动、企业党员“亮身份、促发展”实践活动等“五项活动”,拓展和丰富党群共建工作内容,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五是实现了最终目的,促进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促进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职工提高素质,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202_年,旺高工业区园内符合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已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100%建立党组织,职工人数在100名以上的企业100%建立党组织,职工人数在50名以上的企业100%有党员,党建工作覆盖率达100%。202_年,共有42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16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全年共发展党员24人。园区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202_年实现工业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71.2%;工业增加值4.13亿元,同比增长32.3%;销售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67.6%;税收4577万元,同比增长12.9%。【案例思考】

实施“党群共建服务中心”,非公企业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案例评析】

非公企业党组织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帮企业推进文化建设,帮企业团结凝聚员工,党员带头贯彻执行企业部署、带头探索节能增效、带头弘扬企业精神,从而使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企业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全区科学发展进步县典型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