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宣传的创新
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学校发展无止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就无止境。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八点”,即:研究深点、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关注热点、工作细点、行动快点、效果好点、勤奋学点,不断创新,促进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0 引 言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唯有创新才会进步,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和谐,唯有创新才有希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继承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力度。”
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摆在高校全体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必须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改变对高校师生“西化”、“分化”的图谋,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非法宗教势力和邪教组织、封建迷信活动等,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值得警惕。
宗教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既有国际背景,又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近年来,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在我国一些地方日渐猖獗。它们在与党组织争夺师生、争夺思想阵地,这些都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师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社会转型既是各种深层次问题暴露、新旧矛盾显现的时机,又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对师生思想文化观念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是吸纳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国际贸易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有助于人们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但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
不和谐声音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和影响力的干扰需要重视。多年来,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还会经常听到一些很不协调的声音。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为高校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正呈现多样化趋势;同时,西方媒体正通过各种方式渗入中国,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和掌握这些新兴媒体,必然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该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该坚持“四个一”的指导方针,即坚持“一个统领”: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提供强大的理论
先导、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贯穿“一个精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努力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三贴近”;把握“一个基调”: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校党委的正确决策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学校确定的任务上来。把握“八点",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3.1 研究深点。做好创新调研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点,破解难题,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提。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i~23)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基层变化的、复杂多样的情况,才能做到切实有效,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应有的作用和威力。多年来,我校党委宣传部为深入了解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5次思想状况专题调查,针对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关注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集资建房、工资待遇、提高职工子女借读费等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对策,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材料和科学依据,得到校党委的充分肯定,也受到省委组织部、省委教工委的好评,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3.2 突出特点。形成创新特色
突出特点,形成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色,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宣传思想工作要独具特色,有自己的风格,唯此才会上层次、上水平。为了突出我校石油特色,加强石油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坚持弘扬“铁人”精神,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我校与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在我校落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尊“铁人”王进喜塑像,宣传部承担了宣传报道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中央和陕西地方十多家主要新闻媒体都大篇幅报道了此事。广大师生员工缅怀“铁人”的英雄事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批学术骨干,其中一人被评为“陕西教学名师”;考研率、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逐年提高;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本科录取分数线近三年提高了30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都形成了特色,学生就业率连续9年都保持在93%以上。
3.3 抓住重点。找准创新核心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抓住重点,找准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结合点,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宣传思想工作涉及面广,要想抓出成效,首要的一点就是于千头万绪中抓住重点,集中精力抓大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在高校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突出重点。我校202_年的大学更名和“非典”战役、202_年大学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202_年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202_年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新校区建设”三大重点任务等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们都提前策划,进行了重点宣传,省教工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先后3次报道了我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校报推出了“教学成果巡礼、博导风采、四级英语教与学、课堂评优、陕西省名牌专业”等专栏;我校陕西省教学名师郝华宁创新教学方法,效果好,我们经过多次在课堂跟拍,课下采访,精心制作的专辑电视片《教学名师郝华宁》等获得了师生热烈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三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3.4 关注热点.确定创新内容
关注师生热点,及时宣传报道,确定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内容,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毕业生就业、贫困生救助等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思想,倾听学生意见,反映学生呼声,寻求与青年学生思想上的互动点、共鸣点,拉近宣传思想工作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如在毕业生双选会时,我们推陈出新,改变了以往只说好话,不暴露问题的做法,根据用人单位从工作实际中对我校在教学目标设定、教材使用等方面提出的意见,拍摄了《又是一年“双选”时》的专题电视片,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和学风建设质量的提高。
3.5 工作细点.确保创新效果
宣传思想工作要细点、细点、再细点,确保创新效果,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学校宣传部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培育人才、维护稳定、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切不可粗枝大叶,得过且过。要专心致志,尽力尽责,严细深实,精益求精。我们对每一期校报、广播、电视、网络,都精心策划好栏目、设计好版面、采写好文章、制作好标题、校对好文字,在改进报道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编排技巧,力求做到图文并重,吸引读者。
3.6 行动快点.打好创新主动仗
超前思维,行动快点,抓住时机,打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主动仗,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保障。
思路决定出路。新闻宣传特别讲究时效性,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在增强预见性上下功夫,具有超前意识,使每一个宣传思想工作者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不仅对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而且对学校今后的工作重点,即将推出的重大举措以及师生思想的发展趋向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超前计划,早做准备,组织宣传报道,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不滞后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不落到师生思想的后面。202_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2月下旬,我们就提前策划,3月起草文件,4月校党委在全省高校中第一个制定了《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意见》,6月省委教育工委向全省高校转发了全文,引起热烈反响。在学校党代会、先进性教育开始前,我们就提前做好了党代会、先进性教育专题网站,营造了团结奋进的良好舆论氛围。
3.7 效果好点.确保创新质量
求真务实,效果好点,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质量,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宣传思想工作只有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标准,才能做好。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宣传质量,严格规范了校报编辑责任制,建立了广播稿件审批、电视节目监制、网络新闻审查等制度。202_年初,校报经过努力建成了采用报纸页面浏览方式的电子网络版,这在陕西高校是第一家,在全国高校是第二家。校内电视由202_年以前的每周1期改为每周3期,并以自己制作的节目为主,无论是播出的新闻量,还是播出的频率,在陕西甚至全国高校中都处于领先地位;校广播台从原来的每周5天播出增为7天;网络中心坚持24小时监控校园网,及时处理不良信息;对每幅标语,从内容、悬挂位置到悬挂时间,我们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3.8 勤奋学点.建设创新队伍
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创新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就必须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做好工作必备的一切知识,要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从群众中学,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才能适应,才能视野开阔,才能与时俱进,搞好创新。我们提出了“干、快、好”三字工作作风,以“学习型、思考型、奉献型、实干型、创新型”为目标,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锤炼出了一支讲政治、勤学习、多思考、重调研、苦磨练、严自律、有作为的综合素质高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我们举办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加大基层通讯员、宣传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三年来,我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新闻知识》等报刊共发表消息和文章180余篇,有30多件作品荣获中国高校和陕西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注意把握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定位问题。明确宣传定位,使高校宣传思想部门真正成为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助推器、舆情民意的侦察兵、社会稳定的减压阀、领导决策的智囊团;二是宣传规律问题。要努力实现政治规律、宣传规律、新闻规律以及市场规律的统一,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三是手段创新问题。要不断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学校各项决策,宣传部门要说得清,讲得透,以理服人,要让师生员工听得懂,记得牢,学以致用;四是消除盲区问题。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扩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载体,占领新阵地,扩大覆盖面,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盲区、断层问题;五是内容问题。以“三贴近”激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使宣传思想工作真正收到“解惑、解乏、解气、解难”的功效;六是新兴传媒问题。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对传统传播业是一个挑战。加快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创新、创新、再创新,务实、务实、再务实,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拓展宣传思想工作对象,拓展宣传思想工作渠道,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才能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水平,在新的实践中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守与创新(模版)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守与创新
作者:□ 张 奕
宣传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更好地推进落实《北京联合大学“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助力学校事业全面有效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塑造形象、扩大影响,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守什么(指导方针)
不管形势怎样变化,情况怎么复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发展,服务师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从而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一,坚守思想建设高地,永不言弃(意识形态层面——有信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加强理论武装、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政治思想过硬、头脑清醒,自觉肩负起社会使命,求真务实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大学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站得高,看得远,走在前,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工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曾经讲:“思想宣传阵地,先进思想不去占领,落后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我校党委发挥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学风引领作用,摒弃不重视理论、不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倾向以及不重视实际,遇到问题照搬本本、条条的错误倾向。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三个跟进”为原则,即跟进社会发展、跟进教育发展、跟进学校发展,积极丰富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效果。以202_年上半年中心组学习为例,按照“三个跟进”的原则,共组织集中学习(扩大)会8次,学习内容均围绕社会热点、国际形势、学校工作重点等内容展开,参与学习人员2200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引领作用,也为我校与国家和市属相关单位、兄弟院校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其中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作的《关于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邀请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欧阳淞作的《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几个问题》、邀请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作的《坚持科学发展,构建首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和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高岗教授作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传播影响力的建造》等,都在教职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顶层设计、高端引领”的思路,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设计成一种政治待遇,用高水平的报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学习、投入学习,为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了有益的尝试。
第二,坚守精神引领发展,凝聚人心(文化建设层面——有内涵)。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办学特色的体现。近年来,我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应北京联合大学办学实际的“文化融合,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之路。
30多年短暂的建校史,亟待激扬出我校充满活力而富有特色的文化意蕴;多校区多法人的实际,亟待激扬出联合大学“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统一”的学校文化;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办学困难,如资源短缺,生源减少,社会选择多样化,人们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不断攀升等等,亟待激扬出全体联大人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扬联大”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确立就是要在把脉北京联合大学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顺高等教育发展之势,举全体联大人共谋发展之力,为学校发展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从增强软实力、凝聚人心的高度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始终高扬精神的旗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激扬联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目标,努力建设具有北京联合大学特点并富有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真正把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以增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以“激扬联大”之势成就了“以文化人”之果。“激扬联大”所要激扬的是联大人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文化品位。我们要通过文化的激扬,形成北京联合大学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全体师生为实现学校效率和质量双提高、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双增强的目标而万众一心、振兴联大的拼劲和干劲。“激扬联大”的实质(魂)就是人心的沟通、凝聚和统一。
第三,坚守一切为了师生,服务中心(工作作风层面——群众基础)。要切实将“三贴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实做深做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关注敏感点、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突出闪光点;要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想师生之所虑、所需、所急”,在深入实际、贴近师生的过程中反映实际、反映问题,在了解师生、引导师生的过程中服务师生、教育师生;多关注师生身边的故事,多反映师生的切身感受,多运用师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可亲可信、打动人心。联大先锋榜、教学科研大家谈、联大新闻直通车等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送到了课堂、实验室和宿舍,追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师生的零距离,传递了信息,交流了思想,沟通了情感,最终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表现出求是务实、心系群众、直面问题等许多特点,特别是作为庆祝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没有按惯例用较大篇幅历数以往成就,而是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着重点放在今后应做什么、怎么做上,获得广大干部群众交口称赞。有网友称,这是中央领导在文风、作风上带头“开一代新风”。令人喜悦的是,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同志也率先垂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发表了《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辩证全面地看 科学求实地办》等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十分凝练厚重,亮点频出,三篇文章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刘云山提出宣传文化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一文侧重讲新形势下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问题,《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文则侧重讲群众工作路径,《辩证全面地看 科学求实地办》一文更多地讲群众工作方法和原则。实际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对于新闻工作者非常必要,对于我们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也非常重要。文风折射党风,联系会风。刘云山同志的三篇文章都节选自在不同会议上的讲话,文字也不长,但每一篇的思想冲击力之强,已超出一个具体会议范围。
近年来的我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心,围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围绕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围绕学校党委工作重点和行政工作重心,深入宣传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中心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宣传报道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实训中心,以及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近三年完成了学校新闻网站的两次改版和系统更新,实现了新闻宣传的报网分离,基本实现了校内宣传与社会媒体新闻宣传报道的同步化、系统化,现在正集全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力向着专业化、知识化和学术化方向努力和改进。
二、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离不开创新(工作方向)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所有工作一样,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增加创新要素,从而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现在中国已有4.57亿网民,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在信息渠道众多的情况下,有些群众关注的问题,你不能通过权威的途径全面的、客观地、及时地对外公布,就可能有人通过其他途径片面地、虚假地、歪曲地公布,并调动起整个社会的情绪。网络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真实性很难求证”,二是“轰动性很难控制”。经常是我们还未反应过来,一些孤立事件就已成为网络热点,并调动起整个社会的情绪。为此,作为新的宣传平台和新的传播方式,我们既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与师生互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和谐联大。
第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源于观念创新。创新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它更应该体现在观念的创新和工作本身的创新上。近期的人民日报评论员华中师范大学党波涛的文章《增强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内涵》一文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挖掘新闻事件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要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引导校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宣传工作,这对于把握高校宣传工作的正确导向,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学理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创新,是结合工作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创新。结合我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该发挥好专家学者在我校宣传工作中的优势,一是抓好观点新闻,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报告、讲座、发言等思想深刻、语言鲜活,能够给人以深刻启迪,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专家说话;二是抓好人物访谈,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关切点,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对我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访谈,传递他们的声音,引导校内师生,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抓好理论文章,抓住新问题、掌握新动态、跟踪新趋势,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前沿热点问题撰写重点理论文章,直面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注重对学校事业发展中瓶颈性难题的破解;四是抓好文化建设,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文化研究机构的研究优势,注重对文化建设成果转化的宣传报道,重视交叉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用的深度挖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因此,必须在观念创新上走在前面。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过去形成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努力做到心里装着师生,眼睛向下,了解实情,多听“原声带”,多体察师生的需求,多办实事,多向师生学习;让师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把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受教育者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生动活泼、入心入脑。
第二,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要抓活动载体创新。具体包括,抓阵地建设创新,实现制度的统一化、规范化,阵地的有序化、系统化;抓队伍建设创新,实现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跨越,组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理论宣讲、品牌策划、新媒介搭建三支队伍;抓工作内容创新,实现由轻轻点水型(粗放型、表层化)向精品型、专业型跨越,加强联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形象文化培育工程。
实践表明,具体化分解工作任务,各项工作有目标、有抓手,干事才能有氛围、有劲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明确分解任务,围绕“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列出清单、找准载体、划定时间表,使每项工作拿得起来,干得下去。以我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为例,近年来,在校党委领导下,实现了精神产品实体化,表现为,在报纸上有影、电视里有声、网络上有迹之余我们坚持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精心编印中心组学习资料《学习参考》,将学习向深度辐射,向基层渗透;精心编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丛书,将校院领导的学习心得收纳进丛书,将学习心得成果化、系统化,创造进一步推广和借鉴的条件;精心组织学校战略发展的系列报告,让全校干部了解学校的重点学科,懂得解学校发展的前沿与关键性问题,把理论学习工作渗透、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应该充分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要营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曾指出,“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那里转移。”当今世界,继资源、管理、科技和人才竞争之后,已经开始了第五轮竞争,即文化的竞争。有人说,发展文化产业第一要有国际视野,会讲世界语;第二要有中国特色,讲中国话;第三要有地方特色,讲地方方言。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回顾各地文化建设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有不少历史文化悠久、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深厚的地区,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文化更新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而落伍。因此,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大解放大转变变得有为重要。我们要积极鼓励群众的创新创造,支持师生的自我教育和文化自觉,要通过对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度报道和宣传,营造氛围,挖掘经验,出典型,出经验,让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为形成有国际视野,融中华民族文化、北京地方文化和北京联合大学特色文化于一体的都市大学独到文化品牌创建作出贡献。(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对策如下:)
◇ 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探索多校区多法人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从根本上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效性(根本)
◇ 以高扬精神的旗帜为主线,从增强软实力、凝聚人心的高度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效性(核心)
◇ 以增强宣传思想教育者的可信性和可爱性为突破口,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效性(手段)
◇ 在把握新闻规律、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重视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效性(保障)
三、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创联大文化建设品牌
懂规律才能成特色,善策划才能创品牌。近年来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反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清思路,总结规律,谋划未来;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围绕中心,更好地发挥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懂得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要了解学生的特点,80后、90后青年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强,观念上追求时尚前卫,不喜欢听说教,如果这种说教再与他们的感受不一致,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要实话实说,不夸大其辞,也不文过饰非,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就讲什么原因。即使是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如实讲清楚长期性复杂性。只有我们做到态度真诚,讲真话,才能获得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要了解工作对象的特质,要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舆情调查,了解师生的意愿,这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 “射箭要射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群体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社会心理反映,它体现的是广大群众的思想动态、意见建议和社会情绪等等。
我们要像打造 “激扬联大”——北京联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创建工作那样打造联合大学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总结其实施方法与过程,不难看出——着力“三个三”确保 “激扬联大”有效而为。即,之一,实现三个“统一”,奠定“激扬联大”基础:统一办学思路和校训,为“激扬联大”奠定思想基础;统一多校区运行平台(教学运行平台、科学研究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招生就业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平台),为“激扬联大”奠定制度基础;统一学校文化建设格局,为“激扬联大”奠定实践基础。之二,掀起三次全校性大讨论,营造“激扬联大”氛围:“激扬联大”的过程是激发斗志,凸显联大特色文化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话学校发展的过程。近几年,北京联合大学围绕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校歌和“联大精神”而掀起的三次全校性大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荣校爱校的情感,依托讨论,亮化联大文化,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切实营造出了“激扬联大”的良好氛围。这也是我们对大文化、大宣传的有益尝试与实践。之三,打造三大品牌活动,诠释“激扬联大”主题:近年来,围绕“激扬联大”而策划的三大品牌活动,最好地诠释出了“激扬联大”的主题。以“我与联大共奋进”宣讲团活动为序幕,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定位“激扬联大”的传播者;以“校长邀你共话联大”为平台,引领全校师生员工担当“激扬联大”的实践者;以“激扬联大新闻事件、人物和团队评选活动”为载体,引领全校师生员工找寻“激扬联大”的引领者。最终,以每年一次的 “激扬联大”人物、团队、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仪式作为“激扬联大”系列品牌活动的收官之作,将“激扬联大”推向高潮。正所谓,善统筹才能聚优势,善作为才能争主动。我们将继续在创新中求实效,在提高中树形象,打造我校文化建设新品牌,开创我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让我们共同见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好地凸显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发挥我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作用,就要在遵循的工作原则、炼就的工作本领、坚持的工作方法、倡导的工作作风、实现的工作目标五个方面,按照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为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工作理念来指导工作,使我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学校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中喜结硕果”。
第三篇:高校创新教育
学号1100500235 姓名:原亚欣 学院:电信学院 班号:1005104 任老师,您好,我上个学期也选了你的知识产权课。当时是因为专业课考试,自己断网了,没有看到您发给我的邮件,后来看到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所以作业没有交全。
为高校创新教育谏言
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知识产权未能全面普及。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知识产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资、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及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知识产权也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质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匾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
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样也造成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
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人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人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索引: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7):53-54.[2]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202_,(13)
第四篇:高校宣传口号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
王新武院长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
202_年11月14日至11月16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于上海市宝隆美爵酒店举行。
11月15日上午8时,第12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开幕式和全体会议报告在上海市宝隆美爵酒店金色殿堂隆重举行。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刘士杰先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强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何敏娟教授,住建部人事司王柏峰先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朱宏亮教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邹超英教授以及其他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和出版社的负责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等6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主持了此次开幕式。
大会伊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致欢迎词,顾院长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热烈欢迎。
随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致辞,陈教授代表同济大学预祝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同时感谢多年来社会各界对同济大学的支持,赢得了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陈校长指出,当前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主题词需要由高校的领导、老师和业内专家一起提出,但是“育人为本”、“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应当成为这一主题词的选项之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何敏娟教授总结了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希望大家能够借这次会议,为解决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宝贵建议,推动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刘士杰先生、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强教授、住建部人事司的王柏峰先生讲话,强调了此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最新的行业动态,并祝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最后,朱宏亮教授宣读了202_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获奖名单,与会领导向获奖毕业生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颁奖仪式结束后,全体会议代表移步酒店外,进行了合影。
在研讨会期间,17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
1、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4、土木工程专业规范与专业教育评估;
5、土木工程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6、课程体系梳理、课程建设与创新教学模式;
7、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实验、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8、土木工程国际化办学平台建设;
9、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学位论文成果交流;
10、土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
11、质量保证体系与信息化管理建设;
12、土木工程学科建设;
13、实验室建设。在15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200多个单位分为8个分会场,在分会场的讨论中,各个学校围绕上述主要研讨内容展开讨论,各高校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11月16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教授主持了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闭幕式,顾院长代表活动承办方同济大学作总结性致辞,并预祝未来百年全国高校的土木学科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行。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晔教授讲话,他感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住建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宏亮教授讲话,他指出这是一次介绍信息、增进交流的大会,感谢同济大学师生为大会作出的努力,也借此机会祝贺同济大学土木系科百年系列活动顺利开展。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工作研讨会于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围绕“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与科学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工作研讨,旨在全面总结、展示和推广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进一步促进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学科建设发展。
同时大会确定,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议将由武汉理工大学承办。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
摘 要: 在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舆情监控已成艰难之势,高校站在风口浪尖也是在所难免。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学生有知识懂网络技术,且爱议论时政,兼之社会的诸多问题包括就业困难、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等给高校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借助网络表达偏激意见,围观拥堵热点事件。高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创新思路,以超前的思维、准确的定位、新型的载体、多变的手段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高校宣传工作 创新思路 提升形象
近年来,不少高校发生的事件,在网络形成了围观和拥堵之势。每一次事件出来,都会在社会激起阵阵涟漪,甚至掀起风浪。
一、高校缘何成了舆情灾区
高校成为网络舆情的灾区,有其背后很深的根源,一是新媒体时代舆情监控变得十分困难;二是高校学生因为有知识懂科技,善于利用网络科技表达意见,也是个钟缘由。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进入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主要传播手段、以媒体单向传播信息,新媒体时代可以说是有了天翻地覆的革新与变化。一是传播手段更加先进和广泛,包括网络的微博、论坛灌水、QQ群信息、博客播客,也包括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传播更加迅捷,也更加广泛;二是由于传播手段的先进和广泛,使得信息传播成了双向甚至多向传递,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一个信息源,成为一个媒介;三是由此造成的舆情控制难度相当大,相对于传统媒介时代的动辄封杀,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事件都很难被掩埋,群众对于事件的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更容易得到满足和体现。
就高校本身而言,高校师生善于借助网络表达意见,高校更多承载了社会关注的目光,也使得高校更容易站在舆情的风口浪尖。高校师生因为有文化、懂电脑网络科技,能够借助现代科技及时传递信息表达意见,因此成为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高校师生更加关注社会事态,有一定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得他们愿意参与到舆论当中,甚至愿意主导舆情风向;从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带来生源大幅增加,由此带来师生良莠不齐,也使得高校出现更多网络水军、愤青等,在网上推波助澜、呼风唤雨;同时,这些年由于扩招带来的就业困难、高校师生素质降低道德滑坡导致的社会的诘难、社会由于腐败、分配不公引起的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各种矛盾,也迅疾在青年师生中引起强烈不满,这也使得高校师生很容易借助高校本身的某个特定事件而大做文章;另外,教育承载了国人中国梦、大国复兴的重大压力,也使得社会民众对于高校本身的各种事件更多投注关切,以上种种因由,自然使得高校站在舆情的风口浪尖。
二、高校创新宣传方式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
酒好也得会吆喝,酒香尚怕巷子深。进入以网络媒体新兴发展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宣传的作用更加凸显。因为与传统媒体向社会和受众单向传递信息不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受众也是一个信息传递者,借助网络和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源。这使得传统的正面宣传更难以为受众所接受;宣传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非可控性;同时,纷繁复杂的信息,无限扩展的信息量,也使得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难度也随之增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高等院校的对外宣传发展也经历了大的转变,过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酒好不怕巷子深,多少带有一点崇高的神秘色彩,现在,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效益竞争及公开透明的信息社会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高校也开始更加注重营销。因为,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的毁誉已经不单纯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即学校或者媒体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发布,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学子与学校、媒体的信息博弈。在网络大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高等学校的学生,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自主和民主的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充裕等原因,更成为信息的重要源头。兼之从1998年开始的教育大扩招,高校从精英教育转向市场化的大众教育,高校学子的素质也变得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学生由于借助网络愤青、追逐新奇出名效果等原因而采取的激进的信息传播举措,也将高校推上了封口浪尖。传统的“正面宣传+负面堵截”的方式已经不很适用。对于高校而言,要提升形象,提高社会美誉度,就必须创新思路,未雨绸缪,内外兼修,双管齐下:对内必须狠抓建设,勤练内功,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并积极疏导学生情绪,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对外必须主动开放,提高办学透明度,积极广泛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及时有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三、强化传统媒体宣传的创意,突出新兴媒体的效应
纸媒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电视媒体则从大众遥控时代开始向特定受众传播转变。选择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既要抓住合适的时间、面对特定的受众群体,更要有很强的创意,比如,选择一个学校的重大活动、庆祝日,在形式上尽量有新意变化。或者,充分发挥拥有高学历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优势,创作一些优秀的节目如电影(微电影)、电视剧(微型剧)、小品、相声等,通过在节目中植入学校品牌,可以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网络媒体自由开放、传播迅速、双向互动的特性,成为当前高校不能忽视的传播形式。除建立和优化学校网站争取较多关注和点击率外,还可以在一些针对青年学生和较高文化群体的网站网页发布信息,利用众说纷纭的网络论坛和网络日志(博客)发表专业性文章、创建博客专题等方式发布软性宣传信息,或就相关的知识问题组织本校的学者专家与受众进行沟通,从而为学校造势,这种方式也值得尝试,尤其是一些专业教育突出的院校,在社会对某些科技科学问题比较关注时,采用这种方法既普及了科普知识,又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微信功效日益凸显的今天,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师生个人微信(衍生的微信群)进行宣传也是极佳选择。今年以来,江西师大的“如果你来师大,记得带本书”、江西财大的“财大,你凭什么这么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如果我在环院遇见你”等微信推广,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