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4-1059874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3 17:48: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创新破解难题

常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第二篇:06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河南日报 202_-5-9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 新乡篇

创新破解难题

常 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尊新必兴

何平

“新”是一轮初升的朝阳,带来光明,充满希望;“新”是浩荡奔涌的江河,东流到海,势不可挡;“新”是消解冰雪的春天,万物竞发,蓬勃向上。

革旧维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万象更新„„新生事物刚开始往往是弱小的,但它总是代表时代进步的潮流,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蕴含催人奋进的力量。

纵观古今中外,历览兴衰成败,创新、更新、求新始终贯穿于大国崛起的恢宏历程,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解放思想、冲破藩篱。回首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拘一格、宽容失败。创新有风险,但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风险更大。只要我们真正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处处皆是出新之地,天天均是求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才。

小窗口透出大视野,试验田培育丰收果。“常新”谈创新,话转变,破难题,体现了他们执着的不懈探索,表达了深刻的思考感悟;新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在探索,持续探索,由此也给我们三条重要启示:创新,要敢于突破;更新,要善于运作;求新,要勇于担当。

变则恒通,尊新必兴。

第三篇:“十八谈”之新乡篇:创新破解难题

“十八谈”之新乡篇:创新破解难题

202_年5月09日大河网-河南日报

尊新必兴

何平

“新”是一轮初升的朝阳,带来光明,充满希望;“新”是浩荡奔涌的江河,东流到海,势不可挡;“新”是消解冰雪的春天,万物竞发,蓬勃向上。

革旧维新、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万象更新„„新生事物刚开始往往是弱小的,但它总是代表时代进步的潮流,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蕴含催人奋进的力量。

纵观古今中外,历览兴衰成败,创新、更新、求新始终贯穿于大国崛起的恢宏历程,成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解放思想、冲破藩篱。回首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艰辛、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冒”的劲头,没有一点“创”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创新、更新、求新,就要不拘一格、宽容失败。创新有风险,但因循守旧、停滞不前风险更大。只要我们真正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处处皆是出新之地,天天均是求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才。

小窗口透出大视野,试验田培育丰收果。“常新”谈创新,话转变,破难题,体现了他们执着的不懈探索,表达了深刻的思考感悟;新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在探索,持续探索,由此也给我们三条重要启示:创新,要敢于突破;更新,要善于运作;求新,要勇于担当。

变则恒通,尊新必兴。

创新破解难题

常 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

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第四篇: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范文)

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中共马甸镇委员会王长健

近年来,我多次随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考察组到苏南及周边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之快、思想观念之新、工作作风之实、协调服务之优,令人震撼。通过学习考察,使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真经,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围绕“工业立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全力破除七大发展难题。

一、“强化意识”,破解思想难题。

一是强化开放竞争意识,确立超前理念,以世界眼光、开放思维、竞争态势谋划大发展、大招商,在马甸发展中再创新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二是强化抢抓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沿江大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机遇,构建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三是强化求进求快意识,确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把竞争压力化作工作动力,增强攻坚克难能力,以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和勇气,争取更大作为。四是强化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生态兴

1则事业兴、环境好则后劲足”的思想,始终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二、“加压增责”,破解环境难题。

我镇确立了“全镇抓经济、核心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全力创环境”的工作重点和“抓大、育强、促小、解困”的工作思路,并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项目服务制、干部问责制、定期督查制、协调例会制等重点项目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同时,由我亲自挂帅,分管负责人任组长,下设“三组一办”,即项目推进服务组、招商引资组、规划建设组及办公室,确保项目建设“零阻力”推进;扎实开展“进企业门、办百件事”活动,选择20家骨干企业作为党政负责人重点服务对象。到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两证遗留、资产盘活等实际问题40多个。

三、“借水行船”,破解资金难题。

我们采取资本运作、银企合作、企业互保、启动民间资金等方式,拓展国资、外资、内资、民资,全力解决融资难题。近期,我们将举办金融部门与企业联谊洽谈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引进外资方面,成功引进福建客商投资钢材市场,进场客商130多户,注册资本5亿多元,并于10月18日成功开业对外交易,年交易量将达80万吨,年营业额近30亿元。常州客商投入3000万元的化工项目已办理

所有手续,近期即将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利税600万元。同时,我镇年内已引进和新办物流企业3家,全镇物流企业总数已达7家。在引进民资方面,本地能人投资开发的花卉苗木、葡萄园、万头猪场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均已投入运营。引进注册资本为9998万元的华江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短期资金短缺难题。

四、“量体裁衣”,破解土地难题。

近年来,随着沿江大开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引进的新项目对集中使用土地产生了新的需求。为保证引进的新企业、新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确保农民获得足够利益,我们将结合镇情,进一步突出规范用地、有效供地、节约用地,抓好内涵挖潜,采取项目整合、土地流转等措施,建立土地与资金、土地与项目良性循环机制,优先保障重点支撑项目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并参考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计划试点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以此破解用地难题。

五、“未雨绸缪”,破解市场难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加上多数企业经济总量不大,我镇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小而散”、“小而同”、“小

而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产品销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量呈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帮助企业联合抱团闯市场的策略,通过资产互用、信息共享、资金互通、订单共做、人员互助等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松散型联合;并鼓励企业参与展会促销、推动外贸促销、扶持专业市场促销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市场、找销路,提高企业在困境中健康发展的能力。目前,我镇工业经济已逐步走出低谷,多数企业已呈现产销两旺势头。

六、“统筹兼顾”,破解结构难题。

我镇将围绕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钢材市场、高效农业六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做到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镇总体发展工作的谋划,其他每个党政负责人配备一套班子负责一大产业,围绕产业搞帮扶,围绕产业做项目,围绕产业搞招商,围绕产业搞集聚,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夯实扩张总量基础,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七、“借鸡生蛋”,破解技术难题。

我们将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开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发新项目,发展高新产业,培养企业后备人才。目前,上

海交通大学、上海农业大学已与我镇金兴纺织有限公司联姻,成功开发了150亩苗木花卉高效农业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等支柱企业与国内研究水平高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围绕产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开展产学研活动,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走集约型的高效产业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通过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存在的现实差距,更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马甸实际,继续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以更加强烈的发展责任感和事业心,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优,真抓实干,不断开创马甸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1创新管理 破解难题

1创新管理

破解难题

打造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新模式

中共滨州市委

滨州市人民政府

2全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坚持把文明交通行动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创新管理,努力破解各类难题,精心打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模式,3在机动车和驾驶人总量快速增长、交通流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1滨州市连续两年被省安委会评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市;1 202_年被省文明办、省公安厅授予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3一、构建社会化管理体系,实现由“部门职能”向“政府主导”转变

3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健全完善了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2一是政府主导,健全四级网络。1市政府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1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1委宣传部、1文明办、1安局、1育局等11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3断完善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参加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安全形势,研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职责。2在市、县两级管理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管理触角,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乡镇、村庄,建立起四级管理网络,2各乡镇政府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交通安全工作小组,各村都设有专门的交通安全员,使交通安全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有力地推进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进程。2二是明确分工,落实部门责任。1进一步明确公安、交通、农机、安监等部门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力军,1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系统内部车辆和驾驶人的管理。2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县区级1领导包乡镇、包交通主干道,1乡镇干部包村,1村(居)委会干部包车辆、包路段、包驾驶人的包保责任,1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1将路段管理责任到人,1车辆管理责任到单位,驾驶人管理责任到村(居)委会、单位,1形成县区、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动,1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责任体系。2三是严格考核,推动整体工作。1实行政府统一领导、1统一部署、1统一督查、1统一考核。1组织公安、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全面参与交通安全管理,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1研究制定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考核细则,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主要业务指标纳入文明单位评价指标体系,1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进行考核验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2今年3月28日,市政府召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暨“春风行动”动员会议,对全市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4个先进县区、6个先进单位和10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1其中二等功20人,三等功30人,嘉奖50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3二、创新社会化管理机制,1实现由“集中整治”向“长效机制”转变

我市立足长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建立起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2一是建立和完善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12008年,我市建立了政府领导下的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年初组织有关部门对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1确定整改措施、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2由市政府制发《滨州市交通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下发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实行销号管理制度。2年中市政府督查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整改情况通报各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底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将交通安全隐患整改完成情况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区年终考核内容,强力推进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2三年来,共排查交通安全隐患488处,投资1.5亿元,整改456处,改造危桥35座,安装中央隔离设施152.1公里。交通安全隐患整改率达93.4%。2二是建立和完善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机制。1针对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公安、交通、公路等部门不断加强对交通事故发生规律的分析研究,建立事故定期研判制度,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开展不间断的交通秩序整治。2各部门最大限度地把执法力量充实到路面,建立联勤制度,实行全时空、全天候、全方位巡逻,做到国省道、城区道路、高速公路及重点路段、重点时段不失控不漏管。3交通部门组织开展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治理和安全稳定督查专项行动,对超限、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1农机部门突出查处重点,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地头等执法区域,1严厉查处拖拉机、1联合收割机改装、违法载人等行为。2公安、交通、公路、农机等部门联合执法,每月都组织开展短、平、快的专项整治,1严查严纠严处超员、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2两年来,共出动人员43余万人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90万起,行政拘留1479人次,形成严管严查严纠的高压态势。3三是建立和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机制。1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滨州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暂行办法》、《停车场管理暂行办法》和《城市道路沿线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暂行办法》,2城建、规划、发改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把规划关、立项关、验收关,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交通影响评价,实现所有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建设主体工程“三同时”,2从源头上建立和完善了规范化、常态化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保障机制。2为切实解决市城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缺失、维护资金紧张等问题,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1形成《市城区交通管理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1进一步明确了城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渠道。2去年以来,先后完成了渤海七路、黄河五路、环湖路等重点工程55个,1新改建道路120公里,总面积240万平方米,1投资1860万元对城区41条道路施划交通标线45万平方米,1增设指路标志124面、1警告标志330面、1信号灯20处,1安装中央隔离护栏15000余米、视频监控点100处。各县区也参照会议纪要,落实了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加大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四是建立和完善重点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长效监督机制。1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严把驾驶人培训关、考试关、机动车登记关和查验关,1加强对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校车的管理,全部安装GPS,建立台帐,实行户籍化管理,督促运输企业、学校落实内部管理责任。1交通、1旅游、1安监、1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1深入推行机动车驾驶人分类管理,1对重点车辆驾驶人实行动态管理和联动监管,1定期相互抄告交通违法信息,督促有关单位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2无棣县在全省首家推行校车公营模式,投资460万元购买校车22辆,县财政按每生每月50元的标准给于补贴,41400余名学生乘上了安全舒适的校车,从根本上解决了校车安全隐患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2国务院办公厅简报上介绍了无棣县的经验做法,国务委员刘延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

2三、依托社会化管理模式,实现由“说教宣传”向“创新载体”转变

1依托社会化管理模式,1不断创新载体,建立政府主导、1部门联动的一体化模式,1突破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向社会延伸的制约瓶颈。3一是以文化为载体,打好攻心战,提升市民文明素质。1广泛运用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与艺术魅力,把整个活动融入到浓厚的交通安全文化氛围中。2设计制作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专用标识,广泛应用于各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作品征集评选,包括小品、相声、摄影、征文等十个类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1寓教于乐,组织了全市巡回演出,把戏唱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2与中国诗歌界权威刊物《诗刊》联合举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我与文明同行、呼唤交通安全”1大型诗歌朗诵活动,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纷纷登台朗诵。3组织了一系列书画文艺界人士进警营活动,1先后组织举办“滨州作家温馨祝福交通安全”、“水墨方舟进警营活动”,1用小说、诗歌、散文、书画等形式1倡导交通文明,鞭挞交通陋习。2二是以“春风行动”为载体,打好攻坚战,营造浓厚宣传氛围。1 今年3月1日,我市组织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春风行动”,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1组建交通安全宣讲团,设计制作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多媒体课件30个,1深入单位、乡村宣讲1500余场次,摆放展出交通安全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万份。3新闻传媒与交警联合建立了县区记者站,在第一时间播报路面动态,邀请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与领导干部走进直播间访谈互动。2组织开展了 “交通安全邮政函件寄发”活动,向全市重点驾驶人、企事业单位等寄发春风行动宣传教育资料80余万本。有针对性进行了分众教育,交通、运管部门在客货运站、出租车、公交车、长途客运车辆上的LED电子显示屏、影视播放机上播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标语、警示短片。3滨州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先后向广大市民发送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短信800余万条。2酒店、酒吧、网吧等公共场所摆设、播放9000余条道路交通安全温馨提示语。3为各类学校、幼儿园编印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小刊物、图片20余万份。1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竞赛。2三是以宣传阵地为载体,打好基础战,扩大教育覆盖范围。1投资800万元建设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将最新研制的13D立体电影、1中小学生互动式宣传教育软件、1模拟驾驶器、1场景式交通安全游戏装配到宣传教育基地。1广州、贵州、上海、张家港等省市先后前来交流观摩。各县区也高标准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基地,1并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的阵地作用,组织机关、学校、企业、团体等到基地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自全市9处教育基地建成以来,受教育人数达110万余人次。2投资200余万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明显位置设立宣传标牌1300余块,1在市区道路护栏、标志牌后设交通安全提示1000余块。2全市交警执法场所、交通违法处理窗口、事故科等基层单位搭建交通事故模拟展台,设置固定交通安全宣传栏、电视播放设备,循环播放交通安全专题片、公益广告。1在社区、企业、农村设立了交通安全宣传室,交警、交通安全员定期为群众上交通安全课。3组织开展了“畅通安全行--新闻媒体我先行”活动,滨州电视台、滨州日报、山东商报、鲁中晨报、人民网滨州频道、大众网滨州频道等1分别开设专版专栏,其中报道“春风行动”头版头条12篇,1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4600余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同时,在工作推进中,我市还不断强化社会化管理手段,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努力打造文明交通品牌、执法为民品牌和“大交管”品牌,2广泛组织开展交通志愿者活动,2建立了交通事故处理“绿色通道”,2开通了“网上车管所”,设立了社区交通警务室,1建设了交通信息发布中心,努力以精细化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滨州市在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要求,再接再厉,推动全市交通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2

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